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对孔子的评价
孔子被后世尊称为什么

孔子被后世尊称为什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那么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什么孔子,春秋时期人,以子为姓,氏为孔,名为丘,字仲尼。
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他出生在如今的山东曲阜,而原籍则在现今的河南商丘。
孔子之名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被人们广为熟知,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曾跟随老子学习,学成后带领着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
晚年时孔子修订了《诗》《书》等六经。
据传,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备的人有七十二个。
在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语行为和思想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命名为《论语》,此书后来成为了儒家的经典典籍。
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
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礼”和“仁”,他主张道德上的仁爱思想、政治上的礼治思想,并且崇尚世界大同,天下为公。
不仅是道德与政治方面,孔子还提出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
例如他提出了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和富民思想;因材施教、不耻下问的教育思想;重视实事求是的史学思想等。
从孔子的各种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他并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同时还是政治、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大家。
孔子被称为什么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其程度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说孔子是第二,那么没有就没有人敢排第一,但是这种自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观念,在文革时期受到抨击,对他的称呼存有疑虑,不知是圣人还是孔老二,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在中国封建社会,对孔子的态度就好像是一场运动的指向标,决定着这场运动是何种态度。
作为恒久不衰的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人物,却在文革时期,这个象征性到了最低点。
之前几乎所有人都将其奉为圣人,现如今成了丧家犬。
孔子可是中国文化的底线,但是依旧有人抨击他,那么中国文化又还有什么不能受到冲击的呢。
“打倒孔家店”这样的字眼,不断地充斥在我们的眼中,并且从未断过。
对孔子历代形象变化的看法

对孔子历代形象变化的看法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形象在历代的传承和演绎中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孔子的理解和评价,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本文将从历代形象变化的角度来探讨孔子在不同时期的形象演变。
孔子的形象在古代可以说是神圣而威严的,被视为至圣先师。
《礼记·学记》中说:“孔子,周人也,所以为圣人者也。
”这说明孔子被认为是圣人的代表,他的言行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
这种形象在汉代被进一步强化和确立,孔子被尊奉为“文圣”,成为统治者追求的楷模。
在孔子的形象塑造中,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被强调,而他的个人生活和经历则相对较少被关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的形象逐渐从神圣崇高转变为亲民和平易近人的形象。
这一变化主要发生在宋代,宋代文人开始将孔子与民间文化相结合,将孔子描绘成一个亲近百姓、平易近人的形象。
这种形象的转变使得孔子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敬仰。
同时,孔子的形象也开始与文化传统相结合,成为文化符号和价值观的代表。
到了明清时期,孔子的形象进一步被夸大和神圣化。
明代朱熹将孔子的形象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将孔子视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
清代孔庙的建立和孔子祭祀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孔子成为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象征。
在这一时期,孔子的形象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形象被神圣化,几乎无法超越。
然而,随着现代思潮的兴起,孔子的形象开始受到质疑和批判。
孔子被指责为封建礼教的代表,被认为是压抑人性和个性发展的罪魁祸首。
这种质疑和批判主要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孔子的形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被质疑,他的形象也被重新解读和评价。
然而,在当代,孔子的形象逐渐恢复了其独特的地位。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儒家文化的复兴,孔子的形象重新受到重视和尊崇。
孔子被重新理解为一个具有智慧和人文关怀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也被重新解读和应用于当代社会。
历史人物—孔子

二、开创儒家思想
1、“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政治概念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2、“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伦理概念 <“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 亲为大”> 3、“中庸”(调整方法)——哲学概念
<强调“过犹不及”和“恰如其分”的思想对象:有教无类 2、教育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 成“君子”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孔子整理过的“六经”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 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 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立志学习礼乐 2、创办私学,收徒讲学 3、齐鲁岁月,从政失败 4、周游列国,仕途无果 5、晚年献身文献教学,整理典籍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孔子积累和总结了很多教学经验。他主张因材施教,根 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指导。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就 是说不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要轻易告诉他现成的答案。他还提出了许多至 今仍有价值的教学箴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温习的重要性;“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思结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强调端正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主张不耻下问,善于向别人学习。
古人对孔子的评价

古人对孔子的评价相信大家对于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都有所了解吧!那么你想知道古人对孔子给出了怎样的评价吗?如果你想知道这些评价内容,那么你就更加不能错这篇文章了,赶紧和小编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人物评价1) 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
2) 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
3) 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4) 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
5) 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6) 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人物地位西汉中期,天灾频发,社会动乱。
儒者梅福认为,这是由于未能妥善安排对于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发怒。
当时的国家政权接受了梅福的提议,封孔子为商汤的后代,接续先王的祭祀。
到东汉,国家才正式把孔子作为国家的公神,其地位和社稷神同等。
唐代,命令每个县都要建庙祭祀孔子。
每年春秋两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次小祭。
大的祭祀起初由学官主持,后来改由地方官主持。
唐代以后,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孔子的封号也不断增加。
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成为国家公神以后,儒者们的宗教地位也相应提高。
唐代为孔子设立“从祀”即陪同享受祭祀的制度(如道家四大真人)。
最早选中陪同孔子的,是22位对于注释儒经有重大贡献的儒者,后来扩大到孔子的所有弟子和历代著名的儒者。
宋代,从祀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其最高的有四位,被称为“四配”,他们是颜回、曾参、子思和孟轲。
其次是“十哲”,孔子的十个优秀弟子。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再次是“先贤”,祭祀那些亲自接受孔子教导的弟子们。
对孔子历代形象变化的看法

对孔子历代形象变化的看法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代表,其形象在历史上发生了多次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时代背景的变迁,也体现了人们对孔子思想和精神的不同理解和评价。
下面从历代形象变化的角度来探讨孔子形象的演变。
孔子的形象在先秦时期主要是以学者和政治家的身份为主。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他的学说主要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仁义道德的实践。
因此,在先秦时期,孔子被视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奉为圣人。
他的形象被塑造成崇高的道德楷模,被人们视为学习的榜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的形象逐渐被神圣化。
在汉代,孔子被封为“文宣王”,被追尊为“文圣”,他的形象更加被神化。
同时,孔子的形象也与神话传说结合在一起,被赋予了许多超自然的能力和奇迹。
这种神圣化的形象,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孔子权威性和教育价值的高度认可。
然而,到了唐代,孔子的形象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唐初,孔子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化的特征。
这是因为唐代社会经历了大规模的变革,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潮和学派,对孔子的儒家思想也进行了一些批判和质疑。
为了让孔子的形象更加接近人们的生活,一些文人学者开始将孔子描绘成一个平易近人、风趣幽默的形象。
这种形象的转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孔子思想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到了宋代,随着儒学的复兴,孔子的形象再次得到了提升。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儒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
孔子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被视为圣人和至圣先师。
他的形象被进一步神圣化,被人们奉为儒家信仰的核心。
同时,孔子的形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智慧和学识,被尊奉为学问的权威。
这种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孔子学说的高度推崇和崇拜。
到了清代,孔子的形象再次发生了变化。
清代是中国封建统治最后的时期,孔子的形象被重新理解和诠释。
清代的儒学主要注重礼教和道德修养,将孔子视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但对其政治思想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孔子被塑造成一个温和保守的形象,被视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封建统治的代表。
孔子成为万师之表的原因

孔子成为万师之表的原因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儒家代表者,同时他也是一个老师有七十二位贤者和三千弟子之称。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概况。
孔子,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孔子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
父叔梁纥,母颜氏。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 551 )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至春秋末,礼乐仍保持完好。
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
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我们看到孔子本来不是一位老师而是一位官员,那么他是怎样成为一名老师的呢?原来昭公二十六年(前 516 ),鲁国内乱,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返回。
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
鲁定公九年(前 501 ),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
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
定公十三年,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费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
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时孔子 55 岁。
可见孔子他也曾想要一心做官报国,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同时我们也看到孔子开始招收弟子是在离鲁至齐后,可见他当老师不是偶然,在政变中失败后他便必定成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师了。
也许你会问楚国的屈原为什么没有当上老师?让我来为你谈一下。
先前我们说到孔子在30多岁时也就是鲁昭公二十六年(前 516 ),鲁国内乱,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返回。
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
孔子一直是崇拜周公礼乐,而且在当时春秋末期社会十分动荡,在孔子的眼中只有将周公的礼乐宣传列国才能减少社会动荡,但是光靠他一人是远远不够的,唯有更多的人才能把他自己的思想传到更远更广,所以他才要招收弟子。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儒家始祖孔子的故事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儒家始祖孔⼦的故事 孔⼦曾带领部分弟⼦周游列国前后达⼗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孔⼦曾问礼于⽼⼦,有弟⼦三千,其中贤⼈七⼗⼆。
孔⼦去世后,其弟⼦及其再传弟⼦把孔⼦及其弟⼦的⾔⾏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下⾯⼩编给⼤家讲⼀讲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儒家始祖孔⼦的故事。
儒家始祖孔⼦的故事 孔⼦,春秋时期鲁国(现在的⼭东曲⾩)⼈。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个伟⼤的教育家。
他编撰的《春秋》开私⼈修史先例,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化的正统思想的本源,被尊为“圣⼈”。
⼤约公元前551年,孔⼦诞⽣在鲁国。
鲁国东南有⼀座昌平⼭,⼭下即古昌平乡。
昌平乡东有⼀座不太⾼的⼩⼭,名叫尼丘⼭。
⽗母认为他是尼丘⼭赐予⾃⼰的,便给他起名为丘,字“仲尼”。
孔⼦三岁时,七⼗⼆岁的⽗亲不幸去世了,孀居的母亲与年幼的孔⼦相依为命,在贫困中度⽇。
当时的鲁国都城曲⾩是鲁国的政治、⽂化中⼼,典籍丰富,名师众多。
因此,孔⼦⾃幼就⽣活在曲⾩的传统⽂化⽓氛中,接触到保存得⽐较完整的周王朝的典章⽂献,礼仪制度。
孔⼦的母亲为了让⾃⼰的⼉⼦将来能够光宗耀祖,继承先圣商汤的业绩,长⼤后成为有出息的⼈,就教他学习周王朝的《诗》、《书》、《礼》、《乐》。
因此,他在⽗亡母寡,家道中落的情况下,仍然发愤学习周礼。
孔⼦是个听话⽽好静的孩⼦。
当他⼀个⼈游戏的时候,常爱摆设三宝,学祭神的动作。
“这孩⼦与众不同,竟能做敬神的游戏,真难得。
”他的母亲常这么想着,看着幼⼩的孔⼦做游戏。
尽管他的吃穿都不如别⼈,母亲还是常向孔⼦谈起孔家历代祖先的辉煌故事,不知不觉中孔⼦幼⼩的⼼灵⾥产⽣了“我要努⼒,不辱没祖先的荣誉”的信念。
孔⼦的母亲因终⽇操劳变得体弱多病。
每次母亲病倒,孔⼦都尽⼼地服侍左右。
当母亲病情严重时,他便⾐不解带地陪伴在她左右。
母亲有时看他太⾟苦了,便劝他去睡⼀会⼉,可是他⼀直不肯,并说:“我睡不睡没关系,您的⾝体要紧!”母亲常为他的孝顺懂事掉下⾟酸⽽幸福的眼泪。
名人对孔子的评价_古代对孔子的评价

名人对孔子的评价_古代对孔子的评价英国李约瑟曾评价说孔子是‘无冕皇帝’那还有其他名人对孔子有过评价。
下面是为你搜集名人对孔子的评价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1.早期“崇信”:毛泽东求学长沙时期,孔子在他心中是“圣人”。
他在1917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该文提倡的完全是新思想,可他在文中却大量引用《论语》、《礼记》等儒家经典中的典故、成语。
在该文中,毛泽东将孔子与释迦牟尼和穆罕默德并举,称“此皆古之所谓圣人,而最大之思想家也”。
2.中期“一分为二”:1958年,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在谈到青年人胜过老年人时,列举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名人,其中说到孔子。
同年,毛泽东在武昌会议上谈到“有实无名”问题时说:一个人学问很高,如孔夫子、耶稣、释迦牟尼,谁也没有给他们博士头衔,并不妨碍他们行博士之实。
1964年,毛泽东在春节座谈会上谈教育问题时充分肯定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同时指出孔子办教育不重视生产劳动的缺点。
3.晚期“全盘否定”:1971年,毛泽东的亲密战友、接班人林彪出逃叛国。
从事后查获的材料看,林彪一伙竭力从孔孟之道中寻找精神武器,林彪甚至手书孔子“克己复礼”,挂在卧室中。
毛泽东据此认为,林彪是尊儒反法的,所以决定在“批林”的同时“批孔”。
1973年,毛泽东对江青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儒法斗争,说法家主张中央集权。
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都是法家。
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
而儒家呢?他们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是厚古薄今的,开倒车的。
毛泽东还让江青记下了他写的一首诗《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对孔子的其他评价法国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英国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美国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史记;孔子世家》最后司马迁这样评价孔子: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对孔子的评价
秦评孔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
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立于一尊的地位。
故各家对孔子的毁誉不一。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
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
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
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战国末期大儒荀子,虽然其礼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然而他有浓厚的“法”思想的成分。
他以继承儒家正统自任,称颂孔子,认为孔子的美德永远不可泯灭。
但他贬斥子张、子夏、子游为“贱儒”,批评子思、孟子。
他的著作多处称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借孔子之名表达他重视礼法和“亲贤用知”的思想。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上述先秦诸子对孔子的毁誉褒贬,各持己见,正是反映了当时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兴盛景象。
这与汉以后独尊儒术的局面则截然不同。
秦汉评孔
秦汉时代是儒学发展中的关键时期。
在先秦,孔子只算是诸子之一,儒家虽号为“显学”,也只是百家中的一派。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居于统治地位,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秦始皇虽焚书坑儒,但秦朝博士中有许多儒生,祖述孔子,传播儒学,秦尚法术,儒学并未居于统治地位;
2.西汉前期,崇尚黄老,博士诸儒具官待问,未见尊显;
3.汉武帝以后,定儒术于一尊,此后进入儒学统治时期。
汉代儒学的特点是:
1.融摄百家,综合吸取诸了各家之长来充实儒学,使儒学更加丰富;
2.由于定儒术于一尊,孔子的地位愈来愈高;
3.神化孔子和经书,使孔子由圣人变为神人,经学变为神学。
魏晋南北朝评孔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汉魏之际,曹操崛起于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采取的政治措施皆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节,从而影响了整个时代。
在思想理论上,体现道法结合的刑名之学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
这样,魏初在道法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进一步得到强化。
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同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满,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的批判思潮。
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
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
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系统和创造性。
南北朝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
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
儒学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
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
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
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就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
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教条化和神学化,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
他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
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不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隋唐评孔
自南北朝以后,迄于隋唐,佛教盛炽,儒学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宋元评孔
宋元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宋元时期,中国结束了晚唐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以官僚地主阶级为支柱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宋元时期的哲学运动以更典型的形式表现了中国中世纪哲学思维的特点及其逻辑发展的曲折。
从以前儒教、佛教、道教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以精巧的哲学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佛老思想营养而建立起来的理学唯心主义。
孔子学说是理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孔子本人的形象在宋元时期作为至圣先师也被塑造得更加完美与高大,无论是皇家朝廷,还是学林名流,对孔子都极力颂扬,对孔子的学说也极力阐发光大。
明代评孔
继宋元之后,明代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心学极盛。
与之同时,还出现了与之对立的所学。
呈现理学、心学和气学三大思潮鼎立的局面。
三者对孔子及其学说亦各自有其阐发和评述。
清代评孔
在清朝时代,孔学由盛而衰。
论孔者依时代之不同而歧见纷呈,其要者有:
1.治统、道统合一论;
2.朱学即孔学论;以孔学批评理学;
3.以孔、孟之学批评君主专制;
4.“经学即理学”论;
5.“六经皆史”论;
6.“中体西用”说;
7.“孔子改制”说;
8.以夷变夏论;孔子尊君论;儒学汗漫说。
近代以来评孔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巨大的社会变革,制约和影响着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
围绕如何评价孔子及其儒学的争论,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反映了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
洪秀全及其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不但以物质武器批判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秩序,而且从思想上冲击了一切束缚人民的绳索。
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并未完全摆脱儒家纲常思想的影响。
早期改良派目睹当时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关心时政,热心西学,提出了“器变道不变”的“中体西用”思维模式。
甲午战争后,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局,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变法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并发动革命与改良之辩,深化了近代评孔运动。
辛亥革命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出现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使当时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激进分子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未能建立,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触动旧思想、旧道德。
五四以后,围绕评孔问题的争论仍一直继续,最后由毛泽东作了科学的总结,提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并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者评孔的应持态度和方法。
台港评孔
1.现代新儒家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力图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2.儒家资本主义又称“第三种现代化模式”或“东亚工业文明”。
现代新儒家设想的以儒家文化为背景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来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模式。
3.儒学第三期发展,现代新儒家对儒学的现今发展阶段和可以展望的未来前景,及其在儒学发展史中的地位所提出的一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