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
咨询心理学讲义

心理咨询正是遵循这种科学的法则,来处理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它做出的任何决定,无论是诊断或是咨询,都必须依据事实,依据严格的科学规定;不能只凭个人经验或利用求助者对心理学的盲目信任去指导患者。宗教,尽管它能够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一些安慰,起到心理平衡的作用,但绝对不能等同于科学的心理咨询。
(二)普遍联系的观点 所谓普遍联系的观点,是一种整体观念。无论在资料整理、形成诊断、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咨询方案以及实施咨询方案时,都必须把握各类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既能考虑心理、生理及社会因素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又能综合运用各种咨询方法,以使咨询工作准确有效。
二.“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 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中、外不同学者将心理咨询解释为各种不同的说法。 1.罗杰斯(1942) :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 2.威尔森等(1949) :A、B两个人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受过心理咨询专门训练的A,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B提供援助的过程。 3.陈仲庚(1989) ,心理咨询应明确三个问题:(1)待解决问题的性质;(2)咨询师的技术;(3)所要达到的目标。
2.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观点。 引起求助者心理困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互为因果综复杂。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不仅有横向的交叉,也还有纵向的联系。这就要求咨询人员既能够分析同一时间内各种因素对心理问题的影响,又能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的各类事件对当前心理问题的影响。
3.整体性观点 人的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决不是孤立的,他总是和人的整个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在整体的心理活动中,有一个方面出现问题,便可“牵一动全身”。认知、情绪、情感、动机、行为永远是互相联系的. 如一个中学生,因成绩急剧下降,由父母陪同前来咨询。孩子在咨询师面前表现的可能是学习能力问题,但是当仔细了解之后,发现除了学习能力障碍而外,他还有自信不足、情绪低落等问题。按整体性的观点咨询更好。
心理健康问题的年龄差异与处理方式

心理健康问题的年龄差异与处理方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而这些问题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和处理方式。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年龄层面上的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儿童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1. 自我认同问题在儿童阶段,孩子们开始逐渐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
他们可能会面临对自己的价值和地位产生疑惑的问题,特别是在面临同龄人竞争和社交关系的时候。
这时,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树立自信心。
2. 学业压力随着学龄期的到来,儿童开始接受形式化的学习。
学业压力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兴趣和动机,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和积极的学习环境,减轻他们的学业压力。
3. 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起着关键作用。
当家庭存在矛盾和冲突时,孩子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焦虑。
家庭成员应该积极沟通和互动,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儿童提供安全和支持。
二、青少年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1. 自我认同与身份危机青少年时期是个探索自我和建立自我身份的阶段。
他们会面临诸如性别认同、职业选择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引发身份危机和心理压力。
对于青少年来说,理解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倾听他们的心声,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2. 学业压力与人际关系问题随着升学压力的逐渐增加,青少年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
同时,他们也会面临同伴关系的考验。
在这个阶段,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帮助青少年发展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应对学业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困难。
3. 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预防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和预防方法。
此外,家长也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关注,建立良好的家庭沟通和支持机制。
第四节不同年龄段所心理咨询

孔子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时说: 孔子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时说:“吾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面临的人生发展课题
心理的毕生发展(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 心理的毕生发展(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
二、少年期(青年前期)的心理咨询 少年期(青年前期)
1、少年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 2、男孩13~16岁 女孩12~14岁
(一)发展阶段特征
1、心理咨询场所由游戏室转移到普通的心理咨询 、 室;咨询过程中除重视来访者用语言表达的意思 外,需将来访者的信件、日记、诗歌、画、漫画 需将来访者的信件、日记、诗歌、 等作为辅助手段; 等作为辅助手段; 2、针对期“心理性断乳”特点,注重建立相互信 、针对期“心理性断乳”特点, 赖的咨访关系; 赖的咨访关系; 3、并行咨询 、
幼儿、儿童、 第一单元 幼儿、儿童、少年期的心理咨询
一、幼儿期、童年期的心理咨询 幼儿期、
1、三岁之前:安全感 2、三岁之后:安全感与情绪泛化 3、心理障碍:多以行为障碍为主 4、 4---6岁的儿童,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系 统开始萌芽,开始关注与自尊、自信相关 的信息
(一)发展阶段特征
1、通过向儿童提供游戏咨询室,由儿童的行动、身体症状 通过向儿童提供游戏咨询室, 儿童的行动、 表现出儿童的内在问题,是这一时期的心理咨询(治疗) 表现出儿童的内在问题,是这一时期的心理咨询(治疗) 的第一个特征。 的第一个特征。 2、当父母或监护人领儿童来心理咨询时,需要提高并维持 当父母或监护人领儿童来心理咨询时, 儿童前来咨询的自发愿望。 儿童前来咨询的自发愿望。 自发愿望 3、儿童的咨询面谈往往与父母(或监护人)的咨询面谈同 儿童的咨询面谈往往与父母(或监护人)的咨询面谈同 时进行,这是第三个特征。 时进行,这是第三个特征。
基础心理学之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问题

一、幼儿、儿童、少年期的心理咨询
(一)幼儿、儿童期心理咨询
1、3岁前安全感的满足
2、4~6岁:自尊、自信的建立
(二)少年期的心理咨询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人,特别是成人对他们的态度,对其心理与个性顺利发展至关重要。
二、元青年时期的心理咨询
(一)早年是否养成的良好的个性和锻炼出相应能力对青年期应对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至关重要。
(二)青年人心理问题的特征:为进取而处在不间断的焦虑中
此时,学习好是社会和家庭需要的焦点,而考试又是反映这一焦点的唯一形式。
他们所以焦虑紧张,是因为各种原因使学生没有把社会和家庭的需要变为自身的需要
三、中年人的心理问题
(一)因为青年时期个性发展不甚完整,或是因为能力不足,或是认知水平的局限等,各种需求对中年人来说已经是超负荷压力
(二)社会、家庭和自我的需求的重压下产生心理问题,是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
(三)中年后期,常常在认知方面表现出对躯体健康的自信心不足,因此造成焦虑或抑郁情绪。
这种不良情绪加上原有的人格特点,往往表现为疑病倾向。
四、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一)老年期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个体差异大
(二)老年是人生中全方位的失落阶段。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
1.幼儿、儿童、少年期的心理咨询
(1)幼儿、儿童期的心理咨询
对3岁以前的婴儿来说,心理发展的最大威胁是安全感得不到满足。
对于一个3岁以后的幼儿来说,虽然他与外界信息沟通的范围更广,但是安全感仍然是重要的。
0-5岁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家庭环境的影响在这一时间段内至关重要,即来自父母的关怀和照顾。
由于儿童不能像成人那样通过丰富的语言来宣泄内心的压抑,所以心理障碍更多以行为障碍为主,如多动、缄默、多余动作、攻击或退缩等行为。
(2)少年期的心理咨询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人,特别是成人态度,对他心理与个性顺利发展,至关重要。
少年产生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原因,除学前期家庭不良教养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入学以后,成人的错误对待,特别是教师的错误对待。
2.青年时期的心理咨询
青年人经历了少年阶段之后,来不及做充分的准备,便面临着新的任务,如升学、就业、恋爱、社会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迅速扩充知识的需要和为实现少年理想而奋斗的决心等
3.中年人的心理咨询
中年人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他们凭借丰富的生活阅历、成熟的个性和顽强的毅力、准确的判断力、周密的思考,支撑着人类社会的大厦。
在社会、家庭和自我的需求重压下产生心理问题,是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
4.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老年人的主要心理需求如下:
(1)健康和依存的需求。
(2)T作的需求。
(3)安静的需求。
(4)尊敬的需求。
心理咨询师三级-不同年龄段的咨询

幼儿、儿童、少年期的心理咨询青年时期的心理咨询中年人的心理咨询老年人的心理咨询3岁以前:心理发展的最大威胁,安全感得不到满足(个体保存的本能是第一本能)3岁以后:安全感很重要特点:儿童蒙受惊吓后,情绪很容易泛化:大脑皮层功能尚未完善,内抑制力差,大脑的分化能力不足儿童的情绪结构比较简单,情绪的内容多与个体保存本能、安全感和其他生物需要有关只有直接威胁到儿童安全时,才形成所谓心理压力儿童心理障碍的内容与形式:心理障碍更多以行为障碍为主,如多动、缄默、多余动作、攻击或退缩行为等等4-6岁的儿童:已经开始有简单的道德观念,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系统开始萌发,为此,他们开始关注与自尊和自信相关的信息,在这时,成人的言语或态度,对他们至关重要。
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虽然开始评价自我和他人,但由于尚未掌握准确的标准,没有足够的识别和判断能力,所以对许多事情的价值,都是唯成人的意见而是从。
成人对他的评价,可以影响他们的人格发展。
如果成人在这一阶段上由于语言不慎而伤害了孩子,其后果可能是严重的。
少年期的心理咨询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心理障碍的原因:学前期不良教养的影响;成人的错误对待厌学问题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冲突:(1)学习压力(2)恋爱与性压力(3)人际交往压力(4)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等行为问题:包括厌学、家庭内暴力、出走、自杀、反社会行为中年:压力大。
在社会、家庭和自我的需求的重压下产生心理问题压力问题职业荒废问题婚姻问题自我重新认识,寻求生活意义和价值心理问题易受自身经历的影响事业发展与工作满意度问题老年人常见问题:退休带来的个人价值问题生病(慢性病或严重病)对情绪的影响痴呆对死亡的恐惧老人虐待问题贫穷、孤独、丧亲、残疾等七、婚恋、家庭心理咨询(一)恋爱问题的心理咨询什么叫爱情生物本能——性爱心理需求——情爱依附本能(社会本能的需要)——恋爱特点:非理性内省体验:冲突爱情应考虑的元素1、生物因素年龄、外貌、健康因素2、经济因素收入、创收开支方式、挣钱的潜力3、社会因素家庭、父母婚姻状况、对方童年是否幸福、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是否门当户对)4、心理因素自尊心、自主能力、同情心、性人格完整(二)婚姻问题的心理咨询婚姻要点情爱理解相互依附咨询原则1、必须遵守与婚恋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但是,与求助者的谈话内容,应当是法学、伦理学之外的心理学知识;2、在心理咨询中,对恋爱问题,必须依据爱情的定义去判断爱情的质量,而后才能进行疏导;3、用理性来警示非理性的恋爱生活。
第六章 第三节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

第六章第三节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1、简述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可分为三类:1、精神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2、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3、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的精神病患者。
2、简述心理咨询如何帮助求助者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
受不合理行为模式困扰的求助者,若想改变自己的现状,必须在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下,建立一种新的、合理的行为模式。
只有按这种合理的行为模式生活,他的行动才可以变成“新的有效行为"。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启发、鼓励和支持求助者建构“新的有效行为”,可通过公开和直截了当的形式,如明确的建议和具体的指导,也可以通过含蓄的、间接的或暗示性的方式,如使用类比、列举他人成功的事例,等等.解除心理问题的要害,不在于求助者能否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欲望,而在于求助者能否将合理的思想和欲望付诸行动。
3、简述心理咨询的分类.(一)按性质分类:1、发展心理咨询2、健康心理咨询(二)按咨询的规模,有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1、个体咨询个体咨询的形式,是咨询师与求助者建立一对一的咨询关系.2、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向求助者们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
(三)按咨询时程1、短程咨询在相对短的时间内(1-3周以内),完成咨询。
2、中程心理咨询在1-3个月内完成咨询。
可3、长期心理咨询在遇到严重心理问题或者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时,可采用长期心理咨询,一般用时在3个月以上。
(四)按咨询形式1、门诊心理咨询2、电话心理咨询3、互联网心理咨询4、简述心理咨询中鉴别诊断的主要内容。
1)症状定性――按症状的表现确定其性质。
2)症状区分――将已经定性的症状和在现象上与其相近、性质相类似的其他症状做细致的区分,并做出明确判断。
3)明确鉴别诊断的关键症状和特征。
(如,有无自知力)4)按现行的症状诊断标准,进行鉴别诊断。
5、简述咨询方案的制定应包括的内容。
咨询方案是心理咨询实施的完整计划,它是心理咨询进入实施阶段必备的文件。
咨询心理学知识点

咨询心理学知识点第一节概述一、心理咨询产生的学术背景1、高尔顿 1882年,测量法研究心理活动个别差异;“自由联想”方法的建立2、卡特尔 1890年,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的论文3、韦特默 1896年,开办儿童行为矫正诊所(宾西法尼亚大学)4、比内-西蒙 1904年,编制智力测量5、大卫 1907年,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6、帕森斯 1908年,职业指导二、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罗杰斯:通过与个体的连续的直接的接触,响起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陈仲庚:心理咨询应该说明三个问题:①待解决问题的性质;②咨询师的技术;③所要达到的目标。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
三、关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定义:“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异同:在操作上:心理咨询是不太规范、不太标准化的;心理治疗是规范化、标准化的着眼点:心理咨询“协助解决”;心理治疗“矫治”四、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1)心理咨询师应有的思维方式及态度:①唯物主义观点②普遍联系的观点:a)心身一体的观点:心理和生理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求助者常有心理问题躯体化的倾向,即把心理问题表达为各种躯体不适,有时候,又可以将生理欠佳体验为心理不适b)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观点:引发求助者心理困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互为因果,错综复杂c)整体性观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认知、情绪、情感、动机、行为永远是互相联系的。
求助者的问题不是静止的和孤立的。
整体观点可以使我们将各种咨询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③限制性观点:a)咨询师的职责不是无限的,心理咨询的任务只是解决心理问题;b)心理咨询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每次咨询时间的限定也不是绝对的;c)心理咨询禁止咨询师与求助者在咨询室之外进行任何咨询活动;d)心理咨询目标的确定必须根据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性质、咨询的复杂程度、咨询师个人实际能力来决定,它不是任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演可是有偿的哦。 • 孩子继续打滚,只是边滚边用眼睛看是咨询师和父母。 • 咨询师从抽屉里面拿出一把硬币:小朋友,现在你开始有偿的表演,你每滚1次,从
年龄必须是一个予以考虑的重要因素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
人从出生到死亡是精神活动的连续体,在这个连续体的不同 发展阶段上,心理活动各有其特征
一般心理活动、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也是如此 心理问题的性质、表现方式,不同年龄阶段各有其差异
3
一、幼儿、儿童期的心理咨询
对婴幼儿而言,安全感是最重要的
3岁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大威胁是安全感得 不到满足
• 第二、作为父母要合理适度满足孩子必要的生理及心理 需求。
• 第三、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决不代劳。例如可以让孩 子自己吃饭、穿衣、洗手绢等,还可以让孩子为大人 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孩子在服务自己和他人的 过程中,就能体会到做事的乐趣,逐渐提高生活自理能 力。
儿童遭到惊吓,情绪很容易泛化
因为他们的大脑皮层功能尚未完善,内抑制能力 较差,大脑的分化能力不足
• 这是亲子依恋缺失导致的一种补偿行为,缺少和家长正常情感依 恋的孩子,很容易转而寻求外界的情感补偿。这种情感依恋缺失 的补偿现象在女生中更为明显。
• 案例一、彬彬(化名),男,15岁,在私立贵族学校读 初三。脾气暴躁,在家稍有不顺心就大发雷霆。从初二 开始经常上网逃学,初三下学期死活不进学校。母亲自 述:由于早年与丈夫一起经商,生育较晚,彬彬出生后 把全部心血都放在孩子身上,一直到孩子上小学三年级 时还给孩子刷牙、擦屁股。孩子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不 能一个人处理完全属于自己的事情,在家庭里一切必须 以自己为中心,成了一个四肢健全的残疾人。
第四节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
幼儿、儿童、少年期的心理咨询 青年时期的心理咨询 中年人的心理咨询 老年人的心理咨询
第一单元 幼儿、儿童、少年期的心理咨询
2
同样的事件,对儿童和成人来说,意义绝对不同, 其心理效应的效价也不同
幼儿尿床不会成为心理负担 成人则可产生高度焦虑
不同年龄阶段的求助者进行心理咨询和评估心理 问题时
• 案例一:一位年轻的妈妈因为患抑郁症前来做心理咨询 调整。她本来家庭很和睦,丈夫很爱自己、公公婆婆也 很疼爱自己,孩子出生后一直是公公、婆婆照看,即使 是坐月子,晚上都是婆婆照看,孩子饿了,就抱过来喂 一下,自己不用为照看孩子费心,很早就上班了,同事 们都很羡慕自己。但慢慢地自己发现孩子跟爷爷奶奶特 别亲,跟妈妈总是像隔了一层什么似的。有时候带孩子 去超市买东西,因为平时跟孩子在一起时间少,总想补 偿她一些什么,想给孩子买吃的玩的,可是孩子什么也 不要,而是回家向爷爷奶奶要,这让她这个当妈妈的很 伤心,晚上带着宝宝回家去,可是等到睡觉的时候,孩 子说想爷爷奶奶了,(孩子每天都跟爷爷奶奶睡觉)。 妈妈说,那你回去妈妈也很想你啊,孩子说,那你看我 的照片吧,妈妈无语了,本来孩子应该是和妈妈最亲的, 可是现在呢,妈妈成了一个外来人,当妈的怎能不伤心, 怎能不难过呢?由此感觉是婆婆抢走了自己的孩子,与 婆婆的关系也越来越不好。
• • 咨询师点评:孩子的许多不良行为是父母帮助形成的。当孩子耍泼时,父母往往会丧
失原则去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这会让孩子从自己的耍泼中获得好处,满足自己的无 理要求。多次以后孩子就会一直通过耍泼来达到自己的无理意愿。
4-6岁的儿童:
开始有简单的道德观念(道德他律阶段) 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系统开始萌发 开始关注与自尊和自信相关的信息 尚未掌握准确的标准,没有足够的识别和判断
房间的这端滚到另一端,我就给你一块钱。 • 孩子滚了一次,咨询师放下一快硬币在他身边。边放边说:1圈,2圈,3圈。。。。。
10圈。好你已经10圈了,挣了10元钱了。继续努力,争取破世界记录。 • 当孩子听到这话时候,立刻翻身爬起来,也不哭了。 • 咨询师:小朋友,你怎么不滚了,这里还有一把钱哦。 • 男孩子:你取笑,我才不上当喃。 • 这个时候,孩子的父母忍不住笑了,孩子跑过去,躲到父母身后。
儿童的情绪结构比较简单
情绪内容多与个体保存本能、安全感和其他生物 需要有关
只有直接威胁到儿童安全时,才能形成压力
儿童的障碍多以行为障碍为主
表现为:多动,缄默,多余动作,攻击或退缩
P455案例
10
• 耍泼的孩子 • 前来咨询的是三口之家,父母和9岁的儿子。父亲带着孩子在外
面,母亲先进咨询室。
• • 母亲:我的儿子很任性,耍泼。一有不如意,他就会哭闹,甚至
在地上打滚。家里有客人在也是那样,在学校里面也会。真让我 丢脸。 • 咨询师:孩子这样的情况有多长时间了。 • 母亲:从3岁开始就这样,都是我母亲惯的。 • 咨询师:当孩子因为不如意哭脑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做的喃? • 母亲:我们会劝他不要哭,那么大的孩子哭很丢脸。 • 咨询师:你们劝解之后孩子会怎么样? • 母亲:孩子哭的更厉害,有时候还要骂我们,抓我们。 • 咨询师:然后喃。 • 母亲:我就是好答应他的要求,不然他会在地上打滚2-3个小时, 一直不起来,边滚边哭,有次声音都哭哑了,哭得没有呼吸,脖 子和脸上都出现了小血点。
• 适度的亲子依恋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孩子会通过这 种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定,并按 照这种自我认定去塑造自己。因此,适度的亲子依恋有 助于建立孩子的自我信任感,和对他人的信赖感,从而 影响他未来的生活。
• 建立适度依恋要注意以下几点:
• 第一、父母要参与子女的抚养,如果幼儿与父母不在一 起或者孩子由其他人代养,子女和父母缺乏在一起的时 间,必然会导致亲子依恋缺乏。
• 在咨询中了解到妈妈在生梅梅之前,因为丈夫的反对和当时客观 条件的艰难,不得已曾经堕胎三次,对此梅梅妈妈一直内疚自责, 对其丈夫也一直耿耿于怀,夫妻感情很淡漠。母亲虽然很爱梅梅, 但这么多年总是经常自觉不自觉的流露出对前三个堕胎孩子的怀 念(梅梅本人并不知道妈妈曾经堕胎三次),这种情况让梅梅总 是感觉自己好像是多余的,内心一直没有安全感和家的归宿感, 知道父母爱自己但却亲近不起来。经过几次心理咨询后,梅梅真 正了解到自己和那个男孩子所谓的“谈恋爱”,只是希望给自己 的内心找一个依靠,自己的内心太孤独了!
个体保存的本能是第一本能 3岁后的幼儿,虽然对外界信息沟通的范围更广,
但安全感仍是重要的 个人占有欲不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部分
婴儿安全感的案例
4
亲子依恋是孩子在两岁前与母亲或主要抚养人之间建 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纽带。
母亲不仅能满足婴儿的生理上需求和情感的“饥饿”, 而且是孩子心理上的“安全岛”和快乐的源泉。只要 母亲在他身边,他就能安心、愉快地玩耍,探索周围 的环境。这种早期依恋形成的能力和需要根深蒂固地 附着在我们的生命中。
此产生成人歆羡 成人歆羡背后的动力是儿童希望能掌控环
境、获得自由的需要
模仿成人角色 成人依赖与服从 自由成人假设
16
㈢两极性思维与行动性思维
两极性思维:线形思维、非黑即白、非好即坏 行动性思维:思维总是和行动联系在行为更多的受当前知觉及其感受所控制 对情境的感知及其引起的心身反应控制着儿童
• 案例二、娇娇(化名),女,18岁,是家里的独生女, 从小父母、爷爷奶奶就都宠着她,除了学习方面对其严 格要求外,其他方面都依着她。当娇娇十八岁上大一的 时候还什么都不会做,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都由家长包 办了。她不会和同学交往,不会洗衣,不会整理自己的 东西……虽然读大学后母亲经常来学校帮自己拾掇,但 她和室友的关系依然不可挽回的变得越来越糟糕,因为 她从来了不打扫寝室卫生,我行我素。在与同学多次爆 发激烈冲突后,娇娇开始对学校恐惧,再也不愿意回到 学校,一个人在家天天上网,同样是一个四肢健全的残 疾人。
• 咨询师:等会我们让孩子进来,如果他有不合理的要求,你们不 要答应,我们看看他的情况,我来处理怎么样?
• 母亲:好了,老师。我们完全配合。
• 然后母亲出去,孩子的父亲进来,咨询师与父亲做了简短的交流以后,孩子带进了咨 询室。
• 孩子进来以后,对咨询老师笑了下,叫叔叔好。然后直奔电脑而去。咨询师阻止了他, 孩子立刻转回去向父母求救。父母告诉他是老师的电脑,需要老师同意,孩子要父母 给自己打开,父母没有理会。孩子楞了下,立刻大哭起来,父母没有理会,孩子开始 骂“坏妈妈,坏爸爸”,母亲的脸色紧张起来,要去安慰孩子,咨询师用手势提醒母 亲。孩子开始抓母亲,母亲坚持着,一会孩子倒在地上,打滚。母亲开始露出心疼的 表情,但是没有行为。
的行为,高兴-做;乏味-不做
㈤语言限制:理解儿童的语言
17
链接:幼儿、儿童期心理咨询的策略
耐心和关心
关注和非关注
行为训练
意象对话、绘画的方法、箱庭
游戏的方法
在游戏中,宣泄情绪,学习责任和规则,重新 体验挫折,重要的情绪经验通过游戏被表达和 重新赋予意义
疏泄疗法:情绪疏泄、精力疏泄
改善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20
链接: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点
㈠青春期 从生理现象看
青春期是生理现象,指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以 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身体形态、生理、生化、内分泌 的突变阶段
第二性征出现
从心理现象看
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对自我的突然发现和性意识的猛醒 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强烈的独立意识、成人意识和内 心体验的复杂与深刻;二是开始克服自我中心,把自 己放入社会生活大舞台
早期这种强烈的依恋正是婴儿日后建立各种其他关系 的基础。
• 案例一、梅梅,女,15岁,正在读初三,因为早恋严重影响自己 的学习而自己又不能自拔,和父母一起前来做心理咨询调整。在 心理咨询中梅梅自述:“我也希望和那个男孩分手,但是我也不 知道怎么回事,就是分不了,每当看到妈妈为我伤心,我都心痛 不已。很多时候冷静下来,发现自己内心深处也并不是很喜欢那 个男孩,和那个男孩在一起,也有让自己不舒服的地方,有时候 他试图做出进一步的亲密行为,我不想这样,我们还小,但却不 知道如何更好的拒绝。更重要的是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专心学习, 但是分开后总是莫名的烦躁,内心很不安全,很希望有一个人能 陪自己说说话,所以不久我们又在一起了,就这样反反复复多次, 最后总是分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