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东周时期燕国墓葬制度
周代丧葬制度

周代丧葬制度是我国古代丧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的特点;周代的丧葬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丧葬礼仪:周代的丧葬礼仪遵循着贵贱有仪、上下有等的的原则。
根据《周礼》的规定,不同等级的人葬礼规格有所不同,如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随葬的礼器也有明确规定,如天子、国君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2. 丧服制度:周代的丧服制度是根据死者身份和亲属关系来规定的。
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等不同等级,各级丧服的穿戴时间、款式和材质都有严格规定。
3. 丧葬用品:周代丧葬用品包括棺椁、墓碑、墓志、殉葬品等。
墓碑和墓志主要用于记录死者的姓名、身份、事迹等信息,殉葬品是为了陪葬死者在阴间的生活所需,如陶器、玉器、铜器等。
4. 丧葬禁忌:周代丧葬禁忌包括诸多方面,如死者禁忌、丧事禁忌、丧葬地点禁忌等。
这些禁忌体现了周人对死亡的敬畏和对死者亡灵的尊重。
5. 丧葬祭祀:周代丧葬祭祀分为丧事祭祀和葬后祭祀。
丧事祭祀主要包括设奠、吊丧、踊哭等仪式,葬后祭祀主要包括墓祭、庙祭等。
祭祀活动旨在祈求死者安宁、保佑生者平安。
6. 丧葬建筑:周代丧葬建筑主要有墓室、墓道、陵墓等。
墓室是死者遗体安放的地方,墓道是通往墓室的通道,陵墓是贵族和皇帝的葬地。
这些建筑体现了周代丧葬制度的等级性和豪华性。
周代丧葬制度是一种严格遵循等级和礼仪的制度,它反映了周代社会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特点。
在周代,丧葬不仅是对死者的安葬,更是对生者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维护。
两周墓地制度变革概说

(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1 1 9 )
摘
要I 基地 制度是 社会形 态的一种 反映 , 是一个人族 属 、 身份 、 等级在 另一个世 界的表现 形 式。 在 制 的重要 内容之一 而得以加 强, 族葬制盛行 。 然 而, 到 了东周 时期 , 随着新兴地 主 的崛起 , 宗法等级逐 渐 松 弛, 尤其到 了战 国时期 , 这种 变化 更为 明显, 反映在墓 葬制度上就是 族葬制 的瓦解 , 新 的墓 葬形式 的产 生。 关t 词 : 两周时期 ; 墓地 制度 ; 族 葬制 ; 宗法等级 ; 墓 葬变革 中圈分类号 I K 2 2 4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缩号 i 1 6 7 4 — 2 4 9 4 ( 2 0 1 3 ) 0 6 — 0 0 5 6 — 0 4
地, 与公 墓有着严格 的等级 区别 。
通过考 古发 掘 , 文 献 中所 记 载的族 葬制 已经得 到证实 。 西周 时期 的 “ 公墓” 已发现 多处 , 重 要者 有平 顶 山应 国墓地 i l l 、 琉璃河燕 国墓地 [ 2 ] 、 辛村卫 国墓地 [ 3 】 、 北赵晋侯墓 地 【 4 】 、 洛 阳北窑西周墓 地 圈、 三 门峡 虢国墓地 【 6 】 等。 其中, 琉璃 河燕 国墓 地较具代 表性 。 整个墓 地分为 南北两 区 , 且各 区的墓葬 分布有一 定规律 , 即各 区墓又分
一
、
西周 时期 的墓地 制度
西 周时期 宗法制度 盛行 , 在 此制度 之下 , 人们 “ 均 聚族而 居 , 死 后合族 而葬 , 由此 形成 了族葬 制 ” , 即《 周礼 》
中所说 的“ 同宗者 , 生相近 , 死 相迫 ” 。 这 种制度是 原始社会 时期 氏族公共墓 地的发展 和延续 。
周天子墓葬形制

周天子墓葬形制春秋时期,周朝统治中原地区,历经西周、东周,奠定了中国历史上更长远的宗法制度。
虽然早期周朝在政治体制、分封制、统治理念以及其它层面都进行了重大创新,但在墓葬上,其墓葬形制却与前代一脉相承。
在周朝墓葬形制上,以太庙祭祀为主,以及经《周礼》言传记载,表明墓葬形制源自上古的祭祖习俗。
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有三点在周朝的墓葬形制中是普遍存在的:首先是墓葬方面的严格等级制度,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六等;其次是墓穴堆积形式,大多数都采用竖墓或者圆墓;最后是墓地的分配制度,采用“齐伯之安墓”的分配制度。
西周时期,墓葬形制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大的变化,可以看出对建筑细节的更多关注。
最重要的一点是,从西周起,就把墓葬形制建立在帝王权威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墓葬的细节和格式受到明确的规定。
比如在建筑细节上,西周的一般穴墓采用圆墓形式,而且有一个用石板砌成的顶部,以及用水泥砌成复杂的圆形筑壁。
西周时期,特别是在西周末期,以太庙为中心的宗教仪礼在墓葬形制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墓葬形制与宗教仪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仪礼形式从西周早期的祭祖到西周末期的拜祭,都被记载在《周礼》中,说明宗教仪礼的重要地位。
其次,仪礼的发展对墓葬形制也有很大的影响,使墓葬形制有了更为复杂的细节,如用砖瓦等材料建造墓葬,以及墓葬的陪葬物的选择等等。
东周时期,周朝将墓葬形制完善到了极致,把墓葬形制与宗教仪礼、社会建设等放到一体,以打造复杂细致、庄严肃穆的墓葬体系,让东周整个墓葬形制体系更加完备。
东周时期,墓葬形制相比西周有了更大的进步,比如墓园的建造,以及墓地的布置,在墓穴的设计上,也有所延伸,比如复式墓穴、叠穴墓穴等。
《周礼》也记载了东周祭祀仪式,可以看出宗教仪礼对墓葬形制的重要性。
在东周时期,宗教仪礼不仅仅是单纯的崇拜,而是以实际行动来展示出国家的权威和声望。
这也是为什么周朝墓葬形制如此繁复复杂,以及为什么东周时期墓葬形制比西周时期更为完善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文化春秋战国,指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晚期到战国早期的时期,大约跨越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和思想的高峰,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战乱和武力竞争的时期。
墓葬文化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信仰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文化。
一、墓葬的种类和形式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主墓、附墓、侧葬、殉葬、宾葬等。
其中主墓是主要的墓葬形式,主要是指葬主的墓穴。
附墓是指与主墓相连或相近的墓穴,主要是为了辅助主墓的葬仪。
侧葬是指将一些随葬品和殉葬者葬在主墓旁边的小墓穴中。
殉葬是指在葬主墓中活埋一些奴隶或亲属,作为葬主的陪葬品或侍奉在墓室中。
宾葬是指将一些外来的人葬在主墓周围,作为葬主的礼遇。
在形式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些富豪或贵族墓葬往往采用硬山式墓室或木构墓室等高档的建筑结构,内部装饰也相当精美。
而一些平民或穷人墓葬则比较简单,采用小型、简陋的土坑或竹片棚等。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还出现了一些特殊形式,如椁式墓、木柩式墓、车棺墓等。
二、墓葬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信仰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墓葬文化是了解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的重要途径。
墓中保存着大量的文物和随葬品,这些文物和随葬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面貌,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
其次,墓葬文化是研究当时社会阶层和社会制度的重要依据。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阶层分化明显,不同阶层的墓葬形式和设施也有所不同。
通过对墓葬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有助于深入研究当时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墓葬文化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墓葬文化宝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是中国墓葬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物和艺术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文化和科学价值,需要被保护和传承下去。
中国丧葬文化:春秋战国(7)

中国丧葬⽂化:春秋战国(7)今天我们继续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形制之旅。
棺椁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棺椁仍然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且呈现出越来越考究、精致的趋势。
《左传·成公⼆年》⽈:“⼋⽉,宋⽂公卒,始厚葬,⽤蜃炭,益车马,始⽤殉。
重器备,椁有四阿,棺有翰桧。
”《吕⽒春秋·节丧》⽈:“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积炭,以环其外。
”今⽇的考古资料有⼒地证实了古代的⽂献记载。
当时的诸侯贵族盛⾏⽤多重棺椁埋葬,如湖南湘乡⽜形⼭⼀、⼆号⼤型战国时期楚国⽊椁墓,槟椁多达五重。
春秋战国时期,⽊椁的结构⼀般由顶、周、底三部分组成。
即在墓坑底部横放两根垫⽊,上铺椁底板。
底部四周⽤⽊板砌成椁室四壁,为墙板和挡板。
椁室内⽤隔梁、隔板分成头箱、棺室或边箱,内置棺具和随葬品。
有的在头箱、棺室或边箱上安有分板,然后在椁室上加盖板。
从⽬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湖北随县曾侯⼄墓的椁室可以说是巨⼤⽆⽐。
据考古发掘资料记载,曾侯⼄墓⽊椁的总⾯积为I95平⽅⽶,该墓整个⽊椁包括盖板、墙板、底板,总共由171根长条⽊垒成,整个⽊椁⽤成材⽊料(⽅材)378.633⽴⽅⽶,折合圆⽊约500多⽴⽅⽶。
⽊椁⽤材经专家鉴定,全部为梓⽊。
俞伟超先⽣认为,“⽊椁本是作为地上居室的象征物⽽出现的,故先秦⽊椁既具有象征地上建筑的性质,⾃然可从各级贵族的居住制度来分析周代椁制。
按之周代宫室制度,诸侯有前朝(堂)、后寝(室)、左右房,房的后半部叫北堂,寝之后或有下室。
对照战国楚墓⽊椁,其第⼀等,头箱当即象征前朝(堂),棺箱象征寝(室),边箱象征房,⾜箱或即象征北堂和下室,合乎诸侯之制。
战国时的诸侯,⼏乎都已称王,所以原来(周制)中的诸侯之制,⾃然就是这时期列国中封君等最⾼贵族之制。
”。
当然,这⼀时期的椁室除⽤⽊头构建外,也有⽤⽯头垒筑的。
如《礼记·植⼸上》载宋国“桓司马⾃为⽯椁,三年⽽不成,”受到孔⼦的严历指责和批评。
河北平⼭中⼭国王墓的椁室就⽤⽯块筑成,厚达2⽶,⼗分坚固。
周朝的王室墓葬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奇迹

周朝的王室墓葬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奇迹中国古代墓葬文化源远流长,而周朝的王室墓葬堪称其中的奇迹。
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王室墓葬不仅在规模、布局等方面极具特色,更是展示了古代帝王的权威和地位。
本文将对周朝的王室墓葬进行深入探讨,为读者带来关于这一奇迹的独家视角。
一、周朝王室墓葬的历史背景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封建王朝,其先后历经西周、东周两个阶段。
作为中国封建国家的开端,周朝的王室墓葬成为了日后各朝代墓葬的典范。
周朝王室墓葬的兴盛与周朝的封建制度、礼仪制度以及宗教信仰密不可分。
周朝王室墓葬的建设和规模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二、周朝王室墓葬的规模和布局周朝王室墓葬保存较多,为我们研究古代王室墓葬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周朝王室墓葬通常被建设在墓地之上,由地宫、土陵和墓园组成。
地宫是王室墓葬的核心部分,用以安放帝王的灵柩和陪葬品,常有复杂的构造和丰富的壁画装饰。
土陵则是指用土石堆砌而成的外部陵墓,高约数十米至百米不等。
墓园则是整个墓葬群的外部环境,通常布局庄严整齐,以山水、道路、园林等景观为主。
三、周朝王室墓葬的装饰和陪葬品周朝的王室墓葬在装饰和陪葬品方面格外丰富。
墓葬内的装饰主要以壁画和雕刻为主,常以神话、仪式、人物等题材,形象生动,独特精美。
这些装饰不仅体现了周朝人民对于墓葬的崇拜和仪式的重要性,也表达了王室血统和地位的宣示。
而陪葬品则是王室墓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服饰、礼器、车马、青铜器等物品。
这些陪葬品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也反映了周王朝的繁荣和富有。
四、周朝王室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对于周朝王室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让我们对古代帝王陵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近年来,在中国各地的考古工作中相继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周朝墓葬,为我们揭示了周王朝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考古学家们通过对墓葬的发掘和研究,往往能够还原出周王朝的面貌,揭示出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五、周朝王室墓葬的意义和影响周朝王室墓葬不仅仅是一种古代葬礼形式,更是一种国家和社会意识的集中表现。
第四节东周时期燕国墓葬制度

于战国早期。该墓地 22 座东周墓皆为南北向之长方形竖穴墓,无墓道。墓坑面积从
5 米× 4.2
米,至 1.5 米× 0.5 米。葬具分为两种情况,即棺椁俱备或有棺无椁。葬式有仰身直肢和侧身
屈肢两种。从随葬品来看,有 4 座铜器墓和 18 座陶器墓。陶器包括鼎、簋、豆、尊、壶、罐
等。铜器包括鼎、簋、敦、豆、盒、壶、盘、匜等。
1987 年第 4 期。 (18 ) 安志敏:《河北省唐山市贾各庄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六册。
(19 ) 承德离宫博物馆:《承德市滦河镇的一座战国墓》,《考古》
1961 年第 5 期。
(20 )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 : 《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考古》
1966 年第 5 期;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承隆、李晓东:《河北省怀来县北辛堡出土的燕国铜器》,《文物》
墓葬年代多见于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 第四类,无随葬品墓,主要见于徐水大马各庄和张家口白庙遗址,墓圹狭小,有的仅有
0.7 平方米(如:大马各庄 M9 ),多数无葬具,应是赤贫者的墓葬。
〖注释〗
(1 )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 : 《河北徐水大马各庄春秋墓》,《文物》 1990 年第 3 期。
(2 ) 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 : 《张家口市白庙遗址清理简报》,《文物》
中,有 18 座墓有二层台,约占 62.07%(17 座为熟土, 1 座为生土), 6 座墓无土层台, 5 座
墓二层台情况不详。在该墓地,葬具仅见于少部分墓中,在该墓地葬具情况可辨的
28 座墓
中, 18 座墓无葬具,约占 64.29%,有葬具的仅 10 座墓,约占 35.71%,而且都只是单棺,该
墓地春秋中期燕国陶器墓( M2 、M3、M10 、M21 、M26 、M28 )随葬陶器皆为鬲1、罐 1,该墓地
周朝的墓葬制度与祭祀风俗

周朝的墓葬制度与祭祀风俗周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它的墓葬制度和祭祀风俗影响深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就周朝的墓葬制度和祭祀风俗展开论述。
一、墓葬制度1.1 丰富多样的墓葬形式周朝的墓葬形式丰富多样,不仅有地下墓葬,还有地面墓葬和地穴墓葬。
地下墓葬主要分为坑墓和墓室,坑墓是将棺木葬在地洞中,墓室则是将棺木安置于墓穴内。
地面墓葬则表现为棺木直接安葬在地表上。
地穴墓葬则是将棺木埋藏于地下,但不进行封闭。
1.2 社会地位与墓葬等级在周朝的墓葬制度中,社会地位对墓葬等级有着直接的影响。
贵族墓葬在规模和装饰上往往比一般平民的墓葬要豪华多样。
贵族墓葬多面向东方,布局和建筑采用格局严谨的方式,常有殿堂、门楼、祭祀场所等,彰显着其显赫的地位。
1.3 祭祀设施与陪葬品周朝的墓葬制度重视祭祀,在陪葬品方面非常丰富。
墓葬中常见的陪葬品有玉器、青铜器、陶器以及各类乐器等。
此外,墓中还设有祭祀设施,以便后人进行祭奠活动。
二、祭祀风俗2.1 尊重祖先、重视家族周朝的祭祀风俗体现了对祖先的尊重和重视家族的观念。
每到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祭祀活动常常包括献祭、奠酒、祈福等环节。
2.2 祭祀方法与祭器周朝的祭祀方法多种多样,常常采用祭祀神坛或祭祀台进行。
祭祀时,要献上牲畜的祭品,如牛、羊、猪等。
同时,祭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常见的祭器有铜鼎、铜爵等。
祭器的材质和制作工艺往往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与艺术水平。
2.3 在宗族中传承祭祀周朝的祭祀风俗强调祭祀的传承,在宗族中进行。
家族成员相互间会传授祭祀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以确保祭祀活动能够代代相传。
同时,祭祀活动还能够加深宗族成员的联系与凝聚力。
三、周朝祭祀与墓葬的意义周朝的墓葬制度和祭祀风俗在当时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体现了尊重祖先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关系和社会秩序。
墓葬制度的等级差异和陪葬品的奢华展示了贵族的特权地位,也加强了统治者的统治合法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东周燕国墓葬制度一东周燕墓分类迄今为止,已经发掘并具体报道资料的东周燕墓约有169座,另外还有少量的瓮棺葬。
这些燕墓主要分布于徐水大马各庄(1)、张家口白庙(2)、易县周仁村(3)、天津宝坻牛道口(4)、河北新乐中同村(5)、天津南郊巨葛庄(6)、喀左大城子眉眼沟(7)、天津东郊张贵庄(8)、内蒙古赤峰市(9)、北京丰台区(10)、通县(11)、顺义县(12)、北京怀柔城北(13)、北京昌平(14)、丰宁县凤山镇(15)、易县燕下都(16)、三河大唐迴、双村(17)、唐山贾各庄(18)、承德滦河镇(19)、怀来北辛堡(20)。
已发掘的东周燕墓数量较少,而且大型墓葬被盗严重,这些都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这里初步将已发现的东周燕墓分为四类:第一类,双墓道大型墓,该类墓墓圹面积宏大,从80余平方米至350余平方米。
目前,仅见于燕下都,且都被严重盗扰,有车马坑或大量车马器。
这类墓见于战国中期和晚期。
墓主身份应是高级贵族。
第二类,竖穴土坑铜器墓,墓圹面积相差较大,从3.5平方米至50余平方米,大多在10多平方米左右,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应为中小贵族墓。
第三类,竖穴土坑陶器及小件器物墓,墓圹面积从不到1平方米至将近15平方米,大多为2平方米左右至4平方米左右,该类墓是东周燕墓主体,墓主应为一般平民,已发掘的这类墓葬年代多见于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
第四类,无随葬品墓,主要见于徐水大马各庄和张家口白庙遗址,墓圹狭小,有的仅有0.7平方米(如:大马各庄M9),多数无葬具,应是赤贫者的墓葬。
〖注释〗(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 《河北徐水大马各庄春秋墓》,《文物》1990年第3期。
(2)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张家口市白庙遗址清理简报》,《文物》1985年第10期。
(3)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燕下都遗址外围发现战国墓葬群》,《文物》1965年第9期。
(4)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队、宝坻县文化馆:《天津宝坻县牛道口遗址调查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7期。
(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新乐中同村发现战国墓》,《文物》1985年第6期。
(6)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天津南郊巨葛庄战国遗址和墓葬》,《考古》1965年第1期。
(7)朝阳地区博物馆、喀左县文化馆:《辽宁喀左大城子眉眼沟战国墓》,《考古》1985年第1期。
(8)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天津东郊张贵庄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65年第2期。
(9)王兆军:《内蒙古昭盟赤峰市发现战国墓》,《考古》1964年第1期。
(10)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张先得:《北京丰台区出土战国铜器》,《文物》1978年第3期。
(11)程长新:《北京市通县中赵甫出土一组战国青铜器》,《考古》1985年第1期。
(12)程长新:《北京市顺义县龙湾屯出土一组战国青铜器》,《考古》1985年第1期。
(13)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怀柔城北东周两汉墓葬》,《考古》1962年第5期。
(14)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昌平半截塔村东周和两汉墓》,《考古》1963年第3期;苏天钧:《北京昌平区松园村战国墓葬发掘记略》,《文物》1959年第9期。
(15)丰宁县文化馆张汉英:《丰宁县凤山镇发现战国早期墓葬》,《文物资料丛刊》7。
(1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都第十六号墓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64——1965年燕下都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65年第11期;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发掘报告》,《考古》1975年第4期。
(17)廊坊地区文物管理所、三河县文化馆:《河北三河大唐迴、双村战国墓》,《考古》1987年第4期。
(18)安志敏:《河北省唐山市贾各庄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六册。
(19)承德离宫博物馆:《承德市滦河镇的一座战国墓》,《考古》1961年第5期。
(20)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考古》1966年第5期;敖承隆、李晓东:《河北省怀来县北辛堡出土的燕国铜器》,《文物》1964年第7期。
二主要燕墓地(一)大马各庄墓地该墓地位于河北徐水大马各庄村,于1986年发掘,清理墓葬总计37座。
大马各庄29座能辨明墓向的春秋燕墓皆属北向,该墓地的春秋燕墓以屈肢葬式居绝对优势,在简报中论及的36座春秋墓中,32座葬式可辨,其中屈肢葬式的有26座,占葬式可辨墓的81.25%,直肢葬6座,占18.75%。
大马各庄墓地不同葬式间未见等级差别。
该墓地36座春秋墓中有7座墓坑情况不详,其余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最大的墓坑为M28,坑底长1.76米,宽0.7米,深1.5米。
墓坑长度一般为1.25米至2米,宽度一般为0.3米至1.3米。
在29座墓坑情况可辨墓中,有18座墓有二层台,约占62.07%(17座为熟土,1座为生土),6座墓无土层台,5座墓二层台情况不详。
在该墓地,葬具仅见于少部分墓中,在该墓地葬具情况可辨的28座墓中,18座墓无葬具,约占64.29%,有葬具的仅10座墓,约占35.71%,而且都只是单棺,该墓地春秋中期燕国陶器墓(M2、M3、M10、M21、M26、M28)随葬陶器皆为鬲1、罐1,该墓地春秋晚期燕陶器墓仍只随葬鬲、罐。
该墓地具体年代明确的墓葬分别属于春秋中期及晚期。
(二)怀柔城北墓地该墓地位于北京怀柔城北,于1959~1960年发掘,发掘墓葬合计53座,包括23座东周墓,这些东周墓都是中小型墓,墓坑是南北向,头向朝北,所见形制属于土坑竖穴墓。
东周墓葬具皆为木质棺椁,除5座棺椁不清者外,13座为一椁一棺,4座为重椁,1座为单棺。
葬式分为仰身直肢和侧身屈肢,以仰身直肢居绝大多数。
有随葬品的墓葬为18座,出土陶器总计187件,包括鼎、釜、鬲、豆、壶、盘、匜等,另外还有铜帯钩及玛瑙环等。
发掘者认为平底红陶鬲及最大腹径靠近底部的圜底红陶鬲要比最大腹径在中部的圜底红陶鬲早。
该墓地东周墓被分为四期,从春秋时期至战国晚期。
怀柔城北战国早期东周墓,各墓皆有鼎、豆、壶、盘、匜,其基本组合亦如此,战国中期东周墓以鼎、豆、壶、盘、匜为基本组合,至于怀柔城北战国晚期东周墓随葬陶器基本组合为鼎、豆、壶、盘、匜、鬲。
(三)唐山贾各庄墓地该墓地位于河北唐山市贾各庄,于1952年发掘。
该墓地被分为东、西区。
在东区发掘出6座瓮棺葬,在西区发掘出2座春秋墓、20座战国墓(1),11座汉墓。
发掘者认为战国墓属于战国早期。
该墓地22座东周墓皆为南北向之长方形竖穴墓,无墓道。
墓坑面积从5米×4.2米,至1.5米×0.5米。
葬具分为两种情况,即棺椁俱备或有棺无椁。
葬式有仰身直肢和侧身屈肢两种。
从随葬品来看,有4座铜器墓和18座陶器墓。
陶器包括鼎、簋、豆、尊、壶、罐等。
铜器包括鼎、簋、敦、豆、盒、壶、盘、匜等。
(四)燕下都墓地在燕下都城内发现了3个墓区(2),其中九女台墓区(10座墓)及虚粮冢墓区(13座墓)位于东城内西北角,辛庄头墓区(8座墓)地处西城中部辛庄头村一带。
九女台墓区16号墓墓室发掘于1964年,车马坑发掘于1977年(3)。
作为战国中期带南北墓道的“中”字形大墓(4),燕下都M16墓口长10.4米,宽度为7.7米,四壁经烧烤,墓室下部的二层台是用白灰和蚌壳筑成,颇具特色,亦有椁室的作用(附图二十六)。
燕下都M16是一座被盗的大型燕墓,陶器组合以鼎、豆、壶、盘、匜为主。
分别发掘于1976年和70年代后期的虚粮冢墓区M8及辛庄头墓区M30都属于战国晚期,且都是“中”字形竖穴土坑墓,方向皆为360度。
虚粮冢墓区M8的6个组成部分包括封土、墓道、墓室、墓坑、车马坑、杂殉坑。
墓坑为长方形,墓口南北长度是33米,东西宽度为12米。
葬具为四重(二棺二椁),该墓被严重盜扰,未见铜礼器,仅有铜兵器、车马器等,陶容器只有1件残陶釜, 釜颈部发现了“王”字。
辛庄头墓区M30的3个组成部分是墓道、墓坑和墓室头箱(附图二十七)。
长方形墓坑的上口面积为12米×9.5米,葬具为一棺一椁。
该墓虽被盜扰,不过还发现了陶礼器及金银器等。
陶器上普遍有彩绘,器形大多仿自同类的铜器。
有21件鼎(7件升鼎)、6件簋、5件豆、4件三足壶、方壶和圆壶各3件、1件鉴、2件盘、1件匜、1件方盆、1件仓、13枚甬钟、19枚钮钟、9枚编鎛、42件编磬等。
金器有82件饰品,银器为5件饰品。
铜器有82件,包括兵器、车马器以及服饰品等。
另外还有铁器、铅器、玉、石、骨、蚌器等。
〖注释〗(1)贾各庄M18、M28作为春秋晚期墓的断代据《商周考古》第258页,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著,文物出版社1979年1月出版。
(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年。
(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都第十六号墓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
《燕下都》中关于M16之年代大约相当于战国中期的说法可信。
(4)根据发掘报告对发掘过程的叙述并结合燕下都其它大墓,如M8和M30的发现,可认定该墓实际上有南北墓道,而且《燕下都》上册第650页亦有“JM16的车马坑位于北墓道东侧……”的字样。
三东周燕墓的形制(一)春秋燕墓形制1墓向河北徐水大马各庄能辨明墓向的春秋燕墓及春秋晚期的唐山贾各庄M18和M28皆为北向(1)。
2葬式徐水大马各庄春秋燕墓以屈肢葬式居绝对优势,且以仰身葬为主(约占71.88%)。
贾各庄墓地的M18和M28中,仅M28葬式清楚,亦为屈肢葬。
3墓坑以河北徐水大马各庄墓地为代表的春秋燕墓皆为土坑竖穴墓,大马各庄墓地墓坑中常见二层台,而且基本上是熟土二层台。
4棺椁春秋燕墓中有棺椁者仅见于铜容器墓(贾各庄M18等),它们皆有棺椁。
非铜容器墓未见棺椁俱备者,在只有小型陶器墓的大马各庄墓地,葬具仅见于少部分墓中,而且都只是单棺。
(二)战国燕墓形制1.墓向已确认的战国早期燕墓中葬式可辨者有:喀左大城子眉眼沟M1为32度,大唐迴M1为东北西南向,大唐迴北淀M3为15度,大唐迴M1为16度,燕下都M31墓向为30度(2),燕下都周仁村M1为北偏西16度,燕下都周仁村M2为北偏东8度(3),贾各庄墓地的20座战国墓以及怀柔城北第二期东周墓中墓向清楚的4座皆为北向。
可见除大唐迴M1之外,皆为北向墓,该墓向约占97%,而居绝对优势。
战国中期燕墓葬式可辨者有怀柔城北第三期东周墓(4座)、天津东郊张贵庄的战国中期墓(9座)、北京昌平松园M1、M2(4)、燕下都M16(5)、燕下都东斗城M29(6)。
其中昌平松园的两座墓为南北向,其余皆为北向。
战国晚期燕墓有怀柔城北第四期5座东周墓、燕下都M30、M8(7)、昌平半截塔M24(8)、天津巨葛庄M3,其中燕下都M8为南北向,天津巨葛庄M3头向东南,其余皆为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