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工程系关于开展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实施办法

合集下载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职业能力相对不足和软技能培养相对缺乏等,由此提出通过深化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专业+外语”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围绕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专业融合、产教融合以及“双创”融合培养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较高的综合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且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复合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3-0115-04[收稿时间]2023-08-05[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JGB438);2022年广西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XGK2022032)。

[作者简介]钟明辉(1983—),女,广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算法和信息信号处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同年,国家出台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9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对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实习实训等方面提供了具体指导。

鉴于国家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地方高校急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这既是地方高校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地方高校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发展的必要条件。

据此,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确立了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专业+外语”特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旨在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校企合作共建IT特色实训基地的探索

校企合作共建IT特色实训基地的探索

校企合作共建IT 特色实训基地的探索魏 中1,邱寄帆2(1.2.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魏中(5),男,四川乐山人,副教授,研究生,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和管理工作。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优越性,并以IT 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例,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在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应满足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技开发和生产五大功能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地探索。

关键词: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 IT 中图分类号:H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024(2008)04-15-03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就必须摒弃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办出高职特色,使毕业生与就业岗位实现“零距离”结合。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岗位能力的培养已形成高度的共识,并把专业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作为彰显高职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加以改革,探索出了不少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我院在I T 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也做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应该具备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技开发和生产五大功能,供同行借鉴。

一、目前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不少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较短,其中很多是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基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资金不足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欠账较多,高职教育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用于实训的各种设备、器材大多陈旧落后,场地也严重不足。

2.建设方案与实际工作过程脱节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很多还是主要满足验证性实验的需要,与能力培养、岗位需求、实际工作过程相脱节。

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业 教 育 的 发 展 , 有 利 于企 业 的 发 展 , 校 与 企业 之 间 是 不 可 分 割 的 也 学 我 系 以泛 网 、 I AT R A等 为 依 托 , 广东 省 计 算 机 协 会 和 NI T、 A、AC 与
统 一 体 。 现将 计 算 机 系 的校 企 合 作 方 式 总结 如 下 , 同行 参 考 。 供
【 摘 要1 从学校建设 与企 业发展 两方面阐述了校 企合作 的意 义, 并从技 术服务 、 实训 室校企共建 实 习基 地 的 建 设 与 管 理 、 业 兼 职 教 师 企

聘 请 、 师 企 业 实践 等 方 面进 行 了校 企 合 作 模 式 的研 究 与 实践 。 教
【 关键词】 企合作 ; 算机专业 ; 校 计 技术服 务
几 十家计算机企业建立了 良好的合作关 系, 多位教师被协会 和企业聘
为 专 家 顾 问 , 行 业 发 展 出谋 划 策 , 广 东 省 几 十 家 企 业 提 供 了新 产 为 为 品 开 发和 技 术 升 级 改 造 等 技 术 服务 .与 企 业 共 同 承担 了 l 项 企 业 O多 委 托 的横 向 课 题 ,为 企 业 开 发 软 件 、解 决 企 业 实 际 中 的 问 题 。利 用
1 校 企 合作 的意 义
11 有 利 于学 校 的建 设 与 台 , 行 人 才 培 训 服 务 , 5年来 , 后 为 广 I Ar A A T A、 进 近 先 111 有 利 于搞 好 校 内 校 外 实 训 基地 建 设 。 内生 产 性 实 训基 地 是 开 .. 校 东 省 几 十 家 企 业 培 训 了 10 9 0多名 技 术 人 员 ,既 提 升 了专 业 教 师 的业 展 校 内 实践 教 学 的基 本 条 件 , 建 设 离 不 开 行 业 ( 业 ) 大力 支 持 和 其 企 的 务水 平 , 同时 为 我 国 计 算 机 行 业 发展 做 出 了应 有 的 贡 献 。 协 助 ; 外 实 训 基 地 是 开 展 工 学 结 合 、 学 生 进 行 职 业 技 能 训 导 的重 校 对 22 发 挥 校 企 各 自优 势 , 建 驻 校 开 发 中心 . 共 要 场 所 , 助 于 师 生 了解 社 会 发 展 和 市 场 需 求 , 人 才 培 养 与 社 会 经 有 使 学 院 的 高学 历 教 师 , 有 较 强 研 发 能 力 的优 势 : 业 具 有 设 备 和 具 企 济 发 展 紧密 结 合 。 资 金 优 势 。两 者可 整 合 自愿 . 挥 各 自优 势 , 发 进行 优 势 互 补 。在学 院 的 11 有 利 于 促 进 “ 师 ” 构 师 资 队伍 建 设 。一 方 面 , 由学 校 选 送 .. 2 双 结 可 支 持 下 , 算 机 系 教 学 团 队 积 极 与 企 业 联 络 . 国 内外 知 名 企 业 引 入 计 将 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顶岗实践, 提高 实 践 能 力 。既 为 企 业 解 决 一 学 校 , 学 校 建 立 企 业 的 开 发 中心 和 技 术 服 务 中心 , 算 机 系 先 后 与 在 计 些 实 际 问题 , 能 更 快 更 好 地 接 触 到 最 新 的 技 术 、 品 或 其 他 前 沿 的 又 产 企 业 合 作 成 立 了 软 件 开 发 中心 和 轻 院泛 网 联 合 实 验 中心 。 些 企 业 进 这 科 技成果 ; 一方面 , 另 由合 作 企业 为 学 校 提 供 实 验 实 训 设 备 、 训 教 培 驻 我 院 。 企 业 的环 境 和 企 业 的理 念 引 入 到 学 校 , 承担 企 业 的 产 品 将 既 师 , 能 工 巧 匠 到 校 担 任 兼 职 教 师 , 接 参 与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和 课 让 直 研 发 功 能 ,先 后 承 担 了 1 项 企 业 委 托 的 技 术 研 发 项 目和 4项 省 级 0多 程 标 准 的制 定 以及 教 材( 义)的开 发 , 高 课 程 建 设 质量 。 讲 提 课 题 ; 时这 些 中 心 又 承 担 学 院规 定 的 教 学 任 务 , 在课 余 时 间 开 放 同 并 11 有 利 于 专 业 建 设 。 通过 校 企 合 作 , 泛 听 取 企 业 和 用 人 单 位 对 .3 . 广 给 学 生 , 生 在 校 内 就 能感 受 企 业 真 实 环 境 , 有 “ 石 多 鸟 ” 学 具 一 的效 果 。 高职院校人 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 及时调整专业结 构 . 与企业共 23 充 分 调 动 企 业 的 积极 性 . 强 实 习基 地 建 设 . 加 同 制 定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 高 职 院 校 专 业 结 构 更 趋 合 理 , 色 更 加 使 特 校 外 实 习基 地 是 产 学 结 合 、 企 合 作 的 具 体 体 现 , 们 一 直 坚 持 校 我 鲜 明 , 好 地 适 应 地 方 经 济 社会 发 展 对 各 类 人 才 的 需 求 。 较 双 赢 机 制 和 互 动 机 制 . 动 为企 业 着 想 , 动 寻 求 企 业 参 与 。一 方 面 , 主 主 11 有 利 于 学 生 从 学 校 到 企业 的顺 利 过 渡 。通 过 工 学 结 合 , 以按 .. 4 可 通 过 为企 业 解 决 技 术 和 人 员 培训 问题 , 起 企 业 的 积 极 性 。 激 另一 方 面 , 生产过程组织教学 , 新课程体系 , 创 围绕 能 力 、 质 要 求 , 出应 用 性 、 素 突 采 用 提 供 场 地 , 业 提 供 资金 , 建 驻 校 开 发 中心 , 企 共 同时 在 企 业 建 立 实 针 对 性 和 先 进 性 , 足 企 业 和 市场 对 人才 的技 能 要 求 。 时 , 以全 方 满 同 可 习基 地 的方 式 。 用 这 种 共 享 利益 , 校 企 双 方 的积 极 性 调 动起 来 , 采 把 校 位 引入 企 业 文 化 , 化 专 业 技 能 提 升 与企 业 文 化 的联 系 , 用 实 习 、 强 利 实 企 问 的合 作 才 能 保 持 长 期 性 。目前 , 已经 在 微 软 公 司 、 为 公 司等 几 十 华 训 的 机会 来 理 解 和 把 握 企 业 文 化 ,实 现 学 生 毕 业 时从 学 校 到 企 业 的 家企 业 建 立 了与 实 习 基 地 , 足 了实 习教 学 的需 要 。 满 “ 短距 离 ” 至 “ 距 离 ” 轨 。 甚 零 接 为 了管 理好 校 外 实 习 基 地 。 保 实 习 基 地 正 常 运 行 , 们 采 取 了 确 我 1 有 利 于企 业 的发 展 . 2 如下 措 施 : 1 . 教师为企业技术服务 , .1 2 解决 生 产 中碰 到 的难 题 。 年 来 , 职 院 近 高 231 专 业 教 师 与 基 地 企 业 不 断 保 持联 系 ; _. 校 加 大 了教 师 引 进 与 培 养 的 力 度 , 有一 大 批 高 学 历 、 职 称 的教 师 , 拥 高 232 聘 请 实 习 基 地 专 家 担 任兼 职 教师 或 专 业 教 学 指 导 委 员 会 委员 ; _. 其 中 不 乏 能 力 和 水 平 较 高 的教 师 , 为 企 业 解 决 技 术 难 题 , 是 一批 能 这 233 邀 请 实 习基 地 专 家 经 常 来 校 讲 座 ; .. 社 会 财 富 。 业 积 极 与 学 校 沟 通 , 能将 这些 财 富纳 入 企 业 , 挥 重要 企 将 发 234 学 生 每年 都 到 实 习 基 地 企 业 实 习 和 社会 实 践 。 .. 的作用。 2 . 建 立 了学 生参 与 技 术 服 务 的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养 模 式 4 1 . 学 生 资 源 。 衡 生 产 淡 旺 季 的 用工 需 求 . .2 2 平 降低 用 工 风 险 。 过 在 通 为 了 锻 炼学 生 的真 实 工 作 能 力 , 教 师 承 担 的 企 业 技 术 服 务 工 作 将 校 学 生 的 工 学交 替 ,可 以很 大 程 度 上 解 决企 业 旺季 的 临 时用 工 需 求 。 引 入 了课 堂 教 学 , 行 “ 题 真 做 ” 的 实 践教 学 , 由企 业 人 员 评 判 进 真 式 并 同 时 , 为 有 学 校 的 介 入 确 保 了 对 学 生 在 企 业 的 管 理 , 以避 免 以往 完 成 的效 果 . 胜 者 作 品将 被 企 业 采 用 。 这 种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因 可 优 曾 经 出现 的员 工 过 度 流 失 。 为 重 要 的是 , 校 实 习 是 合 法 的 , 以规 的 开 展 . 使 学 生 感 受 和 掌 握 到 对 实 际 产 品 的 实 际 设 计 能 力 , 学 生 更 在 可 能 使 避 企 业 临 时用 工 所 必 须 的 社 保 成 本 。 可 以 说 , 种 方 式 是 目前 解 决 企 这 在 真 实 的 技 术服 务 和项 目开 发 中得 到 动 手 能 力 、 新 能 力 的 培 养 和 提 创 业 淡 旺季 用 工 风 险 的一 种 有 效 方 法 。 高 。 另 一 方 面 , 励 学 生 利 用 课 余 时 间 , 驻 校 开 发 中 心 工 作 , 可 获 鼓 到 既 1 - 优 秀 毕 业 生 可 持 续 提 高 员 工 的技 术 水 平 ,确 保 产 品品 质 的提 .3 2 得一定的报酬 , 又能 参 与 开 发 中心 的产 品 开 发 工 作 , 学 校 就 体 验 了 在 升 。 通 过工 学结 合 的订 单 式 培 养 方 式 , 以 确保 在 校学 生 的课 程 设 置 企 业 文 化 。 生 在这 种 工 学 结 合 中学 到 了 许 多 在 课��

2016年洛阳理工学院校企合作计算机专业共建建设方案

2016年洛阳理工学院校企合作计算机专业共建建设方案

负责本系的校企合作项目的联系、申报、运作、管理、成果的统计、总结、推广等工作,并形成文字材料,建立相应的 管理档案,自觉接受校企合作处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年度效益评价
第六分阶段
提出本单位重点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培训基地、合作项目方案,供学校决策,并按照学校校企合作处提供的校企合作协 议版式,起草校企合作协议,协议签署后及时交校企合作处备案登记
人员
陈老师 刘老师
预算
时间
内引校企合作项目
10万
5个月完成
签订合作共建关系
林老师
-
1个月完成
设施建设
陈老师 刘老师
60万
3个月完成
考核方式: 1.专业教研组测评(经济类专业教研组组长); 成立实习考核领导小组 2.学生评教; 3.实习单位对学生技能测评; 4.建立企业资助的奖学助学基金; 5.在紧密合作企业建立分校,开展职工培训; 企业因用工需求,可向洛阳理工学院发出用人订单,并与 洛阳理工学院密切合作,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人才培养方 案。其方式为学生在校上理论课,到洛阳理工学院计算机 实训基地接受职业、工作技能训练,定期轮换学习场所。 积极引进面向社会和企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 师或高级技师,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改善师资来源结 构,利用他们高超的专业技艺以及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 来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效率。 树立洛阳理工学院计算机实训基地成功典型案例,开拓学 校开门办学新途径
表2:实训基地硬件配置费用
仪器设备
U盘 主机服务器 拉链袋 铭牌 文件架 办公桌、文 件柜 笔具 复写纸 白板 LED节能灯 文件夹 碎纸机 电脑(笔记 本) 网线 室内植物 电话 实训设备
型号
善存U322 16GB 戴尔 PowerEdge R730 机架式服务器 普通 学生出入实训基地需要佩戴铭牌 二手 全新 水性笔、铅笔、橡皮擦、笔筒、钢笔、白板笔 48K 开会使用 三雄极光 硬皮 齐心S350(碎纸效果:2x6mm 碎纸能力:6张/次 碎纸宽度:220mmm m 碎纸速度:2.0米/分 碎纸箱容积:22L) 华硕K555LD4010 30米 装饰用 普通座机 1.校企合作计算机常用工具 2.校企合作计算机电子电路 沁园YR-5(BT75)(放置方式:台式 产品类型:温热型 额定制热功率 :420W 制热水能力:≥90℃ 5L/ 耗电量:1.1KW.h/24h 进水水温:10 -38℃) A4规格 索尼EX291(投影技术:3LCD 亮度:3800流明 标准分辨率:XGA(102 4*768) 投影尺寸:30-300英寸 电源功率:269W) 飞利浦SPS1620C/93 1.8米 华硕碉堡 K31AN-J2954M1

校企合作下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与实施路径

校企合作下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与实施路径

校企合作下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与实施路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引言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用性。

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将校企合作落实到教学内容的项目化实施中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二、项目化教学的意义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通过实际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项目化教学可以将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推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项目化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路径1. 企业需求调研学校需要与企业进行需求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掌握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通过调研,可以明确项目化教学的方向和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

2. 教学内容设计在企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是与实际工作任务相关的小组项目,每个项目都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3. 项目实施在项目实施阶段,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去,每个项目都由一名企业专家和一名教师负责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通过项目实施,学生可以亲身经历实际工作流程,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

4. 效果评估在项目实施完成后,学校需要对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估,调查学生在项目中的学习情况和收获,对项目的实施做出总结和改进。

通过评估,可以及时了解项目实施的效果,为下一次项目实施做好准备。

四、项目化教学的优势项目化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1.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 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专业性;3. 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4. 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

“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

“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作者:张现林史瑞英刘玉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2年第10期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其中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对高职的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然而,在现有的国情下如何克服传统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对“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进行初步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高职教育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中再一次被列为发展的重点,使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融为一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当前,针对当前的社会体制,解决校企合作中的问题,摸索出成功的校企合作之路,对于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笔者针对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实施的“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机制进行一下探讨。

一、成立政校企合作理事会,搭建四方联动的多元合作平台首先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与对校企合作的分析与总结,在现有的社会背景下,依托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被批准为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旨,互惠共赢为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总体协调校企之间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专兼职教师培训及聘任、学生实习与就业、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技术培训等领域的合作事宜,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完善政府协调、学校主体、行业协会指导、企业参与的四方联动、校企共建的合作机制,从咨询决策、组织协调、执行运作三个方面创新运行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改革校内人事管理制度,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形成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理事会的成立为校企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水平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坚实保障。

计算机工程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报告及章程

计算机工程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报告及章程

计算机工程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报告教务处:为了加强我系的专业建设指导工作,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和我系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及专业特点,我系特成立第一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具体组成人员如下:主任委员:郑静(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委员:贾晋宁(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马斌(太原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山西万得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委员:陈炯(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党总支书记,讲师))张起贵(太原理工天成电子信息技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太原理工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董志强(山西亚日电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秀芳(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王玉洁(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王新萍(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教研室主任,高级实验师)张爱民(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教研室主任,讲师)王云(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教研室主任,讲师)郝江(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教研室教师,讲师)秘书:解莹(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教师,助教)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2005年7月计算机工程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系部专业的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办出特色,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学院发展规划组建二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第二条二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是在系部直接领导下,协助学院为确定专业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审定专业教学计划,搞好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智囊和指导机构。

第三条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宗旨是:博采行业精英之专长,集中专家智慧和经验,为专业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活动形式第四条二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接受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

委员由学院授予聘书。

第五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应是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企业或相关行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

校企共建新一代信息技术类专业

校企共建新一代信息技术类专业

原有的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储备、 实训条件等方面与学校制定的服务数字福建乃至 数字中国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差异巨大。通过引入 行业领先企业,构建并实施“产教融合、立体推进、 岗位成才”的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解决 大数据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师 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等一系列问题[1]。
融入课程教学,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 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共同打造精品在线课程及 课程资源库。同时,共同推进项目化、混合式教学 模式及一课双师的模块化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 成效,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
2.4 师资队伍
针对校内教师项目实际工程经验不足、实践环 节薄弱的情况,大数据专业在专业核心课实施中采 用“一课双师”制度:课程设计与实施由学校教师 与企业导师共同完成,学校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理论 教学与组织协调工作,企业导师负责课程岗位技能 教学与实践考核。在教学过程中,校内教师全程观 摩学习企业导师实践指导教学过程,学习企业案 例,吸收企业实际工程经验,提升自身的工程实践 能力。一课双师是培养专业双师队伍的重要手段。
Building a New 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jor by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UANG Heqing, WANG Guojun, LIU Yongzh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gineering, Fuzhou Polytechnic, Fuzhou, China, 350108)
3.5 进阶式实践教学
依托阿里与慧科等优质资源,建设“产教研培 鉴赛”六位一体、融合创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发挥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优势,构建立体化 技术创新平台,打造四级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使 学生实习实践与企业用工发展有效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工程系关于开展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实施办法一、指导思想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只有建立健全了校企合作机制,才能培养出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与企业形成资源共享、人员互动、双向介入、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学校本着资源共享、实现双赢的原则,通过引进企业的设备、技术、销售、培训业务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企业在实现自身工作任务的同时,接受学生的专业实训,使学生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尽快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化转换,更快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二、组织机构(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该机构负责制定校企合作战略,筹集合作资金,发挥联合优势,加强校企联系,协调校企双方的互动,共同推进校企双方发展。

(二)电子信息产学研理事会该机构开展教学、科研、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交流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公关和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以及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发展,作为学校和企业的桥梁,学校对企业的发展提高支持和帮助,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和改革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校企合作的任务与方式(一)校企合作的任务1、合作开展师资培养:企业为学院进行教师培训。

每年安排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学校为企业兼职教师培训,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

2、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各专业应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学院不定期邀请企业代表举办专业建设研讨会、讲座,每学年邀请企业专家为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指导和考评。

3、合作开展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企业提供资金,用于学校的建设、专业改选、实验实训环境改善等方面。

包括:共建二级学院的建设资金、进入学校财务的建设实验实训场地资金、提供给学校用于购置专业实训及科研设备的资金。

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积极吸引企业参与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共建实验实训基地。

4、合作开展科研技术服务:发展校企科研开发项目,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提供共同参与开发科研项目、技术服务的机会。

5、合作开展培训: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社会培训,加大学生与企业的参与;不定期为企业生产一线技术骨干人员进行培训。

(二)校企合作的方式校企合作的方式分为一级项目与二级项目。

1、一级项目(1)合作培训方式引进设备(软件)或资金,既用于我系学生实习,又用于面向社会的培训。

(2)合作生产方式引进设备(软件)或资金,既可用于实际生产,又可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实习。

包括与校办工厂的合作。

(3)合作研发与技术服务方式引进设备(软件)或资金,或无需引进设备,合作研发企业急需的项目或技术攻关。

(4)综合方式除引进设备(软件)或资金外,成立合作机构,合作的功能呈多样性:可提供给学生实习;或提供面向社会的培训;或用于生产;或用于研发或技术服务。

(5)二级项目若合作金额超过一定数目的,必要时可申请为一级合作项目。

2、二级项目(1)学校鼓励教师积极联系企业,建立新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新的校外实习基地是校企合作的方式之一,但一般不列入一级项目。

学校将对开发实习基地进行奖励,前提是实习基地要同时达到如下标准:与企业签订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协议;每年能接收校我校学生实习;能派出兼职教师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指导;能对实习的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能接收学生就业。

(2)校企合作办公室通过多种途径取得企业技术服务信息,提交给相关的院系解决,此类项目属于二级项目。

由院系直接联系获得的此类项目,也需同时报校企合作办公室备案。

(3)企业对学校小额度的捐赠包括奖学金(总额度在一万元/年及以上)、图书(总值一万元及以上)、设备(价值一万元及以上)、软件(总值一万元及以上)以及其它总值一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捐赠。

四、建立校企合作项目的原则与程序(一)“筑巢引凤”,引进企业到校内原则1、受校园环境的限制,引进企业的规模要适度,不能盲目引进。

凡有以下特征的企业不可引进入校:(1)产生废水、废气、废渣、噪音等污染,影响正常的教学、生活的企业;(2)大型的生产企业,人员多、能耗大、物流量大的企业;(3)产品不适合在学校生产的企业;(4)生产、经营与各种运作与专业教学没有关系的企业;(5)对在校师生安全存在隐患的企业;(6)其它不适宜引进的企业。

2、非占用学校场地项目的引进此类项目,一个专业可与多家企业合作,不存在重复引进的问题。

但属性相同而会影响原有企业合作的项目,则要慎重考虑。

3、引进项目的重要原则是允许学生免费使用所引进的资源。

引进的企业可不收租金。

但需要收取运行过程中与教学无关的电费与水费、网络、电话等费用。

若网络及电话不占用学校资源,可不收取该部分费用。

基本上不允许重复引进。

原则上一个专业不能有两家企业进驻学校,若确实需要,需提交论证报告,交校企合作办公室批准后方可引入。

4、“筑巢引凤”方式引进的项目,学校基本不收取合作企业占用学校场地的租金,没有涉及学校参与的生产,学校不参与生产所得利润之分配。

合作培训适量收其培训收益,以取得双赢为原则。

企业捐赠资金100%用于协议所规定的范围内。

5、所引进的企业与专业对口,有利于专业或专业群的发展。

愿意并且能够承担学校的教学、实训、技术服务、培训等工作。

6、企业具有规范的营业执照,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的有关安全、管理制度。

7、企业就个别技术服务领域内的项目要求学校帮助解决的,可视为二级项目,谈判时需双方确认技术服务成功后企业需支付的费用。

8、凡引进生产性的校企合作项目,能接纳学生在校内进行生产性实习的,需明确注明能同时接纳多少学生实习的人数。

9、凡引进培训性的校企合作项目,需明确注明一年内计划培训多少人。

若不能在签订协议时明确的,应在协议中规定,每年应向校企合作办公室提供培训计划,包括开设何种培训班与总人数。

(二)建立校企合作项目的程序1、谈判(1)以院系或部门为主,自主展开与企业的谈判。

涉及到要占用场地的事项要征得校企合作办公室的同意。

涉及培训收益分配的事项要征得分管培训院领导的同意。

(2)以校企合作办公室为主,从全校的角度出发,展开相关的谈判,谈判后的结果与相关院系或部门进行沟通。

涉及培训收益分配的事项要征得分管培训院领导的同意。

(3)涉及科研、技术服务项目收益比例的标准,需征得分管领导的同意。

(4)其他不涉及场地、培训收益、科研与技术服务收益的项目,在不损害学校利益的前提下,可由院系、部门或校企合作办公室等部门作为主体与对方谈判。

(5)需要由院领导拍板的关键谈判,在征得分管院领导的同意下,由分管或主管院领导亲自参与谈判。

2、签订协议(1)校企双方需从合作目的、意义、内容、权利义务、合作期限等方面撰写清楚。

(2)所签协议的蓝本由校企合作办公室提供,签署之前由项目负责人或院系、部门领导先审阅,再由校企合作办公室审阅。

如涉及到学院财务的事项要经审计处审计后方能签署。

作为急需开展的项目,可单独举行仪式,由院领导或分管院领导在前面部门审阅后与合作方共同签署;一般情况下可在产学研全作大会上由院长与合作方共同签署,亦可先行签署协议再在产学研合作大会上补办签字仪式。

(3)若工作需要而来不及签署协议,必要时可签订意向书,待条件成熟时再签订协议。

(4)每年的产学研合作大会是与企业集中签署协议、进行校企合作的一个平台。

产学研合作大会由校企合作办公室策划,会务由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院办协助。

团委、后勤办与各院系负责提供大会必要的协助。

3、立项(1)若项目由院系主导谈判,需由院系指定项目负责人填报校企合作项目立项表;若项目由校企合作办公室主导谈判,则由校企合作办公室通知相关院系或部门,由相关院系与部门负责人指定项目负责人填报项目立项报告书。

(2)由院系或部门负责人指定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成员。

一般项目组成员不适宜超过5人。

若项目负责人认为有必要增加或减少相关人员,经院系或部门负责人同意后获得批准。

项目涉及多系部或多部门人员者,由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协调,与相关系部或部门负责人协商,安排有关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成员。

(3)经系主任或部门领导批准,再经校企合作办公室批准及分管院领导批准。

(4)鼓励全校有关人员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

非专任教师行政人员担任项目组负责人或项目组成员需经分管院领导的批准。

(5)各院系的有关校企合作项目应在产学研合作大会上举行前一周便应完成立项的全部工作。

每年产学研大会公布一次新的校企合作项目。

五、校企合作项目的监督考核(一)校企合作项目的监督1、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要敦促合作项目者落实各有关合作具体措施,并要求填报数据采集平台。

敦促各有关项目负责人到期要提交的年度总结、项目总结、考核报告及有关的文字资料。

2、校企合作办公室要对项目进行跟踪,对项目签订协议后一个月内,项目负责人要向校企合作办公室及质量监控办公室进行汇报,若迟迟未能落实措施,校企合作办公室与相关院系或部门采取措施帮助落实。

3、系主任是校企业合作的责任人。

负责教学的副主任要负监督责任,负责本院系校企合作项目的落实进行监督。

(二)校企合作项目的考核1、项目实施过程若经以下程序认定:(1)项目负责人填写按人事处制定的报表,项目负责人本人要初步计算项目负责人及团队中的各人在实施项目中所花的时间。

人事处将其纳入双师队伍计划对其项目进行跟踪。

(2)凡纳入上述双师建设计划的项目组成员,人事处需根据考核结果发放相关的酬金。

(3)项目负责人若对上述部门所作出的决定不服,可向人事处提交仲裁申请,人事处将建议院长召开学术委员会议,项目负责人可为本项目的实施进行答辩,人事处将对审核结果作出说明,学术委员会对此将进行表决仲裁。

2、我系每年都要制定本系的校企合作计划,原则上我系都应每年至少有一个校企合作项目。

3、每位专任专业教师要做好项目计划,原则上每位专任专业教师3年内应参与一项校企合作项目。

4、项目的考核程序如下:每年产学研合作大会举行之前,由校企合作办公室发出考核报表交由各院系,各院系将其发至项目负责人,一周内需填报完毕。

院系负责人对其进行审核并给予评价。

三天后全部回收至校企合作办公室,校企合作办公室三天内需汇同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教学质量办公室对项目进行考核,分管该项目工作的院领导需对考核进行认定,认定后上报院长并于产学研合作大会举行前正式公布。

(三)校企合作项目的绩效评价1、对校企合作项目的绩效评价(1)协议履约情况:对照协议各条款,检视协议履约情况。

(a)未能完成协议所规定的条款,视为不合格;(b)基本完成协议所规定的条款,视为合格;(c)较好完成协议所规定的条款,视为良好;(d)出色完成协议所规定的条款,视为优秀。

不合格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向校企合作委员会报告,详细说明未履约条款的程度、原因,并作出整改计划。

2、由校企合作办公室下达到院系的技术服务项目(包括我校驻小榄办事处收集回来的项目)的评价(1)企业未能提交任何项目实施的文件也没有任何佐证材料的视为不合格;(2)企业提供项目已启动但尚未完成任务并提供相关佐证材料的视为基本合格;(3)企业提供项目已完成的文件并提供相关佐证材料的视为良好;(4)企业提供项目已完成的文件并作出优秀评价并提供相关佐证材料的视为优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