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4课《寓言四则》教案

合集下载

第24课《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4课《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积累文学常识。

2.准确朗读并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分析寓言中人物的形象,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寓言的内容,概括寓意。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1)体会寓言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理解不同寓言所传达的不同思想,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很多寓言故事,比如《坐井观天》《揠苗助长》等,这些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今天,我们将学习四则寓言,看看它们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二、知识备查1.介绍寓言的相关知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寓言通常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寓言的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常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介绍《伊索寓言》和《列子》《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三、字词学习1.出示生字词赫拉(hè)宙斯(zhòu)庇护(bì)雕像(diāo)爱慕(mù)虚荣(róng)溉汲(gài jí)中伤(zhòng)躇步跐蹈(chú cǐ)舍然(shì)寝食(qǐn)2.讲解字音、字形和字义“赫”“宙”“庇”“雕”“慕”“荣” 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溉汲” 的意思是打水浇田。

“中伤” 的意思是伤害。

“躇步跐蹈”是踩踏的意思。

“舍然” 同“释然”,解除、消除的意思。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24、寓言四则》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24、寓言四则》

24、《寓言四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等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人物特点,体会寓言的寓意。

(重点)3、通过续写,培养想象能力。

(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人物特点,体会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通过续写,培养想象能力。

(难点)教材分析:《赫尔墨斯与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是《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又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中的一个寓言学习的文本。

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学习文本,除寓言外,还有童话、神话等。

因此,结合单元的学习要求,本课的教学应关注到对寓言文体的了解(寓言的概念、特点等);对寓意准确而丰富多元的把握;还要对寓意的传达方式(如讽刺)及效果有初步的理解。

学情分析:本班有81名学生,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教学策略:谈话法、朗读指导法、练习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动画片,猜猜它们选自哪个故事?(放动画片)猜到了吗?没错,它们就是龟兔赛跑、狼和小羊、农夫和蛇。

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寓言。

接下来我们了解下寓言这种文学体裁,快速打开书132页,根据课文前面的预习提示,快速完成题目,完成了举手。

师:好,你来回答。

请同学们把这些词圈起来,并在旁边批“哲理性”“讽刺”。

(生批注)师:寓言就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文学作品,今天我来学习24课《寓言四则》里的第一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首先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全班齐读一遍。

二、新授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则寓言选自《伊索寓言》,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伊索及他的《伊索寓言》,全班齐读一遍。

伊索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要读懂这则寓言,了解故事里人物的身份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大家齐读一遍。

赫耳墨斯是宙斯和赫拉的下一辈,官职也比他们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人物,他在故事里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师:请同学们先认真听课文朗读并给红色字注音,等下我要考考你们的记忆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24寓言四则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24寓言四则教学设计(第1课时)

《寓言四则》教案执教人:王唐平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体会寓言的文体特点。

2.发挥想象,通过改写、添加等学习策略,深入理解四则寓言的寓意,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重难点从课文中获取启示和教益。

教学过程一、教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朗读时揣摩人物心理,使用恰当的语气语调。

2.讲述故事,概括大意。

(1)指名自由讲述,暂不提要求。

(2)指名讲述,要求把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

(3)指名用“人+事”的方式简要概括。

(4)讨论:“简要概括”“转述对话”和原文,你更喜欢哪一种讲述方式,为什么?3.咀嚼语言,理解寓意。

(1)比较原文和改文在表达效果上的优劣:原文: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改文: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是否受到尊重。

讨论后追问:原文中的哪句话能证实以上原文比改文更符合故事主人公的心理特点?(2)接下来是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之间的三问三答,请在“问”和“答”前面添加上合适的修饰语。

讨论后追问:这些描述性的词语,加和不加,哪种更好?(3)齐读第一段,依据前面的分析读出快慢的节奏变化。

提示:第一问和第二问可较为缓慢,第三问可稍快。

(4)齐读第二段。

讨论:第二段所用表达方式是什么?(议论)提示:议论常用来表明观点,在这里其实就是揭示这个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5)指名读第124页注释①,了解《伊索寓言》。

讨论:《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多是用于讽刺权贵的,因此,最后一段中“适用于”可换成什么词语?(讽刺了)为什么文中没有用这个词?(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倾向)二、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1.学生根据以上学习程序自读《蚊子和狮子》。

2.学生展示自读成果。

(1)在朗读时,你认为哪些词句需作特殊处理,为什么?预设:对狮子说的话,要用坚定的语气、稍快的语速读,读出勇敢和自信;叹息的话,要用质疑的语气读,读得稍慢,读出不服气,读出对蜘蛛的轻视;两处“吹着喇叭”,前者要读得稍快,表现出蚊子无所畏惧的形象特点,后者要读得稍慢,表现出得意忘形的心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寓言四则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寓言四则教案新人教版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七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如阅读理解、词汇运用、句子结构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寓言这种文学体裁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寓言的基本结构和寓意表达。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有趣的故事情节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学生在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上逐渐增强,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风格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则更倾向于合作交流。
板书设计:
```
寓言四则
/ \
/ \
/ \
/ \
/ \
/ \
/ \
/ \
寓意 生活应用
/ \ / \
/ \ / \
/ \ / \
/ \ / \
思维能力的培养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
板书设计以树状图的形式呈现,直观地展示了《寓言四则》的核心知识点和关键词,以及寓言故事在培养思维能力、促进合作交流方面的重要性。通过这种结构清晰的板书,学生可以快速抓住课程重点,便于理解和记忆。同时,板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九.重点题型整理
1. 阐述题:《守株待兔》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答案:《守株待兔》讲述了一个农民偶然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根上的兔子,从此便放弃耕作,每天守在树根旁等待兔子自己撞死。结果,兔子再也没有出现,农民最终饿死。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寄望于偶然的机会,而应该勤奋努力,自力更生。
二、新课讲授(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寓言的基本概念。寓言是一种通过故事寓意来表达道理的文学体裁。它以简单的故事情节,揭示深刻的道理,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守株待兔》这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寓言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认识到不能仅仅依靠偶然的机会,而应该努力工作。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新人教版):第六单元 第24课 寓言四则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新人教版):第六单元 第24课 寓言四则
2.探究《祀人忧天》的寓意。
示例:不要为没根据的事情而忧虑和担心。
(三)问题:拓展延伸。
1.人们常用“杞人忧天”比喻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这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看法?
示例一:我同意比喻那些不必要的担忧的看法。把人整天担忧天会塌地会陷,以至于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他的这种担忧是毫无益处的。如果真的会天塌地陷,他担忧也无济于事;如果不会天塌地陷,他更没必要担忧。所以他这样做是非常不明智的,是没必要的。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狼和小羊》《农夫和蛇》《龟兔赛跑》等寓言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诙谐幽默的寓言故事,看看你会获得怎样的收获。
二、【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国别)作家。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他善讲寓言讽刺权贵。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③骄兵必败。④不要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得意忘形,要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备选问题
1.当赫耳墨斯昕到雕像者的回答“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示例:雕像者的回答如同一瓢冰水泼在赫耳墨斯的头上,让他大失所望、目瞪口呆、面红耳赤、尴尬不已。
2.“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一句中的“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示例二: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受人尊重。
2.发挥想象,续写《赫耳墨斯与雕像者》。
学习小助手: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什么?或者还会做些什么?情节要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要一致,寓意能揭示一定的生活道理。

第24课《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4课《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特点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寓言的寓意。

2.学习寓言中巧妙、合理的想象,体会寓言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意,培养健全人格,辩证看待问题。

4.品味寓言的语言,感受其简洁、生动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理解寓言的寓意,从中获得启示。

(2)学习寓言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品味寓言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并将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怎样让学生体会寓言中巧妙、合理的想象,以及这种想象对表达寓意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寓言是一种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

今天,我们将学习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 24 课《寓言四则》,一起来领略寓言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1.伊索(约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作家。

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

他善于讲寓言故事来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他的寓言经过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2.《伊索寓言》以伊索的名义流传的古希腊寓言集。

其中大部分可能为伊索本人或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其他人所作,同时也包含一些此前和此后出现的寓言故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的故事,以动物寓人。

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

(三)字词积累1.赫拉(hè)2.庇护(bì)3.量(liàng)较量(liáng)测量4.溉汲(ɡài jí)5.星宿(xiù)6.耶(yé)7.杞(qǐ)8.中伤(zhònɡ)9.躇步跐蹈(chú cǐ)10.舍然(shì)(四)整体感知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简要概括。

明确:《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写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店里因对自己的雕像估价过高而遭遇尴尬的故事,讽刺了那些贪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寓言四则》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寓言四则》教案新人教版
24 寓言四则
(1) 学 习 水 平 课 堂 教 学 目 标 ①翻译《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积累 文言词语。 ②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 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 能力。 思想教育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型 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知 识 点 识 记 理 解 应 用 分 析 综 合
(2) 学 习 水 平
3
课 堂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点
识 记
理 解
应 用
分 析
综 合
①翻译《杞人忧天》、《穿井得人》,积累文 言词语。 ②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 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 能力。 思想教育内容 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 宋国国君。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二、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 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 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8
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 学评论。) ②自编寓言练习。 题目: a.嘴和眼睛的对话; 笔和颜料; b.树和斧子; c.筷子和勺子;d.画
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无论在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还是续编情节、自编故事时,教师都 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能否揭示一种 生活道理; 然而, 不要轻易否定学生, 可视具体情况, 给学生提点具体修改意见。 四、教师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 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尝试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 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 活。 五、布置作业 1、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 规整地抄到本子上。 2、课后练习一、二、三、 3、荐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

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24寓言四则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24寓言四则教学设计(第2课时)

《寓言四则》教案执教人:王唐平教学目标1.在个人利用注释疏通文意基础上,通过小组互助读懂两篇文言寓言。

2.深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重点从课文中获取启示和教益。

教学难点疏通文意教学过程一、教读《杞人忧天》1.读通。

(1)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及句中停顿。

(2)指名读,师生共同正读音、辨句中停顿。

(3)齐读。

(4)分角色朗读。

教师提示:看插图,观察两人的神情姿态,猜一猜谁是文中的“其人”,谁是“晓之者”,为什么?两人的对话,各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读,效果更好。

学生各自练习后指名3人展示。

2.读懂(1)提出问题:其人忧从何来?他提出了哪些疑问?用自己话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阅读文本。

稍作准备后,指名展示。

(2)对于其人的疑问,晓之者是如何解释的?用同样的方法解答。

(3)分组表演。

两人一组,一为其人,一为晓之者,进行对话表演。

提示:第一段要转化为对话形式,最后一段要转化为表情动作。

(4)讲述故事。

指名讲述故事。

要求:用陈述的方式讲。

3.读透(1)提出问题。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是讽刺,《杞人忧天》也是讽刺吗?讽刺了谁?何以见得?追问:晓之者该不该被讽刺?(2)多元理解。

屏显:寓言多用于讽刺,但并不限于讽刺,还可以赞美和褒扬,比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而寓言的寓意也可以多元理解。

正如《伊索寓言》的译者白山先生在该书序言中所说:“有些寓言后面的‘教训’,现在看来则显得牵强,我们在阅读中不妨只从寓言故事出发,而不必用这些‘教训’来理解故事。

”讨论:《杞人忧天》中的两个人物有没有可取之处?提示: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三”思考、讨论。

(3)添加结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模仿《伊索寓言》,在文章末尾添加一句话,用于揭示寓意。

二、学生自读《穿井得一人》1.个人自读。

学生各自按《杞人忧天》的学习程序自读《穿井得一人》。

2.分组展示。

由各组长按“朗读、讲述、理解”的顺序,组织同组同学展示自读所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3.品味文本中的细节,理解并感受文本的讽刺效果。

重难点:1.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2.品味文本中的细节,理解并感受文本的讽刺效果。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古希腊的寓言故事——《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看看它讲述了什么故事,又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这则寓言以什么描写为主?明确:对话描写。

2.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之间有几次问答?明确:三问三答。

3.雕像者的三次回答,有何不同?为什么?明确:第一次用确数;第二次比较而言,只说概数;第三次不用数词,贬低得一文不值。

三次问答,构成鲜明的对比。

赫耳墨斯心想雕像者对他的雕像会更尊重些,不料雕像者竟然把他的雕像算作添头,白送,无异于当头一瓢冷水。

两层铺垫,一个对比,揭示了寓意。

篇末水到渠成地点出了寓意,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赫耳墨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小组讨论,明确: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表现出他爱慕虚荣的性格。

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值一个银元,又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他以为宙斯的雕像只值一个银元,赫拉的雕像也一定不值多少钱,表现出他自以为是的性格。

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表现了他自命不凡的性格。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明确: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

3.这篇寓言在结构和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明确:(1)在结构上,第1段讲故事,第2段议论点出寓意。

(2)在表达方式上,以叙述为主,兼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三、拓展延伸1.如果把这则寓言的情节做如下改动,寓言的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明确: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默不作声,悄然离去了?他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讽刺那些缺少自知之明、爱慕虚荣的人的寓意也改变了。

2.你能说说这则寓言的写作特色吗?明确:短小精悍,主题突出。

全文用白描手法,以叙述为主,间或缀以描写。

如赫耳墨斯听到雕像者说宙斯雕像只值一个银元后,作者插入他“笑”的细节描写;在赫耳墨斯看到自己的雕像后,又写了他的心理活动,使这个自命不凡的天神,神情毕肖。

由于叙中有描,描叙结合,增强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

四、本课小结《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赫耳墨斯对宙斯雕像、赫拉雕像、自己雕像的三次问价,辛辣地嘲讽了那些爱慕虚荣、鄙视别人、自命不凡的人。

生活中我们一定要谦虚做人,踏实做事。

《蚊子和狮子》教学目标:1.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蚊子、狮子和蜘蛛的形象。

2.深入理解寓言寓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不骄不躁的良好作风。

重难点:1.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蚊子、狮子和蜘蛛的形象。

2.深入理解寓言寓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导入新课《伊索寓言》中的每一个故事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寄托着教训和哲理。

它是古希腊人民留给世界的一笔精神财富。

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另一篇——《蚊子和狮子》。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蚊子”的语气语调。

思考以下问题:1.蚊子和狮子之间的较量,谁取得了胜利?为什么?明确:蚊子取得了胜利,因为它做到了“知己知彼”。

2.蚊子最后败在谁的手里?为什么?明确:蜘蛛。

因为蚊子得意忘形。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蚊子和狮子》是怎样运用对比刻画形象来表现哲理的?2.蚊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小组讨论,明确:蚊子向狮子挑战时说的那一番话,表明它对敌我双方的长短看得很清楚,并相信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从而战胜对方,所以它很自信地“吹着喇叭冲过去”。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一句,表现出蚊子得意忘形、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

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明确: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

4.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何妙用?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蚊子和狮子的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

如写蚊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十分新鲜、贴切,把蚊子得意忘形的神态充分地展示了出来。

完全符合自然事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毫不牵强,充分体现了动物寓言的特点。

三、拓展延伸1.如果把这则寓言的情节做如下改动,寓言的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蚊子和狮子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

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明确: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使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不复存在。

2.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参考题目:①嘴和眼的对话;②树和斧子。

四、本课小结蚊子战胜狮子与其说是胜在小巧敏捷的特点,倒不如说是蚊子正确地认识、合理地利用了自己小巧敏捷的优势。

而骄傲自大和恼羞成怒这对孪生兄弟,则让“蚊子和狮子”各自丧失了这种宝贵的能力——认识自我,也就忽略了自己的弱点。

所以,认识自我者,才是真的强者!《穿井得一人》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理解文意。

3.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提倡个性化解读文章。

重难点: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理解文意。

2.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提倡个性化解读文章。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听到很多的传闻,你是如何对待的呢?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穿井得一人》,它会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参考课下注释,了解作家及作品。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

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庄襄王任为秦相。

秦王嬴政幼年即位,令其继任相国,尊称为“仲父”,掌秦国实权。

秦王嬴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仆万人。

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二十六卷,内计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为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儒、名、法、墨、农及阴阳各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2.听课文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标出疑难字词。

3.学生自由诵读。

(1)可用默读、轻读、放声读等多种形式。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手中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梳理文意。

(3)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读出情节内容的意味,注意把握语气。

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提示:用轻松喜悦的语调来告诉别人打井的好处。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提示:此处是告诉别人一件奇闻,应用故作神秘的语调读出,挖井竟然挖出一个人可不是怪事?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提示:此处是纠正不实传闻,告诉他人事实真相。

强调“不是挖出一个人而是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4.掌握下面的重点字词。

(1)重点词语释义。

①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②常一人居外:居外,住在外面。

③告人曰:告,告诉。

④国人道之:道之,互相讲述。

(2)重点句子翻译。

①闻而传之:听到(这件事)后去传布这件事。

闻,听到。

而,表顺接。

②国人道之: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传述这件事。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③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于,被。

④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5.通读全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译文: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因为家中无井,需外出打水浇田,所以常有一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好井后,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一个人。

”有人听说以后就传给其他的人,说:“丁家打井,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议论这件事,并传到宋国国君那儿。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姓丁的人说:“(我说的是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啊。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穿井得一人》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

有开端、发展、结局。

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

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直传到国君那里。

第三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并揭示寓意。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明确: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3.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4.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明确:(1)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证。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三、拓展延伸探究本文的写作手法。

明确:《穿井得一人》幽默风趣。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指人也可指劳动力)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

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

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四、课堂小结《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查的道理。

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杞人忧天》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及《列子》一书。

2.积累“亡”“晓”“奈何”等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3.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重难点:1.积累“亡”“晓”“奈何”等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导入新课“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由这句俗语,我们可以想到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这个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