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宋灭亡的诗
诗人杨万里的故事

诗人杨万里的故事诗人杨万里的故事杨万里,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是南宋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
耳熟能详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小池》,就是杨万里的著名诗篇。
这首诗在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课本中,属于必备科目,所以杨万里对于大家而言绝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诗人杨万里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人杨万里的故事1南宋建炎元年,杨万里出生在南宋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在他出生的前一年。
靖康之难发生,汴京城被金军攻破,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军掳劫北上,北宋宣告灭亡。
随后宋高宗在南方称帝,宋朝的政治中心难移,是为南宋。
杨万里出生的时期不好,但是好在他还有一个很好的父亲,使他能够读书明理,并且在文学上获得一定的成就。
杨万里八岁的时候母亲去世,随后被父亲带大。
父亲杨沛是一位好读书的文人,就算忍受饥寒也要坚持买书,家中可说是藏书万卷。
早在杨万里还是稚童之时,杨沛就像他传达读书的重要性。
在父亲杨沛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勤奋读书。
父亲收藏的书籍,成了他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
等到年纪再大一点的时候,杨万里便开始拜师,从另一方面获取知识。
杨万里拜了许多的师傅,可以说是广师博学。
14岁拜高守道为师,17岁拜王庭程为师,21岁拜刘安世、刘廷直为师,27岁拜刘才邵为师,后来又被父亲带着前去拜见滴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锥。
从这些名士身上,杨万里不仅学到很多学问,同时也培养了他的爱国精神,这对杨万里日后的道路有很大的影响。
绍兴二十年,杨万里参加礼部试,不幸落第。
绍兴二十四年,再次参加考试,最终高中进士。
绍兴二十六年,授赣州司户参军,从开始了他的为官之路。
绍兴二十九年,调任永州零陵县塞。
在这期间,杨万里先后拜见张浚、胡铨两位爱国人士,收获良多,可曰“一日而并得二师”。
这两位爱国名臣,成为杨万里日后效仿的榜样。
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逊位。
宋孝宗继承皇位。
孝宗上台之后,起用张泼为枢密使,不久又任其为相,主战派因为宋孝宗想要恢复山河的希望而开始抬头。
忆秦娥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忆秦娥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忆秦娥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全文如下: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
炊烟少。
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前言】《忆秦娥·梅谢了》是南宋诗人刘克庄所写的一首词。
刘克庄借鸿雁的眼光展示了北宋宫殿的凄凉景色,抒发出故宫黍离、国家衰亡的悲愤,也是对南宋当局的强烈指责。
【注释】①忆秦娥:词牌名。
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
②梅谢了:指梅花凋落。
③塞垣:指汉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
④鸿:即鸿雁,是一种候鸟。
秋风起时北雁南飞,春季则自南归北。
在诗词中常被当作信使。
⑤凭伊:指凭借大雁⑥问讯:问候;慰问。
⑦大梁遗老:即中原父老、北宋遗民。
大梁,战国魏都,即北宋时都城汴京。
⑧浙河:即浙江。
⑨炊烟:指烹制饭菜形成的烟气。
⑩宣和宫殿:借指故国宫殿。
宣和,宋徽宗年号。
【翻译】梅花凋谢了,北方边塞的冰雪已经融化,大雁也早早地向北飞去了。
我要委托那北归的大雁,请它问候一下故都家乡的父老。
前线地区防务荒疏、边声悄寂,金人占领的淮河以北,人烟稀少。
那曾经繁华奢靡的宣和宫殿,已经衰草遍地,尘烟缭绕。
【鉴赏】北宋灭亡,中原沦丧,人民生活在异族的铁蹄之下。
这对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和南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心灵造成了巨大震撼,并成为他们在诗词中反复吟咏的`主题。
刘克庄这首词就是这样,他通过鸿雁北归,问候北方人民,遥想中原的残破景象,表达出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
”江南梅花凋谢了,万物逐渐复苏。
北方边塞地区也应该冰融冻解。
南来过冬的鸿雁正及早地归去。
刘克庄此词,别开生面,委托北去的鸿雁,带口讯向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遗民进行慰问。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大梁,是指北宋首都汴京。
遗老,年老的遗民。
词人托鸿雁向他们问候,是表示对他们处境的关心,是对他们抗争的声援,同时也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
然而,何时才能完成统一大业呢?这却是无言可说了。
古诗词大全必修上册《声声慢》诗篇全解课内练透

古诗词大全必修上册《声声慢》诗篇全解课内练透一、背景资料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代表作。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灭亡。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这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
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
赵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
家破国亡,不幸至此。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因病去世。
金兵进犯浙东、浙西,李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江宁(今南京)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国破家亡,李清照的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词人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在词人心头,无法排遣,于是词人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声声慢》:词牌名,原为《胜胜慢》,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之词。
《胜胜慢》属于慢曲,相对于令曲来说,慢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
唐人就有“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说法。
直到南宋末年,《胜胜慢》才因为蒋捷的一首《秋声》变为《声声慢》。
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
二、主题归纳词人通过抒写哀愁忧伤、惆怅迷惘的内心感受和描绘凄清寂寞的外在环境,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孤苦无依的痛苦心情。
三、结构图解四、佳句赏析【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赏析】“寻寻觅觅”写出了词人空虚惆怅、迷茫失落的心态;“冷冷清清”既突出了周围的客观环境,又写出了词人内心的感受;“凄凄惨惨戚戚”则直写词人心情的悲怆、凄惨。
开篇用十四个字构成了七组叠词,渲染了词人心理变化的三个过程:因内心空虚而试图寻觅精神慰藉,因寻觅不着而产生难以排遣的凄凉和愁苦,因孤寂哀愁而陷入无尽无涯的凄惨忧戚境地。
仅此三句,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赏析】这几句表面上是写自然之秋,实际上是暗指国家的多事之秋,以及词人自己黯然伤悲的人生之秋。
“淡酒”驱不走“风急”的寒意,解不了词人无边的愁闷,这进一步抒发了词人想抗争又无法抗争、想解脱又无法解脱的痛苦心情。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这首《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下面是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快来看看吧!临江仙①陈与义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本篇当为宋室南迁,陈与义在建炎三年(1129)避金兵流寓湖湘(湖南、湖北)逢端午感怀而作。
①午日:端午,酬:过,派遣。
②节序:节令。
③“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
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
④戎葵:即蜀葵,花开五色,似木槿。
(1)试析“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4分)答案:承上启下。
上片写自己离开了都城,才无所用,报国无门,所以发出了这样愤懑的感叹。
而下片是说自己虽老,但心诚志坚,然而这也只有向千年之前的屈子诉说,体现了作者的无奈和坚守。
结构上是结住上片,开启下片,内容上是情感的深化和转折铺垫。
(2)试分析本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4分)答案:一是用典(借古抒怀),借用屈子的史实,表明自己的志坚及无奈。
上片以“高咏楚词”开篇,透露出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同时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门。
下片“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虔诚祭酒,并联想这杯中之酒一定会流到汨罗江。
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是对比和衬托。
词的上片用榴花与红舞裙对比,以过去的春风得意突现时下的落寞和愤懑。
词的下片用“一身伤老”与“戎葵凝笑墙东”对比,衬托了此时心中的冷寂(或者理解为自己身虽老,但也会这戎葵一样永远不改自己向阳的夙志,爱国的热情)。
陆游古诗《示儿》原文欣赏及解释

陆游古诗《示儿》原文欣赏及解释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陆游古诗《示儿》原文欣赏及解释,欢迎大家分享。
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1.示儿:给儿子们看。
2.但:只。
3.九州同:祖国统一。
4.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6.乃翁:你的父亲。
陆游:(1125-1210),南宋文学家。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古诗赏析: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
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
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鉴赏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鉴赏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鉴赏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46岁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64岁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鉴赏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鉴赏及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鉴赏及赏析《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由陈与义所创作的,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二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
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
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满江红》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满江红》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满江红》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
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
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
桕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
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
倘君而尚在,定怜余也。
我讵不如毛薛辈,君宁甘与原尝亚!叹侯嬴老泪苦无多,如铅泻。
译文我带着遮阳的帽子,略显萧瑟,偶然从信陵祠堂下面经过。
眼中含着泪水,荒凉的台阶上落满枯败的叶子,留宿河南开封。
九月的大风把帽子吹得随风飘零,走廊的大部分雨水飘洒屋瓦之上。
乌桕树的叶子经秋霜而红,叶子散乱状朝着破烂的墙边伸展。
过去的事情和现在的事情交织在一起,十分诧愤,怨恨自己的身世,因此受牵连。
假如信陵君仍然在世,一定会给我留下怜爱的余地。
难道我还不如毛公、薛公那些人吗?信陵君难道甘愿比平原君、孟尝君低一等吗?感慨侯嬴,泪水尽情流淌也觉得不够悲伤。
注释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信陵君祠:故址在河南开封。
信陵君,即战国时魏国公子无忌,昭王少子,封于信陵(河南宁陵),与春申君、平原君、孟尝君并以养士好客称,有“战国四君”之誉。
席帽:古代流行的一种遮阳帽,以藤席为骨,敷以面料,周有大缘,如同斗笠。
古人常以“席帽随身”指辛勤求取功名。
聊萧:冷落、萧瑟。
东京:指开封。
开封战国时为魏国首都,名大梁。
自五代至北宋,皆号东京。
惊风:大风。
落帽:晋孟嘉在九月九日随桓温游龙山,风起吹落孟嘉的帽子,而孟嘉竟不知觉,桓温命孙盟作文嘲嘉。
飘瓦:飘洒屋瓦之上。
此化用李商隐《重过圣女祠》“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诗意。
桕(jiù):即乌桕树,叶经秋霜而红。
离披:散乱状。
从:因此。
讵(jù):难道。
毛薛辈:指信陵君门客毛公、薛公。
二人皆魏处士,秦国乘信陵君留赵不归出兵伐魏。
二人冒死劝信陵君归国,解救魏国大难。
宁:难道。
原尝:指与信陵君齐名的平原君、孟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