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法(一)[1]
杜奇鹏--声乐教学法

(2)口腔共鸣
包括口腔、口咽腔和喉腔。中音共鸣作
用在口腔系统。它使声音、音色明亮清 晰、字音亲切。口腔是咬字吐字的主要 器官,它作为语言器官的功能往往大于 共鸣器官的作用。口腔共鸣比较原始, 歌唱时必须辅以其他共鸣作用才能改善 其音色,否则没有艺术表现力。
(3)胸腔共鸣
包括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胸腔共
歌唱共鸣的方法
取得较好的歌唱共鸣,首先要 注意发音器官各部分的协调配合, 遵循渐进的原则,从中间往两头 发展,即从口腔到头腔和胸腔, 不能急于求成。下面我们简单介 绍一下获得歌唱各种共鸣的方法。
(1)口腔共鸣的训练
口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第一个共鸣区域,它是歌唱
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基础。发声时 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腭自然放下稍后拉,上 腭有上提的感觉。这样,声带发出的声波就随着气息的推 送离开咽喉流畅向前,在口腔 的前上方即硬腭前部集中反 射而引起振动,这个硬腭前部我们也叫硬口盖,这种口腔 共鸣效果明亮,靠前,集中,易于和头腔取得联系,且可 减少咽喉的负担,起保护声带的作用。口腔共鸣要有声音 的“点”和“心”(即共鸣焦点),首先必须使口腔中的 各有关部分唇、齿、牙、舌以及相适应的咽、喉自然地松 开,会厌轻轻抬起,以使咽、喉、腔通畅,口腔壁、咽腔 壁的肌肉积极坚硬,这样才会获得良好的共鸣效果。
(3)胸腔共鸣的训练
胸腔共鸣常常在比较低的声部运用比较多,也常常在
各个声部的低声区运用较多。实际上在我们每个声部 的所有声区,都需要有胸腔共鸣的成分,只是比例多 少的问题。获得胸腔共鸣的具体办法是:发声时,咽 喉部呈法打哈欠状态,下腭自然下垂,把声波的反射 点从硬腭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 起更多的振动,并继续继续传送到胸农会引起共鸣。 胸腔共鸣的练习一定要注意松弛,千万不要过分地追 求胸腔共鸣而去压迫喉头,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胸 腔共鸣。
声乐教学法

声乐教学法一、声乐在音乐中的特殊地位:声乐是音乐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种类。
因和文学的结合以及人本即是音源这两点原因,声乐所起的社会作用或现实的社会功能比其他的种类更直接、更快捷,所影响的地域面积和听众数量更为宽大、巨大,因此奠定了它在音乐艺术中独特的地位。
二.声乐教学法的概述:声乐教学法是研究如何使不同性别,不同生理条件,不同接受能力和不同文化的学习声乐的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时间内,既保留自己天赋的声乐特色,又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准确的咬字归韵的技巧和运用声音表现声乐作品内涵,提高其歌唱能力和艺术修养的一个具体实施过程。
三.声乐教学法的性质:1声乐教育与声乐表演艺术2声乐学习不适宜自学,必须在声乐老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
四.为什么声乐学习不适宜自学声音的大部分由耳内膜传到听觉系统,小部分由耳外膜传到听觉系统,当声音传到耳外时,自己感觉声音变了,自己听着和别人听起来不一样,自学的话容易导致错误的方法和习惯形成,因此声乐不适宜自学……五、声乐教学法的任务:通过教师敏锐的观察能力,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准确明了的教学语言和欣赏学生的亲切教学态度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声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师的循序渐进的指导下,使学生潜在的优秀演唱素质得以充分的挖掘并用于社会。
1.敏锐正确的观察力●确立“传承者”意识:教师传承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传承人品和人格,审美取向,使学生不仅有知识文化创新能力,还要知道和懂得做人的道理,做一个纯粹的人。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就是人在处理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应该具备的知识和精神要素,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创新,文化,精神)。
●培养优秀个性特色:个性是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树立开拓进取意识:声乐教师应主动积极的姿态投身现实生活,以自身对本学科前沿动态的关注,了解参与不断充实完善自我。
●建立科学的声音观念:科学就是能够证实是正确或错误的一种判断。
观念是思想,即是理性认识。
声乐教学练声方法(精选19篇)

声乐教学练声方法(精选19篇)声乐教学练声方法篇1(1)气泡音:闭口和张口共30秒。
(2)轻度哼鸣:20秒。
(3)膈肌训练(狗喘气)闭口1分钟,改良的"嘿""哈"共30秒。
(4)慢吸快呼:2次,20秒。
(5)慢吸慢呼:2次,20秒。
(6)快吸慢呼:4次,2分钟。
(7)"丝"——音:20秒、30秒各2次,1分钟。
(8)"衣"————音:20秒、30秒各2次,1分钟。
(9)搓脸:10秒。
(10)转颈:10次,10秒。
(11)松下巴:10秒。
(12)提颧肌:10次,10秒,手辅和自行交替进行。
(13)咀嚼:闭|、张口各20次,30秒。
(14)半打哈欠:5次,10秒。
(15)撮唇:10次,20秒。
(16)合口左右撅唇:10次(左、右为一次),30秒。
(17)转唇:8*8拍,30秒。
(18)双唇打响:30次,30秒。
(19)弹唇:1分钟。
(20)b本音:60次,1分钟。
(21)ba本音:60次,1分钟。
(22)ba————ba————-ba——————ba——————,1分钟。
(23)顶腮:30次,30秒。
(24)刮舌:20次,20秒。
(25)伸卷舌:20次,20秒。
(26)立舌:10次,30秒。
(31)da————da————da————da——————;60次,1分钟。
(32)g本音:60次,1分钟。
(33)ga本音:60次,1分钟。
(34)ga————ga————ga————ga————60次,1分钟。
(35)ge音:60次,1分钟。
(36)ge————ge————ge——————ge———— 60次,1分钟。
(37)数"数儿":一口气由1数到30,3次,3分钟。
(38)数"数儿":一口气数10个八拍,3 次,3分钟。
(39)数"数儿":"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一口气数3到4个回合。
《声乐教学法》课件

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以 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03
声乐教学案例分析
初级声乐教学案例
总结词
基础训练,培养兴趣
详细描述
针对初学者,以基础发声训练为主,通过简单的歌曲和练习曲目,帮助学生掌 握正确的呼吸、发声和音准,培养学生对声乐的兴趣和自信心。
中级声乐教学案例
总结词
声乐的生理基础
总结词
声乐的生理基础包括呼吸系统、发声系统、共鸣系统等,这些系统的正常运作是唱好声乐的关键。
详细描述
呼吸系统是声乐演唱的基础,它负责提供稳定的气息支持。发声系统包括声带、喉腔等器官,它决定 了声音的质量和音色。共鸣系统则可以让声音更加洪亮和悦耳。这些系统的正常运作需要经过长期的 训练和调整,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03 虚拟现实技术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声乐教学,通过模拟真实 场景和声音效果,增强学生的感知和体验。
声乐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
01 个性化教学
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根据学生的需求和 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方案。
02 情感教育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表 达和沟通能力,使声乐教学更加人性化。
这些技巧,演唱者需要进行长期的科学合理的训练,不断探索和实践。
02
声乐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分类与选择
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声乐教学方法分为传统与 现代、集体与个别、启发式与训练式等。
选择
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 以及教师自身条件等因素,确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适 应性。
03
通过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结合,拓展声乐教学的应用范
围和价值。
试析声乐教学法

试析声乐教学法声乐艺术自产生以来,尤其是三百年来经历过数次的变革与发展,声乐教学法也丰富多样,为后来的声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推动了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
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灵活性和复杂性,在教学方法、语言表达上,更是多种多样。
大致可概括为心理教学法、生理教学法、示范教学法、比喻教学法、语言教学法等。
一、心理教学法心理教学法认为,歌唱是一种全面的心理反映,声乐教学就是要训练学生的心理而不是声音,是耳朵而不是生理机能;不讲究歌唱技巧如姿势、呼吸、共鸣、位置等,而强调主观性,如音的记忆、心理印象、感情与信心等。
这种理论源于德国的维特英? 可勒和考夫卡等人的“格斯塔心理学”。
支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声音是抽象的、虚幻缥缈、捉摸不定的,而心理意识(也即想法)却是实实在在的,是可以控制的。
因此,我们就要用“心” 去歌唱,用“情感”去歌唱。
例如,对于一首歌曲,首先要树立“我一定能唱好”的信心,不论是中低音区,还是在高音区,都完全能够胜任。
其次是对歌曲的理解,即通过熟悉歌曲,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诵歌词,加深对歌曲情绪的认识。
如《乡音乡情》的深情挚爱,《小白菜》的凄惨等。
通过声音形象,“同步”地表达出与歌词相一致的情绪。
再者就是强调耳朵的作用,大量反复地听音带或他人的演唱,增加自身对歌曲(情绪或声音)的主观感受,通过记忆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和声音。
二、生理教学法强调对发声中各相关的生理机能进行调控与训练,使肌肉的意识控制成为下意识。
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林俊卿博士,他早年受教于意大利声乐专家梅百器和莫那维塔的美声唱法和咽音练声法,并取得了很大成功。
生理解剖学在生理教学法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正是通过生理解剖学的一步步发展,人们得以一步步地探索、研究出人体各个器官的结构、作用,尤其是歌唱活动中一系列相关器官,如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的生理机能,在发声训练中更具有针对性,能够充分发挥各个器官的生理作用,协调各相关器官的有机配合。
声乐学习入门教学方法

声乐学习入门教学方法声乐学习入门教学方法本文从演唱的姿势、翻开咽喉腔体、呼吸训练、节奏训练、声音位置、“竖”“含”“深”“空”等十个方面来阐述了儿童声乐教学的根底理论和教学全过程,并强调了声乐教学中应掌握的“度”和技巧。
1.演唱的姿势1.1站立姿势。
不仅是为了台风好,还关系到发声的质量,呼吸的顺畅。
所以要求学生保持标准正确的姿态:男生两脚自然分开站立,挺胸、收腹;女生左脚向前跨小半步,保持头顶天花板的感觉,挺胸、收腹。
人体重心在前脚,身体前倾,肩膀放松不能耸肩。
1.2面部表情。
面部肌肉放松,脸部呈微笑状,两嘴角微微上翘,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发自内心甜美的笑容。
2.翻开咽喉腔体2.1无声练习。
左右牙关凹下,外表形成两个“酒窝”,嘴巴上下翻开扩张,舌尖抵在下齿垠内侧,然后舌体后三分之一向后退,舌尖不动,同时舌中间凹下、两侧隆起,使舌体形成直沟。
学生可照镜子反复练习,每次练3分钟。
2.2单元音a、o、e、u、i运用打呵欠的方式按顺序说出来,从高、中、低童连接不留痕迹地反复练习5分钟,说i时声音是从牙关发出来的。
在做这个练习时,要保持嘴角上扬,呈微笑状态并有细微的扬眉。
3.单元音、复合元音的练习a、o在翻开咽喉腔时位置是一样的,只是口形稍有变化,用a、o音练习能稳固正确的发声位置,而且声音很亮堂、悦耳、结实,还能有效克制儿童的奶声和扁嘴歌唱的缺点;用u音练习,很容易翻开通道获得高音,主动用上气息。
此外,lu在发声时可以防止孩子们用声带喊叫的现象,练习时也很容易获得头声和高位置。
对于初学者,我不主张用“咪”和“吗”来训练,很容易造成“咧”和“横”着唱。
哼鸣练习也可以较轻松地翻开通道获得高音(头声),轻声、假唱、哼鸣三大发声辅助练习缺一不可。
4.呼吸训练呼吸是歌唱的根底,儿童的肺活量小,相对于成年人呼吸浅得多,所以平常儿童的心跳、呼吸频率比成人快。
由于呼吸短促,唱起歌来常常感到气息不够用,特别是唱较长童时更加困难。
声乐教学法(一)[1]
![声乐教学法(一)[1]](https://img.taocdn.com/s3/m/b0c837689b6648d7c1c74621.png)
带时,喉头由于其附属肌肉的抑制作用而受到牵制。这种肌 肉就像捆在喉头上的绳索,上连头部,后接脊骨,下系胸肩。 显然,在发声时姿势不正常,便会影响到这些肌肉序列的位 置,也就使得整个喉头偏离了它所依靠的基础,从而干扰到 发声。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们一致主张喉头应稳定松 开。有的学生演唱时,喉部发生“挤”、“卡”现象,声音 刺耳难听,除喉部不对的因素外,喉部肌肉不稳不松也是一 个重要原因。 e、“真声”与“假声” 根据发声生理学的研究,真声主要指以喉部环甲肌组为主 导作有机的收缩运动,使声带作整体振动,声门完全闭合, 发出的一种明亮厚实的声音。这种声音振动频率较低,灵活 性较差。属于真声类的同义词有“胸声”、“大嗓子”、 “大本腔”等。国外把喉部发真声的机能称“重机能”。假 声则是以喉部披裂机组为主导作有机的收缩运动,使声带作 局部振动,声门闭合呈梭形合缝状,边缘变薄且锐利,发出 的高远轻巧的声音。这种声音频率高,灵活性强,但音质较
4、声乐(艺术歌唱)是一门音乐化的语言艺术
歌唱的语言,从创作到歌唱,应涵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1)为歌词作者根据生活中的素材创作的典型化的文学 语言—歌词。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富有音乐性,上口; (2)是由曲作者根据歌词所创作的能体现词意的富于典 型化的音乐语言—旋律音调; (3)便是歌唱者自己通过对词与曲的理解进行创造,把 这两种语言用歌唱化、艺术化的口头语言活生生地表演出来。 因此,艺术歌唱既是语言化了的音乐艺术,反过来也是 音乐化了的语言艺术。它既是比乐器演奏艺术更富语意性, 也比单纯的语言艺术如评书、朗诵等更富音乐性。
7、歌唱的声学原理
(1)歌声的物理属性与心理属性 音乐声学认为,一切物体振动均具有三种物理属性,即 频率、振幅和振动成分(形式)。由此而导致在听觉感受上 亦产生三种心理属性即音高、音量以及音色。 a、频率与音高—歌声的振动频率即声带每秒钟振动的次数。振动次
声乐教案(一)

声乐教案(一)内容:歌唱机理及运动原理教学时数:12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歌唱机理的讲解,让学生认识歌唱发声器官生理结构以及歌唱的发声原理,了解发声器官的相互作用以及协调配合。
教学重点与难点:歌唱器官及发声原理教学手段与形式:采用大课形式,以传统理论讲解为主,并运用多种声、像资料,形成能听能看,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一、绪论人类自从开始音乐活动以来就有了歌唱,歌唱艺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现已成为具有高度发展水平的艺术,不但有众多的表现形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歌唱流派,还具有丰富的艺术作品和声乐文献,在歌唱的艺术表现和技能技巧训练上已具有较科学的理论指导。
人类历史上关于歌唱的起源,有过多种说法,较多来源于神话和传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艺术以及歌唱的起源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游戏学说者认为:人生来就有要求发泄剩余精力的能力,人类的歌唱活动,以及其它的文艺形式都是由于这些本能的冲动引起的。
心灵表现学说者认为:人本身就有一种表现自己情感的要求,高兴时要笑,痛苦时要哭,当这些还不能表达内心感受时,就用歌唱,舞蹈,或是吟诗等形式来表现。
模仿学说者认为:歌唱的起源来自人类对自然界各种声音的模仿。
以上各种对歌唱的解释,只接触到歌唱活动产生的某些现象,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
人们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歌唱及其它艺术形式都起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
比如鲁迅先生在他的《门外文谈》中说的“人类在没有文字之前,……。
”人类的歌唱活动来自丰富的劳动生活,说明了歌唱是音乐艺术中最早的表现形式。
歌唱是众多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一部分。
它是以人体的发声器官为“乐器”来表现美的旋律,生动的语言,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
它较之其他乐器更能直接与听众进行感情交流,是音乐艺术中最富有艺术感染力,最容易受人理解和接受的一种表演形式。
歌唱艺术是通过歌唱者的嗓音来进行二度创作,它以歌唱者的发声器官为表现手段和工具,是一种十分复杂的主、客体的创造劳动,是歌唱者在身体处于激动情绪之中进行艺术创造的高级神经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咽腔 在喉腔上。在声乐教学中常常把咽腔细分为喉咽、 口咽与鼻咽等三部分,或称为咽共鸣管道。会厌后部称喉咽 腔,口腔舌根后部称口咽腔,软腭小舌后部称鼻咽腔。 c、口腔 既是歌唱的语言器官,同时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直接 调节的发声共鸣器官。口腔上部分又分为硬口盖与软口盖两 部分。硬口盖 是指口腔前部的硬腭与舌部以及下颚构成的空 间;软口盖 则指软腭(小舌)与舌头后部构成的空间。软腭 又称“口盖帆”,它向上提起的状态对歌声的共鸣将起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 d、鼻腔 是一种具有固定容积的共鸣腔。它从外鼻孔至内鼻 孔,后面与鼻咽相连,既是呼吸的通道,也是重要的共鸣器 官。
高,统称“泛音”。乐音的音色,往往是由泛音的数量、频 率和强度的不同所决定的。这就是说,歌声的音色取决于乐 音中的振动成分,即它是由所含分音的数量、高低与振幅的 大小所决定的。泛音的频率,有与基频成整倍数的,亦有与 基频不成整倍数的。“与基频成整倍数的泛音称为谐和泛音; 非整倍数的,亦称为非谐和泛音。”乐音中基本上都是谐和 泛音。一般讲,以C为基音,它的泛音有十九个。C—e³基音 开始排列:C、c、g、c¹、d¹、g¹、bb¹、c²、d²、e²、 基音 1 2 3 4 5 6 7 8 9 ﹟f²、g²、a²、bb²、b²、c³、﹟c³、d³、﹟d³、e³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d、喉头的最佳位置 喉头的最佳位置 喉头是歌唱的音源体,喉头所处的位置是否得当,发声时 是否稳定松开,将直接影响到歌声发出的质量,因此,在进 行歌唱发声训练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喉头所应处的位置作一 番讨论。从喉解剖了解到,舌下肌肉借助舌下甲状膜把活动 的喉头与舌下骨连接起来。喉头上通咽腔,下通气管,再往
b、振幅与音量 音量或曰声音强度,主要取决于声带振动的振幅(声带 颤动时所占空间的大小)。强音量是声带作较大幅度、较宽 振动的结果,而弱音量则是声带作较小幅度、较窄振动的结 果。声带的振幅大小又与声门下气压的大小有关。通过观察 与测量,平时说话时声门下的气压在呼气时大约在667pa左 右,而歌唱发声时则迅速增至5.3 - 6.7kpa左右。因此,声 门下气压大,声带振幅大,声音就响亮。 c、音色与泛音 歌声音色的形成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泛音的数量、频率 与强度的分配等等。这些因素构成发声振动器官的振动形式。 音响学所指的声音,实质上都是由许多纯音按照一定的规律 组成的,称为复合音。这些纯音只是乐音中的一个振动部分, 又叫分音。组成乐音的各个分音(纯音),各有不同的频率, 因此各分音的高度也就不同。分音中频率最低的第一分音, 又叫基音。乐音的高度,一般是由基音频率(基频)决定, 基频也就是乐音的频率。其他分音的频率都比基频
3、声乐(歌唱艺术)是一门特殊的生理感觉艺术 、声乐(歌唱艺术)
“建立良好的声乐感觉”是学习歌唱技术的目的。“歌唱 艺术需要‘妙’”这是因为歌唱发声器官除口腔、鼻腔等体 外器官外,大部分器官分均生长在体内,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这些器官的神经反应均不敏感,因此,要想改造他们的性能 却非易事。歌唱训练只能是在人体高级神经系统(心理)支 配下,通过调节体外器官的生理性能,获得某种符合声音发 展规律的“生理感觉”,去间接控制体内发声器官,达到改 善歌声质量的目的。它不像器乐演奏那样运用体外的手与嘴 等器官进行,具有外形的可视性与操作的直感性。所以,只 有当歌唱者寻找到正确的发声歌唱“生理感觉”,并经过一 段科学的训练过程,使其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后,才能稳固地 获得理想的歌声。
e、歌唱语言器官—即喉、舌、齿、唇、上颚(硬腭与软 腭)、下颚等。它们的作用是当声流振波经过口腔时,采 用一定的阻挡力把它咬成各种形态的字音,然后吐出口腔 而形成语言。 f、听觉感受器官—即人的耳朵,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 部分。其中外耳与中耳的功能是传导声波;内耳的功能是 感受声音与感受身体在静止和运动时的位置。在歌唱训练 中,正是由于科学开发与利用了耳朵的这两种功能,对所 发出的歌声进行分析监控(心理学上称之为反馈作用), 才使大脑不断指挥发声器官,合理调整其协调运动感觉。
6、歌唱发声器官的基本构造 、
概念:人体直接参与发声活动的器官由呼吸器官、发声振 概念 动器官、共鸣器官、语言器官与听觉感受器官等五部分组成。 (1)歌唱呼吸器官 歌唱呼吸器官 由口、鼻、喉头、气管、支气管、胸肋、肺脏、横膈膜、 腹肌等组成。歌唱时完全依赖这些器官进行吸入与呼出空气 的循环交替来完成歌唱活动的全过程。肺脏是呼吸的中心, 在肺脏与腹腔交汇处有一层韧性很强的隔膜叫横膈膜,这也 是极其重要的歌唱呼吸器官。 (2)发声振动器官 发声振动器官 即喉头声带。喉头 位于气管的上端,上接舌骨下连气管。 会厌 位于气管口上,形如扁叶状,当吞咽食物时,它便盖住 喉头,以保护呼吸器官,歌唱时它便有力卷起,使喉咙打开, 辅助歌声共鸣。甲状软骨 位于颈前正中,由左右对称的两块 四边形骨板组成,形如一本打开的书,合缝处在颈前突出, 俗称喉结。健康的声带在喉内成两片白色薄片状,边缘
4、声乐(艺术歌唱)是一门音乐化的语言艺术 、声乐(艺术歌唱)
歌唱的语言,从创作到歌唱,应涵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1)为歌词作者根据生活中的素材创作的典型化的文学 语言—歌词。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富有音乐性,上口; (2)是由曲作者根据歌词所创作的能体现词意的富于典 型化的音乐语言—旋律音调; (3)便是歌唱者自己通过对词与曲的理解进行创造,把 这两种语言用歌唱化、艺术化的口头语言活生生地表演出来。 因此,艺术歌唱既是语言化了的音乐艺术,反过来也是 音乐化了的语言艺术。它既是比乐器演奏艺术更富语意性, 也比单纯的语言艺术如评书、朗诵等更富音乐性。
7、歌唱的声学原理 、
(1)歌声的物理属性与心理属性 歌声的物理属性与心理属性 音乐声学认为,一切物体振动均具有三种物理属性,即 频率、振幅和振动成分(形式)。由此而导致在听觉感受上 亦产生三种心理属性即音高、音量以及音色。 a、频率与音高—歌声的振动频率即声带每秒钟振动的次数。振动次
数愈多,频率愈大,通过听觉感知声音愈高,反之愈低。高的频率通常 由较小的物体产生,而低的频率通常由较大的物体产生。由此可见,声 音的振动频率与声带的长度、厚度紧密相关。一般而言,在产生振动时, 声带形状愈长、愈厚、愈松弛,则声带振动的次数愈少,发出的声音愈 低;声带形状愈短、愈薄、紧张度愈强,则声带振动次数愈多,发出的 声音愈高。因此,声带的形状结构(长短、宽窄、厚薄)与运动功能 (产生振动的形态)是构成人体发声器官中振动部分的物质基础。由此, 我们又可以对人声的分类得到更进一步的认识:即高音歌者的声带比中 音歌者的声带短、窄、薄些,声带振动频率快些,因此声音的音区高些; 而中音歌者的声带比低音歌者的声带短、窄、薄,声带振动频率 又相对声天生高一个八度。
远处,通过支气管的分布和肺部连接,喉头的上下部是由形 成声门的声带来把它们分开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条下 面自肺部起通到咽腔上部,再进一步到口腔和鼻咽腔的贯通 的声音传送道。正是由于喉头和舌下肌肉直接相连,因此, 它就有了随之垂直活动的能力。同时,由于喉头垂直活动, 也就改变了声音传送道的形态以及所发出的歌声的性能。那 么,喉头究竟应处在什么位置才能发出最美的声音呢?经实 验得出结论:“在镜前,如果试作打哈欠状,你会立即感到, 略向前突出的喉头(喉结)下降,在这个位置上发出的声音 是闷暗的,然后再做吞咽动作,你会看到喉头上升,在这个 位置上发出的声音刺耳难听,带有喉音;喉头的这两种极端 位置之间相距5cm—6cm或更多些。”喉头这样移动是在第 三到第六节颈椎之间进行,在平常的安静状态中,喉头处于 颈部中间略靠下的位置上。发音经验表明,在这个位置上发 出的声音,听起来最为悦耳。歌唱时舌下肌不应当拉紧而应 当放松下来,这样喉头也就会相应稍稍下降一些。这是当前 被公认的喉头应处的位置。当负有压力的气息冲击着并拢的 声
艺术歌唱在对于歌曲中所含的思想内容、音乐主题的理解 与表现上,在对于歌曲意境的创造、语言韵律、风格的把握与 表现上,体现出强烈的个人创造性或曰艺术性;而对于发声、 用气、共鸣、音准、节奏等歌唱技能技巧如何发展,则又体现 出严格的科学性。科学指导我们去理解,艺术告诉我们去实践。 科学是精准、客观、分析、研究,艺术是主观臆想。因此,我 们学习艺术歌唱,不仅要摸索其中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特定的 思维方式、创作手法,同时还应通过严格有序的声乐训练探究 其中隐含的科学道理。从当代艺术歌唱学科发展的趋势看,已 逐渐涉及到相邻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如:生理学、解剖学、 物理学、音响学等自然学科,文学、语言学、心理学、美学、 史学等社会学科,以及音乐类的技术理论等艺术学科范畴的知 识。
声乐教学法 (一) 一
编著李 静
(内部参考资料)
德州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 声乐教研室
目
一、声乐基础理论 …… 3
录
1、声乐的概念(至5) …… 3 – 7 、声乐的概念( ) 6、歌唱发声器官构造 …… 8 – 11 、 7、歌唱的声学原理 …… 12 – 19 、 8、歌唱的呼吸 …… 19 – 23 、 9、声乐演唱的语言基础(汉语结构、音素与音节、声母发音常识) 、声乐演唱的语言基础(汉语结构、音素与音节、声母发音常识) …… 24 – 28 C、韵母的发音常识,声调的变化规律,十三辙分类 …… 29 – 36 、韵母的发音常识,声调的变化规律, 歌唱咬字、 (四)歌唱咬字、吐词的方法与要求 …… 36 – 38 (五)几种常见的发声弊病与纠正方法 …… 39 – 45
整齐,当声带充血时呈粉红色或红色。在声带上方靠近喉口的管 壁处,有一对左右生长的室襞称为假声带,或称室带,它与真声 带呈平行状态,其表面呈淡红色。两假声带之间的缝隙称裂前庭, 它在歌唱发声时主要起阻挡气流的作用,一般不参与振动。喉室 在真声带与假声带之间,是一个粘膜裂缝状陷巢,两侧各一个, 像一小袋。由于它所在特殊部位,因而对歌声音高、音色和元音 的形成,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3)歌声共鸣器官 歌声共鸣器官 它由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与各窦组成。其中胸腔、 鼻腔属于不可调节的固定共鸣腔;而喉腔、咽腔与口腔属于可调 节的可变共鸣腔。歌唱时,声带所产生的震波,一部分顺喉室、 咽腔、口腔、鼻腔、头腔各窦去形成共鸣,而另一部分则顺气管 到支气管(胸腔)去形成共鸣。 a、喉腔(包括喉室)既是一个发声振动器官,又是一个重要 的共鸣器官。声带在气息作用下发出的振动波(或称基音)所经 过的第一个共鸣腔便是喉室。因此,歌唱发声时,后世的形状的 改变,不仅对声音的音高、音色、元音形成起重要作用,同时它 还是重要的“共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