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第六章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第六章酶

生物化学第六章酶


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
3.表面效应使底物分子去溶剂化 酶的活性中心多是酶分子内部的疏水“口袋”, 酶反应在此疏水环境中进行,使底物分子脱溶剂 化 (desolvation),排除周围大量水分子对酶和底 物分子中功能基团的干扰性吸引和排斥,防止水
化膜的形成,利于底物与酶分子的密切接触和结
合。这种现象称为表面效应(surface effect)。
维生素B2(核黄素)
维生素B2(核黄素) 维生素B1(硫胺素) 泛酸 硫辛酸 维生素B12 生物素 吡哆醛(维生素B6之一) 叶酸

辅酶中与酶蛋白共价结合的辅酶又称为辅基 (prosthetic group)。

辅基和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通过透析或超 滤等方法将其除去,在反应中不能离开酶蛋
白,如FAD、FMN、生物素等。

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 避免细胞产生的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 并使酶在特定的部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保证 体内代谢正常进行。
有的酶原可以视为酶的储存形式。在需要
时,酶原适时地转变成有活性的酶,发挥其催
化作用。
第三节 酶的作用机制
(一)酶比一般催化剂更有效地降低反应活化能
酶和一般催化剂一样,加速反应的作 用都是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activation energy) 实现的。 活化能:底物分子从初态转变到活化 态所需的能量。
2.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使诸底物正确定位于 酶的活性中心 酶在反应中将诸底物结合到酶的活性中心,使它 们相互接近并形成有利于反应的正确定向关系。 这种邻近效应(proximity effect)与定向排列 (orientation arrange)实际上是将分子间的反应变 成类似于分子内的反应,从而提高反应速率。

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化学》第六章 生物氧化

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化学》第六章  生物氧化

⊿Gº’ = -nF ⊿Eº'
n:传递电子数;F:法拉第常数
➢ 合成1摩尔ATP 需能量约30.5kJ
偶联部位
NADH~CoQ CoQ~Cytc Cyta-a3~O2
电位变化 (∆E0')
0.36V 0.21V 0.53V
自由能变化 (∆G0')
69.5KJ/mol 40.5KJ/mol 102.3KJ/mol
三、NADH和FADH2是呼吸链的电子供体
1、NADH氧化呼吸链 NADH →复合体Ⅰ→CoQ →复合体Ⅲ→Cyt c →复合体Ⅳ→O2
2、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琥珀酸 →复合体Ⅱ →CoQ →复合体Ⅲ→Cyt c →复合体Ⅳ→O2
呼吸链各组分的排列顺序的实验依据
➢ 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 特异抑制剂阻断 ➢ 还原状态呼吸链缓慢给氧 ➢ 将呼吸链拆开和重组
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之不同点
生物氧化
➢ 反应环境温和,酶促反应逐步进 行,能量逐步释放,能量容易捕 获,ATP生成效率高。
体外氧化
➢ 能量突然释放。
➢ 通过加水脱氢反应使物质能间接 获得氧;脱下的氢与氧结合产生 H2O,有机酸脱羧产生CO2。
➢ 物质中的碳和氢直接氧 结合生成CO2和H2O 。
生物氧化的一般过程
胞液侧 4H+
2H+ 4H+ Cyt c
+
+++++ +
++
+
Q

--
NADH+H+
NAD+

-
延胡索酸
琥珀酸

Ⅲ- - -

生物化学第六章 糖类代谢

生物化学第六章 糖类代谢
O
H
OH
HO
H
HO
H
H
OH
OH
CH2OH
HO H OH
H
H
OH H
OH OH
核糖(ribose) ——戊醛糖
O
H
OH
H
OH
H
OH
OH
HOH 2C
O OH
H H
HH
HO
OH
2. 寡糖 能水解生成2-20个分子单糖的糖,各单
糖之间借脱水缩合的糖苷键相连。
常见的几种二糖有
麦芽糖 (maltose) 葡萄糖 — 葡萄糖 还原糖
ATP ADP
G-6-P
F-6-P
ATP ADP
F-1,6-2P
ⅱ放能阶段
⑨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烯醇化酶
磷酸二 3-磷酸 羟丙酮 甘油醛
NAD+
NADH+H+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ATP
丙酮酸
催化此反应的酶是烯醇化酶,它在结合底物前必 须先结合2价阳离子如Mg2+、Mn2+,形成复合物, 才能表现出活性。该酶的相对分子量为85000,氟 化物是该酶强烈的抑制剂,原因是氟与Mg2+和无 机磷酸结合形成一个复合物,取代了酶分子上 Mg2+的位置,从而使酶失活。
Glu
ATP ADP
G-6-P
F-6-P
ATP ADP
F-1,6-2P
ⅱ放能阶段
⑥3-磷酸甘油醛氧化成1,3-二磷酸甘油酸
生成1分子 NADH+H+

生物化学-第六章 脂类代谢

生物化学-第六章 脂类代谢

四、脂类的主要生理功能
分类 含量 分布 生理功能 1. 储脂供能 2. 提供必需脂酸 脂肪组织、 3. 促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血浆 4. 热垫作用 5. 保护垫作用 6. 构成血浆脂蛋白
生物膜、 神经、 血浆
脂肪
95﹪
类脂
5﹪
1. 维持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2. 胆固醇可转变成类固醇激 素、 维生素、胆汁酸等 3. 构成血浆脂蛋白
(二)动物体内重要脂肪酸
习惯名称 乙酸 月桂酸 肉豆蔻酸 软脂酸 硬脂酸 油酸 亚油酸 亚麻酸 十二碳脂酸 十四碳脂酸 十六碳脂酸 十八碳脂酸 十八碳一烯酸 十八碳二烯酸 十八碳三烯酸 系统名称 碳原子数 双键数 2 12 14 16 18 18 18 18 3 4 5 0 0 0 0 0 1 2 3 9 9,12 9,12,15 9 18:1Δ9C
+ H2NCH2COOH CH2CONHCH2COOH
苯乙尿酸
CH3CH CH2CH CH2COOH 2COOH H2 CH
2 2
β
α
β
α
(二)脂肪酸一般氧化分解过程
四个阶段:
P402
1、脂肪酸激活(线粒体外膜):RCOOH →RCOSCOA
2、脂酰COA转运(10C以上): RCOSCOA 肉毒碱 RCOSCOA
脂肪动员过程
ATP 脂解激素-受体 +
G蛋白
+
AC
cAMP +
HSLa(无活性) PKA
HSLb(有活性)
甘油一酯
甘油二酯脂肪酶 FFA
甘油二酯
FFA
甘油三酯
甘油一酯脂肪酶 FFA
甘油
AC:腺苷酸环化酶 PKA :蛋白激酶A

基础生物化学第6章

基础生物化学第6章
FAD(FMN)H2
类别:黄素脱氢酶类(如NADH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
需氧脱氢酶类(如L—氨基酸氧化酶)
加单氧酶(如赖氨酸羟化酶)
铁硫蛋白
特点:含有Fe和对酸不稳定的S原子,Fe和
S常以等摩尔量存在(Fe2S2, Fe4S4 ),构成 Fe—S中心,Fe与蛋白质分子中的4个Cys残 基的巯基与蛋白质相连结。 +e
NO2
• 离子载体
短杆菌肽等
• 解偶联蛋白
NADH 鱼藤酮 安密妥 FMN Fe-S
电 子 传 递 抑 制 剂
复合物 I
琥珀酸
FMN
Fe-S
CoQ
Cyt b
复合物 II
抗霉素A
复合物 III
Fe-S Cyt c1 Cyt c Cyt aa3
氰化物 CO
复合物 IV
O2
化学渗透假说示意图
+++++++++
电 子 传 递 链 中 各 中 间 体 的 顺 序
NADH
FMN
复合物 I
NADH 脱氢酶
Fe-S
琥珀酸等
FMN
Fe-S
CoQ
复合物 II
琥珀酸-辅酶Q 还原酶
Cyt b
复合物 III
Fe-S
辅酶Q-细胞色素 还原酶
Cyt c1
Cyt c
复合物 IV
Cyt aa3
细胞色素C 还原酶
O2
呼吸链中电子传递时自由能的下降
NADH呼吸链
还原型代 谢底物
MH2
NAD+
FMNH2
CoQ
2Fe2+
细胞色素

生物化学第六章 生物氧化(共77张PPT)

生物化学第六章 生物氧化(共77张PPT)

O O- P
O-
O O P O-
O-
NH2
N
N
焦磷酸
ATP(三磷酸腺苷) 千卡/摩尔
O O- P
O-
O O- P
O-
O O- P
O-
NN OCH2 O
HH
H
H
OH OH
(3)烯醇式磷酸化合物
COOH O CO PO CH2 O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千卡/摩尔
2.氮磷键型
O
NH
PO
C NH O
N CH3 C H 2C O O H
利用专一性电子传递抑制剂选择性的阻断呼吸 链中某个传递步骤,再测定链中各组分的氧化-还原 状态情况,是研究电子传递中电子传递体顺序的一 种重要方法。
2、常用的几种电子传递抑制剂及其作用部位
(1)鱼藤酮、安密妥、杀粉蝶菌素:其作用是阻断电子在NADH— Q还原酶内的传递,所以阻断了电子由NADH向CoQ的传递。
3.生成二氧化碳的氧化反应
(1)直接脱羧作用 氧化代谢的中间产物羧酸在脱羧酶的催化下,直接
从分子中脱去羧基。例如丙酮酸的脱羧。 (2)氧化脱羧作用
氧化代谢中产生的有机羧酸(主要是酮酸)在氧化脱
羧酶的催化下,在脱羧的同时,也发生氧化(脱氢)作用。 例如苹果酸的氧化脱羧生成丙酮酸。
第二节、生物能及其存在形式
4、复合体Ⅳ: 细胞色素c氧化酶
功能: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
复合体IV
还原型Cytc → CuA→a→a3→CuB
→O2
其中Cyt a3 和CuB形成的活性部位将电子交给O2。
复 合 体 Ⅳ 的 电 子 传 递 过 程
Cytc
e-
胞液侧

生物化学第六章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第六章生物氧化

(还原剂) (氧化剂)
可写成 A2+ B3+
A3+
B2+
2019/11/23
生物化学教研室
9
第三节 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一、呼吸链的概念
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 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由 于此过程与细胞呼吸有关,所以将传递链称为呼吸链, 也叫电子传递呼吸链。
氧化酶,而其它均为不需氧脱氢酶。其中a与 a3很难分开,常写为aa3。
在微粒体中主要为细胞色素b5、p450。p450作用 与aa3类似 。
2019/11/23
生物化学教研室
19
细胞色素的结构
2019/11/23
生物化学教研室
20
呼吸链复合体
人线粒体呼吸链通过上述5大类成分形成4个复合体。
2019/11/23
P/O比值:每消耗1摩尔原子氧所消耗的无机磷 原子的摩尔数。
2019/11/23
生物化学教研室
39
2、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内模胞浆侧
化 学 渗 透 学 说内膜基侧2019/11/23
生物化学教研室
40
ATP合酶(复合体Ⅴ)
由F1和F0组成。 F1 在线粒体内膜基质 侧形成颗粒状突起, 催化ATP的生成。 F膜0镶中嵌。在当线H+粒顺体浓内度 梯度经回流时,γ 亚基发生旋转,3个 β 亚基构象变化, 由紧密结合型变为 开放型,释放ATP。
根据呼吸链各组分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测定(电位越 低越容易失去电子)、利用呼吸链特异性的阻断剂测 定其氧化和还原状态的吸收光谱及离体线粒体各组分 的氧化顺序等实验,确定了呼吸链各组分的排列顺序, 并发现体内存在两条主要的呼吸链。

生物化学:第六章 脂质的分解与合成代谢

生物化学:第六章 脂质的分解与合成代谢

第六章脂质的分解与合成代谢(一)脂质的分解代谢1.脂肪水解:三酰甘油经三酰甘油脂肪酶、二酰甘油脂肪酶、单酰甘油脂肪酶的催化最后生成了甘油。

2.甘油代谢:甘油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下,被磷酸化成3-磷酸甘油,然后氧化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

其中第一步反应需要消耗ATP,而第二步反应可生成还原型辅酶Ⅰ。

3.脂肪酸分解的途径:主要有脂肪酸的α-氧化、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ω-氧化等4.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是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α碳原子和β碳原子之间断裂,β碳原子氧化成羧基生成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CoA 和比原来少2 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5.脂肪酸β-氧化的过程:脂肪酸的活化、脂肪酸的转运、β-氧化的历程。

6.脂肪酸的活化:脂肪酸的活化是指脂肪酸的羧基与CoA酯化成脂酰CoA的过程。

脂肪酸的活化需要ATP的参与。

每活化1分子脂肪酸,需要1分子ATP转化为AMP,即要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

这可以折算成需要2分子ATP水解成ADP。

7.脂肪酸的转运: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通常是在线粒体的基质中进行的,而在细胞质中形成的脂酰CoA不能透过线粒体内膜,需依靠内膜上的载体肉碱携带,以脂酰肉碱的形式跨越内膜而进入基质。

8.β-氧化的历程: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后,经历多次β-氧化作用而逐步降解成多个二碳单位——乙酰CoA。

每次β-氧化作用包括四个步骤: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

9.对于偶数碳饱和脂肪酸,β-氧化过程的化学计量:◆脂肪酸在β-氧化作用前的活化作用需消耗能量,即1分子ATP转变成了AMP,消耗了2个高能磷酸键,相当于2分子ATP。

(-2ATP)◆在β-氧化过程中,每进行一轮,使1分子FAD还原成FADH2、1分子NAD+还原成NADH,两者经呼吸链可分别生成1.5分子和2.5分子ATP,因此每轮b-氧化作用可生成4分子ATP。

(+4ATP)◆β-氧化作用的产物乙酰CoA可通过三羧酸循环而彻底氧化成CO2和水,同时每分子乙酰CoA可生成10分子AT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生物体普遍存在的磷酸单酯酶或 核苷酸酶可催化核苷酸的水解, 而特异性强的磷酸单酯酶只能水 解3’-Nt或5’-Nt。 催化核苷水解的酶有2类,即核 苷磷酸化酶和核苷水解酶

•核苷酸及核苷分 解
•局限,只对核 糖Ns发生作用
•广泛存在 ,反应可 逆

•一、嘌呤核苷酸的降解
•主 要 •主要
•动物中基 本不发生
二、核苷酸的生化作用
1、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 2、储存能量,三磷酸核苷酸[ATP、CTP、GTP
、UTP等] 3、参与代谢和生理调节:许多代谢过程受
到体内ATP、ADP或AMP水平的调节,cAMP(或 cGMP)是多种激素调节作用的第二信使 4、组成辅酶,如腺苷酸可作为NAD+、NADP+ 、FMN、FAD及CoA等的组成成分。

由IMP合成AMP和GMP
•腺苷琥珀
•裂解酶
•酸合成酶
•脱氢酶
•羽田杀菌素OHC-N(OH)-CH2-COOH
•合成 酶

嘌呤核苷酸合成的调节

核苷酸合成与疾病治疗
许多化疗试剂的靶是核苷酸合成途 径的酶。肿瘤细胞比绝大多数正常 细胞生长快,需要合成更多的核苷 酸作为DNA和RNA合成的前体,因此 较正常细胞对核苷酸合成抑制剂更 为敏感。一系列化疗试剂通过抑制 核苷酸合成途径的一个或多个酶起 作用。
鸟嘌呤脱氨酶(guanine deaminase)的 分布较广,催化鸟嘌呤的脱氨分解,
是鸟苷酸、鸟苷及鸟嘌呤主要的脱氨途 径。
鸟嘌呤脱氨酶
鸟嘌呤
黄嘌呤+NH3

பைடு நூலகம்AMP/GMP分解

•[次]黄嘌呤的分 解

尿酸生成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 谢总 结

•不同生物嘌呤核苷 酸的分解产物不同
•尿 酸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除需还原酶外,还需另两种氧还蛋白 参与,即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 和谷氧还蛋白(glutaredoxin)。产 物为dNDP。 进一步在激酶的作用下形成相应的 dNTP。

脱氧核苷酸的合成

常见食物的嘌呤含量范围
每100克食物中含50毫克—150毫克嘌呤 的为中嘌呤有: 肉 类:鸡肉、猪肉、牛肉、羊肉、鱼 、虾、螃蟹; 豆 类:黑豆、绿豆、红豆、花豆、碗 豆、菜豆、豆干、豆腐以及笋干、金针 、银耳、花生、腰果、芝麻等。

常见食物的嘌呤含量范围
每100克食物中含150毫克--500毫克嘌呤的食 物为高嘌呤有: 豆苗、黄豆芽、芦笋、菜花、紫菜、香菇、 乌鱼、鲨鱼、鳕鱼、海鳗、动物肝、肾、肠 等、蚌蛤、干贝/带鱼、扁鱼干、沙丁鱼、 蛤蜊、牡蛎、链鱼、鸡汤、肉汤等。 每100克食物中大于500毫克嘌呤:小鱼干、 乌鱼皮、酵母粉等。

嘌呤分解中的脱氨作用
脱氨作用可以在核苷或核苷酸的水平 上进行。动物组织腺嘌呤脱氨酶含量 极少,而腺嘌呤核苷脱氨酶及腺嘌呤 核苷酸脱氨酶的活性较高,因此腺嘌 呤的脱氨分解主要在核苷或核苷酸水 平上进行。鸟嘌呤脱氨酶分布广,脱 氨分解主要在该酶的作用下进行。

嘌呤核苷酸分解的三级脱氨

鸟嘌呤脱氨
UMP磷酸核糖基转移酶
Ura+PRPPUMP+PPi 尿嘧啶磷酸化酶
Ura+1-P-RUridine+Pi 尿苷激酶
Uridine+ATPUMP+ADP
Cytosine不能与PRPP作用。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通过Nt reductase将核糖分子还原为脱 氧核糖。核糖核苷酸必须先行转 化为二磷酸核苷酸(NDP)水平,再 还原为脱氧核苷二磷酸水平。
肿瘤、病毒的合成十分旺盛,这些核苷 酸抗代谢物可作为抗肿瘤、抗病毒药物 应用于临床。

核苷酸抗代谢物
嘌呤类似物 嘧啶类似物 核苷类似物 谷氨酰胺和天冬氨酸类似物 叶酸类似物

第二节
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概述
可以通过两条完全不同的途径进行, 1、补救途径由现成的核苷或游离的碱
基、磷酸、戊糖在酶的作用下直接合 成Nt—Salvage Pathway 2、从头合成或由磷酸戊糖先和尚未完 成的Pu或Py环结合,在未完成的环上 添加必要的部分,然后闭合成环— De novo Synthesis。
Nyhan) 综合症(自毁容貌综合症)

自毁容貌综合症机理

本节小结
1、飘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2、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3、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成调节 4、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与疾病

第二节
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一、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首先合成嘧啶环,然后与PRPP 中的磷酸核糖连接起来形成嘧啶 核苷酸。

•痛风的尿酸钠晶 体

痛风检测
诊断痛风最简便而有价值的实验室检查是血 尿酸测定。血尿酸升高是诊断痛风最直接的 实验室检查依据,也是确诊的必备条件。急 性发作期绝大多数病人血清尿酸含量升高。 一般采用尿酸酶法测定。除血尿酸测定外, 也可测定尿酸含量,关节腔穿刺检查,血、 尿常规检查,血沉检查,痛风石内容物检查 ,X线摄片检查。
一是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 )
二是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HGPRT); HGPRT较APRT活性 强。

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与疾病
HGPRT缺陷的男性儿童表现为一 种强制性的自残行为--自毁容貌 综合症,为先天性遗传疾病(缺 乏HGPRT),行为对立,侵略性 强,自咬手指、脚趾、嘴唇等, 智力低下。——莱-纳二氏(Lesch-

二、嘧啶核苷酸的降解 不同生物嘧啶碱的分解过程也不一
样,一般情况下含氨基的嘧啶要 先水解脱去氨基,脱氨基也可以 在核苷或核苷酸水平上进行。

尿嘧啶、胞嘧啶分解

•胸腺嘧啶的分解

嘧啶分解

嘧啶还原途径的分解

嘧啶氧化途径的分解

三、核苷酸抗代谢antimetaboite
核苷酸抗代谢(antimetaboite)是指一些 人工合成的在结构上分别与嘌呤、嘧啶 及其核苷或核苷酸、氨基酸和叶酸等类 似的化合物,它们可以竞争性抑制的方 式抑制核酸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二、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
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有两条途径: 第1种是通过特异的磷酸核糖转移酶的
作用,由PRPP提供磷酸核糖,使游离 的嘌呤碱发生磷酸核糖化作用而生成 嘌呤核苷酸。(较重要) 第2种是嘌呤核苷在5-羟基发生磷酸化 生成嘌呤核苷酸。

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的酶
人体组织中只有两种是嘌呤碱发生磷 酸核糖化的酶:
•主要

嘌呤碱的分解
不同生物嘌呤碱的分解能力不同 ,代谢产物也不同,人和猿类及 一些排尿酸的动物(鸟类、某些 爬行类和昆虫)嘌呤的代谢产物 为尿酸。而其他生物可以分解嘌 呤为多种不同产物。

嘌呤碱的分解
嘌呤碱的分解首先是在各种脱 氨酶的作用下脱去氨基 。Ade 和Gua分别生成次黄嘌呤和黄嘌 呤,进一步代谢生成尿酸。
从头合成首先合成UMP,然后由
它转变为其它嘧啶核苷酸。
合成的原料有氨基甲酰磷酸和天冬 氨酸

嘧啶环元素的来源

氨甲酰磷酸合成氨甲酰Asp

•乳清酸的合成

乳清酸合成UMP

•嘧啶核苷酸的全程合成 :由乳清酸合成UTP和
CTP

UTP合成CTP

•嘧啶核苷酸合成的调 节

乳清酸尿症 oroticaciduria

痛风(Gout)
嘌呤碱分解代谢产生过多的尿酸,溶解 性很差,易形成尿酸钠结晶,沉积于 关节、软组织、软骨甚至肾脏等处, 也可形成尿酸的尿路结石。沉积于男 性关节腔的尿酸钠结晶被吞噬细胞吞 噬,尿酸钠通过氢键与溶酶体膜作用 ,破坏溶酶体,释放的水解酶及蛋白 因子使局部生成较多致炎物质,引起 痛风性关节炎—痛风。

•IMP的全程合成
•PRA: 5-磷酸核糖胺; GAR: 5-甘氨酰胺核苷酸; FGAR: 5-甲酰甘氨酰胺核 苷酸 FGAM: 5-甲酰甘氨眯核苷酸 ;AIR: 5-氨基咪唑核苷酸 CAIR: 5-氨基咪唑-4-羧基核苷酸 ;SAICAR: 5-氨基咪唑-4-甲酰胺 AICAR: 5-氨基咪唑-4-甲酰基核苷酸; FAICAR: 5-甲酰基咪唑-4-甲酰基核苷酸
乳清酸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患者体内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酶缺陷。该 病症分两种类型:一型缺乏乳清酸磷酸核 糖转移酶和乳清酸核苷酸脱羧酶;尿中排 出多量乳清酸。患者出现发育不良,巨幼 红细胞性贫血症。二型只缺乏乳清酸核苷 酸脱羧酶,尿中出现乳清酸核苷酸和少量 乳清酸。二者均易发生感染。

二、嘧啶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尿囊素
•尿囊 酸
•尿 素
•氨[
铵]

尿酸与疾病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主要在肝脏、小肠及肾脏 中进行。生理情况下嘌呤合成与分解处于相对 平衡状态,尿酸的生成与排泄也较恒定。正常 人血浆中尿酸含量约0.12-0.36mmol/L,男性平 均0.27mmol/L ,女性平均0.21mmol/L 。当体 内核酸大量分解(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或食入 高嘌呤食物时,血中尿酸水平升高,超过 0.48mmol/L时,尿酸盐过饱和形成结晶,沉积 于关节、软组织、软骨及肾等处,而导致关节 炎、尿路结石及肾疾患,称为痛风症。

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原料 -D-ribose-5-P, ATP, Gln, Asp,
Gly,GTP,一碳单位, CO2等。 另需辅助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