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女性主义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导语】:鲍西娅是《威尼斯商人》中的重要人物,关于鲍西娅是怎样的人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本店铺来给大家介绍鲍西娅的人物形象分析,来了解一下吧。
《威尼斯商人》的女性主义色彩解读

《威尼斯商人》的女性主义色彩解读作者:章清波王家偉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119期【摘要】《威尼斯商人》塑造了经典的反传统的、具有现代思想的女性形象,尤以鲍西亚、杰西卡最为鲜明。
这部小说敢于打破时代思想的禁锢,倡导解放女性,重视女性的地位和自由。
而借助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对觉醒的新女性,智慧的新女性代表鲍西亚、杰西卡进行分析与研究,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女性自我意识的成长,探讨了对女性主义的研究。
【关键词】父权社会;女性主义;新女性一、引言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其许多剧作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妇女的真实生活。
他的《威尼斯商人》描述的是男主人公安东尼奥化险为夷、终得善果,然而,夏洛克则是窘态百出、终得恶果的故事。
正义终究还是战胜了邪恶,好人终归是结得善果,故而诸多的学者及读者认为《威尼斯商人》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小说塑造了鲍西亚、杰西卡这两个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们是觉醒的新女性、智慧的新女性,突破了父权社会对妇女的界定,推动了女性解放的实现。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于《威尼斯商人》的研究基本上集中于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性格及其行为特点进行分析,尤其是对作品中所涉及的宗教色彩和反犹太主义的主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而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小说中的女性所展现的时代特点进行分析的研究则较为少见。
如,国外的迈克尔·杰伊·威尔逊(Michael Jay Wilson)和博勒加德(Beauregard, David N)的文章通过分析与解读鲍西亚和夏洛克在法庭上当庭对峙时的情景,对莎士比亚的法律观以及对公平、公正的看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詹姆斯·夏皮罗(James Shapiro)的文章通过分析犹太律法来说明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冲突,具有反犹太主义的色彩,同时也揭示了小说本身实质上是一场宗教压迫下的社会悲剧;希文·巴内特(Sylvan Barnet)的文章通过运用语用学的经典的言语行为理论来剖析小说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来阐释其性格特点,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解读与分析文本。
女性意识觉醒:《威尼斯商人》中的波西亚

女性意识觉醒:《威尼斯商人》中的波西亚概述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威尼斯商人》中,波西亚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女性角色。
她以自信、聪明和坚定的个性而闻名,被视为女性意识觉醒的典型代表。
本文将探讨波西亚在该剧中的形象及其所代表的女权主义理念。
波西亚的形象独立自主波西亚是一个海外商人,她独立经营着自己的生意并且十分成功。
她没有依赖他人或男性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这展示了她强大而独立的性格。
聪明智慧波西亚具有卓越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
在面对复杂挑战时,她能够运用自己深厚的知识和冷静沉着地分析局势,并做出正确决策。
勇往直前波西亚不畏惧困难和挑战,勇敢地面对困境和逆境。
她敢于发声并为自己的信仰和权益而战,这展示了一个坚定而勇敢的女性角色。
女权主义理念自我解放波西亚代表着一个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形象。
她不受传统社会和男性压迫的束缚,通过独立经商实现经济上的自主,并通过智慧和力量来打破不平等的社会制度。
平等与公正波西亚追求社会的平等与公正。
在该剧中,她提出了著名的一词三金(pound of flesh)法律案件,以保护自己和其他人免于不公正待遇。
她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示了对权利与正义感的追求。
女性团结波西亚在该剧中同情并帮助其他处于困境中的女性角色,如被捕虏作为质押物而遭受欺凌的阿尼娅。
她呼吁女性之间的团结与支持,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改变。
结论在《威尼斯商人》中,波西亚被刻画为一个具有独立、聪明和坚定的女性形象,她成为了女性意识觉醒的象征。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展示了女权主义理念中的自我解放、平等与公正以及女性团结。
波西亚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现实生活中女性赋予了启发与鼓舞。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解读摘要莎士比亚所创作的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代表着他在喜剧艺术创作方面的最高成就。
通过这些作品以及激情饱满的笔触,莎士比亚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在这些女性形象中,人文主义的理想美、浑然天成的和谐美以及爱憎分明的力量美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但是由于当时社会以及历史的局限性,这些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往往会回归于与传统女性更为相符的形象。
本文在对莎士比亚四大戏剧做出简单介绍的基础上,从女性形象的先进性以及局限性两个方面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做出了解读。
关键词:威廉·莎士比亚喜剧女性形象先进性局限性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分别为《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四部作品主要描写的是友谊、婚姻以及爱情,在主题方面虽然略有差异,但是作品的故事情节却都错综复杂、生动丰富。
作品中的情节中往往有着很多的奇遇、欺骗、巧合与乔装打扮,对于喜剧爱好者和文学爱好者而言都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莎士比亚所创作的“四部喜剧”都处在作品创作的第一阶段,所以作品中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精神十分明显,并且作品内容以及人物形象都具有着较强的乐观精神与乐观行为,对人类社会中友谊的真挚以及爱情的美好进行了歌颂。
《威尼斯商人》主要讲述了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巴萨尼奥而向犹太高利贷者夏洛克借钱,同时签下了如果安东尼奥不能及时还债将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的契约。
由于安东尼奥出海遇到风暴而不能及时还债,所以夏洛克咄咄逼人要践行契约。
最后安东尼奥在鲍西亚的帮助下得救。
其中,鲍西亚女扮男装为安东尼奥辩护的情节充满了智慧光辉和语言魅力,是《威尼斯商人》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第十二夜》主要讲述了孪生兄妹薇奥拉与瑟巴斯辛出海遇险并漂流到伊利里亚,这里的贵族奥西诺正在向同样身为贵族的奥利维亚求婚但是遭到拒绝。
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观

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无疑,莎士比亚创作出了一系列鲜活的形象,在他的笔下,不论是国王,贵族抑或是平民,乞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尤其是女性,这类有着特殊意义和地位的人群,不同于男性,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女性作为一类特殊的人群,发挥着自己特有的魅力。
因而,在莎翁笔下,不同的女性也有着鲜明的不同之处,在莎翁不同的思想之下,又有着不同的女性形象。
可以说,没有女性形象这样鲜明的衬托,不会有这么成功的莎翁戏剧。
而这些却又无不生动形象,深入人心,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不同的女性抗争,或是妥协,或是矛盾的心理特征。
看了一些莎翁的著作,也读了关于一些莎翁的书,因此就想说一下自己对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比较的特殊的年代。
既有繁荣,也有衰落和矛盾。
因此根据不同时期的背景,我将莎翁创作分成大致三个阶段,以此分别剖析不同时期女性不同的性格特征。
一1590—1600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又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
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
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历史剧和喜剧。
以《威尼斯商人》(1597)中的鲍西亚为例,具体分析女性形象。
生活在人文时代的鲍西亚美丽,善良,机智,富有才华和胆识,如果说《威尼斯商人》第四幕法庭争斗是全局的高潮,那么,鲍西亚的形象也在这一高潮中得到了完美的塑造。
在莫测的险恶人生中,竟勾绘出出这样一个美轮美奂的女性形象,其实,围绕:一磅肉案,无所谓正义战胜邪恶,只在于智的较量。
法庭斗争的胜利,充分展示了鲍西亚超人的才华,在她进入法庭前,夏洛克气焰遮天,藐视一切,大家都一筹莫展,鲍西亚奉命于危难之时,略施小计,就击败了老谋深算的夏洛克,古希腊杰出悲剧大师索福克罗斯说得好:妇女一同男人平等就比男人强。
从女权主义视角阐述威尼斯商人

从女权主义视角阐述《威尼斯商人》[内容提要]《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之一。
而其人文主义思想和人物形象则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本文依据女性和女权主义的相关文献及其精神内涵,结合该作品主要内容和背景,从女性和女权主义角度透视、分析该作品,评议作品中的三个女性人物形象及其表现,并揭示《威尼斯商人》深刻反映的女权和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女性和女权主义;女性人物形象一、引言《威尼斯商人》是大文豪莎士比亚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以男性人物安东尼奥转危为安、因祸得福,而夏洛克则窘态毕现、一无所有而结束。
人们在为安东尼奥欢呼雀跃的同时,也对夏洛克的命运深感惋惜。
基于此,许多的读者和学者普遍认为,这一结局反映了基督教义对犹太教义的胜利,也是人文主义的胜利。
因此,《威尼斯商人》这一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人文主义的思想。
然而,从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及作品中较为典型的表现手法来看,《威尼斯商人》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它的女性及女权主义思想。
二、女性与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是近三十年来西方乃至全球最具活力的思潮之一。
女权主义,最早是在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它产生和发展的目的是消除对妇女这一受压迫群体在经济、社会及政治上的歧视,使广大女性从第二性的地位中解放出来。
关于女权主义,学者孙绍先曾作如是表述:“女权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泛指女性有关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力的主张,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
经日本中介传到中国,定名为“女权主义”,显示出着眼于男女社会权力平等的时代特征。
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用“女性主义”代替“女权主义”提法,含有侧重争取男女之间文化与精神平等的考虑在内,同时也减弱了“激进女权”的西方色彩。
另外一些学者则继续使用“女权主义”的概念。
女性与女权主义在英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一个词,Feminism。
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大胆的女性形象《威尼斯商人》的波西亚与波蒂亚

大胆的女性形象《威尼斯商人》的波西亚与波蒂亚《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之一,该剧中的波西亚和波蒂亚是两个具有大胆女性形象的角色。
她们在剧中展现了坚定自信、智慧机智以及对自己权益的捍卫,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波西亚是一名富有、聪明且独立的女商人,她为了帮助心爱的丈夫安东尼奥而变卖珠宝。
与传统的女性形象相比,波西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异于常人的勇气。
她并不满足于只是一个依附于丈夫的女性,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商业活动,并以自己的能力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
另一方面,波蒂亚是波西亚的朋友,她也是一位勇敢坚定的女性。
在剧中,波西亚在丈夫外出期间,将自己装扮成男性,以便代表丈夫完成一笔重要的交易。
这种敢于冒险、果断决策的行为展示了波蒂亚不为传统规范所拘束的一面。
她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体现了她对自己权益的捍卫和尊严的追求。
通过威尼斯商人这个戏剧,莎士比亚塑造了一对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
她们不受传统束缚,追求自我实现,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
她们的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中一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女性,对于现代观众来说,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与波西亚和波蒂亚这样的角色相比,其他女性角色在剧中显得相对保守和从众。
例如,波西亚的丈夫安东尼奥在面临困境时,显得无所适从,无法解决问题。
相比之下,波西亚和波蒂亚表现出的坚定和果断使得她们成为引人注目的角色。
此外,莎士比亚通过这对女性形象向观众传达了一些深层次的信息。
他通过这样勇敢、坚定的女性形象,呼吁女性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追求自身的独立发展。
这种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支持,可以说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
总的来说,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波西亚和波蒂亚呈现了一种勇敢、大胆的女性形象。
她们不受传统束缚,追求自我实现,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
她们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些社会关怀和探索的信息。
这两个角色体现了当时一些有智慧、有能力的女性形象,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女性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威尼斯商人》中的人文主义

《威尼斯商人》中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进步思想体系,它主张一切以人文本,强调人的权益,反对神的权威,反对唯利是图的金钱观,反对人性中残暴的兽性因素等。
本文以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为例,从爱情观、金钱观和人性的善与恶三个维度分析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标签:莎士比亚;人文主义;威尼斯商人一、引言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是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进步思想体系,它主张一切以人文本,强调人的权益,反对神的权威,反对唯利是图的金钱观,反对人性中残暴的兽性因素等。
广义的人文主义指任何反对神的权威、强调人权重要性的态度或立场,具体的人文主义是指所有致力于解放人类思想的努力,致力于将人类从封建思想和宗教教条的桎梏中解救出来。
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同样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本文从爱情观、金钱观和人性的善与恶三个维度分析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二、平等自由的爱情观《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喜剧代表作之一,该剧的一条主线是爱情,其中三对年轻的恋人历经挫折最终喜结良缘,结局皆大欢喜。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权利的重要性,人权包括人有权利追求美好的爱情,享受世俗的快乐,反对宗教的禁欲主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自由。
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违背父亲的意愿,与基督徒恋人洛伦佐私奔并改信基督教。
杰西卡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女性代表,敢于冲破封建家长制的牢笼,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莎士比亚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并借助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其人文主义思想。
莎士比亚正视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并肯定了人文主义对抗封建主义的崇高理想,表达了通过释放个性和实现个人追求来反对宗教对人性的禁锢思想。
三、反对唯利是图的金钱观莎士比亚的喜剧以不同于悲剧的方式表达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不同于传统的讽刺性为主的风格,在这部剧中莎士比亚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激烈的矛盾冲突,幽默的智慧,戏剧性的剧情反转来创造强烈的喜剧效果,并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反对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金钱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7 届)论文(设计)题目作者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论文字数论文完成时间大学教务处制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一、论文说明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扣8059+90749。
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1 从《阿Q正传》译本看民族文化的可译性2 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3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4 A Tragedy of Ambition on Macbeth5 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6 从彼拉特透视托尼·莫里森的妇女主义7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8 试论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词块教学9 从《唐顿庄园》看一战对英国庄园经济文化的影响10 语用策略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应用1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2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13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案例研究14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探究15 从叙事结构分析电影《撞车》中对种族歧视问题的诠释16 从《喜福会》母女代沟看中西文化冲突17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18 论《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19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20 华尔华兹《我似一朵流云独自漂浮》中的自然观21 O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Death in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by Hemingway22 论象征主义在《喜福会》中的体现23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24 伯莎梅森形象分析25 On the Female Influences on Pip’s Character in Great Expectations26 论《傲慢与偏见》中婚姻选择的经济动因27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28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29 从上海迪士尼的兴建看中西文化异同30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商务索赔信函话语分析31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教父》中的人物形象32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33 从《嘉莉妹妹》分析西奥多莱塞对人性欲望的理解34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异化35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肉体与灵魂的平衡36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37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38 西方饮食文化给中国餐饮业经营者带来的若干启示39 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紫色》汉译本对比研究40 浅析《宠儿》中塞丝背上的树的形象41 高中生对语法态度的研究42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43 放弃完美选择缺失---对比分析王熙凤和郝思嘉44 《珍珠》中的生态思想45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46 从禁忌语看中西文化差异47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48 简析《蝇王》的象征主义49 影响英语阅读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50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51 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52 英语教育产业化对英语教育的影响53 论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54 象征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分析爱伦坡的《一桶白葡萄酒》55 On Misread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56 被压抑的堕落的人性——《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性格分析57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个人抱负与自我完善58 A Study on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Note-taking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59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60 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61 从社会习俗角度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62 杰克伦敦对马丁伊登悲剧的影响63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的女性主义解读64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65 《隐形人》(混战)中的象征手法分析66 《雾都孤儿》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67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68 An Analysis of Virginia Woolf's Androgynous Vision in To the Lighthouse69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Barack Obama’s Inauguration Speech70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71 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72 模糊限制语在英语广告语中的使用及其语用功能探讨73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及其相互影响74 《喜福会》中的文化身份分析75 浅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的爱情观76 浅析爱默生的《论自助》——人生自主的源泉77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其翻译技巧78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79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研究80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81 从中美餐饮礼仪差异谈跨文化交际82 化妆品说明书特征及其汉译技巧83 约翰济慈的女性化倾向分析84 浅析李尔王的陷落85 论小说《苔丝》中环境描写的作用86 人性在《红字》中的体现87 生态哲人约翰斯坦贝克88 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89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Dietetic Cultur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rom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90 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91 马尔福的嫉妒92 从合作原则角度解读《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93 试析美国个人隐私文化的现象及根源94 《红字》中珠儿形象的象征主义分析95 《麦琪的礼物》的叙事技巧分析96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97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tagonists’ Growth in Native Son and Invisible Man98 从汉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99 The Problem of Evil---A Universal Issue Seen From Western Perspectives100 从跨文化角度论商标的翻译101 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对广告翻译的分析102 中西文化对红颜色的理解及翻译103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男性探究10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05 从儒学与基督教的角度探析中西文化差异106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对比研究107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108 中美非言语交际中的时空观差异109 中西方礼貌用语对比分析110 Analysis of Conrad’s Ambivalence In Heart of Darkness111 英文歌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112 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113 “省力原则”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114 黑人社区的替罪羊--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115 论内莉丁恩在《呼啸山庄》中的作用116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17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的成长118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歌曲汉译探究119 论不可译到可译的历史性变化120 中英姓名的文化内涵121 Aesthetic Arts in Allan Poe’s Poetry—An Analysis of Israfel and Annabel Lee122 英汉新词对比研究123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124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125 爱伦坡短片小说“美女之死”主题研究126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127 试论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与翻译128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129 浅析舒肤佳品牌的翻译130 论修辞在广告语中的运用和翻译13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32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133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134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135 孤独的精神探索者——《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锋》中主人公形象分析136 中美餐桌文化差异比较研究137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双重性138 苔丝之罪是谁之过139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对比140 如何设计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提问141 Foreignization as a Translation Approach--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Wei-ch’eng142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143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144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14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6 《魔戒》中的生态元素147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148 中英广告中的双关语探析149 关键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研究150 Where Should Gone With the Wind Go?——Study on The Disputes Among Critics of Gone With the Wind151 《哈姆雷特》与《夜宴》中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152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153 网络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154 严歌苓小说《少女小渔》里中国移民的文化身份构建155 On Application of TBLT to Junior High School Oral English Teaching156 李宁的品牌推广157 论英语自然地理术语的汉译158 追求自由与理想的珍妮—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电影《阿甘正传》女主角159 浅析《紫色》中西丽的成长蜕变对当今女性的启示160 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161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62 《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的意义163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164 电影《功夫熊猫》中美文化融合现象分析165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166 《最蓝的眼睛》中的自我迷失和身份寻求167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168 中美商务接待文化差异169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170 从《肖申克的救赎》看体制化对个人的影响171 对《一小时的故事》的批评分析172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173 《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174 英语习语学习策略的探究175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176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177 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融合现象178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179 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中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原型分析180 从合作原则的视角探析《神探夏洛克》人物话语风格181 浅析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写作风格182 浅析美国传奇总统的共性183 从跨文化视角看中美电影中的英雄主义—以《》和《叶问》为例184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185 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解读186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187 《夜莺颂》的翻译技巧探究188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189 英语与汉语中禁忌语的比较190 运用文本分析法看中英女性婚姻观的差异191 中文学术讲座报道的体裁分析192 从核辐射报道看英国报纸行文的语言特征193 世纪年代前后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女性形象对比194 重压之下的人之风采——以海明威《老人与海》为例195 《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价值观196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蕴涵的美国文化解读197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198 An Embodiment of Virtue--- A Moral Insight into the Image of Tess 199 论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创作风格200 从接受理论看赛珍珠的《水浒传》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