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失调的表现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如下:1. 视觉统合失调视觉统合失调的学龄儿童对于单纯的文字有阅读困难,在阅读时常会出现跳行、翻书页码不对、做数学题目常会抄错等等视觉上的错误,并且容易产生疲劳,出现写错字、算错数、记错题和看书“串行”的现象。
另外,在生活中还常常丢三拉四,似乎经常在找东西,生活上无规律等。
2. 听觉统合失调听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听不懂老师、家长的话,也不清楚老师布置的任务。
平时家长喊他,他没反应或者不在意,以为和自己无关。
同时,这类儿童记忆力差,和他说过多遍的事他也会轻易忘掉等。
时间长了,学习必然会受到影响,孩子也会在心理上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厌学逃学。
3. 平衡失调平衡统合失调的孩子在重力感、方向感和距离感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写字常常过重或过轻、字的大小不一、出圈出格、偏旁颠倒;做事时协调能力较差,会害怕上下楼梯、好动而笨拙,甚至会在不知不觉中将鞋穿反。
距离观测不准,会让孩子无法正确掌握方向;做事协调能力差,则会使他们缺乏自信心,让孩子对事物的兴趣逐渐减少。
4. 触觉过敏触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往往对别人的触摸十分敏感,他们害怕触摸,有时正常接触,孩子也会躲。
在学习与生活中表现为好动、不安、易受惊、脾气大、爱咬手指,怕剃头、洗脸洗头时非常不合作、怕打针,不喜欢穿毛料或是质料较粗的衣服,且注意力难以集中,上课时做小动作,心不在焉等。
家长总以为孩子得了“多动症”。
由于触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心理上总处在一定的紊乱状态,其学习与生活质量必然会不断下降。
5. 本体统合失调大肌肉动作和精细动作功能发展整体落后,同时由于各方面协调差,孩子可能运动时笨拙,如不会跳绳,跑步时动作不协调,常常撞倒东西或跌倒,很累;过分好动或者过分安静,呼吸和语言的协调也差,唱歌时常常发音不准,在与人交谈、上课发言时甚至会口吃等。
这些原因导致孩子孤僻、害羞、固执、挑食、咬手指、笨拙、缺乏自信、爱挑衅打架、发脾气。
上学后则常有学习成绩差、不完成作业或拒绝看书等学习方面的困难。
感统失调的孩子会有哪些异常表现? - 感统失调

感统失调的孩子会有哪些异常表现? - 感统失调感觉统合是指儿童的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对环境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这种能力在婴幼儿期就已经开始发展,还会与儿童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
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会出现无法确定惯用手、爱撒饭粒、走路不协调等表现。
造成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除了先天因素外,还会有生活方式、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后天因素。
感统失调的孩子常常有好动不安、动作笨拙、胆小害怕、讨厌他人触摸、语言能力发展迟缓、怕生、黏人、学习障碍等表现。
感统失调的孩子其实在智力上大部分没有缺陷,相关研究表明,感统失调的孩子甚至智力水平还常常处于平均水准之上。
但这些孩子在学习和行动上经常会有困难,其中1/4的感统失调孩子会因为学习能力的缺失导致在学习上落后于班上的其他孩子,因而常常被误认为是智力上发展不足。
那在生活中我们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感统失调呢?其实感统失调的孩子的也会在一些行为举止上变现出来,家长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孩子来判断。
1、无法确定惯用手在生活中,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是右利手,也有少部分人是左利手。
一般孩子在三岁的时候会发展出优势的惯用手,用这只手来完成拿筷子和汤匙、用笔和剪刀、投球或者把东西递给别人的动作。
如果孩子的左右手使用混乱,会影响孩子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
大家都知道,左利手的孩子通常右脑更发达,左脑成长趋缓,但若强制改变孩子的用手习惯容易引起孩子的混乱,从而影响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
2、吃饭的时候,饭粒撒的到处都是感统失调的孩子唇部及其周围的肌肉张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完成咀嚼动作,所以在吃饭的时候经常把饭粒撒的到处都是。
这些孩子吹泡泡糖也会很吃力。
要将食物送入口中还需要孩子手和嘴配合得当,所以手拿筷子或汤匙的动作不协调也会导致饭粒撒得到处都是。
这和孩子顽皮故意把饭撒的到处都是是不同的,家长要留心观察。
作为父母,可以多多观察孩子用舌头去舔唇边或者上下唇的动作是否协调。
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这样的动作,家长平时可以在孩子的唇边涂一些果酱或是沾些小零食,让孩子用舌头去舔,从而帮助孩子使用舌头,加强舌头的灵活度。
幼儿感统失调的识别与干预

幼儿感统失调的识别与干预一、什么是感统失调感统失调,全称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孩子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使整个机体不能和谐地运作,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各种障碍,最终影响身心健康。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感统失调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被忽视。
二、感统失调的表现孩子总是坐不住,小动作多,很难安静地专注于一件事情。
容易分心,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
走路不稳,容易摔跤,对高度等空间概念掌握不好。
例如不会跳绳、拍球等,动作显得笨拙。
可能会出现跳行、漏字等情况。
容易烦躁、哭闹、脾气大。
三、感统失调的原因如早产、剖腹产等可能影响孩子的感觉统合发展。
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和运动。
过度保护,限制了孩子的活动范围和体验。
生活环境过于单一,缺乏丰富的感觉刺激。
四、如何识别感统失调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看是否存在上述提到的一些典型症状。
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感统测评工具,但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解读。
与孩子的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否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问题。
五、感统失调的干预方法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让孩子接触不同的质地、温度、声音等。
提供各种玩具和游戏,如积木、拼图、球类等。
平衡练习,如走平衡木、单脚站立等。
协调训练,如跳绳、骑自行车等。
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整理物品等,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增加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如果感统失调较为严重,可以寻求专业的康复治疗机构,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六、家长在干预中的作用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关爱,不要过分指责和批评。
积极配合专业人员的建议和指导,在家中持续进行训练。
为孩子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减少孩子的压力和焦虑。
要以身作则,自己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幼儿感统失调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早发现、早干预,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孩子改善感统失调的状况,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和进步。
儿童感统训练总结

一、儿童感觉统合失调表现1. 前庭功能失调: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很难与其他同学相处。
有些孩子还会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说话晚,语言表达困难等。
2. 视觉统合失调:表现为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抄错题等。
3. 听觉统合失调:表现为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4. 本体统合失调:表现为缺乏自信心,消极退缩,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到,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翻滚、系鞋带、骑车、跳绳、拍球、手脚笨拙等。
5. 触觉统合失调:表现为紧张、孤僻、不合群、爱惹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害怕陌生环境、吃手、咬指甲、爱哭、爱玩生殖器等。
这样的儿童尽管有正常或超长的智商,但由于大脑无法正常有效地工作,因而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学习和交往。
二、家庭训练方法1.与别人玩接球游戏;(1-2)训练目的:社交能力/手臂的运动能力训练要求:家长与孩子对面而坐,家长把球递给儿童,鼓励儿童把球同样递给家长。
难度设置:A开始时家长可把球直接放入孩子手中;B家长把球伸向孩子,鼓励他/她伸手来接球。
C当孩子主动把球给家长时,家长应该说“谢谢”。
帮助给予:如果孩子没有接球、给球的主动性,请另外一位成人给予身体指导,直到孩子开始有主动接、给球的意识,逐渐地撤销给予的帮助。
2.能抓着滚动的球,并把它推回去;(1-2)训练目的:手臂的运动能力/手眼协调训练要求:家长与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端,家长把球推给孩子,鼓励他伸手把球接住并推回给家长。
难度设置:A开始时需要在一手臂的距离内进行推、接球,鼓励孩子双手接球。
推球则用右手从右往左推。
B逐渐地把距离拉大,并鼓励孩子用双手往外推球,用单手接球。
帮助给予:开始时需要另外一位成人的身体协助,注意培养孩子在每一难度的独立操作技能,然后逐渐撤销帮助的程度。
3.能2步1级上楼梯;(1-2)训练目的:训练平衡力、协调及独立行走能力。
幼儿园管理-感统失调症状及训练方法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感觉统合失调分为:触觉敏感、前庭失调、本体感失调、摆布脑平衡失调、视觉统合失调、听觉统合失调。
(1) 前庭平衡失调表现为多动不安,走路易跌倒,原地打圈易眩晕,注意力不感觉统合失调表现-平衡失调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调皮任性,兴奋好动,容易违反课堂纪律,容易与人冲突,爱挑剔,很难与其他人同乐,也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
思量或者做事情缺乏灵便性,不会举一反三,有些孩子还可能浮现语言发展迟缓,说话词不达意,语言表达艰难等。
(2) 视觉感不良表现是尽管能长期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时常浮现跳读或者漏读或者多字少字,容易串行;写字易颠倒,学了就忘,计算艰难,易抄错题抄漏题等。
(3) 听觉感不良表现为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拉四,时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4) 触觉过分敏感或者过分迟钝表现为胆怯目生的环境、吮手、咬指甲、爱哭、爱玩弄繁殖器等,过分依恋父母、容易产生分离焦虑,过分紧张、爱挑剔、惹别人,偏食或者暴饮暴食、脾气暴躁。
(5) 痛觉过分敏感或者过分迟钝冒险行为,自伤自残,不懂总结经验教训。
或者少动,孤僻,不合群,做事缩手缩脚、缺乏好奇心,缺少探索性行为。
(6) 本体感失调会让儿童在体育活动中动作不协调(不会跳绳、拍球等) ;音乐感觉统合失调表现- 动作协调不良活动中发音不许(走调、五音不全等);甚至与人交谈、上课发言时会口吃等。
方向感差,容易迷路,不能玩捉迷藏,闭上眼睛容易摔倒,站无站姿、坐无坐相,容易驼背、近视,过分怕黑。
(7) 动作协调不良表现为动作协调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不能像其孩子那样会滚翻、骑车、跳绳和拍球,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观测距离不许、协调能力差。
观测距离不许,会使孩子无法正确掌握方向;协调能力差,会让孩子手脚笨拙(常撞倒东西或者跌倒)。
编辑本段感觉统合失调的危害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智力正常,但由于其统合能力不足导致其智力水平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特别是到了学龄期,在学习能力和性格上浮现这样那样的障碍,学习能力下降,语言表达不畅,心理成熟晚,情感脆弱,自控能力差,缺乏自信,不会和别人交往,人际关系差等等。
感统不好的孩子的表现

感统不好的孩子的表现感统不好的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情况和行为,这些表现可能给家长和老师带来困扰和挑战。
下面将探讨一些感统不好的孩子常见的表现。
动作笨拙感统不好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动作笨拙的特点。
他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擅长运动,比如跑步、跳跃、抓握物品等。
他们可能在体育课上表现不佳,无法跟上其他同学的步伐。
容易分心感统不好的孩子往往容易分心,无法集中注意力在某一件事情上。
他们可能在课堂上无法静坐,时常打瞌睡或者在课本上涂鸦。
他们可能在做作业时容易分心,做事情经常半途而废。
颠来倒去感统不好的孩子可能表现出颠来倒去的特点,比如坐立不安、无法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经常频繁改变姿势或位置。
他们可能在椅子上来回摆动,或者站起来走动。
不喜欢触碰感统不好的孩子可能对触碰敏感,不喜欢被碰触或碰到他人。
他们可能讨厌某些纹理,比如细砂纸、仿革等。
他们可能无法忍受触碰,比如不喜欢被人摸头、握手等。
情绪波动大感统不好的孩子往往情绪波动大,容易发脾气或者情绪低落。
他们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发雷霆,或者突然变得消沉。
他们的情绪不稳定,需要家长和老师的耐心和理解。
缺乏社交能力感统不好的孩子可能缺乏社交能力,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他们可能不善言辞,不善交际,遇到陌生人时感到紧张和焦虑。
他们可能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综上所述,感统不好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系列特殊的情况和行为,对于他们的家长和老师来说,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关怀。
通过早期的干预和合适的训练,可以帮助这些孩子克服困难,提升他们的感统能力和生活质量。
感统失调造成的阅读障碍

感统失调造成的阅读障碍
感统失调是一种感觉处理能力的问题,可能会影响阅读能力。
以下是感统失调可能引起的阅读障碍:
1. 视觉问题:感统失调可能导致眼睛无法准确地对焦或跟踪文字,从而导致模糊、跳跃或混淆的阅读体验。
2. 听觉问题:感统失调可能影响听觉处理能力,使得对音节和音标的识别变得困难,导致阅读时无法准确发音单词或理解语音。
3. 触觉问题:感统失调可能使阅读时对触觉刺激的感知增加或减少,从而影响对书本的触感,导致阅读时感受到不适或无法专注。
4. 运动问题:感统失调可能导致身体协调困难,包括眼睛和手的协调,使得翻页或指出字母/单词变得困难。
5. 注意力问题:感统失调可能导致注意力不稳定或难以集中,使得阅读时容易分散或无法持续关注。
这些阅读障碍可能导致阅读速度缓慢,理解困难,出现倒读或跳行等问题。
感统失调对于阅读能力的影响因人而异,具体症状和程度可能不同。
如果感到阅读困难,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家以获取更准确的诊断和支持。
儿童感统失调的表现及训练方法

儿童感统失调的表现及训练方法感统全称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是大脑的功能,感觉统合失调即为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也可称为学习能力障碍。
感统失调并不是个别小朋友的小毛病,它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多发生在5、6岁至11、12岁儿童身上,只是大部分家长无发现意识。
现代化都市家庭中,存在感统失调的孩子比例高达85%以上,其中约有30%的孩子为重度感统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和训练。
通常孩子在12岁之前通过训练很容易纠正感统失调的现象,一旦超过12岁就会很难改变。
感觉统合失调并不是什么奇怪的疾病,家长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的”。
很多孩子都有感统失调,表现出来的情况也都不一样。
说简单一点,就好像有些孩子天生平衡感差,这就属于感统失调。
平衡感是可以通过运动来进行矫正的,感统失调也可以通过训练进行矫正。
感觉统和失调是近年来常常被儿科专家提及的名词,简单地理解就是,大脑对外界的信息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与整合加工,导致机体不能做出正确的、恰当的反应,进而出现一些行为、情绪方面的问题。
由于环境污染、剖腹产率居高不下等因素,感觉统和失调的宝宝越来越多,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有关专家通过对感觉统和失调的宝宝调查发现,其中90%以上的宝宝在婴儿期不会爬行或爬行时间很短。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宝宝早期的爬行训练程度,会影响以后的发展,尤其是前庭平衡能力的发展。
宝宝在爬行时,头胸部向后抬高,形成脊柱反弯,有利于前庭平衡能力和本体感的获得。
前庭平衡能力失调的宝宝,常常表现出左右不分、方向不明、走路摔跟头、经常磕磕碰碰等情况。
但他们却喜欢爬高、绕圈子跑,旋转时也从不感到晕。
到了学龄期,这些孩子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安、喜欢恶作剧、浮躁、爱发脾气、笨手笨脚、做事没信心、话多、课堂纪律差及学习成绩糟糕等特点。
本体感失调的宝宝,动作磨蹭、写作业拖拉、手脚笨拙、粗心大意、有时还会出现口吃等问题。
前庭感觉统合失调是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形式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统介绍:感觉统合失常的生理基础PREFIX = O感觉统合失常,一般称为“神经运动机能不全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障碍问题,一般都发生在孩子的身上。
这些孩子的智能测验都在平均水准以上,确有学习上或行动上的障碍,有四分之一以上甚至造成学习成绩低落,被误认为有智障的现象。
这种孩子最明显的症状是有紧张性颈反射的神经运动机能不全症状,严重的话.甚至会出现和脑性麻痹症孩子类似的行业。
不过通常这类孩子都属于轻微症状,因此一般的智力测验、脑波检查或官能检查都很难发现,这正是父母亲最感头痛的问题。
由于幼儿对原始反射抑制性不足,导致平衡反射发展迟缓,使身体的反应出现严重异常.造成知觉机能和注意力的障碍,对自己身体自觉能力和心理的自尊能力受到影响。
知觉机能障碍会影响孩子自动化知觉技能(The Automtized Percepual Skills)发展不良。
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日前在小学生身上,最常见的是遗成阅读认字困难的眼球运动抑制机能(Ocular motor Control)不足。
这种现象大多来自于前庭神经系统的障碍。
前庭属于人类内耳的一部份,具有统合讯息向大脑皮层反应的功能,并能抑制直接姿势动作的反射作用.是属于生理性的感觉,无法用意识化的能力了解。
如果这方面产生问题,在生理上会有刺激过份强化、呕吐感、动摇感、升降感无法平衡的现象。
幼教专家应亚杰(Jean Pieget)在早年的研究使已发现.感觉运动成熟与否,是孩子在日后智能学习式思考前期(三至六岁)运作成功与否的基础。
缺乏这方面能力的孩子,即使能用大脑做记忆性的学习,但在观察、组织、想象、推理上的大脑功能.也会有应用上的困难。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儿童在学习与生活中患感觉统合失调症,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推迟人的社会进程。
人的感觉系统分为视觉统合系统、听觉统合系统、触觉统合系统与平衡统合系统、本体统合系统等。
(一) 视觉统合失调视觉统合失调的儿童,不喜欢阅读,即使在课内课外阅读时,常会出现读书跳行、翻书页码不对、多字少字、演算数学题常会抄错等等视觉上的错误,从而造成学习障碍。
时间久了,必然会造成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跟不上学习进度,在心理上产生自己不如他人的自卑感。
另外,这类患者在生活上还常常丢三落四,似乎经常在找东西,生活无规律。
(二)听觉统合失调多数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喜欢和别人讲话,丢三落四,记忆力差,经常忘记老师口头布置的家庭作业或者下节课要带什么学习用具,他们上课时总是东张西望,老师讲的知识一点也听不进去。
平时家长喊他,他也不在意。
同时,这类儿童记忆力差。
孩子不能让“课堂40分钟”产生良好的效益,而且也会影响课外的正常生活。
这种现象如不纠正,时间长了,孩子会在心理上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厌学逃学。
(三)触觉统合失调触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往往对别人的触摸十分敏感,心理上总有一种担心害怕、易受惊的感觉。
在学习与生活中则表现为好动、不安、办事瞻前顾后,甚至怕剃头、怕打针。
这样的孩子被家长带到医院请心理医生诊断,总以为孩子得了“多动症”。
触觉统合失调的孩子由于心理上总处在一定程度的紊乱状态,时间一长,必然使学习与生活质量不断下降。
.(四)本体觉统合失调本体统合失调的孩子多数表现站无站相,坐无坐相,缺乏自信,脾气暴躁,粗心大意,根本无法学习,更严重的是本体感不良的孩子,也会形成严重的语言障碍,由于舌头、唇部动作不佳,所以发音常常不正确;挫折感很多,没有创造力。
方向感差,容易迷路,身体协调能力不佳,精细动作不良如扣扣子,系鞋带等。
(五)前庭平衡失调拿东西不稳左右手不分,鞋子穿颠倒;方向感不明;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容易跌倒;经常撞到墙、碰到桌椅;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人际关系不良;有攻击性;怕黑;缺乏自信;笨手笨脚;喜欢爬高;兜着圈子跑;旋转不会晕旋;怕爬楼梯或走平衡台;喜欢作弄人;浮躁又坏脾气;甚至由于中枢神经发良不健全,影响语言能力发展及左脑组织判断、逻辑能力陷入混乱中;视听神经系统扭曲造成孩子在、玩球和划线上的困难;前庭感觉不良,会使儿童经常遭遇挫折,丧失信心,更容易养成恐惧、伤心、生气、过度兴奋等感觉,无法有效抵制及协调,使人格和情绪的健全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前庭感觉不良也会产生无法判断视觉空间的现象。
空间感来自于身体和重力感的阻碍;前庭感觉不良的孩子很难有空间透视感,因此常无法判断距离和方向。
写字时常把数字、字体或偏旁部首写反,甚至前后反读,在人多的地方容易迷失方向。
也会因太靠近人或碰撞他人而造成人际关系的严重不良;前庭平衡失常的孩子更严重的问题是话多,而且又缺乏组织性,喜欢重复别人的话,根本不知道他在讲什么。
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感觉统合功能失调,主要是指脑内,特别是影响到感觉系统的部分无法有效工作,无法正常而有效的发挥功能。
感觉统合能力是大脑本身所具备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发展,还需要依靠环境的刺激和要求激发。
多数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在游戏、运动和闲暇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
但对于有些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不象应有的那样有效地发展。
其原因包括:一、中枢神经系统不健全如:发育迟缓,轻度大脑功能失常。
二、环境因素1.早产或剖腹产;2.活动空间狭小或过多依赖学步车,导致爬行不足;3.过度保护或管束过严;4.缺少同伴群体;5.缺少户外活动和各种运动;6.过早进行认知教育;7.电视、游戏机成为儿童主要的玩具。
感觉统合失调四大原因1、母体情胎因素小家庭是近三十年来才兴起的现象,这是几乎从怀孕开始,胎儿就面临的生活环境。
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妈妈们在怀孕时就缺乏足够的休息。
工作、学习、生活的忙碌、焦虑、运动不够等都会影响胎位的变动,进而影响妈妈和宝宝的健康。
西方一些女性吸烟、饮用酒、浓茶、咖啡、毒品等刺激物质也会引起脐带毛细血管的萎缩,阻碍营养的输入,造成胎儿大脑发育上的不足,引起婴儿出生后触觉发育的不良。
先兆流产、怀孕时用药或情绪处于应激状态、早产、剖腹产等也是导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
2、早期环境因素人类在母体子宫内胎位变动的过程中,触觉、前庭平衡等能力就已经逐渐发展。
出生后,这两种感觉和视、听、味等感官不断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进入大脑的感觉刺激信息,在中枢神经形成有效的组合,进行“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促使感觉神经的“交通”不致中断,所有的学习和动作才能顺利进行。
但如果有下列这些现象,比如剖腹产;宝宝出生过程中颅脑损伤;在婴儿期,特别是七、八、九三个月期间内抱得多爬得少;婴幼儿期脑外伤;过多限制孩子的活动;日常生活中缺少刺激;缺少小伙伴的交住;运动少以及宝宝的平衡和协调能力没得到锻炼发展等等,都会使感觉难以统合,从而造成感觉统合失调。
3、独生子女因素相对而言,独生子女先天存在着缺少刺激,缺少伙伴交流的家庭环境。
初生宝宝对外界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最主要的是透过视听、嗅、味、触的感官来获得的。
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鼻子的嗅觉、嘴舌的味觉、皮肤接触及肢体活动的触觉等,都会将刺激的这些信息传入大脑,如同天线一样,这些感觉是用来收集信息的。
以住孩子们无论是接受信息,讲话还是日常生活能力,习惯等大多是在兄弟姊妹群中或邻居伙伴中学会的,特别是平等、轮流分享、动嘴、动手、动脚等能力及合群性,人际的能力等都是在与伙伴的交往中学习的。
现代社会大多为核心家庭,兄弟姊妹减少,缺乏运动,缺乏游戏,缺乏大自然熏陶的环境中,使宝宝在零到四岁间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就可能造成感觉统合的失调。
4、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当今中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不但伙伴少了,而且多数家长对他掌上明珠存在过分保护的问题导致儿童该爬的时候没爬,日后可能出现协调性、平衡感差、该哭的时候不让哭,口腔肌肉缺乏锻炼,心肺功能弱,甚至语言表达差。
另外由于工作压力大及竞争激烈,父母用于工作的时间多于陪孩子的时间,而由祖父母或保姆代替. 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加大,大部分精力放在培养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忽视了意志品质的培养,注重营养的补充,而忽视了体育锻炼。
感觉统合失调的危害爱尔丝博士指出:感统失调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主要体现在心理素质差、学习能力和性格上出现障碍、人际关系敏感或社交退缩等方面对儿童智力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
儿童天生都是天才,感统失调的孩子大脑和身体各部协调出现障碍,许多优秀的方面却表现不出来,影响孩子的一生。
有的孩子小时候非常聪明,长大了却很一般,就是这个道理。
感统失调的孩子学龄前可能表现不太明显,到了学龄期就会在学习上和性格上慢慢表现出来:上课走神,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成绩一般或很差,人际交往能力明显吃力。
感统失调的孩子到了青年期变化明显,有的智商很高,学习成绩很好,但走上社会却无法适应,很多方面发挥不出来,工作能力、交际能力出现困难,甚至终生受限、埋没于社会。
感统失调的孩子外在表现都很正常,因此很难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感统失调的孩子10岁前通过训练很容易纠正,一旦超过13岁就会定型无法改变。
感觉统合失调的对策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多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
1、对肌肉的动作训练通过对儿童进行翻滚、爬行、单杠、双杠等的训练,可以促进神经生理的发展与控制,使儿童的身体躯干变得更有力量,可以锻炼肌肉张力、动作与耐力。
2、节奏与韵律训练主要训练儿童拍球与跳绳、跳弹簧床,使个体在生活空间的动作更为精密与敏捷。
通过这些训练,儿童能在手、眼、脚的配合与协调方面大为加强,在动作的速度、方向、力量与变化等方面,也会更加成熟。
3、平衡能力训练是个体对抗地心吸引力,维持自身动作与稳定灵活的一种动作能力。
训练方式包括训练儿童单脚跳、用足尖走步、旋转身体等。
4、方向感的训练个体的运动固然有赖于其肌力、平衡作用和协调性,但如果无容身的空间及没有容身之外的可供动作的空间,则运动的现象无由产生。
因此应当训练儿童指认方向、辨别左右的空间能力,可以通过让儿童指认上、下、前、后及左、右手足的各种动作的配合及丢接球的游戏,达到培养孩子方向感的目的。
感觉统合失调的预防提出感觉统合学说的美国着名心理学家艾丽丝博士认为:七岁以前,人脑像一部感觉处理器,对外界事物的感觉,主要来自于感觉印象。
儿童在这一阶段经常动个不停,忙于寻找各种感觉刺激,很少用大脑去思考问题,这一阶段是他们的感觉运动发展期,所以当孩子处于这个阶段,如能通过适当的运动以获得感觉运动的经验,那么对日后读书、写字等认知学习、保持稳定的情绪以及适应社会所需具备的感觉统合能力等,都将有极大的帮助。
事实上,不少年轻父母都是在孩子学龄期出现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手脚动个不停被误认为是多动症,才带孩子去看心理咨询门诊的。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心理卫生专家忻仁娥教授指出:“早期发现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很重要,因为学习技能障碍的原因往往就在于感觉统合失调,如果能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就做好体能方面的准备和训练,对孩子的成长将十分有益,而这一点恰恰是不少年轻父母所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