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

初学历史,《中日修好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都是李鸿章签订的,当时我便认为他是个卖国求荣的大奸臣。
但细读历史,我不得不承认李鸿章是个英雄。
不同于思想迂腐的儒生,李鸿章可谓目光长远,善于接受西方新思想。
军事上,他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他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他一个人就办了三个。
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
可以说他在洋务运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
李鸿章一生最为人诟病的有三件事。
一是镇压太平天国时,李鸿章的淮军在苏州城杀了献城的降军,此为不信;二是在甲午海战中,由于他的消极避战,指挥错误,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但此事也不能完全归罪于李鸿章,当时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使北洋舰队难以维持先进设备。
三是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一生共签订了三十多个不平等条约。
这第三件事让李鸿章饱受“卖国贼”的骂名,我在查看史料时,为他感到无限辛酸,他签条约的细节差点令我落泪。
在《晚清真相》一书中写到:“为了争得条款的些小让步,李鸿章堪称付出了最大努力,但因底气不足,不免辞锐而气竭。
陆奥宗光回忆:“起初就偿金二亿两,他要求减少五千万两,视不能达此目的,他则乞减少二千万两,最后他竟对伊藤全权哀求以此些少减额为其归途之饯别。
此等举动以李之地位而言实有失其体面。
””甚至他在谈判后回住处的路上遇刺,才令日方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
而在签订《辛丑条约》时,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
此后他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人世。
李鸿章注定难以摆脱悲剧。
他看到也接受了西方新思想,可由于他所受的封建忠君爱国教育,并且他的仕途平坦受到朝廷重用,他不可能去反抗清王朝。
他所倡导的洋务运动从根本上也是为了维护清王朝长盛不衰。
我相信签订那些条约非他所愿,可是“君有命,臣不得不从”。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个人是很难超越时代的局限性的。
李鸿章自己也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当晚清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上有了李鸿章的名字,李鸿章就被披上“卖国贼”的衣裳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从小,历史书中的李鸿章就是卖国者,就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清廷代表在条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我也想当然的以为,他就是中国近代屈辱的罪魁祸首。
李鸿章已经离开超过百年,在查着资料中,我才明白,他不过是清朝积弱的替罪羊,在慈禧“量中华之物力,接与国之欢心”中,在顽固派的重重阻挠中,在的清朝民风不开中,他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
李鸿章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很长时间里,太平天国运动被塑造成先进的农民运动,而李鸿章被塑造成清廷的走狗。
但是,走进那段历史,我们发现,太平天国一开始就已经变味。
如果太平天国是正义的,那么中国将引来一个新的世界。
但是,事实相反。
拜上帝教的盛行,太平天国开启了一段文化浩劫。
甚至太平天国后期,“人均地”没有实现,放而出现了“夥涉为王”的现象,几王开始骄奢淫逸,互相内斗。
如果是在他时,这顶多发展成王朝的更迭,可是那时外忧以甚,太平天国又引起内患,实在是让摇摇欲坠的中国雪上加霜。
所以,李鸿章对太平天国的镇压是他的功。
最重要的是,李鸿章训练的淮军替代了满清腐朽的八旗,他为中国各地输送了一批优秀将领。
李鸿章较倭仁等顽固派较为开明,他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创办江南织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一批近代的军事和民用企业,客观上抵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他还积极创见中国的海防,筹划北洋水师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虽然因为“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但是不能否认,正是因为洋务运动让中国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为未来的革命打下了基础。
从这些来看,洋务运动是产生了积极意义的,而李鸿章在这场运动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我眼中的李鸿章——读《李鸿章——“裱糊匠”的慷慨与悲凉》有感最初知道李鸿章是在初中的历史课上,却未对其留下好的印象,只缘其签订了诸多不平等之条约,故认为其乃一懦弱之徒、一误国权臣而已。
直至读完了李金山先生著的《李鸿章——“裱糊匠”的慷慨与悲凉》我的观点有了巨大的改变,始觉可以说其是功过参半,绝不是一卖国贼,相反,李鸿章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爱国主义者,其慷慨而悲凉的人生传奇,更值得我们深思和敬仰。
很多人评价过李鸿章,李金山先生认为,个人强,国家弱,李鸿章是末世中的强者。
毛泽东曾说过:舟大水小。
李鸿章面临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困境。
关于自己的一生,李鸿章曾有过这样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李鸿章把自己比作帝国的“裱糊匠”,然而在那个满目疮痍的晚清帝国,李鸿章真的是一个“裱糊匠”吗?主要参考着李金山先生的数目,我也有着自己对李鸿章的一些看法和理解:一、善于等待抓住机会的不凡书生作为出生在八股取士的年代,李鸿章和书生一样,有着明确的官场目标。
在考取功名上,还是踌躇满志的,其所作《二十自述》中写道: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
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故人酬。
胸中自命真千古,外世浮沈只一沤。
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
也正如李鸿章所写的那样,他“邀请”到了曾国藩的赏识,并抓住机会成功地进入了曾国藩的幕府,在曾国藩那“饭桌即课堂”的氛围下,李鸿章可谓是受益匪浅。
李鸿章跟随在曾国藩的身边绝对是他的大幸,曾国藩的言传身教是李鸿章的性格和气质有了质的改变,为其在日后成就一番事业奠定了别人所不及的良好基础。
我眼中的李鸿章

清代名臣——李鸿章——近代史论文作业这次历史人物评价,我选择本人最崇拜的清代名臣—李鸿章。
说起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
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其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李鸿章不应该去承担晚清外交失败的后果。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为千夫所指。
细数李鸿章的一生,他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什么黑锅总是让他背,就算说他卖国,也是光绪、慈禧他们逼他去卖的!如果朝廷的军费都到位,如果皇帝确实落实海防,那时日本鬼子会攻的进来吗?他们敢侵犯台湾吗?而后面签约都是别人逼他去的,清朝政府那么多文武大臣,哪位有能力去签?《马关条约》只是让他成了朝廷的替罪羊。
换一句话说,如果清王朝统治者不同意割让台湾,李鸿章签不签约有用吗?看来看去,我感觉李鸿章真的很冤。
我们应该看到李鸿章对于政局的突出贡献。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李鸿章:“水浅舟大”。
可见此人的过人才能。
首先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务局、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等等。
这些实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洋务运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改革开放。
他认识到国际经济的互利性质。
当记者问到对华投资时,李鸿章认为,在华投资是双方互利的事,并表示清政府非常欢迎任何资本前来投资,建立当代工业企业。
在外交现代化方面,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可以这样说,中国的现代化外交就是从李鸿章开始的。
他出使日本,晚年周游列国,与各国政要交往,各国对李鸿章的评价都相当高。
1896年8月28日李鸿章抵达纽约。
正在度假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地赶来会见李鸿章。
纽约港到处挂起了大清帝国的龙旗,可谓礼炮轰鸣,万人空巷,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李鸿章在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也展现了一个卓越的外交家的敏锐的国权意识和现代意识。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梁启超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人民在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时的探索,斗争与反抗史。
在这期间,涌现出了无数惊才绝艳之辈,他们对中国的生存与前进方向的选择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而李鸿章作为办洋务创近代工业的北洋大臣,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独属于他的浓浓的一笔。
很多人眼中的李鸿章是洋人的走狗,卖国贼的典型代表,许多清末电视剧中的大反派不外乎就是他和李莲英。
的确,世人这么看他也有其道理。
对于中国迫害最深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尽是由他签订,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海军的全军覆没也是由他所造成的。
但有时,结果不一定就是一切。
大清国最终的覆灭、甲午战争的失利以及《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本身不能证明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
在政治腐败的前提下,丧权辱国不是哪个人(尤其是一个臣子)的事情。
谁来签订条约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探究事件本身内在的深刻原因。
作为一个政治家,李鸿章其实是无为也没有办法有所作为的。
他最终使自己成了朝廷内外的出气筒和国家衰亡的替罪羊。
其实,李鸿章的一身,可谓是尽瘁国是,胆识过人。
在反对太平军的战争中,与奕 ,曾国藩,左宗棠一起效法西式军队,请外教,用火器以保证战争的胜利。
同时,他利用与洋人接触的机会学习西人强大之科技,创办工厂制造军用火器,开办矿厂与制造局,发展轮船,电报与铁路事业。
更是敢于将大清的学子派往西洋作为留学生这在客观上也为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打下了一定基础。
有人会说,李鸿章镇压了农民起义,是一个血腥刽子手,是一个清廷帮凶。
但这样的说法过于偏激,对于一个延续了2000年以忠孝来治国的理念,李鸿章的做法其实毫无错误,不忠者应当镇压,对于封建王朝来说实在是天经地义。
就连人人称颂的岳飞也多次的镇压过农民起义,使得摇摇欲坠的宋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了几年。
故而这实在不足以评价一个人的善恶。
而对李鸿章影响最大的一个洋务运动就是创办北洋水师,它既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也是日后李鸿章饱受非议的源泉。
历史小论文

看人当一分为二――我眼中的历史人物李鸿章如果说我们华夏5000年文明史是一片广袤而深邃的天空,那么,历史人物就是点缀于天空之中的一个个璀灿夺目的星星。
星星虽不足以与天空并论,星光虽不足以与日月争辉,然而,他们依然努力书写着历史的辉煌,勇敢承载着历史赋予的重任……在所有的历史人物中,我最喜欢研究的便是时任清代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的李鸿章。
听到这句话,可能许多人会大加嘲讽,或者嗤之以鼻。
请不要误会,我说的“喜欢”针对的是研究的过程,而并非研究对象。
如果你还是不相信,那么,就请认真阅读下面“我”的研究成果吧:一、“讨厌”李鸿章“讨厌”是我对李鸿章的第一感觉。
当时的清廷昏庸无能,腐朽衰败;慈禧专政,势奢极欲,纲纪败坏;而皇帝羸弱,拘谨怯弱;官吏贪赃枉法,醉生梦死的现实条件下,李鸿章――这位朝廷重臣没能力挽狂澜,反而同流合污,惟慈禧马首是瞻。
在列强的淫威之下,李鸿章不断地妥协、屈服,最终导致了“国将不国”的可悲结局。
在与列强的较量中,到底是战还是和,李鸿章左右摇摆,最终自酿苦果。
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奉行妥协,把中国的胜利作为与法国外交求和妥协的资本,最后签订《中法新约》,致使中国不败而败。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慈禧害怕战事破坏自己的六十大寿,指示李鸿章不可再生事端,此时的李鸿章又对日本妥协投降,又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黄海大战后,李鸿章极力夸大战后损失,采取“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
日军围攻威海卫,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北洋舰队被困港内,坐以待毙,全军覆灭……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受清廷委派,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面对在原则大事劣迹斑斑的李鸿章,此时,我们除了“讨厌”“憎恨”还会有什么呢?二、“喜欢”李鸿章不过话又说回来,看人也应该一分为二。
李鸿章做对了什么?他主导了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没有改变国家羸弱的事实,但称的上一个积极的探索,是自救自强的表现。
这是最应该肯定的。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摘要:时代造就了这样的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关键词:洋务运动功过正确认识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以上这些基本信息我就不多说了,作为晚清重臣的对于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李中堂,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通过查找历史资料,我更为透彻的认识了李鸿章这一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
他以军事起家,纵横于晚清外交界,弛名于西方,为晚清一代“兵家”和“外交家”,代表晚清政府主持签订了《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及《辛丑条约》等近代史上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重大不平等条约。
同时又对晚清近代化进程做出过贡献,史学界中有人称他为中国近代化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不可否认,他在军事近代化、经济现代化、以及外交近代化上都创造了许多功绩,他重视人才、是个腐朽王朝的忠臣,在他的身上,有着过人之处,也有令人深恶痛绝的地方。
为了防范外敌,尤其是东邻日本的野心,于是北洋、南洋舰队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筹建,而北洋舰队与更是由李鸿章亲自一手经营,也是他一生花费最多,经营最久的事业。
到19世纪八十年代,李鸿章已成为外国商人的最大主顾,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辖下的北洋水师已拥有总吨数四万多吨,在当时可说是相当可观的一支真正舰队了。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关键词:李鸿章历史评价个人视角内容提要: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
他为人称赞为“中兴名臣”,同时又被指责为“民族罪人”,这两个极端的评价都源于那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历史所决定的。
对于李鸿章,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1.李鸿章简介提到中国的近代史,就离不开“李鸿章”这三个字。
李鸿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①。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2.国民眼中的李鸿章无论在国外还是中国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个人像李鸿章一样在身前死后招致猛烈而持久的抨击和争议。
直至今天,在国人眼里,这位晚清重臣的历史罪责深重得仍是令人难以用笔来计算的。
仿佛中国近代史所记录的屈辱与不公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国人一向将他从大清国即将灭亡前所经历的一切内忧外患中孤立出来,而痛斥他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卖国贼。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
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格所最难堪”之事。
毋庸置疑,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惧憔的李鸿章从来都同列强的“友好”和“野心”搀杂在一起,在大清国闭关锁国的内忧外患时机,李鸿章不得不冒着国人辱骂痛斥、人格卑微之名在君臣与忠孝的夹缝里,在列强贪婪的刀俎下签下了一个个辱权丧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议和大纲》……一个巨大的王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国人即刻将矛头齐指他:“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3.历史上的李鸿章我们是否看到,在以慈禧为首的大清国腐朽统治威逼下,李鸿章又能否披上不忠的名义,顾全个人,弃清政府,而去维护自己起码的尊严和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
在欧美列强眼中,他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外交家和改革者,是满清的裨斯麦,东方的拿破仑。
对满清政府来说,李鸿章是他们的救世主,而在大部分传统的中国人心目中,他又是一个沾满血腥的刽子手和卖国贼!在我眼中,我尽管“敬李鸿章之人,惜李鸿章之才,悲李鸿章只遇”(梁启超语),但对他的失误和他自身的缺点却又不得不提。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王树增语)时代决定了他要扮演一个受万人唾弃的卖国贼的角色,而他也乐意在国家出现存亡危机之时,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思想境界出面收拾残局,但他的一腔热血却拉不回走向崩溃的清王朝。
李鸿章他想做的,该做的多得可观,但他能做的,做好的却少得可怜。
先来说说洋务运动。
李鸿章在他所办的军事企业中,用的基本上都是些外国雇员,他所希望的是通过这些外籍雇员,能把西方先进的科技成果带给中国。
其中有这样一个事例,在他的外籍雇员中,有个叫傅阑雅的翻译官,李鸿章要求他教授蒸汽机的原理,可傅阑雅对蒸汽机一无所知。
李鸿章很不解,作为一个西方人,怎么可能不知道蒸汽机的原理呢?在他的外籍雇员中还有一个叫马格里的英国军医,他跟随淮军征战多年,李鸿章对他很是信任。
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成立金陵机器制造总局,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认为做大炮,要有个洋人做顾问,于是便把马格里请来了。
他们从英国弄了些图纸,找了些工匠,开始有模有样地研究起大炮了。
可马格里毕竟是学医的,并不懂制造的技术,在宁局造的六十磅大炮,1875年1月5日在大沽口炮台试放时发生爆炸。
对于这次的失败,李鸿章感到很沮丧,其实他最初的想法是好的,利用外国雇员这一桥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他竟让一个学医的研究大炮,这却是可笑的。
科学技术需要的是专业的技术人才,而不是随便一个西方人就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
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学德国的海军,可这些留学生在德国并不安分,经常惹事,出去赌博。
当时,一个德人问中国驻德公使说:“你们怎么派这样的人的到德国留学?”中国驻德公使李凤苞说:“这种当兵的人本来就是无赖子弟。
”德国人马上问道:“你们中国派这样的人远离七万里到德国来留学军事,怎么能这样轻率?”可见,李鸿章在用人方面是值得质疑的,他用的大多是一批当年跟随他打仗起家的一些部属。
梁启超说这些人同李鸿章是“共同患难,今共功名,循他私情,展转汲引,布满要律,委以重任,不暇问其才之可用与否,以故临机偾事,贻误大局。
”
除了用人方面,我认为李鸿章历尽心血建立的北洋水师,也存在种种问题。
我认为北洋水师的战败,并不是因为西太后挪用经费,少买几所军舰,而是其自身的缺陷。
1、北洋舰队根本缺乏作战常识,面对日本舰队的一字横队,北洋舰队竟派出一个并派人字。
这样的布局的结果就是惨败;
2、平时训练就弄虚作假,练习炮击时先提前测定发炮位置,这样的训练,显然只能用来糊弄上级;
3、北洋舰队所使用的洋药是由李鸿章的亲戚一手包办,就算是出演一个严重的质量问题,也无人敢投诉。
就是这样一个存在许多问题的舰队,在李鸿章眼中,却是一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大海军。
讽刺的是,当李鸿章在倭(日本)路过的海峡“耀武扬威”时,这个被他用来鄙视的东洋小国仅用了几天时间,就埋葬了其引以为豪的30多年的洋务心血!为什么?我觉得不仅是海军的薄弱,还是因为陆军的实力弱。
那么,如果当时把发展海军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陆军上,结果又是怎样的呢?日本明治维新用现代化工业支撑军队建设,而2003年美国侵伊战争,伊拉克凭借很好的武装实力,抵挡了美方强大的军事实力四五年。
而当时大清国拥有四万万人民,更何况这“这四万万人民不怕流血”。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洋务运动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为什么李鸿章不遗余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却对民主政治格格不入?难道是他不懂吗?他留心西学,身边又有一些对他忠心耿耿的洋人雇员,不可能对民主政治一无所知。
我认为问题在于“无清朝,无李鸿章”,他的切身利益与清朝的封建统治息息相关。
他当然要维护这个王朝的统治。
“中体西用”只能说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改革,而“宰相合肥天下瘦”则体现了李鸿章自私的一面。
李鸿章,一个让人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他说自己的一生“只是一个裱糊匠,面对一个破屋只知修茸却不能改造”,他是这间“破屋”的第一个修建者,有创新,注定也有失误,没有人有资格去批评他,拥有李鸿章是民族的大幸,确是李鸿章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