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的探究专题练习新
专练09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及含量-备战2020年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提分专练(教师版含解析)

专练09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及含量1.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分别做了镁、铝、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
(1)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铝比铜(填“强”或“弱”)。
写出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小芳同学做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发现试管中出现灰白色沉淀,该小组同学对灰白色沉淀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提出假设】假设一:含有氯化镁假设二:含有镁粉假设三:含有氢氧化镁……【查阅资料】①氯化镁易溶于水;②在一定条件下,镁可与冷水缓慢反应。
【设计并进行实验】各取少量灰白色沉淀加入2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1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沉淀未见减少实验2加入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没有气泡产生【得出结论】由实验1可知,假设不成立;由实验2可知,沉淀中不含。
假设三(填“成立”或“可能成立”或“不成立”)。
【实验反思】实验后同学们请教老师得知,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是碱式氯化镁,碱式氯化镁受热易分解产生氯化氢气体。
于是小芳再取少量灰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热,并将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滤纸条悬于试管口,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注意:若答对第(3)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3)为探究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碱式氯化镁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和去除氧化膜的镁带,观察实验现象,并测量溶液pH的变化。
结果见下表:时间/min024*********溶液pH 2.0 5.37.08.69.39.810.010.0实验现象﹣镁带溶解较快,产生大量气泡,无沉淀生成镁带缓慢溶解,产生气泡速率减慢,溶液变浑浊,烧杯底部有灰白色沉淀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①请描述溶液pH变化的规律并解释原因:。
②请对生成碱式氯化镁的条件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证明猜想:。
【答案】(1)强;Mg+2HCl=MgCl2+H2↑(2)一;镁粉;可能成立;滤纸条变红;(3)①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pH由2.0﹣10.0逐渐增大,镁与盐酸反应,消耗盐酸使溶液pH增大,盐酸消耗完后,镁继续与水缓慢反应使溶液呈碱性。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提高训练《化学反应后物质成分探究专题》

化学反应后物质成分探究专题提高训练【解题策略】1.进行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成分的探究要先根据题意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2.作出猜想与假设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后成分只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1)只含生成物(2)含有生成物和其中一种反应物(即有一种反应物过量)(3)一般情况下反应物不会共存一、选择题1.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滴入盐酸,得到如右图的曲线,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A.a点时溶液中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B.a点到b点溶液中盐酸的量不断增大C.b点时,HCl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D.b点到c点时,溶液中氯化钠的量不再增加2.形管中是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向左、右两管中分别同时逐滴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钠稀溶液和稀盐酸(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开始时左边溶液呈蓝色,右边溶液呈红色B.开始时左边溶液呈无色,右边溶液呈红色C.充分反应后U形管中溶液可能呈红色D.充分反应后U形管中溶液一定呈无色3.碱石灰是NaOH与CaO的混合物,取一定量露置于空气中部分变质的碱石灰,加水充分搅拌后过滤,所得物质成分可能是选项A B C D 滤液中的溶质 NaOH、Ca(OH)2 NaOH NaOH、Na2CO3Na2CO3滤渣CaCO3、Ca(OH)2Ca(OH)2CaCO3、Ca(OH)2CaCO34.“碱石灰”是CaO和NaOH固体的混合物,是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
同学们对一瓶久置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探究:(1)取“碱石灰”样品,加足量水溶解,过滤,得滤渣和滤液。
(2)取滤液少许与试管中,加足量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下列关于样品成分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一定含NaOH B.一定含Na2CO3C.一定含NaOH、CaO中的一种或两种D.一定含有CaCO35.将一定质量的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加入AgNO3溶液中,反应结束后过滤,分别向滤液和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均无明显现象,下列对滤渣和滤液的说明中,不正确的是A.滤渣中一定含有银B.滤液中一定含有Fe元素C.滤渣中可能含有铜D.滤液中一定含有Cu元素6.现有含杂质的硝酸钠溶液,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无色溶液B的溶质是硝酸钙B.原溶液中的杂质一定是氯化钙C.原溶液中的杂质可能由三种物质组成D.该实验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不止一种二、填空题1.将稀盐酸,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钡溶液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专题5 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备战2020年中考科学探究题型特训(解析版)

专题5 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1.课堂上,老师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试管内壁出现光亮的紫红色。
科学兴趣小组重做了这个实验,小明发现试管内壁显砖红色。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呢?是否产生了别的物质?小明查阅了相关资料。
资料1:氧化亚铜是砖红色不溶于水的固体资料2:氧化亚铜能与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2O+H2SO4=Cu+CuSO4+H2O于是,小明往试管中加入一些稀硫酸浸泡一段时间后,根据产生的现象得出结论: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
(1)得出“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这一结论,依据的现象是。
(2)小明与其他几个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交流,发现加热前:第一小组是在潮湿的试管中加氧化铜粉未的;第二小组氧化铜粉末堆积在试管底部;第三小组氧化铜粉末薄薄地平铺在试管内壁。
三个小组其他操作都相同且规范。
结果是第一、二小组实验后试管内壁都显砖红色,第三小组试管内壁显光亮的紫红色。
通过比较分析,试管内壁出现砖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
(3)第三小组实验虽然很成功,但是实验后试管内壁不容易清洗。
老师告诉他们这是由于氧化铜粉末铺在试管内壁上造成的。
如何既让实验成功又不会在试管内壁留下难以清洗的铜?小明经过思考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他选择一束光亮的铜丝,对铜丝进行处理,将处理过的铜丝代替氧化铜粉末进行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答案】(1)试管中溶液变蓝色,试管壁红色变浅;故答案为:试管中溶液变蓝色,试管壁红色变浅(2)参与反应的氢气量不足或反应不充分(3)绕成螺旋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解析】(1)得出“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这一结论,依据的现象是:试管中溶液变蓝色,试管壁红色变浅;(2)结果是第一、二小组实验后试管内壁都显砖红色,第三小组试管内壁显光亮的紫红色。
通过比较分析,试管内壁出现砖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参与反应的氢气量不足或反应不充分;(3)小明经过思考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他选择一束光亮的铜丝,对铜丝进行绕成螺旋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处理,将处理过的铜丝代替氧化铜粉末进行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实验探究题(第2课时)-2022年中考二轮化学

初中化学中考第二轮复习实验探究题专题(第2课时)1、物质组成探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练习1:(2021遂宁)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化学兴趣小组认为实验室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实验室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小组同学对吸收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产生兴趣并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查阅资料】(1)CO 2与NaOH 溶液反应会生成Na 2CO 3,当二氧化碳过量时,会继续反应生成NaHCO 3。
(2)NaHCO 3溶液呈弱碱性,一般不与CaCl 2溶液反应,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1、物质组成探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3)CaCl 2溶液呈中性。
【作出猜想】猜想①NaOH 、Na 2CO 3 猜想②Na 2CO 3 猜想③Na 2CO 3、NaHCO 3 猜想④NaHCO 3的种类不同。
④无①1、物质组成探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写出步骤一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与交流】反应物的量不同,可能导致生成物的种类不同。
CaCl 2+Na 2CO 3=CaCO 3↓+2NaCl1、物质组成探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练习2:(2021烟台)因发现青蒿素而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还发现了双青蒿素。
查阅资料可知,双青蒿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为测定双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
【设计实验】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图一所示的实验。
(装置气密性良好)1、物质组成探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将7.1 g 双青蒿素放在装置C 玻璃管中,燃烧至无固体灰分残留。
(1)装置A 、B 中盛放的试剂分别是 (填序号)。
①足量NaOH 溶液、足量浓硫酸 ②足量浓硫酸、足量NaOH 溶液(2)装置F 可吸收从装置E 的气流中带出来的少量水蒸气,生石灰与水蒸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专题11反应后物质物质成分的探究(三大类)-挑战2023年中考化学压轴题之秘籍(全国通用)(解析版)

挑战中考化学压轴之秘籍-实验探究分类突破专题11反应后物质物质成分的探究(三大类)【类型一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1.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解碳酸氢钠的性质,将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和稀硫酸混合(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充分反应后,有气体逸出。
同学们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硫酸钠;猜想二:硫酸钠、碳酸氢钠;猜想三:硫酸钠、硫酸。
【实验用品】pH试纸、铁丝、氧化铜粉末、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
【实验探究】同学们取反应后的溶液用不同方案进行如下实验: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方案1: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不产生气泡猜想二不正确方案2:用pH试纸测定反应后溶液的pH pH<7(填“>””<”或“=”)猜想三正确方案3: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放入一根铁丝铁丝表面产生气泡方案4: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评价反思】(1)请你写出用pH试纸测定反应后溶液的pH的具体操作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变色的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得溶液的pH。
(2)(质疑实验结论)有同学对实验方案4的结论提出质疑,认为仅凭此现象不能得出猜想三正确,请说明理由硫酸钠也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答案】【实验探究】不产生气泡;<;铁丝表面产生气泡;【评价反思】(1)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变色的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得溶液的pH;(2)硫酸钠也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解答】解:【实验探究】方案1:碳酸氢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稀硫酸,不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碳酸氢钠,证明猜想二不正确;方案2:pH小于7,说明溶液显酸性,即溶液中含有硫酸,证明猜想三正确;方案3:稀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放入一根铁丝,铁丝表面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硫酸,证明猜想三正确;【评价反思】(1)测定溶液pH的方法是: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变色的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得溶液的pH;(2)硫酸钠也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所以仅凭此现象不能得出猜想三正确。
拉分练03 探究反应后物质的成分(教师版)-2021年中考化学拉分题专练—实验探究题

拉分练03 探究反应后物质的成分1.做完氢氧化钠与稀硫酸中和反应的实验后,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请和他们一起探究并完成以下各空;(1)【提出问题】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做出猜想】①只有Na 2SO 4;②Na 2SO 4和________两种物质;③Na 2SO 4和NaOH 两种物质.(2)【实验验证】丙同学对甲、乙两同学结论不同产生质疑.【查阅资料】①Na 2SO 4溶液显中性;②Al 与强碱NaOH 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 2)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________═2NaAlO 2+3H 2↑.(3)【交流反思】①丙同学肯定猜想①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②丁同学认为猜想②不成立,其理由是 ;③该组同学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猜想③成立;④甲同学的实验是;铝片和________溶液反应.【答案】 (1)H 2SO 4 (2)红;H 2O(3)不成立;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硫酸;NaOH ;【解析】【作出猜想】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两种物质可能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其中的一种物质过量,所以猜想②溶液中的溶质是Na 2SO 4和硫酸两种物质;故填:H 2SO 4;【实验验证】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所以实验过程如下表所示:实验反复打磨后的铝片放入试管的溶液中冒出乙同学实验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猜想③成立【查阅资料】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生成物中有2个钠原子,2个铝原子,4个氧原子,6个氢原子,反应物中有2个铝原子,2个钠原子,2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所以X是H2O;故填:H2O;【交流反思】①该溶液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溶液显碱性,而猜想①中的溶液呈中性;故填:不成立;②该溶液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溶液显碱性,硫酸不可能存在;故填: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溶液中不可能含有硫酸;④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可知,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故填:NaOH。
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的探究 专题练习

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的探究 专题练习1、 探究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一定量的稀盐酸混合,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成分。
(1)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 ,可能含有 。
(2)写出所得溶液所有可能的组成情况 。
(3)设计实验验证所有可能的组成:2、 探究一定量的纯碱溶液与一定量的氢氧化钙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成分。
(1)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 ,可能含有 。
(2)写出所得溶液所有可能的组成情况 。
(3)设计实验验证所有可能的组成:3、 探究一定量的纯碱溶液与一定量的稀盐酸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成分。
(1)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 ,可能含有 。
(2)写出所得溶液所有可能的组成情况 。
(3)设计实验验证所有可能的组成:4、初三A 、B 两个班的同学做常见澄清石灰水、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与酚酞指示剂反应的实验。
实验后废液分别集中到各班的一个废液缸中。
研究小组对两个班的废液进行检测,结果如表中所示。
5、 学校实验室的废液缸中收集了学生在实验室制取CO 2后残留的废液。
小红同学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做出猜想]小红认为废液中报溶质只有CaCl 2。
你认为还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查阅资料]CaCl 2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①小红取少量CaCl 2溶液分别加入到2支试管中,并向其中分别滴入无色酚酞试液作对比实验,结果两试管中溶液均无色,于是小红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②你认为小红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证明他的猜想,理由是 。
③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的试剂是 ,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
[拓展与应用]①若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想要处理废液只得到CaCl 2溶液,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 ,反应完成后过滤。
②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实验室的废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写一条)。
6、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将一定量的Ca(OH)2 溶液和Na 2CO 3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无色滤液,他们对滤液的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中考化学反应后溶液成份的探究(试题+答案+解析)

2023年05月21日菁优化学的初中化学组卷一.选择题(共1小题)1.(2023•林州市模拟)某同学想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后溶液的成分,他取适量反应后的滤液,向其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并用pH传感器监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p点的溶液呈碱性B.m点的溶质为HCl、NaCl、CaCl2、Na2CO3C.o~n段发生的反应为:CaCl2+Na2CO3=2NaCl+CaCO3↓D.滴加碳酸钠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先有气泡,后有白色沉淀二.实验题(共15小题)2.(2021•呼和浩特)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图实验。
观察到试管①③中共同的明显现象是,试管②中没有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试管②中没有明显现象,是否发生了反应?【实验探究】(1)化学兴趣小组取少量实验后试管②中的溶液,分别放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观察到了(填写现象),证明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为进一步探究试管②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还可以向试管b 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填字母)。
A.ZnB.Fe(OH)3C.FeCl3D.AgNO3(2)化学兴趣小组又利用pH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
实验操作和测定结果如图所示:①该实验中,乙溶液是;②加入甲溶液6mL时,烧瓶中的溶液溶质成分(填化学式);③根据该实验测定结果,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
3.(2016•金昌)某班同学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
(1)甲同学在烧杯中加入约15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此时溶液呈色。
接着用滴管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再用玻璃棒搅拌,发现溶液变为无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甲、乙、丙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猜想一:只有NaCl猜想二:猜想三:有NaCl和NaOH上猜想中,直接可以排除的是,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的探究专题练习
例1. 探究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一定量的稀盐酸混合,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成分。
(1)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可能含有。
(2)写出所得溶液所有可能的组成情况。
(3)设计实验验证所有可能的组成:
练习 1. 探究一定量的纯碱溶液与一定量的氢氧化钙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成分。
(1)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可能含有。
(2)写出所得溶液所有可能的组成情况。
练习2 探究一定量的纯碱溶液与一定量的稀盐酸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成分。
(1)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可能含有。
(2)写出所得溶液所有可能的组成情况。
(3)设计实验验证所有可能的组成:
练习3、初三A、B两个班的同学做常见澄清石灰水、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与酚酞指示剂反应的实验。
实验后废液分别集中到各班的一个废液缸中。
研究小组对两个班的废液进行
例2.(2006大连37)某同学在实验结束进行废液处理时,将碳酸钠溶液、稀盐酸倒入到指定的洁净容器中,看到有气泡产生,待不再产生气泡时,又倒入了氢氧化钙溶液,发现该容器中有白色沉淀产生,这一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
为了解以上三种物质之间的反应情况,他决定从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组成人手进行探究。
(1)他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组成作出了两种猜想(猜想①和猜想②)。
请你再补充一种猜想(猜想③)。
猜想①:溶质为氯化钠、氢氧化钠;
猜想②:溶质为氯化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猜想③:溶质为( )。
(2)比较三种猜想,说明该同学作出猜想①的理由。
(3)比较三种猜想的异同,如果猜想②成立,设计实验,用两种方法加以证明。
按相关要求填写下表。
练习1.(06大纲)某实验小组将制作皮蛋的原料生石灰、纯碱和食盐放入水中,充分反应
后过滤,得到澄清溶液。
对该溶液的组成,甲、乙同学分别做出以下推测:
甲同学 乙同学 (1)我认为上述两位同学的推测都有不足,理由是。
(2)我的推测是:该溶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 。
为进
一步确定该溶液所有可能的组成,还需设计实验并填写下表(可不填满,也可补充)。
该溶液
该溶液
练习2.(2010•哈尔滨36)甲、乙同学在学完酸的化学性质后,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结束,甲、乙同学依次将废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然后进行了讨论.
【观察与讨论1】甲同学在做实验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于是对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能发生反应表示怀疑.但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时向氢氧化钙溶液中应先滴几滴酚酞试液,再滴加适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时.就可以说明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观察与讨论2】当乙同学沿废液缸内壁缓慢倾倒液体时,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
然后又出现了白色沉淀.经过讨论确定,甲、乙同学试管中废液含有的溶质分别是、(均写化学式),才会出现上述现象.为了科学处理试验后产生的废液,甲、乙同学决定对废液缸中最终废液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最终废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猜想:废液中含有NaCl、CaCl2两种物质
乙同学猜想:废液中含有NaCl、Na2CO3两种物质
【活动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分别同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得出结论:甲猜想不成立,则乙猜想成立.
乙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氯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得出结论:乙猜想成立,则甲猜想不成立.
【反思与评价】请对甲同学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给予评价。
【表达与交流】甲、乙同学确认了最终废液中溶质的成分.你认为处理该废液的方法是。
拓展应用废液的无害化处理
56.(6分)如右图所示,某河流上游的造纸厂和小型石灰厂,向河中非法排放废液和废渣。
通过检测发现:造纸厂排放的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
钠;石灰厂排放的废液显碱性,附近的河水浑浊且水温偏
高。
(1)河水温度偏高对水质的直接影响是什么?为什
么?
(2)在P处取一定量河水,静置后过滤出白色固体;取少量白色固体加入足量稀盐酸,固体全部溶解,并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据此能否确定该白色固体的
成分?若能,说明理由;若不能,设计实验确定其成分。
(3)为尽可能减轻河水污染,除了将石灰厂的废渣回收外,还需将两厂的废液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简述将两厂废液混合之后还应进行的操作及目的。
56.(6分)某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甲、乙两种废水。
甲废水中主要含有硫酸和硫酸镁;乙废水中主要含有氢氧化钠(其他成分含量很少,可忽略)。
为了研究废水处理方案,某活动小组取来一定量该工厂的甲、乙两种废水,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实验。
要求不外加其他试剂,使处理后的废水呈中性并回收得到硫酸镁固体。
写出实验步骤。
提示:2NaOH+MgSO
4=Na
2
SO
4
+Mg(OH)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