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子世家有感
史记中的孔子世家读后感五篇

史记中的孔子世家读后感五篇史记中的孔子世家读后感1夏夜,仰望星空。
借着月光,去咀嚼那发黄的纸张。
幼时的神话帮带,和今日的伟人事迹,无不在我的思议中留下印迹。
星河中的点点繁星,演绎出一台台历史剧,展现着战争的场面。
无数国家灭亡,无数国家崛起。
这一切的一切,全都记载在《史记》当中。
而在乱世中,屹立不倒的,只有那些胸怀大志,近贤远_的智者。
他们,往往能流芳百世,受万民敬仰。
卫青应该算一个吧。
卫青,出生卑微。
是平阳候家侍妾所生。
幼时地位十分低下,住在生父家,却没有得到像其它兄弟的待遇,竟然只能去放羊。
不仅不能把他当儿子,母亲和兄弟也把他当仆人看。
卫青从来都没在反抗,然而卫青命运的转折点,就在甘泉宫。
甘泉宫是关押囚犯的地方。
卫青无心地四处走走。
当他走到一个囚犯面前,囚犯看了看他,随后郑重其事地承诺,他将来必定封候。
卫青没有听进去,当作一个玩笑话。
谁知,这个不切实际的职位,最后竟真落在了他的头上。
元光五年,匈奴侵汉。
卫青和几位大将军,一起征伐匈奴。
此战只有卫青一军歼灭匈奴几百人,其余将军,或无功绩,或被活捉。
因卫青奋勇杀敌,创了功绩,让汉武帝记在心里。
这一场获胜,便注定了卫青一生,都是在攻打匈奴中度过的。
卫青,一个为汉朝国土,而奋勇抗敌的人,一个真正的英雄。
我敬仰他,如果没有他,汉朝或许已经灭亡。
卫青也因为抗匈奴有功,被封为大司马,应证了囚犯的预言。
就在卫青在抗匈奴的同时,一个人也在崛起。
他,就是骠骑将军霍去病。
他的出现,使卫青衰败下去。
卫青虽然衰败,可一世英明却留在了人们心中。
他胸怀大志,忠心报国,让匈奴人没有掠夺到汉朝的一处江山。
他是战场上,刀光剑影中永不倾斜的一面旗帜。
旗帜上的“卫”,就是的证明。
不经历风雨,哪见得彩虹。
卫青幼时的磨难,才使他在战场上有万夫不当之勇。
也因为这样,卫青才能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卫青的身影,永远留在我心中。
他是一个为大汉做出贡献的伟人!才能让历史永远记住,让人们永远记住。
2024年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2024年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史记·孔子世家》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和思想主张。
这部史书以其深入细致的描述和独特的观点,成为了后世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读完《史记·孔子世家》,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和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教育理念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被孔子为人的情操所折服。
孔子不仅自身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而且对于他的弟子和学生也要求严格,要求他们做到“君子无众不过”,要求他们具备高尚的人格和品德。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品行和修养对于其所教育的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其次,我被孔子的思想理念所震撼。
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然后才能影响和治理好家庭,再进一步治理国家和平定天下。
这种思想观念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提醒着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做到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的一致,才能在和谐中发展。
另外,我被孔子的教育思想所深深触动。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观念,主张以教育培养人才和提高人文素质。
他重视教育的实践性和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这些思想观点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孔子世家中还描述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师徒情深,他在思想、学术和品德方面对弟子们进行严格的教诲与启示,使他们在学术上不断进步,成为后来儒家学派不可替代的重要学术权威。
这使我深深感受到师德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完《史记·孔子世家》,我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无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世家读后感

孔子世家读后感《孔子世家》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家族的历史传记。
这部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深深地吸引了我。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孔子及其家族的生活、思想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世家》通过对孔子家族的历史、家族成员的生活和思想的描述,展现了孔子家族的兴衰和孔子思想的传承。
在书中,我了解到孔子的家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孔子本人也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孔子家族的描述,我也了解到孔子思想的传承和影响,并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阅读《孔子世家》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家族的坎坷命运和孔子思想的伟大价值。
孔子家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历了数百年的兴衰,但他们一直保持着对仁义道德的追求,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之道,这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孔子家族的描述,我也了解到孔子思想的传承和影响,并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的来说,《孔子世家》是一部富有思想性和历史性的作品,通过对孔子家族的描述,展现了孔子思想的伟大之处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家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书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希望通过阅读更多这样的作品,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也能够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
孔子世家读后感

孔子世家读后感
《孔子世家》是一部以孔子家族为主线,叙述了孔子家族世世代代的历史和传承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孔子及其家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通过《孔子世家》,我对孔子的家族背景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家族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
书中介绍了孔子的祖先,以及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让我对孔子的家族和他所处的历史环境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其次,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孔子家族的家风家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孔子家族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这也是孔子能够成为伟大思想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孔子家族世世代代的传统和家风,让我深受启发。
孔子家族所倡导的忠孝、仁爱、诚信等传统美德,对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通过阅读《孔子世家》,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家族历史和家风家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孔子家族的故事,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加珍惜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总而言之,《孔子世家》是一部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孔子及其家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中国传统文化。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书,感受其中的魅力,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史记·孔子世家》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古代纪传体通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编年体通史。
作为孔子的经历和思想的专门记述,这部史书对于了解孔子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传承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读完《孔子世家》,我不禁为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的伟大和他个人的思想深度而感叹,也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孔子世家》通过详细记载了孔子的生平、教育和思想,揭示了孔子对于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对人伦道德的追求,对修身立德的重视,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他不仅关心人伦与政治,还关注个体的修养和道德修养,力图通过个体的修养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孔子世家》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的道德观念,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他人为基础,以友善亲切待人,以人伦道德来调整人际关系。
他强调君臣、父子、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上下级、老幼之间的敬爱与尊重。
这种以仁爱他人作为基础的道德观念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另外,孔子在思想上主张“中庸之道”。
他认为凡事都应该有所度,不可偏激或过分,从而达到和谐和平。
他主张人应该保持中道而行,不偏不倚地发展个性特长,也不过分追求功利或名利。
他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达到和谐稳定的社会状态。
这种“中庸之道”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石,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孔子世家》中也记载了孔子的政治观。
孔子主张君主制度,并强调君主应该具备仁德和智慧,才能为民众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孔子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治国模式,他相信通过道德教育和正确的政策,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福祉。
这种政治观念对于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思想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孔子世家》后,我对孔子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深度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孔子世家读后感范文

此处呈上模板供参考:模块一:导言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为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影响深远,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不少人,特别是中国人,也许会对他有所了解,但是,直到我读完《孔子世家》,才真正体会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所处的时代又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模块二:本书简介《孔子世家》是东汉时期人物班固所著的一本史书,它记录下孔子的世家谱系、史实及后人对孔子的评价等等。
阅读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的风范、孝道和敬天信神的思想。
模块三:读后感1.孔子的思想影响深远孔子被誉为“制礼之人,也是志之人”,能够影响后世的不仅仅是他那至理名言,还有他的思想。
他提倡“仁爱之道”,认为仁者必有勇,非仁者不可勇,执仁者必有信,非仁者不可信。
这些思想,深入人心,至今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2.孔子的孝道观令人感动孔子的父亲早逝,母亲日就,孔子却一直保持着对母亲的孝心。
本书中有这样一件事情,当时孔子在外求学,母亲病重,孔子却不顾千里迢迢,一路恳请几位大夫护送,才赶回家中看望母亲。
最终,母亲去世了,孔子流下了热泪,更加坚定了他信仰的向心力和对家庭、对家风、对天下的责任感。
3.孔子的敬天信神的思想孔子在《论语》中有许多至理名言,“事父母,谏以道不听,不如去;”“君子不器,于其所不器;”其实这些都是他“敬天信神”的思想的体现。
思想者而不行,是无益的;做事情而不问心所欲,也是无用的。
因此,孔子崇尚“敬天”,表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后人“敬天爱人”,从而使他的名言思想通过不断的流传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和言行举止。
这可谓是孔子的最大贡献。
4.孔子世家的历史价值《孔子世家》相当于见证了一部分孔子的生平事迹,内容全面,让人了解到孔子的家世、故友、学问、日常生活、不倦之志等,既给人们带来了知识上的欣喜,也使得人们更加珍视孔子这样的正统文化人物。
不仅如此,本书还记录了荀子、颜回等人对孔子的评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站在历史高度回顾、认识、评价孔子的机会,值得一读。
孔子世家读后感

孔子世家读后感说实话,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孔子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学课本里的那些之乎者也上。
总觉得他是个高高在上、严肃刻板的老夫子形象。
但真正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孔子的形象在我心中彻底颠覆了。
孔子出生在鲁国的一个小贵族家庭,但他幼年丧父,家境逐渐没落。
不过,这并没有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他年少时就勤奋好学,对各种礼仪制度特别感兴趣,常常自己琢磨研究。
孔子年轻的时候,为了谋生,曾经做过不少工作。
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把仓库管理得井井有条;还当过管理畜牧的小官,牛羊都被他养得肥肥壮壮。
这些经历看似普通,但对孔子来说,却是他积累人生经验、了解社会百态的重要途径。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孔子的教学。
他打破了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传统,广收门徒,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心向学,他都愿意教导。
他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有富家子弟,也有穷人家的孩子;有聪明伶俐的,也有资质平平的。
但孔子对他们一视同仁,用心教导。
孔子教学可不是照本宣科,他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
有一次,他给学生们讲“仁”的道理,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去讨论。
一个学生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反问他:“你觉得呢?”学生想了想说:“我觉得对人友善就是仁。
”孔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不错,但还不够全面。
那你再想想,还有什么表现可以算是仁呢?”就这样,通过不断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们自己领悟到仁的真谛。
孔子不仅教学生知识,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他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意思是君子心胸开阔,光明磊落,小人则总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他还教导学生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些道理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但孔子的学生们都铭记在心,并努力践行。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希望能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却四处碰壁。
他在卫国的时候,卫灵公表面上对他很尊重,给他优厚的待遇,可实际上却并不采纳他的建议。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作为一部叙述孔子及其家族的史书,《孔子世家》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
这部书将孔子的一生及其家族的历史、血脉和传承等内容详细叙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读者,我深受其启发,读后感如下。
《孔子世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语言悠远的特点,其语言风格与众不同,这种古旧的语言感觉简洁、干练、清新自然,让人感受到书中的文化魅力。
其次是内容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在史学、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独特的价值。
通过《孔子世家》的阅读,我深刻地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深邃而且动人心魄的。
它代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为人们提供了绝佳的参考和启示。
《孔子世家》作为一部经典史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记录了孔子的一生及其家族的历史,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历史图景。
不仅如此,它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闸门,开启了文化之门,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文化传承上,《孔子世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孔子世家》的阅读,我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内涵,懂得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在我看来,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为了保守一种历史,更是要为维持社会和谐、发展核心竞争力、提高道德气质等方面做出贡献。
只有通过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掘,才能赋予文化更多的内涵和价值。
这也是《孔子世家》对我影响最深的地方之一。
总之,《孔子世家》作为一部传世之作,不仅是记录孔子历史的一本书,更是一部深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位置之作。
读过《孔子世家》以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璀璨与丰富性。
同时,也深深地理解到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希望更多人能够关注和学习这样的经典之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圣人
——读《孔子世家》有感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孔子以一个凡人之躯,化为圣人。
春秋。
一个生食人肉茹毛饮血的时间段,野禽四奔,人畜无分,他们都有自己既定的命运,畜生幸福些,他们的敌人基本上从不包括同类,但对人来说,命定的阶级、贫乏与弱小,竟容不下一个人的挣扎,被同类拖向屠宰场,不管如何悲号求饶明明能被听懂却不能被放过,是多么悲哀的事。
祭神,殉葬,奠祀,那时贵族坚信用同类的血最容易得到神的悲悯,毕竟被牺牲的与他们没有太大关系,五禽之后是人血,再然后是什么?
我们无法揣度怜悯世人的万神如何看待这满是鲜血的献祭,只是同族那黑白分明绝望的眼,真真切切写下属于那个年代的悲伤,然后被冲散在死亡的缝隙。
等级与愚昧的金字塔垒得太高,沟壑太大,以至于底层死再多的人上面也没有人怜惜,人命之贱,天底下的女人九月怀胎而诞下的婴孩,还比不上白皮的狸猫珍贵。
我完全没有有资格评论春秋世界观的正误。
若把自己加在那个时代的贵族身上,也只是见天子而不见万民,言传身教是自诩的王道天下,远古蓍草占卜,天地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而生万物,信着国相的星相论凶
兆观信着牺牲一两百个人就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我亦会纵容手下向小孩老人下手。
这大概是为什么纵使君子也远离厨房的原因,时代没有给人太多考虑的机会,天灾人祸食不饱腹,诸侯像疯子一样囤积粮食兵力等着某一天你死我亡割据一方,天文地理动量守恒宇宙第一定律牛顿哥托马斯天马流星拳神马的全都做梦去吧,人家的权威是周公不是弗洛伊德,自然面前人类太卑微太渺小,雷公电母的一个喷嚏都能让无数人家毁人亡,没有办法,吴承恩还没出生猴哥连神话都不是,找不到龙王菩萨,被自然逼到尽头的人只能拜神祈求安宁,后羿伏羲女娲蚩尤共工西王母,先古神话的移民们还端庄的被描在烫金的丝绢上,松香白烟飘渺了他们的神迹,莫名的就安抚了动荡的人心:
我祭活人与你,你方得保我安宁。
相较于视礼法比粪土还粪土的诸侯,那时世道真正的文人极重礼仪,文人士者们见面均是拱手问安,见诸侯以手贴额躬身伏地,穿着大同繁复的古衣,深蓝的麻布衣服有宇宙的深沉和寂寞,他们齐刷刷跪下的样子让我动容,有些涩涩的感觉。
在贵族脚下他们除了风骨一无所有,孔子见鲁昭公执的是旧日周礼,直身而拜虔诚庄重。
他拜的是诸侯,也是天下的权者,他代表了那个时代文人们的气节,只是许多年后在流浪的路上有人见了他说他额像尧舜、肩似子产、狼狈得像丧家之犬,我们才看见他们选择的的道路竟是这般蹉跎,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孔子51岁才当上鲁国的中都宰,53岁才得到鲁昭公重用。
正式见鲁昭公谈江山时孔子还不太老,才54岁,他涉猎政治、伦理学、社会、哲学等领域,还未曾染尽岁月的雨雪铅华,眉发间须臾神风写满抱负。
他施仁政削三桓,阳虎自负拥兵自重,吃里爬外昧礼忘恩,鲁昭公与与齐国公会与夹谷需兵护驾,阳虎不给兵,齐国公兵变,孔子以十乘兵车恍装五百,一计树上开花不费一兵一卒退了黎组的大队人马,若干年后怒吼长坂坡的张飞听了这段恐怕都要为他叫好称一声师傅,他救君危难,力挽狂澜。
再然后,琼花谢尽只需一夜,三月不长,却可让人心衰无望,鲁昭公终究负了他,孔子治理鲁国仅仅三月便让鲁国强大起来,连齐国也震惊于孔子的能力。
可鲁昭公目光太浅太卑微,装不下孔子的剑芒。
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红衣妖娆,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失望。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季氏不需要天道为公蔚然成风的世道抱负了,这一年,孔子55岁,终于开始了十四年的列国漂泊。
十四年中,孔子颠沛流离,往返卫、宋、郑、陈、蔡、叶、楚诸国,经历了无数次饥饿、风霜、病痛的生死考验,见了诸多国君,宣扬着自己的仁道,却得不到重用,他长叹,只要君王肯用,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可为什么,就不能实现呢?
为什么不能实现呢?
匡地被囚,几遭杀身之祸; 蒲城被扣,冒险破誓逃脱;卫国见南子,目睹腐败荒淫的卫国政治而无法干预;宋国被司马恒魋追杀而落荒逃跑;郑地被瘟疫折磨的奄奄一息几近送命;陈、蔡之间被困山岭绝粮数日,无奈中质问苍天,自己非兕非虎,为何要被逐放于荒野之中……最后,终于有励精图治的楚昭王愿意重金聘用孔子,但等他赶到,见到的却是一具楚王的灵柩……
颜回死的那天,漫天冰雪,颜回抱着书卷竹简沉睡在万年的深蓝,孔子哭着说,回,回来…颜回听不到了,孔丘最喜欢的大徒弟也无奈的消失在漫漫的流亡路上,他一定很伤心,因为他后来单单为颜回祭奠了那么多次。
不止颜回,他好多弟子都没能陪他走过那十四年,子路为救幼主而死时,目毗尽裂,严厉向敌人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
”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孔子的弟子和他一样有骨气,于是被乱世所不容,杀于野。
曾今有那么一个开满小野花的日子,卫国夫人南子无比崇敬地对孔子说:世人或许知道先生的痛苦,却未必理解先生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
南子是少有几个看见孔子惊世才华的人,聪慧貌美,可谓当时一位人物,只是女子总归是不容于权道的,一箭穿胸,也算死得畅快。
理想不能实现,乱世太乱教化不平,道不同不相为谋,天下与他背道而驰,七十二弟子三千徒弟又能如何,还不是背井离乡?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
哉!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名满天下,却不能被诸侯可用。
曹操焉知礼贤下士,当世诸国,竟没有一位国君愿意以礼收之,明明是那么有骨气有能力的人!
错过了这么一个圣人,所以春秋乱,乱得荒诞,乱得可笑可悲可叹。
屈原曾悲痛地说: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
然后毅然迈进汨罗。
然而孔子比他更悲哀,因为孔子活着,活在渺小的希望与绝望里。
老子曾劝他上善若水任方圆,可他选择了积极入世救民水火,最后被世道伤得体无完肤,退而自守。
阅尽寂寞繁华,豪杰寂然心死。
那是清淡。
多年以后,孔子终于被请回了鲁国,他却看清了这个世道,不是选择入世而是著书立说,编写了《春秋》和论语。
孔子用了一生去教化人民和诸侯,民风未化,他却已身死成仁。
我一直觉得诧异,七国混乱,民风剽悍,肉食者鄙,碌碌无为的君主们忙着剥削打仗或者屯粮等死,这样的世道怎么能养出那么一个至真至慧的圣人?若是乱世造就英雄,那么英雄应该多么寂寞?
颜回最了解他: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说出了孔子的心声,孔子周游列国觐见各国君主,每一次他都有礼而
郑重的宣扬自己的观点,每一次都没有折腰屈服,野兽一般的年代里,只有这么一个人为苍生着想不遗余力,这便是孔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原因吧。
太史公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孔子的德行,并把孔子列为世家帝王之列,虽然这一生的颠沛流离让他像个流民东奔西突,却赢得了后世万年的称颂,从这一方面来说,孔子是幸福的,他未成之事已由后人接手,他也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我敬他,在茫茫的天地间岁月的长河里,再没有这么一个人,能吐纳如此多的智慧与仁义!
属于别人的时间总会过去,难得的是,中国从来不会忘记孔丘,这个在72年的生命里历尽人世心酸的儒家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