中药鉴定药用部位总结

合集下载

中药 药用部位 总结

中药 药用部位 总结

药用部位总结:1 花蕾:辛夷、丁香、款冬花、金银花、槐米2 花序:菊花、旋覆花3 开放的花:洋金花、红花、槐花4 柱头:西红花5 花粉:蒲黄、松花粉6、藤茎:大血藤、鸡血藤、木通7、心材:苏木、降香(树干和根的心材)、沉香(含树脂的心材)8、茎髓:通草、灯心草9、块根:何首乌、太子参、草乌、白蔹、百部、天冬、麦冬、郁金、地黄10、块茎:延胡索、三棱、泽泻、天南星、半夏、天麻、白芨11、鳞茎入药:川贝、浙贝、百合12、根与根茎:细辛、大黄、虎杖、威灵仙、山豆根、甘草、人参三七、羌活、藁本、龙胆、丹参、茜草13、根皮:桑白皮、牡丹皮、白鲜皮、香加皮、地骨皮14、干皮根皮枝皮同时入药:厚朴15、树皮:肉桂、杜仲、黄柏16、干皮枝皮:秦皮17、叶:石韦、蓼大青叶、大青叶、枇杷叶、罗布麻叶18、复叶小叶:番泻叶19、枝梢和叶:侧柏叶、紫苏叶20、近成熟果实:木瓜、乌梅、吴茱萸21、种仁:薏苡仁、肉豆蔻22、果肉:吴茱萸23、未成熟果实:枳壳24、种子:苦杏仁、桃仁、沙苑子、决明子、酸枣仁、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槟榔(两人牵马停在沙滩上,明早吃狼兔)25、果实:五味子、山楂、金樱子、补骨脂、巴豆、小茴香、蛇床子、连翘、女贞子、枸杞子、栀子、瓜蒌、、牛蒡子、豆蔻、益智 (小巴豆连杀草寇,吴茱萸贺二瓜,补益梅楂)26、全草:紫花地丁、蒲公英、金钱草、车前草27、地上部分:淫羊藿、鱼腥草、广金钱草、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穿心莲、茵陈、青蒿28、带鳞叶的干燥肉质茎:肉苁蓉29、草质茎:麻黄30、带叶茎枝:槲寄生31、茎:石斛32、真菌:冬虫夏草、灵芝、猪苓、茯苓33、干燥成熟孢子:海金沙34、贝壳类:石决明(贝壳)、牡蛎(贝壳)、珍珠母、海螵蛸、蛤壳、瓦楞子35、角类:鹿茸(幼角)、鹿角、羚羊角(角)、水牛角36、鳞、甲类:穿山甲、龟甲(背、腹甲)37、除内脏的动物体:蛤蚧、金钱白花蛇、鳖甲(背甲) 蕲蛇、乌梢蛇、地龙38、干燥整体:全蝎、蜈蚣、斑蝥、土鳖虫、水蛭、海马、虻虫、九香虫39、动物的生理产物:分泌物:麝香、蟾酥、熊胆粉、虫白蜡,蜂蜡; 动物的排泄物:五灵脂、蚕砂、夜明砂其他生理产物:蝉脱、蛇脱、蜂蜜、蜂房、桑螵蛸(干燥卵鞘)40、动物的病理产物:珍珠、牛黄、马宝(胃肠结石),猴枣(猕猴的胃或胆结石)、狗宝、僵蚕(由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虫体,有白僵菌)41、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阿胶、鹿角胶、鹿角霜、龟甲胶、血余炭、水牛角浓缩粉。

中国药典药用部位分类

中国药典药用部位分类

中国药典药用部位分类中国药典是我国药物研究和制造的指导性参考。

根据药用部位的不同,药典将药材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皮、皮髓、根茎、叶茎、花茎、花蕾、花果和叶草等十四个不同的分类。

下面将逐一介绍每个分类。

首先是根(Rhizoma)。

根是指植物的根茎或根系中有特殊药用价值的部分。

根具有植物营养的生理功能,可以吸收水分和养料。

常见的根类药材有黄连、人参、茯苓等。

接下来是茎(Caulis)。

茎是植物中连接根和叶,支撑和传输养料的部分。

茎类药材常具有固骨生肌、活血化瘀等功效,如当归、川芎、甘草等。

第三类是叶(Folium)。

叶是植物中进行光合作用,负责转化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氧气和养料的部分。

叶类药材常用于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等功效,如银杏叶、菊花、绿茶等。

第四类是花(Flos)。

花是植物中的繁殖器官,负责产生花粉和卵子,进行受精和繁殖。

花类药材常用于理气、活血等功效,如金银花、郁金香、玫瑰花等。

第五类是果(Fructus)。

果是植物中的结实部分,成熟后含有种子。

果类药材常用于消食化湿、润肠通便等功效,如山楂、枸杞、柿子等。

第六类是实(Drupa)。

实是由果皮和果肉组成的坚果类果实。

实类药材常用于补肾壮阳、敛肺止咳等功效,如杏仁、核桃仁、银杏子等。

第七类是皮(Cortex)。

皮是植物干燥的外层组织,具有保护内部组织和调节水分的作用。

皮类药材常用于消炎、止痒等功效,如薄荷脑、橙皮、肉桂等。

第八类是皮髓(Cortex et Medulla)。

皮髓是植物中的外层皮和内部髓的组合。

皮髓类药材常用于清热解毒、滋润燥热等功效,如南金藤、麦冬、枸杞子等。

第九类是根茎(Rhizoma et Radix)。

根茎是植物中根和茎的过渡部分,具有根和茎的特征。

根茎类药材常用于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功效,如天麻、延胡索、白芷等。

第十类是叶茎(Folium Stipula)。

叶茎是指植物中叶和茎的合并部分。

叶茎类药材常用于清热解毒、止血消肿等功效,如蒲公英、笔筒草、大叶薯蓣等。

中药鉴定学总结

中药鉴定学总结

中药鉴定学总结药圈| 2015-10-16 00:00这就是2014年药圈蓝伊芊芊分享中药鉴定总结,前几天她也给大家分享了11个中药鉴定学的做题口诀:中药专业知识一做模拟试题总结的11个口诀大家可以去支持下,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虽然有变动,但中药鉴定变动的内容不多,药用部位总结:1花蕾:辛夷、丁香、款冬花、金银花、槐米2花序:菊花、旋覆花3开放的花:洋金花、红花、槐花4柱头:西红花5花粉:蒲黄、松花粉6、藤茎:大血藤、鸡血藤、木通7、心材:苏木、降香(树干与根的心材)、沉香(含树脂的木材)8、茎髓:通草、灯心草9、块根:何首乌、太子参、草乌、白蔹、百部、天冬、麦冬、郁金、地黄10、块茎:延胡索、三棱、泽泻、天南星、半夏、天麻、白芨11、鳞茎入药:川贝、浙贝、百合12、根与根茎:细辛、大黄、虎杖、威灵仙、山豆根、甘草、人参、三七、羌活、藁本、龙胆、丹参、茜草13、根皮:桑白皮、牡丹皮、白鲜皮、香加皮、地骨皮14、干皮根皮枝皮同时入药:厚朴15、树皮:肉桂、杜仲、黄柏16、干皮枝皮:秦皮17、叶:石韦、蓼大青叶、大青叶、枇杷叶、罗布麻叶18、复叶小叶:番泻叶19、枝梢与叶:侧柏叶、紫苏叶19:近成熟果实:木瓜、乌梅、吴茱萸20:种仁:薏苡仁、肉豆蔻21:果肉:吴茱萸22:未成熟果实:枳壳23:种子:苦杏仁、桃仁、沙苑子、决明子、酸枣仁、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槟榔果皮:大腹皮中果皮部分的维管束组织:橘络假种皮:肉豆蔻衣种皮:绿豆衣胚:莲子心24、果实:五味子、山楂、金樱子、补骨脂、巴豆、小茴香、蛇床子、连翘、女贞子、枸杞子、栀子、瓜蒌、、牛蒡子、豆蔻、益智25:全草:紫花地丁、蒲公英、金钱草、车前草26:地上部分:淫羊藿、鱼腥草、广金钱草、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穿心莲、茵陈、青蒿27:带鳞叶的干燥肉质茎:肉苁蓉28:草质茎:麻黄29:带叶茎枝:槲寄生30:茎:石斛31:真菌:冬虫夏草、灵芝、猪苓、茯苓32:干燥成熟孢子:海金沙33:贝壳类:石决明(贝壳)、牡蛎(贝壳)、珍珠母、海螵蛸、蛤壳、瓦楞子角类:鹿茸(幼角)、鹿角、羚羊角(角)、水牛角鳞、甲类:穿山甲、龟甲(背、腹甲)34:除内脏的动物体:蛤蚧、金钱白花蛇、鳖甲(背甲)蕲蛇、乌梢蛇、地龙35:干燥整体:全蝎、蜈蚣、斑蝥、土鳖虫、水蛭、海马、虻虫、九香虫36:动物的生理产物:分泌物:麝香、蟾酥、熊胆粉、虫白蜡,蜂蜡动物的排泄物:五灵脂、蚕砂、夜明砂其她生理产物:蝉脱、蛇脱、蜂蜜、蜂房、桑螵蛸(干燥卵鞘)37:动物的病理产物:珍珠、牛黄、马宝(胃肠结石),猴枣(猕猴的胃或胆结石)、狗宝、僵蚕(由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虫体,有白僵菌)。

中药鉴定学重点药物鉴别归纳

中药鉴定学重点药物鉴别归纳

1.根及根茎类中药:2.茎木类中药:3.皮类中药:4.叶类中药:5.花类中药:6.果实及种子类中药:7.全草类中药:8.藻、菌、地衣类中药:9.树脂类中药:10.其它类中药:11.动物药类地龙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

前者习称“广地龙”,后三者称“沪地龙”性状:①长片状,腹面剖开,扭曲不直。

(长15-20cm,宽1-2cm)②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至紫灰,腹部浅黄棕③前端生殖环带明显(14-16环),色浅,较光亮,习称“白颈”(闭合,戒指状)④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

⑤气腥,味微咸。

水蛭水蛭科蚂蝗、柳叶蚂蝗、和水蛭的干燥体性状:蚂蝗:①扁平纺锤形,体较宽。

前端稍尖,后端钝圆,环节多。

②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较大。

③背部黑棕色,有5条由黑色斑点排成的纵线,体两侧及腹面均呈棕黄色。

④质脆,断面胶质样,有光泽。

⑤气微腥。

柳叶蚂蝗:①长条形(加工时拉长);②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圆大;③背腹面均呈黑棕,5条纵线,中间1条较宽。

④折断面不平坦,无光泽水蛭:扁长圆柱形,体型小,多弯曲扭转,黑棕色,断面无光泽。

石决明:1.椭圆形或卵圆形;2.螺旋部小,体螺部较大,有数个开孔口;3.壳内面具彩色光泽;4.质坚硬,不易碎;5.气微,味微咸。

珍珠:珍珠贝科马氏珍珠贝、蚌科三角帆蚌等多种双壳类动物受刺激形成的珍珠。

性状:表类白、浅粉红等,光滑或微有凹凸,半透明,有彩色光泽(两珠轻擦有砂涩感,可擦出粉;抹去粉后仍光亮);质硬,破碎面有同心层纹,可见珠核;弹性试验 (60cm高,自由落在玻璃):海水珠:15-25cm 淡水珠: 5-10cm牡蛎:①贝壳为左右两片,左为下壳,较大而凹;右为上壳,较小平坦。

②外表面有多层鳞片,灰色,极粗糙;内表类白色。

③质坚硬,断面层状。

土鳖虫:昆虫纲鳖蠊科动物地鳖及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地鳖:①扁平卵圆形,头端较狭,尾端较宽;②背部紫褐色,有光泽,腹面红棕色;③背部有胸背板3节,腹背板9节,复瓦状排列;④头部有触角1对,胸部有足3对,常脱落。

中药鉴定总结

中药鉴定总结

中药鉴定总结一、来源及药用部位1、银柴胡来源于石竹科。

柴胡来源于伞形科柴胡(北柴胡)、狭叶柴胡(南柴胡)的干燥根,大叶柴胡不能入药(有毒)。

2、北豆根来源于防己科蝙蝠葛的干燥根茎。

2、菊糖:桔梗科(桔梗、党参)、菊科(木香、苍术、川木香、白术)等;菊科和桔梗科植物的根含有菊糖而无淀粉粒。

(党参除外)。

(三)理化鉴别★水试:苏木-热水中水显鲜艳的桃红色。

降香-入水下沉。

秦皮-热水中水浸液成黄绿色,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

丁香-水中萼管垂直下沉。

乳香-遇热变软,烧之微有香气(但无松香气),冒黑烟,并留黑色残渣。

血竭-外色黑似铁,研粉后红似血,火烧呛鼻,有苯甲酸样香气。

青黛-火烧产生紫红色烟雾。

麝香-粉末妁烧,初则裂,随即溶化膨胀起泡,油点似珠,香气浓烈四溢,灰化后成白色或灰白色残渣。

雄黄-火烧时易熔融成红紫色液体,火焰为蓝色,并生成黄白色烟,有强烈蒜臭气。

海金沙-易点燃并产生爆鸣声及火焰(松花粉、蒲黄无此现象)。

➢荧光分析:一般使用的波长是365nm。

四、道地药材四大怀药(河南怀庆-泌阳县):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怀地黄四大南药:砂仁、益智仁、巴戟天、槟榔浙八味:浙贝母、杭菊花、杭麦冬、白芍、白术、玄参、延胡索(玄胡)、温郁金十大广药:巴戟天、广地龙、高良姜、化桔红、金钱白花蛇、春砂仁、广佛手、广陈皮、沉香、广藿香。

四大南药:巴戟、砂仁、槟榔、益智味连、雅连、云连的鉴别性状鉴别味连多分枝,形如鸡爪;雅连单枝圆柱形,过桥较长;云连单枝呈钩状,过桥较短显微鉴别石细胞分布:味连皮层、中柱鞘有雅连皮层、中柱鞘、髓部均有云连均无。

中药鉴定学常用药物入药部位

中药鉴定学常用药物入药部位

根及根茎类1.绵马贯众:鳞毛蕨科粗茎鳞毛蕨带叶柄残基得干燥根茎。

2.狗脊: 为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脊得干燥根茎。

3.大黄: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叶片深裂 )、药用大黄 (叶片浅裂 )干燥根及根茎、北大黄就是道地药材,其中掌叶大黄主产于甘肃如栓水型大黄,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如西宁型大黄;南大黄主产于四川如马蹄型大黄、雅黄。

4.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得干燥块根。

5.怀牛膝: 为苋科植物牛膝得干燥根。

6.商陆:为商陆科植物商陆或垂序商陆得干燥根。

7.威灵仙: 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得干燥根与根茎。

8.川乌: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得干燥母根(主根)。

9.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得侧根(子根)得加工品、10.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得干燥根。

11.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得干燥根茎、药材依次习称“味连”、“雅连”、“云连”、12.延胡索: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得干燥块茎、13.甘草: 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得干燥根及根茎。

14.黄芪: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及膜荚黄芪得干燥根。

15.人参: 为五加科植物人参得干燥根。

16.三七: 为五加科植物三七得干燥根。

支根习称“筋条”,茎基习称“剪口"、17.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得干燥根。

18.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得干燥根。

19.前胡: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或紫花前胡得干燥根、20.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得干燥根茎。

21.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得干燥根。

药材习称“关防风”。

22.柴胡: 为伞形科植物柴胡及狭叶柴胡等得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与“南柴胡”。

23.龙胆: 为龙胆科植物龙胆、三花龙胆、条叶龙胆或坚龙胆得干燥根及根茎、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

24.紫草: 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或紫草及内蒙紫草得干燥根。

依次称“软紫草"、“硬紫草”、“内蒙紫草”。

25.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得干燥根及根茎。

中药药用部位总结

中药药用部位总结

中药药用部位总结中药药用部位总结1.花蕾:辛夷、丁香、款冬花、金银花、槐米。

2.花序:菊花、旋覆花。

3.开放的花:洋金花、红花、槐花。

4.柱头:西红花。

5.花粉:蒲黄、松花粉。

6.藤茎:大血藤、鸡血藤、木通。

7.心材:苏木、降香(树干和根的心材)、沉香(含树脂的木材)。

8.茎髓:通草、灯心草。

9.块根:何首乌、太子参、草乌、白蔹、百部、天冬、麦冬、郁金、地黄。

10.块茎:延胡索、三棱、泽泻、天南星、半夏、天麻、白芨。

11.鳞茎入药:川贝、浙贝、百合。

12.根与根茎:细辛、大黄、虎杖、威灵仙、山豆根、甘草、人参、三七、羌活、藁本、龙胆、丹参、茜草。

13.根皮:桑白皮、牡丹皮、白鲜皮、香加皮、地骨皮。

14.干皮根皮枝皮同时入药:厚朴。

15.树皮:肉桂、杜仲、黄柏。

16.干皮枝皮:秦皮。

17.叶:石韦、蓼大青叶、大青叶、枇杷叶、罗布麻叶。

18.复叶小叶:番泻叶。

19.枝梢和叶:侧柏叶、紫苏叶。

20.近成熟果实:木瓜、乌梅、吴茱萸。

21种仁:薏苡仁、肉豆蔻。

22.果肉:吴茱萸。

23.未成熟果实:枳壳。

24.种子:苦杏仁、桃仁、沙苑子、决明子、酸枣仁、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槟榔。

25.果实:五味子、山楂、金樱子、补骨脂、巴豆、小茴香、蛇床子、连翘、女贞子、枸杞子、栀子、瓜蒌、牛蒡子、豆蔻、益智。

26.全草:紫花地丁、金钱草、车前草。

27.地上部分:淫羊藿、广金钱草、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穿心莲、茵陈、青蒿。

28.带鳞叶的干燥肉质茎:肉苁蓉。

29.草质茎:麻黄。

30.带叶茎枝:槲寄生。

31.茎:石斛。

32.真菌:冬虫夏草、灵芝、猪苓、茯苓。

33.干燥成熟孢子:海金沙。

34.贝壳类:石决明(贝壳)、牡蛎(贝壳)、珍珠母、海螵蛸、蛤壳、瓦楞子。

35.角类:鹿茸(幼角)、鹿角、羚羊角(角)、水牛角鳞。

36.甲类:穿山甲、龟甲(背、腹甲)。

中药鉴定药用部位总结汇总

中药鉴定药用部位总结汇总

药用部位一、根入药的品种:何首乌(块根、牛七、川牛七、商陆、银柴胡、太子参(块根、川乌(母根、草乌(块根、附子(侧根加工品、白芍、赤芍、防己、板蓝根、地榆、苦参、葛根、黄芪、远志、白蔹(块根、西洋参、白芷、当归、前湖、防风、柴胡、北沙参、秦艽、紫草、黄芩、玄参、地黄(块根、巴戟天、续断、天花粉、桔梗、党参、南沙参、木香、川木香、百部(块根、天冬(块根、麦冬(块根、郁金(块根其中块根入药的有:何首乌、太子参、草乌、白蔹、地黄、百部、天冬、麦冬、郁金根茎入药的品种:狗脊、绵马贯众(叶柄残基、山豆根、升麻、黄连、延胡索(块茎、川芎、胡黄连、白术、苍术、三棱(块茎、泽泻(块茎、香附、天南星(块茎、半夏(块茎、石菖蒲、川贝母(鳞茎、浙贝母(鳞茎、黄精、玉竹、重楼、土茯苓、知母、山药、射干、莪术、姜黄、天麻(块茎、白及(块茎其中以块茎入药的有:延胡索(唯一一个双子叶植物来源的,块茎入药、三棱、泽泻、天南星、半夏、天麻、白及以鳞茎入药的有:川贝母、浙贝母根与根茎入药的品种:细辛、大黄、威灵仙、山豆根、甘草、人参、三七、龙胆、徐长卿、白薇、丹参、紫苑、茜草、红参根茎与根入药的品种:虎杖、南板蓝根、羌活、藁本、白前二、茎木类中药藤茎入药的品种:木通、川木通、大血藤、鸡血藤心材入药的品种:苏木、降香木材入药的品种:沉香(含有树脂的木材茎髓入药的品种:通草茎枝入药的品种:钩藤(带钩茎根三、皮类中药根皮入药的品种:桑白皮、牡丹皮、白鲜皮、番加皮、地骨皮干皮、根皮、枝皮入药的品种:厚朴、秦皮(只有枝皮和干皮入药树皮入药的品种:肉桂、杜仲、合欢皮、黄柏、关黄柏四、叶类中药叶入药的品种:石韦、淫羊藿、巫山淫羊藿、大青叶、枇杷叶、番泻叶(小叶、罗布麻叶、紫苏叶(或带嫩枝、艾叶枝梢及叶入药的品种:侧柏叶五、花类中药花蕾入药的品种:辛麦、丁香、金银花(或带初开的花、山银花(或带初开的花、款冬花花及花蕾入药的品种:槐花花入药的品种:洋金花、红花六、果实及种子类中药果实入药的品种:地肤子、五味子、南五味子、山楂、金樱子、补骨脂、巴豆、小茴香、蛇床子、连翘、女贞子、枸杞子、栀子、瓜蒌、牛蒡子、鹤虱、砂仁、草果、豆蔻、益智未成熟果实入药的品种:枳壳近成熟果实入药的品种:木瓜、乌梅、吴茱萸成熟种子入药的品种:葶苈子、苦杏仁、桃仁、沙苑子、决明子、酸枣仁、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槟榔成熟果肉入药的品种:山茱萸种仁入药的品种:薏苡仁七、全草类中药草质茎入药的品种:麻黄带叶茎枝入药的品种:槲寄生、桑寄生全草或地上部分入药的品种:鱼腥草全草入药的品种:紫花地丁、苦地丁、金钱草、半枝莲、车前草、蒲公英地上部分入药的品种:广金钱草、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香薷、穿心莲、茵陈、青蒿、大蓟带鳞叶的肉质茎入药的品种:肉苁蓉茎叶入药的品种:淡竹叶茎入药的品种:石斛、铁皮石斛八、藻、菌、地衣类中药藻体入药的品种:海藻子实体入药的品种:灵芝菌核入药的品种:茯苓、猪苓地衣体入药的品种:松萝九、其他类中药成熟孢子入药的品种:海金沙植物?一或某些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加工品的品种:清代、儿茶、芦荟虫瘿入药的品种:五倍子、没食子十、动物类中药动物的干燥整体:水蛭、全蝎、蜈蚣、斑蝥、土鳖虫、虻虫、九香虫、海马除去内脏的动物体:地龙、蛤蚚、乌梢蛇、蕲蛇、金钱白花蛇动物体的某一部分:①角类:鹿茸、鹿角、羚羊角、水牛角②鳞、甲类:穿山甲、龟甲、鳖甲③骨类:豹骨、狗骨、猴骨④贝壳类:石决明、牡蛎、珍珠母、海螵蛸、蛤壳、瓦楞子⑤脏器类:蛤蟆油、鸡内金、紫河车、鹿鞭、海狗肾、冰獭肝、刺猬皮、动物的生理产物:①分泌物:麝香、蟾酥、熊胆粉、虫白蜡、蜂蜡②排泄物:五灵脂、蚕沙、夜明砂③其他生理产物:蝉蜕、蛇蜕、蜂蜜、蜂房卵蛸、桑螵蛸(属于其他生理产物动物的病理产物:珍珠、僵蚕、牛黄、马宝、猴枣、狗宝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阿胶、鹿角胶、鹿角霜、龟甲胶、血余炭、水牛角浓缩粉十一、矿物类中药天然矿物入药的:朱砂、石膏、炉甘石、赤者石、雄黄、自然铜、滑石矿物加工品入药的:轻粉、红粉、秋石、信石、芒硝、硫黄动物或动物骨骼的化石入药:龙骨、石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用部位
一、根入药的品种:
何首乌(块根)、牛七、川牛七、商陆、银柴胡、太子参(块根)、川乌(母根)、草乌(块根)、附子(侧根加工品)、白芍、赤芍、防己、板蓝根、地榆、苦参、葛根、黄芪、远志、白蔹(块根)、西洋参、白芷、当归、前湖、防风、柴胡、北沙参、秦艽、紫草、黄芩、玄参、地黄(块根)、巴戟天、续断、天花粉、桔梗、党参、南沙参、木香、川木香、百部(块根)、天冬(块根)、麦冬(块根)、郁金(块根)
其中块根入药的有:何首乌、太子参、草乌、白蔹、地黄、百部、天冬、麦冬、郁金
根茎入药的品种:
狗脊、绵马贯众(叶柄残基)、山豆根、升麻、黄连、延胡索(块茎)、川芎、胡黄连、白术、苍术、三棱(块茎)、泽泻(块茎)、香附、天南星(块茎)、半夏(块茎)、石菖蒲、川贝母(鳞茎)、浙贝母(鳞茎)、黄精、玉竹、重楼、土茯苓、知母、山药、射干、莪术、姜黄、天麻(块茎)、白及(块茎)
其中以块茎入药的有:延胡索(唯一一个双子叶植物来源的,块茎入药)、三棱、泽泻、天南星、半夏、天麻、白及
以鳞茎入药的有:川贝母、浙贝母
根与根茎入药的品种:
细辛、大黄、威灵仙、山豆根、甘草、人参、三七、龙胆、徐长卿、白薇、丹参、紫苑、茜草、红参
根茎与根入药的品种:
虎杖、南板蓝根、羌活、藁本、白前
二、茎木类中药
藤茎入药的品种:木通、川木通、大血藤、鸡血藤
心材入药的品种:苏木、降香
木材入药的品种:沉香(含有树脂的木材)
茎髓入药的品种:通草
茎枝入药的品种:钩藤(带钩茎根)
三、皮类中药
根皮入药的品种:桑白皮、牡丹皮、白鲜皮、番加皮、地骨皮
干皮、根皮、枝皮入药的品种:厚朴、秦皮(只有枝皮和干皮入药)
树皮入药的品种:肉桂、杜仲、合欢皮、黄柏、关黄柏
四、叶类中药
叶入药的品种:
石韦、淫羊藿、巫山淫羊藿、大青叶、枇杷叶、番泻叶(小叶)、罗布麻叶、紫苏叶(或带嫩枝)、艾叶
枝梢及叶入药的品种:侧柏叶
五、花类中药
花蕾入药的品种:
辛麦、丁香、金银花(或带初开的花)、山银花(或带初开的花)、款冬花
花及花蕾入药的品种:槐花
花入药的品种:洋金花、红花
六、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果实入药的品种:
地肤子、五味子、南五味子、山楂、金樱子、补骨脂、巴豆、小茴香、蛇床子、连翘、女贞子、枸杞子、栀子、瓜蒌、牛蒡子、鹤虱、砂仁、草果、豆蔻、益智
未成熟果实入药的品种:枳壳
近成熟果实入药的品种:木瓜、乌梅、吴茱萸
成熟种子入药的品种:葶苈子、苦杏仁、桃仁、沙苑子、决明子、酸枣仁、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槟榔
成熟果肉入药的品种:山茱萸
种仁入药的品种:薏苡仁
七、全草类中药
草质茎入药的品种:麻黄
带叶茎枝入药的品种:槲寄生、桑寄生
全草或地上部分入药的品种:鱼腥草
全草入药的品种:紫花地丁、苦地丁、金钱草、半枝莲、车前草、蒲公英
地上部分入药的品种:
广金钱草、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香薷、穿心莲、茵陈、青蒿、大蓟
带鳞叶的肉质茎入药的品种:肉苁蓉
茎叶入药的品种:淡竹叶
茎入药的品种:石斛、铁皮石斛
八、藻、菌、地衣类中药
藻体入药的品种:海藻
子实体入药的品种:灵芝
菌核入药的品种:茯苓、猪苓
地衣体入药的品种:松萝
九、其他类中药
成熟孢子入药的品种:海金沙
植物?一或某些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加工品的品种:清代、儿茶、芦荟
虫瘿入药的品种:五倍子、没食子
十、动物类中药
动物的干燥整体:水蛭、全蝎、蜈蚣、斑蝥、土鳖虫、虻虫、九香虫、海马
除去内脏的动物体:地龙、蛤蚚、乌梢蛇、蕲蛇、金钱白花蛇
动物体的某一部分:①角类:鹿茸、鹿角、羚羊角、水牛角
②鳞、甲类:穿山甲、龟甲、鳖甲
③骨类:豹骨、狗骨、猴骨
④贝壳类:石决明、牡蛎、珍珠母、海螵蛸、蛤壳、瓦楞子
⑤脏器类:蛤蟆油、鸡内金、紫河车、鹿鞭、海狗肾、冰獭肝、刺猬皮、动物的生理产物:①分泌物:麝香、蟾酥、熊胆粉、虫白蜡、蜂蜡
②排泄物:五灵脂、蚕沙、夜明砂
③其他生理产物:蝉蜕、蛇蜕、蜂蜜、蜂房
卵蛸、桑螵蛸(属于其他生理产物)
动物的病理产物:珍珠、僵蚕、牛黄、马宝、猴枣、狗宝
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阿胶、鹿角胶、鹿角霜、龟甲胶、血余炭、水牛角浓缩粉
十一、矿物类中药
天然矿物入药的:朱砂、石膏、炉甘石、赤者石、雄黄、自然铜、滑石
矿物加工品入药的:轻粉、红粉、秋石、信石、芒硝、硫黄
动物或动物骨骼的化石入药:龙骨、石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