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的产权分析

合集下载

“搭便车”问题的制度分析

“搭便车”问题的制度分析
规 和契 约等 ,从 宪 法到成文 法和 不成文 法 ;而非 正 式 约束 包 括价值 观 念 、伦理 规范 、道 德观 念 、风俗 习惯 、 意识 形 态等 , 中意识形 态处 于核 心地位 。 其 制 度 具有 丰富 的 内涵 , 应至少 包括 以下 内容 : 1 制 它 () 度 是人 们 习 以为常 的 习惯 或规范 化的行 为规 则 ,它 与 人 的动机 、行 为 有着 内在的联 系 ,它能 够影 响人 的偏好 及 其行 为 。制度通过 各种 习惯 和规 则为 处于
中,那些 期望 他人 付 费而 自己不愿付 费 的行为 ,如
果 由个人 来表 示 他对 某种 非排 他性 产品 愿意支付 的
代价 ,个 人会 隐 瞒 自 己的偏 好 ,慌 报 自己愿意 支付 的意 愿 ,以便 从 他人 的支 出或 生产 中得到 好处 。搭
收 稿 日期 :2 0 —52 0 60 — 1
猪 、 猪 都会 去踩踏 板 。谁 想吃 ,谁 就 会去踩 踏板 , 大
因为对方 不 会 一次把 食物 吃完 。在这 种 制度 下 ,小 猪和大 猪竞 争意 识不 会很强 。其次 ,可 以减 少食 物 量 ,将进 食 量减 到 4个单位 ,则无论 是 小猪 先按还
得以表 现 。( )制 度带 有 明显 的集体决 策意识 倾 向 4
维普资讯
中共 青 岛市委 党校 青 岛行政 学院 学报
J ̄ NL tTEP RY ̄H O tCPC ON A l L O IE O A : I AT O O L : ... I OM O  ̄ P  ̄ ̄ T E A T
20 0 6年 第 3期
No. 3, 20 6 0
现 象 的 作 用 ,便 是 本 文 论 述 的 主 题 。

基于制度主义视角下组织内部“搭便车”现象的分析

基于制度主义视角下组织内部“搭便车”现象的分析

基于制度主义视角下组织内部“搭便车”现象的分析作者:许文汇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27期摘要:搭便车是组织内部成员通过一定的投机行为来获取与别人同等的资源的现象。

在组织运行的实践中,容易出现制度设计和实施不合理、制度与组织实际运行相分离的问题,市场对于组织内部分配方式和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调节力量有限,无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制度的力量来提升组织凝聚力和整合度才能更好地约束组织内成员的行为,以达到组织内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信任危机的解除,形成组织内部的“利益共同体”提升组织内生性发展动力和潜力,促进组织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搭便车;制度分析;组织在资源配置日益市场化的大环境之下,市场对于资源配置和调节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旨在激发组织内部人员的劳动积极性进而带动组织的内生性发展动力,但市场有时会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调节失灵的现象,使得不论在经济组织还是其他组织内部都极容易出现一种搭便车现象,即一种不劳动而获得同等报酬的投机行为,导致组织内部分配方式失灵,挫伤勤奋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从而引发组织危机。

文章旨在通过制度主义的相关理论对搭便车现象进行分析,以探讨如何有效解决此类问题。

一、组织内部的搭便车现象“搭便车”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1]在现实的生产实践中,组织内部的搭便车现象一直是比较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因为在市场化的经营理念中,往往只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目标实现的目的,往往忽视劳动过程。

在团队的合作中,如果组织成员过多、或者分工不明确、不按组织内部制度进行工作的时极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最后导致组织内部出现矛盾危机,工作效率下降甚至解体的问题,比如:例一:某组织内部员工在一年的生产实践中,各自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付出,但在年终评奖和发工资时,采取了绝对平均分配的原则,没有按照每个人的劳动程度进行分配,对所有人都給予了无差别的报酬,结果在后续工作中部分人由于拿到了少于自己劳动价值的报酬而逐渐丧失劳动积极性,部分人在没有付出一定的劳动却拿到了超额的报酬,进而产生了惰性心理,最后组织的整合度和工作效率越来越低,走向了解体。

谈公共产品搭便车现象对税收遵从的影响

谈公共产品搭便车现象对税收遵从的影响

谈公共产品搭便车现象对税收遵从的影响摘要:“搭便车”现象在经济发展和公共产品使用中随处可见,并避免起来是一个十分困难是事情。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公共产品具有消费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产权界定不清等特点,使其成为搭便车现象产生的根源。

同时,搭便车现象的普遍存在,使为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支出的税收工作陷于两难的境地。

因此,搭便车现象的解决对提高税收遵从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章对搭便车现象进行深层次分析,探讨税收中合理设计与有效实施对限制搭便车现象的作用,促进纳税遵从度。

关键词:公共产品搭便车税收遵从一、税收流失与纳税人不遵从行为税收不遵从的直接后果是造成税收收入的流失。

从现实来看,纳税人主动造成的税收流失是主要方面。

据有关研究估算我国目前的“地上经济”的税收流失约占整个工商税收的60%,并使得实际税率大大低于法定税率,“地下经济”的税收约占整个工商税收的70%(马国强,1999)。

也就是说,中国税收流失之严重和数额之巨大,而这些严重的税收流失中由纳税人的税收不遵从行为造成的则是主要的。

然而,纳税人不遵从行为其原因如何呢?国内学者马国强将西方学者对决定税收遵从因素较为宽泛的表述进行了符合“本土化”的解释,将其主要决定因素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税收观念;二是税收知识;三是税收制度;四是税收程序;五是税收处罚。

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五个方面因素的同时会发现,纳税人是理性的,税收是拿走纳税人部分个人财产用于公共消费的行为。

纳税人将税收交给政府,目的是“购买”公共产品,税收价格于是成为纳税人的根本权益。

于是,公共产品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公平性与税收遵从具有高度相关性。

但是,公共产品却有着其天然的弱点:可能被广泛的“搭便车”。

这样,税收的不遵从行为与公共产品的搭便车现象产生了必然的联系。

二、搭便车的含义及其实质(一)搭便车含义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的。

巧用“搭便车”

巧用“搭便车”

巧用“搭便车”南郭先生根本不出吹竽,却混在一群吹竽能手中,并且拿着和他们一样的报酬。

这就是最典型的组织内部的搭便车现象。

其实这种“搭便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

比如,爱清洁的居民经常把楼道等公共场所打扫得干干净净,而其他的居住成员不用任何付出就可以享受到整洁的环境。

山村里外出运输和做生意的人掏钱修路,而其他村民也可以在修好的路来回行走。

又如小组打扫卫生的时候,小组内有位成员特别勤劳,几乎做了小组的大部分工作,最后小组被评为优秀,虽然该成员的付出是最多的,但是荣誉却是属于他们的一个整体的。

从以上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搭便车”现象出现在公共品的享用上的搭便车,也体现在资源使用上与外部性相关的搭便车,即无偿的使用国有经济资源和他人的创新成果以及分享他人的经济收益或转嫁成本与他人的问题。

前者主要出现于企业组织之间的搭便车现象,而后者主要出现在企业组织内部。

企业之间的搭便车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中小企业紧紧跟随大企业的脚步,依赖竞相模仿大企业创新,从而以最小成本在市场中获得一定收益。

在计划经济年代里,所有企业都是公有的想,享有同样的地位和资源,也就不存在所谓企业之间的竞争和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

但是伴随着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商品化经济特点逐渐凸显。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导致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竞争也变得空前激烈。

大企业却因为其享有的种种优势,逐渐形成了垄断地位。

这就直接对中小企业构成生存威胁。

但是即便是中小企业也要寻求自身的生存之道,化险为夷。

大企业的垄断,中小企业的激烈竞争,这不仅是一种风险,也是一种机遇。

中小企业如果可以巧妙的搭上大企业的这辆快速车,就可以降低风险,享受机遇带来的收益。

虽然很多学者认为这种搭便车现象是一种经济体制转型初期产权保护要求的制度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还严重滞后引起的问题。

但是我们不得不关注到的是,即便不停模仿大企业的中小企业分瓜着强制企业的市场,但是却不足以威胁甚至将其赶出市场领域。

搭便车与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行为的分析

搭便车与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行为的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的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小股东搭便车的问题,并进一步对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行为进行了分析。

作者提出,一方面由于集体行动和股权结构,小股东搭监督的便车;另一方面,小股东并没有因为“搭便车”获得额外的利益,反而往往自己利益受到侵害,股东代表大会将流于形式。

由于资本锁定和未来的信息收益,大股趋向于提供监督,并有可能通过侵害小股东的利益获得监督租金。

在资本市场给定的状况下,监督租金的大小由法律制度决定。

作者认为为了维护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结构的的有效性,如何保护股东间的实质性平等以及保护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是重要的。

关键词:股东行为监督搭便车博弈“搭便车”与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行为的分析夏冬林钱苹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No. 200016 2000年5月作者简介夏冬林,会计学博士,教授,通讯地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84),电话:62789864(O),62788437(H),62788133(Fax),E-mail: xiadl@。

钱苹,经济学博士,讲师,通讯地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84),电话:62789691(O),62773971(H),62788133(Fax),E-mail: qianp@,qianp@。

Free-rider problem and the behaviors of shareholdersin corporate governanceXia donglin and Qian Pi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t Tsinghua University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ree-rider problem in corporate control, and develops a game-theoretic model to further analyze the behaviors of shareholders. We show the small shareholders take free-riding on monitor by reason of the 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share of stock, unlike other free-rider, they haven’t been beneficial from free-riding, but got loss. Furthermore, free-rider problem make the meeting of stockholders exist in name only. The large shareholders have incentive to provide corporate monitoring for the capital lock-in and the benefit of information trading in future market, and have opportunity to extract monitoring rent by seizing interest of small shareholders. Given the condition of capital market, the monitoring rent is determined by legal system. We conclude in order to hold the effective of capital marke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t is important to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small shareholders for institution designer.“搭便车”与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行为的分析夏冬林钱苹(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84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的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小股东搭便车的问题,并进一步对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行为进行了分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搭便车,又称免费搭车,是指乘客在未支付给车主的情况下,通过车主的同意得以乘坐其车辆。

这种行为在一些地区和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而在发达国家,这种行为往往被视为不文明,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而客观来看,搭便车行为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却决定了其合法性和社会价值。

本文就将以搭便车行为的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进行浅析。

一、搭便车行为的动机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搭便车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

一些乘客出于经济考虑,选择搭便车来减少交通费用。

这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尤其普遍,因为公共交通不发达,出租车费用较高,乘坐私家车成为了一种省钱的选择。

2. 时间因素时间因素也是推动搭便车行为的一个重要动机。

因为搭便车可以省去等待公共汽车或者其他交通工具的时间,可以更快速地到达目的地。

一些乘客选择搭便车是为了节省时间,将会选择搭乘私人车辆。

3. 社交因素社交因素也是搭便车行为的一个重要动机。

一些乘客出于社交目的,选择搭便车来认识新朋友,或者与老朋友一起出行。

这种情况在一些旅行社或者联谊活动中尤其普遍,搭便车成为了一种社交方式。

1. 安全问题搭便车行为存在着安全隐患,是其最大的影响因素之一。

因为搭便车的乘客与车主通常是陌生人,乘客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在一些案例中,乘客可能会遭遇车祸、盗窃等情况,而且由于没有签订相关的合同协议,乘客在遭遇意外时很难获得法律上的支持。

2. 社会风气搭便车行为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一定影响。

在一些地区和文化中,搭便车行为被视为正常的交往方式,而在另一些地区和文化中则是不文明的行为,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这种社会风气的不同也直接影响了搭便车行为的合法性和社会接受度。

3. 法律法规乘客在搭便车前,应该增强安全意识,选择合适的搭便车对象,了解行车路线和车主情况。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通过手机软件进行搭便车,这样能够追踪行车路线,也减少了一些安全隐患。

浅析国有产权资本化的风险及其防范

浅析国有产权资本化的风险及其防范

观 点 对 产权 资 本化 中 可 能及 已经 发 生 的 风 险进 行 分 析 , 到 股 权 资本 化 可 能 带 来 的 使 国有 资产 流 失 、 成 分 配 不公 、 费资 源 等 风 看 造 浪 险, 并提 出相 应 的 防 范措 施 。 关键词 : 便 车; 搭 国有 资产 流 失 : 度 变迁 制
加 强 内 部 控 制 , 会 计 环 节 保 证 清 晰 、 证 。这 三 个 环 节 是 个 整 在 公
体 的 系统 , 相互 联 系 , 不 可分 。 密
的最 重 要 的 因 素 是 现存 法 律 和制 度 安 排 的状 态 。因为 : 限制 了 它 制 度 安 排 的演 化 范 围 : 存 制 度 可 能 还 有 残 存 价 值 : 明是 个 困 现 发
( ) 强 法制 建 设 , 二 加 用法 说 话 法律 无情 , 约 束 力 最 大 的 工 具 , 详 细而 科 学 的法 条 约 束 是 用
们 逐 渐 放 弃 了原 有 的意 识 形 态 ,而 与市 场 相 适 应 的意 识 形 态 又 未完 全建 立 起 来 , 以缺 乏 道 德 约 束 也 是 我 国“ 便 车 ” 象 增 所 搭 现 加 的一 个 原 因 。 二 、 于 制度 变 迁 的 理 论 分 析 基 制 度 变 迁 是 在 寻 找 现 有 制 度 中不 存 在 而 从 另 外 的制 度 中可 以得 到 的 利 润 而 发 生 的权 利 的重 新 规 定 。 度 变迁 的过 程 中 , 制 也


基 于搭 便 车 理 论 分 析
中 国企 业 经 营 自主 权 在 实 践 中 仍 有 不 少 问 题 .但 是 明确 所
搭 便 车 理 论 首 先 由美 国 经 济 学 家 曼 柯 ・ 尔逊 于 16 年 发 奥 95 表 的 《 体 行 动 的 逻 辑 : 共 利 益 和 团体 理 论 》 集 公 一书 中提 出的 。其

对“搭便车”问题的浅要分析及建议

对“搭便车”问题的浅要分析及建议

对“搭便车”问题的浅要分析及建议作者:张辉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第06期摘要:“搭便车”是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长期以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搭便车”现象更是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公共物品领域。

本文试以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阐述“搭便车”理论,分析其产生的相关因素,即产权、公共品和外部性等,并尝试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搭便车”;奥尔森;产权;公共物品一、问题的引出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案例:2002年12月,山东禹王集团照例对“忘不了”3A脑营养胶丸上两个月的销售情况进行盘点。

统计结果显示,这两个月“忘不了”的销售情况大好,形势喜人。

公司上下对此产生了疑惑,因为这段时间公司一没有开展重大的促销活动,二没有大规模投放广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常现象呢?原来,北京恒基伟业公司于2001年10月份推出一款用于帮助学英语的新产品——记易宝。

2002年,恒基伟业对这款产品进行了大力的市场推广,在中央和地方媒体上投放了大量广告,巧的是,他们打出的广告词居然是“精确记单词,就是忘不了”。

由于作为健脑产品的“忘不了”已经在市场上推广宣传了七八年之久,受众已经对该品牌产生较深印象。

所以,许多消费者受到“记易宝”宣传词的提示,就去购买“忘不了”3A 脑营养胶丸。

没花一分钱,没出一份力,“忘不了”便坐收了“记易宝”广告宣传的利益。

不知不觉间,禹王集团搭了一趟恒基伟业的顺路车。

这就是“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这一现象似乎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不管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社会生产中,类似于上述案例中的“搭便车”现象便是企业竞争中的一种,此外,还有利用驰名商标效应等。

而在公共物品领域里更为普遍,例如许多轮船公司不肯兴建灯塔,但他们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

“搭便车”行为究竟如何产生,而又能否有效规避,这便是本文需要分析探索的。

二、“搭便车”理论的产生在新制度经济学中,“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某些经济组织,不付出任何代价,从他人处或社会获得收益的经济现象,即每个人都只想其他成员去做有益于组织的努力或承担维持组织的成本,自己却坐享其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的产权分析一、“搭便车”含义的界定及其产生的经济学根源(一)“搭便车”的经济学含义所谓“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某些团体在不付出任何代价(成本)的情况下而从别人或社会获得好处(收益)的行为。

“搭便车”是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搭便车”现象产生的经济学根源在西方经济学看来,产权界定不清、外部性、公共品等的存在都是“搭便车”产生的根源。

大量“搭便车”现象的产生必然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低效。

社会要保持创新的活力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

1、产权界定不清与“搭便车”现象的产生。

产权界定不清有多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尚未界定的公共财产、资源等,如人类社会初期的土地、森林等等;二是社团产权,即人人都有而人人又都没有。

产权不具有排他性,如村庄里的公共土地;三是尽管产权有所有者,但所有者很难“具体化”、“人格化”,或者说“具体化”、“人格化”的成本太高,或者说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成本太高,这也容易产生产权界定不清,导致资源使用中的“搭便车”现象,表现为免费使用资源、免费使用别人创新的成果,甚至把自己经济活动中的代价、成本转嫁给产权界定不清的部门或地方。

2、公共品与“搭便车”现象的产生。

按物品使用的资金来源和物品使用中的排他性,可把物品分为公共品和私人品。

公用物品(如广播或电视信号)可定义为:个人消费这些物品或享受服务不会有损其他任何人的消费。

不具有排他性和收费困难的物品往往就是公共品。

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许多物品都具有私有和公用特点,每一个消费者都愿强调公用成分,为私人消费寻求公家的补贴。

因此,人们会经常希望政府提供多于“恰当”数量的公用物品。

在当今世界上,各国纯粹的公共品几乎都由政府提供,由政府提供公共品并不表明政府提供公共品的效率高,而是因为由私人提供无法收费,或者说无法克服“搭便车”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国家,一些公共品的提供是这样的,即政府收费(收税),然后把这些公共品的生产承包给私营企业,或从私营企业那里购买,再将公共品提供给个人使用。

这种迂回的提供方式可能比政府直接提供要有效得多。

尽管如此,政府提供的公共品中仍然存在“搭便车”问题。

如公民纳税的数量与他消费的公共品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3、外部性与“搭便车”现象的产生。

所谓外部性实质上是私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的差额问题。

外部性分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私人收益率低于社会收益率,有一部分好处被别人得走了;负外部性是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有一部分成本转嫁给了社会或别人。

外部性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产权的界定、保护转让等是否有严格的制度约束;二是经济活动中交易费用的高低。

例如,尽管产权制度约束机制很健全,但若交易费用很高,外部性就必然会产生。

人类社会经济历史发展表明,各种制度创新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不断克服或减少“搭便车”的过程。

现代经济学分析表明,经济活动中的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一般说,人都希望以最低的成本(或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若能搭上“便车”,那么成本就最低(有时几乎为零)。

但是这种成本的降低是建立在别人成本提高的基础上的,“搭便车”的现象越普遍,那么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就越低。

因为“搭便车”者将最终“扼杀”社会的创新者。

从私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的关系看,私人收益率是经济单位从事一种活动所得的净收入款。

社会收益率是社会从这一活动所得的总净收益(正的或负的)。

它等于私人收益加上这一活动使社会其他每个人所得的净收益。

所谓“搭便车”实质上是使别人经济活动的私人收益率低于其社会收益率,其中的一部分收益被“搭便车”者无偿占有,这种占有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

但无论如何。

一个国家要想进步就必须不断地克服或减少“搭便车”现象。

这包括制度创新、有效地界定产权、建立一套保护产权的法规、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等等。

为了使个人收益接近社会收益,保密、报酬、奖金、版权和专利法在不同时代被发明出来。

但是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在人类历史上,阻止“搭便车”或强迫第三方承担他对交易成本的份额的技术一直是代价很高和不完善的(诺思)。

尽管如此,努力地建立一种使私人收益率不断地接近社会收益率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约束机制,是每一个具有创新活力的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在我国传统经济体制时期,由于财政上的“统收统支”加上强有力的政治运动,个人“搭便车”现象还比较少。

在我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个人追求收入最大化的动机合理化、合法化了,这是改革的必然结果。

但在我国大量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不清的情况下,这种个人追求收入最大化的动机就容易转变为“搭便车”的行为。

二、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的表现与根源(一)我国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的主要表现国有经济中“搭便车”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经营者的“搭便车”行为;二是职工的“搭便车”行为;三是来自上级的“搭便车”行为;四是来自其他经济主体的“搭便车”行为。

1、经营者的“搭便车”行为。

在我国国有经济中经营者的“搭便车”行为最为严重。

在传统的“统收统支”时期,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作为国有资产的代理人,其自主权相当小,加上意识形态的压力,经营者“搭便车”的机会相当少。

在我国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随着国有企业自主权的扩大,经营者“搭便车”的机会不断增加。

根据委托一代理制的基本原理,国家对众多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代理人)实施监督的交易费用相当高,国家很难阻止经营者“搭便车”。

即使能解决监督费用的问题,但要发明有效地阻止经营者“搭便车”的技术装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在产权界定不清的国有企业内找到“搭便车”的机会却相当容易。

在我国现在经营者不是能不能“搭便车”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地“搭便车”的问题。

这里的更好地“搭便车”是指如何使“搭便车”更加隐蔽、更加“合情合理”。

主要表现有:a.变直接侵占为间接侵占。

如利用公家的钱去炒股票、房地产、期货,风险、亏损公家承担,个人得好处。

b、变个人赚钱为集体创收。

一些经营者可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获得好处,但这种方式的风险太大,于是变个人赚钱为集体创收。

这种集体“搭便车”的行为很难防止和阻止。

c.公家付费私人消费。

这类“搭便车”现象最为普遍了。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2年全国大中型饭店、宾馆60%一70%的收入来自公款宴请。

据财政部全国控购办透露,仅1992年全国公款吃喝、旅游、考察等消费基金,不包括村级和乡镇企业,已突破l000亿元人民币。

目前我国有多少种公家付费私人消费的类型,这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问题。

对于经营者来讲,采用公家付费私人消费这种“搭便车”的方式最方便、最安全。

2、职工的“搭便车”行为。

从理论上讲,国有企业的职工是国有企业的主人,但是这种主人翁意识面临几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使职工难以在产权方面形成主人翁意识;二是改革以来推行的承包制、租赁制乃至股份制使经营者的权力不断扩大,在一些职工的潜意识中“雇工”的观念也在形成;三是职工追求个人收入最大化的动机要比过去强烈得多,从政治上讲,职工可能认为自己是主人,但在利益上职工更多倾向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与经营者相比,职工的“搭便车”行为主要表现在:第一,利用公家的工具干私活;第二,在第一职业的时间内从事第二职业;第三,一些职工(如采购员、推销员等)在为公家经营的同时也干自己的私事等等。

3、来自上级的“搭便车”行为。

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以及我国财税体制的改革,国有企业向其主管部门上交的部分愈来愈少且相对稳定。

但是主管部门仍可凭借手中的权力“搭便车”。

“搭便车”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了。

据报载,某县纪检监察部门近期在7家企业中对党政机关占用企业财物情况进行抽查,发现了23个党政机关和职能部门共占用这些企业财物资金计173万元。

这包括借用、摊派、报销、占用及赞助等。

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可将自己的一些费用转移给国有企业,对于这种“搭便车”,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是绝不敢拒绝的。

4、来自其他经济主体的“搭便车”行为。

国有企业似乎是一块“唐僧肉”,谁都想啃一口。

其他经济主体对国有企业也有一些“搭便车”行为,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挂靠国有企业,或打着国有企业的招牌从事个体、私人经营。

第二,与国有企业合作,或借用国有企业的技术,或借用国有企业的信誉,或借用国有企业的商标等。

笔者并不是反对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而是说一些合作是不等价的合作,一些经济主体表面上是在合作,实质上是在“搭”国有企业这个“便车”。

国有企业是公家的,可以承担一切费用。

第三,其他经济主体可能只要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甚至职工给一点好处,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

如市场经济中的回扣本是一种营销手段,但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拿回扣并不是一种正常现象,回扣的结果一般是个人受益公家受损。

(二)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产生的根源我国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是产权界定不清。

这里的产权界定不清并不是说国有资产法律上的所有者不存在,而是指国有资产产权的收益权或剩余索取权界定不清。

近些年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除了法律意义上的产权流失以外(如一些人非法侵占国有资产),更主要的是经济意义上的产权的流失,如国有资产收益权界定不清导致的流失。

一些国有资产承包或租赁给某些人以后,这些人可能把原有的实物资产如数地交给发包主或主管部门,但国有资产的增值部分却莫名其妙地流失了。

实质上国有资产成为一些人“搭便车”的载体。

国家总是在努力地“发明”技术装置(如利润分成、税利分流、承包制、租赁制等)来克服“搭便车”问题,但是这些努力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这是因为:1、国家作为所有者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代理人(经营者),这种过程中产生的委托一代理的监督费用相当高,国家为了降低监督费用不得不采用一刀切的办法。

这就为“搭便车”留下了余地。

2、在当代社会从法律上界定国有资产并不是件困难的事,问题是国有资产剩余索取权的界定,若把剩余索取权全部收归国有,那么又会回到传统的统收统文体制上去;若把剩余索取权给予经营者,就可能出现新的“资本家”和分配不公;若把剩余索取权交给职工,这就涉及到产权的重新界定或分配制度的选择问题。

3、我国庞大的国有经济使阻止“搭便车”的费用相当高,有时出现这种情况,与其阻止“搭便车”还不如让其“搭便车”。

4、意识形态的“淡化”。

在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下,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对于阻止“搭便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在我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逐步放弃了原有的意识形态,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又并未建立起来。

缺乏道德约束也是我国“搭便车”现象增加的一个原因。

三、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的后果与阻止“搭便车”的几点思考(一)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的后果—般而言,“搭便车”现象至少有两大后果:一是若某一经济领域的“搭便车”现象严重,那么人们就不会在这一领域从事经营活动或退出这一领域,如一些“公共品”的生产之所以最终由政府来进行,关键在于由私人经营时无法克服“搭便车”的问题;二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大量“搭便车”现象将会严重地阻碍社会的创新,“搭便车”使创新者的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