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武昌起义》.docx

合集下载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35154)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35154)

2019 年 3 月全国教资统考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二、简答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 30 分 )26.参考答案(1)人生来且始终都是平等的。

(2)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

(3)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5)天赋人权及主权在民。

27.参考答案(1)概念:以“述”为主,重在交代史实。

指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地叙述或描述,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讲授方式。

(2)特点:① 教师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述,能有效节省时间,使学生较快掌握基本史实。

② 历史讲述法比较适用于生动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

③ 在使用讲述法时,需要注意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

而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往往是内容繁复、彼此关联的,应用讲述法时要正确,注意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知识结构。

④ 根据各课不同的历史教学目标和内容,讲述法可以灵活地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实行交互策应,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8.参考答案(1)历史通俗读物。

历史通俗读物比较简单易懂,能将历史知识做到深入浅出,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扩充历史知识的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各类通史。

通过各类通史的阅读,可以较为系统地梳理出历史线索和脉络,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史观的形成,如唯物史观和全球化史观等。

(3)断代史、专门史书籍。

阅读断代史、专门史书籍可以深入地去探索和了解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历史事件或者某一专门史相关知识。

(4)史学研究论文。

史学研究论文的研读也能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历史史实、结论都不是不负责任的随心所欲的主观认识,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严肃科学性的、严密逻辑性的、高度思辨性的基础人文学科。

三、材料分析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16 分,共 48 分 )29.参考答案第一问 :(1)材料一主要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视角进行叙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王朝已经无力抵抗农民军的进攻,对农民起义持肯定的态度。

最新初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试题及答案

最新初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试题及答案

2019年上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试题初中历史《<拿破仑法典>》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5月18日辽宁省抚顺市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拿破仑法典》2.内容:为了加强统治,从1804年到1810年间,拿破仑先后制定和颁布了《民法典》(Civil Code)《商法典》和《刑法典》等法律文献。

其中,最著名的是《民法典》,这部法典后来被称为《拿破仑法典》(Napoleonic Code)。

《拿破仑法典》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并吸收了大革命以来的各种社会立法和理论上的成果。

《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

《拿破仑法典》3.基本要求:(1)围绕《拿破仑法典》的影响设置两个课堂提问。

(2)师生互动中有小组讨论的环节。

(3)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答辩题目1.请你说一说为什么显赫的拿破仑帝国只存在了短短十年?2.简述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拿破仑的画像,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拿破仑的印象如何?(南征北战,建立了地域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数次挫败反法同盟的围剿,军事上十分强悍。

)教师引导:拿破仑文治武功皆盛,但使他名垂千古的是一部法律。

这部法律是什么?为什么这部法律能使拿破仑名垂千古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拿破仑法典》颁布的原因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材料,请学生结合材料与课本内容思考:拿破仑为什么要颁布法典?学生回答:不论是从政治统治角度,还是精神层次,都需要一部法律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二)《拿破仑法典》的原则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拿破仑法典》是什么时候颁布的?具体包括哪几部分?学生回答:在1810到1814年间,拿破仑先后颁布了《民法典》《刑法典》和《商法典》等法律文献。

武昌起义面试题目(3篇)

武昌起义面试题目(3篇)

第1篇一、引言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事件之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为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全面展现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武昌起义的背景1. 清朝统治的衰落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政府陷入内外交困。

国内,民众生活困苦,民怨沸腾;国外,列强虎视眈眈,瓜分中国。

清政府腐败无能,无力挽救国家危亡。

2. 辛亥革命思想的传播随着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等革命团体,积极传播革命思想,为武昌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3. 湖北新军的崛起20世纪初,湖北新军逐渐崛起,成为革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军官兵接受新式教育,思想观念先进,对革命充满热情。

三、武昌起义的过程1. 革命力量的筹备在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进行了周密的筹备工作。

他们秘密建立革命组织,筹集资金,购置武器,为起义做准备。

2. 起义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首先发动起义。

随后,其他营队纷纷响应,武昌城内的革命党人迅速占领了重要据点。

3. 武昌三镇光复起义军迅速占领了武昌城,随后向汉阳、汉口发起进攻。

经过激战,起义军成功光复了武汉三镇。

4. 清政府垮台武昌起义的消息传至北京,清政府陷入恐慌。

革命党人趁机发动全国范围内的反清起义,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1912年2月,清帝退位,清朝统治宣告结束。

四、武昌起义的影响1. 推翻清朝统治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民主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 促进民族觉醒武昌起义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促进了民族觉醒。

此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3. 民主思想的传播武昌起义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后来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历史》真题及答案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历史》真题及答案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历史》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文中所说“礼”的含义是()。

A.生活礼节B.国家政权C风俗习惯D政治制度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

材料选自于《论语》,大意是指“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这段话实际上说明了夏商西周的主要制度是相沿袭的,礼仪制度属于政治制度,D项正确。

2.《史记》记载:“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这反映西汉统治者的主要意图是()。

A.加强阜帝专制统治B维护“家天下"统治C鼓励百姓建功立业D.加强对地方政权控制参考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初的政治体制。

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的政治体制基本沿劳奏制,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又恢复了泰朝已废除的分封制,采用郡县与封国并行的体制。

根据材料可知,刘邦在登上皇位后害怕被夺权,并为了使其后代不用受到功臣的压迫,订立白马之盟,这反映其拥有着"家天下"的私欲。

B项正确。

3.在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制度是()。

A世官制B科举制C察举制D军功爵制参考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

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察举制是根据人才的才能和品德,由地方官推选为官的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c项正确。

A 项:世官制,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排除。

B 项: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排除。

D 项:军功爵制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时所实行的封爵制度。

不符合题干,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4.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政局形势图(局部)。

此图反映的时期是()。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能力测试试卷 附答案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能力测试试卷 附答案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能力测试试卷附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_考号: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1、秦汉时期,中华文化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都有重要地位,表现在()。

①开始成为东方文化中心②开始吸收外来文化成就③文化成就开始输出④科技水平居世界前列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2、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其各自的标志为()。

A.蒸汽机的发明、纺织机的发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B.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发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C.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发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以及原子能的发明和使用D.蒸汽机的发明、纺织机的发明、原子能的发明和使用3、赵某违反学校管理制度,被校长在全校教师会议上点名批评,赵某听说后,不辨是非,将校长打成重伤,应当依法对赵某追究()。

A.违宪责任B.行政责任C.刑事责任D.一般责任4、班主任李老师接手一个新班后,针对该班纪律散漫、学风懈怠的情况,首先运用板报、墙壁等媒介做好舆论宣传,建立良好的班风,同时以真诚的爰感化学生,促使学生积极进取。

一个学期下来,该班班风、学风焕然一新。

李老师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

A.个人休养法C.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情感陶冶法5、()是“以人为本”的实现准则。

A.教育公正B.全面发展C.和谐发展D.终身教育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教育战略目标。

下列关于教育战略目标的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B.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C.到2020年,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形成D.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7、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峡是()。

上半教师资格证《初中历史》考试答案-教师.doc

上半教师资格证《初中历史》考试答案-教师.doc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历史》考试答案-教师资格考试“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历史考试答案”由发布,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答案,请微信搜索“万题库教师资格考试”或访问教师资格网。

2019上半年教师真题答案|真题答案下载|对答案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答案《初中历史》1.答案:C。

②牧野之战④秦朝灭亡2答案:D。

门第高低3答案:B。

①管仲④黄宗羲4.答案:C。

①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③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④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5答案:B。

破旧图新不够彻底6答案D。

掠夺和侵略中国7答案:D。

劳工主义的胜利8答案:B。

①冲破了“两个凡是”束缚③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9答案:B。

①佛教④阿拉伯数字10.答案:D。

③四大发明传入欧洲④伊斯兰教广泛传播11.答案A。

①文艺复兴②科学革命③启蒙运动12答案C。

资本主义的扩展13答案A。

①拓展中国市场③列强在华利益均沾14答案B。

凯末尔革命15答案:A。

①天山山脉16答案:A。

甲区域17答案:B。

②18答案:C。

③19答案:D。

③港口众多海运发达④气候湿润土壤肥沃20.答案:D。

雪山青稞奶茶香21答案:C。

逐水草而居22答案:A。

①地形②气候23答案:D。

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24.答案:C。

凯洛夫教学模式25答案:A。

秧田型教师资格真题答案完整版第一次考试就顺利通过。

考前2个月我才参加了网校的学习,看来辅导的效果极好,谢谢网校提供的学习平台。

网校的课程不错,帮助很大,一次通过,哈哈。

我原来一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都没有,但是史老师和刘老师的讲课通俗易懂,感谢两位老师的热心辅导!史老师,我通过今年教师资格考试了,您讲的教育学(中学)真是讲的太好了,感谢网校提供这么多宝贵的学习资料!通过考试了,嘿嘿,多谢网校的各位老师。

分数线终于出来了,顺利通过拿证,马上就就能上岗了哈哈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确实费劲不少,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复习还算顺利,考试也通过了,感谢老师,感谢网校。

2019 年上半年教师资格笔试 《综合素质(中学)》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9 年上半年教师资格笔试 《综合素质(中学)》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9 年上半年教师资格笔试《综合素质(中学)》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2019年上半年教师资格笔试《综合素质(中学)》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1.某中学校长对素质教育检查组说:“我们学校对素质教育十分重视,课外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科技小组,美术小组,音乐小组。

但现在学生正在上课,下午课外活动时,请你们指导。

”该校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是什么?A。

不正确,素质教育不等于课外活动。

B。

不正确,素质教育不包括兴趣小组。

C。

正确,素质教育要开展课外活动。

D。

正确,素质教育要组建兴趣小组。

2.___成绩不太好,但上课时总是爱举手回答问题。

有时候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便把手高高举了起来,让他回答时他又不会,不时被其他同学识笑。

老师课下向___问明原因后给予鼓励。

老师的做法是什么?A。

正确,不得罪每一个学生。

B。

正确,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C。

不正确,挫伤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D。

不正确,伤害了其他同学的正义感。

3.“孟母三迁”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它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学校优化育人环境,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什么?A。

促进了人的认识的发展。

B。

促进了人的气质的发展。

C。

促进了人的精神的发展。

D。

促进了人的实践的发展。

4.___在教学中经常考虑的问题是:“对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我用哪些办法教学更有效呢?这些材料适不适合所有学生?”___老师所处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是什么?A。

关注发展阶段。

B。

关注生存阶段。

C。

关注情景阶段。

D。

关注学生阶段。

5.《中华人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制度是什么?A。

人民民主协商制度。

B。

民主专政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社会主义制度。

6.某初中校向学生收取练本费用,未向社会公开收费项目,该校做法是什么?A。

2019年上半教师资格证真题试卷及答案:中学教育学习知识及能力.doc

2019年上半教师资格证真题试卷及答案:中学教育学习知识及能力.doc

2019上半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题2分,共42分)1.传统教育派代表人物赫尔巴特主张的“三中心”是指()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讲堂中心小孩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C.管理中心、活动中心和讲课中心D.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讲课中心2.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建议的是()发现学习理论讲课过程最优化理论C.讲课与发张理论D.典范讲课理论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以为,“小孩的自然”决定教育目的。

这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属于()。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C.国家本位论D.生活本位论4.教育拥有自己发展的规律,在某些方面不一-定会跟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这反应了教育的哪一-特色()。

阶级性生产性C.目的性D.相对独立性5.人的发展既表现出里的累积,又表现出质的飞奔。

当某代表新质因素的里累积到必定程度时,就会致使质的飞奔,出现新的年纪特征。

这表示人的发展拥有()。

次序性不均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别性6.在现代学制的发展过程中,西欧19世纪形成了“双轨”的学制,这里的“双轨”连接且对应连接但不对应C.不连接也不对应D.不连接但对应7.有人以为教育投资是有效的生产性投资,这类看法主要反应了教育的哪一种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生态功能8.目前我国中学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C.经验课程性D.社会课程9.我国《基础教研课程改革大纲(试行)》规定,在课程设置上,高中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以分科课程为主C.以时间活动课程为主D.设置分科与综合相联合的课程“-把钥匙开一把锁”表现的德育原则是理论联系实质长善救失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制D.因材施教11.学校德育工作中常常采纳的炫耀与责备,奖赏与处罚的德育方法属于()。

说服教育法道德讨论法C.典范示范法D.道德陶冶法12.学生课前予预习,带着不懂的问题去上课,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注意听讲0这类注意方式属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武昌起义》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广西省桂林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武昌起义
2.内容:
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10月9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

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形势非常紧迫。

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

他们夺取军械库,打开城门迎接驻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后步炮联合,进攻总督衙门。

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

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

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

(2)讲清楚辛亥革命的意义。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答辩题目
1.武昌起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2.请你简述课堂小结的作用。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上课之前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武昌起义》的浮雕照片,请学生观看图片并引导:作为国家级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呢?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革命先烈都掀起了哪些起义?这些起义的结果如何?
学生回顾知识,回答问题:有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广州起义等。

这些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了。

教师引导:革命志士掀起的一次又一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革命先辈们不畏挫折,继续发动起义,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说一说接下来他们策划的起义是什么?
学生结合课本,回答问题: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武昌起义。

(二)战争经过
教师展示南昌起义的视频,请学生观看视频,思考:武昌起义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内容,回答问题:10月9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

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形势非常紧迫。

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

他们夺取军械库,打开城门迎接驻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后步炮联合,进攻总督衙门。

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

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教师展示《湖北军政府》《黎元洪》的图像,同时展示史料——《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并引导: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并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根据史料可以看出,黎元洪是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由他来担任革命政府的都督,说明革命潜伏着危机。

教师继续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并提出问题:武昌起义胜利后,全国的革命形势是如何发展的?
学生结合示意图,进行回答: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

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武昌起义的意义
教师引导: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它具有怎样伟大的历史意义呢?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及课文内容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

材料一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xx《近代xx社会的新xx》
材料二
清帝退位诏书
材料三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hellip;&hellip;等项权利。

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xx共同总结本课主要知识。

作业:课下搜集孙中山的相关故事,制作孙中山大事年表,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武昌起义
(一)原因
(二)经过
(三)意义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答辩题目解析】
1.武昌起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2)xx地区人民反帝斗争高涨。

(3)清政府已空前孤立,革命时机成熟。

(4)革命党人尤其是文学社和兴进会的宣传组织。

(5)四川保路运动为其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2.请你简述课堂小结的作用。

【参考答案】
(1)重申主要内容,增强学生记忆。

(2)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系统。

(3)及时反馈新知,检查教学效果。

(4)能够承上启下,埋下新的伏笔。

(5)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