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本节课你有收获吗? 你收获到了什么?
谢谢!
5.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
Cu+2AgNO3=Cu(NO3)2+2Ag
新城中学
孙丽萍
化学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酸碱中和反应后, 设计了一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实验,说明氢氧化钠 溶液与稀盐酸确实发生了反应。 请帮助他们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1.取少量氢氧化 钠于小烧杯中, 向其中滴入几滴 酚酞溶液
2.向上述溶液 中逐滴加入稀 盐酸
活动性强的金属离子在滤液中一定有
滤 渣 ( 或 金 属 )
Mg(NO3)2 Fe Cu(NO3)2 AgNO3
没反应,一定有 生成Fe(NO3)2,一定有 全部 没有 部分 全部
可能
可能
滤 液 中
有 没有
部分
有
活动性弱的金属在滤渣知,传统腌制松花蛋 的主要配料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小组同学将这 三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 滤液,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甲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2C03、Ca(OH)2 乙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Na2C03 丙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Ca(OH)2 丁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同学的猜想不合理.理由一是 ; 理由二是 .
7.某班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酸的性质”实验, 使用过的试剂有:①铁屑②氧化铁③盐酸④ 氢氧化钠溶液⑤碳酸钠溶液. (1)实验结束,他们将废液全部废液倒入废 液缸.为了使废液能无害排放,需要用 测 定废液的酸碱度,测定废液的pH=1,废液呈 性. (2)以上提供的5种试剂在废液中不可能有 的是 ( 填序号),你选择的理由 是(任选两种,用化学方程式说明) , 废液中的溶质最多可能有 种.
答案 探究反应后溶液的成分

答案探究反应后溶液中的成分1、(1)可能是CaCl2和HCl(2)溶液不变色;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浑浊(3)Na2CO3+2HCl=2NaCl+H2O+CO2↑(或Na2CO3+CaCl2=CaCO3↓+2NaCl)2、NaOH;二者恰好完全反应;Ⅱ;Na2CO3;有白色沉淀生成Ca(OH)2+Na2CO3= CaCO3↓+2NaOH3、CaCl2、HCl;白色沉淀;有气泡产生,有白色沉淀生成4、CaCl2和HCl;丙;Ca(OH)2 与HCl能发生反应,不能共存;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有气泡生成,证明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CaCl2和HCl (合理即可)5、(1)三;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溶液,不符合题意(2)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含有氢氧化钠,猜想二正确。
(合理即可)6、(1)不能,因为酚酞溶液在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中都不变色,所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不变色,溶液可能是中性溶液,也可能是酸性溶液。
(2)取样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如果变红色,说明酸过量,否则恰好完全反应(或取样加入锌粒,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酸过量,无明显现象,说明恰好完全反应等)。
7、略作出猜想的方法:①生成物;②含生成物和一种过量的反应物(因为两种反应物会发生反应,所以不能同时存在)。
如:A+B→C+D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物质的成分为C、DA过量:反应后物质的成分为C、D、AB过量:反应后物质的成分为C、D、B实验探究根据需要检验的物质确定添加试剂,利用反应现象判断该物质是否存在,反应后混合物成分的检验,只需检验过量的反应物,对于反应物的检验存在以下两种情况:①生成物的检验对反应物的检验不存在干扰(一种物质的检验);②生成物对反应物的检验存在干扰,应先排除干扰。
(1)实验步骤(试剂选择)、反应现象、实验结论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物质+试剂反映现象决定结论(有无该物质)。
(2)解答方案:看实验结论,①若实验结论未知,利用现象确定;②若实验结论已知:a.试剂和现象之间相互确定;b.选择合理试剂并确定现象。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专题5 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备战2020年中考科学探究题型特训(解析版)

专题5 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1.课堂上,老师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试管内壁出现光亮的紫红色。
科学兴趣小组重做了这个实验,小明发现试管内壁显砖红色。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呢?是否产生了别的物质?小明查阅了相关资料。
资料1:氧化亚铜是砖红色不溶于水的固体资料2:氧化亚铜能与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2O+H2SO4=Cu+CuSO4+H2O于是,小明往试管中加入一些稀硫酸浸泡一段时间后,根据产生的现象得出结论: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
(1)得出“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这一结论,依据的现象是。
(2)小明与其他几个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交流,发现加热前:第一小组是在潮湿的试管中加氧化铜粉未的;第二小组氧化铜粉末堆积在试管底部;第三小组氧化铜粉末薄薄地平铺在试管内壁。
三个小组其他操作都相同且规范。
结果是第一、二小组实验后试管内壁都显砖红色,第三小组试管内壁显光亮的紫红色。
通过比较分析,试管内壁出现砖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
(3)第三小组实验虽然很成功,但是实验后试管内壁不容易清洗。
老师告诉他们这是由于氧化铜粉末铺在试管内壁上造成的。
如何既让实验成功又不会在试管内壁留下难以清洗的铜?小明经过思考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他选择一束光亮的铜丝,对铜丝进行处理,将处理过的铜丝代替氧化铜粉末进行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答案】(1)试管中溶液变蓝色,试管壁红色变浅;故答案为:试管中溶液变蓝色,试管壁红色变浅(2)参与反应的氢气量不足或反应不充分(3)绕成螺旋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解析】(1)得出“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这一结论,依据的现象是:试管中溶液变蓝色,试管壁红色变浅;(2)结果是第一、二小组实验后试管内壁都显砖红色,第三小组试管内壁显光亮的紫红色。
通过比较分析,试管内壁出现砖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参与反应的氢气量不足或反应不充分;(3)小明经过思考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他选择一束光亮的铜丝,对铜丝进行绕成螺旋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处理,将处理过的铜丝代替氧化铜粉末进行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的探究2014年中考例析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的探究一、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氢氧化钠变质:氢氧化钠变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方法:(1)取样,加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NaOH+HCl=NaCl+H2O 和 Na2CO3+2HCl=2NaCl+H2O+CO2↑(2)取样,加氢氧化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Na2CO3+Ca(OH)2=2NaOH+CaCO3↓(3)取样,加氯化钙(或硝酸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NaOH已经变质:Na2CO3+CaCl2=2NaCl+CaCO3↓(或) Na2CO3+Ca(NO3)2=2NaNO3+CaCO3↓氢氧化钙变质:氢氧化钙变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方法:取样,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钙已经变质:Ca(OH)2+2HCl=CaCl2+2H2O CaCO3+2HCl=CaCl2+H2O+CO2↑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变质时,固体质量都会增加。
二、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部分变质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的证明方法:1、取样,(如果是固体,就需要加适量水,使固体完全溶解),加过量的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碳酸钠存在:Na2CO3+BaCl2=2NaCl+BaCO3↓ Na2CO3+CaCl2 =2NaCl+CaCO3↓2、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如果滤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存在,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氢氧化钙固体部分变质的证明方法:取样,加适量水使固体溶解,过滤,得滤渣和滤液。
向滤渣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碳酸钙存在,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证明有氢氧化钙存在在。
CaCO3+2HCl=CaCl2+H2O+CO2↑例1:(2014鄂州)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盖。
《化学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案例反思

案例反思本次信息培训技术的学习,我观看了三个教学案例,分别是《燃烧和灭火》、《化合价》以及《化学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
《化合价》这节课,将枯燥的化合价学习过程,用一部学生去超市购买物品的等价交换视频,来说明元素化合价也是原子相互结合时的一种价位,引出不同元素的原子相互形成物质时的个数比。
利用白板通过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钠原子、氯原子分别失得电子后形成化合物,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分析推测原子形成稳定结构的趋势是通过得失电子的方式达到的,从离子的带电性和电荷数目得出两种元素的化合价。
相比较板书或者直接讲解,白板展示更加生动并且容易理解,学生能够以此类推出氯化镁的形成,并从而推出镁元素的化合价。
利用电子白板,与学生进行交互式课堂训练,老师与学生能同时观察,某为学生计算与书写,规范与否,增强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及时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燃烧与灭火》这一节课,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很好的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利用白板的使用,不仅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还能把正确的保留,错误的及时删除改进。
不同的方法运用了不同颜色的白板笔,收到了很好教学效果。
而学生在“探究燃烧条件”改为“在控制变量的抑制下设计实验证明燃烧的两个外因条件”更符合实际情况和化学学科特点。
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燃烧条件中的外因“氧气”与“温度”时,分别将设计方案在投影中展示,学生发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化学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这节课中,运用flash动画、白板互动、实验视频等信息技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使教学与多媒体的完美结合,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通过对化学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强化训练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通过参加培训学习,使我更进一步感受到教育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引起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的深刻变化,而且改变了教师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
专练09(经典实验探究20题)-2021年九年级化学中考备考考点必杀300题(人教版)(解析版)

中考复习考点必杀300题专练09(经典实验探究20题)1.某化学小组对K2CO3溶液与Ca(OH)2溶液反应后所得滤液中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
(1)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2)猜想与假设:猜想一:KOH猜想二:KOH和Ca(OH)2猜想三:______猜想四:KOH、Ca(OH)2和K2CO3(3)小组讨论: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猜想______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
(4)实验探究:(5)交流与反思:同学们将实验结果与老师交流,老师认为实验二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理由是______。
经过讨论,同学们又进行了第三次实验:另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______溶液(填化学式),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得出猜想三正确。
(6)拓展延伸:实验结束后欲使滤液中的溶质只含KOH,则可以加入适量的______溶液(填化学式)。
【答案】(2)KOH和K2CO3(3)四氢氧化钙和碳酸钾不能共存(4)二无明显现象(5)如果几滴稀盐酸不足以和氢氧化钾反应,即使滤液中还原碳酸钾,也不产生气泡CaCl2(6)Ca(OH)2【详解】(2)猜想一:恰好完全反应时的是KOH猜想二:氢氧化钙过量时是KOH和Ca(OH)2猜想三:碳酸钾过量时是KOH和K2CO3猜想四:KOH、Ca(OH)2和K2CO3(3)小组讨论: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猜想四是错误的,理由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钾不能共存。
(4)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则猜想二错误;氢氧化钾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反应无明显现象,若猜想一正确,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因此:(5)老师认为实验二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理由是如果几滴稀盐酸不足以和氢氧化钾反应,即使滤液中还有碳酸钾,也不产生气泡。
经过讨论,同学们又进行了第三次实验:另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氯化钙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是因为碳酸钾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钾,由此得出猜想三正确。
中考化学培优探究试题专项复习(无答案)

1.(2019·盐城)小明取酸性锌锰干电池进行探究,他发现电池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
【查阅资料】(1)锌皮为金属锌(含有少量的铁)(2)黑色糊状填充物由炭黑、MnO2、ZnC12和NH4Cl等组成(3)有关数据见下表温度/℃0 20 40 60 80 100溶解度/g NH4Cl 29.3 37.2 45.8 55.3 65.6 77.3ZnCl2343 395 452 488 541 614【实验探究一】小明取适量黑色糊状填充物,按图2所示实验流程进行探究。
(1)溶液A 中溶质主要有(填化学式),操作Ⅱ中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实现两者分离的依据是;(2)欲从固体M 中得到较纯的MnO2,操作Ⅲ可采用的简便方法是_______。
【实验探究二】小明取电池外壳锌皮,用砂纸打磨干净,剪成小块,进行实验。
(1)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适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有ZnCl2生成。
①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 _;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 反应。
②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也能生成ZnCl2的有_ 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ZnO与稀盐酸B. ZnSO4溶液与BaC12溶液C. ZnCO3与NaCl溶液D.Zn(NO3)2溶液与NH4Cl溶液(2)另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一定量CuSO4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E和固体F。
当溶液E中只含一种溶质时,该溶质是_ __(填化学式);当固体F中只含一种物质时,溶液E中最少含有___种溶质。
2.(2019·自贡)某研究小组对自动充气气球(示意图如图1)进行下列探究.[查阅资料]该气球充气原理是:通过挤破液体包,使液体与白色粉末接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实现气球自动充气.(1)为检验气体是二氧化碳,可选用(填试剂名称)、探究一:液体包内溶液酸碱性的探究(2)室温时,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性.探究二:白色粉末成分的探究[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是碳酸钙;乙同学认为是碳酸钠;丙同学认为是碳酸氢钠.[设计并进行实验](3)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固体全部溶解,说明甲同学的猜想(填“正确”或“不正确”)、(4)室温时,分别向盛有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白色粉末样品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足量的10%盐酸(装置如图2),记录如表:实验编号锥形瓶内物质最终得到CO2体积/mL 名称质量/g①碳酸氢钠0.10 V1②碳酸钠0.10 V2③白色粉末x V1实验①的化学方程式为;表中x= ;V1V2(填“>”、“<”或“=”)、[分析并得出结论](5)白色粉末是。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1 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建构“活动——探究”教学模式1.1活动教学观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活动教学观认为,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事积极的实验活动和思维活动,在活动中学会思维,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能够创新、能够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知识是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构建、自我发现的,而不是从外部传递给学生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自我发现活动。
1.2“活动——探究”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观告诉我们,知识并非单纯地来自主体,也非天性使然地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生成、整合、建构起来的,据此这里设计了化学“活动——探究”教学模式,其主结构可表示为:课前预习学案、初步探究——课堂创设情境、学生产生问题——问题思考、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交流释疑——讨论反馈、纠正整理。
建构这一模式的目的就是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参与讨论、交流、实验、练习、调查研究等活动,自主探索知识,或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拓展知识视野,批判性地分析所提出的的各种观点,积极主动地建构自身知识体系。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化学的方法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研究、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实验现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一些新颖、奇特的现象,更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增强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使暂时联系的形成。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新课程标准设计理念之一。
教学中,通过动手实验了解基本过程;通过实验和现象的观察、分析,建立化学变化的概念;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分析不同方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学习研究化学的基本方法。
3 新课程倡导转变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提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
【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太家纷纷提出猜想。
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Na2SO4
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Na2SO4和 ______________
猜想四:有Na2SO4、H2SO4和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
合理的猜是
。
【实验探究】(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
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
。
(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 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片、BaC12溶液、Na2CO3溶液,进 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科学探究专题复习
探究反应后所得溶液中 溶质的成分
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例:某兴趣小组在做酸碱相关化学性质时做了如下实验,这些反应 后的溶液中溶质有哪些呢,于是他们取来滤液进一步探究其成分。
判断反应后溶液 中的溶质,应从 哪些方面考虑?
实验一 锌粒投入到稀硫酸中
实验二
实验三
氧化铜固体和稀盐酸反应 澄清石灰水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猜想二:__有__N_a_O_H__和__C_a_(_O_H_)_2____
猜想三:___有_N_a_O_H__和_N__a2_C_O_3_____
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科学探究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有NaOH 和 Na2CO3
有NaOH 和 Ca(OH)2
只有NaOH
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方法总结:选择试剂做验证实验的思路
【得出结论】通过 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 确结论给予肯定。同时指出【实验探究】(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 误.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错误: (1)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1、反应生成的溶质肯定有,不需要验证
2、验证可能存在的反应物溶质,可根据物 质性质选取试剂;根据反应现象做出判断。
注意:反应要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如气体、沉淀 或溶液颜色的变化等)。
巩固练习:
1、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
Zn+H2SO4=ZnSO4+H2 ↑
可能有 一定有
CuO+2HCl=CuCl2+H2O 可能有 一定有
Ca(OH)2+Na2CO3=CaCO3↓+2NaOH
可能有 可能有
一定有
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判断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应从哪些方面考虑:
• 1.生成的溶质一定有 • 2.反应物中的溶质可能有(其一)
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实验三: 对Ca(OH)2和Na2CO3溶液反应后的溶液探究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C_a(_O_H_)2_+_N_a2_C_O_3=_C_a_C_O_3↓_+_2N_a_O_H_ 【猜想与假设】 并对滤液中的溶质有哪些呢
猜想一:____只_有__N_a_O_H__________如__ 何设计实 验验证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