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完整

叶圣陶其人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 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 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 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 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 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主要作品:我国 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 年),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 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 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
品读题目
• 1、齐读课题,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 “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 几件事。
• “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 的情感。
• 2、带着崇敬的感情再次朗读课题。
分析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 选择了哪些材料?
•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 他写纪念文。
1.标点 2.书面语、口语 3.用语简洁 4.是否顺口悦耳 5.用字用词是否准确
6. ......
布置作业
•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2.1020. 12.10Thursday, December 10, 2020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3:1 0:3003: 10:3003 :1012/ 10/2020 3:10:30 AM
作者介绍
•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件事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件事叶圣陶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之父”。
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和成就,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他关于教育的二三件事。
本文将以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事业为主线,探讨他的二三件事对中国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
叶圣陶先生的第一件事是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为依托,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他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提倡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
他提出了“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这一理念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叶圣陶先生的第二件事是倡导素质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具备创造力、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和批判思维。
他主张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特长。
他对教育内容和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提出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四位一体的素质教育观。
这一理念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还引领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潮流。
叶圣陶先生的第三件事是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
他以教育研究为己任,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他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践,在学校和教育机构中推广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还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深入研究中国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他的教育研究和实践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实践的改进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件事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深入思考和热情投入。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深深地吸引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关注和追随。
他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推动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13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积累语言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 这样。作者张中行先生也是如此,他是二十世纪末未 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 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
人”。他也是真正的儒生,他和叶圣陶先生亦师亦
友,对先生最好的怀念就是理解先生的苦心,传承先
生的语文主张。张中行先生的语言既有儒生的典雅,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他热切地
主张规范现代汉语;有这样一位当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对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曾经学过他
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他就
是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学习目标
1.积累语言。 2.概括内容,了解文中记述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的小事。 3.感知形象,学习叶圣陶先生品德,了解叶圣陶先生的 语文观点。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8)
3.如何理解第一段末尾“双层的悲哀”?
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 新的鞭炮声却传来不幸的消息。 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双层的悲哀”。
4.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感知形象
1、回味先生的语言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 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 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 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 证明你不行。”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2、回忆先生的身影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 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 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治学严谨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著作等身: 沾溉: 不耻下问:
高文典册:
8
叙述了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以及作者的感受。 叙述了写作缘由,引出下文对叶圣陶先生的回忆。
9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 躬行君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人之师表。
待人厚 1、描文章标点 2、修润文章
10
送客 给我写回信。
末节的事 东四八条 打拱
11
待人厚(3~5段) 宽的一面
6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周易》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 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 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宽容)。
7
搀和(chān huo): 东四八条: 冗长(rǒng cháng):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搀和
冗长
沾溉
不耻下问
5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
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 多少呢?”(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他认为自己没有做到, 当然他其实做得很好。)
4、第五自然段中两个“悲伤”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答案】前一个“悲伤”指叶圣陶先生为“我”的生 活处境感到伤感,
23
张中行
24
【答案】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 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3、第四自然段中“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 路才转身回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与人告 别时的真诚、热情,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的特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含答案

第四单元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01积累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结合语境根据括号里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外面正响着鞭pào(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zhào(罩)上双层的悲哀。
(2)他对普通话生shū(疏),于是(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改润色)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量斟酌)商酌性的意见。
(3)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
(4)譬.(p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ménglóng(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B.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C.《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D.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解析:D项中“顺口”后面的分号改为逗号。
)3.(黔南州中考)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A.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B.市长能否下河游泳,成了一些市民检验河道水质达标的标准。
C.通过这次“个性作文”大赛,使他对写作的信心增强了。
D.有专家指出,运动过少是导致部分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
(解析:A项中不合逻辑,应将“纠正”和“指出”互换位置;B项中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应删去“能否”;C项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应删去“通过”或“使”。
) 4.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B)阅读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活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这句评价对应记叙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
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感到悲伤。
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来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二、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参考答案: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时恰在除夕夜,一边是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一边是不幸的消息传来。
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
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三、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参考答案: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XXX。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头正响着鞭炮,万想别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内心马上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辞仪式之后,总想写点啥,一则讲讲自个儿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
可是一迟延就三个月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啥呢?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别胜写;二是遗体告辞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差不多简明扼要地讲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脚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别着再费辞。
但纪念文是还要写。
为了别重复,计划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别见于或别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固然懂他,那是上学阶段,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不过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尽管别能讲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讲别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讲,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往后别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事情非常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别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如此,行为也是如此。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别厌,诲人别倦,何有于我哉!”两处基本上孔老夫子以为虽心憧憬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所以,我常常跟不人讲:“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别厌,诲人别倦,因此确是人之师表。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阅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阅读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
可是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什么呢?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
但纪念文是还要写。
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
3.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导语设计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也是他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
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家,却时时在反省自己。
我们呢?我们是否能深刻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2.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修改文章 待人厚 送客 复信
作文做人
律己严 力求完美
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 速读课文,梳理思路。
(重点)
2.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难点)
3. 理解写法,把握形象。
(重点)
4. 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难点) 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因小见大的写法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行文平易、内涵深厚
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效仿叶先生品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