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与健康论文

药理与健康论文
药理与健康论文

药理与健康

好心的学长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保健意识逐步增强,越来越来注意自身的健康与安全,而药品则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药品在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一旦受到疾病的侵扰,譬如感冒、腹泻、发烧等,小到身体不适;大到身体重大疾患,必须用药品予以调节或治疗,才能恢复健康。由于人们对药品的认识不清,药物常常发生滥用现象,给患者带来了的极大的痛苦。因此学会分清药品和了解一些常用药品的药理作用知识很有用。

关键词:药品健康处方药非处方药药物滥用

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的定义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处方药在国际上通常用“Prescription Drug”表示,简称R(即医生处方左上角常见到的R)。非处方药称为“Nonprescription Drug”,又称之为“Over-The-Counter”(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简称OTC,此已成为全球通用的俗称。

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是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有保障的。其中非处方药主要是用于治疗各种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常见轻微疾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专门制定了非处方药专有标识图案及管理规定,在非处方药的标签、使用说明书、内外包装上,必须印有非处方药专有标识图案,没有非处方药专有标识图案的药品一律不准出厂。

非处方药制度的建立是为了消费者安全用药,也是为了方便消费者购买。非处方药分为甲乙两类。根据国际惯例,将非处方药中一些安全性更高的药品列为乙类,其余品种为甲类。红色专有标识图案代表甲类非处方药药品,是一类安全性较乙类非处方药稍差的药品,它像处方药一样,只能在具有《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的药店(房)购买,只是在购买时,不需要像处方药那样一定要出示医生处方。绿色专有标识图案,代表乙类非处方药药品和用作非处方药的指南性标志,如非处方药销售区、销售部的标志。乙类非处方药安全性较高,是最常用的非处方药,它除可以在药店(房)购买外,还可在普通商业企业,如超市、百货商店、宾馆、机场、小杂货店等处购买,但这些零售网点必须经过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和批准。

目前仍然有很多人错误地认为保健品和消毒剂也属于药品。首先是药品、保健品和消毒剂的批准文号不同:药品市场上目前就只有“国药准字”一种批准文号;而保健品有“卫食健字”、“卫食准字”“特卫食准字”“国食健字”、“x食药监健用字”“卫防保健字”批准文号等;消毒剂的批准文号为“X消证字”。其次是它们的功能不同:药品具有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主要是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而保健品只有保健作用,消毒剂只是用于表面的消毒,都没有治疗疾病的功效。

由于人们对药品的认识不清,药物常常发生滥用现象,给患者带来了的极大的痛苦。大多数药物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毒副作用,特别是在长期使用或用量较大时,很容易在病人身上出现毒副反应。即使象“阿司匹林”这样公认的比较安全的常用药物,如果大量服用,也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一些新药,由于临床经验不够,对其毒副作用观察及了解不够,也容易

发生严重不良后果。如50年代造成8000多例畸形胎儿的“反应停”曾轰动一时,又如国内一度曾应用“呋喃西林”内服治疗细菌性痢疾,后来医生陆续发现其毒性反应颇为严重,特别是引起多发性周围神经炎,长久难以治愈,对病人造成极大痛苦。常用药物的滥用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抗生素的滥用

滥用抗生素会引起过敏反应、其他不良反应、耐药性等一系列问题。对于一般伤风感冒,有人亦用抗生素治疗,这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可引起不良反应,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合并症,延长病程。小儿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应用抗生素预防,结果亦往往得不偿失,病程多数因之延长。滥用耳毒性抗生素如卡那霉素、新霉素、万古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等,对耳蜗神经可造成损害,产生听力减退甚至耳聋,老人及小儿尤易发生,必须警惕。

2、解热镇痛药的滥用

目前国内解热镇痛药中销售量最大的是解热镇痛片(即APC片,含非那西丁、阿司匹林和咖啡因)与去痛片(即索密痛片,主要含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这类药物如果滥用,必然会造成药源性疾病,有时还形成对药物的依赖性。长期服用含非那西丁的制剂,可引起肾乳头坏死、间质性肾炎等,甚至可能诱发肾盂癌和膀胱癌。

3、中药的滥用

人们以为使用中药比西药安全。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可长期服用,多服补药可防病,煎药时间越长越好。这实际上是错误的。中药相对地说比西药的毒副作用要小些,但中药内也有剧毒药,如服用不当,一样会引起不良反应。据不完全统计,1974年至年期间,国内期刊关于因使用中药而中毒致死的报告共有72篇,这些中药包括:巴豆、苍耳子、六神丸、雷公藤、甜瓜蒂、木通、牵牛、苦楝子等。云南白药是一种很有名的中成药,治疗内外出血和血瘀肿痛有很好疗效,成人一次剂量为0.2-0.3g.如果一次内服量超过0.5g,就可能引起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甚至形成肾功能衰竭。

4、补药的滥用

补药是一般人对维生素及其他营养药、补血药或某些中药补益药(如人参)的俗称。人体对于这些药物的需要大都有一定限度。维生素A:小儿一次用量超过30万单位(约为浓缩鱼肝油6g),成人超过50万单位,可能引起急性中毒。若小儿每日服5-10万单位以上,连续服药超过6个月,或不满半岁的婴儿每日服1.85万单位,连用3个月,都可引起慢性维生素A中毒。抗衰老药维生素E(生育酚):大剂量(每日超过100毫克)和长期服用。可出现各种非特异性不适感。使用超过6个月以上者,易引起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不良反应。维生素C 大剂量服用后,可产生腹泻、导致泌尿道胱氨酸沉淀或形成草酸盐石块。

5、激素及其他药物的滥用

有人以雄性激素睾丸酮为补品,但却不知应用过多,效果适得其反,不仅不能促进性功能,反而使性功能减退、生殖器官萎缩。雌性激素:长期使用可能引起卵巢的退化、萎缩。糖皮质激素:可引起与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类似的不良反应,如高血压、满月脸(面胖)、骨质疏松、脱钙、溃疡、尿糖、精神异常、多毛、痤疮、踝部水肿、阳痿、月经障碍等。

6、维生素的滥用。

以维生素A 为例,小儿一次用量超过30 万单位(约为浓缩鱼肝油69 ) ,成人超过50 万单位,就可能引起急性维生素A 中毒,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等。滥用维生素D ,同样也可以引起中毒。若小儿每日服 2 万单位,连用几周或几个月之后,可导致高钙血症、异位钙化和纤维性骨炎。

7、药物联合应用上的滥用

药物的联合应用在某些情况下(如为了取得协同作用,抵消副作用,延续耐药性的产生等)是必要的。但药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药物联用后往往并不是各起作用互不影响,而

是在药理或理化方面产生相互作用,以致可能引起种种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联用的药物愈多,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愈大。据有人统计,当联用5种以下的药物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2%,而联用20种以上的药物时,发生率可上升为45%。

药品在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一旦受到疾病的侵扰,譬如感冒、腹泻、发烧等,小到身体不适;大到身体重大疾患,必须用药品予以调节或治疗,才能恢复健康。因此学会分清药品和了解一些常用药品的药理作用知识很有用。同时当我们身体不适时,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嘱托,合理用药。

-

药理论文

外公的烟斗 摘要:外公吸烟已经很久了,记忆中他弯着腰咳嗽着,一个烟斗,一卷旱烟,不想抽, 可又停不下来。吸烟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太大了,不只是老人,还有小孩子,年轻人也避免不了这种伤害。 关键词:吸烟危害尼古丁 引言:大量研究表明吸烟危害健康,全世界每年有2 5 0万死于烟草之害,吸烟损害肺脏,导致肺癌、肺气肿及心脏病等疾病。 正文:上大学了,又是一年才回家一次,而回老家的次数更是少的可怜。不知道家里的外公身体怎么样了。外公的年龄要比我的年纪还大得多,外公总是拿着一个大烟斗,一包旱烟,一下一下的抽着,抽完了就不停地咳嗽。家里面的人都很心疼。抽烟对人的身体伤害太大了。 吸烟危害健康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全世界每年因吸烟死亡达250万人之多,依然清晰的记得,以前回老家坐大巴车,车厢里满是烟雾,在吸烟的房间里,车内不仅充满了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还有吸烟者呼出的一氧化碳,使我感到头痛、倦怠,要知道的是在吸烟者吐出来的冷烟雾中,烟焦油和烟碱的含量比吸烟者吸入的热烟含量多1倍,苯并芘多2倍,一氧化碳多4倍,氨多50倍。 烟草烟雾中含有69种致癌物 《报告》指出,烟草烟雾中含有69种已知的致癌物,这些致癌物会引发机体内关键基因突变,正常生长控制机制失调,最终导致细胞癌变和恶性肿瘤的发生。 比如,吸烟可以导致肺癌、口腔和鼻咽部恶性肿瘤等疾病;吸烟还可以导致结肠直肠癌、乳腺癌和急性白血病;对呼吸道免疫功能、肺部结构和肺功能均会产生不良影响,引起多种呼吸系统疾病;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

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使动脉血管腔变窄,动脉血流受阻,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可以导致Ⅱ型糖尿病,并且可以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烟草烟雾中含有多种可以影响人体生殖及发育功能的有害物质…… 吸烟对各器官的危害 尼古丁能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烟草的烟雾可能是由于含一氧化碳之故,似乎能够促使动脉粥样化累积,而这种情形是造成许多心脏疾病的一个原因,大量吸烟的人,心脏病发作时,其致死的机率比不吸烟者大很多。3.肺 肺中排列于气道上的细毛,通常会氢外来物从肺组织上排除。这些绒毛会连续将肺中的微粒扫入痰或粘液中,将其排出来,烟草烟雾中的化学物质除了会致癌,还会逐渐破坏一些绒毛,使粘液分泌增加,于是肺部发生慢性疾病,容易感染支气管炎。明显地,“吸烟者咳嗽”是由于肺部清洁的机械效能受到了损害,于是痰量增加了。 外公不停的咳嗽,吐痰,我想大概是他有些肺炎,外公还有三高和糖尿病,吸烟更加重了他的病情,家里面决定不能不管了,于是乎,外公便开始戒烟,并且服用谢药物来止咳化痰平喘,用有甘草片和氨茶碱片,并且改善饮食。 氨茶碱在哮喘治疗中疗效确切,目前是治疗支气管哮喘最常用的药物,尤其是口服制剂。 日本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氨茶碱的主要作用部位是小气道。但氨茶碱的平喘机理,目前尚无确定理论。经典理论认为,氨茶碱可特异性抑制细胞内磷酸二酯酶、减慢环磷酸腺苷(c-AMP)的分解速度,增大环磷酸腺苷在细

中药药理学各类药药理作用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 1.解表药的药理作用:发汗,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 1.1麻黄 主要药理作用: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病原微生物, 抗过敏,平喘,利尿,镇咳祛痰 其他药理作用: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强心、升高血压,对平滑肌的影响 1.2柴胡 主要药理作用:解热,抗炎,镇静、镇痛,促进免疫功能,抗病原微生物, 抗内毒素,镇咳,保肝利胆,降血脂,抗抑郁,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其他药理作用:抗惊厥、抗癫痫,抗肿瘤,对胰酶的影响,保护胃黏膜 1. 主要药理作用:解热,影响免疫功能,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降血糖、降血脂, 影响心脑血管系统(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降压, 改善脑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性和抗血栓形成) 其他药理作用:抗氧化,抗骨质疏松和雌激素样作用,增强记忆,抗肿瘤,保护胃黏膜 2.清热药的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细菌内毒素,解热,影响免疫功能,抗肿瘤2.1黄芩 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毒素,解热,影响免疫功能,保肝利胆,降脂其他药理作用:抗氧自由基损伤,减轻糖尿病并发症, 影响心血管系统(降压、抗心肌缺血) 2.2黄连 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细菌毒素,抗炎,解热,增强免疫 影响心血管系统(抗心律失常、降压) 影响消化系统(利胆、促进消化、抗胃溃疡) 其他药理作用:降血糖,改善糖尿病并发症,抑制血小板聚集,正性肌力作用 2.3金银花 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解热,抗炎,提高免疫功能 其他药理作用:保肝、利胆,止血,抗早孕 2.4穿心莲 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细菌内毒素,抗炎,解热,影响免疫功能 其他药理作用:抗肿瘤,保肝利胆 2.5牡丹皮 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 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镇静、催眠、抗惊厥,镇痛) 对心脑血管系统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抗心肌缺血, 抗脑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其他药理作用:抗过敏,免疫调节作用,保肝,降血糖 2.6知母 主要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抗炎,降血糖,减轻激素的副作用 其他药理作用:抗癌,改善学习记忆能力

药理学论文

药理学课程论文: 披麻草根的生物活性和开发利用综述 学院:林学院 专业:农学(药用植物) 姓名:吴代永 学号:20090457021 教师:施蕊 成绩:______ 日期:2012.10.20

披麻草根的生物活性和开发利用综述 摘要目的:介绍披麻草的植物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试验以及开发利用情况。方法: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综述披麻草根的研究情况,包括基源考证、生药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结果与结论:披麻草根还需在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披麻草根;研究进展;综述 1前言 披麻草根系西南民间药物,首载于《云南中草药选》,别名小棕包、天蒜、千张纸、大力王[1],分布于云南、贵州等地。味麻苦,性凉,剧毒;具有散瘀消肿、镇痛止血、祛痰、开窍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骨折、截瘫、癫痫、风湿疼痛、创伤出血等[2]。披麻草根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一粒止痛丸的主要组成药物。现对其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1.1植物来源 披麻草为百合科藜芦属(veratrum)植物大理藜芦veratrum taliense loes. f.蒙自藜芦veratrum mengtzeanum loes. f.、狭叶藜芦veratrum stenophyllum diels、毛叶藜芦veratrum grandiflorum(maxim.)loes. f.的干燥根及根茎。多年生宿根草本,高15~20厘米。须根多,棕黄色,条状,上端稍大,留有众多毛刷状叶基。叶基生,2回3出羽状复叶;小叶椭圆形或倒卵状圆形,革质,上面白绿色,下面微带粉白色,叶缘有浅锯齿。圆锥花序,花黄白色,萼短。蓇葖果近卵形,棕色,细小。 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至中南部如大理、丽江、楚雄、昆明、曲靖等地区。生于海拔1375~2400m的山坡草地。四川西南部有分布。毛叶藜芦分布于云南中部至东北部,如昆明、楚雄、曲靖、昭通等地区。亦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等省。生于海拔2600~4000m的山坡林下或湿生草丛中。狭叶藜芦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西南部至中部,如丽江、迪庆、大理、怒江、保山、德宏、临沧、楚雄、昆明、曲靖等地区。四川西部地区有分布。生于海拔2000~4000m的草坡或林下。蒙自藜芦主要分布于云南东南部、中部、西北部,如文山、红河、玉溪、昆明、曲靖、楚雄、大理、丽江、迪庆等地区。贵州西部和四川西南部也有分布。生于海拔1200~3200m的林下或草地。 1.2化学成分 1.2.1甾体生物碱 大理藜芦全草含原藜芦碱A(protoveratrine A)、藜芦碱(veratridine)、伪藜芦碱(pseudo-veratridine)、秋水仙碱(colchicine)大理藜芦碱B(vertalin B)、介藜芦胺(iervine)、狭叶藜芦碱乙(stenophlline B) [3]。根茎及根中含原藜芦碱A[4]、狭叶藜芦碱乙-3-氧-β-D-吡喃葡萄糖苷(stenophylline B-3-O-β-D-glucopyranoside)、藜芦米灵碱-3-氧-β-D-吡喃葡萄糖苷(veramiline-3-O-β-D-glucopyranoside)、15-当归酰计明胺(15-angeloylgermine)、15-(2-甲基-丁酰基)计明胺([15-(2-methylbutyryl)germine]、当归酰棋盘花胺(angeloylzygade-nine)、3-当归酰棋盘花胺-氮氧化物(3-angeloylzygadenine N-oxide)、藜芦酰棋盘花胺(veratroylzygade-nine)、介藜芦胺、介藜芦胺-3-氧-β-D-吡喃葡萄糖苷(jervine-3-O-β-D- glucopyranoside)、茄次碱(solanidine)、狭叶藜芦碱乙、20-乙酰基狭叶藜芦碱乙-3-氧-β-D-吡喃葡萄糖苷(20-acetyl-stenophylline B-3-O-β

药理学论文 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进展

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进展 摘要: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是由两味及两味以上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按照“君臣佐使”组成原则及配伍理论而组成的方剂,即中药复方。较之单味药,复方具有疗强、毒性低等优点。因此,复方的物质基础与药理研究更符合临床的实际情况。近年来中药复方的研究也倍受重视,发展很快。大多数也是从药理方面阐明复方的作用,本文就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方面展开一些讨论。 关键词:中药复方、药理研究 一、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药理学研究的意义 我国中药复方的研究主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这是与国外对天然药物研究的不同之处,也是我们的优势和特色。近年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在方法学上也有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说仍以印证一些药效指标为主,低水平的重复较多,相关科学的配合不够密切,使得现有的中药复方制剂成分还太复杂、药效不稳定、重现性较差,物质基础不清楚。中成药质量控制大多还是用指标成分,而不是有效成分,缺乏被国际所认可和接受的客观、严格的标准和规范,这直接影响了中药的发展前景。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能简单地采用从单个中药中分离有效单体的方法去研究复方,中药复方的作用大多是多组分、多靶点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如何识别、提取复方中的效应物质及阐明其作用机理成为中药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药

现代化研究的关键所在。开展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药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一可以进一步揭示中医药理论特别是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二可以在弄清复方作用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中药复方制剂活性成分的可测性,内在质量的可控性,作用的可靠性、稳定性,改变外观粗糙、使用不便等缺点。尽管中药复方化学成分非常复杂,作用涉及的环节非常广泛,使研究工作显得困难重重,但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析技术、生物效应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采用与中医药理论相适应的药理模型,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将会被逐步阐明,使中医药事业走向现代化、国际化。 二、研究选方标准 要做研究,首先要选择好研究目标,我们应该选择临床常用、组成简单的复方,也可从基本方着手。基本方一般疗效较好,组成比较简单,且历经长时间的检验,许多方剂都以此为基础再加味组成,开展研究较易,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较大。如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是桂枝汤类的基本方,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可设想研究其对感冒及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对免疫、血液循环系统(主要是微循环)、胃肠道平滑肌及对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的影响,以及解热镇痛作用等。本方重用桂枝成了桂枝加桂汤,治“气从少腹上冲心”的奔豚证,显示了桂枝对心脏的作用;重用芍药成了桂枝加芍药汤,适应证增加了“腹满时痛”,突出了芍药治腹满痛的作用。桂枝加附子汤,治证有“手足冷,身痛不仁”,显示附子有镇痛作用和改善微循环作用,原方加葛根称为桂枝加葛根

第五讲 抗炎作用实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讲抗炎作用实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药理教研室高建平 ?炎症反应是临床常见病理生理过程,感染、缺血、抗原-抗体反应、化学、热或机械损伤等均可诱发炎症反应。 ?中药中具有明确抗炎作用的药物类别有: ?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湿药,泻下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开窍药等 实验动物的选择 ?哺乳动物,雄性。 ?足趾肿胀法用大鼠。 ?过敏性炎症首选豚鼠。 常用抗炎实验方法 ?根据致炎性质的不同分为两大类: (一)非特异性炎症模型: ?致炎因子主要有:异性蛋白(如鸡蛋清)、颗粒性异物(如角叉菜胶*、棉球、酵母)、化学物质(二甲苯、松节油、甲醛) (二)免疫性炎症模型: ?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性炎症,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炎症反应模型。 (一)非特异性炎症模型 ?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有三期: ?早期(急性)炎症时相,以局部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为特征; ?中期(亚急性)时相,以血小板粘附、白细胞和吞噬细胞的浸润为特征; ?炎症晚期(慢性增殖期)以纤维组织增生、纤维化和肉芽屏障形成为特征。 ? 急性和亚急性炎症的实验方法: 1、毛细血管通透性测定: ?评价药物对炎症物质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抑制作用。 【原理】常用染料渗出法,如伊文思蓝与血浆蛋白稳固结合,当致炎因子(醋酸,组织胺,5-羟色胺,PG等)诱导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时,在一定范围内染料的漏出量可反应渗出毛细血管的血浆蛋白量。 【方法一】 ?取雄性大鼠或小鼠,随机分组,给予受试药物、阳性药物或生理盐水。 ?30min后,在已剃毛的背部两个被位分别皮内注射组胺和5-羟色胺,立即静脉注射1%伊文思蓝溶液。 ?15min后,处死动物,剥离背部皮肤,测量注射部位着色面积,或者剪下着色皮肤,切碎,在水-丙酮溶液中浸泡24-48h,过滤,分光光度计比色。

药理学论文

二级学院药科学院 专业药学 班级药学11(2)班姓名刘星明 学号1103501226 指导老师杨智承

2013年12月 中枢神经药物的帅选及LD50的测定 目的:从未知药物中,通过观察动物的药物反应,筛选出具有中枢神经兴奋惊厥作用的目标药物,并测定其LD50,以评定药物的在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随机捉取3只小鼠,分别注射三种药物,根据小鼠的反应对待测的3种药物做出鉴别和筛选,并从中选取本组药物——中枢兴奋药进行后续实验,初筛选出中枢神经兴奋药并探索0%最大无效量(LD0)和100%最小有效量(LD100)。结果:预实验中,确定我们组兴奋药的最小剂量Dmin=258.6mg/ml 和最大剂量Dmax=326.1mg/ml ;根据正式实验得到的数据经计算,得出我们组受试药品的LD50=357.2146 mg/kg 实验器材 仪器:天平、注射器、针头、烧杯、移液管 药品:中枢药物兴奋药、抑制药、生理盐水 动物:小白鼠 实验方法

预实验 ⑴药物的鉴别 随机捉取3只小鼠,称重,按0.1ml/10g 的剂量分别注射三种药物,再根据小鼠的反应对这3种药物做出鉴别,并从中选取中枢兴奋药进行正式实验. ⑵药物LD 0及LD 100测定 捉取18只小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3只,称重,编号,记录数据.以中枢兴奋药的临床反应——40min 内的存活量为指标,分别对原药(75mg/ml)进行一定浓度稀释(稀释倍数分别为2倍,2.3倍,2.5倍,2.9倍,3倍,5倍),然后分别对同组小鼠腹腔注射稀释药剂(0.1ml/10g ),观察并记录每组小鼠的反应及死亡数。再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受试药物的最小剂量Dmin 和最大剂量Dmax 。 正式实验 随机抽取40只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称重,标记,记录数据。再根据预实验得到的Dmin 和Dmax 计算每组剂量。设正式实验剂量组数为n ,剂量公比为r ,则1max min /-=n D D r ,因此各组的剂量为Dmax ·r k-1 ,k 为第几组,按此式算出各组所需的剂量进行药液的配制。 原药物溶液的浓度为:75mg/mL ,根据预实验得出的浓度范围计算各组剂量,对原溶液进行稀释,再给各种动物进行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药液(0.1mL/10g ),观察并记录给药后40min 内小鼠反应情况(是否死亡)。最后进行数据整理,并

临床药理学论文[1]

临床药理学论文 ——有关高血压病人的合理用药 高血压一直都是困扰大多数中老年人的一种顽固病症,它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疼、眩晕、耳鸣、肢体麻木、失眠和心悸气短等,它的成因大部分是由于患者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造成的,而高血压并最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人群抽样普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年间患病率增加25%。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 由这组数据可以看出,高血压病症将会迎来一个发病的高峰期,为了遏制这一趋势的到来,我们应该抓住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纠正自己不正确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于高血压病的患者而言,首先要了解高血压病的病理与临床药理,只有这样才能以一种积极地认知态度进行治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分钟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的血压>=140/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临床上很多高血压病人特别是肥胖型常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较多的伴有高血压,因此将两者称之同源性疾病。糖尿病人由于血糖增高,血粘稠度增加,血管壁受损,血管阻力增加,易引起高血压。由此可知高血压与糖尿病都与高血脂有关,因此防治高血压病与糖尿病都应该同时降血压、调节血脂。 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诊断治疗都很容易,可怕的是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高血压病患者由于动脉压持续性升高,引发全身小动脉硬化,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各种严重的后果,成为高血压病的并发症。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有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高血脂、肾病、周围动脉疾病、中风、左心室肥厚等。在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中,以心、脑、肾的损害最为显著。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中风,发生脑中风的概率是正常血压人的7.76倍。 心力衰竭:心脏(主要是左心室)因克服全身小动脉硬化所造成的外周阻力增大而加强工作,于是发生心肌代偿性肥大。左心室肌壁逐渐肥厚,心腔也显著扩张,心脏重量增加,当代偿机能不足时,便成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收缩力严重减弱而引起心力衰竭。由于高血压病患者常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负担加重的心脏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更易发生心力衰竭。 脑出血:脑内小动脉的肌层和外膜均不发达,管壁薄弱,发生硬化的脑内小动脉若再伴有痉挛,便易发生渗血或破裂性出血(即脑出血)。脑出血是晚期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出血部位多在内囊和基底节附近,临床上表现为偏瘫、失语等。 肾功能不全:由于肾入球小动脉的硬化,使大量肾单位(即肾小球和肾小管),因

《药理学》辅导: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解热镇痛抗炎药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而对体温正常者几无影响。这和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不同,在物理降温配合下,氯丙嗪能使正常人体温降低。机体存在着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对产热及散热两个过程的精细调节,使体温维持于相对恒定水平(正常人为37℃左右)。传染病之所以发热,是由于病原体及其毒素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与释放内热原,可能为白介素-1(IL-1),后者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将调定点提高至37℃以上,这时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因此体温升高。其他能引起内热原释放的各种因素也都可引起发热。研究表明内热原并非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因为实验证明,全身组织的多种PG都有致热作用,微量PG注入动物脑室内,可引起发热,其中PGE2致热作用最强;其他致热物质引起发热时,脑脊液中PG样物质含量增高数倍。这说明内热原可能使中枢合成与释放PG增多,PG再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解热镇痛药对内热原引起的发热有解热作用,但对直接注射PG引起的发热则无效。因此认为它们是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的。治疗浓度的解热镇痛药可抑制PG合成酶(环加氧酶),减少PG的合成,而且它们对该酶活性抑制程度的大小与它们的药理作用强弱相一致。这类药物只能使发热者体温下降,而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也支持这一观点。注意:发热是受感染患者对感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通过发热,可刺激人体内对抗感染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形成消灭病原菌的抗体;增强白细胞消除病菌的酶活力以及肝脏的解毒功能。这些作用可以共同抵抗病菌对人体的侵袭,以促进康复。但高热也会给人体带来不良影响。高热时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对氧的消耗也增加;加上高热时小儿的入量不足,有时还会出现腹泻等消化功能异常表现,因此很容易发生体内代谢的紊乱。发热时,小儿的心跳会增快,高热时增快的更为明显,从而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发热还可导致大脑皮层高度兴奋,表现为烦躁,甚至出现惊厥或表现为高度抑制,出现说胡话、昏睡、甚至昏迷等现象。长期发热还会导致人体消耗过多,反而出现防御感染能力的下降。发热对人体来说不一定是坏事,但如果达到高热的程度,对人体的不利方面就非常突出了。所以,在高热时才有必要应用退热药物。2.镇痛作用解热镇痛药仅有中等程度镇痛作用,对各种严重创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对临床常见的慢性钝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或关节痛、痛经等则有良好镇痛效果;不产生欣快感与成瘾性,故临床广泛应用。本类药物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在组织损伤或发炎时,局部产生与释放某些致痛化学物质(也是致炎物质)如缓激肽等,同时产生与释放PG。缓激肽作用于痛觉感受器引起疼痛;PG 则可使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提高。因此,在炎症过程中,PG的释放对炎性疼痛起到了放大作用,而PG(E1、E2 及F2a)本身也有致痛作用。解热镇痛药可防止炎症时PG的合成,因而有镇痛作用。这说明为何这类药物对尖锐的一过性刺痛(由直接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无效,而对持续性钝痛(多为炎性疼痛)有效。但它们部分地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镇痛作用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3.抗炎作用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疗效,但不能根治,也不能防止疾病发展及合并症的发生。PG还是参与炎症反应的活性物质,将极微量(ng水平)PGE2皮内或静脉或动脉内注射,均能引起炎症反应;而发炎组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中也有大量PG 存在;PG与缓激肽等致炎物质有协同作用。解热镇痛药抑制炎症反应时PG的合成,从而缓解炎症。

药理学临床医学的论文

药理学临床医学的论文 一、采用PBL和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对20XX级临床医学专业的《药理学》理论教学实行改革,力图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体现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们事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5~6人/组),在LBL教学法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大纲要求,选择重点章节,安排讨论课。课前先将相关问题发给大家,每组同学课后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络等资源检索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制成多媒体,每小组选一位同学在讨论课上进行中心发言,并接受其他组同学的提问并辩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展开点评,并利用课堂的后半部分时间对每组同学的发言做出点评,根据学生的课堂总体表现对该小组成员进行评分,最后进行小结。这样的讨论课学生的参与度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景象。为了顺利完成课堂讨论,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集体备课,确定以LBL教学法为主的教学内容以及以PBL教学法为主的教学内容。课外时间收集、编辑有价值的病例,所提的问题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编辑,要生获得的是药物的临床应用信息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病例资料提前10天左右发给学生。设计问题的类型多种多样,以抗心绞痛药为例:什么是心绞痛、心绞痛有哪些临床类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冠脉循环有哪些解剖生理特点、影响心肌供氧和耗氧的因素有哪些;治疗心绞痛的药物有哪些类型、抗心绞痛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硝酸甘油的作用有哪些、有何临床用途、有哪些注意事项;β-受体阻断药抗心绞痛的作用特点是什么、其临床应用有哪些;钙通道拮抗药的作用特点是什么、其临床应用有哪些;硝酸甘油、β-受体阻断药、钙通道拮抗药三种药物两两联合治疗心绞痛的药理学依据是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这些问题涵盖了抗心绞痛药的关键知识点,并通过以下病例讨论以加深印象。60岁女性患者,突发右侧肢体麻木,言语不清,于9月4日晚7时入院。入院时体温℃,脉搏105次/分,呼吸22次/分钟,血压120/75mmHg,神清乏力。检查头部及肢体无伤痕,右侧肢体麻木,心律整齐,二尖瓣区有III度收缩期杂音;双肺底轻度湿啰音;CT提示右基底出血。诊断为风心病及脑栓塞。入院后给西地兰,速尿20mg。5小时后又重复上述液体一组,病人情况稳定。9月5日凌晨2点,又增加硝酸甘油10mg,用药半小时后,病人不停地翻身。3点30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心悸,血压60/30mmHg,心率33次/分钟,病情危重,立即停止静脉滴注硝酸剂甘油,用多巴胺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30分钟后患者恶心呕吐停止,心悸减轻,血压110/65mmHg,呼吸20/分,心率70次/分钟,休克得到纠正。请学生对硝酸甘油

黄芩抗炎作用的药理研究述评

黄芩抗炎作用的药理研究述评 【摘要】评述黄芩对不同炎症模型的治疗作用以及其抗炎的作用机制,发现黄芩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炎症动物模型的表现,对炎症细胞模型的影响作用不同,可从不同环节阻断花生四烯酸通路,抑制细胞因子的分泌、释放和核因子的转录活性,抑制一氧化氮和某些黏附分子的合成,为黄芩抗炎作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黄芩炎症述评 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其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之效,主要用于湿热证,证见发热胸痞、食欲不振、小便短少、舌苔黄腻等。其主要活性成分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黄芩新素等,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药理作用也有一定的差异,大多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抗癌和神经保护作用。本文就黄芩及其主要活性成分的抗炎作用作一评述,为黄芩抗炎作用的开发研究提供依据。 1黄芩对不同炎症模型的药效作用 1·1不同程度改善动物模型的炎性表现 炎症的动物模型根据发病原因主要分为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模型、感染性炎症模型和变态反应性炎症模型。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模型模拟炎症不同病理时期造成毛细血管通透性模型、耳肿胀或足肿胀模型以及肉芽肿模型;变态反应性模型主要包括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接触性皮炎模型等。有关黄芩的研究涉及多个病理模型,说明对不同类型的炎症有治疗作用。 刘菊福等[1]比较河北围场、山东胶南、陕西黄龙、陕西太白几个不同产地黄芩70%乙醇提取物的药效作用研究显示,不同产地黄芩对小鼠耳肿胀和肉芽肿炎症模型具有不同作用,并发现作为道地药材的河北围场黄芩较其它几个产地黄芩的抗炎作用为强,且未显示出任何

药理与健康论文

药理与健康 好心的学长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保健意识逐步增强,越来越来注意自身的健康与安全,而药品则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药品在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一旦受到疾病的侵扰,譬如感冒、腹泻、发烧等,小到身体不适;大到身体重大疾患,必须用药品予以调节或治疗,才能恢复健康。由于人们对药品的认识不清,药物常常发生滥用现象,给患者带来了的极大的痛苦。因此学会分清药品和了解一些常用药品的药理作用知识很有用。 关键词:药品健康处方药非处方药药物滥用 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的定义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处方药在国际上通常用“Prescription Drug”表示,简称R(即医生处方左上角常见到的R)。非处方药称为“Nonprescription Drug”,又称之为“Over-The-Counter”(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简称OTC,此已成为全球通用的俗称。 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是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有保障的。其中非处方药主要是用于治疗各种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常见轻微疾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专门制定了非处方药专有标识图案及管理规定,在非处方药的标签、使用说明书、内外包装上,必须印有非处方药专有标识图案,没有非处方药专有标识图案的药品一律不准出厂。 非处方药制度的建立是为了消费者安全用药,也是为了方便消费者购买。非处方药分为甲乙两类。根据国际惯例,将非处方药中一些安全性更高的药品列为乙类,其余品种为甲类。红色专有标识图案代表甲类非处方药药品,是一类安全性较乙类非处方药稍差的药品,它像处方药一样,只能在具有《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的药店(房)购买,只是在购买时,不需要像处方药那样一定要出示医生处方。绿色专有标识图案,代表乙类非处方药药品和用作非处方药的指南性标志,如非处方药销售区、销售部的标志。乙类非处方药安全性较高,是最常用的非处方药,它除可以在药店(房)购买外,还可在普通商业企业,如超市、百货商店、宾馆、机场、小杂货店等处购买,但这些零售网点必须经过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和批准。 目前仍然有很多人错误地认为保健品和消毒剂也属于药品。首先是药品、保健品和消毒剂的批准文号不同:药品市场上目前就只有“国药准字”一种批准文号;而保健品有“卫食健字”、“卫食准字”“特卫食准字”“国食健字”、“x食药监健用字”“卫防保健字”批准文号等;消毒剂的批准文号为“X消证字”。其次是它们的功能不同:药品具有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主要是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而保健品只有保健作用,消毒剂只是用于表面的消毒,都没有治疗疾病的功效。 由于人们对药品的认识不清,药物常常发生滥用现象,给患者带来了的极大的痛苦。大多数药物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毒副作用,特别是在长期使用或用量较大时,很容易在病人身上出现毒副反应。即使象“阿司匹林”这样公认的比较安全的常用药物,如果大量服用,也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一些新药,由于临床经验不够,对其毒副作用观察及了解不够,也容易

中药药理学论文

中药药理学论文 -人参皂苷的现代研究 学校:安徽中医学院 姓名:郑宇 学号:09411106 班级:09中西医临床(2)班 指导老师:汪宁

摘要:人参)是常见的补益中药,其主要成分是人参皂苷。人参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称其“主补五脏,安精神,安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补气之能冠群草。方用之胜百药,其大补元气为人们所公认。故凡诸虚百损,气血阴阳,直接间接皆可补之。对元气大虚,脾肺之气不足,建伤血亏,神衰诸症疗效更为显著。实为温补,滋补,急补,缓补之佳品。本文就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人参皂苷的研究情况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人参人参皂苷药理研究 正文:1 人参皂苷的成分 人参皂苷被认为是人参的主要有效物质,量约4%。根据皂苷元的不同,人参皂苷被分为原人参二醇类皂苷、原人参三醇类皂苷及齐墩果酸类皂苷。原人参二醇类皂苷含Ra1~3、Rb1~3、Rc、Rd、Rg3、Rh2、Rs1~2、丙二酰人参皂苷Rb1~2、丙二酰人参皂苷Rc、丙二酰人参皂苷Rd、西洋参皂苷R1~2、F2等;原人参三醇类皂苷含Re、Rf、Rg1~2、Rh1、20-葡萄糖基-Rf、三七皂苷R1、三七皂苷R4等;齐墩果酸类皂苷含Ro等。上述人参皂苷中的有些成分,不仅存在于人参的根中,还存在于叶、茎叶、地上茎、花、花蕾、果实、种子之中;不仅存在于人参、红参之中,还存在于高丽参、西洋参、三七、绞股蓝等之中。【1】 2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1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体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预先加入人参总皂苷(ginseng total saponins,GTS)或Rb2、Rc、Rd、Re、Rf、Rg1、Rg2中的任一个,可抑制经卡巴胆碱(carbachol,一种毒蕈碱受体促效

药学论文 阿司匹林的药理研究

中国网络大学CHINESE NETWORK UNIVERSITY 毕业设计(论文) 院系名称:百度网络学院 专业:百度 学生姓名:百度 学号:123456789 指导老师:百度 中国网络大学教务处制 2019年3月1日

摘要 阿司匹林(Aspirin),化学名乙酰水杨酸为解热镇痛药,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等疗效,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发烧、神经痛、关节痛及风湿病等。自1898年上市至今,阿司匹林应用于临床已上百年的历史,但是人类对阿司匹林的研究仍在继续,从最早的解毒镇痛药到后来的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到如今阿司匹林迎来了第三次飞跃。近年来,又证明它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其治疗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预防血栓形成,治疗心血管疾患以及预防癌症作用、降血压作用、预防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等。本文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1] 关键词:阿司匹林;理化性质;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综述

目录 第一章前言.....................................................III 第二章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简介...................................IV 第一节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IV 第二节阿司匹林的性质.....................................IV 第三章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V 第一节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V 第二节阿司匹林的抗炎抗风湿作用...........................V 第三节阿司匹林的在防止糖尿病血栓中的作用.................V 第四节阿司匹林防治恶性肿瘤的应用.........................V 第五节阿司匹林在外周动脉疾病中的应用.....................V 第六节阿司匹林的抗氧化作用...............................VI 第四章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VI 第一节成人常用量口服.....................................VI 第二节小儿常用量口服.....................................VI 第三节部分疾病患者的用法及最佳用量......................VII 第五章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VII 第一节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反应及过敏反应....................VII 第二节凝血障碍..........................................VII 第三节瑞夷(Reye)综合征..................................VIII 第四节水杨酸反应........................................VIII 第五章小结.....................................................VIII 致谢....................................................VIII 参考文献..................................................IX

药理学论文

春季结膜炎和糖皮质激素 前言:写论文之前,对于写什么疾病,我想了好多,比如:白内障、青光眼、白血病、流感等,在网上搜了搜资料,最后确定写春季结膜炎,以前我只听说过结膜炎,对春季结膜炎都不知道,所以我选择写它,补充自己的知识并且让更多人了解和预防它,免收其折磨。 一、春季结膜炎的简介 春季结膜炎是一种双侧慢性外眼疾病。又称春季角膜结膜炎(VKC)。VKC主要影响儿童和年轻的成年人,在春季最为常见,受累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外眼疾病,其主要症状为瘙痒、流泪、畏光和黏性分泌物。该病具有自限性,目前已证实有效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和肥大细胞稳定剂。 春季角膜炎是一种复发性结膜炎,常常双眼受累,并可损害角膜表层。 本病典型由过敏反应引起,故多于每年春、夏季发病。春季结膜炎主要见于儿童,一般在青春期开始发病,20岁以前自愈。 春季结膜炎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过敏性眼病,常在春暖花开时发病、炎夏时节加重,双眼发热、奇痒、害怕阳光。到了秋末天冷时症状逐渐消失,翌年春季又发,轻者3~4年后好转,重症者可连续复发十几年,本病多见于男性儿童,农村多于城市,25岁以上年龄发生本病者极少。在我国,春季结膜炎以西北地区及北方省份发病人数较多。其发病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植物花粉接触可能为外源性致敏原,内分泌迷走神经不稳定可能为内在因素,光和热为刺激因素,春季结膜炎就是这些综合因素所引起的过敏性眼病。

春季结膜炎的主要表现是眼睑结膜充血、肥厚,特别是上眼睑结膜可以出现大的扁平乳头,使结膜面看起来像鹅卵石铺成的路面;也有部分病人球结膜充血,在黑眼珠与眼白交界处有灰黄色胶样隆起,日子久了,变成棕褐色色素沉着。其主要症状是眼痒。 得了春季结膜炎怎么办呢?首先要认识到本病到了成年人阶段,就会自然痊愈,因此不必为此过于担心。由于本病发病原因还不十分清楚,缺乏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治疗措施为:发病季节外出时戴有色眼镜以减少阳光刺激;避免接触花粉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做到;滴用2%色甘酸钠眼水,每日4~6次,对改善服痒、畏光症状疗效明显胚可口服抗过敏药物或服用疏风清热、燥湿止痒的中药,也有较好效果。 重症病人点用强的松龙或氟美松等皮质激素眼水,可明显改善症状,眼痒缓解。需要注意的是皮质激素眼水不能治愈春季结膜炎,仅能改善症状,而且用药时有效,不用药时眼痒依然存在。长期点用皮质激素眼水可诱发激素性青光眼而引起失明,所以春季结膜炎病人一定不要长期点用可的松眼水或氟美松眼水等激素类眼剂,只能短时间应用,而且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二、常用药物及特点 常用药物是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S)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主要为皮质醇(cortisol),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

药理学 论文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慢性心功能不全(chronic cardiac insufficiency)是有多病因所致的心脏泵血功能降低,以致在安静在一般轻微活动的情况下,不能有效地将静脉回流的血液充分排出,以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及临床综合征。慢性心功能不全,常伴有显著的静脉系统充血状态,故也称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 慢性心功能不全(CHF)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充血”,其次是周围组织灌注不足。目前主要依靠药物治疗。正性肌力药、利尿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药物、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扩血管药等分别从多个不同环节发挥治疗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从而缓解慢性心功能不全造成的动脉系统供血不足、静脉系统淤血等症状。 一、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 1.1 正常心脏的生理 心脏的泵血功能主要取决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特性,并受心脏前、后负荷和心率的影响。 1、心率直接影响心排血量心率增快在一定限度内可是心急收缩力相应增强;但心率过快时,心室由于舒张期显著缩短而充盈减少,心排出量反见下降。 2、心肌的收缩与舒张特性心肌细胞除极导致心肌机械收缩的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心肌收缩所需能量,由肌纤维肌凝蛋白ATP酶作用于线粒体制造的的ATP 提供。心肌收缩的强度与速度取决于肌小节的长度,更取决于Ca2+转运与能量供应情况。β1肾上腺素受体兴奋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从而使ATP转化为cAMP,促使钙通道磷酸化,从而增加Ca2+的内流,参与心肌兴奋-收缩的耦联,而增强心肌收缩力。抑制磷酸二酯酶可阻抑cAMP的降解,也可增加细胞内Ca2+浓度而增强心肌收缩力。兴奋-收缩耦联后,肌浆网再摄取Ca2+,肌膜钠-钙交换以及肌膜Ca2+泵转运Ca2+至肌膜外,肌质内Ca2+浓度下降,心肌舒张。 3、前负荷与后负荷前负荷指心室在收缩前所承受的容量负荷,即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前负荷手循环血量、静脉张力、心室顺应性及心房收缩的影响。临床上常用心室舒张末期压来表示心室前负荷。正常左心室的心脉搏随其前负荷的增加而增加,直至储备耗竭。CHF时左心室功能受损,心排出量不能随其前负荷的增加而增加。 后负荷是指心室射血时所承受的压力负荷,包括室壁张力和血管阻力。血管阻力主要取决于周围动脉阻力,也受主动脉压、主动脉壁顺应性、动脉内血容量及血液粘度的影响。心功能不全时后负荷降低心排出量的作用更为明显。 1.2 CHF的病理生理 当各种原因导致心肌负荷过度或心肌功能降低时,循环功能的立即短暂调节有

药理学本科论文范文

药理学本科论文范文 完整的本科毕业论文不光只有最后上交的那份论文,在此之前还有很多表格要填,例如: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审核表、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价表、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材料、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情况评价表、本科生毕业论文综合成绩评定表(存档用)等。本文根据延边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讲述开题报告的填写方法。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主要需要填写的内容是选题的内容概述、选题的目的及意义、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选题在哪些方面有所进展和创新、选题研究工作进展安排和主要 ___。 1、选题的内容概述 选题的内容概述主要是简单概述下本课题所做的工作,以《叶底珠石油醚层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这篇毕业论文为例,选题的内容概述可以这样写:干燥的叶底珠粉碎后用甲醇热回流提取,所得的醇提物悬浮于水中,先后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萃取三次,减压浓缩,石油醚层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通过氢谱和碳谱进行结构解析,确定结构。 2、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以《叶底珠石油醚层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这篇毕业论文为例,选题的目的及意义可以这样写:本课题对天然植物叶底珠进行提取、分离,研究其化学成分,并测定药理活性。为药物研究做前期工作,为药物筛选提供条件。 3、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以《叶底珠石油醚层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这篇毕业论文为例,因为是天然植物分离方面的选题,可概述其已分离出的化学成分,具体可以这样写:叶底珠(Securinega suffruticosa(Pall.) Rehd) 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 叶底珠属(Securinega )植物,别名一叶萩、狗杏条、黄恨子、懒汉菜等。国内外均有学者对叶底珠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叶底珠中含有一叶萩碱(securinine)、别一叶萩碱(Allosecurinine)、二氢一叶萩碱(Dihydrosecurinine)及三种一叶萩碱醇:一叶萩碱醇 A(Securinol A)、一叶萩碱醇 B(Securinol B)、一叶萩碱醇C(Securinol C),圆盘叶下珠新碱(phyllantidine)、游离脂肪酸、甾醇、亚麻酸、甘油酯、酚类化合物以及微量元素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叶底珠具有促使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骨髓,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其还能使血压升高、心缩加强、呼吸兴奋;除此之外叶底珠还具有抗肿瘤等方面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