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症和肝儿不得不说的关系

合集下载

家长必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疗法

家长必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疗法

家长必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疗法导读:依据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从肝、脾、心、肺、肾五脏功能失调角度探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辨证特点,并依据不同症状,归纳遣方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多发性抽动症(T ourette syndrome, TS)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于儿童期起病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突然的、简短的、反复的、非节律的刻板动作或发声,如眨眼、皱眉、噘嘴、耸肩、踢腿及喉中不自觉怪声连连,常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学习障碍等共患疾病。

目前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西医多采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药物治疗,服药周期较长,且副作用明显,导致治疗缺乏良好的依从性。

近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多地用于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治,本文通过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五脏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提供理论依据。

1.五脏辨证的理论依据《小儿药证直诀》是北宋儿科大家钱乙所著。

钱乙,字仲阳,郓州人(今山东东平人),行医50余年,善于变通古法,化裁古方,他继承前人辨证思想,并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创立了五脏辨证理论体系。

《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学术观点,并记载了五脏与疾病的关系:“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

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

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

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

肾病,无精光,畏明,体骨重。

”不但系统归纳了常见病的临床表现与五脏之间的关系,并且为五脏辨证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从五脏辨治多发性抽动症2.1 从肝辨治《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胜则动”。

又如《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言:“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

中医医案——小儿抽动症

中医医案——小儿抽动症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小儿抽动症验案病案:王某,男,11岁,2014年6月15日。

主诉:眨眼,皱眉,耸肩,伴咳声1周。

病史:患儿平素少言,食欲欠佳,多梦,大便溏薄,小便尚可,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焦躁不安,眨眼,皱眉,耸肩伴咳声。

曾到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小儿抽动症,未予治疗,而来我院就诊。

初诊:患儿眨眼,皱眉,耸肩伴有咳声,舌淡,苔白,脉细。

检查脑电地形图示:棘慢复合波。

西医诊断:小儿抽动症中医诊断:筋惕辨证审机:脾胃不足,肝木化火取穴手法:百会透曲鬓、前神聪透悬厘、瞳子髎、天枢、脾俞、肩井、足三里、太冲、太溪。

患者取坐位,选用0.30mm×40mm与0.25mm×25mm毫针,经75%酒精局部消毒。

百会透曲鬓,前神聪透悬厘:针与头皮成15-30度左右夹角,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刺入1寸,快速捻转得气,转速达200转/min。

瞳子髎穴,快速进针得气,不做手法。

天枢穴,行盘法得气效果佳。

盘法——将针身按倒,用拇、食、中三指爪甲扣住针尾,用腕力将针向左或右盘旋。

脾俞穴取搓法得气。

搓针法——“如搓线之状”,连续旋转360°的转针,勿使肌肉缠身,最终达插之不入,提之不出,气满自摇之境。

足三里穴,斜刺1.2寸,进针得气,闭其下气(即压手按闭足三里下端),使针尖向上,使针感向病所(胃脘部)传导,传至膝关节时滞塞,用白虎摇头法——“似手摇铃,进圆退方,兼之左右,摇而震之”,使针感通关过节,气至病所。

肩井穴、太冲穴、太溪穴,取行捻转法得气,如鱼吞钩饵之感。

以上诸穴均留针40min,两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休息2天。

第二个疗程:2014年7月1日。

患儿眨眼次数减少,皱眉,耸肩减轻,咳声时作,食欲有所提升,便质成形。

取穴、手法:同上,治疗一个疗程。

第三个疗程:2014年7月18日。

患儿眨眼次数明显减少,少有咳声,注意力仍不集中。

解读抽动症

解读抽动症

抽动症这个病名是西医的概念。

发病时的主要表现为:频繁眨眼睛、面部不自觉抽动、挤眉弄眼、耸肩、嗓子发出鸡鸣样声音等。

病情常有波动,时重时轻,比较容易反复。

中医里把这一类症状称为“惊风”,认为抽动的症状与“风”有脱不开的关系。

风性善行而易变,好动。

风受惊了,就会想脱缰的野马一样四处乱窜,不受控制,因此抽动症的患者会很难控制自己的某一部分行为动作,肌肉经常会不自主的抽动。

理解了“惊风”这两个字的意思,其实就能够大概了解这个病名的含义。

“风”的含义很广泛,《黄帝内经》里面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

一般我们认为的风邪,是来自自然界或者来自人体内部的。

情绪失常导致的肝风、自身肝气过旺导致的风和食物带的风都属于人体内部的风邪。

情绪问题可能是引起抽动症最主要的原因。

从临床诊治的实际来看,抽动症的初发往往是随着孩子的某一次生病、家庭关系的紧张或者父母的严厉训斥而出现的。

身体本身的因素也有影响。

肺的功能不足、脾胃功能虚弱的儿童更倾向于患上抽动症。

而不当的饮食,会增加诱发抽动症的可能性。

那我们今天重点说一下饮食对抽动症的影响。

饮食不当为什么会诱发抽动问题?先从肝和脾的功能和关系说起。

人体是一个很智慧的存在,为了达到体内脏腑功能的平衡,发展出了相生相克。

利用脏腑之间的相互制衡去实现内环境的和谐。

肝与脾就是这样的一对儿。

它们俩之间的关系,有点像是土壤和树木。

树根抓地,防止土壤流失,土壤承接着树木,保护树林的稳定性。

反过来说,当土壤越来越少时,承接稳固树木的力量就越来越弱。

树木失去了稳定性,风一吹就会四处晃动。

吃的不对,脾胃越虚弱,肝气就越不受制约,一旦受风,引发抽动症的可能性就大了很多。

那些已经患上抽动症的孩子,如果不注意保护脾胃,就会更难恢复,也会在治疗后更容易复发。

身边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孩子几乎治好的抽动症,在某些不当饮食的刺激下再次发作。

所以,合理的饮食,是抽动症患者日常护理中很重要的部分。

陈竹教授辨治小儿抽动症经验总结

陈竹教授辨治小儿抽动症经验总结

陈竹教授辨治小儿抽动症经验总结作者:骆弟琴陈竹阳和平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20年第04期【摘要】陳竹教授认为小儿抽动症主要因小儿肝肺、肝脾在五行相克中关系失调所致。

在治疗上基于肝脾肺在五行中生理、病理联系,主张小儿抽动症应肝脾肺同治,内服外治同调,在内服中药时配合中医外治法(拔罐、揿针、穴位贴敷等),以缩短该病的病程,减少复发率。

【关键词】小儿抽动症;辨证论治;诊疗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7-0080-02小儿抽动症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TS),是以不自主、反复、快速的一个或者多部位肌肉(群)运动或者发声抽动,甚至猥秽语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慢性神经精神疾病,常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且以5~10岁的患儿所占比例最大,男女比例4∶ 1~6∶ 1[1]。

本病呈慢性过程,波动性大,抽动症状常由感冒、焦虑、疲劳、应激诱发或加重,因放松、专注于某事而减轻,睡眠时消失[2]。

西医常予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治疗,但副作用大,复发率高,治疗效果不佳[3]。

陈竹教授在临床中灵活辨证、内外合治干预治疗TS,临床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跟随陈竹教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陈竹教授对此疾病的认识及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1.1 风邪犯肺,引动肝风肺居膈上,肺从右而主降,肝居膈下,肝从左而主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肝从左升为阳道,肺从右降为阴道,肝升则肺降,肺降则肝升,气机调畅,则脏腑安和。

陈竹教授指出肝肺两脏在五行上是相克关系,在气机升降中相互制约协调。

小儿“肺常不足”,肺脏发育未臻完善,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易为邪气所犯。

《杂病源流犀烛》中云:“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

”风邪为百病之长,易从皮毛或口鼻而入,首犯于肺,肺受邪侵,功能失调,肺金不能制约肝木,加之小儿肝常有余,致金不克木,肝阳亢盛,引动肝风。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治疗概况综述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治疗概况综述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治疗概况综述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之一,临床大多表现为眨眼、皱眉、缩鼻、歪嘴、摇头、耸肩或肢体抽动,伴有不自主的喉中怪声和秽语。

西医对其病因不明确,氟哌啶醇一直为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首选药物,但因可产生嗜睡、乏力、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治疗不能持久。

中医治疗本病毒副作用小且疗效显著,较西医有明显的优势。

但目前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辨证分型尚无定论,然就其病理产物而言离不开风、痰、瘀三者相兼,影响气机调畅而发病。

同时本病表现多为脏腑受累,五脏虚虚实实,应从整体上调整脏腑,平秘阴阳。

故将近十年来,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时针对脏腑的选药及特点综述如下。

1、从肝论治及药物选择宣桂祺[1]认为治疗本病应按照“肝风”辨证施治,主要采用养阴平肝、镇静祛风、涤痰通络的治法。

常选用白芍、炙鳖甲养阴平肝;龙齿、茯神、磁石、生龙骨、生牡蛎镇静祛痰;天麻、钩藤、蝉蜕、地龙平肝熄风;石菖蒲开心通窍;益智仁温脾暖肾;秦艽、防风祛外风。

吕玉霞等[2]以“抽动灵冲剂”治疗,选用白芍养血柔肝、平抑肝阳,并指出白芍的主要成分芍药苷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均有抑制作用;天麻具有熄风止惊、平肝潜阳之功效,其主要成分天麻素能影响脑内儿茶酚胺类递质含量的作用,两者共为君药,以达平肝潜阳、熄风止动之功效。

珍珠母具有平肝潜阳之功能;钩藤具有平肝、镇痉熄风之功效,有效成分钩藤碱,能对抗咖啡因所致动物自发活动的增强,降低大鼠脑皮层的兴奋性,并对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有协同作用,可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具有抗惊厥作用。

张士卿[3]治疗本病常融柔肝、平肝、清肝、疏肝、健脾化痰、活血通窍诸法为一体,选桑叶、菊花以平肝疏风;柴胡疏肝;白芍养血柔肝;配伍郁金行气活血;石菖蒲开窍化湿;胆南星祛风解痉、燥湿化痰;同时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配伍滋阴养血之品。

黄建群[4]的定抽方中重用石决明、牡蛎、珍珠母三味平肝熄风药,以潜阳定抽;配僵蚕、钩藤、天麻入肝经,有平肝熄风、化痰止痉之功,同时配合健脾和胃、理气化痰药,共奏平肝熄风、涤痰宁神之功。

从脑神与五脏神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

从脑神与五脏神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

从脑神与五脏神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作者:张雯王素梅于文静孙文军崔霞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第02期〔摘要〕结合古代文献与临床经验,应用中医的五脏神与脑神理论对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的病机、证候特点与临床辨证用药等进行系统探讨。

认为多发性抽动症始发于脾,并发于肝,失调于脑,脑神被扰是其核心病机,随着病机不同演变,而呈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心神失守,易共患焦虑;肾志不足,易共患自闭;脾意不宁,易共患抑郁;肝魂失镇,易共患强迫;肺魄失藏,易共患多动。

临床治疗中,则相应采取安心神、益肾志、强脾意、抑肝魂、收肺魄的不同治疗方法。

〔关键词〕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脑神;五脏神;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72.1;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9.02.012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 syndrome,TS)以简短的、重复的、没有节律的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症状至少持续一年[1]。

该病发病率大约为0.3%~1.0%,平均起病年龄为5岁,病情通常在10~12岁最严重[2],男孩多于女孩,随着年龄逐渐增长,部分患儿病情可控制[3],有自然缓解的趋势,但也可持续至成人。

仅10%TS患儿表现为单纯的抽动,90%患儿常出现共患病[4]。

共患病是指一个潜在的共同病因导致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疾病,或者一种疾病导致另一种疾病发生,或两种毫不相关的疾病同时发生[5]。

多发性抽动症常共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自闭症、抑郁障碍等,而共患病往往造成比TS本身更为严重的损害[6],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多发性抽动症在中医学中并没有专有病名,临床根据症状可以归属为中医学“肝风证”“慢惊风”“瘛疭”“筋惕肉瞤”等范畴。

明代名医万全《育婴家秘》提出了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在该思想指导下,课题组从肝脾论治多发性抽动症,认为多发性抽动症始于脾,并发于肝,土虚木亢,致风痰扰动[7]。

刘焯教授从肝风痰火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康蓓蓓,白晓红

刘焯教授从肝风痰火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康蓓蓓,白晓红

162第16卷 第5期 2014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6 No. 5 May,2014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曾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

病程中既有运动障碍,又有行为障碍,常与强迫和多动等行为以及情绪障碍共存[1]。

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名未见记载,根据临床症状,大致可归属于“慢惊风”“瘛疭”“肝风”“抽搐”等病证的范畴。

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有一定遗传倾向,可能与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及5-羟色胺功能失调有关[2]。

目前西医多采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但西药多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及锥体外系症状等副作用,且易复发,家长顾虑较多,往往不能坚持治疗。

刘焯教授40多年来治疗该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1 刘焯教授对多发性抽动症病因病机的认识刘焯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风”及“痰火”关系密切。

刘教授根据《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本病与肝脏关系密切,病位主要在肝。

根据《育婴家秘·五脏证治》中云:“肝属木,旺于春,春得少阳之气,万物之所以发生者也,儿之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故曰肝常有余,有余者,乃自然有余也”。

从而提出小儿病理特点是“阳常有余,肝常有余”,《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云:“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指出双眼胞频频眨动为肝风证候。

刘教授认为我国现状,独生子女居多,娇宠任性,一旦欲求不满时,则小儿心情不畅,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化火生风而致肝亢风动,肝常有余的症状表现更为明显,如易急躁易怒,睡卧不安等。

正如朱丹溪说“小儿易怒,肝病最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风胜则动”,所以小儿一切与抽动、抽搐有关的症状都属于风,临床上常见到摇头、点头、挤眉眨眼、张口噘嘴、动肩、扭腰、鼓肚、攥拳、伸臂、跺脚、踹腿等症状;由于风性善行而数变,所以临床上见到患儿的症状多变,往往不表现单一症状,症状呈现多样化,同时多样化的症状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在不同时期出现,并且症状具有传变的特性,常常游走于各个部位,一系列抽动症状缓解或消失后又会出现另一系列抽动症状,而且病情时轻时重,缠绵难愈。

小儿抽动症的偏方

小儿抽动症的偏方

小儿抽动症的偏方
小儿抽动症是现在一种常见的影响孩子正常发育的疾病.多见此病发于孩子小时候或者已成长为青少年的时候.多见的症状像患者会出现间隔或者长时间不停得抽动,有患者还会出现发声抽动.此病的发生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一旦发现不对的现象就需要立刻治疗.引起此病的原因很多,像父母遗传,患者神经系统出现异常等等.那么治疗小儿抽动症都有什么偏方?
★小儿抽动症的偏方★
1 脏腑辨证施治
具体治法:①平肝是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基本方法,适用于
头面部动作较多者,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
②清肝泻火明目是治疗小儿抽动症之瞬目症的主要方法,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③养血柔肝主要用于以四肢动作为主要表现者,自拟柔肝煎治疗.
④疏肝健脾化痰主要用于口鼻动作较多者,采用柴胡疏肝饮加减.
2 从肝脾辨证
具体治法:治则为平肝健脾,化痰熄风.方用加味二陈汤治疗,疗效显著.
也可以,药用太子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天竺黄、蝉蜕、僵蚕、钩藤、白芍等加减治疗.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治疗小儿抽动症的偏方.患者在患病后可以适当的接受一些心里的治疗,在孩子患病后家长一定要陪在孩子身上,开导孩子陪孩子共度难过,不要让孩子因为此病而留下阴影,影响以后的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抽动症和肝儿不得不说的关系
讲到肝主筋这个话题后,后台关于小儿抽动症的留言顿时多了起来,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讨论一下小儿抽动症到底和肝有什么关系。

我在百度查了一些抽动症的科普解释:抽动症可在人身体的各个部位发病,但最经常受到累及的部位是头部。

非常夸张的挤眨眼睛是多数抽动症儿童的首发症状表现,随后会出现挤眉、皱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摇头、甩头、仰头等表现。

家长往往不论怎么纠正孩子这些行为都无法改变。

随着抽动症病情的加重,孩子还可能出现如耸肩、扭颈、踢腿、抖腿、扭腰、胸腹肌抽动、甩手或四肢抽动等表现。

同时还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些“哼”、“啊”、“咳”等异常声音,或没有缘由地骂人,讲脏话(秽语症)。

中医对抽动症的病因是怎么解释的呢?基本分为三种:1、肝肾阴虚、阳亢风动;2、痰湿脾虚,有失健运;3、肝气郁结、肝风内动。

好吧好吧,我承认,这三个病因听起来都太专业了,其实说白了就是阴虚有热、肝郁有热、痰湿郁热。

一个字“热”!因为热而消耗了身体里的津液,导致了肝阴不足无法濡养筋脉。

筋脉失去了养分,就会发生拘挛甚至剧烈抽搐。

我去年9月写过一篇文章,叫《用一个小医案告诉你们中医
是怎么治大病的》,讲的就是我朋友的孩子,三岁多,发现她开始频繁的眨眼。

当时我看那孩子的舌苔,就是典型的地图舌。

我本来是想放张图片的,结果打开百度地图舌的图片后,看着满屏的各种舌头,我立刻有妊娠反应了。

地图舌代表阴虚,所以我没用任何治疗眼睛的药,只是给孩子的妈妈推荐了罗大伦先生介绍的一款小儿补阴的方子,让她回去熬给孩子喝。

结果喝了2个疗程后(7天为一个疗程),这孩子眨眼的毛病就基本好了。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到公众号里回复关键词“眨眼”,找这篇文章细读。

这个孩子就是比较典型的,由于肝肾阴虚而导致的眨眼。

肝开窍于目,眼睛的问题多半和肝血肝精有关。

如果不及时治疗,发展到后面就是皱眉、抽脸、摇头、甩头等等。

从下面这张肝经循行图,就可以很清楚的明白,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症状了。

因为所有的脸部表现,全都是肝经行走过的地方。

因为肝主筋,筋脉得不到濡养而造成的。

肝开窍于目,所以一般症状也都是从眨眼开始。

这样讲,你们是不是就很清楚了。

小儿抽动症的根结就在这里。

因为肝木生心火。

心为肝之子,而心又主神志。

所以肝风内动或者肝郁有热后,扰乱了心神,当然会出现胡言乱语了。

所以对于有抽动症的孩子,说脏话也是一种病理表现,切不可武端地认为孩子学坏了,而对他进行严厉的呵斥。

孩子其实也很无辜啊!
如果是肝气郁结造成的肝风内动,除了有抽动的一般症状外,还会有比较明显的脾气暴躁,喜欢大喊大叫,常常无法控制自己言行的表现,这些都属于秽语症。

这时的治疗方法,就是疏肝理气、平肝熄风了。

至于痰湿导致脾失健运引起的抽动症的治疗方法,我这里就讲一个名医钱乙治疗的医案给你们听吧,故事来源于罗大伦先生的《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1》。

有一次,宋神宗的儿子病了,患的就是抽搐,俗称抽风。

请了好多位御医来看过,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候钱乙来了,他仔细地对小皇子进行了诊断,然后就用了一副方子,叫“黄土汤”。

他的治疗思路是温补脾肾。

面对这些流言蜚语,钱乙只回头说了一句:这些御医为何耻笑他呢?那是因为黄土汤是《金匮要略》里的一个方子,主要是用来治疗因脾气虚寒而导致便血的病症的,这和抽风没有半毛钱关系啊。

而且这个方子里,最主要的一味药就是灶黄土。

那灶黄土是啥么呢?是农村做饭用的土灶,在炉膛的灶底被火反复烧的,砌炉灶用的黄土。

作为药用时,就把它敲下来捣碎就可以了。

在御医的各种冷嘲热讽之下,钱乙没有退缩,扛住了舆论的压力,大胆的用了不值一文的灶黄土,而没有用冬虫夏草、灵芝、人参等医保以外不能报销的药材,真正做到了惠民利民,把实惠让给了消费者。

结果怎样呢?艾玛,一点儿新意都没有,用脚趾头都能猜到
的结局——好了呗。

钱乙对这个病的治疗思路就是: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

看到这里,恭喜你,以后再遇到孩子抽动症,你至少知道它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了。

这就是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好处,它的思路就是辨证归经,然后谁家的孩子谁领走,临床表现再复杂,归根结底也都是六经辨证的问题。

亲,请把你们自己治疗的医案发给我吧,让更多的人分享你们的感受。

合作及投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