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
舒姓起源——精选推荐

舒姓起源中华大地及海外的舒姓,源远流长。
自春秋中晚期起,舒姓在江淮一带形成,并且开始了流布、播迁的历史。
至当代,舒姓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以及海内外,中国大陆基本形成了沿长江东西舒展、向北发展的舒姓分布格局。
据学者统计:在当代,舒姓属于中国的三百大姓,排在第一百六十四位。
总人口大约有80万,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064%,主要分布在沿长江地区。
最近一个数据则说当代舒姓人口大约有109万,为全国第一百四十三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82%。
这个数据包含了新增的舒姓人口和满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舒姓。
关于舒姓起源的多种说法在舒姓旧谱中,对舒姓的起源、得姓来源有着多种不同的说法。
基本情况如下:1.始祖皋陶说尊奉尧、舜、禹时代东夷族团的首领皋陶为始祖。
这种说法有大量的古代典籍、史料和出土文物作为支撑,而且材料之间可以相互印证,并为历代以及现当代姓氏著作一致认可,其中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文字材料距今已有二千二百馀年。
同时,这一说法被众多舒氏宗族所尊奉,也获得了许多原来尊奉其他人物为始祖的宗亲的理解乃至赞同。
2.始祖叔子说尊奉颛顼时代的人物叔子为始祖。
这种说法仅仅存在于某些舒姓旧谱中。
叔子之名在古代典籍中并不少见,但是与一些舒姓宗谱所说叔子不是同一个人,与舒氏毫无关系。
在信奉叔子为舒姓始祖的舒姓旧谱中虽然有一些关于叔子的材料,相互之间却有很大的差异。
此说大约产生于明代中期,距今至多四百馀年,比皋陶说晚了一千八百馀年,而且在出现之初就受到了一些舒氏宗亲的反对。
历代以及现当代姓氏著作一律没有认同这种说法。
3.其他杂说有“始祖苍舒”“舒氏出自任姓”“舒氏为商王弟仲辛之后”“舒氏为楚国先祖鬻熊之后”“舒氏为吴国二位公子烛庸、掩余之后”等诸多说法,都只见于少数舒氏旧谱,影响不大。
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说,理当采取始祖皋陶说而放弃其他诸说。
不过,应该认识到,当代尊叔子、尊仓舒等为始祖的舒氏宗族的感情是真诚的,虔诚的。
这些宗亲如果愿意维持他们的信仰,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
安徽考古文献

安徽考古文献一、发掘报告综述马人权:《安徽当涂洞阳镇发现古墓葬与古遗址》,《考古》1956年3期修燕山等:《安徽寿县牛尾岗的古墓和五河濠城镇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59年7期安徽省巢湖地区文管会:《安徽省和县发现古代铜钱窖藏》,《考古》1984年12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舒城凤凰嘴发现两座战国西汉墓》,《考古》1987年8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歙县竦口窑调查》,《考古》1988年12期宋永祥:《安徽郎溪欧墩遗址调查报告》,《考古》1989年3期寿县博物馆:《安徽寿县发现汉、唐遗物》,《考古》1989年8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铜陵金牛洞铜矿古采矿遗址清理简报》,《考古》1989年10期席为群:《安徽合肥西县发现古代水井》,《考古》1991年11期宋永祥:《安徽郎溪唐宋墓》,《考古》1992年4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铜陵市古代铜矿遗址调查》,《考古》1993年6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濉溪县先秦遗址调查》,《考古》1993年7期胡仁宣:《皖西博物馆收藏的部分古代铜镜》,《考古》1996年12期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安徽省安庆市张四墩遗址试掘简报》,《考古》2004年1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等:《安徽繁昌县柯家冲瓷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4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潜山彭岭战国西汉墓》,《考古学报》2006年2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大城墩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6集新石器时代王湘:《安徽寿县史前遗址调查报告》,《考古学报》第二册1947年3期胡悦谦:《安徽灵璧县蒋庙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考古》1955年5期金杏村:《安徽安庆发现古遗址》,《考古》1956年6期安徽省博物馆:《安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考古学报》1957年1期殷滌非:《芜湖蒋公山遗址调查小记》,《考古》1959年9期安徽省博物馆:《安徽萧萧县化甲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6年第2期安徽省文物工作队:《潜山薛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2年3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肥西县古埂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5年7期冀和、王敏:《安徽宿县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6年4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望江汪洋庙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6年1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宿松黄鳝嘴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7年4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潜山县天宁寨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7年第11期望江县文物管理所:《安徽望江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88年6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大城墩遗址第四次发掘报告》,《考古》1989年2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濉溪石山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92年3期宋康年:《安徽望江汪家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92年10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安徽淮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93年1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安徽宿县古台寺和小山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12期。
诸侯国:钟离国

诸侯国:钟离国凤阳古称钟离国、濠州,明朝洪武七年改称凤阳,钟离古城遗址在今凤阳县板桥镇古城村。
关于钟离国的记载,史料匮乏。
.《史记·秦本纪》作"终黎",嬴姓之国。
一般说来是在西周的时候,由伯益的后代受封而建立,是西周、春秋时代的诸侯国之一,国君为嬴姓。
春秋时期被楚国所亡。
蚌埠双墩一号墓自2006年发掘之日起,因其独特的形制及许多难以解释的奇特现象,曾引起社会人士及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一是圆形墓坑。
二是该墓葬的封土,填土均为黄、青、黑、红、白五色颗粒混合花土,五色土并非天然所成,而是要经过人工将五种地区的土壤采集并混合,说明在春秋应该就有五行思想了。
三是在墓坑中间也出现了这五色土,并且构成从中间向四周的二十条辐射线,整体呈扇面状,有专家认为是象征性的天文遗迹现象。
四是在墓坑周边建有十八个馒头形的土丘,直径一米五到三米不等。
土丘中放置着大量的土偶,又有专家认为可能和女娲造人的神话有关。
目前经过文物专家一个多月的整理、修复,许多出土文物不仅得以成功修复,而且墓葬出土9个编钟上的铭文显示:墓葬主人就是钟离国国君--柏。
出土戟上写着"童丽公柏之用戟",童丽与钟离近音,应可通用,可以确定这个墓的主人是钟离国名柏的国君。
另外2007年在凤阳县板桥镇卞庄又发现了一座类似柏的袖珍墓葬,其中又出了一件青铜钟,上面写着"童丽君柏之季子康",即是钟离国国君柏的小儿子--康。
安徽凤阳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境内有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建的著名烂尾工程——明中都皇城遗址,据说它的奢华程度无法形容,其规模之大、工艺水准之高冠名天下,也正因为太过奢华引起百姓怨言,被迫停工。
朱元璋为什么要在凤阳建造这一座皇城?原来凤阳是朱元璋的诞生地,凤阳县也因为朱元璋被人熟知。
但或许很少有人知道,距今三千多年前,凤阳境内曾有个先秦古国叫钟离国。
钟离国,古籍记载为赢姓,子爵,青铜铭文中也叫“童丽”,有说法认为钟离国跟钟吾国同宗,都跟远古钟人有关。
中国兵器发展史

始社会兵器-----三代兵器中国到目前为止是世界上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址最多的国家,在大约180万年前就出现了最早的原始先民。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工具和兵器并不分家,但由于生存竞争,氏族或部落之间常会发生流血的暴力冲突,于是具有杀伤力的生产工具,也被用于人类的战争。
到后来,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财富,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愈发激烈。
以生产为目的的工具已经不能胜任越来越残酷的战争,人们开始研究制造专业格斗武器和防御卫体武装,从此,兵器逐渐与生产工具分离开来,出现了正式兵器。
这一变化大约发生于原始社会晚期,约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
在旧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产生了众多的文化遗址。
最典型的有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遗址。
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类简单、一器多用为其特点;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趋于小型化和多样化,器类增多。
旧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兵器有石刮刀,石锤,尖嘴石凿;石箭镞。
古代文献《易经*系辞》曰:弦木为弧,剡木为矢(1)。
弧,就是木制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称。
虽然在考古发掘中,难以见到石器时代的弓和箭杆(弓和箭杆都是采用竹、木、藤之类的易腐物质,一般不能保存至今天),但出土的石器时代的箭镞却十分丰富,有石、骨、蚌壳、陶质等不同材料且大都经过磨制,形状多样。
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于全国。
最著名的文化遗址有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其中红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前后),独具特色。
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磨制石器的技能,能琢磨成锋利并且棱角分明的石质工具;同时也提高了用石质工具加工木器、骨器的技术,为制造兵器准备了工艺方面的条件。
当时由生产工具转化成的兵器主要有:石刀,石箭镞,石矛,石斧,石锛,石戚,石钺;石锤,石戈,等等。
箭镞的大量出土,表明弓箭的普遍应用和狩猎活动的普遍存在。
弓箭的用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原本射向禽兽的箭镞,开始转向人类自己,成为人类自相残杀的武器。
舒城县

按照国家旅游局最新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确定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旅游资源共分成8大主类(A地文景观、B水域风光、C生物景观、D天象与气候景观、E遗址遗迹、F建筑与设施、G旅游商品、H人文活动)、31种亚类、155种基本类型,对舒城县旅游资源作如下分类。
1.1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包括亚类全部5种,基本类型全部37种。
舒城县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有亚类3种(AA、AB、AC综合自然旅游地),基本类型3种,代表性单体资源29处(表1)。
表1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1.2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包括亚类全部6种,基本类型全部15种。
舒城县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有亚类4种,基本类型5种,代表性单体资源21处(表2)。
表2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1.3 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包括亚类全部种,基本类型全部11种。
舒城县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有亚类2种,基本类型3种,代表性单体资源7处(表3)。
表3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1.4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包括亚类全部2种,基本类型全部12种。
舒城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亚类2种,基本类型4种,单体资源27处(表4)。
表4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1.5 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包括亚类全部7种,基本类型全部49种,舒城县有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亚类6种,基本类型17种,代表性单体资源55处(表5)。
表5 建筑设施类旅游资源1.6 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包括亚类全部1种,基本类型全部7种。
舒城县有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亚类1种,基本类型2种,代表性单体资源4处(表6)。
表6 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1.7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包括亚类4类,基本类型全部16类,舒城县有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亚类4类,基本类型5种,代表性单体资源12处。
(表7)。
表7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总结:经调查,舒城县共有旅游资源主类7类,亚类22类,基本类型39种。
南方楚国霸主兵器展文物图录索引之二

南⽅楚国霸主兵器展⽂物图录索引之⼆楚国兵器制造的迅速发展先秦时期,“国之⼤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三年》)。
当时对⽤于祭祀的礼乐器和⽤于战争的兵器的制造,都极为重视。
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各国对兵器的⽣产发展都会倾注全⼒,⽽楚国更为突出。
从出⼟的兵器来看,楚国所⽣产兵器的数量最多,质量精良,这是楚国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战国⼔雄"中的佼佼者,并曾先后灭掉60余国,进⽽统⼀我国南⽅的重要原因之⼀。
春秋战国时的兵器,仍以青铜兵器为主,铁兵器较少。
在铜兵器中,还有⽊、⽵、⾰、⽟、⽯、漆等质料的附件。
战车上⽤的“五兵"是:⼽、⽎、戟、酋⽭、夷⽭;歩卒之“五兵”是⽆夷⽭⽽有⼸⽮。
从出⼟实物来看,楚国的主要兵器中格⽃兵器有剑、⼽、⽭、戟、⽎、铍、铩,远射兵器有弩、⼸、箭,防御兵器有甲、盾等。
铜剑是古⼈随⾝佩带的短柄格⽃和卫体的兵器,利于近距离格⽃,以刺击为主。
剑是楚地出⼟兵器中最多的⼀种。
铜剑始见于商代,如江西新⼲⼤洋洲商代⼤墓就出⼟有⼀件扁茎宽刃弧锋铜剑,长35.7厘⽶。
西周时周⼈多⽤扁茎铜剑,尚未见楚⼈的铜剑出⼟。
⽬前所见最早的楚剑是襄阳⼭湾出⼟的带槽⾸的残短剑,可早到春秋中期。
春秋晚期的楚剑,除了前述的钢剑之外,铜剑见于河南淅川下寺11号墓和安徽寿县蔡侯申墓等。
下寺11号墓出⼟2件铜剑,⼀件是⽆⾸⽆镡的扁茎柳叶形剑,长43.4厘⽶,茎上有两个穿孔,这是受到周⼈铜剑影响⽽铸制的剑。
另⼀件为空⾸铜剑,长54厘⽶,这与吴越地区流⾏的铜剑相同。
从⽬前出⼟铜剑的情况来看,春秋时楚剑的质量尚不及吴越之剑精良。
但⾄战国时期,楚⼈的铸剑得到极⼤发展。
出⼟的楚剑的数量已远超其他各国。
据统计,约有四分之⼀或三分之⼀的楚墓中出⼟铜剑,⽽在长沙近郊发掘的2048座楚墓出⼟有铜剑508件,出⾃483座楚墓,占所出兵器1486件总数的三分之⼀,湖北江陵⾬台⼭、九店的楚墓有将近三分之⼀的墓出⼟有铜剑,江陵天星观1号墓是⼀座楚封君墓,此墓出⼟铜剑32件,可见当时铜剑的使⽤已⼗分⼴泛。
安徽十大考古发现

安徽十大考古发现《安徽考古》一书展示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考古发现。
关于安徽十大考古发现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徽十大考古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安徽十大考古发现之序言安徽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早在北宋时期已有人关注。
科学意义上的安徽境内的考古活动,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1934年,原“中央博物院”在当涂县发掘一座西晋砖室墓;同年,历史语言研究所王湘、李景聃等人在调查原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被盗事件时,曾对寿县地区的文物古迹进行调查,发现龙山至商周时期的古遗址12处及古墓葬8处。
这些零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揭开了安徽现代考古的序幕。
安徽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建国后至今的60年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的考古工作取得迅速的发展,先后发现4000多处古遗址和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取得了一大批闻名海内外的重要考古发现和科研成果。
这60年中,安徽考古工作的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属于起步时期。
50年代初,国家百废待兴,各地兴起建设新中国的热潮,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和鼓舞下,安徽省掀起了以治理淮河为中心的基本建设高潮,古代文物随之在各地不断被发现。
这一时期,作为区域内考古骨干队伍的华东文物工作队及安徽省内的文物考古专业机构分赴各地,积极抢救和保护文物。
1957年,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全省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初步发现古遗址、古墓葬上千处,初步认识了境内古代文化的基本面貌和分布特点。
在此阶段,重点发掘了寿县和淮南的蔡侯墓、屯溪飞机场土墩墓、寿县安丰塘汉代坝堰遗址、休宁南宋朱唏颜夫妇墓、安庆元代范文虎夫妇墓以及合肥的元代银器窖藏和明代瓷器窖藏。
同时,调查发掘了芜湖蒋公山、亳州青风岭、绩溪胡家村、临泉老邱堆、亳州钓鱼台及肥东大陈墩、大城头等一批古文化遗址,还对阜南润河、嘉山泊岗等地发现的商代青铜器进行了清理。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共计 1 3处) 1 2 3 4 5 6 7 8 7- 1 7 3 5- 5- 1 2 8 7- 1 7 3 6- 5- 1 2 9 7- 1 7 3 7- 5- 1 3 0 7- 1 7 3 8- 5- 1 3 1 7- 1 7 3 9- 5- 1 3 2 7- 1 7 4 0- 5- 1 3 3 7- 1 7 4 1- 5- 1 3 4 7- 1 7 4 2- 5- 1 3 5 李氏家族旧宅 洪家大屋 芜湖天主堂 英驻芜领事署旧址 安徽大学红楼及敬敷 书院旧址 安庆天主堂 怀远教会建筑旧址 王稼祥故居 清 清 清至民国 清至民国 清至民国 1 8 9 3年 1 9 0 3 1 9 0 9年 1 9 0 6年 年、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 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 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㊀安徽省
5
序号 9 1 0 1 1 1 2 1 3
编号 7- 1 7 4 3- 5- 1 3 6 7- 1 7 4 4- 5- 1 3 7 7- 1 7 4 5- 5- 1 3 8 7- 1 7 4 6- 5- 1 3 9 7- 1 7 4 7- 5- 1 4 0
名称 圣雅各中学旧址
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 ( 共计 2处) 编号 文物名称 年代 地址 备注 归入 第 五 批 全 国 7- 1 9 6 8- 3- 0 0 4 呈坎村古建筑群 ( 扩展项目) 明至民国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 区 重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呈 坎 村 古 建 筑 群 北京 市、 天 津 市、 与第 六 批 全 国 重 7- 1 9 7 3- 3- 0 0 9 大运河 春秋至中华人民共 和国 河北 省、 浙 江 省、 点文 物 保 护 单 位 江苏 省、 安 徽 省、 京杭 大 运 河 合 并 山东省、河南省 为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