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中疯女人伯莎.梅森的象征意义

合集下载

简析《简爱》中伯莎梅森的形象

简析《简爱》中伯莎梅森的形象

简析《简爱》中伯莎梅森的形象《简·爱》作为一部受到全世界人民欢迎、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长篇小说,里面的人物角色可谓都是形象鲜明,有渴望忠贞的爱情、独立自主的女主人公——简·爱;风度翩翩、坐拥整个庄园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小说当中的主要情节主要讲述的是关于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的爱情故事。

然而,与此同时,还能让读者们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疯狂”、“扭曲”的女人——伯莎·梅森。

在《简·爱》里面,她被人们称为“疯女人”,大部分人们都会觉得,“疯女人”的存在就是因为作者夏洛蒂勃朗特需要,她的出现来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

但是,这其实并不是作者的主要原因,“疯女人”的称号其实具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一、《简·爱》里“男权主义的受害人”——伯莎·梅森1. 被夏洛蒂勃朗特刻画成“恶魔”的女人《简·爱》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第一次报复人,我尝到了滋味,像喝酒似的,刚一喝,芬芳甘醇,过后却满嘴苦涩。

”,在夏洛蒂勃朗特的笔下,一位曾经美丽动人、富有魅力的小姐变成了一个可怕、卑微、充满暴躁的“疯女人”。

身边的人视她为“恶魔”,她撕毁即将成为新娘的简·爱的婚纱,她一直在故事里跟幽魂一样突然的出现,并且每一次的出现都带着诡异的气氛和动作。

她被男主人公无情的禁锢,关在红色的小屋里,她受尽了压迫,她之前高贵的地位,美丽的梦想都化为灰烬。

所以,她的内心充满了对她身边一切的“憎恨”。

2.男主人公的冷漠和歧视造就了伯莎·梅森的“疯狂”如果是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下,没有男权主义,没有身份、种族的歧视,这位美丽的夫人的生活是美好的,自由的。

在《世界文学评价》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就冷漠无礼的天性和过分自尊的疾病而言,你简直是无与伦比。

”在书本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位“疯女人”她是有自己的名字——伯莎·梅森,她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黑洞”,男主公对她的态度除了对她身份的厌恶,没有任何情感,所以,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人,是十分痛苦的。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伯莎·梅森的“疯癫”形象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伯莎·梅森的“疯癫”形象

目录【摘要】 ...................................................................................................... - 2 -一、“疯女人”形象呈现 ............................................................................ - 3 -二、“疯女人”写作隐喻 ............................................................................ - 3 -(一)、“疯女人”在小说中作用 ........................................................ - 3 - (二)、男权压迫与“疯癫”的产生 .................................................. - 5 -三、“疯女人”形象与女性写作的关联.................................................... - 6 -四、结语 ...................................................................................................... - 8 - 参考文献 ...................................................................................................... - 9 -【摘要】伯莎.梅森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悲剧性人物,是潜藏在桑菲尔德庄园的一座阁楼上的带有精神病史的一朵罂粟花。

伯莎.梅森的存在意义-文档资料

伯莎.梅森的存在意义-文档资料

伯莎.梅森的存在意义作为一部女性主义的开山代表作,以往的研究通常关注于简的特质,而往往忽略了小说中唯一一个失语的重要角色,一个对于情节发展有着决定性的角色-伯莎?梅森。

作为带给罗切斯特财富与地位的原配,伯莎在整个小说中却始终带着娘家的姓氏,罗切斯特似乎从来没有想过与她一道分享自己的姓氏。

小说作者勃朗特用近乎冷酷的笔触安排了伯莎的命运,同时还彻底地剥夺了她的话语权,让她无法分辨,也让读者难以揣度其内心的想法。

笔者认为伯莎?梅森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整个小说中重要情节的决定性推手,可以说,没有她,小说的许多情节无法发展。

并且,她是作为女主人公简的一个对立体而存在的,她不仅帮助简?爱实现了她无法实施的重大愿望,并且以失语的形态作为简――这一第一叙述者的对立体而存在,以自身的悲剧经历说明了话语权的重要性。

一、伯莎?梅森对罗切斯特财富地位的延续与毁灭罗切斯特有着较为显赫的家庭声誉,然而,除了那个能给他带来荣誉的姓氏,他不过是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光蛋。

作为次子的罗切斯特要么过普通人的生活,要么就靠着这个显赫的姓氏,赶紧找个有钱人家的女人结婚,靠女方丰厚的嫁妆继续过着贵族生活。

理智的罗切斯特选择家人为他安排的第二条路,他娶了有着三万英镑嫁妆的伯莎,继续过他体面富裕的生活。

而伯莎却因为自己丈夫当年“幼稚无知,没有经验”所犯的错误,开始了作为疯子的15年不见天日的禁闭生活。

在罗切斯特对她的描述中,有着微妙的矛盾:婚前的伯莎.梅森“是个美人、雍容华贵”,而婚后初期的伯莎则“既粗俗又陈腐,即怪僻又愚蠢”。

再后来,读者所能看到的就是一个疯掉的、失语的伯莎,那个曾经出自富裕家庭的美人变成了一个人见人怕的“穿了衣服的野狗”,无法想象勃朗特创作时以怎样的心理写下了这些文字。

无疑,即使是已经疯掉的伯莎还是有着自己的独立思想的,她不止一次偷偷地溜出来,但却从不离开这个禁锢她的空间。

也许,她还在捍卫着自己女主人的地位。

当年轻的小姐太太们来到桑菲尔德府,大家都误会英格拉姆小姐会成为这里女主人的时候,伯莎第一次纵火了,她想以毁灭自己丈夫的方式结束这一切。

《简爱》中的疯女人—— 另类的复仇者形象

《简爱》中的疯女人—— 另类的复仇者形象

摘要:经典的具有女性独立反抗意识的文本《简·爱》,主人公简爱形象被认为是一个要求平等独立的新型女性。

而作品中的疯女人这一角色常常被忽略视为简的陪衬物,甚至被视为“贵族社会的一种象征”。

而疯女人伯莎是一个进行复仇的大胆的抗争女子;同时伯莎是男权社会中另一个被压抑的简爱,是简爱的内心世界或者说是她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关键词:简爱;疯女人伯莎;男权社会;复仇形象在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群当中,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简爱》可谓是真正在文字中确立妇女主体意识的一部发轫之作。

简爱因其刚毅的个性、自尊自爱的品格、要求人格独立和平等的美德等,为广大读者所喜欢。

然而,作品中仍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女性——疯女人伯莎-梅森,她常被世人冷落忽略,被视为“简爱的陪衬,以自己的丑与恶衬托出简的善与美;疯女人只是一个道具,三角关系中的多余者,罗切斯特与简的爱情的一个障碍物” ,更有甚者,认为“疯女人,可以说是贵族社会的一种象征”笔者认为这是对疯女人这一形象的误解。

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女权运动的不断发展,女权主义批评方法也应运而生。

批评家们从社会、文化、生理等各个方面对女性问题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从以往著名的女作家创作的经典作品人手,运用最新颖的批评话语重新解读女性作家创作的文本,并从中挖掘出许多新意,由此形成了许多与传统观点截然不同的结论。

其代表人物桑德拉·吉而伯特和苏珊·格巴合著了《阁楼上的疯女人》,在这部论著中他们仔细地考察了十九世纪妇女文学的文本,明确指出从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丁,到爱米莉·狄金森,弗吉尼亚·伍尔夫,尽管这些作家属于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然而她们的作品在主题和意象上都有某种同一性。

通过对这种贯穿于女性文学传统之中同一主题和意象进行研究,她们清晰地发现“历代的女性文学中都反复出现’锁闭和逃跑’的意象,小说中往往有精神失常者作为主人公的对立面现出,这些疯癫人物充当了那些安分守己的自我的社会替身,这些作品中还反复出现被禁闭在冰冷的或滚烫的环境中痛苦煎熬的种种隐喻。

从佛洛伊德的精神角度分析《简爱》中的伯莎·梅森

从佛洛伊德的精神角度分析《简爱》中的伯莎·梅森

从佛洛伊德的精神角度分析《简爱》中的伯莎·梅森[摘要]从女权主义角度出发,《简爱》中伯莎?梅森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疯女人,她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巨大密码,通过多这个密码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她与简实际上是同一人格的不同部分,伯莎以简的“本我”面目出现,隐藏在简的背后,通过她的行动,理性世界里的“自我”——简潜意识里要做的事情都由伯莎来完成。

[关键词]佛洛伊德、简爱、伯莎1979年,女权主义批评家吉尔伯特和库巴合著的《阁楼里的疯女人》一书,《简爱》中伯莎以一个女性控诉者的形象由阴暗的阁楼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之内。

她也被解读成女作家女权主义思想的表现:“疯女人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女作家的复本,是作家的自身的焦虑和疯狂、精神上的压迫感和分裂感的投射,女作家既要实现自己逃离男性住宅和男性文本的疯狂欲望,又难以摆脱其过程中的自卑情结,所以她们不是通过塑造浪漫主义的女强人而是塑造一位巫婆加恶魔般的疯女人来进行情感宣泄。

”方平先生曾直截了当的指出;“疯女人的形象成了隐藏在作品中的一个密码,她储存的信息是有多层次含义构成的:既有人类心理学意义上的,又有社会学意义上的,又有宗教和道德观念上的。

”伯莎的形象密码中的确隐藏了大量的现在还不为人所知的信息,在此,我仅从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切入,通过对伯莎的再讨论,论证伯莎在作品中的地位。

一在大量的女权主义作品中都把伯莎看成简灵魂的化身或她的另外一个自我。

在《阁楼里的疯女人》一书中,伯莎被诠释成了简的灵魂。

“就字面上看,夜间出没于桑菲尔德庄园的幽灵是伯莎?梅森?罗切斯特,然而从寓意和心理学的层面上讲,这令人毛骨悚然的幽灵就是简灵魂的化身。

弗洛伊德曾经明确的指出;“以症候的形成来解读精神矛盾也是一种很便利的办法,最符合唯乐原则的精神:因为症候可以免去病人精神上的痛苦。

”而精神上的疾病是症候的典型表现,所以,以精神病人、疯子面目出现的伯莎就变成了唯乐原则即“本我”的理想代言人。

简析《简爱》中伯莎梅森的形象

简析《简爱》中伯莎梅森的形象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简析《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刘梅1847年,天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名作《简·爱》问世,被人们广为称颂。

《简·爱》问世将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到底有多少痴心的女读者在这个相貌平平、过早饱尝人间辛酸、但终末失去与生活搏斗勇气的简·爱身上找寻自己的影子,寄予同情。

虽然她历经挫折坎坷,却有一个幸福如意的归宿,同自己所爱的罗切斯特结了婚,并且还继承了一小笔遗产。

人格上独立的简·爱有了经济上的自立,又嫁了如意夫君。

《简·爱》让我们记住了女主人公独立、自强、自尊、理智、自觉地挑战传统,追求幸福的成长故事。

然而,小说中那个简·爱追求幸福的苦难历程上的障碍——幽禁在顶楼上的疯女人伯莎,那个和简·爱的幸福美满形成鲜明对比,因为发疯而被囚禁,最终投身于自己亲手点燃的火海中毁灭的疯女人,又有几人会为她感到一丝一毫同情,甚或对她产生一点儿好感的?我们在关注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时,也许对那个阁楼上的疯女人毫不注意,甚至可能会为其死去而让简爱名正言顺的嫁给罗切斯特而欣慰。

疯女人伯莎让我们憎恶,厌弃,恐惧,让我们对其不屑一顾。

但细读《简·爱》,深究伯莎由发疯而被幽禁,最终投身火海死亡的人生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伯莎其实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被压抑,被迫害,被抛弃,被扼杀的不幸的女性形象。

一、伯莎是名利交易婚姻的牺牲品伯莎的不幸,首先表现在她同罗切斯特一样,同是多年前的那桩不幸婚姻的受害者。

罗切斯特的父亲是个“一钱如命”的贪财之人,为了金钱的缘故, 与富有的种植园主兼商人的梅森先生即伯莎的父亲谈定了儿女的婚事。

罗父看中梅森给女儿的三万英磅的陪嫁, 而梅森则看中了罗切斯特的家世。

在双方家长的撮和之下, 这对年轻人在西班牙得以相见, 很快成婚。

一位疯癫而又清醒的奇异女子——《简·爱》中的伯莎·梅森形象解读

一位疯癫而又清醒的奇异女子——《简·爱》中的伯莎·梅森形象解读
看守的阁楼 的伯莎何 以能在每 次复仇行动 中成功出 走, 随后又成功准确地回到被囚禁的阁楼?此在作品 中仍是一个费人猜解 的谜团。 但无论如何 , 其中可以 认定的一点是 ,那绝非一个完全疯癫者所能为之! 不可否认 家族精神病患的遗传基 因早 已潜隐于 婚前伯 莎的身上 , 而婚后 因夫妻双方缺乏感 情沟通 使得她性格越发暴 躁。也正因如 此 ,丈夫罗切斯特
双重压迫与钳 制之下 ,是难 以且也无法 获得真正 的 爱情和幸福——或者安于沦落为金钱和男人的奴隶, 或者疯狂甚 至死亡 , 伯莎正是这种环境之下的可怜牺 牲品 !无论其清醒还是疯癫 ,皆难逃离这种厄运。
全丧失了理智,她就不可能总是每每在最关键时候, 准确无误地把灾难酝酿筹划出来并予 以实施 , 也就不 可能存在 “ 偶尔神志清醒的时候”了。须知在简 ・ 爱 初到庄园和罗切斯特宴请宾客时, 伯莎清醒得很 , 丝 毫没有侵扰其他无辜客人。 另外 , 被囚禁在受到严格

位富有 自 自 尊 爱、自强不息、 大胆追求独立人格与 男女平等权利精神特质 的新 型女性形象上 。简 ・ 爱
亦 因此成为西方现代社会以妇女 解放为 旨归 的女权
主义运动 的先驱 。

疯癫而又清醒的女人
在小说 中为数不多 的几次 出场里 ,伯 莎均 以神
相形之下 ,小说 中另一位女性角色往往被 人忽
志不清者的面目亮相。其不顾一切地歇斯底里地咆 哮, 甚至屡次闯出阁楼实施报复行为 , 使得 读者往往 将其认定为缘 自家族利益而缔结 的一桩失败婚姻所 造成的,一位 I 生格扭 曲变态 的彻头彻尾 的疯女人 ! 但伯莎・ 梅森果真全然丧失理智了吗?知妻莫若 夫, 关于这点其丈夫罗切斯特先生也不得不坦承 ,她 “
被剥夺 了 自白和 申辩的话语权 ,甚至连 自己的存在 还只能依赖于弟弟梅森先生之 口( 如他是 以罗切斯特

《简爱》中伯莎·梅森的象征意义

《简爱》中伯莎·梅森的象征意义

- 250-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简爱》中伯莎·梅森的象征意义南通大学杏林学院(钟秀校区)/丁佩 指导老师/吴子飞【摘要】《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在1847年发表的小说,是现实主义杰出的代表作品。

它讲述了有关痛苦、爱和成长的故事,其中伯莎·梅森是一个在父权制社会中被赋予了一个魔鬼形象的人物,本文将主要概述疯女人伯莎·梅森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象征意义 疯女人 反抗在《简爱》中,虽然伯莎这个疯女人形象的存在构成了对于男女主人公爱情发展的巨大阻碍,但大多读者更多把目光聚焦于男女主人公身上,而将伯莎这个疯狂女人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然而,正是因为伯莎·梅森的存在,才并未让主人公简成为复制版的“灰姑娘”。

也甚至可以说,伯莎·梅森是《简爱》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因为她的存在成为了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向前演进且愈加跌宕起伏的有力工具。

近年来,关于《简爱》中疯女人象征意义的研究越来越多。

事实上,伯莎·梅森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潜意识的形象,她希望通过疯女人的人物设定来宣泄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不满。

一、借人物抒作家心中块垒《简爱》这一小说,采用的是自传式叙述方式,在维多利亚时期,女作家们通常通过在作品中塑造消极人物攻击父权统治这样一种方式,以达到表达不满情绪的目的,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也不例外。

她通过塑造伯莎·梅森这一疯女人形象,来表达内心压抑的情感。

简和作者夏洛蒂本人在气质、情感等方面都较为相像,更重要的是她们都拥有一颗为自由不断奋进的心,可以说,小说中的伯莎·梅森就是另一个夏洛蒂·勃朗特。

除此之外,小说中出现的一些角色和地点,也可以在夏洛蒂·勃朗特所处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像简早期学习的洛伍德学校就很有可能是夏洛蒂曾经呆过的慈善学校。

而小说中可爱小姑娘海伦的形象,就是以她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罗彻斯特这一人物和当时勃朗特姐妹的法语教师埃热先生也较为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爱》中疯女人伯莎.梅森的象征意义
内容摘要:小说《简?爱》中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明显受到读者的忽略、漠视甚至误解,但伯莎?梅森作为一个弃妇的代表,同简?爱一起,向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发起攻击,她的存在、她的行动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本文对伯莎?梅森的象征意义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这一角色对19世纪的英国妇女的悲惨命运及社会现状的折射,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与理解小说的实质。

关键词:象征意义简?爱疯女人复仇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

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独立的女性形象,尽管她矮小,贫穷,不美丽,但却为了获得自由而和命运做斗争。

很多读者被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浪漫爱情故事所吸引,同时那个自尊自强,纯洁的简?爱也在读者心中扎根常驻。

然而,另一个女性――阁楼中的疯女人伯莎?梅森明显受到读者的忽略、漠视甚至误解。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伯莎?梅森――这个古怪的,可怜的疯女人只是被当做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工具或者是作者“哥特式小说”的证明。

近几年来,关于《简?爱》中的疯女人的象征意义的研究有所发展。

美国
女权主义批评家桑德拉?吉尔伯特以及苏桑?古芭在他们合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中认为伯莎?梅森就是女主人公简?爱的心灵中的阴暗面,就是她一直想抑制的另一个“凶悍”的,秘密的自我。

本文中,我将尽力呈现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以及社会条件,从个人角度来阐释疯女人的象征意义。

一.我眼中的《简?爱》和疯女人伯莎?梅森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是19世纪英国文坛的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不同于传统的女主人公形象,简?爱虽然相貌平平,却自信机警,正直且富有同情心,摈弃了以往女主角的千篇一律的形象。

《简?爱》成功的克服了以往小说的弊端,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成为19世纪英国文坛的经典之作。

疯女人伯莎?梅森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都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她的出现难道仅仅是为了增加小说的神秘色彩以及趣味性吗?我们究竟该怎么定位这个疯女人呢?接下来
我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挖掘和剖析疯女人这一形象。

在疯女人出现之前,简?爱的生活平淡无奇,她的个性也显得过于简单。

如果没有疯女人的出现,简?爱将会一直延续她的平淡的生活,恋爱结婚,相夫教子,充其量是一个经济独立的女性。

然而,伯莎?梅森改变了这一切。

她的出现使得
简?爱的形象趋于完美,简?爱内心深处的东西由于她的出现而得以爆发。

从这个角度来说,疯女人的出现完整且丰富了小说结构。

而且,疯女人的失踪使罗伯斯特经历了一连串毁灭性的打击。

疯女人的出现也使得罗伯斯特的形象变得复杂丰满。

而且,从女性角度来说,在那个男权主义盛行的社会,伯莎?梅森和简?爱都经历了相同的考验和磨难。

归根结底,爱情毁灭了伯莎?梅森,却成就了简?爱。

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人性的弱点和光辉在爱情里显露无疑。

我个人认为,把疯女人和简?爱结合起来才是简?爱的完美代表。

疯女人代表了简?爱内心深处的气愤和愤怒,并且她以实际行动来缓解自己内心深处的这种情绪。

读了这部小说你就会发现,疯女人做了简?爱一直想做但未做的所有事情。

二.伯莎?梅森的象征意义
在《简?爱》这部小说里,夏洛蒂?勃朗特把伯莎?梅森描写成一个美丽的女性,不同于以往的是,她内心邪恶,道德败坏。

关于伯莎?梅森的背景描写全部是通过她的丈夫――罗伯斯特先生来完成的。

他单纯地以为伯莎?梅森的疯癫完全是来自于她家族基因的遗传以及她邪恶的本性。

小说呈现的只是伯莎?梅森身体上的疯癫。

婚后四年,她变成了一个彻底的
疯女人,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

人们都认为她粗鄙不堪,脾气暴躁,腐化堕落。

当然这一切都出自罗伯斯特先生之口。

作为一个读者,我们看不到伯莎?梅森疯癫之前的状态,所有一切关于她的事情都是“道听途说”――来自罗伯斯特先生。

伯莎?梅森好像是不存在的,即便存在,也只是以一具躯体,而不是以一个人的形式而存在。

通读这部小说,你会发现,文中用“它”来代替她的地址。

显而易见,对于一个被囚禁了很多年的孤独的女人来说,这是极不公平的。

如果我们撇开罗伯斯特和简?爱的幸福婚姻不说,我们就不难发现,伯莎?梅森才是这桩婚姻的牺牲品。

她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地位,失去了自由,甚至是失去了作为人的最基本的权利。

伯莎?梅森就像是作者内心深处的一个自我,一个一直想做的人。

然而在那个社会,伯莎?梅森却不能以一个真正觉醒的角色出现。

隐藏在阁楼里的疯女人就像一个女巫,一个普通的神话故事,却更像一个白日梦,不仅是因为这个梦一直隐藏在夏洛蒂?勃朗特的潜意识里,同时也因为她可以预见到自己悲惨的命运。

她并没有直接宣告这些,却用一个看似虚无的形象来表现她的意图。

总之,伯莎?梅森这一疯女人形象具有很深远的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

她的经历似乎聚焦了那个社会女性遭受的所有不幸和痛苦。

通过这个疯女人的疯狂的报复行为,作者表达了她对那个社会大男子主义强烈的不满和愤慨。

因此,这个
人物反映了对那个不公平的社会的仇恨以及对建立在金钱
和社会地位上的婚姻关系的憎恶。

夏洛蒂?勃朗特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她成功的描绘了简?爱这个人物形象,还在于她恰如其分的描写了伯莎?梅森这个疯女人。

简?爱和伯莎?梅森是女性形象的两种极端的代表。

一方面,简?爱充满智慧,坚强缄默;而伯莎?梅森却疯癫无常,感情热烈。

伯莎?梅森是夏洛蒂?勃朗特作品中的独一无二的人物。

疯女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她的出现为小说增添了很多神秘的色彩,成为小说的一个悬念,同时也在于她身处的那个社会以及她申述和反抗能力的缺失。

因为她被囚禁在阁楼里,终日暗无天日,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根据男女平等主义者的观点,疯女人申述和反抗能力的缺失某种程度上是文学历史上女性文学作品的缺失。

她留下的空白值得我们填补并且重新审视,同时也可以看做是她对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的无声的反抗。

参考文献:
[1]Altick,Richard.Victorian People and Ideas:A Companion for the Modern Reader of Victorian Literature.New
York:Norton,1973.
[2]Bronte,Charlotte. Jane Eyr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3]Glen,Heather.Charlotte Bronte: the Imagination in Histor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4]Sandra M.Gilbert and Gubar Susan.A Mad Woman in the Attic.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5]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6.
[6]于洪英.西方文学的文化性格[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7]朱虹.禁闭在“角色”里的“疯女人”[J].外国文学评论,1:88-92,1988.
李倩,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