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月河春秋墓出土玉器研究(杜金鹏 主编)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玉器PPT课件

春秋战国玉器PPT课件

有双周纹饰带的玉璧,一 般玉料为青绿色,雕工较粗率,多 做丧葬用玉,民间收藏界称之为 “祭坑玉”。战国晚期至汉代,等 级较高的墓葬中往往成组放置在墓 主的前胸和后背上,应该是丧葬等 级观念的反映。
所谓“蝌蚪纹”,是指璧 面纹饰外侧边缘有一些对称分布的 单体谷纹。这种谷纹拖着长直且宽 大的尾,形同蝌蚪一般。蝌蚪纹亦 称“卧蚕纹”,也像一条伏卧的蚕 一样。它是战国早期流行的谷纹样 式。
玉璧上形状如云头一般的谷纹, 称为勾连谷纹,实际上是两个谷粒状 纹饰尾部相连而形成的。这种样式的 谷纹一般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到战国晚期时,谷粒之间的尾部完全 断开,形成一个个独立的谷粒状纹饰 了。
玉璧上的谷纹以阴刻线的 技法制作,形似漩涡,故又称“涡 纹”。阴线刻的谷纹常见于玉色较 暗的玉璧上,精致及美观程度上不 及浮雕的谷纹,大概与这类玉璧多 为丧葬用玉有关。
所谓“绞丝纹”,形象地说 就是用一条细绳子斜向缠绕在玉镯子 上,只不过这条绳子循环往复没有尽 头。据说这种现象在数学上叫“阿基 米德螺线”,亦称“等速螺线”,是 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 有趣的是,阿基米德生活的时代正是 中国的战国时期,也就是这件绞丝纹 玉环制作的时代。
这件玉环上的卷云纹,线条婉 转流畅,网格纹内线条细密整齐,颇 有“游丝毛雕”的韵味(古玩行形容 战汉玉器细腻阴刻纹饰用语)。阴刻 线越细,说明砣子的砣口越薄越锋利, 这与铁砣的使用有直接关系,因为铁 可以反复锻打,形成坚硬而锋利的砣 口。
玉璜上的切割痕明显是直片形 锯切割的痕迹。古代解玉工具有两种, 即直片形锯(条形锯)和线锯(拉丝 锯)两种。前者像今天的锯条一样, 切割时做水平往复运动,留下的痕迹 是直线形的;线锯是像线绳一样的软 质工具,在切割时做半圆形或弧形运 动,留下的痕迹是细密的同心圆状弧 形的。这件玉璜上留下来的切割痕迹 非常直,说明琢玉工具在使用时稳定 性相当好。

南阳春秋玉琥纹饰分析及设计应用探究

南阳春秋玉琥纹饰分析及设计应用探究

南阳春秋玉琥纹饰分析及设计应用探究作者:郭苗雷保杰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6期摘要:虎形玉器称为琥,玉琥是六大瑞玉之末,分为虎形和虎纹两种基本形式,大多作为配饰使用。

文献记载琥以白虎身份祭祀西方。

本文以淅川县下寺楚墓和桐柏县月河一号墓出土的玉琥为研究对象,探讨南阳春秋玉琥纹饰特征与艺术价值,通过对纹饰元素的提取、变形等,使其在设计应用中焕发生机,将传统纹饰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希望能够对传统纹饰的发展与传承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春秋时期;南阳玉琥;纹饰;设计应用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在政治上保持独立,彼此之间存在军事冲突,导致局势纷乱动荡。

然而,正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手工业领域取得了重大进步。

河南省南阳市是一个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楚国正是在这块土地上崛起成为一个掌控全局的强国。

在丹江流域,楚人的活动频繁,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并留下了许多珍贵遗产。

河南南阳春秋墓中出土大量配饰类玉器,做工细腻精美,纹饰丰富,其中动物造型的玉佩所占比例最大,且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本文将以淅川县下寺楚墓和桐柏县月河一号墓出土的玉琥作为研究对象,对玉琥纹饰进行分析探究并进行再设计,为传统纹饰的传承与创新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一)虎形玉佩纹饰的起源虎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起源比较早的图腾文化之一。

虎的形象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期,类虎的纹饰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中出现,抽象玉虎的形象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江淮流域的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了一批玉虎或虎头装饰的玉器。

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玉雕虎形态是两件虎首玉璜。

将虎符号与玉结合所形成的虎形玉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依照其总体属性及雕琢技术的差异,虎纹玉饰可被划归为虎面图案、单面雕琢的玉琥、圆雕玉琥及虎纹玉器等多个种类。

依据虎的姿态等特性,虎的图案可以被划分为步行虎、站立虎、躺卧虎以及雌雄虎。

在玉器装饰上,虎纹常与云纹、龙首纹等图案结合出现。

中国玉器概论课件

中国玉器概论课件

一、常见的重要纹饰1整齐、2、乳丁纹:凸起的乳突状圆钉。

是最3、云雷纹: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图案。

圆形转角的称云纹;方形专角的称雷双线云纹4、蒲纹: 成排密集排列的六角形格子纹饰。

常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玉璧上。

6神人兽面纹二、剪影状动物纹饰象什么动物就叫什么纹饰。

其内往往有谷纹、云纹等纹饰。

如龙纹虎纹凤三、几何形纹饰由曲线或直线构成的几何形图案。

如皿纹鳞纹圈纹弦纹绹纹波浪纹漩涡纹菱形纹折线纹平行线纹等。

四、人面纹包括人物纹饰或人首纹饰。

如玉舞人、妇人、翁仲、仙女、汉人、胡人等(图略)。

五、工艺与组合纹饰第四章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本章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分析、介绍各个历史朝代古玉器的总体特征,包括玉器的品种数量、玉质、形制、纹饰和工艺等特征。

为鉴赏玉器提供基础。

一、玉器孕育阶段--距今5000年前二、成熟阶段的玉器--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三、二里头文化的玉器四、焕然一新的商代玉器--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五、不该忽略的西周玉器六、风格各异的春秋玉器七、嬗变时代的战国玉器--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八、弃旧图新的汉代玉器--中国玉器发展的第四个高峰九、漫长的沉寂期--魏晋南北朝玉器十、开玉雕之新风--隋唐玉器十一、缓慢的复兴进程--宋元明玉器十二、登峰造极的清代玉器--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五个高峰鹰鸡骨白色透闪石玉凌家滩出土二、成熟阶段的玉器--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三、二里头文化的玉器四、商代(晚商)玉器——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五、不该忽略的西周玉器六、风格各异的春秋玉器七、嬗变时代的战国玉器——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三个高峰背景:战国时代位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共254年八、弃旧图新的汉代玉器——中国玉器发展的第四个高峰4.8cm 仪仗器老土大红沁色长:5cm 市场参考价:21000元九、漫长的沉寂期——魏晋南北朝玉器。

南阳市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墓出土「春秋龙纹玉韘」

南阳市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墓出土「春秋龙纹玉韘」

南阳市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墓出土「春秋龙纹玉韘」
春秋龙纹玉韘
春秋龙纹玉韘局部
春秋龙纹玉韘局部
春秋龙纹玉韘(shè)长4.1、宽2.65厘米南阳市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墓M1出土,现藏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色润微透。

体呈前尖后圆的椭圆形,下部平齐,中间为一大圆孔,后有一横孔,外侧饰一扳突,用于控弦。

器表饰龙头纹。

玉扳指在先秦称为“韘”,音通“射”,是射箭时戴在手指上用以控弦的用具。

射艺是古代贵族子弟六门必学的课程之一,贵族上层也通过举行大射礼来联络感情和拔擢人才。

中国古代玉器四 ppt课件

中国古代玉器四 ppt课件

完整的玉具剑。
剑珌
螭噬人玉佩
螭噬裸人(或是奴隶)的造型为首见,其文化内涵与祭神 有关。
国家博物馆藏 长6.2厘米 宽3.8厘米
玉瞑目
战国玉瞑目主要特点是:
(1)玉片的组成一般在十几片,形制简约。 (2)更趋向五官的造型。 (3)加入了龙形佩。 (4)新出现了完整玉片雕琢的玉瞑目。 战国玉瞑目造型的重要价值是:面部五官的写实形模拟造型,应是汉
宽线虺龙纹 玉璜 江苏吴县
浮雕虺龙纹 玉璜 宝鸡益门村
单线虺龙纹 秦式龙纹玉觿 宝鸡益门村
谷纹(云谷相杂纹)
玉器的谷纹是谷物种子颗粒的象 形。目前所知玉器中最早的谷纹 (云谷相杂纹) ,见于春秋晚期。
春秋时期云谷相杂纹中谷纹 的造型及布局特点是:
浅浮雕,谷粒圆鼓,体形较大, 手感圆钝;
谷粒后端较尖细,但不加细弯 阴线(表示种子萌发后的根 须);
• 西安阿房宫遗址出土。 杯腹饰战国晚期常见 的阶梯状连线乳丁纹, 杯口和下腹部饰柿蒂 纹。此杯制作工艺精 湛,纹饰纤细华丽, 应属宫廷或高级贵族 用玉。
二、汉代玉器(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 西汉玉器考古发掘地主要有: • 陕西兴平茂陵、临潼境斜口镇、骊山、西安三桥镇和席王
村、龙首村、西安交通大学、咸阳狼家沟、新庄、蒲城贾 西乡; • 河北定县、阳原北关、满城陵山、邢台北陈村; • 山东昌乐朱留镇、巨野红土山、沂水荆山、曲阜九龙山; • 江苏仪征烟袋山、徐州韩山、石楼山、石桥村、狮子山、 北洞山和楚王墓; • 河南永城芒山镇、保安山、僖山、三门峡火电厂; • 安徽天长三角圩、芜湖月牙山; • 湖南衡阳凤凰山、常德灌溪乡、长沙五一路、蓉园、咸家 湖、象鼻嘴、伍家岭、杨家山;
春秋时期玉带钩的弯勾部分大多数制成象生动物,器形比 较小。

东周玉器特征和鉴别课件

东周玉器特征和鉴别课件

戰國 玉螭紋觿 長7.4公分,寬1.3公 分 「螭」是龍的一種,幾
分像虎。此件玉觿器面微 泛褐紅,是傳世器特有的 「盤紅」色澤,刻做成轉 首側身形態,頭與軀體的 銜接方式與本院藏的龍、 鳳玉觿同,乃是戰國時代 玉匠處理此類動物玉雕的 一慣作法
璜是我国古代成组佩 饰的组成之一。此璜 玉色晶莹润白,琢工 精致。龙首分张,身 饰谷纹,谷粒匀称饱 满,下部透雕云纹。 璜顶穿有一孔,龙首 及中部均有单面双穿, 以系组佩带。
有较亮的玻璃光泽。器呈扇面形,
较薄,边缘呈凹凸齿状。璜两面形
式和雕纹相同,表面铺饰谷纹,谷
粒呈菱面状,微凸起,谷纹间又有
6处卷云纹,其形与凤尾相似。璜
顶部镂雕一对相背的凤,细身长尾,
尾端粗而回卷,与凤首相对,凤身
局部有较多的镂孔,可穿绳系挂。
战国时期,璜是玉组佩的重要
组件,用作佩玉的璜一般都制造精
致,除表面花纹外,很多玉璜还特
玉玦直径3.1厘米。玉色呈鸡骨白,扁平环形,有一缺口。两面有线刻的变形 龙纹,与同一时期的青铜器上的兽面纹相类似,春秋时期《荀子·大略》中提 到:"绝人以玦,反绝以环"。在春秋时期,玉玦除作耳饰外,可能也是一种
信物。
春秋晚期 剑首长4.8厘米 宽3.5厘米 厚3.8 厘米 剑格与青铜剑连成一体。
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
器遗址中就已出现内、外双重
的环形玉,可见这类玉环源远
流长,但在战国玉器中这类器
物并不多见,尤其是扭丝纹环
形玉多为单层,所以此双重玉 瑗更显珍贵。
玉镂雕双凤式璜,战国,长
13.7cm,高6.2cm,厚0.3cm。1977
年安徽省长丰县柳公乡2号墓出土。
璜玉色暗青,表面有沁斑,并

古玉界:春秋养国国君之美玉

古玉界:春秋养国国君之美玉

古玉界:春秋养国国君之美玉桐柏月河一号春秋墓,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月河镇左庄村北约300米的丘陵斜坡地带。

1993年,南阳市文物研究所会同桐柏县文管办对该墓进行了发掘。

月河一号墓为一大型土坑竖穴木椁墓,全墓由主室和南北附葬坑组成。

主室位于墓圹中部,内棺底板上铺有厚约2厘米的朱砂,其上放置大量玉器。

南附葬坑内放一器物厢,其内有青铜器和木漆器。

北附葬坑内放置青铜兵器、乐器和玉器。

桐柏月河一号墓无论从墓葬形制,还是铜礼器形制和组合来看,都具有春秋晚期特征。

另外,墓中出土了一件铭有“养子白受之铎”的铜铎,表明墓主是嬴姓小国养国的国君受。

楚灭养大致公元前538年以前,此时的养仍得以称子,理当在楚灭养之前。

据此,发掘者认为桐柏月河一号墓年代当为春秋晚期前段。

桐柏月河一号墓共出土玉石器四百余件,器类丰富。

从现公布的材料看,主要有玉璧、玉环、玉环、玉冲牙、长条形玉饰、玉韘、玉剑柄、玉钺、玉戚、玉玦、玉璋、牙璋、玉矛、玉戈、玉人、玉龙、玉虎、玉蝉、玉牌饰、玉匕首、玉笄、玉耳勺、玉管、珠等。

这批玉器中混杂有一些早期遗玉,如新石器时代晚期玉钺、二里头文化牙璋,商代玉戚、玉矛、玉戈,西周时期有领玉璧、玉玦、玉匕首、玉璜等。

同墓葬年代接近,即春秋晚期的玉器为大宗。

其表面大多装饰有满密、繁缛的双线龙首纹(多额平滑,前端尖收,不内勾,鼻部翻卷显著)、双钩宽线龙首纹(目、鼻距离较宽,其间有“︶”或“︵”形装饰),以及不减地浮雕技法雕成的纹饰。

此外,玉器边缘雕作扉牙形装饰,不见或少见镂雕制作者。

以上正是春秋晚期(春秋中晚期之际至春战之交以前)玉器最典型之风格,可作为重要的断代特征。

出土玉器欣赏。

楚文化研究论集

楚文化研究论集

楚文化研究论集本帖最后由春秋大义于 2009-8-12 00:42 编辑《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一集目录序(顾铁符)楚文化的研究与文化因素的分析(俞伟超)长沙楚帛书通论(李学勤)再论湖南楚墓的分期与年代(高至喜)江淮地区楚文化初论(杨立新)荆州地区楚文化调查与探索(陈耀钧)淮阳楚墓论述(曹桂岑)试论湘西战国时期楚文化的特征(吴铭生、贺刚)楚文化在湖南的发展过程(黄纲正)澧水下游楚文化的分期及其相关的两个问题(曹传松)益阳楚墓辨析(盛定国)郢爰与战国黄金通货(刘和惠)楚金币研究(吴兴汉)楚系铜器略论(刘彬徽)谈楚车(裴明相)湖南的战国漆器(周世荣)试论楚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后德俊)江汉地区楚式鬲的初步分析(杨权喜)“大子”鼎辨伪(李国梁)楚国的“士”墓辨析(郭德维)盛君萦及擂鼓墩二号墓墓主的国别(何浩、宾晖)马鞍冢楚墓墓主考(马全)朱家集楚王墓的形制及棺椁制度(李德文)楚城试探(马世之)楚郢都寿春考(涂书田)东陵考释(陈怀荃)从江苏东周时期遗存看楚文化的东渐(刘兴)从曲阜两周墓看鲁文化面貌及楚文化对鲁国的影响(王恩田)精美的吴越青铜剑和矛——兼析楚与吴越的关系(陈振裕)试论楚国器铭中所见的府和铸造组织(郝本性)寿县楚器铭文考释拾零(陈秉新)后记(编者)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二集【目录】序——对楚文化总体研究的一点期望.........................................................俞伟超(1)太保玉戈与江汉的开发...........................................................................李学勤(5)试论“滞缓期”的楚国经济..................................................................马世之(11)考古所见楚国铁农具初论.....................................................................郭胜斌(17)楚郢都的制陶手工业...........................................................................杨权喜(30)诗论楚墓出土漆器的产地问题...............................................................陈振裕(44)东周时期楚国的玉器及有关问题............................................................杨立新(57)从安徽繁昌县出土蚁鼻钱铜范来探讨楚“囗”字贝的铸造工艺.....................汪本初(74)楚囗略考..........................................................................................刘彬徽(81)包山2号楚墓用鼎制度的推定......................................................胡雅丽王贱苏(93)安徽楚墓研究....................................................................................吴兴汉(101)湖南晚期楚墓及其历史背景..................................................................何介钧(112)包山2号墓的年代与墓主.....................................................................王红星(125)再谈淅川下寺2号墓的墓主与年代.............................................赵世纲罗桃香(105)舒城九里敦墓主考..............................................................................杨德标(143)楚俑略说..........................................................................................王从礼(151)果品与祭祀——从信阳楚墓出土植物种子遗骸谈起....................................裴明相(164)战国长沙楚城初论..................................................................黄纲正吴铭生(167)湘西北楚城调查与探讨——兼谈有关楚史几个问题....................................曹传松(177)寿春城遗址遥感调查的............................................................丁邦钧李德文(191)楚音乐略说.......................................................................................舒之梅(199)楚国乐器初论....................................................................................谭维四(210)楚国青铜砝码中的数学问题..................................................................后德俊(223)蔡侯墓文化属性试析——兼论楚式青铜器的形成及其外因...........................刘建国(229)略论秦镜及其与楚镜的关系..................................................................高至喜(243)论黄国与黄国青铜器...........................................................................何光岳(260)古文字资料所见楚国官制研究...............................................................罗运环(270)“楚亡中山”辨正..............................................................................何浩(290)“囗郢”辨析....................................................................................黄锡全(311)包山二号墓《卜祀祭祷》竹简的初步研究...................................................彭浩(325)寿县蔡侯墓出土铜器铭文通释...............................................................陈秉新(348)后记 (365)第三集目录大河村类型与楚文化的渊源关系………………………………………………………马世之(1)关于楚蛮和楚族族源的断想…………………………………………………………何介钧(11)从夏商时期江汉两大文化因素的源流谈楚文化起源………………………………高崇文(24)试论朱家台西周遗存与楚文化的关系………………………………………………谭远辉(36)早起楚民族文化的探索………………………………………………………………杨权喜(48)浅论楚文化的渊源……………………………………………………………………赵世纲(64)楚初都丹阳兴衰考……………………………………………………………………王建中(74)论湖南春秋楚墓………………………………………………………………………高至喜(92)岳阳楚墓初论…………………………………………………………………………郭胜斌(106)鄂西北楚墓初论………………………………………………………………………梁柱(117)当阳曹家岗5号墓主身份研究………………………………………………………高应勤(132)试论东周时期楚国东部地区的墓葬…………………………………………………杨立新(139)楚铜器墓分期续论……………………………………………………………………刘彬徽(158)试论楚带龛墓………………………………………………………………曹传松何建明(176)论乖伯簋的年代及其国别…………………………………………………何浩罗运环(192)江汉地区原始文化和商文化时期的玉器……………………………………………郑志(206)我国东周漆器的分区初探……………………………………………………………陈振裕(214)湖南楚墓出土的漆奁和漆樽研究……………………………………………………黄纲正(228)战国楚墓所出“鸳鸯豆”定名新考…………………………………………………张一兵(240)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帛币”及有关问题研…………………………………………周世荣(249)楚贝币面文纪值……………………………………………………………梅凌吕长礼(262)楚墓出土“笭床”研究…………………………………………………………………贺刚(277)试论楚墓木椁中的门窗结构及反映的问题…………………………………………王立华(306)从淅川出土文物谈楚国的经济……………………………………………张西显张伟(318)楚美术概说……………………………………………………………………………张正明(325)䍿人龙凤翔舞与“箫韶”、“大武”——江陵李家台楚墓出土舞人龙凤纹漆盾初…院文清(336)楚绣艺术浅论…………………………………………………………………………袁建平(346)试论楚国人物龙凤帛画的艺术成就…………………………………………………蔡全法(360)西周“南土”与“楚蛮之地”试析………………………………………………………冯少龙(372)信阳地区春秋小国考…………………………………………………………………左超(380)陈楚关系及楚文化在陈地的发展历程………………………………………………韩维龙(390)试论“五溪”在楚国中的战略地位…………………………………………………舒向今(401)安徽新出楚器铭文考释………………………………………………………………陈秉新(412)《楚帛书》与《天问》类征…………………………………………………………刘信芳(421)吴越文化与楚文化宏观比较…………………………………………………………刘建国(432)介绍吉林大学收藏的两件楚国青铜器………………………………………………王丹(448)编后记 (450)《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四集目录考古学理论的进步与楚文化研究的历史前景………………………………………俞伟超(1)再论早期楚都丹阳地望——与南漳说商榷…………………………………………石泉(10)豫西南与楚文化………………………………………………………………………张正明(22)荆山与丹阳……………………………………………………………………刘士莪黄尚明(28)从楚人初期活动看丹阳之所在………………………………………………………赵世纲(37)关于楚都丹阳的几个问题……………………………………………………………许天申(51)浅析楚都丹阳地望……………………………………………………………………鞠辉(59)楚都丹阳地望新探……………………………………………………………周光林郭云进(64)楚都丹阳地望管见……………………………………………………………………李玉山(80)襄阳楚墓与楚都丹阳…………………………………………………………………杨权喜(89)楚都纪南城与中原诸国都城之比较…………………………………………………冯秋生(98)楚器使用礼制考………………………………………………………………………高崇文(104)淅川下寺楚墓年代与布局之研讨……………………………………………………李先登(115)淅川和尚岭春秋楚墓考………………………………………………………………曹桂岑(121)浅谈淅川楚文化的几个问题…………………………………………………………杨肇清(128)淅川下寺境内的小型楚墓……………………………………………………………胡永庆(134)试论黄冻树类型及与先楚文化的关系………………………………………………张居中(143)论寿杌与楚王室之关系兼论其族源…………………………………………………李瑾(155)关于探索早期楚文化的反思…………………………………………………………王红星(184)中原文化与楚文化关系三题………………………………………………王兵翔葛操(191)西周早期楚文化寻觅…………………………………………………………………马世之(199)丹江流域楚文化试探………………………………………………………张西焕张西显(206)楚国的北疆及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李绍连(213)从考古发现探河南境内楚文化的问题………………………………………………孙广清(223)淮河上游古城古国考…………………………………………………………………张志清(236)楚长城西段考…………………………………………………………………………柴中庆(252)浅论楚方城……………………………………………………………………………张卓远(260)湖南楚墓分区探索……………………………………………………………………郭伟民(269)楚黔中地区及其晚期墓葬的初步考察………………………………………………贺刚(282)东周时期楚国高级贵族墓地剖析…………………………………………朱俊英张万高(302)楚墓悬底棺新析………………………………………………………………………曹传松(315)关于包山二号楚墓椁室的定名问题…………………………………………………陈伟(324)安徽楚墓概述…………………………………………………………………………宫希成(331)安徽六安地区楚文化综述……………………………………………………………杨德标(340)南阳宛城建置考.................................................................................王建中(348)楚申、息之师考.................................................................................尹俊敏(361)南阳之申再西周时期的战略位置................................................魏仁华吴湛(368)丁儿盖鼎与应国存亡问题.....................................................................刘绍明(379)邓国、楚国关系初探...........................................................................张祖耀(385)试论楚熊渠称王事所涉及到的历史地望问题.............................................叶植(395) 试论韩与楚文化的关系........................................................................蔡全法(406)从葬制看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龙京沙(419)楚式鬲及其起源.................................................................................郭胜斌(430)湘西北出土巴式铜器考略.....................................................................杨启乾(446)试论西周时期汉东地区的柱足鬲............................................................杨宝成(460)楚式小口鬲源流考..............................................................................谭远辉(469)春秋时期楚鼎研究..............................................................................万全文(479)简述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的青铜铸造工艺...................................................张剑(490)从几项科技成就看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后德俊(498)试论寿县楚王墓二号大鼎铸造技艺.........................................................吴兴汉(505)包山楚简所见“爵称”述考..................................................................胡雅丽(511)楚文字中所见楚史资料辑考..................................................................李立芳(519)楚爰金非流通货币.....................................................................陆勤毅姚芳(530)信阳楚墓出土屈䈪编钟新读..................................................................郝本性(537)楚画楚俗对南阳画像石的影响...............................................................赵成甫(543)楚文物中龙形象及寓意辩析..................................................................王从礼(552)楚辞妇女生活二题..............................................................................胡庆伟(569)楚帛书出土五十周年纪论.....................................................................刘彬徽(577)楚国神话初论....................................................................................夏志峰(585)楚帛书与中国创世纪神话.....................................................................院文清(597)楚式家俱概述....................................................................................张吟午(608)南阳市西关商业公司三座春秋墓的年代...................................................贾付军(622)土伯新探..............................................................................刘玉生王卫国(628)西周时楚“至于鄂”非“东鄂”............................................................冯少龙(637)楚舞渊源新探....................................................................................李伟男(650)从《楚辞》看楚文化的渊源......................................................宋秀兰汤丽萍(661)包山二号楚墓竹简卦画初探..................................................................许道胜(668)十年回顾与展望.................................................................................谭维四(687)后记 (693)《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六集目录巴文化、楚文化与巴楚文化……………………………………………………………张硕(1)论楚国对中国古代矿冶技术创新期的贡献…………………………………………卢本珊(12)试析淅川和尚岭出土的一件嵌红铜画像铜壶………………………………………李琴(28)楚及相关墓葬出土竹简制作工艺的综合考察………………………………………后德俊(38)(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