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分类
古代诗歌的体裁分类

曲;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
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2014-05-12 希望石阅 25623 转 325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一、古代诗歌体裁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的诗歌。
包括“诗经”“楚辞”、“乐府”等。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
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
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诗歌的分类暨总结

现代诗歌分类
1、作品内容表达方式:叙事诗抒情诗。
2、按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诗的押韵与韵脚
千里送鹅毛 将鹅贡唐朝(chao),山高路远遥(yao )。 沔(mian)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号(hao)。 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gao )。 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mao)。
我打开电脑,哇!诗歌的海洋真是太丰富了,古今中外的诗人写了许许多多美丽的诗篇,令人赞 叹不已。为了方便更好地了解更多的诗歌,我们把收集来的诗歌分了类,我们还掌握了几种诗歌的分 类方法呢!如,按时代分,可分为现代诗和古代诗;按内容分,可分为山水诗、田园诗、抒情诗等; 按诗人分,可分为李白的诗、杜甫的诗、王维的诗等等。
在进行活动前,我们小组制定了一个学习活动方案,我负责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在 查找中,我有很多收获,来与大家一起分享。通过查找,我了解到诗歌按不同的标准可 以有不同的分类:
诗歌按音律分可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和曲等。按内容来分可就多啦,有边塞 诗、怀古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叙事诗、咏物诗、讽刺诗、抒情诗、悼亡诗等,它 们代表诗歌的内容。现代诗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或叙事诗和抒情诗。就 这样,我们平时见到的无数的诗歌都可以归为这几类,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是近体诗和思乡诗,俄国诗人叶赛宁的《白桦》是自由诗和抒情诗。在这次活动中,我 不仅了解了诗歌的分类,还学会了欣赏诗歌。我掌握了欣赏诗歌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 对不同的诗比较着读,一边描绘诗中的意境一边读,先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再读等。读 诗时我会运用上这些方法,再欣赏它就不难了。例如对《秋思》和《秋词》这两首描写 秋天的诗,我会将它们进行对比着读,体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也写了一首 诗呢!
小学语文常识 有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小学语文常识有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那么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1)怀古诗。
一般是思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表达,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比照,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比照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古代诗歌 分类

古代诗歌分类
古代诗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按音律分类: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等。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2. 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等。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古代诗歌的体裁分类

古代诗歌的体裁分类有哪些从诗歌体裁上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格律:古典诗歌形式要求的总称;“格”,就是格式,包括某一诗体的句数、每句的字数、节奏、某些句子的格式句式、对仗类似修辞的“对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字的平仄声调高低、某句的押韵、用韵的要求等;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律诗,包括绝句;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四言诗和六言诗很少见;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简单的说,凡是不依照近体诗的格律来写,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诗,都是古体诗本书不论;近体诗大致分为三种:律诗,排律,绝句;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意思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来写成的诗;律诗的韵、平仄、对仗等,虽有许多讲究,但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⑴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⑵都押平声韵;⑶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⑷每首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王维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就是一百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绝句的字数比律诗少一半,在形式上就等于半首律诗,所以格律要求和律诗一样;另外五律,七绝的侧重点是首先这几个概念不是独立的,他们有时是相互交叉的;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绝句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后面还有详细说明;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总而言之,区别在于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汉乐府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他的思想性主要有1、反映的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2、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痛苦;3、批判了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他的艺术性主要有;1、叙事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并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从乐府开始,中国叙事诗开始了新纪元;2、比兴的大量运用,是以前诗歌所没有的;3、形式多样,有四言句,有五言句 ,有杂言句,语言活泼生动;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传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它与近体诗的区别是句式比较灵活自由,比兴的大量运用,形式多样,语言活泼生动;而绝句,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平仄、押韵,讲究语言的凝练,意境的营造等;。
古代诗歌的体裁分类有哪些

古代诗歌的体裁分类有哪些?从诗歌体裁上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
其风格清新自然.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古代诗歌分类

2、读懂“诗家语”
•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 《一剪梅· 舟过吴江》)-----改变词性 •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 八首》其八)----颠倒语序
•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高度浓缩
•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 龟年》)----互文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 ----省略、颠倒 •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修辞手法
• 这样的表达效果:①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 ②表现了朝政的昏暗;③暗寓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或:为下文抒发自己的壮志难酬作张本。) • 9、 ①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 赞赏朋友的高风; ②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 当局的不满; ③结局融情于景(以景结情)抒写 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6、抓尾句
• 答案:用典,借屈原和白居易两位古人,来表达自己谪官的愁思、 正道直行的信念和被埋没的内心苦闷。 •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 特点。 • 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 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比 喻,写出愁绪之多之纷乱,化虚为实。③以“羁绪”领起全篇。
• 6、咏史怀古诗。 • 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 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 7、春怨宫怨诗。 • 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 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 情。 • 8、闲适隐逸诗 • 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 闲、详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质朴清 新。 • 9、谈禅说理诗 • 一般借物或借事喻理,比如苏轼的《题西林璧》,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其中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 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其中的哲理,必须借理 解诗句含义入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 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 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 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 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如李白《赠汪伦》直接书写离情别意;王昌龄的 《别刘胥》(“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 功业,策马何骎骎。”),抒发自己“天生贤才”, 却终未被用的激愤;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 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重在对友人的劝 勉;而柳永的《雨霖铃》则重在抒发离愁别恨。鉴 赏这类诗必须仔细体味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的类型。
答案: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 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 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 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 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 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的情思。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 酒、秋等 。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一)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 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 者怎样的心情?)
2. 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1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 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 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 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 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 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 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 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 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 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 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 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答案:(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读下面的诗,完成练习。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 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 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第一问: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 之切。 第二问:“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 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 想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答案:⑴借代的修辞手法。 ⑵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 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忠君报国和建国立业的思 想。
三、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 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 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 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 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 常是白描、衬托。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⑴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答: ⑵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答“ ⑶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⑴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 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 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 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⑵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 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 萨 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 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 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2: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 浪向人间。 (1)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案:1,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 隐思想的仕人。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 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 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 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 浅意深,理趣盎然。
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 “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 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 怨景色单调。
⑶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四、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 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 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1: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融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 《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 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2答: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 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 而意无穷。
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 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 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⑴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⑵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 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 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五、思乡怀人类诗歌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 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 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 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 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 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六、咏史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 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 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 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 或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 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 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 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类别: 1. 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 鉴赏咏史怀古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 情,第三要品味技巧手法。
2: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⑴“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答: ⑵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 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越中览古 写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凉表达盛衰无常感慨 鲜明 的对比 石头城 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 寓情于景、拟人 蜀相 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 痛 借景抒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感慨壮志难酬 对比 京口北固亭怀古 抒发爱国情怀 词中用事 扬州慢 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 情景交 融、虚实相济 化用前人诗句 过华清宫 奢侈淫逸 咏怀古迹(其三) 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 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