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的主客观因素分析-中国古代史论文-历史论文

合集下载

宋朝灭亡历史作文800字

宋朝灭亡历史作文800字

宋朝灭亡历史作文800字英文回答:The downfall of the Song Dynasty was a result of a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nternally, the dynasty faced political corruption, economic instability, and social unrest.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were often more concerned with their own wealth and power than with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This led to widespread dissatisfaction among the population and weakened the authority of the ruling regime.Externally, the Song Dynasty faced constant threats and invasions from neighboring nomadic tribes, such as the Jurchens and Mongols. These invasions put a significant strain on the dynasty's resources and military strength, further contributing to its decline.In addition, the Song Dynasty's failure to effectively respond to these challenges and adapt to changingcircumstances ultimately led to its downfall. The lack of strong leadership and decisive action allowed the dynastyto be gradually weakened and eventually overthrown by the Mongol-led Yuan Dynasty.中文回答:宋朝的灭亡是由于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

北宋灭亡的原因

北宋灭亡的原因

北宋灭亡的原因北宋灭亡的原因北宋之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很多人指责赵宋重文轻武,导致力量衰弱,最后亡国。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北宋灭亡的原因,希望有所帮助!问题一:北宋灭亡真正原因是什么?其实,北宋之所以灭亡,与其说亡于金国,不如说亡于内耗。

在靖康之变发生前,金国其实发生过一次南侵。

那一次,宋徽宗听闻军报,仓皇让位于宋钦宗。

宋钦宗再三辞让,无奈之下才接过皇位。

接过皇位之后,他大力提拔主战派官员,联合整个汴京百姓共同抵抗,终于将金兵成功击退。

若金兵只是进行一次进攻就此再不南下,那么,宋钦宗就是北宋中兴之君。

偏偏金国被撤之后,提出了一些所谓和谈计划,要求宋军出钱出地,以赔偿金国的种种损失。

宋钦宗以及那些大臣们,为了尽快送走金军,竟然答应了金国无力请求。

在战争上没有得到的利益,竟然在战后谈判上得到。

这让金国上下蠢蠢欲动。

获得一次抵御金军的胜利,也让宋钦宗以及麾下大臣信心膨胀。

在金兵撤退后的几个月间,朝廷里面党争激烈。

宋钦宗开始大力清洗宋徽宗一党。

包括蔡京在内的宋徽宗嫡系被罢黜,就连宋徽宗本人也被宋钦宗一度禁止入京。

太上皇与现任皇帝的矛盾达到巅峰。

甚至有人提议宋徽宗,杀回京城废掉宋钦宗,同样有人提议宋钦宗,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行弑君杀父之举。

总之,朝廷内外斗争激烈。

后来,宋钦宗还是让宋徽宗还朝。

还朝之时,宋徽宗非常低调,与宋钦宗抱头痛哭,父子二人一度恩仇尽泯。

可是,一旦地位稳固,昔日那些宋徽宗身边的老臣们又聚拢起来。

包括宋钦宗,对于主战派官员也并不完全信任。

话说回来,许多主战派官员也只是打着主战的名义打击政敌,包揽大权,真心为国的官员极少。

即便是有那么一两个,可是,与宋钦宗又没啥交情,人家皇帝凭什么信任你,越级提拔你?金国第二次南下,北宋朝廷开始还信心满满。

结果,前线一触即溃,刚刚上台的权贵们在处理国事时还不如之前的蔡京那些老油条们。

带到金兵包围汴京城时,整个都城乱成一团。

那时候就算是宋太祖、唐太宗穿越过去,也是白搭!问题二:与与岳飞齐名的南宋名将刘锜,有何事迹?刘锜有勇有谋,是南宋了不起的'一位名将,顺昌大捷更是杀的金兵闻风丧胆。

北宋灭亡的原因

北宋灭亡的原因

北宋灭亡的原因对导致宋朝319年的兴衰到最后灭亡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起来原因有:一、统治者的无能。

宋徽宗就是一个不学无术,丝毫没有治国之本的野心,只知道贪图享乐。

王安石的变法虽然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在制度上的问题,但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宋朝皇帝毫无进取心,也没有高明的国家治理策略和国家发展战略,只求自保,能坐稳朝庭。

国家逐渐失去凝聚力,民心、士气逐渐低落。

在国防上,朝廷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的军事战略作指导。

连年战争失利,耗费大量钱财,岁岁进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也大大损耗国家实力。

二、贪官污吏当道。

宋朝时期,奸臣、贪官层出不穷,他们有的阴险奸诈、谄上媚下、挑拨离间,有的专权擅国、陷害忠良、投降乞和,有的荒淫奢侈、误国害民。

终此整个宋朝,贪官、奸臣不断,奢靡之风盛行。

宋仁宗时期宋朝经济、文化发展达到最高水品,此后连年下滑,在奸臣贪官把权自重下,宋朝逐渐走向衰落。

三、过重的徭役赋税。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税收名目最多的朝代之一。

正税之外,朝宋地方政府往往以各种方式和名目“增税”,想尽办法从老百姓身上榨取,各地增税的形式不一,各地方政府的法外加税更是多不胜举!几乎无事不税、无物不税。

在宋朝,由于中央榨取地方太过,促成地方再去压榨民间,各地方设置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花样之繁、负担之重,在中国历史上位列前茅。

同时,不严谨的财政管理制度,也让许多地方官员趁机贪污腐化,鱼肉百姓。

四、军队建设缺陷。

由于“重文轻武”的指导思想,武将、士兵虽然待遇很好,但没有明确的军功奖励,士兵、武将几乎没有升迁的希望,军队地位下降。

由于没有良好的管理措施,没有严格、系统的作战训练,没有协同作战的意识,军队反应迟钝,效率低下。

士兵素质差,单兵作战能力低下。

多数士兵参军是为了谋生,灾民、流民、甚至市井流氓无赖充斥其间,还有很多冒名吃空饷的。

在一个缺少严格军事训练、军队纪律的环境下,禁军的士气不高,实际战斗力很低。

高一下宋朝灭亡1000字

高一下宋朝灭亡1000字

高一下宋朝灭亡1000字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存在了近三百年,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期里,宋朝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变迁,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宋朝的灭亡。

下面是关于宋朝灭亡的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期朝代,于公元960年由赵匡胤建立,历经南宋、北宋两个时期。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时期,但最终在面临外敌侵袭和内部政治腐败的情况下,灭亡于1279年。

宋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简要分析几个主要原因。

首先,宋朝的政治腐败给了外敌侵略的机会。

宋朝后期,官员贪污腐败,政府腐败严重,形成了官僚主义体制。

官员们只注重个人利益,不顾国家大义,导致政府无力有效应对外敌的侵略。

同时,宋朝内部政治斗争激烈,皇位争夺加剧了内乱,使得国家的团结和稳定遭到破坏。

其次,外敌的入侵也是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当宋朝东南方向渐渐安定之际,北方的辽、金等少数民族崛起,对宋朝发动了多次侵略。

在金国的入侵下,宋朝南迁至临安,进一步削弱了其对北方的控制,使得国力不断下降。

另外,科技和军事的滞后也是导致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宋朝时期,尽管科技和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军事方面,由于政府对军队的投入不足以及军事技术的滞后,使得宋朝在抵御外敌入侵时处于弱势地位。

特别是在对金国的战争中,宋军多次失利,无法有效抵御金军的进攻。

最后,国家治理的失误也加速了宋朝的灭亡进程。

宋朝实行了以文人为核心的官僚主义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导致了朝廷不能有效地进行改革和应对挑战。

政府的政策不合理,税收过重,加上不断增加的徭役和赋税,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和剥削,加大了人民的负担,导致民变频发,社会动荡不安。

总的来说,宋朝灭亡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政治腐败、外敌侵略、科技军事滞后以及国家治理的失误都是导致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但无论怎样,宋朝在其存在的三百年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最繁华的朝代之一,揭秘大宋王朝的衰败原因

古代最繁华的朝代之一,揭秘大宋王朝的衰败原因

古代最繁华的朝代之一,揭秘大宋王朝的衰败原因引言纵观宋朝历史,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丰富,文武俱全,不止是中国,就是放眼世界也遥遥领先。

正因如此,宋朝的覆灭引发无数人不解,纷纷加入分析灭亡原因的阵营。

对于宋朝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有说制度管理存在漏洞,有说军事能力不够达标,还有人说是奸臣太多,阻碍发展。

然而,细品宋史,其关键原因有三。

经济倒退,毁于一旦宋朝建立后,稳定社会秩序当务之急,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个方面同步进行,最终实现大一统。

随后,统治者大力发展农业,对农具实行大规模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效率。

为了解决全国范围内的荒地,统治者对天下发号施令,鼓励百姓加入开荒,并实行有利政策,当时社会以农耕为主,百姓靠种地谋生,因此在看到政策对自己有利时,干劲十足,荒地面积不断减少。

宋太宗时期,耕地总量直线上升,经改良的新型农具大量出现。

经过改进后的农具不仅为减轻了农民负担,还让产量翻了番,远远超出了黄河一带地区的总产量。

截止到南宋,重心南下以南方地区为主。

农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手工业,使其达到史上最鼎盛的时期,造纸术、印刷术张继面世,两者结合使得宋朝印刷行业有了更大的进步空间。

除了农业、手工业,宋朝经济繁荣也体现在商业方面。

为了提高经济,统治者不再开放草市,不限时间不限地区,甚至还有商贩在皇宫左右两侧的街道做生意,皇帝为感受民间烟火气,还专门命人在圆明园打造商业街。

有了政策的支撑,宋朝商业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大大小小的商铺随处可见。

宋朝经济得以发展,与政策便利有很大的关系,不仅实行不抑兼并,提高土地流转与实际使用率,还支持百姓从商,这便是宋朝繁荣的全部原因。

只可惜,宋朝皇帝也有庸君,其错误决策导致经济不断下滑,直至结束。

唐朝每年进士的名额为三十到四十人不等,且要求极高,可到了宋朝,名额直接增至数百,最多的一次直接达到一万余人。

宋朝领土面积选不足唐朝,可其进士名额为唐朝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以至于官府人员超标,效率非常之低,而这一问题也增加了朝廷的经济负担。

宋朝灭亡原因

宋朝灭亡原因

宋朝灭亡原因宋朝灭亡原因一、是宋朝没有完整的长城防线,无法防守北方强大的骑兵。

(唐朝之过,丢尽河套,拢右,辽东,冀北之地。

)二、是宋朝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敌人,并且一伙强与一伙(唐朝的SB怀柔政策)三、是宋朝接手的是一个国内四分五裂,动乱了二百多年的烂摊子(唐朝之过,等到宋朝统一全国了,恢复国力了,辽国也度过最 ... 的时期了,国力达到巅峰了)四、是宋朝的敌人接连不段,一个敌人刚刚把野蛮战斗力衰退下去。

另外一个更加凶狠强大的敌人又崛起了。

(这还是唐朝的SB怀柔政策)五、是偏偏强大的敌人崛起之时,刚好是宋朝主昏臣庸之时。

以强大对手英明君主统帅的强大铁骑。

对付宋朝昏庸君主的军队。

军队再英雄十倍,也只能多付出鲜血。

再坚强的军队,被一只绵羊统帅,也只能以战死的方式报答自己的国家。

(这是无法避免的,任何朝代都有昏君,宋朝的昏庸是历朝历代最少的,宋朝君主的昏庸体现在对战争把握的无能上,至少没有屠 ... 百姓)六、宋朝是民主国家,民主国家发展科技,发展经济有利。

但是偏偏却是在冷兵器时代。

宋朝发达的科技,经济无法与军力呈现正比。

有钱买不到战马,买不到强大的骑兵,买不到飞机坦克,买不到原 ... 。

(这不是宋朝的过错,在人类历史上,先进不敌落后,文明不敌野蛮,在科技时代以前是常事)七、北方人 ... 狼,屠虎,刚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这个时代,人们天天面临 ... 戮与死亡,这个时期的人们是最凶狠的。

而宋朝的人们生活在安逸富裕的社会,凶狠比不上这些野蛮人(这不是宋朝的过错,是宋朝的不幸)八、做 ... 对钢铁的技术要求比做火炮的要求要高的多,因此人类历史上是先发明火炮,然后再发明火枪。

宋朝发明了火炮。

但是火炮只能有效的用于攻城。

没有火枪,无法对抗蒙古铁骑。

而蒙古铁骑不但有最凶狠最野蛮的嗜血本性,更有先进的技术。

相当于今天,假如有一个国家的人,不但有 ... 人不怕死的精神,更有和美国人一样先进的原 ... 。

北宋灭亡原因述论

北宋灭亡原因述论

画、 游山玩水是他 的强项。上有所好、 下必趋之 , 许多投机分子 通过迎合其需要而得到高官厚禄, 蔡京的得势便是最好 的例子。 蔡京是个投机的政客 , 熙宁时期拥护变法 , 时期又拥护司马 元裙 光, 绍圣时期再倡新法 , 可谓见风使舵 、 反复无常。后来受到反
变法派攻击而被贬, 居杭州期间结交宦官童贯, 因擅长书法得 后
要原因, 同时还与北宋统治者、 体制和党争等诸 因素有 密切关 系。 [ 关键词] 北宋; 灭亡; 腐败 [ 中图分类号] . l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7 —11{ 0)2 02 — 2 1 2 272 90 — 1 0 6 0 9
位, 揭开了北宋历史 上最 黑暗的一页。徽宗是个轻佻 、 放荡之


关 于北 宋灭 亡的 主要观 点
人, 他吃喝玩乐有余, 而治国之术不足。徽宗时期政治腐败主要
表现在 以下 两个 方 面 :
( 与王安石变法有关。该观点截然分为两派, 一) 第一派认
为北宋由于废除王安石变法、 因循守 旧而亡 , 唱着 老调子亡 即“
1重用奸臣, . 祸国殃民。宋徽宗是个贪图享乐之人 , 写诗作
问题 的看法 。 二、 对北宋 灭亡 的看 法
A  ̄绍述变法为名 , d 打击异 己, 聚敛财富, 并成 、 , 李彦 以及王黼、 朱 , 时人
忠贤正直之士之路堵塞 , 钻营奸猾之徒之径大开。徽宗时期除
称其六人为“ 六贼” 。这六 人 成了一个祸国殃 民的统治集团将 组 北宋推向了亡国之路 , 可他们却因受 徽宗重用一直盘踞在统治
北宋的灭亡是由于废止王安石变法、 因循守旧而亡, 不少人持此
观点 。
到赵估的赏识, 升任执政。蔡京执政后 , 打着恢复神宗变法的幌 子, 打击异 己, 遍插党羽 , 聚敛财富、 挥霍无度 , 致使政 局黑 暗不

空言误国——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空言误国——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空言误国——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空言误国——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宋朝可谓是一个辉煌的朝代。

那时,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领先世界。

财政收入创历史新高,社会福利政策即便是现代的北欧国家,也难与其相媲美,远洋船队贸易海外,致令世界各国羡慕。

以致于当今之世,还有人说,愿意选择生活在宋代。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立国三百年的大宋王朝,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争战中,屡吃败仗,“靖康耻犹未雪”,复添“崖山之恨”,竟然遭到两次灭国之厄运。

对于宋朝灭亡的原因,历史学界至今众口纷纭,莫衷一是。

人们奇怪,为什么先进了仍然会挨打?十年前,我的一位专攻宋史的同学,被请去为中共中央政治局某常委讲宋史,事先曾经向我询问应该讲些什么。

我曾经建议,要给那位领导同志讲清楚:为什么宋朝在许多方面都很先进,还要挨打,总是吃败仗,最后被灭亡?剖析宋朝所以灭亡的原因,元朝人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

因为,南宋就是被蒙古人灭掉的。

实际上,元朝人在编修《宋史》的过程中,就对宋朝亡国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总结。

其总的看法,集中体现在欧阳玄的《进宋史表》中。

今见,元欧阳玄《进宋史表》云:“臣等编劘分局,荟萃为书。

起自东都,迄于南渡,纪载余三百载,始终一再期。

考夫建隆、淳化之经营,景定、咸平之润色,庆历、皇佑以忠厚美风化,元丰、熙宁以聪明紊宪章,驯致绍圣纷纭,崇宁荒乱,治忽昭陈于方册,操存实本于宫庭。

若乃建炎、绍兴之图存,乾道、淳熙之保乂,正直用则人存政举,邪佞进则臣辱主忧。

光、宁之朝,仅守宗社。

理、度之世,日蹙封疆。

顾乃拘信使以渝盟,纳叛臣而侵境。

由奸权之擅命,启事衅以召兵。

厥后,瀛国归朝,吉王航海,齐亡而访王蠋,乃存秉节之臣。

楚灭而谕鲁公,堪矜守礼之国。

载惟贞元之会合,属当泰道之熙明,众言殽乱于当时,大谊昭宣于今日。

矧先儒性命之说,资圣代表章之功,先理致而后文辞,崇道德而黜功利,书法以之,而矜式彝伦赖是而匡扶。

虽微董狐直笔之可称,庶逃司马寡识而轻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灭亡的主客观因素分析-中国古代史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也是每一个王朝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通常民族关系处理得当,、经济和文化也会处于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处理不当则往往会处于的境地,甚至陷入危亡之中。

宋代是一个特殊的朝代,从现有研究看,过去所说的积贫积弱观点已受到学术界的质疑和反思。

李裕民先生认为宋代无论经济还是科技、文化等方面与唐代相比,均有过之而不及,谈不上积贫; 而就积弱来说,宋朝与辽、金、西夏以及后来的蒙古在军事上也是旗鼓相当,才不致很快被灭亡。

①可是从对外政策来看,宋庭绝大多数情况下奉行的是保守的以进为退的防守策略。

在与辽、西夏和金乃至后来的蒙古人的战争中,胜少败多,这样的结果要说民族自信心不受影响很难令人信服,一个不自信的民族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就多少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也为其最终的失败买下了伏笔。

北宋政府面对的最大危险主要是来自于辽、西夏和金。

辽和西夏互相借重对方势力来胁迫北宋答应他们提出的议和条件。

宋也往往通过重赏和贿赂等政策来瓦解夏辽同盟,乃至于后来兴起的金人往往借机趁火打,而面对金人的步步紧逼,宋庭又在决策上出现重大失误。

末期的北宋犹如沉疴在身的病人,积重难返。

北宋就在这样一种被动防御、的尴尬处境中被金人结束了160 多年的统治。

具体而论,北宋灭亡既有客观方面难以克服的困难有关,也有主观方面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原因造成。

一、客观原因(一)都城偏居开封,对西部、北部鞭长莫及宋朝都城远在开封,整个西北乃至北部的广大疆域均被西夏和辽及后来兴起的金占领,导致中原地区时常危机四伏。

1004 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割幽云十六州给辽,宋北鄙失去屏障,辽人遂能长驱直入,如骨鲠在喉,长期受辽掣肘。

所以钱穆认为: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

藩篱尽撤,本根无庇。

[1]531不仅对东北显豁呈露,易受威胁。

其对西北,亦复鞭长莫及,难于驾驭。

[1]533陈锋先生亦在《从定都开封说北宋国防政策的演变及失败》一文中认为北宋的灭亡与地形无险可守的弱点有一定的关系,加之太宗及后继诸帝改行消极的国防政策,从西到北被契丹和西夏以及后来崛起的金人所牵制,涣散了北宋的国防能力,最终导致失败乃至亡国。

(二)军粮运输困难由于北宋都城远居开封,遂致另一致命软肋---军粮运输遥远艰险,百姓深以为苦。

《宋史苏轼传》云: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之木栰,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3]10802长途运输导致财伤民劳,严重制约了宋军在前方的军事行动。

范仲淹曾在庆历二年上仁宗《乞先修诸寨未宜进讨》奏议中指出了当时在与西夏战争时这一头疼形势:臣相度前项军需粮草万数不少,必是一两月办集未得。

如令办搬运上项随军辎重粮草,又须用厢军二三万人,必虑诸处厢军数少,起发不得。

或使骆驼骡子一二万头,即山路险隘,与兵马三二百里,转难主管。

若多差人夫,即恐有雨雪之变,崎岖暴露,稍有惊危,便多逃散,抛弃粮草,为贼之资。

[4]652 -653该劄子指出了四个短处,首先筹集粮草的时间过于久长,延误战事,元昊倏忽而来,倏忽而去,岂容一两月之久!其次运输军粮动辄几万人,难以调集。

其三,路途遥远,辗转二三百里,人员难以管理。

其四,遇到恶劣天气或蕃部袭击,难保差夫临时逃散。

这些因素都成为制约北宋在与西夏和辽的战争中难以解决的客观问题。

如宋太宗两次对辽进行①的失败均由于对军粮需求量太大而难以保障前方需求;加之西北地势崎岖险阻,运输艰难,百姓不堪重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的失败。

(三)西夏、辽资源短缺,必须向外获取生存空间西夏从李元昊称帝以来,国力日益壮大。

所据地盘据《宋琪列传》载:东自河西银、夏,西至灵、盐,南距鄜、延,北连丰、会②。

厥土多荒隙,是前汉胡韩邪所处河南之地,幅员千里。

从银、夏至青、白两池,地惟沙碛.[3]9129大致包括宁夏、甘肃、内蒙南部、一度延伸至今陕北地区(鄜延西北至今绥德、米脂一带)等广袤地域,然银、夏诸州,羌戎瘠壤,得其地不可耕,抚其众不可守,绥、银僻在羌夷,民贫地瘠,[5]24纵使地盘再大,如果没有充足的资源来供养百姓,也难以长享太平。

于是夏、辽经常侵扰北宋边界,抢夺牲口和物资。

仁宗宝元二年(1039)太子中允富弼上疏条陈元昊反状时云:西鄙地多带山,马能走险,瀚海弥远,水泉不生,王旅征,军需不给,穷讨则遁匿,退保则袭追,以逗挠为困人之谋,以持久为匮财之计。

元昊恃此艰险,得以猖狂。

[6]2926且元昊援契丹为亲,私自相通,共谋寇难,缓则指为声势,急则假其师徒,至有掎角为奇,首尾相应。

彼若多作牵制,我则困于分张。

[6]2927两国复相交构,夹困中国.(四)将不御兵,兵不知将宋代从太祖执政以来,为了防止武将飞扬跋扈,重蹈唐代覆辙,开国之初就通过一系列措施解除了武将的兵权。

形成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特殊兵制。

一旦战争发生,协调作战的灵活性就完全丧失。

比如庆历元年(1041)宋夏好水川战役,北宋几乎全军覆没,任福及其子战死,固然与轻敌有关,但是福所统士卒,皆非素所抚循,既又分出趋利,故至甚败,[7]1029同年,著作佐郎、通判睦州张方平上书云:国家自景德以来,将不知兵,士不知战,骤用之必有丧师蹶将之忧.1030 加之将愚兵骄,边防失利便为常事。

赵宋统治集团在与辽、夏约和后三十多年来一贯粉饰太平,恣情享乐,已经腐败不堪,英宗治平二年,欧阳修曾在《奏西边事宜》中云:自真宗景德二年(1005)盟北虏于澶渊,明年始纳西夏之款,遂务休兵,至宝元初(1038)元昊扰叛,盖三十余年矣。

上下安于无事,武备废而不修;庙堂无谋臣,边鄙无勇将;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知战阵;器械腐朽,城郭隳颓。

[6]4963而元昊也摸清了北宋的底细,因而小则恣行讨掠,大则侵夺边疆.二、主观原因西夏、辽、金之所以经常骚扰边境,固然与这些民族随水草而迁徙的特性有关,但也与宋王室因循守旧、保守退让的诸多思想有关。

笔者以为重要原因就是宋庭在对外政策上形成了一个总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即守内甚于防外,在这一宗旨下,面对强大对手时又举棋不定,导致边患难绝,进而成顽疾。

具体如下:(一)赏罚失当,军纪弛废,克扣军饷,涣散军心宝元二年(1039),鄜延路尝与蕃兵接战,有一寨主为蕃兵所得,及掳去军民甚众,西头供奉官马遵引兵追战,即时夺回。

延帅范雍及副都部署刘平奏乞酬奖,朝命只迁东头供奉官而已。

马遵,突破重围,将此寨主从之地营救回来,虽非大功,亦可谓之奇节。

主帅保奏,理合超迁;只进一官,殊乖舆论。

[7]987故同功不同赏引发是必然。

又《宋史苏轼传》记载定州军政坏弛,诸卫卒骄惰不教,军校蚕食其廩赐,前守不敢谁何。

会春大阅,将吏久废上下之分,(苏)轼命举旧典,帅常服出帐中,将吏戎服执事。

副总管王光祖自谓老将,耻之,称疾不至。

轼召书吏使为奏,光祖惧而出,讫事,无一慢者。

乃至定人感叹:自韩琦去后,不见此礼久矣。

[3]10816岁久法弛不可避免会使兵士骄纵难治。

又有贪冒士兵之功劳者,如《范文正公年谱补遗》记载,康定元年十一月虎翼军第九指挥王瓊把自己部下于兴砍到人头的功劳据为己有,后于兴告诉了范公,于是范仲淹以王瓊夺戎士死战之功,误朝廷重赏之意处斩。

对于肆意克扣军饷者,如鄜州曹司马勋、张式、黄贵擅自克扣兵士军饷,范仲淹认为当此军期之际,兵士多是饥寒逃亡,若更克扣,转难存济。

[4]766亦以斩首处罚。

(二)朝臣阁员攻守意见分歧,相为短长北宋的政务和军事分别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掌管文武之事,在攻守赏罚等方面两府意见常不合。

《宋史滕元发传》云:中书、枢密制边事多不合,中书赏战功而枢密降约束,枢密诘修堡而中书降褒诏。

[3]10674对于一些边防要塞及战略要地的弃守上大臣们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如《孙路传》载元祐初年,司马光打算放弃河、湟,大臣邢恕谓光曰:此非细事,当访之边人,并挟舆地图直陈放弃河、湟的严重后果:自通远至熙州才通一径,熙之北已接夏境,今自北关辟土百八十里,濒大河,城兰州,然后可以扞蔽。

若捐以予敌,一道危矣。

[3]10688司马光自悔几于误国.又《穆衍传》载:元佑初,大臣议弃熙、兰,(穆)衍与孙路论疆事,以为兰弃则熙危,熙弃则关中震。

唐自失河、湟,西边一有不顺,则警及京都。

若一旦委之,恐后患益前,悔将无及矣。

[3]10691之所以发生如此错误,与文臣不懂边防有密切关系。

朝臣意见相左,就导致最后才裁决时难免失当。

《宋史》卷九十一在论西夏态度自熙宁至于绍圣四方之事多矣,夏人乍服乍叛,其地或予或夺的原因,乃由于庙堂之上,论靡有定,相为短长。

[3]10692(三)长期奉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致使文武失衡宋吸取五代十国长期藩镇割据、武人跋扈的外实中空的教训,从立国伊始就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各地方藩镇和节度使的兵权逐渐收归中央。

但是宋庭在防范武将权力过大方面又有些神经质,实践中不断削弱武将实权,而抬高文官的地位,于是产生新的文武失衡状况,特别是宋太宗朝两次北伐失败后,彻底丧失与北方游牧政权交战的信心,从此眼光向内逐渐推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

[2]254这一治国方略固然在培育宋代文化艺术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弊端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武将不仅地位很低,被一些文臣鄙视,偃兵息武也导致武将素质有所下降。

比如庆历四年狄青因平定侬智高有功而升任知渭州,负责泾原路地区的防务。

后迁枢密院使,但谏官余靖因与狄青有嫌隙而连上四道奏折,竭力,认为狄青不过是一个武人,使之独守渭州,恐败边事,言语中多有轻蔑之词。

[3]10408于是宋朝不少武将便教习子弟弃武从文,学习儒家学问。

在制订对外政策上,宋朝又不像汉武帝朝和唐朝以积极进取和开拓为主,反而以保守和被动防御为基石,有时候不惜以大量输出岁币、布帛等为条件换取屈辱的和平。

(四)内患大于外忧的指导思想和文人不切实际的迂腐言论宋代形成守内虚外的思想绝非出于偶然。

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纷争,使宋太宗时便有此论: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

惟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6]719他们认为北方少数民族的侵入只是教化的问题,只要从根本上把中国整顿好了,所谓夷狄,自然不成问题。

[8]400宋代对于内部统治秩序和生活秩序的注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并希冀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乃至宗教信仰等多个层面确立新的社会规则,①因此宋代兴起的理学只适合治心,不适合治世.此外,宋代从太祖朝便规定不杀士大夫与言官,后来文彦博提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主张,于是文士们人身处境相对优渥,敢于对朝廷一些政策直抒胸臆。

①他们迂腐的认为国家应当将治理的本根放在内部,至于疆土之事则属次要。

如太平兴国五年左拾遗、直史馆张齐贤上太宗书中认为君天下者岂止争尺寸之事,角强弱之势而已乎!是故圣人先本而后末,安内以养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