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简介

合集下载

蒙古包的特点具有什么结构特征

蒙古包的特点具有什么结构特征

蒙古包的特点具有什么结构特征蒙古包的特点具有什么结构特征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蒙古包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蒙古包的特点(1)适合自然环境蒙古包以圆形为总风格,无棱无角,呈流线形。

包顶为拱形,其承受力最强,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

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不会使蒙古包陷于灭顶之灾。

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由于包顶是圆的存不住水,下落雪的时候,把蒙古包的顶毡盖上,它就形成了一个球状封闭体。

因此它还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

连续几天几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却安然无恙,再大的雨也不会漏进包里。

蒙古包冬暖夏凉。

蒙古地方自古奇寒,“三九的严寒,会冻裂三岁牛的犄角”。

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蒙古包,没听说冻坏一个人的,因为其一,包里有火,牧区有的是牛羊粪,只要火一生起来,立刻热浪扑面。

其二,冬天毡包外面加厚,里面又绑一层毡子,隔风性能较好。

其三,睡觉的时候,把家里烧暖,把套瑙盖上,门堵严,盖上羊皮被、皮袍,怎么会冷呢?其四,还可以在包里盘座暖炕,从外面烧火。

如果包内热的厉害,还可以通过顶毡调解;在骄阳似火的夏天,在视野辽阔的高地搭上毡包,人坐其中饮酒唱歌,真是花香袭人,凉风扑面,奶油飘香,不啻仙宫帝阙。

因为蒙古包形似球体,以白色为主色调,有较好的反光作用。

其背面可以开天窗,还可以把围毡边撩起来,使其八面来风,如坐凉亭。

尤其适合制做奶食品,因为不会酸得过劲。

现在有的蒙古包已不住人,夏天专门用来做奶食品。

(2)适应游牧生涯搭盖迅速:搭盖蒙古包不必严格择址,只要周围水草好就行。

蒙古包是一种组合房屋,各个部件都是单独的,搭盖时不用很多人参加,二人足可。

到一个新地方以后,把它们从车上卸下来,只需生着火熬好奶茶的时间,一座蒙古包就搭起来了。

熬茶时还是野炊,到了喝茶的时候,已经坐在蒙古包里了。

拆卸容易:拆卸蒙古包,比搭盖还容易许多。

介绍蒙古包

介绍蒙古包

介绍蒙古包蒙古包,又称为“蒙古包帐篷”或“游牧民帐篷”,它是蒙古族和其他游牧民族常用的住所,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的外形呈圆锥形,由内到外分为木质结构和覆盖层。

它的结构简单、坚固、适应性强,防风避寒,适合草原地带的气候条件。

蒙古包主要由木质结构、覆盖层和内部设施三部分组成。

木质结构包括中央柱、门柱、墙柱和支撑柱等,是蒙古包的骨架。

覆盖层是蒙古包的外壳,由毛毡、帆布或其他防水材料制成。

内部设施包括床铺、家具、炉灶等,为居民提供生活所需。

蒙古包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易于搭建和拆卸,适应性强。

在草原地带,游牧民族常常根据季节和气候迁徙,蒙古包的轻便和易于搭建的特点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此外,蒙古包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也为游牧民族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圆锥形的结构能够有效地抵御风雨,内部的木质结构也能够为居民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护。

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蒙古包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象征。

它代表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蒙古族的传统生活中,蒙古包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居民的住所,还是社交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在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中,蒙古包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蒙古包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良和升级。

现代化的蒙古包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圆锥形结构和木质骨架,还加入了新的材料和技术,使其更加舒适、实用和美观。

蒙古包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更是一种适应性强、实用性强的住所。

它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关于蒙古包的介绍

关于蒙古包的介绍

关于蒙古包的介绍
蒙古包,蒙古语称“克孜勒图”,意为“白色的房子”。

蒙古包是蒙古人长期生活、游牧、狩猎、游牧等生活方式的产物。

蒙古包是蒙古人的家,也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基本形式,是牧民最早的住宿方式。

它一般由顶盖、四壁和顶梁组成。

顶盖为圆锥形,用白布或白毡等材料制成;四壁用草编或纸糊;顶梁用白色、青布或黄布制成。

蒙古包由四部分组成:
一是顶盖,形如瓦片,以羊毛毡为之。

顶盖是圆形的,四周有天窗。

通常在春季时,天窗张开;夏季时,天窗合上;秋季时,天窗敞开;冬季时,天窗关闭。

二是四壁,四壁都用毛毡搭成圆形或方形。

方形的四壁与顶盖、顶梁一起围成方形穹庐状,以抵御风雪雨雪;圆形和方形的四壁可以用来晾晒衣物、放置炊具等。

三是顶梁和顶盖。

顶梁又称“架”或“大梁”。

它是蒙古包
的骨架,形状像一座小山坡,坡度大时呈椭圆形。

—— 1 —1 —。

蒙古包简介

蒙古包简介

蒙古包简介
蒙古包——游牧民族神奇的摇篮,它是了解游牧蒙古人的窗口。

蒙古包是人类建筑史上值得骄傲的创举,它并不是某个建筑大师的独创,而是中亚众多游牧民族几千年住宅文化发展的结晶。

它是中亚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创造出的举世无双的建筑形式。

蒙古包建筑不需要土坯和砖瓦,木料,也不需要金属,只需要少量木材,毡子和皮条。

它把建造房屋,对资源的消耗降到了最低点。

它又是最合利于环境保护的建筑。

蒙古包的种类很多,各个地方的蒙古包随地域不同而存在着差异。

主要表现在哈纳(墙壁),奥尼(橡子)的长度,陶纳(天窗)的形式,布日叶素(房顶和外墙覆盖材料)门和门帘的设计以及内部装饰等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中,进入了蒙古包发展史上的新时代。

由于牧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国内对蒙古包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镇于1998年建起了蒙古包制作厂家。

伊金霍洛镇蒙古包厂,现在技术力量雄厚,用料正宗考究,做工装饰精细,图案古色古香,不但保持了古老蒙古包的风格,而且还有创新和发展。

因此,定为鄂尔多斯地区蒙古包定点生产企业。

市级消费者信得过的单位。

近几年来伊金霍洛镇蒙古包生产厂家生产的蒙古包除当地外还远销于全国许多旅游景点。

内蒙古蒙古包

内蒙古蒙古包
2.蒙古包的发展史:蒙古包的形成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猿人住天然山洞,古人改造利用现成山洞居住。到了人的时代,才会自己制造“洞室”,在地面挖一个地洞,沿洞壁用木头、石头之类诌甃起来,再在洞中栽一排木杆,与木石墙平齐,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乌尔斡。洞顶要留一口子,靠口子斜支一根粗木通到洞底,上面刻一些简单的壕作为梯子,供人出入用。同时兼有走烟出气采光通风等多种功能,后来就发展为蒙古包的门和天窗。阿尔泰语系的突厥、满洲、蒙古都把这种洞室称为乌尔斡。乌尔这一词就是“挖”的意思,至今仍用在卫拉特蒙古的口语中。现在的普通蒙古语中,乌尔斡已经专指蒙古包天窗上的毡,引伸为“家”、“户”、“居民”等意。可以看作是一种历史陈迹的遗留。随着原始人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成家畜,出现了畜牧业的雏形。这要求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窝棚再向前一步,支架变成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并跟前面提到的洞顶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从而慢慢地演变为现在我们所见的蒙古包了。
3.特点:(1)适合自然环境(2)适应游牧生涯:搭盖迅速,拆卸容易,装载搬迁轻便,维修方便
4.蒙古包的构成: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和支柱。
内蒙古蒙古包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1.蒙古包的由来:蒙古包又称穹庐、毡帐。《史记•匈乐府诗中,有“毛裘易罗绮,毡帐代帷屏”的句子。长春真人邱处机诗中,亦有“皮裘毡帐亦开颜”的句子。《黑龙江外记》:“‘穹庐’满语是‘蒙古博’,俗读‘博’为‘包’”。汉语既是音译,又是意译。

蒙古包知识点

蒙古包知识点

蒙古包知识点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的圆顶帐篷,也是蒙古族的代表性建筑。

它是由皮毛覆盖的木架构成,适应了蒙古高原的极端气候条件。

本文将介绍蒙古包的历史、结构、特点和文化意义。

一、蒙古包的历史蒙古包作为一种居住方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早期草原游牧民族。

最早的蒙古包是由动物皮革和野兽骨骼构建而成,用作临时住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原始的蒙古包逐渐演变为具有特定结构的圆顶帐篷。

二、蒙古包的结构蒙古包的结构主要由木框架和覆盖物组成。

木框架由若干根木条组成,根据尺寸和角度交叉固定在一起,形成圆顶的骨架。

木框架上部覆盖着一层厚毡毯,以保持室内温暖,并防止外部寒冷进入。

下部则用防水的毡毯或帆布围成围裙,防止雨水渗透。

三、蒙古包的特点1. 疏风透气:蒙古包的特殊结构使得室内通风良好,能够顺利排出烟雾和其他气味,保持空气的新鲜度,尤其适用于草原地区的炊事生活。

2. 保温性能强:蒙古包内部的毡毯和覆盖物能够有效阻挡寒冷的气流,保持室内的温暖。

在严寒的冬季,蒙古包可以提供一个相对温暖的居住环境。

3. 结构稳固:蒙古包的木框架交叉固定,使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

在风沙肆虐的草原地区,蒙古包能够承受强风,保证居民的安全。

4. 易于搭建和拆除:蒙古包的结构简单,便于搭建和拆除。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快速安置和迁移至关重要,蒙古包的便携性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四、蒙古包的文化意义蒙古包不仅是一种实用的住所,也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蒙古族民间传说中,蒙古包是女神的礼物,象征着温暖、和谐和幸福。

居住在蒙古包中,人们对大自然和生活有着更深的体验和感悟。

蒙古包也是蒙古族社区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蒙古包里,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事务、举办庆典、传递知识和教育孩子。

这种集体生活形式强化了蒙古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

总结:蒙古包作为蒙古族传统的圆顶帐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结构和文化意义。

它的特点在于疏风透气、保温性能强、结构稳固和易于搭建拆除。

关于蒙古包的简介

关于蒙古包的简介

关于蒙古包的简介
蒙古包是草原上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传统民居,蒙古包就是蒙古族牧民的住房,“包”就是“家“”屋”的意思。

在内蒙古牧区,用特制的木架搭起,羊毛毡围裹而成,顶部呈天幕状圆形,可通风、采光。

蒙古包为圆顶结构,是它的显著特征,但为什么呈圆形设计,有解释说,圆形可以减少大风对建筑物直接作用,风可以顺利地从蒙古包的两旁通过。

再大的地震中也不会变形,顶上又不积雨雪,寒气不易侵入,是非常安全的住所。

而且这样可利用面积最大,承受力最强,即使连续几天几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却能安然无恙。

蒙古包的相关知识

蒙古包的相关知识

蒙古包的相关知识蒙古包,又称为“包子”,是蒙古族传统的居住建筑。

它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人民的象征。

蒙古包的形状独特,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蒙古包的外形呈圆锥形,顶部略呈圆顶状,周围用木条或竹条搭建成骨架,再用厚厚的毡布或帆布覆盖。

蒙古包的结构非常简单,便于搭建和拆卸,适应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需要。

蒙古包的内部空间宽敞,可容纳多人居住,能够提供良好的保温和隔音效果。

蒙古包的设计与环境密切相关。

蒙古族人民通常选择平坦、开阔的地方搭建蒙古包,以便观察四周的情况和便于放牧。

蒙古包的布局也非常讲究,通常分为正中的火炉区和周围的居住区。

火炉区位于蒙古包的中央,是蒙古族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地方,用于取暖、烹饪和供奉祖先。

蒙古包的内部装饰简洁而实用。

通常地面上铺设毡子或地毯,中央的火炉周围摆放家具和生活用品。

墙壁上常常挂有象征吉祥和美好寓意的图案,如马、鹿、阳光等。

蒙古包的内部布置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崇尚和热爱。

蒙古包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住所,更是他们的象征和精神寄托。

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蒙古包被视为圣洁的地方,人们进入蒙古包时要脱鞋,并且要保持庄重和谦虚的态度。

蒙古包也是蒙古族游牧生活方式的体现。

蒙古族人民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活动,他们经常迁徙,蒙古包的便携性使他们能够随时搭建和拆卸,方便他们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

蒙古包的设计还考虑到了风向和通风,使居民能够在不同季节和天气条件下居住得舒适。

蒙古包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如今,许多旅游景点和度假村都建有仿制的蒙古包,供游客体验蒙古族的生活方式。

蒙古包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受到设计师和建筑师的喜爱和借鉴。

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的居住建筑,具有独特的形状和结构。

它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是他们的象征和精神寄托。

蒙古包的设计简洁而实用,适应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包
我选择蒙古包来分析介绍的原因是我来自新疆博尔塔拉蒙
古自治州,身边有很多的蒙古同学,从小到大也常常在蒙
古包里喝奶茶吃羊肉,听热情的蒙古同胞辽远壮阔的歌声。

所以蒙古包是我最熟悉的民居,我对它也有特殊的感情。

功能与外形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

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

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

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

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
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蒙古包。

蒙古包外观呈圆形,顶为圆锥形,围墙为圆柱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一圆形天空,通烟气。

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

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

铺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就可以入住了。

结构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

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而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

哈那承套瑙、乌尼,定毡包大小,有三个特性,这是蒙古包装卸、运载、搭盖方便的重要原因。

一是它的伸缩
性。

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

作哈那的时候,是把长短粗
细相同的柳棍,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
行四边形的小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以驼皮最好)钉住。

这样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

二是巨大的支撑力。


那交叉出来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乌尼的叫头,在下面
接触地面的叫腿,两旁与别的哈那绑口叫口。

哈那头均匀
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每一个网眼分散和均
摊下来,传到哈那腿上。

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压力。

三是是外形美观。

哈那的木头用
红柳,轻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网眼大小一致。

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顶棚是蒙古包顶上苫盖乌尼的部分。

每半个像个扇形,一般由三到
四层毡子组成。

里层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

以套的正中心到哈那头
(半个横木加乌尼)的距离为半径,画出来的毡片为顶棚的襟,以半
个横木画出来的部分为顶棚的领,把中间相当于套瑙了么大的一个
圆挖去,顶棚就剪出来了。

顶棚使得蒙古包里永远有明亮充足的阳
光 ,始终洋溢着大自然健康清新的空气。

而剩余的外罩裁制等苫毡、绳带的部分就不一一赘述了。

架木 顶棚
意义与启发
除了传统意义上为了游牧生活而存在的蒙古包,蒙古人经过几千年来的实践,把毡包的各个部件用精巧的工艺制作出来,使它有着独特的美感。

从远处看,它像草原上一颗洁白的珍珠。

走近一看,毡包上的花纹更加清晰美丽。

而就是这样的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传统文化也因经济发展而遭受打击。

在中国,随着蒙古族游牧习俗向定点放牧或舍饲半舍饲转变,蒙古族人民几乎完全定居在砖瓦房或楼房里。

只有在那些旅游区才能见到传统意义上的蒙古包了。

在我的家乡,那些景区的蒙古包正在慢慢减少,我想传统的文化发展若不注意保护都抵不过是慢慢消逝的结局,希望将来的人们也能有机会像我一样,在蒙古包里呼吸着草原清新的空气,吃着囊和羊肉,大声的说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