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件]细菌生理

合集下载

细菌—细菌的致病性(微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细菌—细菌的致病性(微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一)侵 袭 力
包括
黏附结构
菌体表面结构 荚膜
侵袭性物质
1. 菌体表面结构——菌毛 菌毛黏附可抵抗体液的冲刷作用
2. 侵袭性物质
血浆凝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 透明质酸 链激酶 A群链球菌 链道酶 胶原酶:产气荚膜梭菌
(二)毒 素
外毒素 内毒素
1. 外毒素
定义:是由G+菌分泌及部分G-菌合成后释放 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
DIC等
7/18/2023
第二部分
细菌的侵入数量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细菌引起感染的数量与其毒力成 反比。
第三部分
细菌的侵入途径
三、细菌侵入的途径
各种病原微生物都有其特定的侵入途径和部位。细菌可通过:
➢ 呼吸道 结核杆菌 流脑奈瑟菌 白喉杆菌 ➢ 消化道 痢疾杆菌 伤寒杆菌 霍乱弧菌 ➢ 皮肤粘膜接触 葡萄球菌 链球菌 ➢ 创伤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 多种途径侵入机体 结核杆菌
性质:为蛋白质,毒性强,具有组织选择性, 不耐热,抗原性强,可用甲醛脱毒为类毒素 。
分类: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
2. 内毒素
定义:是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菌体裂解后 释放出来。内毒素也存在于螺旋体、衣原体和 立克次体中。
性质:脂多糖(LPS),耐热;毒性较弱,无 组织选择性;抗原性弱,不能脱毒为类毒素。 LPS毒性成分为脂质A。
微生物与免 疫学
细菌的致病性
与细菌致病性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
细菌的毒力 细菌的侵入数量 细菌的侵入途径
01

02

03
细菌的毒力 细菌的侵入数量 细菌的侵入途径
第一部分
细菌的毒力
毒力:指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

动物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ppt课件

动物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ppt课件
球菌
杆菌
螺形菌
杆菌(bacillus) 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
螺旋体 细菌的各种形态示意图及电镜照片
二、细菌的群体形态
菌落
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以菌落形式出现。在适宜的 固体培养基中,经一定的时间培养,细菌在培养 基表面或内部分裂增殖形成大量菌体细胞,形成 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群体,称为菌落。
定量 就某种病原菌而言, 其致病性一般通过测 定LD50以及ID50来定 量。
物质基础
细菌的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毒力因子,包括侵 袭力与毒素,以及毒力因子的分泌系统。 毒素有外毒素与内毒素之分
几个概念
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 续存在或增殖。 发病(disease)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 主造成明显的损害。 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a)是指那些导致机 体发病的细菌。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为 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 持续存在或增殖,有时可造成宿主发病。
体表,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
三、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生物颉颃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
第2节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是指细菌侵入动物体后突破 宿主的防御功能,并引起机体出现不同程 度病理变化的能力。 通常把细菌这种不同程度的称为细菌的毒 力,即致病力的强弱。
定性
细菌是否有致病性,经典 的依据是柯赫法则 近年来提出的分子水平的 柯赫法则对此标准作了补 充和完善。
二、细菌个体的生长 繁殖 二分裂式生长,时 间差别很大 三、细菌群体的生长 繁殖 迟缓期,对数期,稳 定期,衰亡期
第6节 细菌的代谢
一、细菌的基本代谢过程 二、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作用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是非常广泛的生物类别,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我们将了解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特征、 分类和重要性。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对其功能和适应环境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将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如细菌的形态类 型、病毒的结构组成以及真菌和寄生虫的特征。
微生物的生活方式
微生物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自养、寄生、共生等。我们将了解不同微生物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 与人类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是由多个器官、细胞和分子组成的复杂系统。我们将研究免疫系统 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和抗体等。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起着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关键作用。我们将探讨免疫系统的 重要功能,如识别病原体、产生抗体和调节免疫反应等。
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应对方式
免疫系统采取多种方式来应对微生物的入侵和感染。我们将了解免疫系统的主要防御机制,如细胞免疫 和体液免疫等,并探讨它们的重要性。
《微生物与免疫学》PPT 课件
欢迎来到《微生物与免疫学》PPT课件!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免 疫学基础知识、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生活方式以及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准备好开始这个充满知识和惊喜的旅程吧!
免疫学基础知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了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是理解它的重要性的第一步。我们将介绍免疫学的定 义、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免疫系统的重要功能。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免疫学细菌学课件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免疫学细菌学课件

01
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应答,恢复免疫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免疫治疗方法
0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包括抗体治疗、细胞因子治疗、免疫调节剂治疗等。
临床应用
03
对一些免疫相关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反应等进行免
疫调节治疗。
04 细菌学应用
常见动物源性细菌的种类与特点
革兰氏阳性菌
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具有较厚的细胞壁,可抵抗吞噬细胞的 吞噬作用。
THANKS
感谢观看
适用对象
针对不同动物品种、年龄、健康状况等制定不同 的接种计划。
免疫学诊断方法与原理
免疫学诊断方法
包括血清学诊断、免疫组织化学诊断、细胞免疫学诊断等。
诊断原理
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识别机制。
临床应用
对动物感染性疾病、肿瘤、免疫缺陷病等进行早期、快速、特异性 诊断。
免疫学治疗原理与方法
免疫治疗原理
T细胞
T细胞是淋巴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可分为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
胞等亚群,具有直接杀伤靶细胞和促进B细胞产生抗体等作用。
02
B细胞
B细胞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由骨髓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分化
成熟而来,可产生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03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NK细胞是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就能直接杀伤某些肿瘤和病毒感染靶细胞
挥免疫效应。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 胞分泌的调控其他细胞活性的小 分子蛋白质,具有调节免疫应答 、参与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等功
能。
补体
补体是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具有 酶活性的大分子复合物,可以在 抗体或细胞因子的激活下,与病 原微生物结合并促使其溶解,发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件-免疫学在医学上的应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件-免疫学在医学上的应

可收到良好疗效。
04
不受母源Ig影 响,可多种疫 苗合用。
05
接种后应能获 得长时间或终 身免疫。
06
如果是活苗, 不应感染其它 动物。
应用抗血清注意事项:
早期使用:愈早愈好,在毒素未
A
到达靶组织之前就被中和丧失毒
性。
B
途径恰当:以吸收较快途径为付 佳,常用皮下或肌注。
多次足量:由于Ig消耗效力不持
C
久,应及时补充多次足量注射方
的第



免 应疫
第一节免疫诊断



一用 学 上、血清学反应的诊断原理
目 录
Ag Ig
Ag Ig
Ag Ig Ag

的与 物 理在
体 外 结 合 时 , 由 于

表性 现状 出及 形参 式与
条 件 的 不 同 , 而

多 在样 体的 外反 结应
结 果 。 利 用


已合 知的 一特 方异 ,性
, 可 用
将变应原通过一定途径接
检测青霉素过敏症、结
01
常用皮肤过敏性检查法,
02
30min内,局部红 肿为阳性。
04
120h,局部炎性 水肿为阳性。
06
潮红肿胀、流泪、 脓泌物体温↑。
01
皮内注射:青霉素 水溶液注入皮内, 15-
03
皮下注射:结核菌 素皮下注射,分别 于72-
05
点 眼 法:结核菌 素、鼻疽菌素,每 隔2h观察



传检 染测 病未 作知 出的
另 一 方 , 从 而 对

定诊 等断 。或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

微生物的生态与分布
生态环境
微生物在土壤、水域、空气、动植物 体内等多种生态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分布范围
微生物分布范围广泛,几乎无处不在 ,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生命维持起 着重要作用。
02
CATALOGUE
免疫学基础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分子组成,它们共同作用,维护机体的健康。
制备方法
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进行培养、纯化 、灭活或减毒处理,以及加入佐剂等 。
疫苗接种的程序与注意事项
程序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或卫生部门的建议, 按照规定的年龄和时间进行接种。
VS
注意事项
确保疫苗的储存和运输符合规定,避免疫 苗失效;接种前应了解宝宝的身体状况, 避免在疾病状态下接种;接种后应留观 30分钟,确保无异常反应。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 联系。
例如,与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有助于深 入探索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奥秘,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策略。
未来,随着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不断深入,将进一步推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肿瘤免疫疗法
利用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的方法 ,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 和细胞疗法等。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分子,如CTLA4和PD-1,来增强T细胞对肿瘤的免 疫反应。
肿瘤疫苗
利用肿瘤抗原制备的疫苗,旨在激发 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
细胞疗法
利用自体或异体的免疫细胞来攻击肿 瘤细胞,如CAR-T细胞疗法。
自身免疫性疾病
利用免疫疗法来调节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反应,以达 到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目的。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第二章 细菌生理 PPT课件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第二章 细菌生理 PPT课件

三、细菌群体的人工培养
• 用人工的方法,将细菌从自然界、动物体 或病料中分离出来,其目的是为了研究细 菌的形态、生理特性、生物学特性或制取 细菌的某种代谢产物等。这对于传染病的 诊断、流行病学调查、菌苗制备、微生物 的工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了解 和掌握细菌分离培养的有关基础知识是十 分必要的。
• 5、气体 O2、CO2、N
二、细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
• 多数细菌为横分裂式繁殖 (1→2→2²→2³→2ⁿ)。少数 细菌如酵母进行出芽繁殖 。 近年来,电子显微镜观察 可见,某些细菌也存在有 性结合。
• 绝大多数细菌繁殖速度为 15-30min一代。但菌种不 同其繁殖速度亦不同,如 大肠杆菌20min繁殖一代, 结核杆菌较慢,需0.5-18h 才能繁殖一代。
高电势的化合物产生能量。在有氧环境 中,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多为氧化型状 态,氧化还原电势随之升高。故厌氧菌 不能利用这些营养物质,造成能量不足 而不能生长。
2、缺乏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 细菌在 有氧环境的代谢中常产生H2O2,这是一 种氧化剂,有杀菌作用,缺乏二酶,故 厌氧菌不能分解H2O2,而不能生长。
• 3、酸碱度(PH) PH对细菌发育影响 很大,大多数病原菌最适酸碱度为 PH7.2-7.6,少数细菌可在特殊PH条件 下生长,如霍乱弧菌在PH6.4-9.6 时均 能生长(最适为7.8-8.0),乳酸杆菌在 PH 3.4-4.5时可生长,霉菌则在PH 3.06,0生长良好。
• 4、渗透压 细菌只有在等渗环境中才 能生存。若环境渗透压过高,则菌体被 脱水造成质壁分离;若环境渗透压过低, 则细菌臌胀破裂。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能利用枸橼酸盐作为唯一碳源的细 菌如产气杆菌,分解枸橼酸盐生成 碳酸盐,同时分解培养基的铵盐生 成氨,由此使培养基变为碱性,使 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BTB)由淡 绿转为深蓝,此为枸橼酸盐利用试 验阳性。

动物微生物学【精品】ppt课件

动物微生物学【精品】ppt课件

火焰干燥
4、固定: 火焰固定
2019
化学固定:- 丙酮、酒精
45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由于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当碘—染 料复合物在细菌细胞内形成以后,用 95%的酒精脱色时,其效应为:抽提胞 壁中的脂类;胞壁脱水,粘肽层的孔 径缩小。
Return
2019
next
-
46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
1、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1-2分钟,水 洗3次;
铁 • ⑸生长因子:B族元素、嘌呤、嘧啶
2019
-
49
2、营养类型
• ⑴自养菌(无机营养菌):能以二氧化 碳、碳酸盐等简单的无机碳化合物作为
碳源,以无机的氮、氨或硝酸盐作为氮 源,合成菌体所需的复杂的有机物质。
• ⑵异养菌(有机营养菌):必须利用有 机物作为碳源,利用蛋白质、蛋白胨、
氨基酸作为氮源,仅有少数异养菌能利 用无机氮化合物。
(一)单染色法:单用一种染料染色。碱 性美蓝染色法、瑞氏染色法、姬姆萨氏、 石炭酸复红染色法等。
(二)复染色法:用两种以上的染料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染色法、沙黄—美 蓝染色法。
2019
-
44
细菌抹片的制备
1、载片准备:95%酒精和冰醋酸
2、抹片:液体材料
固体材料
组织脏器材料
3、干燥:自然干燥
2019
-
34
细菌的荚膜
2019 1.球菌
-
2.杆菌
35
细菌的荚膜实图
A
A.墨汁负染色法
2019
B
B.荚膜染色法
-
36
细菌的鞭毛
1.一端单毛菌 2.两端单毛菌 3.丛毛菌
20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生理是动物医学及免疫学中的核心内容。细菌由水分、无机物和有机物等体性质等。细菌的营养需求涵盖水分、含碳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及矿物质等,这些营养物质通过不同的运输方式进入细菌体内。根据营养类型的不同,细菌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在新陈代谢方面,细菌利用酶类进行物质的氧化还原过程以获取能量,其代谢产物包括分解产物和合成代谢产物,如毒素、色素和抗生素等。细菌的生长繁殖受营养物质、温度和酸碱度等条件的影响。掌握这些细菌生理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细菌在动物体内的作用、防治细菌感染以及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