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

合集下载

国家文物局关于安徽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批复

国家文物局关于安徽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批复

国家文物局关于安徽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文物保护
修复方案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
•【公布日期】2012.03.06
•【文号】文物博函[2012]224号
•【施行日期】2012.03.06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国家文物局关于安徽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方
案的批复
(文物博函〔2012〕224号)
安徽省文物局:
你局《关于请求批准安徽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文物保护方案的请示》(皖文物博[2011]107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所报《安徽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方案》。

二、方案涉及的内棺、外棺和黄肠题凑的脱水宜采用自然干燥法。

三、请你局组织有关单位建立详细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档案,撰写文物修复报告,于项目结束后3个月内将文物修复报告报我局备案。

国家文物局
二〇一二年三月六日。

六安古韵大汉遗风——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器物精品述略

六安古韵大汉遗风——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器物精品述略

六安古韵大汉遗风——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器物精品述略刘春;杨四好【期刊名称】《文物鉴定与鉴赏》【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6页(P26-31)【作者】刘春;杨四好【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2006年,国家重点工程合(肥)—武(汉)高速铁路动工,为配合该工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六安市文物局联合组队对铁路沿线进行考古钻探,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就是在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双墩村发现的。

同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双墩一号墓进行了考古发掘,确定了墓主人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任国王刘庆,出土了保存完整的“黄肠题凑”葬具和500多件(套)精美文物,这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入选“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下面就出土的部分精美器物做一个略述,以飨读者。

▲图1 黄肠题凑墓室木结构“黄肠题凑”与石质椁室六安双墩一号汉墓的墓葬形制为“黄肠题凑”,“黄肠题凑”名称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

“黄肠题凑”是西汉王陵特有的一种体现墓葬主人生前显赫社会地位的特定葬制,“黄肠”指墓葬中椁的材料和颜色,采用柏木的姜黄色心材;“题凑”是指墓葬中椁的形式和结构,将黄色柏木心材端头朝向内方,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

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安双墩一号汉墓“黄肠题凑”的特点:1.发掘的“题凑”情况:“题凑”上面有4层盖板,盖板的每根木柱都长9米,重量在1吨以上。

墓室东面为门,与三面“题凑”相连接,正对长22米、宽7米的前墓道。

“题凑”之外有一圈外藏室,各种立柱、横梁、穿榫和半榫等精巧的墓结构将外藏室分隔成小的区间,各类随葬品即按分区有序放置(见图1、图2)。

“题凑”所用的木材均使用大别山区的栎木,就近取材。

2.“黄肠题凑”墓室结构十分完整,为研究“黄肠题凑”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目前全国发现的“黄肠题凑”墓约10座左右,但保存较好的仅有北京的大葆台、老山,扬州的广陵王,长沙的象鼻嘴等少数墓葬,与之相比,六安双墩“黄肠题凑”墓规模虽小,但是保存完整。

《文物》杂志2010年第8期--蚌埠双墩与凤阳卞庄两座墓葬年代析论_徐少华

《文物》杂志2010年第8期--蚌埠双墩与凤阳卞庄两座墓葬年代析论_徐少华
页 , 图版 94∶3、109∶1 。 [ 12] 同[ 2] 《 淅川下 寺春 秋楚 墓》 , 第 60 ~ 65 、220 ~
225 页 , 图版 81∶1~ 2 。 [ 13] 同[ 2] 《淅 川下 寺春 秋 楚墓》 , 第 6 ~ 7, 28 ~ 30
页 , 图版 5 ∶1、12 。 [ 14] 同[ 2] 《淅川下寺春秋楚墓》 , 第 39 ~ 41 页 , 图 版
[ 3] 陈梦家《寿县蔡侯墓铜器》 , 《考古学报》 1956 年第 2 期。
[ 4] 参阅《史记》卷三五《管蔡世家》 和《左传》哀 公四 年。
[ 5] 同[ 2] 《固始侯古堆一号墓》 , 第 99 页 。 [ 6] 参阅徐少华《固始侯古堆一号墓的年代 及其相关
问题》 , 第 306~ 319 页 , 楚文化研究会编《楚 文化 研究论集》第七集 , 岳簏书社 , 2007 年 。 [ 7] 同[ 2] 《淅川下寺春秋楚墓》 , 第 308~ 319 页 。 [ 8] 同[ 2] 《 淅川 下寺 春秋 楚 墓》 , 第 9 ~ 13、28 ~ 32

双墩一号墓 位于蚌埠 市淮上区 双墩村 , 卞 庄一 号 墓 位 于凤 阳 县 板桥 镇 卞 庄村 , 一 在 北 , 一在淮东 , 东西相距约 35 公里 。田野资料表 明 , 两者 墓坑均 为圆 形土 坑竖 穴 , 双墩 一号 墓 因规 模更 大 , 于 墓坑 东侧 置有 阶梯 式墓 道 。墓 内布局比较 复杂 , 于墓主 人的棺椁 周边均有 多 人陪葬 , 另 在南陪葬棺以 南设置有 专门安放 随 葬品的器物 箱 , 这样的墓 坑形制和 埋葬方式 在
[ 1] 安徽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 、蚌埠 市博物馆《蚌 埠双 墩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 , 《文物》 2010 年第 3 期 ; 安徽省文 物考古研究所 、凤阳县文物 管理所《 安 徽凤阳 卞庄一号 春秋墓发 掘简报》 , 《文物》2009 年第 8 期 ;安徽 省文物考古 研究所等《安徽蚌 埠 市双墩一号春秋墓葬》 , 《考古》 2009 年第 7 期 。

双墩遗址刻划符号:中国文字的起源?

双墩遗址刻划符号:中国文字的起源?

双墩遗址刻划符号:中国⽂字的起源?⽂明的因⼦,照耀在淮河之畔探寻蚌埠双墩⽂化遗址周⽟冰双墩遗址雕塑⼀个村⼦,拥有史前⽂明之光,还容纳了春秋时期⼀个国君之墓,这在⽂化史上是⾮常珍贵的。

蚌埠淮上区双墩村就是这样的⼀个村⼦,为此,记者前往探寻。

台风中探寻双墩遗址⼏年前,蚌埠 “双墩⽂化”作为⼀种新的考古学⽂化被正式提出,引起国内外⼴泛关注。

多年来,记者⼀直想前往现场探寻。

约同合⼯⼤唐峰教授⼀起驱车前往。

出发那天,台风“海葵”到达合肥,暴⾬如注,我们在⾬中出发。

⼤⾬瓢泼,唐峰教授眼睛⼏乎贴到车玻璃上,才能探看前⽅⾏驶。

到了吴圩,风停⾬⽌,阳光普照,我们笑称把“海葵”甩了。

到蚌埠,才发现“海葵”还是跑在我们前⾯,同样是风⾬交加。

⼀打听,双堆⽂化遗址在淮上区,决定第⼆天前往。

蚌埠,别名珠城。

过去是淮河重要码头城市,现在是铁路枢纽城市。

史前时期,这块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

相传⼤禹治⽔,在涂⼭娶涂⼭⽒⼥为妻,并⽣下夏朝建⽴者启。

我想,这样⼀个城市,⼀定是留有许多⽼街、古遗存的。

可惜,⼀下午⾛来,所见的更多的是现代化建筑,这多少有些遗憾。

不过,有⼀个双墩⽂化遗址,这⾜够弥补⼀切了。

蚌埠先民的远古⽣活第⼆天,仍然是⼤⾬中穿过淮河⼤桥,来到淮上区,前往双墩村。

到达时,⾬变⼩了。

整个双墩遗址展现在眼前,带着远古的苍茫意味,⼀些以农耕、渔猎为主题的雕塑更是将⼈带到远古时代,展现了淮河流域最初的⽣活场景。

区委宣传部余庭举副部长原来在⽂化部门担任领导⼯作,解说起来⾮常专业,连专业解说员的开场、结束程序语也⽤上了。

他介绍发现经过:1985年,蚌埠市博物馆普查组在⼀⽚“⽡碴地”的⼟坡和台地上,⾸先发现了很多陶⽚和夹沙陶⽚,随后⼜发现了陶塑纹⾯⼈头像和数量巨⼤、种类繁多的陶器、⽯器、蚌器、⾻器等,⼤部分为⽣活器⽫和⼿⼯渔猎⼯具。

经专业技术测定,遗址证明了7300年前的新⽯器时代淮河流域⼀个新的⽂化类型的存在。

⼤量出⼟的⽂物陈列在蚌埠博物馆。

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在哪里

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在哪里

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在哪里六安双墩汉墓遗址墓葬封土巨大,这座古墓坐西朝东,墓室长方,呈中字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六安双墩汉墓遗址,希望大家喜欢!汉墓遗址位置双墩汉墓位于安徽六安市三十铺镇双墩村境内,为并列两座大墓,此外还有三座陪葬墓。

在陪葬墓现场遗留中发现了盗掘器皿和工具,经过盗墓工具的分析证明车马坑曾在唐代被盗。

这是安徽境内第一次发现诸侯王陵,而且是目前发现的古墓中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一个。

该墓葬封土巨大,这座古墓坐西朝东,墓室长方,呈中字形,全长达45米,其中墓坑长17米、宽12米,墓口距墓底深10米,墓室内为“黄肠题凑”木结构,保存较好。

这种结构是西汉诸侯王陵特有的葬制。

目前这类墓葬仅在北京、河北石家庄、江苏扬州、湖南长沙等地有发现,均为诸侯王或王后的陵墓,在我省属首次发现。

考古人员在主墓室外围发现了一周用方木构成的储藏室,被分隔成不同的小区,用以放置不同的陪葬品,内有约20件大型铜壶,这些铜壶采用了错金银等技术,并在其上刻有“共府第六”、“共府第十”等文字。

同时考古人员还发掘出了木俑、木车、木马以及模印有“六安飤丞”字样的封泥等文物。

按照西汉时期“士死如士生”的说法,墓室中所存放陪葬品的种类、位置以及数量对研究墓主人身份、地位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制度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墓室藏品该墓室早在唐代就被盗掘过。

目前在墓葬封土的西侧发现了3座并列的小型西汉墓,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鼎、壶、罐、钫、灶、五铢钱等;在墓葬西南面发现了车马坑(为陪葬坑),坑中残存8匹马的残骸和4架车的残迹。

考古人员在这里还发掘了100余件铜车马饰件及车的残片,同时,在墓穴的东北还发现了一残坑,坑内残存有铅质模型小车马器。

史书记载的“六安国”是个什么样子,王陵在何处,一直是个谜。

目前该汉墓出土文物上的铭文,和《史记》、《汉书》上记载的第一代“六安王”刘庆的记载非常吻合,专家认为,该墓葬的开启将为“古六安国”找到源头。

上古宇宙观的考古学研究安徽蚌埠双墩春秋锺离君柏墓解读

上古宇宙观的考古学研究安徽蚌埠双墩春秋锺离君柏墓解读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二本,第三分出版日期:民國一○○年九月上古宇宙觀的考古學研究──安徽蚌埠雙墩春秋鍾離君柏墓解讀馮時*安徽蚌埠雙墩春秋鍾離君柏墓的發現不僅為鍾離國歷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實物資料,更重要的是,其獨特的墓葬形制完整地展現了上古宇宙觀的豐富內涵。

本文將考古資料與文獻史料互為印證,揭示了墓葬自封土以至墓室的六層結構所具有的文化含義。

以五色土遺跡以證月令思想,圓璧遺跡以論蓋天觀念,放射遺跡以明星象之象徵,土丘遺跡以見形埒觀念,山緣遺跡以示八極觀念,「亞」形墓室以究宇宙觀之發展。

墓葬獨特形制的設計旨在體現以祖配天的傳統宗教觀,體現了淮水流域古代文化的地域特色,並對鄒衍學說的形成及《淮南子》宇宙觀的傳承產生了深刻影響。

關鍵詞:春秋鍾離君柏墓宇宙觀淮水流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399-上古宇宙觀的考古學研究Ancient Cosmology from an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Deciphering the No. 1 Tomb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t Shuangdun Village in Bengbu City, Anhui ProvinceShi Feng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The discovery of the No.1 tomb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t Shuangdun village in Bengbu city, Anhui province has not only given us a large amount of physical material with which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ry of the Zhongli state, more importantly, the unique form of the tomb completely evinces the rich connotations of ancient cosmology. This article consolidates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nd ancient texts in order to interpret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tomb’s six-layer structure: the five-color earth mound on top of the tomb indicates the concept of yueling (the proceedings of the government in different months); the flat, circular layer resembling a jade disk demonstrates the “celestial dome” theory; radiating lines symbolize the constellations; semicircles molded out of clay represent the idea of xinglie (form and boundary); piles of circular cones manifest the concept of the eight poles of the Earth; and the ya-shaped (cross-shaped) tomb chamber indicates the advanced level of Chinese cosmology at the time the tomb was constructed. The distinctive structure of the tomb embodies the traditional religious notion of enshrining ancestors as foils to heaven. It also reveals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ulture in the Huai River region and had a deep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Zou Yan’s philosophy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cosmological views recorded in Huainanzi.Keywords: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omb of Lord Bo of Zhongli, cosmology, Huai River region-491-。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名录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名录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名录1.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群(距今200万~1.2万年)遗存有多处100万年以前的早期人类遗址,分布面广、内容丰富,被有的学者称作“东亚地区人类文明的起源地”。

2.云南元谋人遗址(距今170万年)根据出土的两枚牙齿化石判断,元谋人为早期猿人,已进入直立人阶段,可能已学会用火。

3.陕西蓝田人遗址(距今100万~65万年左右)出土了亚洲北部迄今最古老的直立人头骨化石,主要使用打制石器,制作粗糙,以单面加工为主,其中三棱大尖状器被认为是蓝田人文化特征之一。

4.北京周口店遗址及北京人与山顶洞人(距今70万至1.8万年) 北京人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其头盖骨化石的发现,使直立人的存在得到肯定,从而基本明确了人类进化序列;遗址中的山顶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拥有丰富的装饰品;遗址内的鲩鱼等水生动物化石表明他们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标志着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能力的提高;死者的埋葬方式说明出现了原始的宗教意识。

5.山西襄汾丁村遗址(距今15万~10万年)出土的牙齿化石可以看出丁村人是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人类,属于早期智人;出土的文化遗物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突出特征。

6.宁夏灵武市水洞沟遗址(距今3万~1.7万年)遗址中某些石器的形状与欧洲古文化接近,可能表明了晚更新世人类在东北亚的迁移状况。

7.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距今1.25万年)出土有石器、骨角器和陶器,说明有了炊煮的生活方式;当时人们主要依靠渔猎和采集为生,可能出现农耕。

8.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年)淮河流域迄今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出土有石磨盘、骨笛、陶器等物品;陶器中的残留物说明当时已开始酿酒;陶器、龟甲上的契刻符号表明,在当时已出现了原始文字性质的符号。

9.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8000~7100.年)遗存有房基、粮窖等遗址,出土了石器、陶器、骨器和粟的碳化物,野生动物及家禽骨骼标本等,说明北方地区开始种植谷物、饲养家畜家禽、制作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用具;住房形式为半地穴式,并利用窖穴储藏东西。

历年考古十大发现

历年考古十大发现

历年考古十大发现关于历年考古十大发现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年考古十大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历年考古十大发现之简介从1990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举行每个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这个活动对全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和考古学研究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评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标准要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每项考古发掘必须履行报批手续,取得国家文物局批准。

在发掘过程中,必须依照国家文物局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考古发掘,保证考古发掘的科学质量;考古新发现的内容评选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所规定的,要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所谓新发现,是指这项考古发现除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之外,还要在中国考古滨学科发展上具有新的内容信息和新的认识。

历年考古十大发现之十大考古发现名单20161、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2、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3、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4、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5、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6、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7、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8、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9、山西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10、湖南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20151、云南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2、江苏兴化、东台蒋庄遗址3、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4、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5、陕西宝鸡周原遗址6、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葬区7、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8、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9、内蒙古多伦辽代贵妃家族墓葬10、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20141、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2、河南郑州东赵遗址3、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4、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5、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6、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7、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8、河南隋代回洛仓与黎阳仓粮食仓储遗址9、北京延庆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10、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20131、陕西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2、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曾国墓地3、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4、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5、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6、河南洛阳新安汉函谷关遗址7、陕西西安西汉长安城渭桥遗址8、江苏扬州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9、四川石渠吐蕃时代石刻10、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20121、河南栾川孙家洞旧石器遗址2、江苏泗洪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3、四川金川刘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4、陕西神木石峁遗址5、新疆温泉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6、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7、河北内丘邢窑遗址8、内蒙古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9、重庆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10、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20111、河南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2、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3、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4、内蒙古通辽哈民史前聚落遗址5、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6、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7、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8、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9、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窟顶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10、山东京杭大运河七级码头、土桥闸与南旺分水枢纽20101、河南新郑望京楼夏商时期城址2、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3、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4、江苏苏州木渎古城遗址5、陕西西安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6、新疆鄯善吐峪沟石窟群和佛寺遗址7、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8、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9、江苏南京大报恩寺遗址10、广东汕头“南澳I号”明代沉船遗址20091、河南新密李家沟旧石器-新石器过渡阶段遗址2、安徽固镇垓下大汶口文化遗址3、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4、内蒙古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5、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6、陕西富县秦直道遗址7、陕西西汉帝陵考古调查及发掘8、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9、河北曲阳涧磁村定窑遗址10、江西高安华林造纸作坊遗址20081、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2、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3、山东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4、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5、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6、江苏无锡阖闾城遗址7、河南荥阳娘娘寨遗址8、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9、河南新郑胡庄墓地10、四川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20071、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2、河南新郑唐户遗址3、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古城遗址4、湖北郧县辽瓦店子遗址5、河南荥阳关帝庙遗址6、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7、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8、河南洛阳偃师东汉帝陵与洛阳邙山墓群9、新疆库车友谊路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10、河北磁县东魏元祜墓与河南安阳固岸东魏北齐墓地20061、云南富源大河旧石器洞穴遗址2、广东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3、河南灵宝西坡新石器时代大型墓地4、广东高明古椰贝丘遗址5、山西柳林高红商代遗址6、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7、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8、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9、安徽六安双墩墓地10、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20051、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2、湖南洪江高庙遗址3、河南鹤壁刘庄遗址4、福建浦城猫耳弄山商代窑群5、贵州威宁中水遗址6、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7、江苏句容、金坛周代土墩墓群8、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9、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遗址10、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20041、广东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2、易县北福地遗址3、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4、湖南宁乡炭河里西周城址5、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6、辽宁朝阳十六国三燕龙城宫城南门遗址7、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8、四川绵竹城关镇剑南春酒坊遗址9、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10、浙江杭州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20031、辽宁凌源牛河梁新石器时代遗址2、河南郑州大师姑夏代城址3、陕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4、陕西扶风周原李家西周铸铜作坊遗址5、山东章丘危山汉代墓葬与陪葬坑及陶窑6、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7、陕西唐昭陵北司马门遗址8、内蒙古通辽吐尔基山辽墓9、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10、江西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20021、广西百色革新桥石器时代石器加工场遗址2、湖南里耶古城及出土秦简牍3、山东日照海曲汉代墓地4、河北临漳邺城遗址5、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6、湖北巴东旧县坪遗址7、吉林延边西古城城址(唐渤海)8、黑龙江阿城刘秀屯金代大型宫殿基址9、江西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10、浙江宁波元代庆元路永丰库遗址20011、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2、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3、民和喇家齐家文化遗址4、深圳屋背岭商代遗址5、成都金沙商周遗址6、贵州赫章可乐遗址墓葬7、浙江杭州雷峰塔遗址8、河南禹州神镇钧窑遗址9、浙江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10、浙江杭州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20001、福建三明万寿岩旧石器遗址2、河南新密古城寨龙山时代古城3、湖北潜江龙湾宫殿遗址4、南京钟山六朝坛类建筑遗址5、河南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6、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时代遗址7、广东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8、四川成都古蜀国大型船棺独木棺墓葬遗9、浙江杭州南宋临安府治遗址10、山东章丘洛庄汉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遗址19991、江苏江阴高城墩新石器时代遗址2、吉林通化万发拨子遗址3、云南羊甫头墓地4、安徽淮北隋唐大运河考古5、辽宁桓仁五女山山城6、山西太原市晋源区隋代虞弘墓7、河北元中都8、四川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9、遗址出土陶鬲址夯筑遗迹10、湖南虎溪山一号汉墓19981、泥河湾盆地于家沟旧石器遗址2、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祭坛和墓地3、金坛三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4、忠县中坝遗址5、北票康家屯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址6、绍兴印山越国王陵7、三峡库区云阳李家坝遗址8、小浪底水库东汉漕运建筑基址9、南京六朝家族墓地10、林湖寺龙口越窑窑址19971、洛阳盆地旧石器地点群2、章丘西河遗址3、邕宁顶蛳山遗址4、香港东湾仔北遗址5、偃师商城小城6、新郑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7、湖南澧县城头山大溪文化城墙及汤加港文化水稻田8、辽宁绥中县石碑地秦汉遗址9、广东广州市南越国御苑遗迹10、新疆尉犁县营盘汉晋墓地19961、重庆丰都烟墩堡遗址2、洛阳妯娌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3、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4、平顶山应国墓地5、四川南宋安丙家族墓地安丙墓6、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纪年简牍7、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8、山东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9、长清双乳山西汉济北王陵10、青海都兰吐蕃墓群的发现19951、江西万年县大源乡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2、湖南省道县寿雁镇玉蟾洞遗址3、河南郑州市北郊西山仰韶文化城遗址4、郑州西北石佛乡小双桥商代遗址5、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国贵族墓地6、广州中山四路南越国宫署遗址7、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8、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9、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渤海国遗址10、杭州市中山南路南宋太庙遗址19941、三峡工程淹没区考古调查2、江苏南京市江宁县汤山旧石器时代遗址3、河南邓州市白庄村八里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4、安徽蒙城县毕集村尉迟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5、河南辉县孟庄遗址6、山东滕州前掌大商周贵族墓地7、河南永城汉梁孝王寝园8、西安隋灞桥遗址9、陕西麟游隋仁寿宫·唐九成宫37号殿址10、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辽贵族墓19931、贵州盘县大洞遗址2、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3、浙江余杭莫角山良渚遗址大型建筑基址4、山西大同晋侯邦父及夫人墓5、湖南长沙国王后“渔阳”墓6、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三窟遗址7、江苏扬州唐城遗址8、江西丰城洪州窑窑址9、河北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10、辽宁绥中元代沉船水下考古调查19921、湖北鸡公山遗址2、内蒙古兴隆洼原始聚落遗址3、湖南澧县城头山屈家岭文化古城址4、江苏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5、山西晋侯墓地的发现与研究6、河南丹江口水库楚国贵族墓7、安徽天长三角圩汉墓群8、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9、内蒙古辽代耶律羽之墓10、河南洛阳北宋衙署庭园遗址19911、山东邹平丁公龙山文化城址2、浙江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和大墓遗址3、西藏拉萨曲贡遗址4、河南殷墟花园庄商代甲骨窖藏5、河北定州商代方国贵族墓葬6、江西瑞昌铜岭商周铜矿矿冶遗址7、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西周虢仲墓8、甘肃敦煌汉悬泉置遗址9、河南永城芒砀山汉梁孝王王后墓10、黑龙江渤海国王陵区大型石室壁画墓19901、湖北郧县人头骨化石2、山东城子崖龙山与岳石文化遗址3、河南殷墟郭家庄160号墓4、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周代虢季墓5、山东后李春秋车马坑和淄河店2号战国大墓6、陕西汉景帝阳陵从葬坑及其彩绘陶俑7、陕西汉长安城陶俑官窑窑址8、河南隋唐洛阳城应天门东阙遗址9、宁夏宏佛塔天宫西夏文物10、北京金中都水关遗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蚌埠双墩春秋一号墓位于市区淮河以北3公里,隶属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境内,双墩村因有两座硕大的古墓葬封土堆故名,两墓相距80米。

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双墩某雷达连推平两墓墩顶部建有雷达站,并在两墓墩封土堆上开挖修建防空军事设施,致使两座古墓遭到严重的破坏。

驻军撤防后,防空洞给盗墓分子留下隐患,其中位于北侧的1号墓2005年6月被盗未遂。

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蚌埠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对蚌埠市双墩1号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工作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要求,发掘前考古队做了周密细致的发掘方案和精心的准备工作。

发掘中认真操作,封土采取了两分法进行发掘,墓坑填土因迹象复杂而采取四分法进行发掘,墓底破碎器物、人骨架和迹象采取保护性套箱提取法。

蚌埠双墩春秋一号墓葬结构,主要由封土堆、墓道和墓坑三个部分组成。

墓葬封土堆较大,呈馒头形,高9米,底径60米,是目前淮河流域见到的时代最早的墓葬封土堆之一。

封土堆的发掘没有发现人工夯筑的迹象,其构筑方式为堆筑。

值得注意的是该墓封土,包括墓坑内的填土与众不同,均为黄、灰(青)、黑、红、白等五色颗粒混合土。

这五种颜色颗粒土并非全部产自当地,其中黑色土和白色土当地没有,需要从异地选择和采运。

这五色颗粒混合土在该墓中大量使用,应有一定的寓意。

在墓葬封土堆底部发现一层白土垫层。

白土垫层构建于墓口外的生土层之上,厚约20—30厘米。

白土垫层的范围与封土堆底部大小基本一致,高空俯视,平面呈玉璧形,即白土垫层为肉,墓坑为好,气势非常壮观。

从现场发掘的情况看,白土层中含有零星破碎的商周时期的绳纹陶片,并叠压在商周时期灰坑之上,证明该墓的选址原是一处商周时期的遗址。

在挖墓坑之前,先将选择好的墓地整平后,再在墓口外铺垫一层白土。

这种纯白色土非常细腻,干燥时坚硬,饱含水份时质软,颜色变成灰白。

这种白土不属于白膏泥土,经检测含钙,初步认为是沉积淤土渗出来的白色泥浆土,其来源目前还不清楚。

该墓葬的墓坑为圆形竖穴土坑。

墓口直径20.2米,墓坑深7.5米。

墓坑有生土二层台,生土二层台距墓口2米,宽1.8米。

正东向有一条14级阶梯式短墓道,墓道长6.3米,宽3.2米。

墓坑壁和墓道全部用白泥抹平,白泥层厚3厘米左右,即白色的墓壁装饰,显得非常整洁美观大气辉宏,加上二层台内缘上一周“土偶墙”,俨然是一座地下宫殿。

该墓葬的墓坑填土未经夯实,中间下陷明显,呈锅底状。

最值得关注的是在墓坑二层台以上的填土中发现三层不同的由填土或“土偶”构成的遗迹现象:“放射线形状”迹象。

在墓口至0.7米深的填土层中发现沿墓坑一周宽约2米的深色填土带围绕着中间的“放射线形状”的迹象。

这种“放射线形状”迹象是由深浅不同的五色填土构成,从中间向四周辐射,呈扇面形状。

放射线共有20条,除东南角4条线似被扰乱外,其它方位辐射线都很清楚,并有一定的角度规律,其西南方向正对着涂山和荆山。

“土丘与土偶”迹象。

叠压在“放射线形状”遗迹层下,在墓坑0.7-1.4米深的填土层中发现用填土构筑的“土丘”迹象和在该填土层中放置大量“土偶”的现象。

土丘是沿着墓坑一周约2米宽的范围内构筑,共建有大小不同土丘18个,其形状呈馒头形,底径1.5至3米不等。

在发掘过程中,从土丘的剖面上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一个土丘都是由中心开始用不同的土色一层一层堆筑而成。

最值得重视的是,在这层填土中不只沿墓坑周边建筑18个土丘,同时还放置1000多个泥质“土偶”。

“土偶”形状为尖顶圆体或方体,体表有明显的十字形绳索痕,高20-25厘米,直径10-15厘米。

“土偶”在填土层中的分布情况是:墓坑周边的“土偶”多呈现为组群状态分布,而墓坑中间的“土偶”多为分散状态,只有少数地方比较集中的分布。

“土偶墙”迹象。

叠压在土丘与“土偶”层下,在墓坑1.4-2米深的生土二层台内缘上用“土偶”垒砌的迹象,即在二层台一周内缘上,用3-4层“土偶”垒砌成墙体形状的内壁,高34—40厘米左右。

土偶墙与墓壁之间形成一条环行走廊,这条走廊用黄色泥沙封填,其上部平抹白泥层与上下墓壁白泥层连接成整体。

清理掉土偶墙与墓壁之间的黄色泥沙后,“土偶”垒砌的墙体显得突出而壮观。

特别是墓道两侧土偶墙均有一个方形的转角,转角中间有容人的空间,墓道两侧均有台阶通往走廊,俨然是一座城墙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十字型墓底埋葬布局。

该墓葬坑深底大,为一个直径近14米的圆形墓底。

墓底主椁室居中略偏北,围绕墓主椁室东、西、北侧各殉三个人,南侧殉一人。

与南侧殉人相临的为一个大椁室,即南椁室,南椁室又分为南北两个椁箱,南箱为食物,北箱为器物。

在一个圆形墓葬底部形成一个非常规整的正南北东西向的十字型“三、三”制埋葬布局。

该墓葬的木质葬具全部腐烂,仅在填土清理过程中发现椁室墙板腐烂的痕迹。

从葬具痕迹来看,墓主为一棺一椁,椁墙板痕迹约长3.5、宽1.6、高0.9米,椁室底部有二根方形枕木。

主棺腐朽仅存底部痕迹,长2.5、宽0.9、高0.5米。

殉人均有较窄的木棺腐朽痕,大约长1.8、宽0.3、高0.3米。

人骨架保存较差,多腐朽较甚,主棺内仅存几颗牙齿,经鉴定40岁左右。

10具殉人骨架虽然都基本保存,但盆骨都腐朽严重,全部不能进行性别鉴定,年龄鉴定多在20-30岁左右,仅南侧内一殉人40岁左右。

该墓葬随葬品十分丰富,不仅有专门放置随葬品的器物箱,还有专门放置三牲(猪、牛、羊)的食物箱。

随葬品主要放置在南椁室器物箱内,少量放在主棺椁内和殉人棺内,还有2件几何印纹硬陶器放在南椁室外的西侧墓壁处。

随葬品以大量的铜器、彩绘陶器、石器、玉器为主,其它有少量的几何硬纹陶瓮、陶盆、灰陶钵、小陶罐等以及海贝饰件、金箔饰件等,计400多件。

不包括另外编号的2000多件土偶和因腐朽无法记数的漆木器。

铜器占大宗,有编钟一组9件。

容器有鼎5件、罍2件、簠4件、豆2件,其它有盉、匜4件、盘、甗、勺、盒等。

工具有刀、锛、镰。

车马器有车軎10件、马衔8件。

兵器有戟、戈、矛、剑、镞等,镞最多,有200多件。

彩绘陶器有10多件,因椁盖板倒塌全部被砸的粉碎,经精心提取目前已修复一批,彩绘陶器均为通体装饰,以红黑黄三色彩绘制,花纹图案分上中下三段组合,精美华丽。

石器主要有石磬一组计12件,按大小排列,一端作龙首状。

玉器主要放置在主棺内,有管、玦、璧、环、龙形佩、璜等,在器物箱还发现一件特别精致的玉扳。

在器物箱西北部发现大量漆木器痕迹,可惜全部腐烂仅存厚厚的漆皮叠压,从腐烂的漆木器痕迹中可以看出有漆盘、漆方盒等,表面有非常细腻精美的花纹。

关于墓主的身份和墓葬的时代问题。

蚌埠双墩春秋一号墓葬结构特殊、规模宏大、遗迹现象复杂、殉人众多、随葬品丰富精美,特别是车马器和兵器较多,墓葬主人属权高位重的显赫人物,应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具有王者志气的男性人物。

目前已经在9件钮钟的鉦部和二件簠的盖和底的内壁上均发现有铭文,其中铭文内容都有相同的“童麗君柏”。

“童麗”即钟离,国名。

“君”为身份,“柏”为人名。

出土铜器的铭文显示,该墓葬的主人应是一位名叫柏的钟离国君。

从该墓出土的随葬品时代特征看,具有春秋中晚期的特点。

据有关文献记载,钟离,一作终黎,赢姓,是淮河中游地区的一个重要方国。

今安徽省凤阳县临淮关镇东五里有钟离国故城遗址,曾出土过汉代“钟离丞”封泥,城垣保存较好。

1991年和2007年,在该城周围曾发现过两批出自墓葬的春秋时期重要青铜器,铜器上亦有“童麗”铭文,这表明该城与钟离国都城密切相关。

关于钟离国始建于何时,其历史文献匮乏,根据零星的文献资料:一说是“山东曲阜附近的嬴姓钟离(一作终黎)氏族,南迁于此定居,逐步演进成为一个国家”。

一说是“春秋时(周朝)以姓为国封为钟离子国”。

有关钟离国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共有五条。

其中最早为周简王十年(前576年),十一月,鲁成公“会吴于钟离,始通吴也”。

周景王七年(前538年)冬,“楚箴尹宜咎城钟离以备吴。

”此即凤阳钟离城有稽可考之始。

周敬王二年(前518年)钟离被吴王僚所灭,属吴。

《左传》记载的钟离国历史前后约58年。

钟离国地处淮河中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曾先后为吴楚的附庸,一直是吴楚争霸江淮的重点争夺对象,最后在大国兼并战争中被灭国。

从《左传》记叙钟离国的历史看,有关钟离国历史的记载大多是在提到某项重要事件时将钟离国顺带上,为附属式,不能反映其真实的历史,其实际始建国的历史应比《左传》记叙的早的多。

蚌埠双墩一号墓的发掘是一次重大的考古新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研究价值。

首先,该墓形制独特,遗迹现象复杂,是我国墓葬考古史上的重大新发现。

该墓为大型圆形土坑墓,封土底部与墓坑外有玉璧形白土垫层,其封土和填土均为五色混合土,墓底为十字形埋葬布局,特别重要的是在墓坑填土中有“放射线、土偶、土丘和土偶墙”等极其复杂的遗迹现象等,这是从未见过的新的考古文化现象,是先秦考古的一个重大新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墓葬考古学的内容,在我国考古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该墓葬的发现,揭开了钟离古国的神秘面纱,填补了有关钟离国历史和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过去有关钟离古国的文献十分匮乏,该墓的发现,证明了春秋时期淮河中游地区钟离古国存在的历史事实,为研究钟离国的地望和历史、钟离国君世系关系、以及其考古学文化特征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起到了补史证史的重要作用。

其三,该墓葬独特而神秘的文化现象表明,该墓是经过“精心构思、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施工”的一处重要遗迹,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为研究中国墓葬形制结构和埋葬制度、埋葬习俗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对研究淮河中游地域文化现象以及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阚绪杭周群钱仁发)参考资料:中国文物信息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