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的音乐审美价值浅析
谈谈《木兰诗》的韵律美

谈谈《木兰诗》的韵律美北朝民歌《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传诵千年的叙事诗,这首诗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本文仅就这首诗歌的韵律美谈谈笔者的看法。
《木兰诗》的语言整齐划一、错落有致,有着鲜明而和谐的韵律美。
全诗共有332个字,组成了62个句子,其中有2个9字句,7个7字句,其余的53个都是5字句,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典优秀诗歌整齐而又起伏变化的节奏特点。
这几个7字句和9字句都不是随意设置的,诗人将它们与5字句互相配合、交错使用,使得诗歌的节奏张弛有致,既烘托了诗歌的意境,又便于情感的抒发。
如“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8个句子,分成两组,形成十分工整的对应关系。
每一组又都以5、5、7、9的句式依次勾连排列,形成一种先急后缓、急缓相容的节奏,充分表达了主人公急于奔赴战场而又眷恋亲人的心情。
这是一组意境和艺术都达到了极高水平的诗句。
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4个句子组成5、7/7、5的格式,形成一种回环的韵律,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氛,十分巧妙。
“磨刀霍霍向猪羊”一句,放在爹娘、姐弟迎接木兰的那组排比句之后,即在一连串的5字句之后用一个7字句,使得热烈紧张的气氛得以舒缓,以转向对木兰的描述,十分恰当。
至于“不知木兰是女郎”一句用于伙伴对木兰身份突然醒悟的收束、“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作为全诗的结尾,都起到一种舒缓节奏的作用,使整首诗歌急缓有度,和谐动人。
《木兰诗》所有诗句内部的节奏也很有规律,5字句多为二三拍,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7字句为二二三拍,如“不闻/爷娘/唤女声”、“木兰/不用/尚书郎”;9字句则为二二二三拍,如“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的韵律美还表现在句式的铺排上,诗人在吟咏诗句上费尽了心思,调动了种种修辞手法,极力做到节奏明快流畅,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歌剧《木兰诗篇》赏析

音乐篇章_欣赏提示
• 歌剧是音乐的戏剧,音乐在歌剧诸多元素中是居 于第一位的。《木兰诗篇》的创作遵循歌剧创作 的规律,以音乐结构统领全剧,把故事与情景巧 妙地包容在序曲与四个乐章的音乐结构之中,这 种创作模式在此前尚不多见。
• 作品的序曲,以一个极其简约但却具有着浓郁中 原色彩的主导音乐动机分别引入战争与和平两个 色彩鲜明的音乐主题,并以交错发展的音乐织体 展现着作曲家起伏叠宕、纷繁变化的乐思,哀婉 的女声合唱诉说着战争中失去亲人的痛楚与无助, 悲慨的男声合唱回荡在激战后古战场的血色残阳 之中……折射出作曲家智慧的光芒与理性的思索。
歌剧简介_木兰诗篇
• 作者简介
关峡,国家一级作曲,中国交响乐团团长,20世纪90年代写出了 《围城》、《我爱我家》等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音乐作品。之后 创作的中国歌剧《木兰诗篇》、民族歌剧《悲怆的黎明》,以及电 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等又得社会高度评价。尤其是交响幻想曲 《霸王别姬》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首演,继而又在华盛 顿马里兰斯特拉斯摩尔交响音乐厅、芝加哥交响音乐厅、 波士顿交响音乐厅等处公演之后,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 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声酒歌合唱表达三军将士胜利后的喜悦, 以深情的思乡曲抒发木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真切感人的女儿情怀, 彰显她立下赫赫战功却不慕荣华,甘愿回归田园生活的平民意识。
• 俚歌、安魂曲与终曲
以“木兰诗”中有关的章节和颇具乡土气息的音乐表现乡亲们迎接 木兰凯旋归来时的喜悦心情和木兰以女儿装扮与战友们重逢时谐谑生 动的戏剧性情景与盛大的婚礼场面。深沉凝重的安魂曲插入喜庆的音 乐空间,木兰与战友们在最欢乐的时刻想起战争中死去的伙伴不禁思 绪万千……一曲充满对和平的向往与赞美人类之爱的终曲《和平颂》 以恢宏的气势将全剧推向高潮。
• 柔板与叙事歌
《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分析

《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分析《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分析《木兰诗》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它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女英雄形象。
作品着力歌颂了花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不慕功名的高贵品质,热爱家乡的平民愿望。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深受人们的喜爱。
可以从艺术形象、创作手法、文章详略、修辞手法、民歌语言等来欣赏其艺术特色。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分,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它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一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作为北方民歌的不朽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奇葩。
1 刻画“神奇”人物,塑造不朽艺术形象《木兰诗》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它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女英雄形象。
作品着力歌颂了花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不慕功名的高贵品质,热爱家乡的平民愿望。
从木兰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德。
木兰原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平民女子,为了保存父老,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在两千年前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她这一行为是何等大胆,她抛弃儿女情长,越过重重关山,勇敢地来到前线,这与中国古代女子“绣花楼上,足不出户”形成鲜明对比,她身经百战,历时十年,打败敌人凯旋归来,直到这时同伴才发现她是女郎,经过战争的磨练,从一个普通姑娘成为一个坚强无畏的将军。
但她功成不求赏赐,只愿回家与亲人团聚,恢复她当年“当户织”的劳动生活。
文章通过木兰织布时“唯闻女叹息”的异乎寻常的情态描写;通过“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旅途思亲的刻画;通过还乡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一系列行动,细腻而真实地揭示了木兰丰富的内心世界。
民族歌剧《木兰诗篇》表演艺术的审美探析

民族歌剧《木兰诗篇》表演艺术的审美探析作者:王珠峰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24期摘要:民族歌剧《木兰诗篇》是一部融合古代诗歌的现代歌剧的新型歌剧,吸收了国外歌剧的综合表达方式,是一部本土原创的优秀作品。
整部作品的人物、音乐、演唱、表演等方面拥有动人心魄的美感,具备极强的艺术性。
它展示出十足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中国妇女的美德。
在我国的歌剧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关键词:民族歌剧;《木兰诗篇》;表演艺术;审美一、民族歌剧《木兰诗篇》概述(一)《木兰诗篇》的创作背景《木兰诗篇》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它是第一个登上国际舞台的中国歌剧,具有民族新歌剧的中国特色。
《木兰诗篇》的创作取材于民间代代相传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编剧刘麟选择了中西结合的方式,从叙事风格着手,依托于传统古诗词的优美结构来讲述这段故事。
关峡作曲家对河南当地八十多个剧种的文化特点进行整合,将地方戏曲元素与音乐相融合,创作出该剧的具有戏曲风格的咏叹调,彰显中国艺术风格与特色。
(二)《木兰诗篇》的剧情结构《木兰诗篇》采用交响乐、情景歌剧等新颖的表达方式,以此突出表现我国瑰丽的民族文化及民俗民风,唱词质朴生动。
全剧共有四个章节,第一场为替父从军;第二场为塞上风云;第三场为巾帼情怀;第四场为和平礼赞。
《木兰诗篇》的主题是典型的点题式,以交响乐为主题,讴歌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展现民间动人故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三)《木兰诗篇》的音乐创作《木兰诗篇》以歌剧的客观规律作为主旨,运用音乐结构来控制剧目框架,通过综合有关的音乐制作规律,让艺术能力获得彻底爆发。
舞台方面有大幅度的革新,令欣赏者赏心悦目。
《木兰诗篇》的曲调采用回旋曲式,将人物主题和艺术形象高效融合,表达一种独特的民族风。
剧目中运用了合唱,烘托了气氛,控制剧情节奏,表达角色的情感波动的同时,揭示出剧目的主题特征。
二、民族歌剧《木兰诗篇》表演艺术中人物塑造之美(一)表演艺术中人物的内在美《木兰诗篇》中主要的人物形象是木兰、刘爽,在演唱作品之前,我们要分析两位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准确细致的刻画角色做准备。
浅谈《木兰诗篇》的美学特征

浅谈《木兰诗篇》的美学特征浅谈《木兰诗篇》的美学特征《木兰诗》中的木兰完满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
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是木兰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则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谈《木兰诗篇》的美学特征。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谈《木兰诗篇》的美学特征摘要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音乐风格,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它以全新的手法完美演绎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古老体裁,把交响乐与合唱队搬上舞台,并使舞台情境与丰富的音乐表现水乳交融,是一种艺术形式上的成功实践,具有别具风格的艺术美,闪耀着鲜明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木兰诗篇》情境音乐歌剧美学特征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是由关峡作曲、刘麟编剧的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作为一部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创新型艺术产品,为中国歌剧舞台注入了新鲜血液。
《木兰诗篇》以《木兰辞》为依托,以西方的交响乐为音乐主体,以最新的舞美形式,从人性的视角,以现代的视点,演释了一个古老东方的动人故事,凸显了木兰的淡泊名利、热爱和平、机智勇敢、追求幸福的时代特征。
《木兰诗篇》实现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与突破,以及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创作要求。
近年来,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不仅在中国,而且在美国、维也纳、俄罗斯、日本等多个国家或城市的世界级艺术殿堂演出,每场的演出均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情景交响乐作为“中国式歌剧”这一崭新的歌剧模式赢得了中外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为中国歌剧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木兰诗篇》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该剧以情景歌剧和交响乐相互融合的崭新艺术形式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集英雄主义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中国优秀妇女形象,弘扬了我们伟大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儿女追求真善美、热爱生活、呼唤和平的思想境界。
该剧是中国歌剧走国际化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具有别具风格的艺术特色,闪耀着鲜明的美学特征。
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的音乐特色赏析

Vo1 . 3 7 No. 5
开 封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a l o f Kai f e n g I n s t i t ut e o f Edu c a t i o n
2 0 1 7年 5月 2 0日
Ma v. 20 2 01 7
这种豪 情背后又有着无法选 择的无 奈 , 其在小 号背 人 的心 理 。酒歌 与思 乡 曲之 间是 成对 比的 , 这 种对 比 景 的烘 托下 表现 得淋 漓尽致 。第一乐 章 中小军鼓 源于情感 的变化 , 体现在乐 曲的曲风变化 中。 的演 奏 自始而终 , 其主要是营造一种 紧张的战场氛
也是刺耳的, 并不具有协调性。而进入到 《 我 的爱将 中 , 不 同交 响乐 均 配合 了灯 光 的烘 托 , 使 听 众 能够 更
与短笛 , 以带给听众一种疾驰奔赴战场的感觉。《 木 分采 用 了插部 方 法 , 在音 乐 曲调上 也贴 近 田园风格 , 兰诗篇 》 改编 自我 国著名 的诗歌 , 在音乐语言表现上 带 给人轻 松愉 快 的感 觉 , 速度 也 比之前 的乐 章 明显 增 其高音音乐语 也会选择具有中国风的乐器配合进行 , 这样更符合中 快。结尾处采用上行五度的大跳音 阶,
( 一) 第一乐章 “ 柔板与叙事板”
段 的剧 情 情 感 表 达 作铺 垫 。木 兰 是 女儿 身 假 扮 男 儿 装从军 , 因此 , 木 兰 的本 质 仍然 是 柔情 。在 第一 章 , 通过 抒 情 柔 美 的音 乐 将 木 兰女 儿 的一 面 表 现 出来 。
第 一 乐章 部 分 为柔 美 抒情 的音乐 , 主要 为 下一 阶 板 配合 小提 琴来 表达 歌剧 中的感情 变化 。
《木兰诗》的艺术美

《木兰诗》的艺术美《木兰诗》的艺术美一、承传与创新《木兰诗》带有鲜明的民歌风,又具有其创新之处。
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中有这么两首:“何力力,女子临窗织。
不闻机声,只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两首诗以女子的叹息声和问答体的形式,将女子内心的隐忧和一种急不可耐的心情表现得毫不掩饰。
《木兰诗》的前四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声,惟闻女叹息”与上引《折杨柳枝歌》前一首形式完全相同,而《木兰诗》紧接着的两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又与上引后一首的前两句完全相同,这可明显看到《木兰诗》承传了北朝民歌中的一种流行语式,但《木兰诗》中的这六句又一反前诗中的“女子”那个人之幽怨,而是有着强烈的对家事的关切以及自动为家庭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
虽然《木兰诗》同样落笔于儿女之思,然而其中饱着木兰对家人的亲情。
木兰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婚配,而是战乱给家庭带来的困难:可汗点兵,军书联翩而至,父老无兄。
木兰之所以时织时辍,心事重重,是因为替父担忧,替家担忧。
《木兰诗》的创新还表现于借儿女之思、亲人之情,写战争之事,写了一个平平常常的劳动妇女弃织从军之思,因此,形式和题材上虽仍为传统型的,然而却光彩照人,展现了中国女性深明大义的高贵品德。
这种对民歌形式和题材的承传与创新,既易为人所接受,又能拓展诗歌的容量,可谓蹊径独辟,匠心独运。
不仅如此,《木兰诗》还承传了《折杨柳枝歌》等民歌的五言传统,但又不拘泥于此,有长短句交错,进一步突出了民歌的流畅自然。
从篇制上看,也较同期民歌长得多,后人把《木兰诗》与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民歌之“双璧”。
二、简劲与细腻简劲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追求,简劲在《木兰诗》中时带有一种原初色彩的内在活力,因此,既简练,又显得粗犷豪迈、浑厚深沉。
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30个字就十分简劲地叙写了十年征战的过程。
歌剧《木兰诗篇》艺术美之探析

歌剧《木兰诗篇》艺术美之探析
歌剧《木兰诗篇》是一部以我国民间传说“花木兰”为题材的作品。
这部歌剧通过对传说中的人物、事件进行现代诠释,描绘出花木兰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展现出中华民族崇尚英雄、崇尚劳动的精神风貌。
在视觉上,歌剧《木兰诗篇》运用了极具东方特色的舞美,通过精致的服饰、舞台布景、灯光和影像等元素,展现出传统的中国文化和风情。
在音乐上,歌剧融合了中西方的音乐元素,既有传统的民乐器演奏,也有西方古典乐的编曲与演奏,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体验。
此外,歌剧作为大型团体综合艺术形式,舞美和音乐之外,演员的表演功底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他们的表演,在观众面前呈现出了一个个鲜活真实,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人文情感上,歌剧《木兰诗篇》讲述了一个中国女性追求自由、奋斗成功的励志故事。
木兰在家族贵族的阻碍下,依靠自身的力量和努力,最终担当起一方军队的责任,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完成了国家的重任。
这种女性意识的体现,既符合当下社会的价值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
总之,歌剧《木兰诗篇》是一部极具艺术魅力,富有表现力的艺术作品。
它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英雄形象,既有现代文化的内涵,又秉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的音乐审美价值浅析
杜国庆学号:201011217115
(成都大学艺术学院2010级音乐表演声乐专业,成都,636600)
[摘要]:《木兰诗》是一首著名的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审美艺术价值。
虽然是叙事诗,但给读者的感受却是具有极强的抒情性。
在该诗篇中,繁与简各得其宜,各显其妙,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意义。
此外,《木兰诗》极富语言艺术,既有民歌的口头语和严格的诗化语,也完美的做到了长短句的结合。
本文试图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对《木兰诗》的美学价值进行分析,以期对现代诗歌创作的艺术性提供借鉴。
[关键词]:乐府民歌;《木兰诗》;美学价值
北朝民歌《木兰诗》(又名《木兰辞》)以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女英雄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伟大传奇故事,塑造了一位勇敢机智,纯真善良的女性形象,同时也表明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作品问世以来千古传诵,女主人公木兰人人喜爱,深刻地表达了古代民众的思想感情。
《木兰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既是对女性潜力的伟大发现,也是对诗歌音乐审美价值的伟大发现。
在中国文学史上,《木兰诗》与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
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经历代传唱,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木兰诗》具有极高的审美艺术价值,对现代诗歌创作有较好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叙述与抒情相结合。
从体裁上来看,《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但给读者的感受却是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字字句句娓娓道来,感染力丰富。
全文通过细腻的描述,蕴情感于其中,情感表现深刻,贴合东方艺术特征,深得含蓄、形象之艺术感。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开篇便平铺直叙,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木兰忧心忡忡的原因,通过平淡的叙述突出地表现了木兰对父母的真挚之爱。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在这一段中,同样是叙述,却很好地表现了木兰对父母及其家人的深切之情。
从文字上看,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木兰的心情,却比直接描写更深刻,更让人感动。
蕴含在描写中的抒情,虽含蓄婉转,却
能更好的引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对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是一种很好的艺术创作表达方式。
二、具有音乐艺术价值的语言形式。
从语言的生动性来看,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一首诗歌的艺术价值高低,往往也取决于运用语言艺术高低。
《木兰诗》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表现形式,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
纵观全文,语言简练质朴,没有过多的刻意修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生动的语句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
全文侧重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很好地保留了民歌的传统形式和风格,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贴合了民歌的共同特点。
从语言的丰富性来看,单就原韵来说,《木兰诗》隔几句换一个韵,没有一韵到底,而是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使诗歌音节复杂而有变化,适合篇幅较长诗歌语言表达的需要。
“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暮宿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天子坐明堂……不知木兰是女郎”;“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雌?”这些相当于一个题下的不同曲子,并且《木兰诗》的这些曲子是完整的,句数却比较参差,与其他大多数民歌每韵的句数相对整齐的形式不同,独具风格。
从语言的艺术性来看,在文学艺术中语言的含蓄蕴藉是其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其存在的必然因素。
《木兰诗》中,语言形式极具多样性。
既有民歌的口头语,又有严格的诗化语,并且还有长短句的结合。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口头语如“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等这些语言,完全口语化,十分明白晓畅,真正表现出古诗的朴素自然,简洁明了,具有纯真协和的特点。
诗化语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等,这是诗人运用了对偶的表现手法,使诗歌的时空得到拓展,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
在古代诗歌中,严格的诗话语不但有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而且还有词语的特殊运用等。
诗化语是富有人为化特征的语言,各种修辞手法的结合运用,不但读起来流畅顺口,而且很富有节奏感。
长短句的结合:《木兰诗》的语句长短顺其自然,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大体一致。
从整个诗歌的句子字数来看,以五言为基础,间以七言句、九言句等,长短错落有致,形成鲜明的节奏感,使诗歌更具有音乐美,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意义。
三、繁简有度,提高诗歌的音乐美。
《木兰诗》中对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进行了大量铺叙,用比较繁杂的语句将情感表现得极为细密,十分贴切地表明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坚定决心。
至于战争的整个过程,却写得极为简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短短的几句,便将十多年的战争进行了完整的交代。
较大的时空跨度,更好地留给读者审美想象的空间。
在整篇诗歌中,繁简有度,较好地帮助诗歌的表情达意,也使诗歌张弛有序,节奏鲜明,有效地提高了诗歌的音乐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木兰诗》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音乐美的鲜明艺术特征,对现代诗歌创作将能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深入研究《木兰诗》的音乐审美价值,将有助进一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古老华夏文明,为现代文学创作树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