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影像学表现

合集下载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二)意识障碍是本症的重要表现。生后即出现异常神经症状并持续24小时以上。轻型仅有激惹或嗜睡;重型意识减退、昏迷或木僵。
(三)脑水肿征候是围产儿HIE的特征,前囟饱满、骨缝分离、头围增大。
(四)惊厥:多见于中、重型病例,惊厥可为不典型局灶或多灶性,阵挛型和强直性肌阵挛型。发作次数不等,多在生后24小时发作,24小时以内发作者后遗症发病率明显增加。
5.脑室周围白质转化:这种缺血性损伤在早产儿多。病变位于侧脑室周围的深部白质区软化和坏死,软化面积大时可液化成囊,称空洞脑。临床表现为痉挛性瘫痪,智力低下及脑积水。
6.颅内出血:早产儿易发生室管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足月儿常见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内出血或脑室内出血等。
三、临床症状
(一)多为足月适于胎龄儿、具有明显宫内窘迫史或产时窒息史(Apgar评分1分钟<3,5分钟<6,经抢救10分钟后始有自主呼吸,或需用气管内插管正压呼吸2分钟以上者)。
3.在脑电图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清洁头皮,去除胎脂,使头皮电极电阻<10kΩ,走纸速度为10mm/s。若能做24小时动态脑电图,更能提高临床应用价值。
(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需动态观察V波振幅及V/I振幅比值,若持续偏低提示神经系统损害。
(四)化验检查:
缺氧酸中毒程度:
(1)维持良好的通气、换气功能,使血气和pH值保持在正常范围。窒息复苏后低流量吸氧6小时,有青紫呼吸困难者加大吸入氧浓度和延长吸氧时间;有代谢性酸中毒者可酌情给小剂量碳酸氢钠纠酸;有轻度呼吸性酸中毒PaCO2<9.33kPa(70mmHg)者清理呼吸道和吸氧,重度呼吸性酸中毒经上述处理不见好转,可考虑用呼吸机做人工通气并摄胸片明确肺部病变性质和程度。
(五)肌张力增加、减弱或松软。可出现癫痫。

足月新生儿窦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

足月新生儿窦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
维普资讯
20 l
中 国医 学 影 像 学 杂 志 2 0 0 2年 第 1 O卷 第 3期
C ieeJNe m gn o 1 0320 hn s dI aigV l 0 0 2

短篇论著 ・
足 月新 生 儿 窒 息 缺 氧 缺 血 - 病 的 C 胜脑 T表 现
瘫 . 育差。 发 3 讨 论
12 检查方珐 使 用德 国 Sm t R全身 c oamC o T扫描机 . 头颅 作
常规平扫 , O 以 ML线 为基线 . 层厚 8 m. a r 层间距 l m 兴趣 区 O m. 中间加薄层 扫描:所有患儿 均于人院后第 1~3 d进行头颅 c T 扫描 , 2 有 o例 进行 C T复查 2~ 3次 。
2 . 中1 )其 0倒有侧脑室受压 变窄的表 现~重度 l . T表现 3侧 c
为脑 白质弥漫性低密度灶 . 分布 于各 脑 叶, 基底节 、 但 小脑 实质 密度正常 , 脑灰 日质 界 限消失 , 侧脑 室受 压 变窄 . 脑裂 、 淘变 脑 浅消失( 3 : 图 ) 本组 中 2 2例合并 颅内出血 . 无产伤史 , 其中 中度 H E病倒 I 1 , O例 5例为蛛 网膜下 腔出 【 3倒 为脑实质 出血 , 血. 2例 为硬膜
可作出准确 的诊断 与分度 , 临床治 疗 、 对 观察疗 效及评 价 预后 有重要意义~本文 收集我 院 5 8例 资料完 整 的 H E患 儿, 其 I 对
c T表 现及与临床对照作 回顾性分析 。 1 资料和方法 1 1 临床资料 有围产期窒息史的足 月新 牛儿 患者 5 8例 , 其
1 2例
下 出血 : 重度 者 1 . 2例 4倒为蛛 网膜 下腔 出血 3例为蛛 网膜下

新生儿脑病的影像诊断

新生儿脑病的影像诊断

双侧放射冠 及顶叶白质 多发点状异 常信号
日龄 17d
双侧放射冠区 多发点状及条 状缺血灶, DWI上未见病 灶显示(假正 常化现象)。
34+5w
胎膜早破12h 评分正常 双侧视放射及 左侧额叶异常 信号
HIE-MRI表现: PVL
脑室旁 白质 软

(PVL)
HIE-MRI表现: PVL
硬膜下出血 硬膜外出血
Thanks
出生后10天横断面T2WI(a)和DWI(b)显示 双侧枕叶矢状旁区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在T2WI上信号轻度增高、弥散受 限(*)。
右侧额顶叶 皮层下囊状 坏死并少量 出血
四、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PVL
早产儿HIE最常见特征 血流低灌注所致白质损伤 部 位: 侧脑室周白质
特别是半卵圆区(前角、体部周围)、 视放射(三角区和枕角)、 听放射区(颞角)。
IVH-SAH-38w-7d
硬膜下出血(SDH)
SDH特点 • 蛛网膜与硬膜之间 • 新月形 • 幕上/幕下 • 预后严重
38w-SDH-22d
哭/抽/昏迷/颅高压 Hb 6g
3d
17d
硬膜外出血(EDH)
EDH特点 • 颅骨与硬膜之间 • 梭形
EDH-40w-15d
八、HIE-MRI评价:分度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数周,数月:脑软化、脑穿通、脑萎缩
伴有颅内出血
HIE的影像诊断时间规律
出生后2~5天以脑水肿为主,也可检查有无颅内出血, 生后5~10天,脑实质缺氧缺血性损害或脑室内出血 须在3-4周后,评价HIE永久性脑损害 早产儿评估白质低密度(脑室周围白质软化除外),宜在
纠正年龄40周时
双侧豆状核、尾状 核头、丘脑

4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MRI表现

4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MRI表现

[ 6]李 国珍. 临床 C T诊断学 . 北京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00:1 . 20 10
( 稿 日期 :0 0—1 o ) 收 21 1一 4
( 本文编辑 : 张雄杰 )
4 6例新 生 儿 缺 氧缺 血 性 脑 病 的 MR 表 现 I
殷 富春
【 摘要】 目的 探讨 MR 在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应用及价值 。方 法 I 对4 6例 l床 诊断为缺氧缺血
[ ]白人驹. 3 医学影像诊断. 2版. 第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0 5 20 . [ ]冯亮 , 4 陈君坤 , 卢光 明 , c 等. T读片 指南. 南京 : 江苏科 学技术 出
版社 ,0 5 20 .
[ ]曹 丹 庆, 祖 龙. 身 c 5 蔡 全 T诊 断学 . 京 : 民军 医 出版 社 , 北 人
8 2—8 . 3
发结核相鉴别 , 内转移瘤形成环状高密度 影 的原 因是瘤 中 脑 心坏死 , 甚至呈囊样 内含液 化物质 , 可能 是 由于肿瘤 的增 这 大, 超过了血液供应 的增 长速 度而造成 的l 。虽然与 多发脑 5 J 脓肿与结核瘤形成机制与病理不同 , C 但 T表现可能很相 似。
呈 指 状 分 布 。一 般 认 为 脑 水 肿 主 要 是 由 于 肿 瘤 局 部 的 血 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并 颅 骨 的破 坏 , 为 溶 骨 性 , 可 有 成 骨 性 , 两 者 兼 有 , 多 也 或 观
察时必须用骨窗。M I R 能很 好地显示 出脑膜 的转 移 , 对转移 瘤 的诊断也有帮助。 总之 , 螺旋 c T增强扫 描为 诊断颅脑 转移 瘤 的主要影像 检查方法。但对早期颅脑转移瘤 的诊断还存 在一定 的限制 , 因为较小 的病 变显示率 较低 , 与感 染性脑 膜 炎 、 结节病 等多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2014-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2014-11

3个基本表现(MRI)
脑沟、脑外间隙消失 侧脑室前角呈裂隙样 纵裂、外侧裂变窄或消失

MRI
灰白质分界消失 内囊后肢T1高信号消失 皮层、皮层下白质及深部白质T1WI呈高信号 水抑制(FLAIR)是有价值的扫描方法
注:常规的T2WI、T1WI、FLAIR,只是显示血管源性水肿
HIE-MRI表现:脑水肿、坏死
HIE的CT诊断

HIE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 CT扫描需要动态观察,观察HIE主要病理改变需 在发病3—4周,生后1个月,复查CT,才能作为 评估脑损害的重要参考
————但是,接受过多的辐射

早产儿评估白质低密度,需要与白质内高水含量 区别。
HIE-MRI表现:脑水肿、坏死
脑肿胀、脑水肿与梗死
双侧后丘脑、双侧枕叶、左侧颞叶病变
HIE-MRI表现:脑水肿、坏死



选择性神经元坏死是HIE脑损害的最常见形式 病变坏死部位 大脑皮质层层状坏死 基底节、脑干、延髓及小脑灶性坏死 坏死特点 神经元坏死、脱落形成小空洞,可形成瘢痕性脑 回 MRI:长T1、长T2信号,可伴发短T1信号
HIE-MRI表现:脑水肿、坏死
正常成年人脑部MR图像
婴幼儿脑组织MR信号
新生儿与成人信号相反,随月份变化. 3-6月:T1WI灰白质等信号 9-18月: T2WI灰白质等信号 婴幼儿出生前(胚胎5月)至18月,髓鞘发育最快,18-24月基 本接近成人水平。 髓鞘发育顺序:足侧→头侧 中央→周围 背侧→腹侧 感觉→运动
足月新生儿的磁共振 T2WI
脑部DWI 正常表现
DWI图
Aபைடு நூலகம்C图
儿童正常脑质(2d)
1-2 月 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影像学表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影像学表现
➢特征性的丘脑基底节损伤-大理石纹状改变。 CT可显示为双侧基底节、丘脑对称性低密 度区,或双侧基底节、丘脑区密度增高
➢颅内出血:主要因创伤所致 ➢脑梗死:扇形低密度区
MRI
➢T1WI显示皮质深层呈脑回样或线状高信号, 主要位于基底脑沟区
➢丘脑基底节损伤:生后早期,T1WI示基底节、 丘脑、脑干呈弥漫性高信号,T2WI可正常; 7-10天,T1WI呈高信号,T2WI示局灶性低信 号区;17天左右,T2WI呈高信号
病理:矢状窦旁区脑损伤主要因足月新生儿部 分性、长时间窒息所致,脑血管分水岭区缺血, 主要发生在矢状窦区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呈双 侧对称或不对称,发生皮质层状坏死、液化坏 死和囊变,基底节/丘脑大理石纹状改变,主要 见于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发病 率不足5%
CT ➢早期:可呈阴性 ➢发病后3-7天,显示大脑镰旁脑皮质密度减 低,常呈对称性,皮髓质界线模糊不清,多 见于顶枕叶,病变邻近脑室脑沟变窄
二、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发病机制 ➢缺氧引起能量代谢障碍,血氧含量减低,导 致脑血管自动调节障碍和血压下降,致脑血 流量降低,引起脑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使神经细胞膜发生瀑布式的 生化改变,导致神经元死亡
➢神经元是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累及目标;既 有神经元的急性水肿、坏死,又存在神经元 迟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死亡-细胞凋亡
➢胼胝体萎缩轻度者仅限于后1/3,重度可造 成广泛性萎缩
➢严重的PVL伴皮质萎缩
➢MRI检查因发育不成熟的脑含水量多,常规 SE序列判断脑梗死有一定困难。DWI对判断 有非常价值
正常新生儿,4天
早 产 儿 , 8 天
生后22h,阵发性尖 叫14h间断抽搐5h, 精神弱,易激惹,
四肢肌张力增高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CT分析(附91例分析)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CT分析(附91例分析)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CT分析(附91例分析)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脑部疾病,以往诊断主要是依靠临床诊断为主,自CT应用于临床后对本病的诊断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初步分析了我院于1994~2004年91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头部CT及临床表现。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52例,女39例,均为足月新生儿。

临床上均有生后窒息史,其中轻度窒息者29例,中重度窒息者62例。

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主要为抽搐,激惹,脑性尖叫,其次有嗜睡,反应低下有一定的昏迷。

其中意识改变(85例),肌力改变(41例),抽搐(87例),惊厥(48例),全部病理均符合新生儿缺血缺痒性脑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91例均经我院GeprolpeedAI全身CT机做头颅扫描。

CT检查最早为出生后2h,最迟13d,绝大部分病例在出生后2~3d之间。

58例进行CT随访检查,随访次数3~4次,最长随访时间2年。

全部病理做平扫,未行增强扫描。

2、结果CT扫描显示全部病例可见脑实质不同程度的低密度影,脑水肿84例占92.3%,脑肿胀引起的脑室脑池变小变窄71例占78.0%,其中合并颅内出血41例,按病变范围及是否有出血,本组病例分为:轻度:36例,表现为大脑实质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影,病灶累及1~2个脑叶,多为双侧额叶,其次为枕叶和颞叶,病灶无占位效应。

中度:42例,表现为大脑实质内低密度影分布超过2个脑叶以上,多为双侧额颞叶,其次为额顶叶,其中32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表现为大脑纵裂,小脑上池和枕大池的片条状高密度影。

重度:13例,表现为大脑半球呈广泛低密度,脑灰白质界限消失,脑室脑池变窄或消失。

两侧基底核密度变化不大。

22例合并颅内出血。

本组58例进行随访结果;完全治愈85例,硬膜下积液12例,脑萎缩9例,脑白质萎缩5例,脑软化灶形成4例。

3、讨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临床上常见一种脑部疾病。

新生儿缺血缺痒性脑病是在围产期发生的脑损害,出生后即发病,患儿的病情通常较重,部分合并颅内出血,重症者可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引起脑软化和脑萎缩等多种后遗症。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影像学的诊断特点及应用进展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影像学的诊断特点及应用进展
2 B超 检 查
致 脑实质密度降低 , 则表 现为大脑半球散在分 布 、 小不一 的 大 片状低密度 影 , 灰 白质 分界 模糊 。由于 血 管受 压 , 脉淤 脑 静 血, 引起蛛 网膜下 腔静 脉通透性增高或破 裂 , 而导 致蛛 网膜 从 下腔出血 , 则表现 为脑 实质 或蛛 网膜下腔 的高 密度影 j 。毛 春华对 3 0例 HI E的 C T影像学特征进 行 回顾性 分析 , 结果 3 0 例 均有 不同程度的脑 回、 池 、 室的变窄 或消失 , 中有 1 脑 脑 其 2 例 (J 脑实质或蛛 网膜下 腔出血。 4 %) D 3 2 H E的 C . I T表现及 分度 : 根据脑 白质低 密度 分布 范围可
影 像 学 检 查 主 要 有 B超 、 T及 MR 检 查 。 C I
区显 回声减低或无 回声 区。囊 腔消失期 : 数月囊腔 吸收 , 但侧
脑室增大 。
3 C T检 查
3 1 HI . E的 C T相 应 改 变 : 细 胞 肿 胀 或 脑 水 肿 则 脑 组 体 脑
积膨胀 , 使脑 沟、 回、 脑 脑池 、 脑室受 压变窄或消失 。脑 水肿导
及, 可与脉络丛重叠 。
22 HE的 B超影像改变: . I 有人将其分为 : 轻度: 于脑室旁为
主 的局 限 、 小片状 回声 , 回声 强度低 于脉络丛 , 脑结 构基本 正 常, 脑室边缘轻度模糊 , 血管搏动正常可辨 , 3天左右脑回声恢 复 正常 。中 一重 度 : 质 、 灰 白质 、 丘脑 等 区域 出现 弥 漫性强 回 声, 回声强 度等 同或强 于脉络丛 , 结构模糊 , 回影像不 清 脑 沟
将脑室周 围白质 软化 的病 程转归分为 四期 : 充血期 : B超显 示 回声增强 , 生后 早 期探 查 到。相 对 正常 期 : 发 B超无 明显异 常, 时间约在 1 —3周 内。囊肿 形成 期 : B超 显示 原 回声 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后13天,生后窒息10分钟,间断抽搐
同一病例。CP患者,随访5个月,神经运动发育落后
出生48小时,拒乳伴抽搐,前囟张力高 同一病例。CP患者,随访5岁,运动智力发育落后, 不会坐,不会说话
出生后第3天检查显示双侧豆状核后侧和腹侧丘脑短T1信号 同一病人,15个月后随访,壳核后部和腹侧丘脑长T2信号
三、胚胎脑病
临床病理 病毒或非病毒性致病因子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TORCH”感染:T,弓形虫;O,梅毒、埃克 病毒、合胞病毒、水痘病毒、腺病毒;R,风疹 病毒;C,巨细胞病毒;H,单纯疱疹病毒。以 风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引起胚胎脑病多见 室管膜下钙化是本病的特征改变,在神经元、 小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中可见核内包涵体。多 发性坏死性肉芽肿可见于脑的任何部位
出现异常密度。脑梗死与正常不成熟白质的
低密度相鉴别比较困难。皮质受累是提示诊
断的依据
MRI T1WI显示小斑片状高信号影 脑室旁白质内的胶质增生病灶,延迟生成或 被破坏的髓鞘、脑室旁水肿、神经元坏死后 的胶质增生都可形成脑室旁的T2WI高信号 胼胝体萎缩轻度者仅限于后1/3,重度可造 成广泛性萎缩 严重的PVL伴皮质萎缩 MRI检查因发育不成熟的脑含水量多,常规 SE序列判断脑梗死有一定困难。DWI对判断 有非常价值
CT
少数:出生后即显示室管膜下方小点状钙化 灶,伴脑发育不良或畸形 多数:早期阴性或由于缺氧缺血引起的脑白 质低密度水肿区,缺乏特异性;随病程进展, 在室管膜下、基底节、丘脑区血管病变周围 及缺血损伤的脑白质中出现钙质沉积
脑发育不良
脑发育停滞,多伴有小头畸形、神经元移行 障碍、脑穿通畸形
正常新生儿,4天
早 产 儿 , 8 天
生后22h,阵发性尖 叫14h间断抽搐5h, 精神弱,易激惹,
四肢肌张力增高
同一病例, 4 个月,反应迟 钝,间断抽搐 CP患者
男,出生14天。精神反应弱14天,原始反射引出不完全
同一病例,男,出生45天后随访。神经运动发育明显落后
妊娠31周。生后5周检查显示脑室周围多发小片状短T1信号 同一病人,12个月后随访显示侧脑室三角区周围长T2信号区,抽搐1次
临床四肢痉挛瘫痪,癫痫,神经运动发育落后
出生后第27天检查显示双侧豆状核后侧和腹侧丘脑短T1长T2信号 同一病人,3年后随访,壳核后部和腹侧丘脑长T1长T2信号 临床四肢痉挛瘫痪,癫痫,神经运动发育落后
CP患者,男,2岁。中度HIE后遗症,智力低下, 右侧肢体运动障碍
CP患者,男,8岁。足月,难产,生后窒息
CT
脑实质内及脑室内出血(原生基质出血),是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典型表现
脑室周围白质营养不良(PVL)及脑白质发育 不良:双侧脑室三角区不规则增宽,侧脑室周 围脑白质内多发低密度灶,顶枕叶白质稀疏, 外侧裂池增宽
脑梗塞及脑室旁出血性脑梗塞 仅在病变广泛而严重时才累及皮质 CT表现较临床表现出现晚,常在12-24 h后
特征性的丘脑基底节损伤-大理石纹状改变。 CT可显示为双侧基底节、丘脑对称性低密 度区,或双侧基底节、丘脑区密度增高
颅内出血:主要因创伤所致 脑梗死:扇形低密度区
MRI
T1WI显示皮质深层呈脑回样或线状高信号, 主要位于基底脑沟区
丘脑基底节损伤:生后早期,T1WI示基底节、 丘脑、脑干呈弥漫性高信号,T2WI可正常; 7-10天,T1WI呈高信号,T2WI示局灶性低信 号区;17天左右,T2WI呈高信号
15个月,男。早产儿,脑瘫,PVL
CP患者,女,1岁。 33周早产 母妊高症。 双眼斜视,抽搐 PVL
二、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发病机制
缺氧引起能量代谢障碍,血氧含量减低,导 致脑血管自动调节障碍和血压下降,致脑血 流量降低,引起脑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使神经细胞膜发生瀑布式的 生化改变,导致神经元死亡 神经元是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累及目标;既 有神经元的急性水肿、坏死,又存在神经元 迟发性死亡-细胞凋亡
后遗症期:矢状旁区皮层及皮层下区域长T1 长T2信号软化灶,皮质变薄、萎缩,脑沟增 宽。可同时伴随局部脑白质髓鞘发育延迟和 胼胝体发育不良
正常新生儿,7天
足 月 儿 , 3 天
新 生 儿 , 3 天
出生8小时,哭声低,易激惹,肌张力高 同一病例。CP患者,随访1年,运动智力发育落后,左 侧偏瘫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影像学表现
分类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胚胎脑病
一、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临床:早产儿,生后窒息。阵发性尖叫,间断 抽搐,精神差,易激惹,四肢肌张力高 病理:原生基质出血、脑室旁出血性脑梗死或 称出血性静脉梗死、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脑 白质发育不良及脑梗死 发病机制 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发源地-原生基质是早 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特殊易损伤部位 未成熟的突触容易受“兴奋毒”损伤 缺氧状态下ATP合成不足
CP患者,男,8个月。神经运动发育落后,四肢肌张力高 妊娠39周,顺产,小样儿。母子两代血清学检查弓形体抗体阳性
c
a

b d
CP患者。女,8个月。神经运动发育落后 生后间断抽搐,四肢肌张力高 母子两代血清学检查CMV抗体阳性
MRI
对脑白质损伤的敏感性高,显示侧脑室周围 白质局灶性异常信号,可伴弥漫性水肿
T2WI沿室管膜表面分布的高信号 脑白质髓鞘生成延迟或被破坏、水肿、神经 元坏死后的胶质增生都可形成T2WI高信号 脑室旁白质减少,脑室扩张
男,出生14天。拒乳1天,精神反应弱,肝脏肿大,质地坚硬。 母子两代血清学检查CMV抗体阳性
病理:矢状窦旁区脑损伤主要因足月新生儿部
分性、长时间窒息所致,脑血管分水岭区缺血,
主要发生在矢状窦区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呈双
侧对称或不对称,发生皮质层状坏死、液化坏
死和囊变,基底节/丘脑大理石纹状改变,主要 见于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发病 率不足5%
CT
早期:可呈阴性 发病后3-7天,显示大脑镰旁脑皮质密度减 低,常呈对称性,皮髓质界线模糊不清,多 见于顶枕叶,病变邻近脑室脑沟变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