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细小病毒PPV(完整版)
《猪细小病毒感染》课件

调节酸碱平衡
根据猪只酸碱平衡状况,适当使用酸碱调节剂进行治疗。康复猪的管理 Nhomakorabea01
02
03
隔离饲养
将康复猪只隔离饲养,避 免与易感猪接触,防止病 毒再次感染。
加强饲养管理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 持猪舍清洁卫生,提高猪 只的抵抗力。
定期检测
对康复猪进行定期检测, 确保病毒不再存在。
繁殖障碍
感染猪细小病毒会导致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如发情期延长、配种率降低等。
感染猪细小病毒会导致胚胎发育不良,出现死胎、畸形胎等问题,影响繁殖效率。
感染猪细小病毒会影响母猪的卵巢和子宫健康,导致母猪提前淘汰或生产能力下降 。
死亡率高
感染猪细小病毒会导致母猪和 仔猪的死亡率上升,给养殖业 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疗并发症。
谢谢聆听
《猪细小病毒感染》 PPT课件
目录
• 猪细小病毒感染概述 • 猪细小病毒感染对猪场的影响 •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治疗 •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案例分析
01 猪细小病毒感染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猪细小病毒感染是由猪细小病毒 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影响母 猪和仔猪。
特点
该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 过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可在猪 群中迅速传播。
案例三:某实验室感染情况
01
感染情况概述
某实验室进行猪细小病毒感染实验时,由于实验操作不慎导致感染。
02
临床症状
感染者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肺炎、心脏疾病等
并发症。
03
防控措施
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摘要: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主要特征是导致母猪发生流产、死胎、胎儿木乃伊化及新生仔猪的死亡。
PPV最早是从培养猪瘟的细胞中发现的一种小DNA污染病毒。
随后才陆续发现它为引起胚胎和胎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呈世界性分布。
本文从pp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制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诊断;防治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重要病原体之一,是Mary和Mahnel于1966年进行猪瘟病毒组织培养时发现的,随后被鉴定为DNA型病毒。
Cartwright等(1967)首次证实了它的致病性。
主要表现为母猪流产、不孕、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弱仔等特征,不表现其他临床症状,其他猪感染后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1]。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相继从欧洲、美洲、亚洲的许多国家分离到病毒或检出抗体,我国已先后在北京、上海、吉林、黑龙江、四川和浙江等地分离到了PPV,该病在世界各地猪场广泛存在[2]。
PPV通过病猪和带毒猪,可水平传染又可垂直传染,消化道、交配和胎盘感染是最常发生的传染途径。
会在短期内感染全群,加之病毒抵抗力强,使本病难以控制和根除[3]。
PPV常呈潜伏状态存在,尤其是低剂量持续感染的现象经常发生,该病毒不仅能够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而且往往与其他病原体协同作用引起多种疾病,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病原学猪细小病毒(PPV)属于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细小病毒(parvovirus),只有一个血清型,与其他动物的细小病毒的血清学关系尚不十分清楚[4]。
成熟病毒粒子为无囊膜等轴二十面对称体,直径18~20 nm,病毒衣壳由直径2~4 nm的32个壳粒组成,在病毒内未发现脂质、碳水化合物和酶,完全病毒分子质量为5.3×10 u;基因为单链DNA,沉降系数为105 S。
猪细小病毒感染

血凝性:病毒能凝集人、猴、豚鼠(常用 于试验)、小鼠和鸡的红细胞。
抵抗力:病毒对热、消毒剂等的耐受性都 很强,对PH值的适应范围也较宽。
病毒形态
PPV 病毒颗粒模拟图
流行病学
易感性:仅猪易感,不论性别、年龄都可感染。 传染源:主要是感染本病毒的母猪和公猪。
传播途径:妊娠母猪感染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 儿,其它猪群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交配感染。 特点: ①本病多见于初产母猪,在本病发生后,猪场可 能连续几年不断地出现母猪繁殖失败。 ②猪感染病毒1~6天后可产生病毒血症,1~2周后 经粪便排毒;7~9天后可测出血凝抗体,21天抗体 效价达高峰(1:15000),免疫力可持续数年。
临床症状
母猪不同孕期感染,可分别造成死胎、木乃伊胎、 流产等不同表现。 妊娠30天内感染,胚胎死亡、吸收使产仔数减少。 在怀孕30~70天之间感染时,主要产木乃伊胎、死 胎。 怀孕70天以后感染者,常造成流产,产出瘦小弱 胎,这些胎儿常带有抗体和病毒。
流产胎儿见有充血、出血、水肿、体腔积液、畸 形等。
猪细小病毒感染 (PPVI)
1
概况和历史
2
病 原
3
流行病学
4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诊 断
5
6
7
防 治
概况和历史
本病可引起猪的繁殖障碍,其特征为受感 染的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 形胎、木乃伊胎、流产及延迟分娩,母猪 本身无明显症状。病 原猪细小病 Nhomakorabea(PPV)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及防治

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及防治猪细小病毒病(Porcine Parvovirus Infection,PPV)是由猪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繁殖机能障碍性疾病。
该病的特点主要是受感染的母猪,特别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弱仔猪及健康仔猪,而母猪本身无明显的其它症状。
目前本病在世界各地猪群中普遍存在,在大多数养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
我国80年代中后期频繁从国外引种,使该病在我国迅速传播。
目前已在我国各地猪群广泛分布存在,特别是集约化猪场造成相当大的危害,据抗体检测统计:猪场阳性率为100%,种猪群阳性率为27.7%~82.2%,严重危害养猪生产发展。
由于许多规模化猪场有本病的存在,应该重视猪细小病毒病的防制。
1 病原本病的病原体为细小病毒科的猪细小病毒,该病毒的粒子呈圆形或六角形,为20面体对称,无囊膜,直径为18~24纳米,基因为单股DNA。
病毒具有血凝特性,能凝集豚鼠、恒河猴、小白鼠、猫、鸡和人O型血的红细胞,其中以豚鼠红细胞的血凝性最好;在培养细胞的细胞核中可产生核内包涵体。
据报道,PPV毒株有强弱之分,强毒株(例如NADL-8毒株)感染母猪后可导致病毒血症,并通过胎盘垂直感染,引起胎儿死亡;弱毒株(例如NADL-2毒株)感染怀孕母猪后不能经胎盘感染胎儿,而被用作弱毒疫苗株。
本病毒对热、酸、碱及消毒药的抵抗力均较强,对外界抵抗力极强,在56℃恒温48h,病毒的传染性和凝集红细胞能力均无明显的改变。
70℃经2h处理后仍不失感染力,在80℃经5min加热才可使病毒失去血凝活性和感染性。
在空圈内可持续存在20周。
本病毒能凝集豚鼠、大鼠、小鼠、鸡、鹅、猫、猴和人O型红细胞,其中以豚鼠的红细胞最好。
0.5%漂白粉、2%氢氧化钠5min可杀死病毒。
2 流行病学该病最早于1967年在英国报道,目前呈世界流行,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猪是唯一已知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野猪均可感染。
据报道,在一些家禽和试验动物(例如牛、绵羊、猫、豚鼠、小白鼠和大白鼠等)血清中也存在有本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来自病猪场的鼠类,其抗体的阳性率也比阴性猪场的鼠类为高。
猪场内猪细小病毒感染症状及防治技术

猪场内猪细小病毒感染症状及防治技术以下文章给菜农介绍,猪场内猪青蛙细小病毒感染症状及防治技术。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症状仔猪通常无症状。
偶尔可见弱仔。
死产仔猪增加,木乃伊仔猪增加。
母猪窝产仔数减少,妊娠35天内胚胎吸收。
大小不等的木乃伊胎(30~160mm)。
死产仔猪增加。
死胎与分娩过程延长有关,这种延长车胎是因为有木乃伊胎造成的。
PPV感染通常不会造成死产。
产低肥胖仔猪的数量可能会增加,但仔猪死亡率通常发生率不会回落。
急性发病阶段一般会持续8周,此后4~6周当中逐渐减轻,然后还有4~6周的时间演化成内会显露出来木乃伊胎。
在先前未接触过的易感母猪群当中,该病毒需4个月才能叮咬所有母猪。
只有未接触过病原的母猪首次感染时才会表现散发的临床疾病。
通常除外青年母猪。
繁殖母猪一般不会表现症状。
野猪细小病毒感染的免疫经PPV感染后母猪会获得很高的巴氏抗体水平,并且会维持很长时间延迟。
的抗体水平并不意味着猪群正在或已经发病,也不意味着更好的免疫保护。
比如,1:20的滴度与1:80,000的滴度所提供的免疫保护是一样的。
据猪e网网友了解到某一时间对所有母猪进行血清学检查,仅能得出猪只母猪当中曾经感染过病原的比例,并反映出整体的免疫水平或易感程度。
猪只接触PPV之后,免疫力会仍然维持一生。
细小病毒感染的关键要点:该病毒在各类猪群中分布广泛,但在小规模猪群当中可能会逐渐消失(<100头基础母猪)。
绝大部分在大多数猪群中为地方性感染(持续存在)。
猪感染后会终生具有免疫力。
如果不进行免疫接种,该病每隔3~4年就会导致繁殖方面的问题。
易感母猪感染细小病毒而后会导致胚胎吸收和木乃伊胎。
所以,主要症状包括窝产仔数下降、大小不一的木乃伊胎、假怀孕和不孕。
PPV一般而言不会引起流产。
母源免疫可维持7个月,但很少维持到青年母猪阶段(这关系到免疫接种效果)。
到达配种日龄的青年母猪当中50%血清抗体会表现为阴性。
猪细小病原体的致病原因小群中该病原可能会逐渐消失(根除),当母猪群免疫力消失之后消逝就会对该病原易感。
猪的疾病 猪细小病毒病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猪细小病毒病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细小病毒病(Porcine parvovirus, PPV)是导致易感母猪发生繁殖障碍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受感染的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及血清学阴性经产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弱仔及屡配不孕等,而其他年龄的猪感染后一般不表现明显的临诊症状。
目前,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在大多数感染猪场呈地方性流行,猪群感染后很难净化,从而造成了持续的经济损失,现已是我国较常见的猪病之一。
二、病原: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是猪细小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细小病毒属(parvovirus)的自主型细小病毒,血清型单一,很少发生变异,目前所有分离株的血凝活性、抗原性、理化特性及复制装配特性等均十分相似或完全相同,而且猪细小病毒与同型的其他自主型细小病毒在结构与功能方面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成熟的猪细小病毒完整病毒粒子外观呈六角形或圆形,具有典型的二十面立体对称结构,无囊膜,衣壳由32个壳粒组成,直径约为25~28nm。
本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对热具有强大抵抗力,56℃ 30min不影响其感染性和血凝活性,70℃ 2h仍不使其丧失感染性和血凝活性,但是80℃ 5min 可使其丧失感染性和血凝活性;对脂溶剂(如乙醚、氯仿等)有抵抗力;对酸、甲醛蒸汽和紫外线均有一定抵抗力;但是在0.5%漂白粉或氢氧化钠溶液中5min 即可被杀死。
该病毒具有良好的血凝活性,能够凝集人的O型、豚鼠、大鼠、鸡、猫、猴的红细胞,但是不能凝集牛、绵羊、仓鼠、猪的红细胞,其中以凝集豚鼠红细胞为最好,在凝集鸡红细胞时存在个体差异。
本病毒一般只能在来源于猪的生长分裂旺盛的细胞(如原代猪肾、猪睾丸细胞和传代细胞PK-15,IBRS-2等)上增殖,其体外复制是杀细胞性的,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隆起、变圆、核固缩和溶解,最后许多细胞碎片黏附在一起使受感染的细胞单层外形不整,呈“破布条状”。
猪细小病毒(PPV)说明书定性

猪细小病毒(PPV)酶联免疫分析(ELISA)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猪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猪细小病毒(PPV)水平。
实验原理:本试剂盒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或血浆中猪细小病毒(PPV)。
用纯化的猪细小病毒(PPV)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可与样品中猪细小病毒(PPV)相结合,经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原和其他成分后再与HRP标记的猪细小病毒(PPV)抗体结合,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
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
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与CUTOFF值相比较,从而判定标本中猪细小病毒(PPV)的存在与否。
试剂盒组成:试剂盒组成48孔配置96孔配置保存说明书1份1份封板膜2片(48)2片(96)密封袋1个1个酶标包被板1×481×962-8℃保存阴性对照0.5ml×1瓶0.5ml×1瓶2-8℃保存阳性对照0.5ml×1瓶0.5ml×1瓶2-8℃保存酶标试剂3ml×1瓶6ml×1瓶2-8℃保存样品稀释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显色剂A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显色剂B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终止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浓缩洗涤液(20ml×20倍)×1瓶(20ml×30倍)×1瓶2-8℃保存样本处理及要求:1.血清:室温血液自然凝固10-20分钟,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
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出现沉淀,应再次离心。
2.血浆:应根据标本的要求选择EDTA或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混合10-20分钟后,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
仔猪细小病毒病诊断防治

2023-11-08CATALOGUE 目录•概述•诊断方法•防治策略•病例处理与报告•展望与建议01概述定义与特点仔猪细小病毒病是由仔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简称PP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该病毒具有泛嗜性,可感染不同年龄段的猪,但主要引起1-3周龄的仔猪发病。
仔猪细小病毒病通常以生殖障碍、呼吸系统症状和消化系统症状为主。
流行病学仔猪细小病毒病主要通过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垂直传播则通过感染母猪的胎盘和子宫,导致胎儿感染。
水平传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猪的排泄物、分泌物以及污染的食物和饮水等。
病毒对干燥和高温敏感,但在低温下可长期存活。
危害与影响母猪繁殖障碍:感染母猪可导致不孕、流产、死胎和新生仔猪死亡等。
仔猪成活率下降:感染仔猪出现生长受阻、死亡和淘汰率增加。
继发感染:病毒可与其他病原菌或病毒协同作用,加重病情。
免疫抑制:病毒可导致免疫抑制,使猪更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仔猪细小病毒病对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02诊断方法母猪感染后无症状或仅表现轻微症状,怀孕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木乃伊胎。
新生仔猪感染后表现为呕吐、拉稀、脱水、共济失调、不能站立,有的出现黄疸、震颤、体温稍升高,几天内死亡,死亡率高。
临床症状母猪流产时,流产胎儿和死亡仔猪的肝、脾和淋巴结呈弥漫性出血。
新生仔猪死亡后,脱水、剖检可见肠道呈卡他性炎症,胃内有凝乳块,小肠和大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
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采取病猪的粪便和血液进行实验室诊断,常用电镜观察、免疫荧光染色法和ELISA方法进行检测。
免疫荧光染色法:将病猪粪便或血液制成涂片,用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电镜观察:将病猪粪便或血液制成涂片,用磷钨酸钠负染,在电镜下观察病毒颗粒。
ELISA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病猪血清中的抗体,以判断是否感染该病毒。
03防治策略针对仔猪细小病毒病的疫苗包括活疫苗、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容
• 1,该病毒主要特征 • 2,致病性 • 3,该病毒的培养 • 4,抗原性及传播 • 5,微生物学诊断 • 6,防控
1.猪细小病毒主要特征
• 病毒颗粒无囊膜,直径20-23nm • 呈20面体对称 • 基因组为单分子线状DNA • 病毒粒子外观呈六角形或圆形 • 核衣壳由32个壳粒组成
诊断
• 如果发生流产,死胎,胎儿发生异常情况而母猪没有明显 的临床症状同时有其他症状确定是一种传染病时,应该考 虑到本病的可能性,但最后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检验。快 速诊断可用标准化的荧光抗体检测胎儿冰冻切片。 • 另外还有病毒的培养和鉴定 • 血清学诊断方法中有:血清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酶 联免疫吸附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等均可检测本病毒
另外将流产胎儿、死胎、胎衣切碎,加水,给后备母猪饮用,也可将 死胎,胎衣放在后备母猪舍中
• 不周之处在所难免,还请许老师和同 学们多多指点。
弱毒疫苗:在细胞培养上经过50多代已驯化成为一种活疫苗。将疫苗 经口服、鼻内接种血清阴性的怀孕小母猪不引起胎儿感染,但子宫内 接种对胎儿有致病性。 灭活疫苗:细胞培养的病毒用β 丙内酯、福尔马林、乙酰乙烯亚胺 (AEI)以及二乙烯亚胺(BEI)灭活,加入佐剂如氢氧化铝胶可制成灭活 疫苗。用β丙内酯灭活病毒,加氢氧化铝佐剂而制成的灭活疫苗可使 猪产生HI抗体,至少持续4个月 。
不同阶段的木乃伊和死胎
该病的防控
• 猪细小病毒感染,目前无特效药进行治疗。为避免该病的 发生,只能采取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环境消 毒和疫苗免疫。疫苗目前主要分灭活苗和弱毒疫苗。 • 坚持经常性消毒,用0.5%漂白粉或1%烧碱可杀灭病原 体,减少猪与病毒的接触 • 种群管理,加强检疫工作,引进种猪,要隔离观察并检疫, 从未发生过猪细小病毒病的猪场和地区,应该杜绝引进病 猪和带毒猪,发病猪场应特别防止小母猪在第1胎受孕时 被感染,或把其配种期拖延到9月龄,此时母源抗体己消 失,自动免疫力已经产生,经免疫后方可正常饲养。
4.抗原性及传播
• 目前发现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 型 • PPV 一般通过口腔传入,偶尔 也能够经公猪精液传入 • 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 • PPV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子宫 • 怀孕2-3周,PPV可经胎盘传给 胎儿,并在子宫内缓慢 传播(不一定感染整窝),35 天前感染,则被吸收; 35天后感染,形成木乃伊 • 感染母猪可通过尿液、粪便和 鼻腔分泌物排毒;感染健康猪。
3.培养
• PPV只能在来源于猪的细胞(包括原代猪肾、猪睾丸细胞 和传代系PK 15)和人的某些传代细胞(如Hela、KB、 HEp 2、Lu132等)中培养增殖,其中以原代猪肾细胞较 为常用。 为了获得大量的病毒和使细胞出现明显的 病变,要求在多数细胞处于旺盛的有丝分裂期进行病毒接 种,不能象一般常规那样,待细胞形成单层后才接种病毒。 为此,可于培养细胞同时,最迟也不超过24小时,就进行 病毒接种。当接种时机适当,病毒接种量又大时,病毒大 量迅速增殖,于2~5天出现细胞病变,7~8天达到收获 程度。初期,细胞呈弥漫性颗粒样变化,继之发生圆缩和 脱落,有时整个细胞层全部掉光。但接种时机过迟和接毒 量太小时,往往看不到细胞病变,连续盲传后,致细胞病
电子显微镜下的猪细小病毒
2.致病性
• 该病毒最早由Mary和Mahncle于1966年发现,接着 Cartwright等在1967年对猪的不孕、流产、死产等进行 病原学研究时,从病料中分离出了猪细小病毒,从而首次证 明了它的致病作用。 主要引起猪的繁殖障碍,其特征是 出产母猪出现死胎畸形胎现象,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除 此之外还能引起猪渗出性皮炎和断奶仔猪多系统衰弱综合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