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听课记录
四年级下册听课记录语文

四年级下册听课记录语文我参加了四年级下册的语文听课活动,今天我要为大家记录一下我在听课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1. 文言文的学习(500字)在语文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文言文的学习内容。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它有着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老师举了一些例子让我们感受文言文的美妙之处。
首先,老师给我们念了一段《论语·述而》的文言文课文。
这段文章中有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虽然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我们需要学习和理解其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
例如,“弟子入则孝”的意思是学生进入学校要孝顺,但该句中的“入”和“孝”并不是我们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词语,而是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我们听后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独特之处。
其次,老师为我们解释了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用法。
例如,“余”在文言文中表示“我”,“尔”表示“你”,这些用词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但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些用法,才能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总的来说,文言文的学习需要耐心和细致。
我们要多读多理解文言文,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化。
2. 课文朗读与模仿(500字)在语文课上,老师带领我们朗读了一篇课文,并要求我们模仿老师的语调、语速和语气,来提高我们的朗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是一篇关于自然的散文,它描写了春天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
在朗读过程中,老师特别强调了语调的抑扬顿挫和停顿的地方。
我们跟着老师的读法朗读了几遍,感受到了朗读中的韵律和美感。
接下来,老师要求我们模仿他的朗读方式,用我们自己的语调和语气来读课文。
这个环节挑战性比较高,因为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到老师的语调和停顿的地方。
但是通过多次尝试,我们逐渐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并且感受到了朗读时语言表达的乐趣。
通过这次课文朗读与模仿的活动,我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对语言美的敏感。
3. 汉字书写与造句(500字)在语文课上,老师对我们的汉字书写和造句进行了指导和训练。
老师提醒我们,汉字书写需要端正态度,一笔一画要认真对待。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优秀

听课记录一:《水调歌头》教师在课前播放了《水调歌头》这首诗的音乐,让学生们先感受一下这首诗的韵律和情感。
然后,教师给学生们讲解了《水调歌头》的背景和意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接着,教师逐句解读了《水调歌头》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内容。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们朗读、演唱《水调歌头》,并进行了互动评价。
听课记录二:《噼里啪啦冰雹下》教师在课前向学生展示了冰雹的照片,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教师通过图片和文本的介绍,向学生解释了冰雹的形成过程和造成的危害。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们模拟冰雹下的情景,让学生们感受到冰雹的力量。
最后,教师给学生们展示了冰雹对农田的破坏,引导学生们思考保护农田的重要性。
听课记录三:《野草》教师在课前让学生们观察、感受自然界中的野草,让学生们对野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然后,教师给学生们播放了《野草》的音乐,引发学生们的情感共鸣。
接着,教师逐句解读了《野草》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们朗读《野草》,并进行了互动评价。
听课记录四:《根》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们展示了植物的根系图片,让学生们了解根的形态和功能。
然后,教师通过视频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们认识到植物的根对植物的重要性。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们观察植物根的不同种类,并和学生们讨论根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植物生长的根的作用。
听课记录五:《卷云》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们播放了卷云的图片和视频,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教师通过解释卷云的形成原理和特点,让学生们了解到卷云的神秘和美丽。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们观察天空中的云朵,让学生们感受云的变化。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们合作创作一幅卷云的画作,并进行了互动评价。
听课记录六:《陆地》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们播放了陆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对陆地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然后,教师通过讲解陆地的特征和功能,让学生们明白陆地对人类的重要性。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思考陆地上的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一、基本信息。
1.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2.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3. 授课班级:四年级[X]班。
4. 教学内容:[课文题目]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如描写春天景色的课文,就展示春天的美景图),提问学生看到图片后的感受。
- 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感觉很美丽,有的说充满生机。
2. 教师顺势引出课文主题,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7分钟)1. 教师范读课文。
- 教师的朗读声音洪亮、富有感情,在朗读过程中,能很好地把握语调的抑扬顿挫,如读到描写人物激动情绪的句子时,声音高亢;读到描写宁静场景的句子时,声音轻柔。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 学生们开始朗读,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朗读,部分学生还会圈出生字词。
3. 检查初读情况。
- 教师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读音错误,如“倔强(jué jiàng)”,有的学生读成“juè qiáng”,教师进行了强调。
同时,对朗读的节奏和语调也给予指导,例如“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教师指导学生在“小小的”“唯一的”处稍作停顿,以突出情感。
(三)生字词教学(10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词PPT。
- 生字词有:“蝙蝠、铃铛、苍蝇、障碍物”等。
2. 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教学生字词。
- 对于“蝙蝠”这个词,教师讲解了“蝙”和“蝠”都是虫字旁,与昆虫有关,并且介绍了蝙蝠是哺乳动物,不是昆虫。
- 利用形声字的规律教学“铃铛”的“铛”,让学生明白左边的“钅”表示金属,右边的“当”表示读音。
- 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词,读对的小组加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精读课文(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精读。
- 教师问:“课文中描写[具体事物或情节]的句子有哪些?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们开始在课文中寻找答案,有的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相关句子,并举手回答。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听课记录20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听课记录20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一):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听课记录一、提出猜想,引入新知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请同学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呢?生:个位是3、6、9的数。
生:个位是0~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如30、21、12……生:个位是0~9的数都不必须能被3整除,如11、13、14……(沉默片刻后,学生纷纷表示反对,并举出例子进行反驳)师: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出现了片刻的冷场)你们想透过自我的操作来发现这个特征吗?生:想!(跃跃欲试)二、实验操作,初识新知各小组用自我组里的小棒摆数摆数,并完成教师发给你们的表格。
三、汇报交流,理解新知师:透过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生5:教师,我发现303、120、400、960等数能被3整除。
生6:教师,我发现用3根小棒怎样摆都能摆出3的倍数。
师:是吗,只能用3根小棒吗?(很多学生举手回答:6根、9根、12根……)生7: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只要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必须能被3整除。
师: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再观察一下,你们必须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一阵后开始举手)生: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就是它所摆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
生9:只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同学们真棒!自我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同桌间互相再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略)五、回顾梳理,内化新知(略)本节课中,以学生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透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
没有一味地套用教材,而是为学生创造了实验操作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了“猜想──失败──疑问──求知──解决等一系列过程,逐步地感悟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关。
当学生透过操作对新知有所感悟后,就必然产生说的愿望。
于是,安排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两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感悟各抒己见,大胆争议甚至激烈辩论。
四年级下册听课记录(二套)

一个圆柱形,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2、理解——朗读——填空更羸( ),只听得( ),那只大雁(直 ),( 直 ).
3、品读两个“直”.能不能给“直”换个词?(拼命,笔直)师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呢?课文哪里讲到原因了呢?引入课文最后一段研读,读懂了什么?呈现段落: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自由读语段.填空练习:更羸看到 ,想到 ,更羸听到 ,想到 .
…四、小结.
听课评议
通过说成语让学生能够非常自然的进入到课文中来.揭题后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了弓、雁.在教两个“直”,教师并不是直接的让学生来换词,而是通过朗读、理解、再读的形式有层次的理解字,再来换.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缓冲的过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在下面的学习中,学生会更轻松,学到的东西更扎实.
总评:
《惊弓之鸟》是篇老课文,有许多的人上过.听了周老师的课以后,我觉得还是可以生成新的教学方法.只要我们认真的去阅读去推敲都可以做到的.整节课,通过读、讲、分析、理解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到更赢是个有勇有谋的一个人.语文教学是以“读”占鳌头!李老师更是通过大量的读,让学生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扎实,这正是现代语文所追求的课堂.
听课评议
教学内容准确,教学方法灵活,重点突出,解决难点,语言流畅,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听课人:所在单位: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听课记录表
授课教师
黄顺勇
学校
班级
二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惊弓之鸟
授课时间
年 9月 21日第一节
课堂教学简况
课前谈话:你认识哪些成语?(龙飞凤舞,画龙点睛,打草惊蛇,叶公好龙……)
四年级听课记录20篇

四年级听课记录20篇一、基本信息。
1.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2.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3. 授课地点:[教室地点]4. 授课年级:四年级。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片段引入课题。
视频中汹涌澎湃的潮水,学生们都被深深吸引。
2. 教师提问学生看后的感受,学生们纷纷用“壮观”“震撼”等词语来形容。
(二)初读课文(7分钟)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个别学生注意坐姿和朗读习惯。
3. 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教师利用PPT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其他学生跟读。
对于“鼎沸”“横贯”等较难的字词,教师进行了重点讲解。
(三)研读课文(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默读课文后回答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
2. 学习潮来前的景象。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潮来前江面景象的句子,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江面平静的特点,如“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3. 重点学习潮来时的部分。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潮水声音和样子的句子。
- 声音方面,学生找到“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比喻句的妙处,把潮水的声音比作闷雷滚动,形象地写出了潮水声音的低沉和雄浑。
- 样子方面,学生找出“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教师追问学生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感受到潮水出现时的壮观和神奇。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继续读后面描写潮水变化的句子,如“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潮水的动态变化。
(四)总结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学生回答出“奇特、雄伟、壮观”等特点。
2.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收集其他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下节课进行分享。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听课记录

本次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
主题是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原理与应用,以及培养他们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的能力。
以下是本次听课的记录:一、课堂导入1.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以下问题:“小明有5本书,小红给了他3本书,那么小明现在有多少本书?”学生们思考了一会后,纷纷举手回答“8本书”。
2.老师引导学生用加法算式“5+3=8”来表示这个问题,并指出这个运算过程就是加法运算。
3.老师提问学生:“那么如果小明不是收到了书,而是失去了书,那他现在会有多少本书?”学生们再次思考并回答“2本书”。
4.老师引导学生用减法算式“5-3=2”来表示这个问题,并解释减法就是从一个数量中减去另一个数量的运算。
二、加法的意义1.老师通过实物和图片来展示加法的意义。
例如,用小球来表示要加的数量,让学生们亲自进行实验,将两个小球放在一起,然后数出总共有多少个小球。
2.老师讲解加法的定义:“加法就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在一起,得到它们的总数。
”并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们理解。
三、减法的意义1.老师通过实物和图片来展示减法的意义。
例如,用小球来表示要减的数量,让学生们亲自进行实验,先数出初始的小球个数,然后减去一些小球,最后数出剩下的小球个数。
2.老师讲解减法的定义:“减法就是从一个数量中减去另一个数量,得到剩下的数量。
”并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们理解。
四、加减法的实际应用1.老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展示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例如,人身上有一些钱,然后花掉一部分,最后问还剩下多少钱。
2.老师提醒学生们在实际问题中要注意问题的描述和答案的准确性,不能随意给出答案。
3.老师引导学生们通过解答一些实际问题来巩固他们的加减法运算能力,并鼓励学生们自己动手尝试解决问题。
五、课堂练习与总结1.老师布置一些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并在黑板上列出一些典型的题目进行讲解。
2.老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和鼓励,并解答他们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小学四年级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小学四年级听课记录模板范文一、听课基本信息听课日期:[具体日期]听课教师:[你的名字]授课教师:[授课老师名字]授课科目:[科目名称,比如数学]授课班级:四年级[X]班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趣又直接)老师走进教室,神秘兮兮地拿出一个小盒子,问同学们:“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魔法盒,这里面装着一个小秘密,这个秘密和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有关哦。
”同学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眼睛都紧紧盯着那个小盒子。
然后老师让一个同学上台来摸一摸盒子里的东西,那个同学摸了摸说:“好像是个长方体。
”老师就说:“哈哈,真聪明,那我们今天就来深入学习长方体的知识。
”这导入就像一个小钩子,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兴趣勾起来了。
# (二)知识讲解(清晰又明白)1. 长方体的特征老师拿出一个长方体模型,放在讲桌上。
开始指着长方体的面说:“同学们,咱们先看这个长方体的面,大家数数看,长方体有几个面呀?”同学们纷纷伸出小手数起来,然后齐声回答:“6个面。
”老师笑着说:“对啦,就像咱们教室的墙角,上下左右前后,一共6个面。
那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呢?”老师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模型,同学们发现相对的面是一样的。
老师就解释道:“没错,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就像咱们的黑板和后面的黑板报墙,它们是相对的面,形状和大小都是一样的。
”接着老师又指着长方体的棱(边)说:“那大家再看看这些边,它们叫棱,那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同学们又开始数起来,数完后回答:“12条棱。
”老师说:“非常棒,12条棱还分成三组,每组有4条棱,而且每组的4条棱长度都相等呢。
”老师一边说一边用不同颜色的小棒在长方体模型上比划着,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
最后老师指着长方体的顶点说:“这个尖尖的地方就是顶点,那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呢?”同学们回答:“8个顶点。
”老师总结说:“对啦,长方体就是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大家要像记住自己的小秘密一样记住这些特征哦。
”2. 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体,然后说:“咱们知道了长方体的这些特征,现在要是想给这个长方体穿上漂亮的衣服,那这件衣服的大小怎么计算呢?这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两堆苹果
1、两堆苹果:第一堆一一对应排列,第二堆杂乱排列,红苹果多还是绿苹果多?哪一堆能让你清楚地看出来?
2、同意第一堆的举手。
3、第二堆为什么不能?乱
4、怎么样排才能像第一堆?先分开,再对齐。
【评:复习前面学过得比一比的知识,引导学生体会统计的方便性,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其中。
还可进一步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红苹果比青苹果少1个,反过来青苹果比红苹果多1个。
】
二.教授新课
1.大象过生日图
大象伯伯过生日,小动物们都来祝贺他,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呢?
中午,给小动物们准备午餐,每种小动物吃多少?不知道该给小动物们准备多少份食物,我们来帮帮它,好吗?
先把小动物分下来(学生分)同时3个人进行操作。
排一排(注意对齐)(老师示范)
从这个图上知道什么?
每种食物的数量。
是大家最想知道的,因为要准备午餐。
小猪最少,小猴最多。
2.统计的定义
想一想刚才是怎样分水果的,又是怎样帮助大象伯伯的?
学生总结,老师板书:分,排,数,这个过程叫统计。
3.统计表
大象伯伯要到超市去采购食物了,可是他的记性不好,小动物的数量他总是记不清,我们怎么帮他记住呢?图中有5、4、3,怎样知道小猴几只,小猪几只?
老师这儿有张表,会不会填?
介绍统计表的作用,引出统计表的需要。
【评:设计故事是为了创设感兴趣的童话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个故事是学生所熟悉的,便于学生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统计的需要,感受统计的价值。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意识和统计意识。
】
三.巩固运用
1.统计鲜花
帮大象伯伯第二个忙,把小动物送的鲜花分一分。
怎样来分?把花拿出来。
按颜色、形状。
分好后怎样?排一排,排在格子里。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2.根据分得情况,完成统计表。
(展示学生作业)
看着表你知道了什么?
每种花的数量,哪种最多,哪种最少。
还知道什么?
互相比较,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
【评:重视实践操作,因为实践操作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统计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这样教学,既可使枯燥无味的统计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统计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深学生对操作方法的掌握。
的动手能力,并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的方法。
】
四.实践运用
1.大象伯伯不仅知道了每种小动物的数量,还知道了每种鲜花的数量。
大象伯伯为了感谢大家,送来了水果,请小朋友们吃。
看看有哪几种水果?
分三组来统计水果。
每组用一块小黑板表示,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每种水果喜欢吃的小朋友各有多少个?
2.合成大表。
分析全班的统计表,哪组最喜欢吃什么水果,最不喜欢吃,全班喜欢吃每种水果的人数各是多少(老师在展台上填表)。
【评:组织教学环节中安排统计水果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凸现了开展统计活动的必要性,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产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帮助他们培养统计意识】
五.总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样去统计。
杂乱的先分一分,再对齐排一排,为了好数。
生活中的统计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