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

初学历史,《中日修好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都是李鸿章签订的,当时我便认为他是个卖国求荣的大奸臣。
但细读历史,我不得不承认李鸿章是个英雄。
不同于思想迂腐的儒生,李鸿章可谓目光长远,善于接受西方新思想。
军事上,他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他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他一个人就办了三个。
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
可以说他在洋务运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
李鸿章一生最为人诟病的有三件事。
一是镇压太平天国时,李鸿章的淮军在苏州城杀了献城的降军,此为不信;二是在甲午海战中,由于他的消极避战,指挥错误,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但此事也不能完全归罪于李鸿章,当时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使北洋舰队难以维持先进设备。
三是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一生共签订了三十多个不平等条约。
这第三件事让李鸿章饱受“卖国贼”的骂名,我在查看史料时,为他感到无限辛酸,他签条约的细节差点令我落泪。
在《晚清真相》一书中写到:“为了争得条款的些小让步,李鸿章堪称付出了最大努力,但因底气不足,不免辞锐而气竭。
陆奥宗光回忆:“起初就偿金二亿两,他要求减少五千万两,视不能达此目的,他则乞减少二千万两,最后他竟对伊藤全权哀求以此些少减额为其归途之饯别。
此等举动以李之地位而言实有失其体面。
””甚至他在谈判后回住处的路上遇刺,才令日方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
而在签订《辛丑条约》时,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
此后他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人世。
李鸿章注定难以摆脱悲剧。
他看到也接受了西方新思想,可由于他所受的封建忠君爱国教育,并且他的仕途平坦受到朝廷重用,他不可能去反抗清王朝。
他所倡导的洋务运动从根本上也是为了维护清王朝长盛不衰。
我相信签订那些条约非他所愿,可是“君有命,臣不得不从”。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个人是很难超越时代的局限性的。
李鸿章自己也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当晚清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上有了李鸿章的名字,李鸿章就被披上“卖国贼”的衣裳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从小,历史书中的李鸿章就是卖国者,就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清廷代表在条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我也想当然的以为,他就是中国近代屈辱的罪魁祸首。
李鸿章已经离开超过百年,在查着资料中,我才明白,他不过是清朝积弱的替罪羊,在慈禧“量中华之物力,接与国之欢心”中,在顽固派的重重阻挠中,在的清朝民风不开中,他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
李鸿章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很长时间里,太平天国运动被塑造成先进的农民运动,而李鸿章被塑造成清廷的走狗。
但是,走进那段历史,我们发现,太平天国一开始就已经变味。
如果太平天国是正义的,那么中国将引来一个新的世界。
但是,事实相反。
拜上帝教的盛行,太平天国开启了一段文化浩劫。
甚至太平天国后期,“人均地”没有实现,放而出现了“夥涉为王”的现象,几王开始骄奢淫逸,互相内斗。
如果是在他时,这顶多发展成王朝的更迭,可是那时外忧以甚,太平天国又引起内患,实在是让摇摇欲坠的中国雪上加霜。
所以,李鸿章对太平天国的镇压是他的功。
最重要的是,李鸿章训练的淮军替代了满清腐朽的八旗,他为中国各地输送了一批优秀将领。
李鸿章较倭仁等顽固派较为开明,他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创办江南织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一批近代的军事和民用企业,客观上抵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他还积极创见中国的海防,筹划北洋水师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虽然因为“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但是不能否认,正是因为洋务运动让中国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为未来的革命打下了基础。
从这些来看,洋务运动是产生了积极意义的,而李鸿章在这场运动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李鸿章,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
在欧美列强眼中,他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外交家和改革者,是满清的裨斯麦,东方的拿破仑。
对满清政府来说,李鸿章是他们的救世主,而在大部分传统的中国人心目中,他又是一个沾满血腥的刽子手和卖国贼!在我眼中,我尽管“敬李鸿章之人,惜李鸿章之才,悲李鸿章只遇”(梁启超语),但对他的失误和他自身的缺点却又不得不提。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王树增语)时代决定了他要扮演一个受万人唾弃的卖国贼的角色,而他也乐意在国家出现存亡危机之时,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思想境界出面收拾残局,但他的一腔热血却拉不回走向崩溃的清王朝。
李鸿章他想做的,该做的多得可观,但他能做的,做好的却少得可怜。
先来说说洋务运动。
李鸿章在他所办的军事企业中,用的基本上都是些外国雇员,他所希望的是通过这些外籍雇员,能把西方先进的科技成果带给中国。
其中有这样一个事例,在他的外籍雇员中,有个叫傅阑雅的翻译官,李鸿章要求他教授蒸汽机的原理,可傅阑雅对蒸汽机一无所知。
李鸿章很不解,作为一个西方人,怎么可能不知道蒸汽机的原理呢?在他的外籍雇员中还有一个叫马格里的英国军医,他跟随淮军征战多年,李鸿章对他很是信任。
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成立金陵机器制造总局,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认为做大炮,要有个洋人做顾问,于是便把马格里请来了。
他们从英国弄了些图纸,找了些工匠,开始有模有样地研究起大炮了。
可马格里毕竟是学医的,并不懂制造的技术,在宁局造的六十磅大炮,1875年1月5日在大沽口炮台试放时发生爆炸。
对于这次的失败,李鸿章感到很沮丧,其实他最初的想法是好的,利用外国雇员这一桥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他竟让一个学医的研究大炮,这却是可笑的。
科学技术需要的是专业的技术人才,而不是随便一个西方人就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
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学德国的海军,可这些留学生在德国并不安分,经常惹事,出去赌博。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

李鸿章创办的金陵制造局
功绩—洋务重臣
兴办洋务
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人物 之一。在1872年,李鸿章创 办了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 运动由军用企业向民用企业、 由官办企业向官督商办的第 一个企业。说明他已经认识 到军事应以经济基础,这是 洋务运动思想的一个进步。
李鸿章在任直隶总督时接 管天津机器局,并扩大了天 津机器局的生产规模。右图 为天津机器局生产的赛电。
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 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历史与真实的差 距确实很大,多做实 事的人未必能流芳万 世。梁启超说:“吾 敬李鸿章之材,吾惜 李鸿章之识,吾悲李 鸿章之遇。”李鸿章 才识过人,只是生不 逢时,值得同情。
➢李鸿章的功绩
• 洋务重臣 • 创办民用企业 • 创 就是弱国无外交。
3#403集体成员对李鸿章的评价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李鸿章就是人在高 堂,也会身不由己。李鸿章所做的努力,都是维 护满清统治,也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且在洋务 运动中,他所做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派留学 生、组建北洋舰队等,都为以后留下了不可替代 的贡献。
修园费用原本预算1000万两,后来不断追加, 穷极富丽,以至翻了几倍。 ❖清廷最高领导慈禧竟以强权大揩洋务之油,用于个 人享乐,底下大小官员纷起效尤,发些洋务财,又何 足道哉!
• 可怜的替罪羊
常说时世造英雄,其实时世也造替罪羊的。 1、大清国不是李鸿章的,他没有实权卖国; 2、他只是来当大清的外交官。
自我评价
➢
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
➢
自己只是一个裱糊匠,面对一个破屋只
知修葺却不能改造。
➢ 是书生,是宰相,亦是将军,担时势强加之 千秋罪过
➢ 是罪人,是权要,亦是功臣,愿后人还我公 一世勋名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关键词:李鸿章历史评价个人视角内容提要: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
他为人称赞为“中兴名臣”,同时又被指责为“民族罪人”,这两个极端的评价都源于那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历史所决定的。
对于李鸿章,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1.李鸿章简介提到中国的近代史,就离不开“李鸿章”这三个字。
李鸿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①。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2.国民眼中的李鸿章无论在国外还是中国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个人像李鸿章一样在身前死后招致猛烈而持久的抨击和争议。
直至今天,在国人眼里,这位晚清重臣的历史罪责深重得仍是令人难以用笔来计算的。
仿佛中国近代史所记录的屈辱与不公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国人一向将他从大清国即将灭亡前所经历的一切内忧外患中孤立出来,而痛斥他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卖国贼。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
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格所最难堪”之事。
毋庸置疑,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惧憔的李鸿章从来都同列强的“友好”和“野心”搀杂在一起,在大清国闭关锁国的内忧外患时机,李鸿章不得不冒着国人辱骂痛斥、人格卑微之名在君臣与忠孝的夹缝里,在列强贪婪的刀俎下签下了一个个辱权丧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议和大纲》……一个巨大的王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国人即刻将矛头齐指他:“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3.历史上的李鸿章我们是否看到,在以慈禧为首的大清国腐朽统治威逼下,李鸿章又能否披上不忠的名义,顾全个人,弃清政府,而去维护自己起码的尊严和利益。
我心中的李鸿章

我心中的李鸿章我们都知道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也知道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且还有那些伴随着他一生的屈辱条约,但是有些人可能不是真正的了解他。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除了这些职务外,他也是唯一一个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为大清帝国中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大门被列强撬开,中华文明正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挑战。
在这样的时刻,在中国逐渐从专制封建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份电报,这些第一上都刻有李鸿章的名字。
李鸿章在中国进步的关键时刻所做的贡献无可厚非。
李鸿章一生签订了30多个条约,其中便有大家熟知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
由此看来,李鸿章真是个十恶不赦的大罪人!但是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想,是不是没有了李鸿章,这些条约也就不会存在呢?答案显然是不。
有多少人想过,这样一个处处为了民族独立而努力的朝廷重臣,在签订这些条约时是背负着怎样的压力和罪恶感啊。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曾说过此生再也不踏上日本领土一步,他做的到,哪怕是在重病情况下在日本港口转乘船只,李鸿章也要用小船,而绝对不踏上日本的大陆!其实,在李鸿章的努力下,那些屈辱条约已经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很多人都把他视作“卖国贼”。
但是我想说,我们应该理解李鸿章,并且还他清白。
李鸿章在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评价和名声,尤其是在西方列强当中。
李鸿章访美时,美方的接待重视度是最高的,这样的程度,即使是后来新中国的各位领导也无法超越。
也有很多李鸿章的趣事,讲李鸿章在国外访问,由于无法习惯西餐口味,并让厨师把西方食材和蔬菜混在一起,烧成一锅大杂烩,扑鼻的香味让英国官员们垂涎欲滴,忙打听是什么菜?答曰杂碎。
李示意他们尽情享用,结果一个个赞不绝口。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历史上,多数人以李鸿章平发平捻为功,以其数次和议为罪,众说纷纭。
今天,我借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去世2个月后所著的《李鸿章传》和安徽电视台的《评说李鸿章》,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下我对李鸿章的看法。
1. 李鸿章出生在农民家庭,到父亲这代才中进士。
二十岁左右的李鸿章颇有才华,壮志凌云,一心报国。
聪慧的李鸿章在25岁就中进士二甲等13名。
因此,我说年轻时的李鸿章是一个有雄心壮志,一心报国的少年科第。
2. 而立之年的李鸿章遇上太平天国起义大军,授命操练军队防剿。
后来成立淮军。
李鸿章治兵节制有方,淮军将士勇毅,纪律整严。
李鸿章在军事上统筹兼顾,身先士卒,珍爱自己的部下,爱将程学启伤亡后,李鸿章痛悼流涕。
但在另一方面,李鸿章又出尔反尔,杀了有保人的千余名太平天国投降将士,也就是杀八王事件。
总的来说,李鸿章以会治兵,懂用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剿灭捻军中立下战功,得到了朝廷的信任,暂时维护了腐朽的清朝统治。
3..不惑之年的李鸿章深刻认识到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
”可见李鸿章的真知灼见,世界眼光。
但他认为国家要想强大,要依赖军队,军队要强大,要依靠武器。
也表现了他作为封建官僚阶级的落后腐朽,他没有认识到国家落后的症结在于腐朽的制度。
李鸿章大兴洋务,鞠躬尽瘁,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
他开办的洋务多于25项,涉及军事,商务,教育等等。
李鸿章在洋务时期的自强措施,开风气之先,推动整个国家的变革,为垂死腐朽的清王朝打了一针强心剂。
尤其要指出的是:李鸿章在封建年代,能从愚昧的慈禧手中拿到建设海军的经费,建立了一支有两艘7200吨排水量军舰的北洋水师。
而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海军最大的军舰排水量也只有3700吨。
可见,李鸿章在近代中国海军建设中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其独一无二的地位。
4.花甲之年的李鸿章开始代表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早在中法战争,李鸿章就主张见好就收,而在之后的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又有两大责任不可推卸,1.是军队组织训练方面工作没做好,导致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2是在外交上,没有使中国从朝鲜泥潭中挣脱出来,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赔款的白银使只打了7个月甲午战争的日本获得了1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而这些赔款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不归路,为日后的侵华战争埋下隐患。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姓名:韩记豪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班级:人资1306班学号:201320050603序言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举足轻重的人物.每当我们揭开这段历史面纱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谈到这位历史人物.作为近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我们可以透过李鸿章这位大清重臣去更加详细地了解那段历史.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甚多,但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和皇权至上体制下没有实现其个人的抱负,这是时代的黑暗,也是民族的悲哀.李鸿章是所处时代的精英,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国之大器,百年不遇.但一直以来我们对他的评价过于脸谱化,过于主观化.特别是建国之后更有甚者站在阶级斗争的角度上,把评价为卖国贼.这显然与历史不相符合.我们应该本着对历史尊重的态度,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景之中并以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方法对历史人物作出较为客观地评价,还原历史人物的真相.时代背景在中国封建制度中,自秦始皇设立郡县制,到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皇帝一直是最大的集权者.专制主义制度在华夏民族经过两千年的发展之后终于走向了帅衰败.与此同时西方的资本主义终于了中世纪的枷锁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自1500年之后,中国一直在走下坡路,虽然中国经历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中国的国力也在大幅提升,但是我们看到政治上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和皇权体制在不断加强,经济上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没有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文化上由于统治者对文化的束缚,很难有新思想的萌发.反观西方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高速进步与政治制度的变革.就这样西方在不知不觉中一步一步超越了我们.终于,西方的入侵使我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变局之中.由于我们领先了西方两千多年,一夜之变后人人可贱之的贫乞儿.这样的落差,让整个封建帝国的贵族名流都无所适从,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志士明智的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之处,率先进行了大面积的改革.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字浙甫,号少栓,世人多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别号省心,谥号文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李鸿章——读《李鸿章——“裱糊匠”的慷慨与悲凉》有感最初知道李鸿章是在初中的历史课上,却未对其留下好的印象,只缘其签订了诸多不平等之条约,故认为其乃一懦弱之徒、一误国权臣而已。
直至读完了李金山先生著的《李鸿章——“裱糊匠”的慷慨与悲凉》我的观点有了巨大的改变,始觉可以说其是功过参半,绝不是一卖国贼,相反,李鸿章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爱国主义者,其慷慨而悲凉的人生传奇,更值得我们深思和敬仰。
很多人评价过李鸿章,李金山先生认为,个人强,国家弱,李鸿章是末世中的强者。
毛泽东曾说过:舟大水小。
李鸿章面临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困境。
关于自己的一生,李鸿章曾有过这样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李鸿章把自己比作帝国的“裱糊匠”,然而在那个满目疮痍的晚清帝国,李鸿章真的是一个“裱糊匠”吗?主要参考着李金山先生的数目,我也有着自己对李鸿章的一些看法和理解:一、善于等待抓住机会的不凡书生作为出生在八股取士的年代,李鸿章和书生一样,有着明确的官场目标。
在考取功名上,还是踌躇满志的,其所作《二十自述》中写道: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
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故人酬。
胸中自命真千古,外世浮沈只一沤。
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
也正如李鸿章所写的那样,他“邀请”到了曾国藩的赏识,并抓住机会成功地进入了曾国藩的幕府,在曾国藩那“饭桌即课堂”的氛围下,李鸿章可谓是受益匪浅。
李鸿章跟随在曾国藩的身边绝对是他的大幸,曾国藩的言传身教是李鸿章的性格和气质有了质的改变,为其在日后成就一番事业奠定了别人所不及的良好基础。
甚至可以这样说,选择了曾国藩是李鸿章走向人生辉煌的开始。
不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李鸿章意识到自己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机会到了。
在听说安庆被太平军攻陷的消息后,李鸿章首先怂恿世交工部左侍郎吕贤基上奏咸丰皇帝,提出防剿太平军的方略,并积极随之到前线共事,组织团练,为自己后来组建淮军做了很好的准备。
李鸿章的这种主动请缨、毛遂自荐胆识在当时的那个背景下很是少见的,也正是他的胆识,他的命运也在悄然向着高处攀升。
二、有认识就付诸实践的洋务领导者在做江苏巡抚期间,李鸿章在率领淮军与洋人军队打交道对付太平军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尤其是参观英法军舰更是给了他很大的刺激。
然而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感叹英法兵器如何先进的层次上,他“深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日戒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而能战之”他已想到了以夷器制夷,这在当时来看绝对是先见之明。
李鸿章是一个有了认识就要付诸实践的人。
于是李鸿章就开始在淮军中推广使用西洋兵器,首先是洋枪,随即是劈山炮、火炮等,此外,李鸿章还大胆聘请洋人做教练大大提升了淮军的战斗力。
除了积极在淮军中推广洋枪洋炮之外,李鸿章还设厂仿造,不想仅仅靠从外国进口,也只有自己掌握了制造之法,才能真正增加自己的实力。
进而,在仿制西洋枪炮的过程中,李鸿章有认识到引进设备的重要性。
他说:“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的思想上又更近一层,他要由引进西洋枪炮逐渐过渡到自主生产,随后,于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南京设立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械制造局,这两个较大的兵工厂。
跟进一步,李鸿章有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仿照京师同文馆在上海开办外国语言文字学馆——上海广方言馆,并派遣幼童留学生,培养了一大批诸如詹天佑唐绍仪之类的优秀人才。
虽然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以军工为核心,但为了高额的军费支出创办商务也成为了必然有人说李鸿章的企业办得很失败,梁启超先生也曾批评说:“李鸿章所办商务,亦无一成效可睹者,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
”然而我想,在当时的中国,创办近代的民用企业,其艰难程度绝非今日你我所能想象。
要能与外国的企业竞争,就必须由政府出面来促成,这在当时应该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另外,我认为,批评归批评,李鸿章效法西方,肯放下一般人所认为的高大姿态去向“西夷”学习就已经是很大的飞跃了;另外,李鸿章所办的各类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新式工商业在中国的生根发芽,而且此类企业的存在不也制约了外国企业、抵制了财源的外流吗?“官督商办”是时代的局限,怎能怪李鸿章一人呢?这种现实绝不是李鸿章一人之力所可以改变的不是吗?对于洋务运动李鸿章曾在《致总理衙门函》中回答了奕 的询问。
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窥见李鸿章的真知灼见:1、他认为到了十九世纪,中国只有学习西方的科学机械才能生存,从这一点上来说李鸿章应该算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解释了“李约瑟”难题的人之一;2、他已经看清中国与日本将来孰强孰弱就看那个变化得快,并且有先见之明地感受到了日本不久将对中国的威胁,强烈要求变革。
3、他认为改革就要从培养人才着手,所以他提出要改革科举制度,建议在科举中专设科学一科,培养“制器之人”,这样的建议在当时大概是惊世骇俗的吧。
同样是都意识到以夷制夷的重要性,林则徐害怕清流的指摘儿不敢公开提倡,李鸿章却不同,他要比林则徐前进一步。
他敢大谈洋务。
李鸿章有认识就付诸实践,大力地发展洋务运动,确实是为子孙后代造福不浅三、独当一面的外交重臣李鸿章的外交生涯开始于1870年的“天津教案”。
李鸿章最开始的外交策略里就有一点叫做“痞子手段”,我认为这一点正是李鸿章与曾国藩及其他中国传统儒士的不同之处,也是他在晚清官场上胜过曾国藩的地方。
李鸿章的外交有着不同以往的世界眼光。
就拿在山西“丁戊奇荒”来说,面对列强的捐献,李鸿章表示欢迎,而且请求朝廷予以嘉奖。
众所周知,国际捐助在今天的社会早已是司空见惯,但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绝无仅有,李鸿章办募捐具有世界眼光。
清代目付制度盛行,李鸿章也不例外,他还将幕府扩张权力的手段。
在精心的经营之下,李鸿章编织起一张巨大的权力网,而且其更高明之处在于网络到了大批的优秀外国人。
其中就有德璀林、毕德格、琅威理、汉纳根等,这些人既是李鸿章处理外交、洋务等事务不可或缺的顾问、翻译和助手,又是他与外国官商交往、推进中西方文化互动的重要桥梁。
可以说李鸿章具有的这种世界眼光,这种不分国籍、任贤为用的策略为他聚集了一大批中外人才,也为他的人生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力量。
对于李鸿章外交的人格魅力,任何人都应该为之喝彩。
很多人记住李鸿章都只是他签订了的《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骂其为“卖国贼”,这对李鸿章来说绝对是大公平的。
殊不知“弱国无外交”,身处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李鸿章接到手的外交任务,无论怎样都注定会被人所指,试想即使他有再大的本事,没有清廷的支持,又如何对抗列强的无理条件呢?甚至可以说,李鸿章的外交是一个人对抗所有列强的外交。
面对残暴不堪的列强,李鸿章却从未丢失本色,他始终保持着凛然的威严,在与日本交涉过程中怒斥森有礼、伊藤等人,绝无畏惧之色。
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到其不好的一面,外表的一面。
我们不应该忘记李鸿章在每一次外交中的努力: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利用英、德制约法国,从而取得成效;在日本,马关条约签订之前,李鸿章竭力谈判,挽回了部分损失,不行遭日本浪人行刺,面部中弹。
为了避免有丝毫地耽误议和的进程,李鸿章拒绝了及时的手术,他慨然到:“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
”其慷慨忠愤之气岂是一“卖国贼”所能拥有?也正因李鸿章的大义凛然,日方对谈判的决定有所让步。
那些说李鸿章是卖国贼的人又是否知没有李鸿章的努力整个山海关、大沽炮台甚至天津都将成为日本人的地盘,他们又没有想过,那样一个羸弱的年迈老人,面部留着子弹缠着绷带独当一面地去与野蛮的日本争取主权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又有多少人还记得李鸿章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平等条约——《中秘友好通商条约》?如果不是李鸿章,谁还能有如此的本事呢?有人评价说李鸿章是中国“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这在我看来的确如此。
虽然李鸿章遭到了国人的唾骂,然而他却树立了国际声誉。
在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时,也应该给予他公平正确的高度评价。
四、弱国时代的伟大爱国者以上谈到,李鸿章断不是“卖国贼”也。
相反,我认为他是在那个没落的晚清时代的伟大爱国者。
西方的入侵是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混乱,整个封建社会的是上层无所适从,以慈禧为代表的大部分人却依旧固守“天朝上国”的顽固思想,死守着祖宗之法不可变。
除了固守成规的,也有一部分人崇洋媚外。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明智地看到固步自封或者是崇洋媚外都不能真正解决这个没落的清王朝的症结。
于是李鸿章开始学习西方,从建立淮军到成立北洋水师,再到“求富求强”的洋务企业,李鸿章一直在竭尽全力地医疗着清廷这早已百病相缠的躯体和灵魂无论是在军事上、企业上、还是在外交上,李鸿章从来没有放弃过他的努力。
即使在即将与世长辞的时候,李鸿章还在惦记着清王朝的命运,他想看到东北问题的解决,想看到中国的富强,只可惜老天不给他时间。
临终前,李鸿章留下绝命诗一首:牢牢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隐约地看到李鸿章临终前的那种心酸而又无奈的表情以及他那自己独力难支广厦的悲凉。
综上所述,我只想说评价一个人务,应当遵循陈寅恪先生所提出的那个进本态度,就是对历史中发生的一切事实和人物及学说的产生,应具“了解之同情”。
以此理解历史上的李鸿章,我们就会发现李鸿章在那个年代必然有时代的局限性,认识的局限性,在这样一个黑暗动荡的社会里,他的悲剧是一种必然。
但就在当时的那种背景下,他能够开放行事,不墨守成规,依然是很大的进步。
故基于以上观点,我跟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善于等待抓住机会的不凡书生,是一个有认识就付诸实践的洋务领导者,是一个独当一面的外交重臣,是弱国时代的伟大爱国者。
我们应该理解李鸿章波澜起伏的人生中的慷慨与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