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_1580_1644年_曹树基
浅述《温疫论》下法的应用

浅述《温疫论》下法的应用摘要: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了瘟疫的感染、传播途径,并对前人的不足之处给予了指出,批评了时医的缺点,总结了瘟疫的传变、治疗和用药情况。
其中对于下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本文对《瘟疫论》中的下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温疫论》;下法;应用《温疫论》成书于明朝崇祯年间,大约1642年前后。
时值吴县连年疫病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幸存。
”《温疫论》原序中也写有“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
”[1]的记载。
1997年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变迁(1580—1644)》中将吴又可《温疫论》中的大疫定为鼠疫。
基于多年的临床经验,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创造性的提出了“戾气”的概念,提出了瘟疫的感染、传播途径,指出了前人的不足,批评了时医的缺点,总结了瘟疫的传变、治疗和用药。
其中对下法的论述发人深省,本文试粗浅论述《温疫论》中下法的应用。
1为何重视下法《温疫论》中之所以重视下法,多用承气汤,是因为瘟疫的特点。
从发病和传变的角度看,“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
”戾气从口鼻进入人体,定居在膜原。
“然不溃则不能传,不传邪不能出,邪不出而疾不瘳。
”[2]邪气不溃散,便不会传变,不传变则邪不能排除,邪不能排除,则疾病不会痊愈。
然由于膜原的位置在半表半里之间,传变无外乎向外向内两个方向。
《温疫论·统论疫有九传治法》中有详尽的论述:传变“有先表而后里者,有先里而后表者,有但表而不里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表里偏胜者,有表里分传者”,此后还有“表而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而又分传者”。
九传中除但表而不里者、表而再表者、表盛于里者,均需使用下法。
感邪之初,邪在膜原,半表半里之间,用达原饮,“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
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兼论传统时代的“天人合一”观一问题的提出鼠疫(plague)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
中国历史文献中的鼠疫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中记述的恶核病:“恶核者内裹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皮肉燥痛,左右走身中,卒然而起,……不即治,毒入腹,烦闷恶寒,即杀人。
”这是鼠疫学界公认的对腺鼠疫的科学描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录之一。
根据现有的研究,中国大范围的鼠疫流行至少有三次,14世纪的鼠疫大流行造成口大量死亡;这次鼠疫通过蒙古军人的西征,传入中东和欧洲,引发影响深远的“黑死病”[1]。
16~17世纪的鼠疫大流行那么与当时的旱灾与人民起义互为因果,在华北地区即造成一千万人以上的人口大死亡;其中17世纪的鼠疫流行成为导致明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 。
19世纪中叶云南回民起义时期,鼠疫的大规模流行使人口死亡亦以数百万计[3] 。
除了这三次大规模的鼠疫流行外,历史时期,在蒙古、东北、陕西、宁夏、山西、青海、、河北、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等地,均发生过规模不等的人间鼠疫流行,累计造成的死亡人口相当可观[4] 。
很显然,中国的鼠疫流行范围广阔,历史悠久,构成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关于中国鼠疫是内源性的还是输入性的,国内外学者存在不同的看法。
以19世纪云南鼠疫为例,“几乎所有的中外学者都认为第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起源于云南,并认为云南是一个古老的家鼠鼠疫疫源地;但又都断言云南不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并谓云南的鼠疫是输入性的”[5],即从印度和缅甸直接或辗转传入的。
然而,1974年,云南鼠疫工作者从云南剑川县的中华姬鼠中别离到鼠疫菌,证实了滇西存在着鼠疫自然疫源地,学者们称为滇西纵谷大绒鼠齐氏鼠疫源地[6] 。
在滇西纵谷大绒鼠齐氏鼠疫源地中,存在假设干个鼠疫动物病的好发地区。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历史上 疫病
历史上的疫病:天花、鼠疫、 黄热病、斑疹伤寒、西班牙流感
疫病防治措施:改善公共卫生条件
研究疫病防治方法
历
建立疫病救治机构
史 上
理论体系:扁鹊:四诊法 《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的
临床治疗: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疫 病
中医药
与 的成就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葛洪《肘后备急方》治疗疟疾 孙思邈《千金方》临床百科全书
——《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思考4:西医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健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西医院校建《立高起等来小,学培卫养生教科书》医(疗1机90构3年的)近广代告化词。:西“式医院在大 了相当数今量亟的译西此医类人之才书;,以饷吾国城民市。逐凡步有建保立种,之医责疗,条而件知大为改善;
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肄习之。” 东北鼠疫肆虐,伍连德等大量医护人员参与到控
—— 《 史 记 · 扁 鹊 仓 公 列 传 》
《黄帝内经》 书影
中医临床诊断
中药学发展成就突出
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
附释名为目。次以集解、辨疑、
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
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
上 自 坟 典 , 下 及 传 奇 , 凡 有 相 关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
糜不备采。
府颁布的药典。有文
——王世贞《<本草纲目>原序》 有图,图文对照,便
于学者学习。开创了
药学著作的先例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焕发新的生机
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 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 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 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 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 取方法。……中国医药学是一个 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 提高。
肆虐十年、死者千万、压垮大明,崇祯六年爆发的鼠疫到底有多恐怖

肆虐十年、死者千万、压垮大明,崇祯六年爆发的鼠疫到底有多恐怖关于明朝的灭亡,明朝自身的问题固然是主因,但明末的天灾和气候异常同样极为致命,尤其是崇祯六年(1633年)爆发的这场持续长达十年、波及陕晋、华北数省的鼠疫,更是成为了压垮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么,这场瘟疫到底有多恐怖,对明朝的灭亡又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呢?明末天灾人祸和气候异常,乃是这场瘟疫的主要原因根据华北地区明末地方志以及文人笔记的记载,上交大历史学教授曹树基在其论文《鼠疫流行与华北地区社会的变迁(1580-1644)》中写道:公元6世纪、14世纪和19世纪发生的三次大的世界性鼠疫大流行,都曾造成过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口的死亡,给世界历史带来深刻的影响。
这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都与中国有关。
关于这场瘟疫的原因,现代研究普遍认为与气候异常和生态破坏有关。
首先是持续干旱。
受“明清小冰期”影响,明末时期的降水线明显南移,导致北方开始出现大面积持续性干旱,崇祯年间更是出现了罕见的十年大旱,不仅湖泊干涸,就连黄河干流和支流都出现了断流现象,华北地区的降水量更是下降了11%至47%,更有多达23个地区出现了连续四年以上的重旱。
如此大规模的干旱,对于明朝这种传统农业大国,简直就是灭顶之灾,例如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又如陕西“绝粜米市,木皮石面食尽,父子夫妇相剖啖,十亡八九”。
干旱不仅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极大打击,而且导致了水源的急速减少,增加了人畜混用水源的风险,这无疑增加了人感染瘟疫的风险。
其次是大规模蝗灾。
现代研究表明,蝗虫产卵的土壤最佳含水量是10%至20%,因此旱灾的爆发反而更加有利于蝗虫的繁殖,而这便是古人常说的“久旱必蝗”,根据涂斌《明代蝗灾与治蝗研究》的统计,明朝遭受蝗灾的总数达到了967年,平均每年便要爆发三次蝗灾,如果集中到明朝中后期,这个频率则更高。
尤其在崇祯年间的十年大旱中,蝗灾的景象更为恐怖,在《明史》中,旱灾伴随蝗灾的记载,简直如同流水账一般。
【明清史论文丛】20世纪以来明清疾疫史研究述评

【数据库】人大全文2003年文史类专题【文献号】2026【摘要】【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动态【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210【原刊页号】15~23【分类号】K24【分类名】明清史【复印期号】200301【标题】20世纪以来明清疾疫史研究述评【作者】余新忠【作者简介】余新忠,南开大学历史系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300071【正文】1990年代以来,中国疾病医疗社会史不断引起史学研究者的关注,并渐趋形成新的研究热点(参阅拙稿《关注生命——海峡两岸兴起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明清时期,是这些新的研究关注较多的时段,对此的梳理无疑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最新研究动向。
当然,从社会史的视角对历史上的疾疫医疗的阐释离不开以往纯粹疾病医疗史的探索。
现代中国疾疫史的研究是与中国医学史相伴出现的,或者说是附着在中国医学史研究之中的,而且最初的疾疫史研究基本是通史性的研究,因此,明清疾疫史的研究成果大多出现在中国医学史的著作中。
1919年,陈邦贤先生出版了第一部中国医史著作——《中国医学史》,此后三度增改,成为现代中国医学史和疾疫史的开山之作(注:笔者所见为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的影印本(中国文化史丛书之一种,上海书店,1984年)。
关于陈三次创作的情况请参阅赵璞珊《读陈邦贤先生三部〈中国医学史〉》,《中华医史杂志》1990年第1期)。
)。
以后,随着医学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中国疾疫史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参阅靳士英《疾病史研究60年》,《中华医史杂志》1996 年第3期)。
不过,直到1970年代末期以前,这一研究几乎全都由受过专业医学训练的人士担纲。
1980年代以后,在医史学界的研究仍在继续和深入的同时,中外一批历史研究者的加入,使这一研究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由于学医与学史出身者在学术背景和研究思路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以下立足于明清疫病史,结合医疗史从两个方面对以往的研究作一回顾与总结。
中国疾病_医疗史探索的过去_现实与可能

中国疾病 、医疗史探索的过去 、现实与可能
《明清医疗组织 : 长江下游地区国家和民间的医疗机 构》①。梁教授长期从事明清慈善 、救济事业这样与 医药救疗密切相关课题的研究 , 同时又是留法博士 , 深谙法国 年 鉴 学 派 的 学 术 理 路 与 当 时 西 方 史 学 的 趋 向 , 可能正是因为这两方面因素的结合 , 使她成了中 国史学界涉足医疗社会史研究的先行者 。稍后 , 杜正 胜通过对以往史学研究的反省 , 提出 “新社会史”这 一概念 , 并研拟了一个表现新社会史研究对象和内涵 的纲目 , 共十二大项 , 其中 “生命维护” (初作体认) 一项 “基本上仰赖医疗史的研究才能充实它的内容”, 另外 “生命的追求”与 “生活礼俗”等项亦与此不无 关系 。② 这也就是说 , 疾病医疗社会史在杜正胜的反 省中作为一种设想事实上已经付诸实践 , 尽管当时还 基本缺乏实证研究 。与这一理念有关 , 此后一批具有 留学背景的年轻人通过杜正胜的组织和倡导 , 成立了 “疾病 、医疗与文化”研讨小组 , 中国医疗社会史研 究在台湾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③。
·学术述评·
中国疾病 、医疗史探索的过去 、现实与可能
余新忠
目前 , 在中国大陆史学界 , 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 基本 还 是 一 个 较 少 人 注 目 的 非 主 流 的 领 域 。不 过 , 1980 年代以来 , 海内外同仁不时问世的相关研究成果 以及自己近年来的探索与思考 , 均让笔者深信 , 这一 课题的研究必定会是未来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 它不仅拓展了历史研究的领域 , 而且还可能促进史学 理念和方法的更新 。本文希望通过梳理长期以来 、特 别是 1980 年代以来史学界对中国疾病 、医疗和身体 史的研究 , 说明这一研究的兴起过程和对历史学的影 响 , 以及存在的限度和困境 。
庚辛鼠疫与清末东北社会变迁

庚辛鼠疫与清末东北社会变迁作者:李皓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被引用次数:1次1.查看详情 19112.查看详情 19113.查看详情4.奉天全省防疫总局东三省疫事报告书 19125.荣孟源中国近代史历表 19536.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锡良遗稿奏稿 19597.清实录 19878.赵尔巽清史稿 19769.陈旭麓宋教仁集 198110.刘恩涛遗稿:沈阳商会七十五年 198111.姒元翼解放前东北的高等医学教育 198212.《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奉天通志 198313.姒元翼防疫工作的先驱者--伍连德博士 198414.陈邦贤中国医学史 198415.佟冬沙俄与东北 198516.丛佩远.赵鸣岐曹廷杰集 198517.周树模周中丞(少朴)抚江奏稿18.常城东北近现代史纲 198719.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 198720.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 198721.王子平灾害社会学 198822.张建民.宋俭灾害历史学 198823.孟昭华.彭传荣中国灾荒史 198924.陈本善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史 198925.李文海.林敦奎.周源.宫明近代中国灾荒纪年 199026.仲富兰现代民俗流变 199027.李文海.周源灾荒与饥馑 199128.薛虹.李澍田中国东北通史 199129.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 199130.王学良美国与中国东北 199231.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 19923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99233.《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卫生志 199234.《黑龙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民政志 199335.王煜中国社会变迁启示录 199336.李文海.程啸.刘仰东.夏明方中国近代十大灾荒 199437.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 199538.刘翠溶.伊懋可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 199539.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 199640.《黑龙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卫生志 199641.《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辽宁省志·民政志 199642.邓拓中国救荒史 199843.佟冬中国东北史 199844.黄志刚灾害预警--人类行为的越轨和检讨 199845.李经纬中外医学交流史 199846.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 199947.钱刚.耿庆国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 199948.《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辽宁省志·卫生志 199949.齐钟久近代中国报道1839~1919(插图本) 200050.刘云鹏.谭见安.沈尔礼中华人民共和国鼠疫与环境图集(英汉对照) 200051.朱国宏.林尚立.张军中国社会变迁:反观与前瞻 200152.夏明方.康沛竹20世纪中国灾变图史 200153.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 200154.牛成勇目击劫难100年 200255.叶金人类瘟疫报告.非常时刻的人类生存之战 200356.魏健改变人类社会的二十种瘟疫 200357.桑林瘟疫:文明的代价 200358.《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 200459.余凤高瘟疫的文化史 200560.李文海论近代中国灾荒史研究 1988(06)61.李文海中国近代灾荒与社会生活 1990(05)62.戴其芳.张瑞萍论锡良 1992(04)63.李文海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 1993(03)64.黎仁凯论晚清的改革与社会变迁 1994(04)65.马伯英中国近代医学卫生事业的先驱者伍连德 1995(01)66.刘仰东灾荒: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的另一个视角 1995(02)67.于永敏.刘进.王忠云沈阳万国鼠疫研究会始末 1995(04)68.郭蕴深哈尔滨1910-1911年的大鼠疫 1996(05)69.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 1997(01)70.康沛竹晚清期对灾因中社会因素的认识 1997(04)71.康沛竹晚清灾荒频发的政治原因 1999(03)72.马学博.姒元翼东三省防疫处纪略 1999(04)73.余新忠20世纪以来明清疾疫史研究述评[期刊论文]-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2(10)74.张玉法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期刊论文]-社会科学战线 2003(1)75.朱浒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期刊论文]-清史研究 2003(2)76.高超关于肺鼠疫[期刊论文]-中国健康教育 2003(3)77.朱浒社会史视野下的瘟疫与人 200378.陈雁20世纪初中国对疾疫的应对--略论1910~1911年的东北鼠疫[期刊论文]-档案与史学 2003(4)79.李春华记黑龙江省一次特大鼠疫[期刊论文]-黑龙江史志 2003(4)80.窦应泰解放前吉林的四次鼠疫大流行[期刊论文]-文史精华 2003(7)81.杨念群防疫行为与空间政治[期刊论文]-读书 2003(7)82.孟庆云"人见死鼠如见虎"--鼠疫的三次世界性大流行[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8)83.胡勇清末瘟疫与民众心态[期刊论文]-史学月刊 2003(10)84.王旭东.孟庆龙从历史上的鼠疫大流行看瘟疫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经贸导刊 2003(12)85.迟云飞1910年鼠疫杂谈 2003(zk)86.田阳1910年吉林省鼠疫流行简述[期刊论文]-社会科学战线 2004(1)87.池子华.李红英灾荒、社会变迁与流民--以19、20世纪之交的直隶为中心 2004(01)88.刘燕.彤云记1910年中国北方鼠疫大流行 200489.梁志健瘟疫的警示[期刊论文]-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4(11)9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末东北地区爆发鼠疫史料(上)[期刊论文]-历史档案 2005(1)91.清末东北地区爆发鼠疫史料(下)[期刊论文]-历史档案 2005(2)92.曹晶晶1910-1911年的东北鼠疫及其控制 200593.曲晓范清末民初中国东北地区黄天教活动考[期刊论文]-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94.The South Manchuria Railway Report on Progress in Manchuria1907-1928 192995.Wu Lien-teh Plague Fighter:The Autobiography of a Modern Chinese Physician 195996.Carol Benedict Bubonic Plagu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1988(04)97.Wu Lien-teh Plague:a manual for medical and public healthworkes 193698.Carol Benedict Bubonic Plagu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199699.Bridie J Andrews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1895-1937 19961.王银1910-1911年东北鼠疫及防治研究[学位论文]20052.安贵臣.杜才平1911年国际防疫会议背景分析[期刊论文]-台州师专学报2000,22(4)3.马驰骋传统疾疫与近代社会——《东三省疫事报告书》的整理与研究[学位论文]20094.袁熹近代中国最早的防疫工作[期刊论文]-天津科技2003,30(3)5.梅爽鼠疫与谣言——1910-1911年东北鼠疫社会心理史分析[学位论文]20086.李银涛.LI Yin-tao清末东三省鼠疫流行和防治的思考[期刊论文]-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末东北地区爆发鼠疫史料(上)[期刊论文]-历史档案2005(1)8.清末东北地区爆发鼠疫史料(下)[期刊论文]-历史档案2005(2)9.兰殿君1911年,哈尔滨大鼠疫[期刊论文]-知识窗2006(10)10.郑南周树模在黑龙江的内政改革与外交活动研究[学位论文]20071.苏全有.邹宝刚中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期刊论文]-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引用本文格式:李皓庚辛鼠疫与清末东北社会变迁[学位论文]硕士 2006。
霍乱在中国的流行(1817

㊈史地理第十七辑•卓霍乱在中国的流行(1817〜1821)李玉尚_、引言医学界认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在中国疾病史上是重要的一年,因为古典型(Classical biotype)霍乱①在这一年由海外传至中国,从而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琛远的影响。
「,根据现代流行病学的研究,霍乱的病强可分为前驱期、泻吐期和脱水期三个时期:大多数病例起病急,无明显前驱期;泻吐期多以剧烈腹泻开始,继之呕吐,多无腹痛,亦无里急后重,每日大便自数次至10余次或更多,以黄水样或清水样为多见;脱水期一•般表现出神志不安,表情恐慌或淡漠,眼窝深陷,声音嘶哑,口渴,唇舌极干,皮肤皱缩、湿冷、弹性消失,指纹皱瘪,腹下陷呈舟状②。
因而,吐泻与由脱水而引起痉挛就成为古典型霍乱最为明显的症状。
嘉庆二十五年以前中国医籍所记载的“霍乱”症状,经余云岫系统梳理,有吐泻、腹痛、发热、脉绝、手足冷、头痛等二才四种症候爻此种症状为肠胃炎或食物中毒而引起。
古典型霍乱在症状上和肠胃炎与食物中毒引起的疾病相似,故而即使像陈修园、王士雄、田雪帆、王清任等一代名医也不能将其与旧有霍乱相区别,遑论一般民众。
表现在命名上,医家和民众或沿袭旧名,或截取片断病状为病名,故病名不一。
如一些地区医家和民众称古典型霍乱为“霍乱转筋”,此系旧有之名,表示腓肠痉挛,只凭此不能断为古典型霍乱;又如“吊脚痂”为古典型霍乱初传来的俗名,也只表示腓肠痉挛,亦不能仅凭此断为古典型霍乱。
这种情况无疑给我们判断一地是否有古典型霍乱流行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余云岫提出了古典型霍乱与旧有霍乱辨别的标准:“细菌学诊断未行以前,传染力大、死亡率高,及无痛性排便之三大特点,足以鉴别之③不过,古典型霍乱只是传染力大、死亡率高的疾病中的一种。
根据吐泻和脱水时*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曹树基教授的不断鼓励与悉心指导。
初稿完成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葛剑雄、满志敏、王建革三位先生给本文提出多处修改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曹树基一、引 言鼠疫(plag ue)是由鼠疫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死率极高,对于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
公元6世纪、14世纪和19世纪发生的三次大的世界性鼠疫大流行,都曾造成过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口的死亡,给世界历史带来深刻的影响。
这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都与中国有关。
如西方历史学家就证明,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大爆发,与蒙古军人及商人在中亚的活动有关。
而在传入欧洲之前,鼠疫已在北中国地区流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①。
19世纪鼠疫流行源于中国云南,后经广西、香港传向世界各地②。
由于缺乏资料,西方研究者很少涉足第一、二次世界鼠疫大流行中的中国疫区,对鼠疫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不甚了了。
笔者曾对14世纪前后中国鼠疫的流行作过粗略的描述③。
笔者最近的研究表明,关于明代鼠疫的流行,文献的记载要比前代丰富得多,大量的描述见于疫区各地的地方志中。
本文选择明代鼠疫的主要流行区——华北——作为研究的对象,拟对鼠疫的发生、流行和社会影响作一全面的论述。
对于明代华北地区鼠疫流行的研究,前辈学者伍连德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在成功地组织扑灭了宣统三年(1911年)东北地区流行的鼠疫并主持召开万国鼠疫大会①②③④关于伍连德在近代中国医学卫生事业上的贡献,可参见马伯英《中国近代医学卫生事业的先曹树基:《地理环境与宋元时代的传染病》,《历史地理》第十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参见Car ol Benedict :Bubonic Plag ue in N ineteenth -Centur y China (《19世纪中国的腺鼠疫》),M o rden China (April)1988.M icha el W .Do ls :T he Black Death in the Middle Ea st ,Princeto n U niv .Pr ess ,New Jersey ,1977.后,还曾研究中国历史上的鼠疫流行问题。
他的研究对于鉴别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有关鼠疫症状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他说:“在几条有关鼠疫症状的资料中,有一条关于1644年山西东南部潞安(今长治)鼠疫流行的记载特别重要。
地方志的作者不仅记载了患者项部和腋下长有硬血块,而且还记载患者会突然吐血死亡。
就我所知,这是目前有关中国肺鼠疫的最古老的记载。
”①查万历《山西通志》卷二六《祥异》条下记,潞安“万历九年四月初一日,郡城北门无故自阖,是岁大疫,肿项善染,病者不敢问,死者不敢吊”。
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潞安府志》卷一五《纪事》中,则有记载说崇祯十七年(1644年)“秋大疫。
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
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阖门死绝无人收葬者”。
此两条资料综合,则可与伍连德文中所言对应。
他对这两条资料的判读,得到鼠疫学界的认同。
以后医史学界有关中国明代鼠疫的论述,不超过伍连德所述范围。
在对19世纪以前的鼠疫史进行研究中,由于缺乏现代细菌学和血清学方法所作诊断,所以,对鼠疫的判断只能根据文献记载的患者临床症状来进行。
鼠疫是一种传染极快的烈性病,它的潜伏期很短,腺型为2—8日,肺型为数小时—3日。
两种鼠疫中,以腺型最为常见。
腺鼠疫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急起寒战、高热、头痛、全身疼痛,偶有呕吐、瘀斑、出血。
发病间有淋巴组织肿大症状,其部位多在鼠蹊、颈部和腋下。
如不及时治疗则淋巴结迅速化脓、破溃、病情加重,于3—5日内因心力衰竭或继发败血症或肺炎而死。
病情轻缓者则腺肿逐渐消散或伤口愈合而恢复。
肺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于腺型,该病发展迅速,急起高热,伴有全身中毒症状,数小时后出现剧烈疼痛、咳嗽、咳痰,痰中含有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血痰。
抢救不及时,大多于3日内因心力衰竭、休克而死亡。
一般说来,腺鼠疫的病死率约为30—70%,肺鼠疫的病死率高达90%以上。
此外,还有败血型鼠疫,病死率几达100%②。
伍连德所据资料表明明代万历、崇祯年间山西潞安府确实发生过鼠疫。
遗憾的是,在伍连德有关论著发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内医史学界对于明代鼠疫流行情况的研究未见有任何进展,海外却有历史学家著文讨论这一颇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只是海外的历史学家不明鼠疫的症状和机理,统以“时疫”名之。
在有关“时疫”的标题下,不仅可以讨论鼠疫,也可以讨论其他传染病的流行,这类研究在医学的角度看来是太粗疏了③。
也有历史学家推测,此类瘟疫可能是满人在其早期入侵时带进了某些微生物,而汉人尚未对此形成抗体,结果造成了灾难性的人口损失④。
这一历 史 研 究1997年第1期 ①②③H.Dunstan :《晚明时疫初探》(英文版),《清史问题》1975年第3期。
参见黄玉兰主编《实用临床传染病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0年版,第310—314页。
伍连德:《鼠疫概论》(英文版),卫生署上海港国家检疫站,1936年,第14页。
推测的荒谬显然是研究者缺乏必要的传染病知识所致。
尽管如此,上述各家的有关论述对于进一步的研究都是极其重要的,它们构成了本文的基础。
二、万历年间的鼠疫流行(一)山西早在14世纪的鼠疫大流行中,山西北部的大同就可能是疫区的一部分。
《元史·五行志》记载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大同路大疫”,而康熙《山西通志》卷三○中在同一记载中加有“人死者过半”一句。
如果康熙志的记载是真实的,以如此高的死亡率计,这次“大疫”应当是“鼠疫”①。
14世纪大同地区的鼠疫流行似乎并没有向山西南部传播的迹象。
至明代初年,大同以外的山西各府成为北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在明初大移民中,成为华北移民的主要输出地。
大同人口稀少,是卫所军事移民的迁入地,军人中的一部分除来自其他省外,大多来自本省中南部②。
明代中期以后,山西境内的鼠疫有零星爆发。
康熙《山西通志》卷三○记载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太原属石州、宁乡、辽、沁大饥。
石州且疫大作,十室九空,亡饿盈野”。
从石州(今离石)疫情中的死亡率看,此疫亦为鼠疫。
文献中没有找到此疫向邻近州县扩散的记载。
万历年间山西鼠疫的爆发似乎是从北部大同地区开始的。
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③。
从该疫的传染性极强这一点判断,当为鼠疫。
这次大疫还可能波及到太原府境,“万历八年,太原太谷县、忻州、苛岚州大疫”④,疫情不明。
甚至在太原西北部的保德州,“明万历八年大疫流行,灵柩出城者踵相接”⑤,据此可知死亡人口很多,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①②③④《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三○六《太原府部》。
万历《山西通志》卷二六《祥异》。
参见曹树基《中国移民史·明时期卷》第六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能够导致患者人口大量死亡的传染病只有少数几种。
鼠疫、天花(Smallpo x )和霍乱(Cholera )是三大国际检疫的烈性传染病。
其中霍乱并不是中国原有的传染病,而是在19世纪中叶才由国外传入的。
中国古籍中的“霍乱”是指一般的肠道疾病,而不是指由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 e)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中国史籍中多以“痘症”记载天花,且重症天花的死亡率不过为20—40%,故大同“大疫”不是天花。
在急性传染病中,以伤寒(Ty phoid fev er )病人的病死率为最高,为10—47%,亦难超过50%的死亡率水平。
其他各种急性传染病,不见有超过伤寒的死亡率的。
但确切的症状仍然不知。
万历九年,大同府疫情向西部扩散,“九年朔州、威远大疫,吊送者绝迹”①。
同年疫情也扩散至辽州及潞安府境。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肿项,且传染性极强,据此可断定为腺鼠疫。
腺鼠疫临床上的一个显著特征为淋巴结肿痛,肿痛部位包括鼠蹊腺、腋腺、颈腺等,从鼠疫工作者对近代山西省655例腺鼠疫患者淋巴腺肿部位的统计来看,腺型部位以鼠蹊为最多,腋颈次之。
颈腺鼠疫与其他有关颈部位的鼠疫合计约占全部腺鼠疫的12%左右。
对云南省1950—1954年1199例腺鼠疫腺肿部位的统计表明,与头部有关或接近头部的淋巴腺肿大占全部腺肿的16%。
略高于山西的同类部位比例②。
尽管头部或颈部的淋巴腺肿大在腺鼠疫引起的淋巴肿大中所占比例并不很大,但与其他部位的淋巴腺肿大相比,头部和颈部的淋巴腺肿大因外露而特别引人注目。
如民国时人缪安成在《云南之鼠疫》一文中提及清代后期的鼠疫时就曾这样说:“清咸丰、同治年间,昆明有痒子病之灾疾。
又迤东区之曲靖、沾益、迤西区云州(云县)、缅宁(凤庆)等县,传说在同治年间及光绪二十年前后,常有病人在颈部、腋下、鼠蹊部生痒子大如核,患者发高热不日即死。
夏秋新谷登场时,流行甚剧。
”③光绪二十七年《昆明县志·五行志》也有类似表述:“迤西区云州、缅宁等县,传说在同治年间及光绪二十年前后,常有病人在颈部及腋窝部生痒子,患者发高热不日即死。
”1958—1962年在云南西盟县的调查也与上述记载相同:“1917—1918年在靠近澜沧江的勐梭地方见到一种传染病,于下颌、颈部、腋下、鼠蹊等部淋巴腺肿大,剧痛,并常致全家发病,3—4天即死亡……推测可能有鼠疫发生。
”④我们注意到缪氏和《昆明县志》作者以及现代调查者们的表述方式,头或颈部的淋巴腺肿大被放在第一位。
由于缪氏所知一切均来自事后在疫区的调查,所言则为疫区人民对几十年前所发生事件的追述或回忆。
因此,可以认为在鼠疫大流行时,头部或颈部淋巴腺的肿大是最引人注意的。
类似的记载还见于太原府之文水县和交城县。
万历十年鼠疫有继续扩散的趋势,在沁州,“万历十年,天疫流行,俗名大头风,有一家全没者”⑤。
所谓的“大头风”,实为腺鼠疫患者因颈部或耳后淋巴肿大的别称。
19世纪云南鼠疫流行时,当地有称此疫为“大头天行症”⑥的。
这与山西“大头风”的历 史 研 究①②③④⑤康熙《沁州志》卷一《灾祥》。
《中国鼠疫流行史》,第847页。
转引自《中国鼠疫流行史》,第751页。
据中国医学科学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中国鼠疫流行史》(内部印行本),第570—571、770页。
雍正《朔平府志》卷一一《祥异》。
含义是相同的。
直到万历十四年,疫情才传至潞安府南邻的泽州。
有记载称:“万历十四年,泽之州县春不雨,夏六月大旱,民间老稚剥树皮以食,疠疫大兴,死者相枕藉”;“十五年,泽州县复大旱,民大饥,疠疠死之如故”;“十六年春,泽州地震,大疫流行,民户有全家殒没者”①。
平阳府也有类似的疫情发生。
万历十六年以后不再见有类似的记载,但疫情的沉寂只维持了不长的一段时间,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开始,大同府又爆发新一轮的鼠疫流行,“三十八年四月大同属县旱饥,九月疠疫,多喉痹,一二日辄死”②。
所谓的“喉痹”在临床上表现为气管及支气管粘膜极度充血,造成血管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损害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变化,并导致患者的迅速死亡,这是肺鼠疫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