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公务员考试常识之“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立秋的节气知识

立秋的节气知识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8月7日或8日。
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秋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气,人们会根据这个节气来农耕、养生、调节饮食等。
立秋的到来意味着夏季的结束,进入了秋季。
秋季是四季中最宜人的季节之一,天气温和,凉爽宜人。
立秋之后,白天的温度逐渐下降,夜晚的温度也开始降低,大地上的炎热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凉爽的气息。
这也是人们喜欢立秋的原因之一。
立秋的到来也标志着农作物的收获季节的开始。
在中国的农村,立秋通常是农民们忙于收获的季节。
夏季的种植作物如稻谷、玉米等将会陆续成熟,农民们会利用这个时机将庄稼收割下来,为明年的农作物做好准备。
同时,农民们也会根据立秋的到来,开始新一轮的农耕工作,为秋季的作物做好准备。
立秋还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节气。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立秋是阳气渐消、阴气渐长的时期,人体也需要相应地进行调养。
根据中医的观点,秋季养生的重点是保护肺气和脾胃。
立秋之后,人们应该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同时,还应该注意饮食调理,多吃一些具有滋养作用的食物,如银耳、百合、山药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立秋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那就是吃“秋膘”。
立秋之后,人们开始进补,以补充夏季消耗的体力和能量。
秋膘是指在立秋这一天吃肥的食物,如猪肉、鸭肉、牛肉等。
人们认为吃了秋膘可以增加体力,抵抗寒冷,预防秋冬季节的疾病。
除了养生和习俗,立秋还有一些与天文相关的知识。
根据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观点,立秋是太阳黄经达到135°时刻。
太阳黄经是指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每年有24个太阳黄经,对应着24个节气。
立秋的到来意味着太阳已经过了黄经135°,进入了秋季。
在立秋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是位于北回归线附近。
北回归线是北半球夏至时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而立秋时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与北回归线相差约23.5°。
这也意味着立秋之后,北半球的太阳高度逐渐降低,白天的时间逐渐缩短,夜晚的时间逐渐增长。
2019年二十四节气立秋知识介绍

天象变化与气候特点
在本节气期间,太阳从巨蟹座运行到狮子座。夜晚观天时能看到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天干“申”(西南)的方向。交立秋的那一天,正是农历的七月,七月也正是“申月”。
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初候,凉风至【《礼记》作盲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十四节气之一)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之时太阳处在赤纬+16°19',比起夏至那天的+23°26'已经向南偏了不少,北京地区的白昼时长也因此缩短到了14小时04分(夏至日是15小时)。不过,此时天气通常依旧很炎热。立秋之后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因此公众仍旧要注意防暑。
二十四节气立秋

二十四节气立秋立秋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每年的8月7日或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立秋标志着盛夏过去,秋天的气息逐渐出现。
下面将从历史、民俗、气候、食物等多个方面介绍立秋。
一、立秋的历史立秋作为中国传统的农事节气,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根据太阳黄经到达一定位置来确定节气的划分。
当时,立秋是农民开始耕作收获的标志,而立秋这个节气也被赋予了丰收和希望的寓意。
二、立秋的民俗立秋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中国各地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与之相关。
比如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立秋这天吃饺子,饺子寓意丰收。
而在一些农村地区,人们还会举办丰收仪式,庆祝这个丰收的季节的到来。
三、立秋的气候立秋时节气渐渐转凉,夏季的骄阳逐渐消失,人们也能感受到秋天的凉爽。
在立秋后的几周内,气温逐渐下降,白天晴朗而夜晚凉爽,秋高气爽的天气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四、立秋的食物立秋时节,人们开始注重调节饮食,因为这个时候人们的胃肠功能会逐渐减弱,需要注意食物的消化。
此时,吃些清淡利水的食物比较好,如黄瓜、冬瓜、西瓜等。
同时,人们还会食用一些质地软糯的食物,如薏米、百合等,以增加身体的营养。
五、立秋的活动立秋时节,人们还会进行一些与秋季相关的活动。
比如,在立秋之后,一些地方的农民会开始准备收获秋收,他们会手工收割庄稼,并举行一些庆祝活动来祈求丰收。
六、立秋的意义立秋不仅是一节气过渡,更是一个反思和展望的时刻。
立秋意味着夏天的结束,人们开始对一年中的种种得失进行总结。
同时,秋天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人们在立秋时会充满希望,期待将来的收获和幸运。
综上所述,立秋作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而且标志着一年中秋天的到来。
无论是从历史、民俗、气候还是食物等多个方面,立秋都承载了人们对于丰收和希望的美好期盼。
让我们一起借助立秋的力量,迎接秋天的到来,积极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二十四节气立秋介绍

二十四节气立秋介绍二十四节气立秋介绍立秋是“四时八节”之一,“立”有开端之意。
立秋之后,始入秋季。
立秋十日遍地红。
立秋,意味着谷物开始成熟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说文解字》中“秋”之含义更加明确:“秋,禾谷熟也。
”立秋过后,大自然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来到秋野之上眺望,玉米扬花、大豆成荚、棉花结铃,农人们翘首盼望入秋过后雨水充沛,农事兴旺。
俗语说:“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
望着密密匝匝的作物抽穗生长,农人内心的喜悦洋溢在脸上,又是一个金黄的时节,又是一个收获的秋天。
到了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处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
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
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
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
最明显的变化是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
而立秋作为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立秋的特点立秋时值公历八月上半月,习惯上表示秋季的开始,但气温未降至秋季标准,故有“三伏不尽秋到来”之说。
温度开始下降,平均气温 26-27 ℃,最高气温仍在 35 ℃以上,一般早晚有些凉意,中午前后依然炎热。
降水量开始减少,一般 70-80 毫米,常有大风和暴雨出现,但也有些年份出现早秋旱。
一般光照充足,有利于早秋作物的生长发育。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 8 月 7 日或8 日。
“立”是开始的意思,“秋”则代表着庄稼成熟。
立秋的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季即将开启。
在我国古代,立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
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来迎接它的到来。
因为立秋标志着农事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农民来说,这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立秋时节,气温虽然开始逐渐下降,但白天依然较为炎热,“秋老虎”的威力不容小觑。
不过,早晚的温差开始慢慢变大,夜晚能感受到丝丝凉意。
此时的天气,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时而热情似火,时而温柔如水。
立秋之后,大自然也开始悄悄发生变化。
树叶的颜色逐渐从翠绿转向微黄,仿佛是大自然这位画家在不经意间为它们添上了一抹淡淡的秋色。
风也变得更加凉爽,轻轻拂过脸庞,带来一种舒适的感觉。
在饮食方面,立秋有很多独特的习俗。
比如,“贴秋膘”就是其中之一。
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往往食欲不振,体重减轻。
到了立秋,人们就会吃一些美味的肉食,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增加体重,以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冷季节。
立秋后的水果也十分丰富。
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子、紫莹莹的葡萄,都挂满了枝头,让人垂涎欲滴。
这些水果不仅美味可口,还富含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身体有很多好处。
对于农作物来说,立秋是一个关键的生长时期。
水稻开始灌浆,玉米逐渐成熟,棉花进入结铃期。
农民们在这个时候会更加忙碌,精心照料着庄稼,期待着丰收的到来。
在养生方面,立秋时节需要注意的也不少。
由于昼夜温差增大,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
所以,要及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
饮食上,要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雪梨等。
立秋的到来,也给人们的心情带来了一些变化。
告别了炎热的夏季,人们的心情也变得更加舒畅。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可以漫步在田间地头,欣赏着美丽的秋景;也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品尝着秋季的美食,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总之,立秋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希望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介绍立秋,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它标志着炎热的夏季即将结束,秋风逐渐吹来。
本文将为您介绍立秋的由来、习俗和重要意义。
一、立秋的由来立秋一词源于《周礼》中的“秋”字,表示夏至后的“进入秋天”。
早在春秋时期,立秋已被确定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二、立秋的时间按照农历,每年的8月7日或8日即为立秋。
由于二十四节气与阳历日期不完全对应,所以具体的日期可能会有所偏差。
三、立秋的气候特点立秋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开始逐渐下降,白天的炎热减退,晚上的凉爽明显增加。
此时的气温适宜,天空湛蓝,风也渐渐从南转北,带来了一丝丝初秋的凉意。
四、立秋的农事习俗1. 夏收秋种:立秋过后,正值农民们忙于夏收农作物的季节,稻谷、黄豆、玉米等丰收的景象随处可见。
同时,农民们也开始准备下一季的秋收农作物的种植。
2. 乞巧节:立秋这一天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的前一天,即农历七月初六。
在这一天,少女们会在晚上摆出水果、花卉、针线等物品,向织女(也就是传说中的七夕离别的织女)乞求智慧和技艺,同时也祈福自己的姻缘。
这一天,人们会燃放烟花爆竹,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五、立秋的饮食习俗立秋时节,人们还会注重调整饮食,以适应气温的变化。
有些地区会选择吃凉性食物来降温,比如绿豆粥、绿豆汤、凉面等。
此外,人们还尝试吃一些滋补食物,比如燕窝、银耳、莲子等,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立秋之后,一些季节性水果如葡萄、苹果也会进入市场,成为人们饮食的佳品。
六、立秋的重要意义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
之后,阳光的照射角度变小,太阳直射地面的时间逐渐减少,炎热的夏天即将离我们而去。
同时,秋分节气也意味着阴阳平衡,白天和晚上的时间长度相等。
在久热的夏季之后,秋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清凉和舒适感受,也是人们展望丰收和祈求来年农作物丰收的重要节点。
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会庆祝,表达对丰收的憧憬和感激之情。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庆祝方式,比如放风筝、登高、赏月等。
二十四节气立秋的含义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立秋的含义是什么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 8 月 7 日或8 日。
它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
从天文角度来看,立秋时节,太阳到达黄经 135°。
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方向。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
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
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指庄稼成熟时期。
在古代农业社会,立秋对于农民来说意义重大。
经过了春天的播种和夏天的辛勤劳作,立秋意味着农作物开始进入重要的生长和成熟阶段。
此时,早稻开始收割,晚稻即将孕穗,棉花结铃,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各种瓜果陆续成熟。
农民们需要密切关注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加强田间管理,及时灌溉、施肥、除草和防治病虫害,以确保秋季有一个好的收成。
在气候方面,立秋带来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虽然白天可能依旧炎热,但早晚的温差逐渐加大。
空气湿度也会有所下降,人们能感觉到干爽的气息。
秋风渐起,吹散了夏日的闷热,带来了丝丝凉意。
这种气候变化对于人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经过了一个夏天的暑热,人体消耗较大,在立秋时节,需要注意调整饮食和作息,以适应季节的变化。
立秋的习俗丰富多彩,反映了人们对这个节气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贴秋膘”是其中广为人知的一个习俗。
由于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往往食欲不振,体重减轻。
到了立秋,天气转凉,人们的胃口也逐渐变好,于是就有了吃肉“贴秋膘”的习俗,希望通过食用肉类等营养丰富的食物来补充身体的能量,增强体质。
在江南一带,还有“啃秋”的习俗。
在立秋这天,人们会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坐在一起啃西瓜,寓意啃去余夏暑气,迎接凉爽的秋季。
立秋还有祭祀土地神的习俗。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为了感谢土地神的庇佑,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019年立秋是什么意思

立秋是什么意思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一、精神调养: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二、起居调养: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立秋常识
节气释义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立秋之日“凉风至”,“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
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肃清是为收敛,秋为“揫”,“揫”就是敛聚。
二候白露降:后五日“白露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
但露尚未凝滞,还能在阳光下滚动,非“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之露。
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露为“虑”,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三候寒蝉鸣:再五日“寒蝉鸣”。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这是曹植诗。
古人硬要分辨寒蝉小而青紫,其实应是蝉们秋凉后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的变声凄切。
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
此时“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了。
天气气候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
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
我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俗话说“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这是人们对立秋时节降雨降温等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
人们对秋雨无疑是欢迎的,“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在通常情况下,“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不但下雨,有时还要打雷,这标志着“立秋响雷,百日见霜”。
“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定幅度,“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
但“立秋”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其标志就是“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最直接的后果也很明显:“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官方活动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之一,这种季节转换之时一直都是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的日子,也都会有官方主持的大规模祭祀活动。
立秋的祭祀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
据《礼记·月令》记载,每年立秋的时候,周天子要率领手下的诸侯、大夫等人,去王都的西郊举行盛大的迎秋仪式,还要祭祀少昊和蓐收,这两位在当时被认为是主管秋季的神灵。
这种祭祀活动经汉代一直延续到隋唐。
宋代的时候,每年立秋,皇宫里都要在殿内移栽梧桐树。
等计算的立秋时辰到了,史官还要报一声:“秋来了!”如果梧桐树能应声落下几片叶子,则会被认为是吉兆,有报秋的意思。
立秋习俗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
因为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饭食清淡,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称为“苦夏”。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儿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
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所谓“以肉贴膘”。
吃秋桃:在有些地区立秋日当天每人都要吃一个桃子,把桃核留下来,等到除夕夜那天扔到火中烧为灰烬,这样象征着来年无灾无难。
喝秋水:由于夏季流汗较多,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积暑,免秋来腹泻、闹肚子。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
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秋社: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每逢立秋,人们会在这天“煮灶粥”“做灶”来祭祀神仙,表示感谢。
称水:旧时,老百姓分别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水,然后称重。
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
渔民也有立秋称水之习,根据水质轻重,推测秋水涨落。
立秋诗词
《立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左河水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
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