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2019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优质课说课稿

2019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优质课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少年中国说》。
第四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家国之殇”。
通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和《圆明园的毁灭》三篇精读课文和《木笛》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少年中国说》是第四单元第2篇课文,这篇课文具有文言形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
课文诉说了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强国梦想,讴歌了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文共有三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从小到大介绍中国少年的责任;第二自然段,歌颂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第三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的
1.会写“鳞、履、疆”等生字,会认“哉、胎、惶”等生字,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课文表达的爱国情感。
(2019部编)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九

少年中国说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
重点:朗读、体会文章感情充沛的特点。
难点: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咱们的学习那篇文章?……,师:同学们请看黑板,齐读课题。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总之都是为说明一种道理。
——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列强争抢瓜分中国作为他们的殖民地,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些爱国的、进步的知识分子努力探求救国图强的道路。
梁启超组织参加了历史上著名的维新变法。
这篇文章是在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时所写。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ppt,词语齐读三、讲解课文师:文章共有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是一部分,分为四个部分。
(1) 第一部分师:齐读,要求读音正确。
生读……在ppt的帮助下,疏通本段意思,看看第一段在写什么?师指名译这段,三名左右学生。
师译本段。
问: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地方请举手。
师分析本段:问:这是一篇议论文,这一段提出本文论题,那么,本文的论题是什么呢?从第一段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带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来齐读论点!ppt论点……(2)第二部分师:作者是怎样论证论题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在课下注释的帮助下理解大意。
把不理解的字、词、句。
勾画出来。
注意,这里是大概意思,不需要字字追究解释:师分析本段师:好,先质疑,哪个地方不理解的,提出来,咱们解决一下。
……这段在写什么?……什么本段中你最喜欢那些话,为什么?……师在与学生的谈话中把以下知识点渗透进去。
第一层(首句):总起句,运用类比论证。
第一层(首句):总起句,运用类比论证。
老年人——少年人——课件:老年人——思既往——生留恋心——保守——永旧少年人——思将来——希望心——进取——日新老年人——好忧虑——灰心——怯懦——苟且——灭世界少年人——好行乐——盛气——豪壮——冒险——造世界老年人——夕照——瘠牛——僧——字典——鸦片烟——陨石——金字塔——少年人——朝阳——乳虎——侠——戏文——泼兰地酒——珊瑚岛——铁路老年人——秋后之柳——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春前之草——长江之初发源出示图片:夕照——瘠牛——僧——鸦片烟——陨石——秋后之柳——死海之潴朝阳——乳虎——侠——泼兰地酒——珊瑚岛——春前之草——长江之初发源师出示译文,请同学们默读。
2019年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12课《少年中国说》优秀完整教学设计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这篇文章运用象征的写法,介绍了少年同中国的关系,表达了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文章语言简练,含义丰富,韵律优美,值得一读。
【作者介绍】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干将:(gān jiāng)是古代传说的一把剑,十大名剑之一。
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
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
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课后作业一、读拼音,写词语。
这条大河yí xiè qiān lǐ( ),气势非常宏伟。
二、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文整体梳理。
(2019部编)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五

《少年中国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议论层次,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4.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并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课时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疏通文意,反复诵读,把握情感上。
一、导入新课我大致分了三个小步骤:第一步:在课间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从歌词“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入手,营造一种浓浓的爱国氛围。
(播放歌曲)第二步:然后这样导入:有个人在100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他就是梁启超。
提到梁启超,我们就会自然地想到与他有关的一段历史,谁能试着讲给同学听?这个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可稍作补充。
投影:“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也刺激爱国知识分子干预国事,要求维新变法,拯救国家。
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是变法运动的领导人物,时人称“康梁”,建议支持光绪皇帝实行新政。
由于维新派的政治制度的改革触犯了封建官僚的利益,而且威胁到慈禧太后的权威,因此,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
谭嗣同等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也由天津东渡逃亡日本。
)第三步:从介绍梁启超入手,梁启超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只是数十年的"饮冰",也未能凉了他的热血。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堂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一篇爱国主义演说,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节课选自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史,感受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文章用诗意的语言,赞美少年的朝气蓬勃,呼唤国人振奋精神,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教学时,应注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少年的力量。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对于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词语,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有一定的认知,但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朗读和表达能力,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的力量,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激发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朗读感悟: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生字词卡片:用于生字词学习。
3.相关资料:搜集与中国近代史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梁启超的图片,简要介绍其生平和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并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2个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2个课时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演讲词,梁启超以激昂的语气,高度概括的语言,赞美了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赞美了少年的活力,赞美了少年的希望,同时鼓励我们要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次清晰,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也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的背景和深层次的含义可能还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同时,学生对于演讲词这种文体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介绍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中对中国少年的赞美和希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对中国少年的赞美和希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2.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价值。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学生跟读和模仿。
2.课文动画视频:用于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3.相关背景资料:用于讲解课文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背景和作者梁启超。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动画视频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
(2019年新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此文相关的先贤救国救民的义举2.认识中国政论文形象生动、情感充沛的优秀特点。
3.引导学生模仿这种写法教学设想1.用大段的背景介绍:写作背景、作者情况、选文的其他内容补充达到第一个目的2.学生自学为主,老师串讲为辅,疏通全文文字,掌握关键词句解释、翻译并背诵第三段为第2、3个目的做准备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本文作为一篇政论文但形象生动、情感充沛的特点出示历史上著名的政论文片断李斯《谏逐客书》、《过秦论》帮助巩固认识教学过程:一.导人课文梁启超其人:清华大学的校训是什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个校训就是受梁启超的启发而拟定。
他来清华演讲,引用《易经》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生要做君子,树“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他是其中一位(另外三位:历史学家陈寅恪、国学大师王国维、语言学家赵元任)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惊人的勤奋和才华!更著名的身份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
文章背景: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短短二十多年,一跃成为亚洲强国,1895年甲午战争中,日本打败了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的清朝北洋水师,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赔款白银两亿两。
此举给中国知识分子以极大冲击。
广东举人康有为倡导改革得到光绪皇帝支持,开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后来变法失败,部分维新党人逃往海外。
梁启超逃往日本。
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
《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
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二.总体把握内容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鲜明的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019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12.《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积累重点实词。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理解教学设想1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内容,可以重温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2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通顺畅达,气势淋漓,并且多有恰当的排比、比喻,这些语言特点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听歌曲《我们是五月的花海》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2、有个人在100多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他就是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
板书课题3、我们先把课题读明白,谁能说说你的理解。
(少年就是年轻,少年中国就是指年轻的中国)师:这么理解也不错,如果把认识再推进一步,你们会发现梁启超这样说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课件介绍时代背景)1900年的中国,贫穷、落后、愚昧,同时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清王朝连自己的龙椅都拱手让与他人,国家命运岌岌可危,京师危矣!中国危矣!民族危矣!!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梁启超等人想改良政治来挽救国家,但不久就失败了。
历史上把这次变法维新叫做“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失败以后,梁启超逃到了日本。
在日本听日本人说到中国的时候,都说是“老大帝国”,(板书“老大”)“过去读到过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
老大的意思就是……”跟“老大帝国”相反的是“少年中国”。
日本人所以这样说我们,因为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看,中国似乎是正在一天天走向“衰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中国说》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此文相关的先贤救国救民的义举
2.认识中国政论文形象生动、情感充沛的优秀特点。
3.引导学生模仿这种写法
教学设想
1.用大段的背景介绍:写作背景、作者情况、选文的其他内容补充达到第一个目的
2.学生自学为主,老师串讲为辅,疏通全文文字,掌握关键词句解释、翻译并背诵第三段为第2、3个目的做准备
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本文作为一篇政论文但形象生动、情感充沛的特点
出示历史上著名的政论文片断李斯《谏逐客书》、《过秦论》帮助巩固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人课文
梁启超其人:清华大学的校训是什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个校训就是受梁启超的启发而拟定。
他来清华演讲,引用《易经》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生要做君子,树“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他是其中一位(另外三位:历史学家陈寅恪、国学大师王国维、语言学家赵元任)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惊人的勤奋和才华!更著名的身份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
文章背景:
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短短二十多年,一跃成为亚洲强国,1895年甲午战争中,日本打败了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的清朝北洋水师,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赔款白银两亿两。
此举给中国知识分子以极大冲击。
广东举人康有为倡导改革得到光绪皇帝支持,开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后来变法失败,部分维新党人逃往海外。
梁启超逃往日本。
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
《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
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二.总体把握内容
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鲜明的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掌握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要选择论据和论证方法。
论据一般有事实和道理。
事实一般指人,道理一般指理、言、物。
论据与论证方法的关系为:人,对应举例论证;理、言,对应道理论证;物(用寓言、或比喻的方式对应比喻论证;以上各种论据正反对举,则对应对比论证。
请同学们一定要做好笔记,为写议论文做准备。
本文第一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全文(课文节选部分)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四.疏通词句,掌握各部分内容,学习朗读
(一)第一段提出论点。
“是何言”反复,语气强烈,更足以表达遭人嘲笑后的愤激不平情绪。
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激愤之情
(二)第二段对比论证:老年人与少年作对比。
用老年人的消极保守和少年人的积极进取来比拟老大中国与少年中国的区别。
朗读时怎样处理情感?朗读老年人部分应该不屑、鄙视,朗诵少年部分怎应该充满热情赞
美
(三)第三段指出造成今日老大中国是老朽(掌权)者的罪过,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热烈讴歌少年中国的光辉未来。
此段分两层阐论。
第一层(从段首到“则国雄于地球”),阐明中国少年肩负建设重任。
段首把文意转到建国立业上来,突出少年承担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
首先从老年人、少年人活在世上的时间长短来说明少年人对建设未来中国的重要作用。
朗读时怎样处理情感?朗读老年人部分应该不屑、鄙视,朗诵少年部分怎应该充满热情赞美
接下去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等方面,竭力强调国家命运直接拴系在少年人身上。
句子内容的排列,从小到大,从部分到全体,步步发展,并且合理运用反复、排比的修辞,使文章气势磅礴。
朗读时怎样处理情感?朗读时应该热切期盼。
第二层(从“红日初升”至段末),热烈讴歌少年中国。
这一层用四字句写出,热烈赞颂我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
以“红日初升”,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无可限量;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喻我中国少年创建的少年中国的英姿;“奇花”句,是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
“干将”句以刚刚磨砺过的无比锋利的宝剑比拟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天戴”、“地履”句描写中国少年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地球之上,雄视整个世界;“纵”“横”两句,一指时间之长一指空间之广,为下句所表现的少年中国的“前途”展现了无比广阔的前景。
文章的最后,赞颂少年中国不断发展与天长存的壮美远景,讴歌中国少年永远向前的精神。
朗读时怎样处理情感?朗读此部分应该以最高的热情来赞美!
五.揣摩文章生动的形象、充沛的情感以学习
《少年中国说》的一大特点是生动的形象。
形象性是中国古代政论文的优良传统,在历史上早就有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出示ppt)那样传诵千古的名篇。
其写“老”则用“夕照”,用“瘠牛”;写“少”用“朝阳”,用“乳虎”;写我中国少年创建的少年中国的英姿用“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等。
更值得赞赏的是,梁启超使用丰富的形象,不仅围绕着一个思想中心,而且在众多的形象之中也是有主有从,突出了中心形象。
情感充沛是本文又一大特色。
他对当时那些手握“国权”的“老朽之人”的卑微的人格,空虚的灵魂,尸位护权的自私心理的无情批判。
对少年中国无限光明的前途的热列礼赞溢于言表。
六.展示《谏逐客书》、《过秦论》进一步巩固对古代政论文情感充沛、形象生动的特点的认识,为模仿写作做准备
七.作业:写一篇议论文如《论青春》,《论培优》,《论中国教育》,《论中国发展》要求充沛的情感、生动的形象
板书
老年人消极保守
国亦宜然
少年人积极进取
老大中国老朽冤业
少年中国少年责任前途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