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才集聚

合集下载

2024年构筑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心得体会和感悟

2024年构筑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心得体会和感悟

2024年构筑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心得体会和感悟2024年,构筑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使命。

在这个任务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才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感悟到了人才集聚的难度和必要性。

以下是我在这个任务中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关键。

无论是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和推动。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拥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才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经济繁荣和科技创新。

因此,构筑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是实现国家繁荣和进步的关键一步。

其次,构筑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任务。

首先,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的投资和持续的努力。

高水平的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但是这些机构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

其次,人才的吸引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人才愿意在一个能够发挥自己才华和潜力的地方工作和生活,因此,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人才集聚高地需要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丰富的发展机会等。

最后,人才的留住需要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只有给予人才足够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才能够留住这些优秀的人才,使他们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这个任务中,我意识到了加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为了构筑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我们需要对教育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首先,要加强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其次,要改革教育评价体制,从传统的以分数为主的评价体系变革为更加综合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最后,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另外,构筑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还需要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

创新驱动是吸引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构筑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改善创新生态环境,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平台。

此外,要积极打造人才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加强与国际上优秀人才的交流,吸引更多的国际化人才来华工作和生活。

工作心得体会:国外人才集聚模式的经验和启示

工作心得体会:国外人才集聚模式的经验和启示

工作心得体会:国外人才集聚模式的经验和启示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指社会上已积存和正在生成的分散人力资本通过流动向某一特定区域集中,从而形成较大的群体人力资本的过程。

人才集聚的根本动力来源于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

单纯的人力资本投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直接形成生产能力,一定量的人力资本只有与一定的物质资本匹配并与其他适当的人力资本互补,才能综合产生人类的生产活动,才能真正体现人力资本的效能和价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的流动是人才为实现自身价值增值而进行的市场投资和运作,从而实现人才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由于人才集聚不仅可以实现人才自身的价值,而且还会产生集聚效应,使人才集聚地获得先行发展的机会,促进社会、科技、经济等方面持续高效发展,因此,人才集聚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但如何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不仅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关,还与人才集聚的模式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国外人才集聚模式的经验人才集聚可分为市场主导型和政府扶持型两种模式。

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来说,市场机制十分完善,人才集聚的形成、演化基本上依赖市场与人才互动的方式来完成。

集聚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是通过人才对集聚区好处的追逐自发形成的,更多的体现出市场主导型人才集聚的特点。

而以韩国、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较短,市场机制相对不完善,自发作用比较薄弱,单靠市场机制作用很难在短期内创造足够的条件来实现特定人才集聚。

人才集聚的形成、演化需要依靠政府的扶持来完成。

这种人才集聚的产生是自上而下的,是通过国家和地区的干预扶持政策而促成的,属于政府扶持型人才集聚模式。

(一)市场主导型人才集聚模式这种类型的人才集聚模式充分发挥了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只是在某些方面发挥辅助作用,以更好的为人才集聚服务,其特点如下:人才集聚地拥有资源禀赋优势。

市场主导型人才集聚地产生的初始诱因主要来源于资源禀赋上的先天优势。

人才集聚分析方案

人才集聚分析方案

人才集聚分析方案背景随着人们对于人才的认知不断提高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各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引进和留存。

而人才的集聚是解决人才需求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通过对人才集聚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企业招聘和留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目的本文旨在提出一种人才集聚分析方案,帮助企业分析人才集聚情况,以期更好地指导企业的人才招聘及留才工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方案数据收集人才集聚分析的首要工作是对人才数据进行收集与处理。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数据收集:1.搜索引擎:通过搜索引擎搜寻相关领域的人才信息,如微信公众号、人才招聘网站、博客等。

2.人才招聘网站:如拉勾网、BOSS直聘等,通过其提供的数据检索功能来获取相关人才信息。

3.社交网络: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如LinkedIn、Facebook、Twitter等来寻找相关人才。

4.人才咨询公司:可以从人才咨询公司获取更为专业的人才数据。

同时,需要建立一个人才数据库,以便存储和管理人才数据。

一般将数据分为基础数据和扩展数据,基础数据包括人才的基本信息、学历、工作经历等,扩展数据可以包括人才的社交网络活跃情况、经历、技能等。

数据分析收集到的人才数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以便给企业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分析的主要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地域分析:通过对人才数据的地域分析,能够了解人才所在地的分布情况,方便企业对于不同地域的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招聘。

2.行业分析:通过对人才数据所在行业的分析,能够了解人才的行业分布情况,以便企业有针对性地对不同行业的人才进行招聘。

3.学历分析:通过对人才数据的学历分析,能够了解不同学历人才的分布情况,以便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招聘和留才。

4.技能分析:通过对人才数据的技能分析,能够了解人才的技能状况,以便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招聘。

数据呈现在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将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以便企业更直观地了解人才的集聚情况。

一般来说,数据呈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地域可视化:可以通过地图等方式进行地域数据的可视化呈现,帮助企业更直观地了解人才的地域分布情况。

研讨材料:强化人才支撑 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研讨材料:强化人才支撑 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研讨材料:强化人才支撑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强化人才支撑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摘要: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核心竞争力,而且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要素。

为了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我国需要通过强化人才支撑,打造人才集聚的“新高地”。

本研讨材料将重点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分析人才支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二是提出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的对策和措施。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讨材料的撰写和讨论,能够为我国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部分:人才支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 人才支撑的现状:1.1 人才储备情况1.2 人才流动情况1.3 人才培养情况2. 存在的问题:2.1 人才的储备不足2.2 人才流动难度大2.3 人才培养方式滞后第二部分: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的对策和措施1. 加强人才储备:1.1 增加高级人才引进政策的灵活性和透明度1.2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2. 促进人才流动:2.1 优化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2.2 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促进人才流动3. 改进人才培养方式:3.1 推广职业教育的普及和提升3.2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4. 加强人才管理和服务:4.1 建立人才服务网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4.2 加强对人才的引导,促进优秀人才成长结论:通过加强人才支撑和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我国能够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希望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能够共同努力,为人才队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我们也呼吁广大人才能够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人才支撑、人才集聚、人才储备、人才流动、人才培养、高级人才、人才管理、人才服务。

人才集聚发展实施方案

人才集聚发展实施方案

人才集聚发展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人才是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才集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构建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制定并实施人才集聚发展实施方案,对于推动人才培养、吸引和留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才集聚发展的意义。

1. 促进创新发展。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人才集聚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2. 推动经济增长。

人才集聚有利于形成人才密集型产业集聚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业。

3. 提升城市竞争力。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集聚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和吸引力。

4. 促进人才流动。

人才集聚有利于构建开放包容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人才集聚发展实施方案。

1.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加强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培养更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2.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国际国内优秀人才,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3.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城市宜居性,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4. 加强人才政策支持。

制定更加灵活和便利的人才政策,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政策支持。

5. 构建人才交流平台。

建立人才交流合作机制,促进人才资源共享和合作交流,推动人才的互动和融合。

四、实施方案的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实施方案的落实。

2. 完善政策法规。

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为实施方案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3. 加强宣传推广。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宣传实施方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升社会各界对人才集聚发展的认知和支持。

4. 加强监督评估。

建立健全的监督评估机制,及时了解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

五、结语。

人才集聚发展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人才集聚研究综述及启示

国内外人才集聚研究综述及启示

国内外人才集聚研究综述及启示作者:陈丽贞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8年第01期摘要:人才集聚指人才流动过程中,具有就业相关性的人才按照特定联系,在物理空间(区域)和虚拟空间(行业)上所产生的聚合现象。

当前,国内人才保卫战狼烟四起、愈演愈烈,探讨区域人才集聚新模式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基于文献综述,从内涵、形成模式及其效应等方面对人才集聚概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然后,根据人才集聚形成的模式,阐述了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其影响结果;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人才;集聚;模式21世纪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竞争。

据统计,中国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存活5年以上的企业不到7%,存活10年以上的企业不到2%。

而大约同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创立的阿里巴巴、腾讯和华为公司无疑是中小企业存活的典范,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存活了将近20年而屹立不倒。

我们不禁要慨叹,它们的成长秘诀究竟是什么?阿里巴巴将人视为资本而非成本,探索创新,在最新的调查中成为全球第一电商;腾讯将“员工是企业的第一财富”的观念深耕于员工内心,积极学习西方管理实践与经验,如今成为中国领先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在社交、游戏等多个领域排名世界第一;华为利用高于市场水平数倍的薪资吸引、激励人才,现已在群雄争霸的通信行业占得一分。

可见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量之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作用重要。

当前,加速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成为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关注热点,各地区竞相通过区域合作与互动建构新型经济“增长极”,落实区域发展战略。

而人才是新型经济“增长极”的引擎。

本文从人才集聚的概念着手,对人才集聚的内涵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分析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及结果;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1 人才集聚内涵国外研究文献中,人才集聚内涵专门论述较少,相关思想散见于劳动力流动和人才资本积聚的研究之中。

例如具备不同技能知识的劳动个体合作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产生规模效益,因而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促成劳动力个体集聚;各种人力资源由于其就业关联性,在空间上聚合会形成人才集聚。

人才集聚分析方案

人才集聚分析方案

人才集聚分析方案一、背景介绍作为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国家,中国一直面临着人才流失与人才短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级政府、高校和企业都在采取措施,努力集聚和留住人才。

然而,只有对人才集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从而达到最优效果。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项针对人才集聚的分析方案。

二、人才集聚分析的重要性人才是一个企业、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人才流动日益频繁,各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在竞争更多的优秀人才。

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人才集聚分析方案,无法了解本地区人才的培养情况、招引情况、流失情况等关键信息。

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投资计划时,也会存在盲目性,难以精准地解决人才的短缺问题。

因此,通过人才集聚的数据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其分布特征、背景特征、职业特征等方面,进而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人才招引提供科学依据。

三、人才集聚分析方案人才集聚分析方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 数据采集为了完成分析任务,首先需要收集相关数据。

人才集聚数据的来源可以有多个,比如高校毕业生信息、各类人才招聘网站上的招聘信息、人才流动数据、住房公积金、社保公积金等等。

可以通过现有的人才招聘平台、自建爬虫程序、关键词搜索等方式获取。

2. 数据清洗在数据采集之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将无法使用的数据进行删除、处理,如空值、重复数据、异常数据等。

3. 数据分析在清洗数据后,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如通过数据可视化的形式分析人才的职称分布、学历分布、所在城市分布、流失比例等,同时可以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去探寻人才集聚的内在规律,比如研究人才流动和人才招聘中的热门职位、需求部门等等。

4. 数据应用对于分析结果,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更具体科学的招才用才政策,同时可以为企业人才招聘、人才培养、城市规划等做出有利的决策和规划。

创新人才集聚影响因素浅析

创新人才集聚影响因素浅析

创新人才集聚影响因素浅析[提要]在世界范围内,创新人才的竞争逐渐加剧。

创新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经济增长所占贡献的比重日益加大,不论国家还是企业都十分重视创新人才的作用,并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创新人才。

本文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对本地区影响创新人才集聚的因素进行剖析。

关键词:创新人才;集聚;影响因素本文为2014年内蒙古包头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包头市创新型民族人才成长规律及培养实践研究”(2014-SK23)系列论文之一一、理论概述和文献研究(一)创新。

创新这一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在1912年首先提出,在其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

自此之后,每个时代的管理学家根据自己的见解,分别提出了对创新的不同定义。

今天在关于创新的定义中普遍关注新颖性和价值性,因此今天普遍认为创新就是超越、突破、独创、新颖、打破常规、别出心裁、与众不同、新发现等。

(二)创新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在这个背景下世界各国最主要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那么,什么是创新人才?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创新理解不尽相同。

“创造”以及“创造性”等这一系列概念是在西欧工业化时期首次出现的,是专门从产业工人分离出一部分并且能够产生非常效果和价值的人从事“创造”工作,这些人就是创新人才的雏形。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对于创新人才的特征又有了新的描述。

在今天创新人才就是指那些在社会生活和改造自然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三)文献研究。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必然是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集聚。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才能最大地吸引、留住创新人才?什么样的城市能让创新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包头市又具有哪些吸引创新人才集聚的条件?我国学者对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

例如,张同全认为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中特有现象,它是指创新人才受到某种因素影响,从不同的领域向特定区域流动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才集聚2012年11月21日14:25 来源:《中外企业家》2012年第7期作者:毛凯梅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摘要:人才集聚是解释集聚、开发和集聚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概念之一。

19世纪90年代以来,人才集聚的研究单元从点转向了面,在不同人才集聚地的空间范围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基于此,以人才集聚为主题,从机制、载体和集聚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人才集聚效应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期深入实施人才开发战略,促进人才集聚能力的开发和人才集聚地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人才集聚,机制,集聚载体,人才集聚地经济发展一、导论人才集聚是关于人才开发战略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学术界,国外学者围绕这一命题已经进行了颇具意义的研究。

在经济学文献中,早在19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就阐明了人才集聚问题的核心是一个点,而不是面。

在此基础上,西方理论界对人才集聚的研究根据其机理可以划分为集聚的经济结构和因素结构分析,根据集聚的类型划分为横向人才的集聚(同一类型人才的集聚)和纵向的人才集聚(不同类型人才的集聚)。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学者转向结构分析研究人才集聚的类型,强调人才集聚类型的动态特征,特别是在经济结构和因素内探讨人才集聚的类型,以及人才集聚所有影响的不同方面。

已有人先沿着两条主线对人才集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第一条主线主要是根据集聚的经济结构和因素结构进行分析,特别是阐释人才集聚地的经济机构与人才集聚能力之间的关系。

受Paul Krugman(1995)的启发,Krugmanand Venables(1990)建立了新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并将人才集聚模式归于知识共享和外部经济的横向集聚。

Scott(1983,1986)从生产、交易成本、知识外部经济性、知识共享性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提供了人才和知识外部化及共享性的逻辑框架。

第二条主线是通过人才集聚的结构因素分析方面,研究人才集聚的推动力因素。

在企业用人单位方面,相关研究者从企业家能力产生的可能性上,研究导致人才集聚开发的因素,探讨了雇主的可模仿性对推动人才集聚能力开发的影响(Taylor1988)。

在消费者方面,同样基于促使人才集聚开发的因素,讨论了不同人才集聚地对人才集聚能力的促进作用的不同,包括地方观念和雇主识才、用才的能力不同所导致的不同结果。

从人才集聚研究单元转换可以看出,人才集聚成为关于人才开发战略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成为探索性变量研究的一个实践,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将人才集聚能力开发与集聚地的经济结构因素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解释人才集聚能力不同和集聚地经济发展。

因此,本文将围绕人才集聚、集聚地经济结构差异化这一主题,只要针对近年来有关人才集聚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概括。

二、人才集聚机制(一)人才集聚模式的结构分析机制1.基于人才集聚地经济结构的人才集聚机制。

根据人才集聚地经济结构的不同,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中心—外围的横向人才集聚模式研究。

新国际贸易理论模型(Krugmanand Venables,1990)假定人才不能自由流动,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下,简单化地考察产业集聚的经济学机理,根据Paul Krugman (1991,1995)的研究,人才集中可由历史中的“偶然事件”引起,接着是继起的累积因果效应。

二是知识共享和外部经济的横向人才集聚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以人才作为核心生产要素,人才作为知识的载体,可以基于知识的外部性和共享性形成强化性集聚。

Scott(1983,1986)提供了一个人才和知识的外部化及共享性的逻辑框架,对生产、交易成本、知识外部经济性、知识共享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演绎,是新的人才集聚制度下知识外部化和共享性说明的核心。

三是基于交易成本的纵向人才集聚模式。

交易成本是纵向人才集聚的重要变量,Scott(1986)的研究表明,当交易成本、信息成本与转移成本相互作用时,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就成为解释纵向人才集聚的理论基础。

Scott和Storper(1987)的研究表明,处于增长中心的高新技术会形成巨大的人才集聚辐射力,生产中的知识分工和公司间交易活动的结构内生地衍生出纵向人才集聚模式。

2.基于人才集聚的结构因素的人才集聚机制。

通常人才集聚与人才集聚的结构有关。

Taylor 和Lje Heron(1977)区别了五种人才集聚的推动力,依次为:创造性工作的丰富程度—机会的多寡;企业家能力产生的可能性——雇主的可模仿性;容易识别知识的消费者——地方观念和雇主识才、用才的能力;容易识别的供应者—经纪人和中介状况;未来的提升空间。

认为“人才集聚能够培育产业、企业家能力和有利的商业环境,进而进一步促进人才集聚”(Taylor)。

(二)人才集聚模式的市场分析机制1.市场主导性人才集聚模式。

这类模式市场机制发挥主要作用,一般是以欧美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为主,如美国硅谷、五大湖工业区、德国德鲁尔工业区,外部政策力量对于市场主导性人才集聚区的形式,演化的影响是间接的、辅助性的,主要是通过人才集聚的制约要素,防止集聚外部性的发生,政府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集聚出现后的调节方面。

2.计划型人才集聚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前苏联和我国改革开放前的人才集聚模式,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

由于经济本身具有其特殊性,使得在这种计划下的人才集聚模式与经济建设中的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带有很强的时滞性,长此以往不利于经济发展。

3.政府扶持性人才集聚模式。

日本、韩国、印度以及中国台湾主要采用的是政府扶持性人才集聚模式。

通过对人才集聚规律的研究,通过政策变量强化适合人才集聚地区的环境,推动人才集聚进程加速发展,使得落后国家用比较少的时间来完成这一进程,在这几个地区主要采用直接投资建立人才集聚载体来加快人才集聚。

三、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一)人才集聚与利益因素。

利益因素是影响人才流动的最根本因素。

人才流动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获得更多的发挥个人才能的条件和机会,因此利益因素,对人才流动和人才集聚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对人才配置起着不一般的作用,人才的价值是通过市场来体现的,人才的薪酬水平实际上既体现了人才这种特殊资源的价格,也反映了人才对于其自身贡献的收益预期。

收入水平成为人才“留”和“流”的关键,也成为人才集聚的主导因素之一。

(二)人才集聚与宏观环境因素。

人才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受社会因素制约。

人才集聚和宏观环境之间的逻辑关系显而易见。

促进人才集聚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集聚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集聚地的教育发展水平、公共设施完备水平等硬件要素(或指标),还包括集聚地的人文环境、就业机会、相关专业的企业科研机构的数量以及著名高校的数量等软件要素(或指标),这些要素侧重于降低人才流动的社会成本,或提高人才流动的收益预期,从而促进人才的区域集聚。

(三)人才集聚与微观环境因素。

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和斯科特(Allen Scott)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分别解释了人才集聚的初始诱因。

在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和斯科特(Allen Scott)比较具有先创性的研究的基础上,安德森(Anderson N H)提出经济利益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劳动力需求、教育程度、住宅及环境质量是影响人们迁移与否的最主要的内容;阿隆索(Alonso W)认为,家庭与子女束缚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艾普维奇(Alperovich G.)的研究观点则认为,区域之间各相互作用中心的距离及规模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此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一般认为,影响人才集聚的因素主要有利益因素、精神因素、环境因素等三个方面。

而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人才集聚,其影响因素不尽相同。

对于科技人才而言,其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表现为政策、组织和个人三个层面因素。

参考文献:[1] 马歇尔。

Concentration of carrier-based human resources pro-fessionals gather countermeasures.[2] Anderson N.H.“Intergration Theory and Attitude Change”[M].Psychological Review,1971:78.[3] PD Leedy J.E. Ormrod “Practical research:Planning and de-sign”,2005.[4] R Folger R. Cropanzano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998.[5] PM Rosenzweig N. Nohria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Influences 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Multinational ”,1994.[6] D. Ulrich Delivering results:A new mandate for human re-source professionals[M].,1998.[7] F.J. Milliken,L.L.Martins,H Morgan-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The roleof human resource executives as issue interpreters,1998.[8] J.W. Boudreau,PM Ramstad:Measuring intellectual capital:Learning from financial history;[9] R. Larsson,S Finkelstein - Organization Science,“Integratingstrategic,organizational,and human resource perspectives on mergers,1999.[10] 王东,孙建。

基于SPPD分析范式的人才集聚[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2)。

[11] 高洁,真虹,李建丽,王岚。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人才集聚水平综合评价[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9,(4)。

[12] 万冬梅。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长三角创新人才集聚效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9)。

[13] 刘春梅,陈国华。

基于人才集聚载体的人才集聚对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9,(28)。

[14] 朱杏珍。

人才集聚的动力因素分析—以浙江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短文版,20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