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内人士对夏商周工程和李学勤的评价

合集下载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华文明探源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华文明探源

夏商周断代⼯程与中华⽂明探源编者按2019年2⽉24⽇,被学术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李学勤先⽣因病去世。

承蒙先⽣始终关怀和⽀持岳麓书院教学、科研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书院上下感念⾄深。

2000年以来,李学勤先⽣先后四次莅临岳麓书院讲学,让书院师⽣及社会各界⼈⼠受益匪浅。

今⽇,我们推出先⽣在书院讲学的第⼀场讲座实录。

2001年8⽉18⽇,先⽣应岳麓书院邀请登上“千年论坛”,在岳麓书院讲堂讲述“夏商周断代⼯程与中华⽂明探源”,以最新的研究成果论述五千年中华⽂明起源。

朱院长、各位⼥⼠、各位先⽣:今天,我到岳麓书院来和⼤家见⾯,做⼀个报告,我觉得是⼗分荣幸的事情。

根据书院的要求,我要在这⾥讲的是关于我们的⼀个重⼤课题,就是夏商周断代⼯程。

我报告的内容⼀共有四点:第⼀点就是中国古代⽂明和夏商周断代⼯程,第⼆点是夏商周断代⼯程的研究路线,第三点就是我们怎么样制定的夏商周年表,最后⼀点,更多的是我个⼈的⼀些看法,就是中国古代⽂明研究在21世纪的前景。

◈⾸先我解释⼀下什么是夏商周断代⼯程。

在座的很多⼥⼠和先⽣们都知道夏商周断代⼯程是中国在九五计划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也是科技部直接抓的⼗⼏个重点科技攻关项⽬之⼀。

这个项⽬要做什么呢?这个项⽬的总⽬标是:以⾃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法来研究中国古代夏商周这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问题,通过这个研究来制定出⼀份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表。

它的性质就是这样。

我再详细地报告⼀下这个项⽬是怎么建⽴的。

夏商周断代⼯程开始酝酿的时间还是⽐较早的,那是1995年的秋季,当时,担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同志,⼤家知道,宋健同志是中国科学院院⼠,本⾝就是⼀个真正的⾃然科学家,他出⾯召集当时在北京的⼀些专家学者举⾏了⼀个⼩型座谈会,在会上,宋健同志提出了夏商周断代⼯程这个设想。

到了1995年末,由两位当时的国务委员,⼀位是李铁映同志,⼀位是宋健同志。

⼤家知道,李铁映同志当时在国务院是分管⼈⽂社会科学包括考古⽂物⼯作的,宋健同志是分管⾃然科学技术⼯作的,因此他们两位的出⾯,就代表了⾃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

“夏商周断代工程”2000 年结题后的工作进展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的编写

“夏商周断代工程”2000 年结题后的工作进展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的编写

□王泽文“夏商周断代工程”2000年结题后的工作进展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的编写经过多年的努力,《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简称《报告》)终于即将出版了。

2000年秋,中国“九五”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简称“断代工程”)结题并通过验收,而作为一项科学研究,夏商周年代学还有很多工作需要继续,后期的工作主要围绕《报告》的编写这一中心任务①。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简称《简本》)的“小结”中曾经提到,“(断代工程)少数专题因为工作量太大,仍在继续进行,成果的某些方面尚需补充、完善”[1]。

此外,各课题结果中一些未能适当解决的问题,需要找出症结,重新研究,包括田野工作和年代测定。

对于出现的新问题,包括在综合各课题结果时发现的新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努力将其成果吸收到项目的综合结果中。

笔者从2001年起兼任“断代工程”专家组和项目办公室学术秘书工作,这里仅就自己所了解的情况,简单汇报一下“断代工程”在2000年结题以后几个方面的工作进展。

一、2000年以后的研究及收获2000年以后的后续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夏、商前期和西周考古发掘和研究对登封王城岗遗址进行了广泛调查和新的发掘,新发现的大城城址年代属于王城岗遗址二期。

对新砦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明确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新砦期—二里头文化一期之间的年代关系。

对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较过去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晋侯墓地M113、M114、M138等墓葬的发掘和新的金文材料如叔虞方鼎的发现和公簋②的出现,使得天马—曲村遗址和晋侯墓地的年代上限逐渐明确。

对周原西周遗址做了新的发掘,结合过去的一些材料,为周原的先周文化和西周考古学文化分期和编年提供了新材料,也有助于认识西周末年的年代。

2.河南龙山—新砦—二里头—二里岗考古年代序列的建立在“断代工程”中,14C 测年与考古结合建立了夏商周14C 测年和考古年代框架。

大禹文化挖掘

大禹文化挖掘

大禹文化挖掘大禹文化,登封为盛魏魏嵩山,似百科全书见证沧桑巨变;滔滔颍水,如万卷史册诉说人间传奇。

在嵩山与颍水的辉映下,中岳大地处处闪烁着千年文明的光华,从帝尧拜访许由到大禹建都阳城,从汉武帝问礼嵩山到武则天封禅中岳,无不体现历代帝王将相对嵩山的倾慕与钟情,博览这灿若星辰的历史,当属大禹和嵩山最为有缘,他不仅家居于嵩山,而且治水于嵩山,建都于嵩山,登封是当之无愧的大禹文化之乡。

登封地处豫西,位于嵩山南麓,东邻省会郑州,西接九朝古都洛阳,面积1120平方公里,人口63万。

登封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素有“禹都”、“天中”、“武术圣地”、“文物之乡”之美称。

登封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

中岳嵩山雄踞登封市区北部,历来都是帝王将相封禅祭祀的重要场所,有中华民族的父亲山、东方奥林匹斯圣山、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之称。

我国古代夏部族就兴起于此山周围。

夏部族的祖先鲧和禹都受封于崇山,称为崇伯。

四千年前大禹建都于嵩山脚下的阳城,创建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禹都阳城”,最早见于《竹书纪年》,《史记》中也有“禹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的记载,阳城即指今天的登封市告成镇。

王城岗龙山文化古城遗址即禹都阳城,位于登封市告成镇西约1公里的王城岗上,距今约4400年——4000年,是一处以龙山文化为主,兼有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等时期的遗址。

该城址的发现对探索夏代文化有重大突破,对禹都阳城有重要的实证意义,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和研讨论证,王城岗遗址被夏商周断代工程委员会确认为“禹都阳城”所在地,1988年王城岗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禹的足迹遍布登封的山山水水,大禹的故事传遍登封千家万户。

登封现存的大禹文化胜迹就有20余处,几乎每一处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大禹治水故事分别被登封市和郑州市评为十大历史故事。

闻鼓饷夫、代姐育婴、照爷石、挪宫与匾挂石崖、石门沟等故事广为人知,被评为登封市十大神话故事。

再论商族祖先起源滹沱河--兼与尚友萍先生商榷

再论商族祖先起源滹沱河--兼与尚友萍先生商榷

再论商族祖先起源滹沱河--兼与尚友萍先生商榷梁勇【摘要】《世本·居篇》之说“契居蕃”,“蕃”为何地?历来众说纷纭,争论千年。

然从文献、考古、金石文字众多方面考证,蕃,即是番吾,位于滹沱河南岸,在今黄壁庄水库之中。

汉代蒲吾县,战国番吾城,乃商民族始祖聚居地。

契之子昭明居砥石,乃泜水流域,在今元氏、高邑、临城。

契之母简狄,乃有娀氏之女。

新乐、无极出土过刻有“女戎”字样的商代青铜器。

更为重要的是元氏西庄村出土的刻有“隹戎”进攻軧国铭文的青铜簋,为进一步确证商民族起源滹沱河提供了有力佐证。

%According to Shiben Ju,Qi,the forefather of the Shang Nationality,resided in Fan. Where was Fan? Opinions have differ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Based on the textual researches from documents, archaeological studies,inscriptions on ancient bronzes and stone tablets,it is inferred that Fan,i.e. Fanwu,was located on the southern bank of Hutuo River,which is the present Huangbizhuang Reservior. Puwu County in the Han Dynasty and Puwu City in Warring States were inhabited by earliest ancestors of the Shang Dynasty. Zhaoming,the son of Qi,lived in Chishui valley,the present Yuanshi County,Gaoyi County and Lincheng County. Jiandi,the mother of Qi,was proved by the bronze ware engraved by “nv rong” unearthened in Xinle County and Wuji County. More importantly,the inscriptions of “zhui rong” unearthened in Xizhuang Villege of Yuanshi County provide convincing evidence for the confirmation of originality of the Shang Nationality.【期刊名称】《石家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27-30)【关键词】商民族起源;发祥地;番吾;滹沱河【作者】梁勇【作者单位】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商族祖先起源的问题是一个争论了千年的历史疑案。

夏商西周历史发展中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

夏商西周历史发展中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

夏商西周历史发展中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摘编自《历史学习》夏、商、西周史的研究,与国家起源、文明演进等重大史学理论密切相关,又受到一系列考古成果的推动,故特别引人注目。

(一)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国家“九五规划”重中之重的历史年代学攻关项目。

它酝酿于l995年,启动于1996年5月16日,各个专题研究完成于1999年9月,2000年9月夏商周断代工程验收工作顺利通过,标志着它的完全结束。

《夏商周断代工程l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的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10月),把工程的主要研究成果与数据公布于世。

断代工程的任务,是为夏商周三代确立一份可信的历史年表。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且绵延至今未曾中断,这是举世公认的。

但中国文明早期的夏商周三代却没有完整可信的年代学标尺。

古代文献记载中最早的可信年代是公元前841年,即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记载的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

自此以下有逐年记事之文,自此而上的《三代世表》有世而无年。

古史渺茫无从稽考的困惑,因年代不明而更加显著。

这是我国上古史研究中的重大缺憾。

为夏商周确立年代学标尺,具备多方面的意义。

“工程”设计了九个大课题39个专题,几年间直接参加断代工程的专家学者达200余人,涉及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古文字学、天文学、测年技术科学等众多领域。

它是多学科相结合、集中了全国学术精华的世纪工程。

根据各历史阶段研究条件的差异,“工程”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目标:(1)西周共和元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2)商代后期(商王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3)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4)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经过四年的多学科合作、联合攻关,以上设定的目标都已达到。

在《成果报告》中开列了三代年表的主要数据:夏王朝的年代框架是公元前2070~1600年;商王朝的年代框架是前l600~1046年,其中作为划分前后期界标的“盘庚迁殷”,被定为前l300年,盘庚以下各王在位年代一一列出;商周之交的“牧野之战”的年代确定为前1046年,武王以下各王在位年代全部列出。

26384407_“夏商周断代工程”培养了我——怀念李学勤先生等工程专家

26384407_“夏商周断代工程”培养了我——怀念李学勤先生等工程专家

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以下简称“断代工程”)公布了阶段性成果,至今已有21年了,而“断代工程”的筹备启动工作,早在1995年前后就已经开始。

当年,有幸参与“断代工程”并担任专家组暨办公室学术秘书的我只有30多岁,工程专家们都称我为“小江”,而如今,我已成“老江”了,真是感叹岁月匆匆啊!承蒙“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先生与办公室主任朱学文先生的信任厚爱,嘱托我以后学的身份谈点体会。

我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便欣然应命。

一、我对“断代工程”年代学方面所取得成就的认识“断代工程”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年代学方面。

经过200多位来自全国不同单位、不同学科的知名专家联合攻关而推出的《夏商周年表》,是到目前为止最有科学依据的结论。

因为“断代工程”所给出的每一个年代学数据,都经过多学科、多技术路线的反复求证。

这是以往单个专家、单方面的考证所做不到的。

现以“断代工程”课题之一“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为例加以说明。

武王克商之年是商、周的分界。

确立这一年代定点,可安排西周王年,并上推商年和夏年,因而是三代年代学的关键。

自西汉刘歆以来,古今中外许多学者都倾力于此。

经统计,至“断代工程”启动以前已有44种学说。

其中,最早的为公元前1127年,最晚的为公元前1018年,相差竟达109年。

以往有关克商年的研究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分歧,根本原因在于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

而“断代工程”则在充分尊重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考古、天文、文献及金文历谱等多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在考古学方面。

“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课题设置了“先周文化的研究与年代测定”与“丰、镐遗址分期与年代测定”等四个专题。

其中前一专题对碾子坡、王家嘴、郑家坡等先周文化遗址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做了补充发掘和全面讨论,为“断代工程”认识先周文化与西周文化的分界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资料。

在此基础上,“丰、镐遗址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组于1997年发掘了沣西H18遗存,并就此进行了全面讨论,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

文源讲坛·山西省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综述

文源讲坛·山西省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综述

・综述・评介・文源讲坛・山西省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综述李红,石焕发(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太原030001)摘要:本文阐述了山西省图书馆致力于文源讲坛的系列讲座活动,总结分析了文源讲坛——山西省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的创办、组织和影响。

关键词:图书馆讲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中图分类号:G25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80(2009)06—0084—03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丰富多彩,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

为提高全省领导干部尤其是厅局级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搭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更好地推进我省和谐社会的建设,山西省图书馆在省委组织部、宣传部、中共山西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山西省文化厅的支持下,开设了“文源讲坛・山西省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

这是山西省图书馆继“文源讲坛・星期日讲座”、“网上公益课堂”、“暑期中学生讲座”等系列讲座之后奉献给省城广大领导干部的又一个品牌服务。

“文源讲坛・山西省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围绕主办者、主题、主讲人等要素,立足学科前沿,重温历史文化,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国计民生,注重理论的前瞻性、指导性,思想的探索性、新颖性及报告人的权威性。

自2007年6月开坛以来,到2008年12月已举办了19期,对帮助全省领导干部尤其是厅局级领导干部正确了解我国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科技发展态势和国际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最新的理论动态,创建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山西起到积极的作用。

现将讲座活动综述如下。

1搭建平台。

建立讲座良性循环机制建设学习型社会,打造学习型政党,注重人才队84伍的培养,努力打造文化品牌,是党在十六大以来就提出的伟大任务。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批评与质疑自从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断代工程一九九六—二OOO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以后,其中结论已被不少主流的词典和教材采用,开始产生影响。

在中国提出了自己的标准后,国外学者开始加以批评。

而夏商周断代工程才刚刚开始,中国的考古技术和理论水平还有待更大的提高。

从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以后,来自中国国内和国际的批评不绝于耳。

某些国外人士认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有“政治背景”,是中国政府在搞民族主义,有一些学者还对该工程的“学术道德”产生怀疑。

在2000~2003年进行了三次辩论。

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倪德卫在《纽约时报》上撰文,便断言“国际学术界将把工程报告撕成碎片”。

但亦有人认为所谓的“国际学术界”一贯漠视中国本土研究成果,对中国历史没有发言权。

中国政府并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封锁,网络上随处可以见到关于此问题的介绍与讨论,中国政府也为此展开大规模论争,提出支持自己观点的各种理据,支持工程学者深入研究。

有些国外学者不承认中国政府的努力,认为只要是中国政府支持的此类研究一定就有政治目的。

有人就说,这些学者连最近发表的文字都说不清楚,他怎么可能对三代的年代行判别。

而大陆不同意工程报告的学者也被这些国外学者加上“正义凛然”的标签,说成是“无力对抗政府”。

工程的成果是否失败,现在还没有强有力的论据证明。

工程中有些成果也被国际学术界认可,例如张培瑜的研究,但工程内部却是存在争论。

有些中国学者认为,此类工程的成果没有必要非得通过世界上各种具有“复杂背景”的学者的检验,只要在中国学术界取得共识就行,中国学者对历史的研究无需外人指三道四,也不能被有各种目的的势力阻挠。

工程的价值首先,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了夏商周的一个大致年表对于今后的学术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作为阶段性成果本来就不是最终结论,通过讨论有益于学术进步。

其次,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使得中国考古学特别是在技术层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多学科的共同研究有利于考古学这个交叉学科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圈内人士对夏商周断代工程和李学勤的评价
(1)
到底是李学勤喜欢给人作序,还是别人凑上去求序,这恐怕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李先生年轻时候是有野心、学术上想往上爬(这些本身是正当的),很多做法按照今天来说有失厚道。

但是“历史标准”原则大家都是知道的,必须看到这是“正常”的普遍行为,包括你我的父辈(只要不是只在家种地做工)几乎无一可以避免都参与进去了,只是程度和效果不同而已。

毕竟李先生还是在学术上有野心不是害人的纯政治,除非有证据表明他有在当时环境下都过头的行为。

以今天的标准,李学勤先生学问是很好的。

当然人无完人,他学术的不足在于系统性研究不是强项、下结论比较随意、还有点过去的老“价值观念”(《古史考》编者则远过之),但是其作品所具有的洞察力合启发性仍然是当代罕见的。

作为一个位居高端的学者,想找个突破口在学术史上留地位,这极端正常,没有什么值得诛意的。

李先生拿疑古开刀,确实很多地方为了立异而有意贬低疑古再行“归谬”,不算很严谨。

我以为李先生的“释古”在学理上是错误的,但是依据新资料很多具体地方说得有道理。

抱歉,扯远了。

至于断代工程,确实长官一时心血来潮,但是靠政府资金进行一项极端有价值的研究(怀疑这点的兄弟我都懒得和你说),这很正常。

对比之下拿五角大楼、CIA项目的美国学者海了去了。

但是在四年(实际上至今未完)时间里,长官早拿这事忘得干干净净,也不存在政府故意压课题组出具体结论的说法,课题领导小组确实有强求一致的地方,但这多半是因为学术观念比较老旧。

花了2000多万(追加),多数用在加速器质谱仪、发掘等费钱的玩意上,一百多号(教授博导居多)人剩下能有多少?结果归纳前人居多、创新居少,不过在眼下的学术水准中“良+”是绝对有的,毕竟极端艰难的课题,以前从来没有人做过此类基础工作,其意义仍然是巨大的,至少值那几十辆进口轿车的钱。

说到底,李学勤仍然是一个纯学者,一个有学问、有想法、有些世故同时也与过去难以割断联系的学者,值得这么刨根问底吗?若他都应该如此追究,估计中国社会上游该有5成人得下狱、处决。

倒是《古史考》是在不该还用文革的调调编纂。

(2)
李学勤先生和某些考古学工作者有过节(太多中国考古学家在上古史上的无知骄傲,足以让我蔑视他们),何以见得是李学勤先生的错?我也在考古混饭,要是把考古的底揭一揭,估计大家会一股脑骂中国考古如何如何了。

依靠法规和自身神秘外衣的保护,中国的考古一直是金玉其外。

老一辈考古学家的学术功底都很好,俞伟超、邹衡、宿白……考古学本身也是博大精深的。

可是现在的考古学已经堕落为什么了?
李学勤先生固然不是田野考古学家,可是谁说考古学家就一定是做田野的?大家知道出土的东西头号重要的是带文字的,这些资料60岁以下的考古学家基本完全没有能力处理。

挖、挖,找个技工就成,排队、排队,其实考古学界内部
就对此怨气冲天。

要不就是借用人类学理论,可是自己独有的技术合方法呢?没有自己独立的学格学科就应该取消。

现在的考古研究生几乎很少选择历史考古的,都喜欢新石器。

为什么?画鬼容易文献难通。

而历史时期的考古恰恰应该是中国考古贡献给世界的头号大餐,这却成了事实上的死穴。

断代工程全部、或者半数交给考古学,不如不做。

我本人在几乎所有大的方面反对李先生的观点,还是陈梦家的超级支持者,所以对于李学勤先生的感觉大家也能猜得出来,不过这么贬低李学勤是在太过分。

楼上有兄弟说这是“现在激起弱势群体的反弹”,我完全同意,不过反弹超过底限一样该批评。

比如《古史考》编者说李先生“从来不会写超过5千字的论文”就是不值得一驳的谎言。

《古史考》编者不是圈子里的人,道听途说的东西太多,若对簿公堂肯定要输。

(3)
大家讨厌吹嘘,可是在中国只要你做点事情肯定有一对老妓在背后放P。

你只要说这个年代可能要早几十年,那边报纸就说“中国文明比埃及还早”。

你只要说这个问题传统观点可能错了,那边就是“中国历史即将被改写”。

与李学勤何关?
断代工程确实有些地方不可原谅,都是大家熟视无睹。

比如有些观点是外国人最早提出,工程有意回避等。

李学勤无论如何不至于被如此揭批,虽然比起裘锡圭的学问和其他地方要差不少,严谨也不够,但这属于学术话题。

也只有妄人才敢说李学勤没学问。

《古史考》编者的很多揭批“事实”与实际不符,纯属道听途说,这点我可以负责任地说。

若李学勤诉诸法律,那边肯定吃不了兜着走(如果法官公正的话)!不过我觉得李先生不会。

(4)
【可是仗着国务院的牌子,《夏商周年表》就已被《辞海》和一些字典采用】——————————————
这和国务院、断代工程风马牛不相干。

就像有些“学者”主动热脸凑上去拉当官的进各种学会、甚至工程院挂衔一样,其实被拉者也许想都没想过。

我知道有太多的经过苦难时代的老一辈读书人,把钱、权看得很重,为了很少一点经费就可以主动干这种事。

至于出版社,多半是出于“与时俱进”的心态,未必是受什么压力。

难道不接收1046会被撤职?
不管怎么说,目前任何一家观点(使用断代工程一半资料的都没有)都不如断代工程研究来得彻底(我没说工程就一定对),把它作为“通行的假说”亦无不可。

若作为官方立场强迫接受就过了,但是我没听说,在线哪位听说了请告诉我,我一起骂。

就算是投资,也不是股东完全说了算的嘛。

中国现在这个样子,可以说按照严格标准几乎每行每业、绝大多数学者都是问题成堆,象裘锡圭先生这样的学者凤毛麟角,而李学勤先生各方面应该在平均水平之上很多。

即使打“擦边球”(李先生经常在一个问题上正、反、中多方下注,结果正确答案总归难逃五指山。

我不知道他是否有意还是不停修正自己观点)也
不应该被如此揭批,再说就算要清算也应该按规矩来。

你什么时候听到法官在宣判时候破口大骂已经被定罪的、劣迹斑斑的被告?理智和价值中立是进入学术殿堂时候最基本的规矩。

作为一个优秀学者,李先生应该受到起码的尊重,有问题要澄清可以学术争论。

断代工程的很多问题是学术“政治”(学术圈利益角逐),与官方几乎完全无关。

人当官的在乎你1027还是1046啊?只要结论出来自己可以第一个上讲台发言、被传媒报道就成了。

5人小组也不是李学勤简单作主得了的,不同意见多得很,比如被《古史考》收的很多论文(他们未必每人都有兴趣加入揭批行列)。

但是作为一个课题组,在结论出来后个人应该闭嘴也是起码的纪律,就象任何一个协作群体的合作原则一样。

有不同意见可以内部提、或者以后另行研究。

至于文革时候那些文章,我们可以回去问问自己父辈,只要他是所谓“干部编制”而不是纯体力劳动者,哪个没有写过或者相信过这些?只不过活来没有李先生成功罢了。

要不要忏悔?要,整个民族都应该为那个疯狂的年代忏悔,不过这和人身攻击完全不相干。

赞同如此揭批李学勤者,请从自己父母清算起。

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为国家世纪之交的一件断定中国上古历史线索的多学科综合研究课题,最终的研究结果是争议多,不理想,但有深远影响,毕竟他开了一个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先例,为以后类似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我们不能过分苛求上个世纪的人。

谈夏商问题,有这样几个焦点,一,徐旭生“夏墟”探索及后来发现二里头,是夏朝还是夏商两朝延续的遗址?二,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的“亳”都之争,西亳说,桐宫说;三,牵扯到一些人,邹横,李伯谦,赵之荃,李学勤诸位先生。

我们先说历史的梗概:
中国在经历了仰韶龙山两个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后,进入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然后进入夏朝,后来商灭夏,周灭商。

但是相关问题由于时间久远难以澄清。

问题一:二里头遗址的性质。

50年代发现二里头,二里头在河南偃师,经考古研究分为四个阶段,考古学称之为“期”。

初步认为1-2期是夏遗址,3-4期是商文化。

后来邹横论证其均为夏文化。

此后争议不断。

主要论证在夏商文化分解是在那一期的问题。

问题二:偃师商城。

1983年发现。

确定为商代城址。

史书多次称商汤所建的亳都就在偃师。

两者结合,大家认为我们发现了历史上商汤的亳都,就是偃师商城。

有学者称伊尹放太甲的桐宫就是偃师商城。

桐宫就在亳都内。

问题三:郑州商城。

邹横老师论证这才是商汤所建的亳都,偃师商城是西都或陪都。

由此引发争议。

有人认为是后来的商王仲丁的嚣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