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
脂肪的测定方法

脂肪的测定方法
脂肪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索氏提取法、酸水解法和碱水解法等。
索氏提取法适用于各类食品中脂肪含量的测定,操作简便,准确度高,但提取时间长。
酸水解法适用于食品中游离态脂肪及结合态脂肪总量的测定,而碱水解法适用于乳及乳制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中脂肪的测定。
此外,盖勃法也适用于乳及乳制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中脂肪的测定。
在索氏提取法中,需要将粉碎或经处理而分散的试样放入圆筒滤纸内,利用乙醚在水浴中加热回流,提取试样中的脂类于接受烧瓶中,经蒸发去除乙醚,再称出烧瓶中残留物的质量,即可计算出试样中脂肪的含量。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滤纸筒的制备、样品制备、索氏抽提器的准备、抽提和回收溶剂等。
请注意,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根据具体的食品种类和脂肪类型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
2020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的操作要点介绍-作业答案

单选题1、从化学结构式来看,下列哪类化合物不属于油脂范畴?()A、CH2OOR/CH2OH/CH2OHB、CH2OOCR/CHOOCR/CH2OHC、(C5H8)nD、CH2OOCR/CHOOCR/CH2OOCR你的答案: C2、从品种来看,下列哪个品种不属于油脂?()A、大豆油B、丁香油C、可可脂D、椰子油你的答案: B3、我国药典是从哪一版开始收载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A、1953版B、1963版C、1977版D、1985版你的答案: A4、哪个国家的药典没有脂肪与脂肪测定法统一的附录章节?()A、英国药典B、中国药典C、美国药典D、日本药局方你的答案: A5、下列哪个项目是2020版中国药典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的增订项目?()A、相对密度B、过氧化值C、水分与挥发物D、甲氧基苯胺值你的答案: D6、2020版中国药典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中共有几个检测项目?()A、17个B、18个C、19个D、20个你的答案: B7、2020版中国药典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共增订了几个项目?()A、4个B、5个C、6个D、7个你的答案: C8、下列哪个项目属于物理特性指标?()A、水分B、折光率C、酸值D、碘值你的答案: B9、下列哪个项目计算时无需引入滴定液F值?()A、甲氧基苯胺值B、酸值C、羟值D、皂化值你的答案: A10、下列哪个项目需要开瓶后尽早测定?()A、熔点B、相对密度C、过氧化值D、皂化值你的答案: C11、在2020版中国药典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的增订项目中,有一些项目已在2015版中国药典个论中有收载,2020版药典增订进入通则中,下列哪个项目不属于这种情况?()A、不皂化物B、甾醇组成C、脂肪酸组成D、碱性杂质你的答案: B12、哪个项目检测时气相色谱的载气必须使用氦气?()A、脂肪酸组成B、脂肪酸组成C、不皂化物D、甾醇组成E、以上都是你的答案: D13、在甾醇组成检测中,需要使用到哪个项目的终产物?()A、皂化值B、脂肪酸组成C、羟值D、不皂化物你的答案: D14、脂肪酸凝点可以反映脂肪酸的一些特征,但不包括下列哪个特征?()A、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B、脂肪酸不饱和双键的位置C、脂肪酸的分子量大小D、脂肪酸的种类你的答案: B15、下列哪个脂肪酸常温状态下呈固态?()A、棕榈油酸B、亚油酸C、棕榈酸D、亚麻酸你的答案: C16、下列哪个项目用于检测油脂中是否含有磷脂、胆固醇等脂溶性杂质?()A、加热试验B、杂质C、水分与挥发物D、碱性杂质你的答案: A17、下列哪个项目是反映油脂深度氧化的指标?()A、过氧化值B、酸值C、甲氧基苯胺值D、羟值你的答案: C18、下列哪个项目收载于2020版中国药典中,国外药典均尚未收载?()A、甾醇组成B、脂肪酸组成C、碱性杂质D、反式脂肪酸你的答案: D19、油脂的反式脂肪酸主要集中在下列哪个区域?()A、C14B、C16C、C18D、C20你的答案: C20、2020版中国药典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与2015版药典相比,扩大了先进检测技术在我国药典中的应用,下列哪个项目不属于这种情况?()A、甾醇组成B、不皂化物C、脂肪酸组成D、反式脂肪酸你的答案: B本次得分= 非主观题分数+ 主观题分数= 100.0 + 0.0 = 100.0分最高得分:100分。
脂肪的测定

极性溶剂(醇类,氯仿 甲醇 甲醇): 极性溶剂(醇类,氯仿—甲醇):
氯仿—甲醇 一种有效的溶剂,对脂蛋白、 (1)氯仿 甲醇 一种有效的溶剂,对脂蛋白、 磷脂提取效率较高。特别适用于水产品、家禽、 磷脂提取效率较高。特别适用于水产品、家禽、 蛋制品中脂肪的提取 ( 2)醇类(甲醇、乙醇、正丁醇)可使结合态的脂 醇类( 甲醇、 乙醇、 正丁醇) 类与非脂成分分离。 类与非脂成分分离。
脂肪的测定
p65
油在高温加热时发 生劣变, 生劣变 , 在用油脂进行 油炸食品的工艺过程中, 油炸食品的工艺过程中 , 也会因长时间的高温加 热使油脂产生劣变, 热使油脂产生劣变 , 颜 色加深, 稠度增大, 色加深 , 稠度增大 , 并 且油易起泡。 且油易起泡 。 长期食用 这种油脂可使肝脏肿大。 这种油脂可使肝脏肿大 。
二)、酸水解法 )、酸水解法
1、原理 原理
注意:本法不适于测定含磷脂高的食品和含糖高的食品。 注意:本法不适于测定含磷脂高的食品和含糖高的食品。
此法测得食品中游离及结合脂肪的总量
酸水解法实验
2、 适用范围与特点 、 本法使用于各类食品中脂肪的测定,对固体、 本法使用于各类食品中脂肪的测定,对固体、半 固体、黏稠液体或液体食品, 固体、黏稠液体或液体食品,特别是加工后容易 吸湿、结块、不易烘干的食品, 吸湿、结块、不易烘干的食品,不能采用索氏抽 提法时,用此法效果较好。 提法时,用此法效果较好。 此法不适于含较多的磷脂、含糖高食品的测定, 此法不适于含较多的磷脂、含糖高食品的测定, 蛋品等。因为在盐酸加热时, 如:鱼、贝、蛋品等。因为在盐酸加热时,磷脂 几乎完全分解为脂肪酸和碱,使测定值偏低。 几乎完全分解为脂肪酸和碱,使测定值偏低。本 法也不适于测定含糖高的食品, 法也不适于测定含糖高的食品,因糖类遇强酸易 炭化而影响测定。 炭化而影响测定。
国标规定脂肪的测定方法有哪几种

国标规定脂肪的测定方法有哪几种索氏提取法,又名连续提取法、索氏抽提法,是从固体物质中萃取化合物的一种方法。
索氏提取法,用于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脂肪广泛存在于许多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中,测定脂肪的含量,可以作为鉴别其品质优劣的一个指标。
酸水解法,适用于各类食品中总脂肪含量的测定,但对含磷脂较多的一类食品,如鱼类、蛋类及其制品,在盐酸溶液中加热时,磷脂几乎完全分解为脂肪酸和碱,使测定结果偏低,多糖类遇强酸易炭化,影响测定结果。
测定时间短,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之类物质的氧化。
碱水解法,利用各种碱性化合物与氯化木素反应。
促进废液中aox降低的方法,由于碱性化合物的不同或不同的组合。
盖勃氏法,测定乳与乳制品中脂肪含量的容量测定法,是一种与美国巴布科克试验相对应的欧洲使用的方法分川盖勃生乳乳脂计定和用盖勃稀奶油乳脂计测定两种。
索氏提取法,又名连续提取法、索氏抽提法,是从固体物质中萃取化合物的一种方法。
索氏提取法,用于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脂肪广泛存在于许多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中,测定脂肪的含量,可以作为鉴别其品质优劣的一个指标。
酸水解法,适用于各类食品中总脂肪含量的测定,但对含磷脂较多的一类食品,如鱼类、蛋类及其制品,在盐酸溶液中加热时,磷脂几乎完全分解为脂肪酸和碱,使测定结果偏低,多糖类遇强酸易炭化,影响测定结果。
测定时间短,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之类物质的氧化。
碱水解法,利用各种碱性化合物与氯化木素反应。
促进废液中aox降低的方法,由于碱性化合物的不同或不同的组合。
盖勃氏法,测定乳与乳制品中脂肪含量的容量测定法,是一种与美国巴布科克试验相对应的欧洲使用的方法分川盖勃生乳乳脂计定和用盖勃稀奶油乳脂计测定两种。
脂肪含量的测定方法

脂肪含量的测定方法
测定脂肪含量的方法有许多种,下面列举了一些常用的方法:
1. 显微镜法:将样品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脂肪颗粒的大小和形状,根据颗粒的特征来估计脂肪含量。
2. 溶剂提取法:将样品与溶剂混合,使脂肪溶解在溶剂中,然后用干燥方法除去溶剂,称量得到的残渣,从而计算出脂肪含量。
3. 水蒸气蒸馏法:将样品与水混合,利用水蒸气将脂肪蒸发出来,然后收集蒸发物,通过称重或其他方法测定脂肪含量。
4. 水浸法:将样品浸泡在水中,脂肪溶解在油中,油浮在水面上,通过分离油和水,再对油进行称重或其他方法测定脂肪含量。
5. 神经网络模型法: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对样品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输入的样品特征和已有的脂肪含量数据,预测样品的脂肪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样品,具体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进行。
粗脂肪测定(油重法)名词解释

粗脂肪测定(油重法)名词解释一、粗脂肪测定概述粗脂肪测定,又称油脂含量测定,是衡量食物或其他样品中脂肪含量的重要方法。
在食品工业、饲料工业以及科研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油脂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准确测定粗脂肪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油重法原理简介油重法是一种常用的粗脂肪测定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样品在一定条件下加热,使其中的油脂充分溶解出来。
然后通过蒸馏、冷却等步骤,将油脂与水分离。
最后,根据油脂的质量与样品质量的比值,计算出粗脂肪含量。
三、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1.样品处理:首先对样品进行粉碎、过筛,以保证样品均匀。
然后将样品放入提取器中,加入适量的溶剂,进行搅拌、提取。
2.提取:将提取器中的溶液倒入蒸馏瓶中,加热蒸馏,使油脂充分溶解。
注意蒸馏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通风,以防爆炸危险。
3.冷却:蒸馏结束后,将蒸馏瓶中的溶液冷却至室温,使油脂与水分离。
可使用分液漏斗或吸管辅助分离。
4.称重:取出油脂层,用滤纸擦去表面水分,然后在精密天平上称重。
5.计算:根据油脂质量与样品质量的比值,计算出粗脂肪含量。
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温度、时间等条件,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2.选用合适的溶剂,如正己烷、醇类等,以便有效提取油脂。
3.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佩戴好实验服、手套和护目镜。
四、结果分析与应用通过油重法测定的粗脂肪含量,可以反映食物或其他样品中的油脂含量。
这对于食品、饲料等行业的产品质量控制以及人体营养状况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油重法还可用于植物油脂加工过程中的产品质量监测,以及研究油脂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等方面。
综上所述,油重法作为一种常用的粗脂肪测定方法,在食品、饲料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
脂肪含量测定方法

脂肪含量测定方法脂肪含量测定方法是用来确定各种食品或样品中脂肪含量的方法。
脂肪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不仅在食品中提供能量,还参与细胞生长和修复、体温调节和维持健康的体内器官功能。
因此,正确测定脂肪含量对于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以及合理的饮食安排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脂肪含量测定方法包括化学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
化学方法包括体外提取法、酶解法和酸解法等,仪器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红外光谱法等。
以下将对部分常用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体外提取法体外提取法是通过有机溶剂进行脂肪的提取。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食品、奶制品和肉类等样品中脂肪含量的测定。
常用的有机溶剂有乙醚、正己烷和乙酸乙酯等。
该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将待测样品与有机溶剂混合搅拌,使脂肪溶解在有机相中,然后通过离心分离有机相和水相,用烘干法将有机相中的脂肪蒸发干燥,最后称量并计算脂肪含量。
二、酶解法酶解法是利用酶的分解作用将脂肪酯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并测定其中脂肪酸含量的方法。
该方法常用于乳制品和肉类等样品中脂肪含量的测定。
常用的酶有胰脂肪酶、胆汁酯酶等。
该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将样品与酶和缓冲液混合反应,反应结束后通过萃取或离心将甘油与脂肪酸分离,进而通过滴定法、比色法或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的含量。
三、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通过分析样品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来测定脂肪含量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准确度高和灵敏度好的优点,能够测定各种食品和油脂中脂肪酸含量。
该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将待测样品进行甲醇酯化处理,然后通过气相色谱仪分离脂肪酸,并通过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
四、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是通过分析样品中脂肪酸甲酯的含量来测定脂肪含量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食品和油脂等样品中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该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将待测样品进行酯化处理,然后通过液相色谱仪分离脂肪酸甲酯,并通过紫外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
五、红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是通过样品中脂肪所吸收的红外光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脂肪的检验方法

脂肪的检验方法脂肪是构成人体和动物体的重要成分,它在维持能量平衡的同时,还可以增加食物的口感和美味,也是人体各种分子生化反应的催化剂。
因此,脂肪的检测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营养状况,确保安全可靠的食品供应。
脂肪检测的主要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
物理法是利用物理原理,根据脂肪的特性,通过测量脂肪的某些物理量来检测的,常见的物理法有重量法、比重法、电流法、液体稠度法和熔融点法。
其中,重量法和比重法是最常用的两种方法,通过分别测量某种物质的脂肪含量,从而就可以得出它的脂肪含量;而电流法则利用脂肪与水的不同电导率,用电流值来衡量脂肪含量。
化学法是利用化学反应来检测,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
其中,直接法包括紫外线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热重分析法、氢氧化物滴定法和滴度法。
这些方法都是对样品中的油脂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从而得出其中脂肪的含量。
而间接法则是利用脂肪在经过一定化学反应之后转变为其它物质,然后再通过某种分析方法测定所转化的物质的含量,从而得出样品中脂肪的含量。
以上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实际的检测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检测方法。
然而,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仍然有一些常见的问题存在,其中包括:脂肪的分离受样品的温度、湿度和pH值的影响;检测脂肪含量时,仪器精度较低,且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测量结果受实验者操作水平和经验等因素影响等。
为了提高检测效果,应当采取一定措施,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先,应该注意操作的稳定性,操作者的技能和经验也应重视;其次,在选择测量方法时,应考虑到样品的性状、检测精度等因素,以及检测时间、成本等因素;最后,样品处理时应考虑到温度、湿度和pH值等因素,减少外界干扰。
在检测脂肪含量时,应当采取考虑周全、操作正确的措施,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脂肪检测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为我们提供营养状况,确保人们安全可靠的食品供应。
然而,在检测脂肪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应当采取科学的检测措施,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1 简述1.1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药用或作制剂基质及赋形剂使用的酯类物质的检验。
1.2 本法只记述检验脂肪与脂肪油特定的检查项目,各具体品种标准中涉及到的一般物理常数测定,照药典规定方法进行,在此不再详述。
2 仪器与试剂2.1 仪器与用具离心机(3000r/min)、砂浴锅。
2.2 试药与试液均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8001、8002要求。
3 供试品的预处理供试品有液体状态,也有固体状态的。
固体供试品需经熔化后才能进行有关项目的测定;液体供试品也常因硬脂酸的析出而发生浑浊,因而供试品在测定前应先进行适当处理。
浑浊液体供试品的前处理估算测定所需用的供试品量,取略多于测定用量的供试品,置干燥烧杯中,于50℃水浴中加热使其完全熔化成澄清液体;加热后如仍显浑浊,可离心沉降或用干燥的保温滤器滤过使澄清。
将得到的澄清液体搅匀,趁其尚未凝固,用附有滴管的称量瓶或附有玻勺的称量杯,分别称取下述各项检验所需的供试品。
固体供试品的前处理取略多于测定需用量的供试品,切碎,置干燥烧杯中,在不高于该品种熔点l0℃的温度下熔化后,离心沉降或滤过,再依法称取。
4 测定法4.1 相对密度的测定取经过前处理的供试品,照相对密度测定法标准操作规范测定。
4.2 折光率的测定取经过前处理的供试品,照折光率测定法标准操作规范测定。
4.3 熔点的测定取经过前处理并重新凝固后的供试品,照熔点测定法标准操作规范第二法侧定。
4.4 脂肪酸凝点的测定测定脂肪酸的凝点,必须先将脂肪或脂肪油水解,除去多元醇,提取千燥的脂肪酸后方能进行测定。
4.4.1 脂肪酸的提取取经过前处理的供试品50g与20%(g/g)氢氧化钾的甘油溶液75g,同置于800ml烧杯中,加热至150℃并不断搅拌15分钟,使皂化,放冷至约100℃时,加入新沸的水500m1,充分搅拌成均匀溶液状,静置至泡沫大部分消失时,缓缓加大硫酸溶液(1→4)50ml,缓缓加热并轻轻搅动使均匀,静置至脂肪酸明显分离为一透明层。
趁热将上层脂肪酸移人另一烧杯中,再以新沸的水充分搅拌洗涤数次,至洗涤液滴入甲基橙指示液显黄色时,趁热将上层澄清的脂肪酸转移到干燥小烧杯中,加入无水乙醇5ml,搅拌均匀,以小火加热至无小气泡逸出,即得干燥的脂肪酸,备测定凝点使用。
4.4.2 凝点的测定取上法提取的干燥脂肪酸,照凝点测定法标准操作规范测定。
4.5 酸值的测定酸值系指中和1g的脂肪、脂肪油或其他类似物质中含有的游离酸所需氢氧化钾的重量(mg),测定时可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进行滴定。
4.5.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由于不同的脂肪或脂肪油中所含游离酸量的差别很大,酸值数相距悬殊。
为便于掌握滴定液消耗量不致过多或过少,称取供试品时应按供试品酸值数大小的不同等级,照药典的取样量表,精密称取供试品,置于干燥的250m1锥形瓶中,加乙醇-乙醚(1:1)混合液[临用前加酚酞指示液1.0m1,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调至微显粉红色]50ml,振摇使完全溶解。
如不易溶解,可缓缓加热回流使溶解,放冷。
4.5.2 乙醇-乙醚(1:1)混合液的制备取乙醇与乙醚各25ml,置100m1具塞锥形瓶中,振摇混匀,临用前先加酚酞指示液1ml,摇匀,滴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适量,调至微显粉红色。
4.5.3 滴定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粉红色持续30s不退,读取消耗氢氧化钠滴定液的容积(ml)。
4.5.4 计算以消耗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的容积(ml)为A,供试品的取样量(g)为W,照下式计算,即得。
供试品的酸值=5.61 AW在上式中,如所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l/L)的浓度不恰为0.1000mol/L时,应乘以F值;5.61为每lml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4.5.5 附注测定酸值小于10的油脂时,溶解供试品所用的醇醚混合液中的乙醇宜改用无水乙醇,防止供试品溶液可能出现的析出问题。
4.6 皂化值的测定皂化值系指中和并皂化1g脂肪、脂肪油或其他类似物质中所含有的游离酸类酯类所需的氢氧化钾的重量(mg)。
4.6.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供试品适量[其重量(g)约相当于250/供试品的最大皂化值],置干燥的250m1锥形瓶中,用移液管精密加入乙醇制氢氧比钾滴定液(0.5mol/L)25ml,连接回流冷凝管,于水浴上加热至微沸并回流30ml,然后用乙醇10m1冲洗冷凝管内壁及接口下部,加入酚酞指示液lml,摇匀。
4.6.2 滴定立即用盐酸滴定液(0.5 mol/L)滴定皂化剩余的氢氧化钾,至溶液的粉红色刚消褪,加热至沸,如溶液又出现粉红色,再继续滴定至粉红色刚消褪,读取消耗的盐酸滴定液的容积(ml)。
4.6.3 空白试验用上述同一移液管精密量取乙醇制氢氧化钾滴定液(0.5mol/L)25ml,如以上操作,滴定至粉红色刚消退,读取消耗的盐酸滴定液的容积(ml)。
4.6.4 计算以供试品溶液消耗的盐酸滴定液(0.5mol/L)容积(ml)为A,空白试验所消耗的盐酸滴定液(0.5mol/L)的容积(ml)为B,供试品的重量(g)为W,照下式计算,即得。
供试品的皂化值= ()28.05 B AW-⨯在上式中,如所用盐酸滴定液(0.5mol/L)的浓度不恰为0.5000mol/L时,(B-A)的数值应乘以F值。
28.05为每lml盐酸滴定液(0.5mol/L)相当于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4.7 羟值的测定羟值系指每1g脂肪或脂肪油中含有的羟基,经用下法酰化后所需氢氧化钾的重量(mg)。
4.7.1 酰化剂的配制称取对甲苯磺酸14.4g,置干燥的500ml具塞锥形瓶中,加醋酸乙酯360ml,振摇使溶解,缓缓加入醋酐120ml摇匀,密塞,放置3日后备用。
4.7.2 供试品的取样与酰化除另有规定外,照《中国药典》规定的取样量表,精密称取供试品适量,置干燥的250ml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酰化剂5ml,用吡啶少许湿润瓶塞,稍拧紧,轻轻摇动至完全溶解,置50±1℃水浴中加热25min (每隔10分钟轻轻摇动),放冷,加吡啶—水(3:5)20ml,5分钟后加甲酚红—麝香酚蓝混合指示液8~10滴,轻轻摇匀。
4.7.3 滴定上述经过酰化的供试品液用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滴定液(1mol/L)滴定至溶液显灰蓝色或蓝色,读取消耗滴定液的容积(m1)。
4.7.4 空白试验精密量取酰化剂5m1按上述操作并滴定,读取消耗滴定液的容积(ml)。
4.7.5 计算以供试品消耗的滴定液容积(ml)数为A,空白试验消耗的滴定液容积(ml)数为B,供试品的酸值为D,供试品的重量(g)为W,照下式计算即得。
供试品的羟值=()56.1B ADW-⨯+在上式中,如所用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滴定液(1mol/L)的浓度不恰为1.000mol/L时,(B—A)的数值应乘以F值。
4.8 碘值的测定碘值系指每100g脂肪、脂肪油或其它类似物质,当充分卤化时所需的碘量(g)。
4.8.1 溴化碘溶液的制备称取研细的碘13.0g置干燥的具塞玻璃瓶中,加冰醋酸1000ml,微加热使碘完全溶解;另用吸管插入法量取溴2.5ml(或于通风橱中用架盘天平称取7.8g),加入上述碘液中,摇匀即得。
为了确定加碘量是否合适,应于加溴前精密量取碘液20ml,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记下消耗硫代硫酸钠滴定液的容积(ml);并于加溴摇匀后,再精密量取20ml,加新制的碘化钾试液10ml,再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消耗的容积(ml)应略小于加溴前的2倍.溴化碘溶液保存在干燥容器内,密塞,存放于暗处.。
4.8.2 供试品的测定精密称取供试品适量[其重量(g)约相当于25/供试品的最大碘值],置干燥的250ml碘瓶中,加氯仿10ml溶解后,精密加入溴化钾溶液25ml,密塞,摇匀,在暗处放置30分钟,加入新制的碘化钾试液10ml与水100ml,摇匀,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剩余的碘,滴定时注意充分振摇,待混合液由棕色变成淡黄色时,加入淀粉指示液1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读取消耗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的容积数(m1)。
4.8.3 空白实验取氯仿10ml置干燥的250ml碘瓶中,如上述步骤自“精密加入溴化碘溶液25ml”起,依法操作并滴定,读取消耗的滴定液容积(m1)数。
4.8.4 计算供试品滴定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的容积(m1)为A,以空白试验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为B,以供试品的重量(g)为W,照下式计算即得。
供试品的碘值= () 1.269 B AW-⨯在上式中,如所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的浓度不恰为0.1000mol/L时,(B—A)的数值应乘以F值。
4.9 过氧化值的测定过氧化值系指每1000g供试品中含有的其氧化能力与一定量的氧相当的过氧化物量。
4.9.1 供试品的滴定除另有规定外,精密称取供试品5g,置250ml碘瓶中,加三氯甲烷-冰醋酸(2:3)30ml,振摇溶解后,加入碘化钾试液0.5ml准确振摇萃取l分钟,然后加水30ml,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01mol/L)滴定,滴定时,注意缓慢加大滴定液,并充分振摇直至黄色几乎消失,加淀粉指示液5ml,继续滴定,并充分振摇,待蓝色消失,读取消耗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01mol/L)的容积(ml)数。
4.9.2 空白试验取三氯甲烷-冰醋酸(2:3)30ml,置250m1碘瓶中,如上述步骤自“加入碘化钾试液0.5ml”起,依法操作并滴定,读取消耗的滴定液容积(ml)数,该数值不得过0.1ml。
4.9.3 计算以供试品消耗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01mol/L)的容积(mI)为A,空白试验消耗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01mol/L)的容积(m1)为B,供试品的重量(g)为W,照下式计算过氧化值:供试品的过氧化值= 10()A BW-在上式中,如所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01mol/L)的浓度不恰为0.01mol/L 时,(A—B)的数值应乘以F值。
4.10 加热试验取供试品约50m1,置烧杯中,在砂浴上加热,控制升温速率为每分钟升温10℃,升温至280℃,观察供试品的颜色和其他性状的变化。
4.11 杂质精密称取未经前处理的供试品约20g,加石油醚(沸程60—90℃)20ml,搅拌便溶解,用干燥至恒重的垂熔玻璃坩埚滤过(如溶液不易滤过时,可适当添加石油醚),用石油醚冲洗残渣及滤器,待溶剂挥尽后,于105℃干燥至恒重,精密称定,增加的重量即为该供试品所含杂质的重量,计算百分比率。
4.12 水分与挥发物取未经前处理的供试品约5g,置干燥至恒重的扁形称量瓶中,精密称重后,将瓶盖半开启在105℃的烘箱中干燥40min,取出时,须将瓶盖好,置干燥器内放冷,精密称定重量;再于105℃烘箱内干燥20min,置干燥器内放冷,精密称定重量;至连续两次称重的差异不超过0.001g,如遇重量增加的情况,则以增重前一次的重量为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