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生平思想简介
王国维的悲剧观

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启示
珍惜生命与直面挫折
王国维的悲剧观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认真 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阶段,同时也要直面生 命中的挫折和困难,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 解决它们。
审视命运与追求真实
王国维的悲剧观让人们重新审视命运和人生 价值,认识到人生的不完美和苦难是常态, 但我们要追求真实的人生价值,不断探索和
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要点一
拓展文学题材
王国维的悲剧观为现代文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题材和 表现手法,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深入探 讨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要点二
深化文学内涵
王国维的悲剧观使得现代文学更加注重表现人类在面 对命运和现实时的内心挣扎和抗争,深化了文学作品 的内涵,提高了文学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要点二
必然性
王国维认为,悲剧的必然性在于它所 表现的事件和人物的发展是不可避免 的。这种必然性通常是由命运的安排 和社会现实所决定的,使观众能够深 刻认识到悲剧所表现的人生困境和痛 苦是不可避免的。
要点三
崇高性
王国维认为,悲剧的崇高性在于它所 表现的人性和情感是高尚和神圣的。 虽然悲剧表现的是人生的痛苦和苦难 ,但它同时也展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 时的勇气和尊严,表现出一种崇高的 精神品质。
王国维的思想背景Biblioteka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对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探索
02
王国维的悲剧观概述
悲剧的定义
悲剧的定义
王国维认为悲剧是表现人生中不可解的冲突和苦难,并引起人的悲悯和同情。它通过展示悲剧主角与现实环境的 矛盾,揭示出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痛苦和挫折,引发观众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悲剧的本质
追求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国学大师王国维

国学大师王国维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人。
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国学大师。
生平简述王国维与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是同乡。
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
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
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
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
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
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3种。
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
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研究。
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
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
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
1924,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
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但也因此被后来的共产党激进派所唾弃,在主流文化之外。
1927年的初夏,阴历五月初三,想不开的王国维,转了两圈,看看周遭无人,一头栽进颐和园昆明湖。
王国维——近代中国最后的思想家

王国维——近代中国最后的思想家朱颜辞镜花辞树,最是人间留不住。
短短十四个字,道尽了世事不得人所愿的辛酸和痛苦。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以这句话把他的人生一切境遇,向我们娓娓道来。
出生于光绪三年的王国维,适逢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没落,这位国学大师从小受到的也是传统的教育,曾在十六岁时考得秀才,但在乡试上屡试不中。
我时常会想象,如果王国维走上政治一途,还会不会有这样深刻的思考和这样隽永的佳呢?后来王国维留学海外,掌握了多种外语,这为他后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王国维并没有遵循人们常说的“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相反,他在文学、史学上做出了很多贡献,也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讲学。
似乎,他对政治毫不心。
可他也是个矛盾的人,在辛亥革命后,他又重新蓄起了辫子,这个时候,连溥仪的辫子都剪掉了。
说到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很少有人能把它完整的讲述出来。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西风刮得树叶凋谢,而乱世中只有他能够爬上真正的高楼,居高临下,看到天涯海角,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这种境界中,人要立志坚定、下定决心、排除干扰。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词来自柳永,奉旨填词柳三变。
这种境界中概括的是人锲而不舍的坚强性格和对事业的执着态度。
也就是说只要为了我们坚持的目标努力奋斗、不惜一切、执着追求,那么也就可以离成功更近一步。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种境界中描述的是一种在经历了诸多挫折、诸多磨炼后,一个人渐渐的成熟起来的感觉。
这种境界的人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理解别人迷惑的道理。
到了这个境界,人往往在事业上就会有独创性的贡献,这种贡献和成功并不是神来之笔,而是通过一步步的努力缔造出来的,是用一生的心血浇灌出来的。
这三种境界不可谓不精妙。
每每读来,都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
王国维,不愧为近代中国最后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思想之深刻,令人叹服。
王国维的文学思想

当时的一些清朝遗老把王国维比作屈原怀忠而自沉汨罗。 当时的一些清朝遗老把王国维比作屈原怀忠而自沉汨罗。 清史稿》还为他立了个“忠义传” 《清史稿》还为他立了个“忠义传”。一向苛以誉人的 鲁迅先生认为“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热风· 不懂的音译》 ( 《 热风 · 不懂的音译 》 ) 。 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 山。
• 此外,王氏在《文学小言》中亦提到: 此外,王氏在《文学小言》中亦提到: • 余谓一切学问皆能以利禄劝 , 独哲学与文学不 余谓一切学问皆能以利禄劝,
然 。 何则 ? …… 若哲学家而以政治及社会之兴 何则? ……若哲学家而以政治及社会之兴 味为兴味,而不顾真理之如何, 味为兴味 , 而不顾真理之如何 , 则又决非真正 之哲学家。 之哲学家 。 此欧洲中世哲学之以辨护宗教为务 所以蒙极大之污辱, 者 , 所以蒙极大之污辱 , 而叔本华所以痛斥德 意志大学之哲学者也。文学亦然,餔餟的文学, 意志大学之哲学者也 。 文学亦然 , 餔餟的文学 , 决非真正的文学也。 决非真正的文学也。 • 更是明白的指出,一旦文学可作为利禄之用, 更是明白的指出,一旦文学可作为利禄之用, 文学就不再是真正的文学,而只是餔餟的文学。 文学就不再是真正的文学 , 而只是餔餟的文学 。 总而言之,王国维乃是主张” 为文学而文学” 总而言之 , 王国维乃是主张 ” 为文学而文学 ” 的纯文学观, 的纯文学观 , 强调创作者的主体自由及无目的 性。
• 二、王国维的文学观
“文学观”是批评者评价文学作 文学观” 品时所抱持的基本态度, 品时所抱持的基本态度,而此种态度 将左右批评者的批评标准。是以, 将左右批评者的批评标准。是以,在 讨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前, 讨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前,有 必要先了解王氏是站在什么样的立足 点上评断词作的。而透过王氏《 点上评断词作的。而透过王氏《人间 词话》的内容来看, 词话》的内容来看,可归结出其文学 观有二: 观有二: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生平简介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生平简介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王国维生平简介王国维是中国历代史上十分出名的国学大师,他是一名名声显赫的文学家以及考古学家,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十分出色的成就,并且受到了世人的爱戴与敬佩。
王国维出生于公元1877年,他是浙江嘉兴人,原名为王国桢,由于王国维的家中一直以来都是注重儒学和国学精粹的,可以说王国维在年幼的时候便已经受到了良好家风的熏陶,并且,王国维一生中在国学上面做出了极为重要的成就,王国维编纂的《人间词话》,一度为人成为是不可超越的经典之作。
同时王国维还精通多国语言,可以说在文学上面的成就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但是王国维最终却因为时运所逼迫,以至于走投无路而自杀身亡。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文学巨匠,他的著作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文学上面的不可多得的瑰宝。
王国维的早年也与一般的学子一样,一心考取功名,但是终究不太如愿,可以说王国维前期的经历是十分的曲折的,曾经一心想要入朝为官但是都不曾如愿,最后只能是在文学史上面留下惊艳的成果。
王国维曾经写过很多文章,目前能够翻阅查找到的便多达几百篇,可以说是对于王国维的国学才华的重视以及偏倚。
虽然王国维一生中的著作等身,但是他的一生却走得十分的曲折而又艰难,公元1927年,王国维遇害,但王国维最终的死因至今都是众口不一的,可以说一代才子的陨落对于我国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王国维的作品王国维是我国近代史上面一位十分难能可贵的文学大家,可以说王国维的作品也是繁多的,基本上可以用著作等身来形容王国维了,王国维在文学上面的成就是极高的,与王国维本人的勤奋努力分不开。
王国维的作品中的文笔细腻工整,辞藻华美,有着极强的国学风采于其中。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最为人所熟知,可以说是王国维的代表作品之最了。
王国维哲学思想研究论述

王国维哲学思想研究论述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哲学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近代哲学先驱”。
王国维的思想以“格物致知”、“格物”为核心,主张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达到对天地万物的全面把握,从而使人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和修养。
本文将从王国维的生平、思想核心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论述。
一、王国维生平王国维出生于浙江绍兴,自幼聪颖,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后来考入清华学校学习,展现出过人的才华。
他先后赴日本、法国、德国等国留学,深入研究东西方文化和哲学,形成了其独特的思想体系。
回国后,王国维曾担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务,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和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原因,王国维的一生饱受挫折和磨难,最终于1927年在北京逝世。
二、王国维哲学思想核心1. 格物致知王国维的哲学思想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对事物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以求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真正理解。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才能获得真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这一思想源自王国维对于中国传统经典如《易经》、《孟子》等的深刻阐释和理解,他在研究这些经典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这一独特的思想理论。
2. 文化自信王国维主张中华文化的自信,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具有开阔的世界眼光和博大的胸怀。
他特别推崇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认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智慧,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王国维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和发扬光大,希望能够为中国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觉醒做出贡献。
3. 文化整合王国维主张将东方和西方文化融合起来,形成新的文化体系。
他希望通过研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他认为,只有通过把中西文化整合起来,才能真正推动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和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格物致知”思想启发了一批思想家和学者,引领了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走向,为中国现代化进程贡献了独特的哲学智慧。
王国维的文学思想

• 此外,王氏在《文学小言》中亦提到: • 余谓一切学问皆能以利禄劝,独哲学与文学不
然。何则? …… 若哲学家而以政治及社会之兴 味为兴味,而不顾真理之如何,则又决非真正 之哲学家。此欧洲中世哲学之以辨护宗教为务 者,所以蒙极大之污辱,而叔本华所以痛斥德 意志大学之哲学者也。文学亦然,餔餟的文学, 决非真正的文学也。 • 更是明白的指出,一旦文学可作为利禄之用, 文学就不再是真正的文学,而只是餔餟的文学。 总而言之,王国维乃是主张”为文学而文学” 的纯文学观,强调创作者的主体自由及无目的 性。
• 周介存谓:”梅溪词中,喜用“偷”字,足以
定出其品格 。”刘融斋谓:”周旨荡而史意 贪。”此二语令人解颐。 • 《蝶恋花》”独倚危楼”一阕,见《六一词》, 亦见《乐章集》。余谓:屯田轻薄子,只能道” 奶奶兰心蕙性”耳。 • 前则乃是王氏借周济、刘熙载之语,说明词人 于词作中所呈现的风格,即代表词人的人品, 是以词格低,人品亦低。后则则是站在与前则 相对的立场,说明若词人个性轻薄,是无法写 出情意真切的词句;即若人品低,则词格亦不 能高。
• (二)、诗词之亡 • 前面已论述过,王国维对于一文体的衰亡,曾提出一普
•
•
遍性的通则,故此处不再赘述。然相对于汉赋、骈文等 文类,诗词之亡除此普遍性的通则外,还有一特殊性的 原因,即”题目的设定”,王氏言: 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 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自 《花庵》、《草堂》每调立题,并古人无题之词亦为之 作题。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诗 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然中材之士,鲜能知此而 自振拔者矣。 诗词之题目本为自然及人生。自古人误以为美刺、投 赠、咏史、怀古之用,题目既误,诗亦自不能佳。后人 才不及古人,见古名大家亦有此等之作,遂遗其独到之 处,而专学此种,不复知诗之本意。于是豪杰之士出, 不得不变其体格。如楚辞,汉之五言诗,唐、五代、北 宋之词,皆是也。故此等文学皆无题。
王国维哲学思想研究论述

王国维哲学思想研究论述王国维(1857-1910)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文学家。
其学术思想涵盖文学、哲学、艺术、美学等多个领域,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王国维的哲学思想深受朱子学和宋明理学的影响,他不仅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更对西方哲学有着独特的洞见。
本文将对王国维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论述,探讨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基础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基础主要是儒家经典和宋明理学。
他广泛研究儒家经典,尤其是《论语》、《孟子》和《大学》等经典著作,深刻地理解了其中的道德、伦理、国家治理等方面的思想。
他也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包括朱熹、王阳明等思想家的思想。
这些哲学思想为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精神文化的内涵王国维强调文化的内在精神和道德观念,他认为文化是精神与道德的表达,是一种社会精神的载体。
他主张要从文化的内涵中辨明文化的真正价值,强调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人的教化与启迪的作用。
他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是非夜航,兴哲保身,修身是斯文之本,兴国是雅思之经,三者无一者存。
”可见他提倡修身、兴国、兴哲的理想,以培养道德修养,推动国家兴盛。
2. 诗教一致的美学观念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提出了“诗教一致”、“神与形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真正的诗意在于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文化的内在精神不仅体现在诗歌、文学之中,也融入到人们的道德修养与处世态度之中。
在他的美学观念中,诗与教合一,以文学教化人心,正所谓“授名其道,帮助其辅”,并将这种美学观念贯穿到他的诗论、绘画论等各个学术领域中。
3. 大美的追求王国维在美学上提出了“大美”的观念,认为真正的美应该是“大美”,是一种内在的、深刻的美。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超越,是一种境界的升华,而不只是形式的装饰。
他针对传统文化中的意境、神韵、人生境界进行独到的分析,强调大美的内在品质和高尚价值,从而提出了“大美”的美学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自号静安,又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父亲王乃誉是一商人。
4岁丧母,父亲经常出门经商,对子女教育严格,养成王国维孤僻的性格。
他两次到杭州参加乡试,未中,便倾向新学。
甲午战争后,到上海,为《时务报》当书记校对,同时,用业余时间入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从日本藤田丰八等学习日文及理化等课程。
上虞罗振玉看到王国维扇面上所写咏史诗,赞赏其才学,在经济上帮助他,留他在东文书社当庶务。
王誓事罗振玉并终生依庇于罗。
1901年王曾赴日留学,次年因病回国。
1903年任南通师范学堂教员,1904年任江苏师范学堂教员,讲授心理学、伦理学及社会学。
1906年,罗振玉调京,在学部做官,王随之入京,次年在学部总务司行走,任学部图书馆编译。
他对叔本华、康德、尼采哲学颇有兴趣,在《教育世界》发表过一批哲学论文,介绍德国哲学,又从事词和戏曲的研究。
1908年《人间词话》问世,1912年《宋元戏曲考》问世。
辛亥革命后,罗振玉、王国维逃到日本居住。
罗对王讲:现在世变很激烈,士欲可为,舍返经信古未由也。
王听了罗的劝告,便尽弃前学,专治经史。
他运用罗振玉的大云书库所藏经史、古器物、甲骨文、流沙坠简等,经过研究写出一批学术论文。
1916年他回到上海,应哈同之聘,为《学术丛编》杂志编辑,后又任包圣明智大学教授。
他仍从事甲骨文和古史考证,和沈曾植等研讨学术,关系密切。
1923年他召为南书房行走,为已废的清室皇帝溥仪当先生。
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故宫,王国维认为是“大辱”,想自杀,经家人严密监视未遂。
1925年,他到清华学校研究院任教,从事古代西北地理和蒙古史的研究工作。
1927年4、5月,北伐军进抵河南,北洋军阀即将崩溃,革命形势空前高涨,王国维于6月2日写就遗书,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便投颐和园内昆明湖自杀,结束了他遗老的生活。
综观王国维的学术活动,先是研究哲学,继而转向研究文学,再而转向研究史学,以史学的研究贡献最大。
哲学王国维研究哲学,先是读康德的书:《纯粹理性批判》,书很深奥,难以悉解。
他便又读叔本华的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深受叔本华的影响。
王国维写了《汗德像赞》、《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叔本华和尼采》、《书叔本华遗传说后》、《释理》等论文,全面介绍了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哲学、美学、教育、宗教、法律、政治各方面的阐述都运用了叔本华的思想。
他认为哲学和艺术是探求精神上永恒的真理,人生哲学就是探求揭示人生即痛苦这一真理以及其解脱之道。
美学是感发人的情绪,洗涤人的精神,揭示人生的真义,使人超然物外,忘记利害关系,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求得暂时的解脱的功效。
他写了《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文学小言》等文,是发挥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名篇。
他又写了《红楼梦评论》一文,分析曹雪芹创作的小说《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他运用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分析《红楼梦》一书的基本精神是展示了生活之欲造成的巨大苦痛,从而走上了解脱之路。
“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遂悟宇宙人生之真相”,这一观一悟,写出了彻头彻尾的悲剧,具有典型的美学价值。
王国维对《红楼梦》的研究,独具慧眼,第一次道出了小说的内在含义,推倒了封建文人视《红楼梦》为“诲淫”之作的偏见,也批评了“索引派”繁琐的历史考证的研究方法,将《红楼梦》推举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伟大作品,肯定了它的悲剧意义和美学价值。
王国维研究哲学产生了疲惫的心态。
他曾在《自序》中述说道:“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
伟大的形而上学,高严的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
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美学上之经验论。
知其可信而不可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
”①当时西方传入中国的哲学有两大潮流:一是英国的实证主义,如洛克、休谟、斯宾塞等,即严复所宣传的一套实证论、经验论思想。
另一是德国的哲学,如康德、叔本华、尼采的思想,是先验论、唯心论思想体系。
王国维一方面偏爱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但是,他也曾批评过这些哲学可爱而不可信,他曾说叔本华:“悟叔氏之说,半出于其主观的气质,而无关于客观的知识。
”②另一方面,他也曾受过实证论思想的熏陶,曾学过逻辑学、数学、化学、物理学,这些学问培养了他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他又不满于科学、实证,而认为还需要探讨人生的道路、真理。
这便是他认为“可信而不可爱”。
于是,他在可爱与可信之间徘徊,思想常处于矛盾之中。
辛亥革命后,他到日本,便弃文而从史的研究。
在历史的研究中,西方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史学王国维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属于考古派。
陈寅恪对他的学术成就曾有过描述:“其学术的内容及治学方法,殆可举三目以概括之者。
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地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凡属于考古学及上古史之作,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鬼方、昆夷、狁考》等是也。
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凡属于辽、金、元史事及边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等是也。
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唐宋大曲考》等是也。
”①陈寅恪对王国维史学研究的治学领域和治学方法有明确、清晰的说明。
第一,王国维的甲骨文研究。
甲骨文晚清始发现,最早是王懿荣,后来刘鹗刊印《铁云藏龟》,继之,孙治让和罗振玉对甲骨文字进行研究。
而将甲骨学由文字学演进到史学的第一人,则推王国维。
他撰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殷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礼徵文》以及《古史新证》等,他将地下的材料甲骨文同纸上的材料中国历史古籍对比来研究,用卜辞补正了书本记载的错误,而且进一步对殷周的政治制度作了探讨,得出崭新的结论,他的考证方法极为缜密,因而,论断堪称精审。
他自己称这种考证方法为“二重证据法”,即以地下的材料与纸上的材料相比较以考证古史的真象。
这种考证方法既继承了乾嘉学派的考据传统,又运用了西方实证主义的科学考证方法,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古史研究上开辟了新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郭沫若曾赞颂说:“王国维……遗留给我们的是他的知识的产品,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来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①晚清康有为提出“六经皆伪”,后来史学界发展为疑古派,对古史抱怀疑态度。
章太炎是古文经学家,精通语言文字音韵学,但是,他又不相信甲骨文,认为甲骨文不是真的,因此,他对这种研究甲骨文进而研究历史的方法持否定态度。
王国维与疑古派不同,他认为古代传说仍有史学研究的价值,态度比较审慎。
他又不同于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经学家,他们研究语言文字学是为了通经,而王国维研究语言文字学,其基本出发点在于考史。
而章太炎是过分相信书本知识,连青铜器上的金文,龟甲上的卜辞都一概否定其价值,不过是治学中的一种保守思想而已。
第二,西北地理和蒙古史的研究。
王国维对西北地理和蒙古地区古代各游牧民族的历史进行广泛的研究,他利用汉晋木简、敦煌文献、碑文以及外国人的著述,加以比较、校勘、考证,写出了有重大贡献的论文。
如他写的《流沙坠简序》,便是利用魏晋木简考证西域著名古城楼兰的位置及其兴废的论文。
他写的《鬼方、昆夷、狁考》便利用了先秦两汉的文献,同时也利用了钟鼎彝器铭文的不少材料,经过比较、分析,而得出精辟的见解和论断。
他写的《高昌宁朔将军曲斌造寺碑跋》、《九姓回鹘可汗碑跋》、《书虞道园高昌王世勋碑后》、《唐贤力芯伽公主墓志跋》等文章,从碑文、墓志铭文考证蒙古地区古代游牧部族突厥、回鹘族的历史。
他写的《蒙古考》(原名《辽金时蒙古考》),是研究成吉思汗1206年建国以前蒙古诸部落历史的重要论著。
他写的《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考订主因亦儿坚即是纠军,搞清了金代后期纠军的情况和事迹。
他还写了《鞑靼考》、《黑车子室事考》等文。
他的研究方法是勤读宋、辽、金、元等汉文史籍,又参考钱大昕、徐松、张穆、何秋涛、洪钧、李文田、屠寄、丁谦、沈曾植、柯劭忞等学者的专著,还引用《蒙文元朝秘史》、拉施特《史集》、《马可·波罗行记》,以及对日本学者那珂通世等著作进行比较、校勘、证订,然后,得出精湛的论断。
第三,宋元戏曲史的研究。
王国维1907年任学部图书馆编译时便从事中国古典戏曲研究,陆续写出了《曲录》、《戏曲考源》、《录鬼簿校注》、《优语录》、《唐宋大曲考》、《录曲余谈》、《古剧脚色考》7种专著。
东渡日本后,1912年完成了《宋元戏曲考》。
这批著作是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给戏曲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因为,历来人们对小说和戏曲认为是民间的俗文学,“庸人乐于染指,壮夫薄而不为”①。
研究的人寥寥无几。
王国维采用的是西方学术研究科学的严密的方法,先做分析考证,后做综合论述。
上述前7种便是分析型的考证,后一种属于综合型的巨著。
他在著述时又运用了西方先进的戏剧理论和美学理论,“观其会通,窥其奥窔者。
”②在历史的考察方面,他总结说:“我国戏剧,汉魏以来,与百戏合,至唐而分为歌舞戏及滑稽戏二种;宋时滑稽戏尤盛,又渐借歌舞以缘饰故事;于是向之歌舞戏,不以歌舞为主,而以故事为主,至元杂剧出而体制遂定。
南戏出而变化更多,于是我国始有纯粹之戏曲”③。
他的这段总结,是依据一种论断,即“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④,“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始全”⑤。
用这一原则考察中国古典戏曲形成、演变、发展过程,描绘出清晰的途径和线索。
在艺术审美方面,他说:“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
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古诗词之佳处,无不如是。
”①他运用这种审美标准对戏曲的语言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作了具体的分析和发挥。
人们一致共认《宋元戏曲考》是近代古典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
综上所述,王国维史学研究的最大贡献,便是将物质与经籍,证成一片。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发现了大量物质的材料,如一、殷契甲骨文字;二、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地之简牍(亦称流沙坠简);三、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所书卷轴;四、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五、中国境内之古外族遗文(如西夏文、蒙文等)。
这些新的发现的地下材料,王国维学贯中西,用毕生精力对之加以研究考证,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
他虚心好学,治学态度缜密而严格,结识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如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沙畹博士,日本著名学者藤田丰八、内藤虎次郎、狩野直喜、富田谦藏,以及中国著名学者罗振玉、沈曾植、柯劭忞等,同他们交流研究成果,探讨切磋学问,颇受其启导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