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_整理

合集下载

土壤地理学(资料)

土壤地理学(资料)

名词解释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2.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3.土壤资源:具有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

4.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其中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生物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等。

5.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它是土壤的综合属性和基本功能6.毛管水:毛管水是靠土壤中毛管孔隙所产生的毛管引力所保持的水分,称为毛管水。

毛管水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7.硝化作用:土壤中产生的氨在亚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或硝酸盐这一程。

8.同晶替代: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9.诊断层: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10.诊断特性:用来鉴别土壤类别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包括形态的、物理的和化学的性质。

11.活性酸度: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引起的酸度。

12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中可溶性盐分随水向表土层(0~20 cm)运移而累积至含量超过0.1% (或富含石膏土壤为0.2%)的过程。

14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

土壤活性酸度是指土壤溶液中所含H+引起的酸度,亦称为土壤有效酸度,常用PH表示;土壤潜在酸度是指由土壤胶体或吸收性复合体表面吸收的交换性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

1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简称CEC)每千克土壤或胶体吸附或代换周围溶液中阳离子的厘摩尔数。

单位为cmol(+)/kg±。

16盐基饱和度(BSP):在土壤全部交换性阳离子总量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

17土壤粒级、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结构中注意一种特殊的结构:团粒结构)土壤粒级:将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称为粒级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常用各粒级土壤占土壤总质量的百分数表示)。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壤地理学》复习重点⼟壤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名称解释▲▲▲1.⼟壤(soil):指地球陆地表⾯具有肥⼒能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成⼟母质在⼀定的⽔热条件和⽣物作⽤下,经⼀系列的⽣化物理过程形成的独⽴历史⾃然体。

(包括海、湖浅⽔区)特征:具有肥⼒、有⽣物活性、多孔隙结构。

功能:有肥⼒及⽣产性能;可更新性和再⽣性;缓冲和净化功能。

2.⼟壤剖⾯(soil profile):从地⾯垂直向下⾄母质的⼟壤纵断⾯称为⼟壤剖⾯。

3.⼟体构型(profile construction):在⼟壤剖⾯之中⼟层的数⽬、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也称为⼟壤剖⾯构造)4.单个⼟体(pedon):⼟壤剖⾯的⽴体化构成了单个⼟体。

5.聚合⼟体(poly pedon):指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体便组成聚合⼟体。

(相当于⼟壤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系)6.⼟壤圈(pedosphere):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和浅⽔域底部的⼟壤所构成的⼀种联系体或覆盖层。

7.⼟壤肥⼒(soil fertility):指⼟壤为植物⽣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

8.⼟壤⾃净能⼒(soil purification):指⼟壤对进⼊⼟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9.⼟壤地理学:指以⼟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壤的发⽣发育、⼟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

⼆、⼟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⑴关于⼟壤发⽣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的研究。

⑵关于⼟被结构和⼟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的研究。

⑶关于⼟壤调查、制图和⼟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⑷关于地理环境、⼈类活动与⼟壤圈相互作⽤的研究。

⑸关于⼟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三、⼟壤地理学研究⽅法(了解)⑴⼟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⑵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⑶遥感技术在⼟壤调查中的运⽤⑷数理统计与SGIS在⼟壤研究中运⽤⑸⼟壤历史发⽣研究法四、⼟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a)起源:⼟壤地理学是⼟壤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个重要基础性分⽀学科,它最早可追溯到⼈类农耕的起始阶段。

土壤地理学重点总结 一

土壤地理学重点总结 一

土壤地理学:研究土壤分布、地理规律的科学,是自然地理学和土壤科学的交叉学科。

土壤:分布与地球表面能长出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土壤圈:覆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

土壤发生学: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之间关系的学说。

岩石风化:原生矿物在一定生物、气候条件下其矿物结构遭到破坏并合成粘土矿物的过程。

分物理、化学、生物。

母质因素:母岩和母质,母岩:与土壤形成有关的块状固结岩体。

母质:与土壤直接发生联系的母岩分化物及其搬运堆积体。

残积母质:母岩就地风化形成的产物分布在山地丘陵区平坦部分。

运积母质:岩石经外力作用而搬运的母质,分水成、风成。

古土壤:指与现代景观条件不相同的景观条件下形成的土壤。

埋藏古土壤:古土壤被埋藏一定深度,保存较完整的剖面和一定发生层的土壤。

残存古土壤:形成后又遭受侵蚀而残存于地表的古土壤。

古土壤残余物:古土壤经外力搬运重新堆积形成的。

遗留特征:指在现代土壤中存在于目前成土条件不相符合的一些性状。

土壤风化淋溶系数(Ba值):母质或土壤中各种盐基的氧化物与氧化铝的比值。

土壤剖面:从土表向下至母质的垂直切面或纵断面。

土壤发生层: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剖面层次。

土体构型:各土壤发生层有规律的组合与排列状况。

土壤剖面形态:剖面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特征。

包括颜色、结构、质地、紧实度、侵入体、新生体。

单个土体:指土壤作为一个三维实体,其最小体积的一个土壤叫做单位土体土壤个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也称聚合土体。

诊断层:用于识别土壤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特征:为了识别土壤分类单元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

成土过程中物理化学作用:淋溶与淀积、分解与合成、迁移与富集、侵蚀与堆积、土壤扰动土壤风化度表示形式:土壤风化淋溶系数(Ba)越大盐基淋溶越弱;土壤淋溶系数(β值)越小淋溶越强;硅铝率(Sa值)越小风化程度越高;硅铁铝率(Saf值)主要成土过程:1、原始成土过程(岩漆、地衣、苔藓阶段)2、有机质积聚过程(腐殖质化、粗腐殖质化、泥碳化)3、粘化过程(残积、淀积)4、钙化过程5、盐化、碱化、脱盐化、脱碱化6、灰化、隐灰化、漂灰化7、白浆化8、富铁铝化9水成土壤过程(潜育化、潴育化、)10、熟化过程主要的土壤发生层:淋溶层A、淀积层B、母质层C层、H层、O层、E层、R层。

地理土壤知识点初中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初中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初中总结学科内容:地理学段:初中关键词:土壤,地理,初中一、土壤的形成1.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层的疏松物质,由岩石经过风化、物理和化学作用,再加上有机物质和微生物的作用所形成。

2. 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岩石的风化、破碎和分解,有机物质的堆积和微生物的作用。

3. 风化分解:岩石受到自然力的作用,如温度变化、水分、植物生长等,使岩石发生变化。

4. 有机物质的堆积:植物和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质在土壤中堆积。

5. 微生物的作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土壤中繁殖,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肥力的增强。

6. 土壤的形成受气候、地形、植被和时间的影响。

7. 气候:气候决定了风化和糜烂的速度,寒带气候和热带气候土壤的形成过程不同。

8. 地形:山地、平原、丘陵地形土壤的形成受地形的影响。

9. 植被: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的形成也不同,如丛林的土壤和草原的土壤。

10. 时间:土壤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土壤的性质与形成时间有关。

二、土壤的类型1. 棕色土: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通常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

2. 黄棕土: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东北,属于雷州半岛等地区。

3. 黄色土: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周围和新疆等地区。

4. 红黄土:分布在江汉平原周围和云南高原的部分地区。

5. 红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平原。

6. 山地土: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带。

7. 海岸土:分布在沿海地区。

8. 沼泽土:分布在低洼地区和湿地。

9. 盐渍土:分布在干旱地区和盐碱地。

10. 灰土:分布在华北地区。

三、土壤的结构1. 土壤的颗粒结构,土壤颗粒的大小不同,根据颗粒大小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2. 砂土:颗粒大,排水性好,通气性强,但保水性较差。

3. 壤土:颗粒介于砂土和粘土之间,保水性、通气性和肥力较好。

4. 粘土:颗粒小,保水性好,但通气性差,容易粘黏。

5. 土壤的结构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适合的土壤类型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四、土壤的肥力1. 土壤的肥力主要由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土壤酸碱度和微生物数量等因素决定。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薄而松散的表层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场所和营养供给系统。

土壤不仅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也对人类的粮食生产、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土壤的认识和研究是地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下面将对地理土壤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由岩石破碎、物质风化分解、有机质的混合等一系列过程构成的。

一般来说,土壤的形成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量等;二是地形和地质条件,如地势、岩石类型等。

气候条件决定了土壤发育的速度和方向,而地形和地质条件则直接影响土壤发育的类型和性质。

例如在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土壤发育迅速,表土层薄而肥沃;而在寒冷的高山地区,由于温度低、雨量少,土壤发育缓慢,形成厚度较薄的土层。

土壤的组成土壤由颗粒物质、水分、空气、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成分组成,其中颗粒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

颗粒物质主要包括砂、粉砂、粉土、黏土等不同颗粒组成的土壤颗粒。

这些颗粒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土壤的结构。

土壤的结构对植物生长和土壤保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机质和微生物则是土壤的生物成分,它们对土壤的肥力和生物活性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也是影响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土壤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特点,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砂质土壤、壤土、黏土、粉砂质土壤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质地、结构、PH值和肥力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在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土壤类型。

土壤的肥力土壤的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养分的程度。

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多种元素,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

土壤的肥力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科学合理地施肥和保护土壤肥力是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土壤的保护土壤是一个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保护土壤是人类的重要任务之一。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1.土壤: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土壤系统:土壤系统是由固相(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交换和净化功能。

4.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和交换,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5.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被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6.单个土体和聚合土体: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

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变异程度。

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

7.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8.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

9.土壤的组成包括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1)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组成的。

(2)相互关系:土壤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0.土壤矿物质包括哪些类型?什么叫原生矿物?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有哪些?它们的性质如何?(1)土壤矿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2)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颗粒较粗,有些表面可能受到轻微蚀变,内部结晶仍然完好。

(3)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及性质①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是土壤多种营养元素的来源。

②氧化物类矿物:这些矿物都极稳定,不易风化、对植物的养分意义不大。

土壤地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土壤地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化学催化聚合学说动植物残体的中间分解产物如氨基酸酚类蛋白质土壤腐殖质本质素等2两种有机质转化过程的相互关系有机质的转化是土壤形成中最重要的过程矿质化过程是腐殖化过程的前提腐殖化过程是矿质化过程的部分结果
第一章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第一节 绪论
一、 土壤的基本概念(掌握)
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位置:地球陆地表面
存环境质量的作用
二、 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掌握)
(一)土壤圈概念和研究意义 ● 概念:由瑞典学者马特松(S.Matson 1938 年)首先提出。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
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模,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 (二)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
2.土壤污染 ▲ 概念: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后,当其含量超过土壤的容量和自净能力时,引起的土壤理
化性质恶化,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人畜健康受到危害的现象。 ▲ 污染物类型:①工业三废;②城市污水和垃圾;③化肥和化学农药;④放射性物质。 ▲ 土壤污染的后果:①降低农副产品的品质;②威胁人类的健康与安全;④降低土壤维护和改善人类生
粒级分析也叫机械组成分析或土壤颗粒分析。
2. 划分:砾石、粗砂粒、细砂粒、粉砂粒、黏粒。
4
(二)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
1.概念:是指不同粒级(组)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
2.分类:根据土壤机械组成的相似与否,把土壤质地划分为 3 大类别,12 个类型(美国制):
土壤质地类型表
类别
类 型(12 个)
三 、土壤有机质 1.概念:是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中间分解产 物、腐殖质。其中以腐殖质为主。 据土壤有机质含量,将土壤分为: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多孔性、富含养分的固体物质,是支撑植物根系并供给植物养分生长的重要基础。

在地理学中,土壤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于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农业生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土壤的定义、形成、类型、特性、利用和保护等方面对地理土壤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长期受自然力和生物力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层陆地表层。

土壤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

与此同时,土壤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了多种物质和作用,在地理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受到气候、母岩、地形、植被、动植物、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具体而言,土壤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岩石破坏、物质迁移和淋溶、物质聚积和土壤生成。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壤。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其形成过程、成分、性质和利用方式,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红壤、黄壤、棕土、黑土、沼泽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在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和农业生产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四、土壤的特性土壤的特性是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土壤的物理特性包括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结构、土壤的孔隙度和贮水性等;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富程度、土壤动植物的多样性等。

这些特性决定了土壤的适宜性和利用价值。

五、土壤的利用土壤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土壤的利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地理学中,土壤的利用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理区域对土壤的利用方式千差万别,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利用。

六、土壤的保护由于人类的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壤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污染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年龄: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表示;相对年龄: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粘化过程:粘粒的形成与积累过程为粘化过程。

白浆化过程:土体出现还原性游离Fe、Mn使土体亚表层漂白的过程,都可称白浆化。

土壤发生层: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

主要发生层:A层(腐殖质层)E层(淋溶层)B层(淀积层)C层(母质层)和R层(基岩)钠代率:代换性钠离子占代换性盐基总量的百分数.地下水的临街深度:在蒸发最强烈的季节,土壤表层不显积盐的最浅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土壤发生学:土壤是独立的原始自然体,土壤有独立的发生发展过程,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研究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剖面形态特征的科学称为土壤发生学。

根据发生学的观点:有什么自然条件就有什么样土壤类型,土壤形成与环境条件是统一体。

土壤地理学:既然土壤类型受环境条件制约,成土因素中的气候,生物和母质的分布都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性,因此受此成土过程影响的土壤类型必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的科学即为土壤地理学。

区域地理土壤学:土壤不仅是自然的地理体,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环境要素,因此,区域地理土壤学是运用土壤地理学原理,研究一定区域的成土因素,土壤类型与分布规律,土壤利用与改良,从而为区域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服务。

土壤地带性:土壤分布表现出地理规律性称为土壤地带性。

土壤地带性包括土壤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指高山或高原土壤分布)和区域地带性(指由于地形或地质地貌学特征引起的变异),归根结底是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也是自然界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纬度地带性:土壤与纬度基本平行的分布规律。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棕壤(、半岛)-黄棕壤(、、豫西、鄂、湘等)-红壤(长江南)-砖红壤(南岭以南包括省)。

土壤经度地带性:土壤水平地带也受所在大陆外形、山脉的走向、风向、洋流海拔等地理因子的不同和干扰,使之偏于纬度圈,而与经度基本相平行称经度地带性。

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区别: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浸水,土休封闭于静水状态下,得不到通气与氧化,土壤矿质中的铁、锰处于还原低价状态,土体显青色或青黑色。

若砂质土体,则一般呈灰青色,闭结,不松散;若粘性土质则呈粘糊状青泥,其塑性强,而少裂隙或铁、锰结核,潜育化过程可发育成沼泽土。

潴育化过程:间歇性渍水,土壤中易变价的Fe、Mn物质,出现还原与氧化交替,因此,在潴育化过程中,Fe、Mn在渍水中往往被还原而迁移,当土体的水位下降时,又被氧化成高价Fe,锰氧化物产生沉淀,潴育化土体可出现锈斑,锈纹或结核。

白浆化过程:土体出现还原性游离Fe、Mn使土体亚表层漂白的过程,都可称白浆化,其机理是:在有机质参与的还原条件下,加上侧渗水活动,带走被还原的铁、锰离子,使土壤变白。

母质的类型母质类型按成因可分为残积母质和运积母质两大类,残积母质是指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风化物;运积母质是指母质经外力,如水、风、冰川和地心引力等作用而迁移到其它地区的物质。

母质的作用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本材料,是土壤的“骨架”部分的来源。

土壤有90-98%为矿质部分,是母质风化形成的。

植物矿质养分元素的来源,母质风化释放的各种元素作用如下:母质的矿物、化学组成、物理性状对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都有重要影响。

母质的粗细及层理变化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母质的机械组成和矿物风化特征直接影响土壤质地,从而影响土壤形成以及一系列土壤性状。

土壤分类的目的1、在于阐明土壤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发生、发展的规律;2、指出各土壤发育演变的主导及次要过程;3、揭示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之间必然联系,确立土壤发生演化的系统分类表。

4、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壤,发展和配置农、林、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为有效经营管理土壤,提高农、林、牧业生产水平,指出明确途径。

土壤分类的原则1、发生学观点是分类的指导思想。

2、把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统一起来进行分类。

3、正确处理土壤分布的地带性与隐域性问题。

4、注意典型性与过渡性的辨证关系。

5、注意区分土壤的现代特征和残遗特征。

土壤分类的依据以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属性及肥力特征等综合因素为依据。

高级分类单元:以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主要属性为主,适当考虑肥力特点。

低级分类单元:以属性与肥力特征为主,也要照顾成土条件与过程及剖面特征。

土壤分类单元国家现行土壤分类制:六级,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

以土类和土种为基本分类单元。

一.棕色针叶林土(淋溶土纲)剖面结构:O-Ah-AhB-Bs-C-D。

PH:4.5-5.5 特点:枯枝落叶层二.暗棕壤(暗棕色森林土)(淋溶土纲)地带性土壤1、剖面形态: O-Ah-AhB-Bt-C2.五个亚类:(一)暗棕壤(二)草甸暗棕壤(三)白浆化暗棕壤(四)潜育化暗棕壤(五)灰化暗棕壤三、白浆土(淋溶土纲)母质:第四纪河湖粘土沉积物剖面形态: Ah-E-Bt-C 三个亚类:1、白浆土2、草甸白浆化土 3、潜育白浆土PH:偏酸一成土过程1、潴育淋溶:母质粘重,透水性差,由于冻层的存在,每当融冻或雨量高度集中的夏秋季,土壤上层经常处于干湿交替过程,导致土体铁锰等有色物质的氧化还原的多次交替。

当土湿时,铁锰被还原为低价,随水移动,一部分随侧渗水淋洗到土层外;大部分在水分消失时氧化成高价原地固定下来,形成铁锰结核和胶膜。

由于铁锰不断淋洗和重新分配的结果,使土壤亚表层脱色形成灰白土层-白浆层。

2、粘粒机械淋溶:降水充沛,土壤中粘粒产生机械性悬浮迁移。

即土壤在干湿交替过程中,干时土体产生裂缝和孔道,湿时粘粒分散于下身水流中,并随水流沿裂缝与结构面向下移动,土壤裂隙和结构面都有明显的胶膜和粘粒淀积物,粘粒本身无矿物和化学组成的明显改变3、草甸过程:高温多雨,草甸植物生长茂盛,土壤表层有机质积累明显,荒地表层可达10%,钙、镁及植物所需的其他营养也明显富集。

白浆土的利用及低产原因分析1、白浆土的利用现状耕地比例,54.1%;32.45%;12.45%。

2、白浆土低产原因分析(1)耕层构造不良。

(2)养分总贮量不高,分布不均。

(3)水分物理性质差。

白浆土改良途径1、深松深施肥2、秸杆还田和施草炭改良3、种植绿肥4、施用石灰5、客土、掺砂改良6、种稻改良7、水土保持和排水四、黑土(半淋溶土纲)地带性土壤母质:第四纪的沉积物,以洪积黄土状粘土为主剖面形态: Ah-AhB-Bsq-C 四个亚类:黑土、草甸黑土、表潜黑土、白浆化黑土三大黑土带的位置:黑土利用存在三方面的问题:1)水土流失严重2)土壤肥力各因素之间的协调,用养结合不好 3)受旱、涝、低温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黑土和黑钙土之间的区别五、黑钙土(钙层土纲)地带性土壤剖面形态:Ah-AhB-BK-C PH7.5-8.0四个亚类1、淋溶黑钙土2、黑钙土(亦称普通黑钙土,典型黑钙土)3、碳酸盐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4、草甸黑钙土黑钙土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气候干燥,十年九旱,春风大,风蚀严重2、土壤含石灰多,板结 3、低地有盐渍化现象,不保苗,易烧苗。

黑钙土利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因土种植 2、加强抗旱保墒 3、合理施肥 4、造林护田,防止干旱。

六、草甸土(半水成土纲)非地带性土壤我省草甸土有七个亚类:草甸土、碳酸盐草甸土、盐碱化草甸土、沼泽化草甸土(潜育草甸土、白浆化草甸土、山地草甸土、泛滥地草甸土(层状草甸土)利用与改良挖沟排水,修筑条田,高台垅作。

深翻深松,解决土湿土朽、冷浆、土硬和活土层浅薄等不良性状。

掺砂改土。

施有机肥,施热性肥料(如马粪等)。

发展水田,适时轮种,及时铲趟。

七、沼泽土和泥炭土水成土纲非地带性土壤(一)沼泽土分类 1.泥炭沼泽土 2.泥炭腐殖质沼泽土 3、草甸沼泽土(二)泥炭土分类1.低位泥炭土2.高位泥炭土3、中位泥炭土(三)区分泥炭土和沼泽土:1有机质含量 2.厚度:>50cm <(四)沼泽土和泥炭土的利用和改良1.沼泽土分布集中成片,土地低平,利用前途广。

(1)有水源地方,可发展水田;(2)繁茂的草地资源可发展畜牧业;(3)经常积水地方可养鱼。

2.泥炭在农业上的利用泥炭用途广,简单易行,易推广。

(1)做改土材料(2)垫圈,造高温堆肥(3)制复料(4)制造营养钵。

3.沼泽土改良措施 1水利改良 2深耕施肥 3改善冷浆,粘重等不良性质,掺砂,施用炉灰渣子,客土等。

八、盐碱土(盐碱土纲)非土类,是盐土和碱土两种土类的综合盐碱土的盐分对作物的危害和返盐规律:1、土壤含过多的可溶性盐分影响作物成活和生育。

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1%时,便对作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盐分的溶解度越大,离子穿透作物细胞的能力越强,其对作物危害性越大。

2.可溶性盐类过多,影响作物吸水。

只有在农作物细胞液的浓度比土壤溶液浓度大一倍时,才能源源不断地自土壤吸收水分,反之会出现生理脱水而使作物萎蔫。

这主要是由于土壤溶液渗透压过大造成的。

3.由于吸水受到影响,养分的吸收也发生障碍。

某些碱性盐分直接毒害腐蚀作物,还抑制有益微生物对养分的有效转化。

4、除了盐害外,还有碱害。

这主要是由于土壤中代换性钠离子,使土壤性质恶化,影响作物根系的呼吸和养分的吸收,强碱性的Na2CO3能破坏作物根部的各种酶。

5、影响新代,特别是对幼根,细芽有强的腐蚀作用。

6、碱性强的土壤,易于使钙、锰、磷、铁、硼等营养元素,不易被作物吸收。

由于盐碱土中的盐类复杂,往往会产生盐害和碱害的双重为害。

盐碱土改良的基本途径:1浅翻深松,蓄墒隔盐浅翻深松能切断毛管,防止返盐,增强透水,保水性能,既调节了水、肥、气、热,又达到蓄墒和隔盐的目的2、增施粪肥盐碱土存在冷、粘、盐碱等毛病,最适合施用有机肥料,除直接增加养分外,还能松土,增加通透性,提高土温。

宜施用黄粪、格挠粪、房框土、过圈土、草炭、羊粪等,忌施灰土粪,草木灰等碱性肥料。

化肥施用,适用硫铵,过石,不宜施用氯化铵、氯化钾等含Cl-的肥料。

3、种植绿肥绿肥可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脱盐效果,可进行清种或与小麦间种草木栖。

4、掺砂压碱掺砂的作用主要是疏松土壤,改善质地,提高地温,隔盐防碱。

5、施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磷酸三钠渣是化工厂的副产品,它主要成分含有CaSO4,磷酸和少量的游离酸,其中硫酸钙有改土作用,磷酸可作磷肥的部分给源,游离酸可中和碱性,它可单独作底肥或化肥。

6、灌溉排水要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利用灌水洗盐,排水排盐,降低地下水位。

做到有灌有排。

7、种稻改良盐碱土九、风砂土(初育土纲)非地带性土壤一)形态 A-C型剖面十、水稻土(人为土纲)非地带性土壤(一)成土条件:1、人为因素:在人的种水稻,淹水,泡水耕作,排水晒田,施肥,平整田面形成的一种土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