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现象简介

合集下载

物理学中的超导现象及应用

物理学中的超导现象及应用

物理学中的超导现象及应用超导现象是一种物理现象,即在低温下,某些材料的电阻将变为零,电流将无阻力地通过材料流动,这被称为超导现象。

超导现象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电力传输和医学成像方面。

本文将介绍一些物理学中的超导现象和应用。

高温超导在早期的超导体研究中,人们只能在极低的温度下观察到超导现象。

但是,在1986年,一种高温超导体被发现,这种超导体可以在更高的温度下实现超导现象。

这极大地推动了超导技术的发展。

高温超导材料通常由复杂的化合物组成,其中氧化铜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发现之一。

磁通量量子化当超导材料中通过电流时,它们的磁场会将磁通量束缚在其中。

一个重要的超导现象是磁通量量子化,这是指当磁通量穿过超导体时,它只能通过一个离散的量子值。

这个量子值被称为磁通量子,并且等于磁通量的两倍乘以一定的常数。

这种磁通量量子化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学中的量子干涉仪和量子计算机中。

慢光另一个有趣的超导现象是慢光。

这是指当光线在通过超导体时,它们的速度会变得比在空气或玻璃中要慢。

这是由于超导体中的电子频率变化引起的。

慢光被用于传输和存储量子信息。

MRI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医学成像技术,它利用超导体在低温下的性质。

MRI使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制造图像,提供有关身体内部结构和组织的信息。

MRI机器内部的磁体通常是超导体,因为只有超导体才能在机器运行期间持续提供强大的磁场。

超导电缆超导电缆是一种超导技术的应用,它可以在能源传输和市区电力分配等领域中发挥作用。

超导电缆中的超导体能够让电流以更高的密度通过电线传输,从而减少电线厚度、重量和成本。

超导电缆还可以减少电力传输中的能源损耗,更安全、更高效地传输电力。

结论超导现象与技术在科学界和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高温超导技术的发展,使得应用领域范围更加广泛。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超导现象和技术,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超导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超导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超导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超导是指一种物质在低温下失去电阻,电流可以在其中流动而不损失能量的现象。

这个现象被第一次成功实现是在1911年,由荷兰物理学家海斯廷斯在实验室中发现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超导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本文将从超导现象的基本原理、超导材料的分类、超导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超导现象的基本原理超导现象的基本原理是要把材料的温度降到零下273摄氏度(即绝对零度),此时材料中的行动能降低到最小状态,使得材料中的原子做到互相不挣扎,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电子配对状态,天然的电子之间互补,利用量子漩涡来形成电阻为零的电流通道。

所谓电子配对,指的是在材料中的两个电子,会形成一个拥有相反自旋的电子配对,而这个电子配对只有在极低温度下才能成功形成,才能进入到超导状态。

二、超导材料的分类目前,超导材料可分为 Type I 和 Type II 两大类,它们的区别在于超导状态的形成方式不同。

Type I 材料在极低温度下发生电子配对,使电子行动在材料内部变得凝重而不轻松,所以它们的穿透磁场能力相对较弱。

通俗的说,当外加磁场和 Type I 材料中的超导电流相互作用时,材料会失去超导状态,因为它无法忍受太高强度的外界磁场。

Type I 材料比如铅,因为它们相对于 Type II 材料更易于处理,所以在一般实际应用中,Type I 材料较为常见。

Type II 材料中的电流分布比 Type I 材料中要更加复杂,所以这类材料可以承受更高的磁场强度,这种性质使这类超导材料在一些特定应用领域中有着更广泛的应用,比如复杂的磁共振成像。

三、超导应用超导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医学、能源、交通、测量等。

超导技术在医学图像方面有着重大的发展,磁共振成像的发明是基于超导原理的。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基于高能磁场和电磁波的成像技术,其灵敏度和分辨率极高,适合于对人体内部进行高精度的成像。

此外,超导材料还被应用于核磁共振机的制造中。

物理学中的超导现象

物理学中的超导现象

物理学中的超导现象超导现象是物理学中一种特殊的电性现象,指的是某些金属或化合物在低温下,电流可以在其内部自由流动而不产生电阻。

这一现象首先在1911年被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降温到4.2开尔文时观察到,并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超导现象在后续的科研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并产生了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超导现象的发现和基本原理超导现象的发现是通过测量电阻来进行的。

传统金属在低温下电阻会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但总会存在一定的电阻。

而超导体在一定的低温下,当电流通过时电阻会迅速降至零,电流可以在超导体内部自由流动。

这种特殊的电子输运机制被称为Cooper对(Cooper pairs)。

超导现象产生的基本原理是电子组成电流时会相互散射,通过与晶格的振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电阻。

在超导体中,由于低温下电子和晶格的相互作用被压制,且电子之间会产生一种配对的状态,这样电子就能在超导体里自由流动而不受阻碍。

这种电子之间的相互配对被称为Cooper对。

Cooper对的形成是由于晶格振动引起电子之间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能够克服电子之间的库仑排斥力。

二、超导现象的分类超导现象分为一类和二类超导现象,主要区别在于外加磁场的影响。

一类超导现象是指在外加磁场下,超导体会完全失去超导状态。

这是因为外加磁场会破坏超导体内的Cooper对,从而导致电流产生电阻。

一类超导体的临界磁场较低,因此在应用上有限制。

二类超导现象是指在外加磁场下,超导体仍能保持部分的超导性。

在此情况下,超导体内部会形成磁通管(flux tube),Cooper对不会完全消失,但会形成势坑。

而势坑内的磁通管能量较低,电流可以继续自由流动。

三、超导现象的应用1. 磁共振成像(MRI)超导体的特性使其在医学成像中有着广泛应用。

MRI技术利用超导磁体产生强大的磁场,通过对人体组织的成像来诊断疾病。

超导体的低电阻性能使得MRI设备能够产生持续和稳定的强磁场,并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

超导现象与应用前景

超导现象与应用前景

超导现象与应用前景超导现象是指某些物质在低温下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发现和研究对于科学界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超导现象的基本原理、发现历程以及其在能源、交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一、超导现象的基本原理超导现象的基本原理可以用BCS理论来解释。

BCS理论是由约翰·巴丁、利昂·库珀和约翰·罗伯特·施里弗于1957年提出的,他们因此获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BCS理论认为,在低温下,电子通过与晶格振动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库珀对”的电子对。

这些电子对可以以零电阻的方式流动,从而导致了超导现象的出现。

二、超导现象的发现历程超导现象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11年,当时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发现,当汞的温度降到4.2K以下时,它的电阻突然消失。

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激发了对超导现象的研究热潮。

随后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许多其他材料也具有超导性质,如铝、铅、锡等。

此外,他们还发现了一些复合材料和高温超导材料,这些材料的超导转变温度更高,使得超导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三、超导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前景超导技术在能源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首先,超导电缆可以大大提高电能传输的效率。

由于超导材料的零电阻特性,超导电缆可以减少电能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率。

此外,超导电缆还可以减少电缆的体积和重量,降低电缆的成本和维护费用。

因此,超导电缆被认为是未来电力输送的重要技术。

另外,超导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核聚变能源的研究和开发。

核聚变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来源,但是目前的核聚变实验还面临着许多技术难题。

超导技术可以提供强大的磁场,用于控制和稳定核聚变反应。

通过利用超导磁体来产生强大的磁场,可以实现更高的聚变温度和更稳定的聚变反应,从而推动核聚变能源的发展。

四、超导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前景超导技术在交通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超导现象的原因

超导现象的原因

超导现象的原因引言超导现象是指在超导材料中,在低温下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

自从发现超导现象以来,科学家们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探讨超导现象的原因,并分析其产生的机制。

超导现象的定义超导现象是指某些物质在低温下,电阻突然变为零的现象。

这些物质被称为超导体,低温是指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

超导现象的发现在物理学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超导现象的起源超导现象起源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物质的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电子的自发配对,形成所谓的“库珀对”。

这对电子可以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通过超导体移动,从而导致电阻的消失。

超导现象的类型超导现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Type I和Type II超导现象。

Type I超导现象Type I超导现象发生在临界温度以下的超导体中。

在这种情况下,超导态与正常态之间的相变是突然的,电阻值线性下降至零。

Type I超导材料的特点是磁场完全排斥,输运电流只能在外磁场的作用下才能够通过。

Type II超导现象Type II超导现象发生在临界温度以下的某些超导体中。

Type II超导体具有两个临界场:临界磁场Hc1和临界磁场Hc2。

当外磁场小于Hc1时,超导体处于完全超导态;当外磁场大于Hc2时,超导态会被磁场破坏,变为正常态。

而在Hc1和Hc2之间的外磁场范围内,超导体处于混合态,即部分区域处于超导态,部分区域处于正常态。

超导现象的机制超导现象的机制可以通过两个重要的理论来解释:BCS理论和Ginzburg-Landau理论。

BCS理论BCS理论是由约翰·巴丹和约翰·库珀等人于1957年提出的。

该理论基于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的原理,认为在超导体中,电子与声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电子自发配对,形成库珀对。

这些配对的电子不受散射的干扰,可以以零电阻的方式在超导体中移动。

BCS理论解释了Type I超导现象的发生,并成功预测了多种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

超导现象的原理

超导现象的原理

超导现象的原理
超导现象是指在超导材料中,当温度降低到超导临界温度以下且外加磁场强度不超过临界磁场时,材料的电阻率几乎为零,同时磁通量被完全排斥的物理现象。

超导物质的电阻率几乎为零,使其拥有极低的电阻,因此在电线、电缆、磁体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超导现象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柯普伯对电子配对的解释:超导材料中的电子通过配对形成了库珀对,从而使得净电荷为零,电阻率降至近似为零。

2. 波尔兹曼方程对电子在材料中传输的解释:超导体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由于在超导材料中电子间作用力会进一步增强,电子在材料中的传输表现出一种“输运电流没有电阻”的效应。

3. 巨磁阻效应:当超导体中含有磁体时,磁通量沿超导材料流动会导致靠近边缘的电流,在电流密度极大的地方超导状态被破坏,因此在材料内部会形成一个排斥磁通的区域,即所谓的“旋转偏压”。

通过以上三种原理的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超导现象是超导体材料中包括配对电子、自由电子输运、磁体、电流密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超导现象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材料的物理性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
也对于超导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超导材料在制造高速列车、医用磁共振成像等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物理学中的超导和超流动现象

物理学中的超导和超流动现象

物理学中的超导和超流动现象在物理学中,超导和超流动现象是两个常见的研究领域。

这两个现象都涉及到电和磁场的运动,研究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基本属性和行为规律。

下面,本文将就这两个领域展开讨论,以期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超导现象超导现象是指一种在低温下材料的电阻为零,电流可以无阻力通过的现象。

这种物质被称为“超导体”,可以用来制造超导电缆、磁体和电子器件等。

超导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当物质达到极低的温度时,电子之间会形成一种特殊的配对状态,这种状态使电子对电阻的贡献降到了最小值,因此电阻就为零。

超导现象最早是在1911年由荷兰物理学家海兰德(H. Kamerlingh Onnes)所发现,当时他在研究汞的性质时,发现汞在低温下会变成一种超导体,电阻为零。

这一发现在当时引起了轰动,随后,人们陆续发现了很多其他的超导体,包括铝、钨、锆等。

在1933年,这一领域获得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突破,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提出,当一个物体被置于磁场中,磁场线会在物体周围形成一个环道,这就是“法拉第电磁感应环路”。

基于这个理论,奥地利物理学家迈斯纳(F. London and H. London)提出了一种新的超导理论,即“London理论”,它能够解释超导体的许多性质和行为。

这个理论成为了后来的超导理论的基础,直到今天仍然被广泛应用。

由于超导材料具有很多有用的性质,所以在工业及科研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超导线圈的构造和制造可以产生极强的磁场,这种磁场比传统的磁场强度要高得多。

因此,超导线圈可以用来实现磁悬浮列车和医学领域的磁共振成像等技术。

此外,许多其他的应用也在不断地被开发和使用。

二、超流动现象超流动现象是指一种在极低温下液体的流量可以达到无限大的现象。

具体来说,就是当液体的温度降到它的“临界温度”以下时,液体原子将原子之间的联系完全解除,变成了一堆基本上不相互阻碍的流体粒子。

超导现象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超导现象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超导现象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超导现象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所谓超导现象,是指一些金属、合金或化合物在低温下(一般为临界温度以下),电阻率突然变为零的现象。

这种现象具有众多优异的物理性质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因而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

1. 超导现象的基本原理超导现象的本质是电荷载流子在受到电场作用下,几乎不受晶格离子的散射,从而形成一种纯净的电流。

这种电荷载流子被称为库珀对,具有完全相同的量子状态。

由于库珀对电子处于相同的能级上,因此在超导状态下,电子不会散射,使得超导材料的电阻率变为零。

2. 超导材料的分类超导材料按照其临界温度的高低,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是I类超导体,其临界温度一般小于30K。

II类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则较高,可达到100K以上。

此外,还有高温超导材料,通常是一些氧化物材料,在液氮温度下就可以表现出超导现象。

3. 超导材料的应用超导材料不仅具有宏观量子特性和磁场响应能力,还具有热电等多种物理性质,能够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1 超导材料在制备高性能电子器件中的应用超导材料在制备高性能电子器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利用超导材料的电流不损耗特性,可以制造超导量子干涉仪、高灵敏度的磁场传感器、高速高精度的量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

3.2 超导材料在磁共振成像、核聚变实验中的应用超导材料在磁共振成像、核聚变实验等诸多领域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制备高温超导线圈,可以大大提高MRI(磁共振成像)器的性能;而超导磁体也是实现核聚变研究和工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3.3 超导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超导材料在能源领域也有着许多应用,如制造高效磁场系统、超导电缆等,以提高电能转换效率。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超导发电机正成为发展方向之一。

超导发电机是指使用超导材料,将磁场转化为电能的一类发电机。

相比传统的发电机,超导发电机的功率密度更高、效率更高、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所以非常适合用于微型发电机和航空航天电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导现象简介
超导现象:某些物质在温度降低到一定值时电阻会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

超导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国民经济、军事技术、科学实验与医疗卫生等具有重大价值。

具有超导电性的物质称为超导材料或超导体。

超导材料包括金属低温超导材料、陶瓷高温超导材料和有机超导材料等。

发展概况:超导电性是荷兰科学家H.K.昂尼斯1911年发现的,他在做低温实验时,意外发现汞线冷却到4ZK时电阻突然消失了。

随后科学家们发现许多金属、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也具有这种特性。

1933 年,德国人W.迈斯纳发现超导体具有高抗磁性,使磁力线不能透人,人们称之为迈斯纳效应。

1957年美国人J.巴丁、LN.库泊、J.R.施里弗共同提出超导微观理论(BCS理论)。

1962年,英国人BD.约瑟夫森从理论上预言超导电流能够穿过一层极薄的绝缘体进入另一超导体,形成隧道超导电流。

这种约瑟夫森效应随后为实验所证实。

1986 年初,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苏黎世研究所的K.A.马勒和J.G.贝诺斯发现,钡钢铜氧化合物在30K时呈现超导电性。

这种陶瓷超导材料的发现,为超导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1986年以前发现的超导材料是良导体金属、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其临界温度最高不过232K,而马勒和贝诺斯发现的超导材料却是氧化物,临界温度比低温超导体高得多,对超导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世界各国对此都十分重视。

1987年中国成立了超导技术专家委员会和国家超导技术联合研究开发中心,统一领导全国的超导研究工作;同年7月美国总统提出《总统超导倡议》,要求政府采取必要措施支持高温超导研究;日本政府和民间企业、大学制订了共同开发超导材料的计划。

各国超导科学家以陶瓷材料为对象寻找高临界温度的超导材料,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超导研究热,忆钡铜氧化合物、秘锯钙铜氧化合物、铂钡钙铜氧化合物等高温超导材料不断涌现。

自1986年以来,中国在高温超导技术攻关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在某些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超导材料特性超导材料最重要的特性是完全电导性和完全抗磁性。

完全电导性是指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超导体的电阻为零,在这种状态下,超导体不仅可以无损耗地输送电流,而且在储存电能时也不会有损失。

完全抗磁性是指材料一旦进人超导状态,磁力线就不能穿过超导体,其内部磁通量等于零。

这两个特性是衡量
一种材料是否属于超导体的标准。

超导材料的另一个特性是具有约瑟夫森效应或超导隧道效应,即在两块超导体之间置一绝缘层(厚度约10埃),这时的绝缘层会成为一个“弱”超导体,电流可在其中通过。

判断超导材料性能的指标是临界温度(Tc)、临界磁场(Hc)和临界电流(tc)。

临界温度是指物质从有电阻变为无电阻的温度;临界磁场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无电流存在的情况下,超导体超导电性消失时的磁场阂值;临界电流是指能使超导体由超导态转变为正常态的电流密度值。

Tc、Hc 和Ic数值越大,超导体的性能越好。

超导技术以及潜在应用:超导技术是研究物质在超导状态下的性质、功能以及超导材料、超导器件的研制、开发和应用的技术,是应用价值和巨大开发前景的高技术,它在军事上的潜在应用可分为强磁和弱磁两大类。

超导强磁技术主要是利用超导材料能够产生很高的稳态强磁场,据此将可制成超导储能装置、超导电机和电磁推进装置。

①超导储能装置。

这种储能装置将可长时期储存大量的能量,然后根据需要加以释放。

大型超导储能系统(储能1012焦耳)将可作为陆基自由电子激光器或天基定向能武器的功率源。

②超导电机。

这种电机的体积和质量将比常规电机显著缩小,功率成倍增长,效率大大提高,可为武器装备提供动力。

③电磁推进装置。

用超导强磁材料制造的电磁推进装置,把电能直接转变为动力,将能以很高的速度推进大质量的物体,在军事上用作舰艇的动力装置,可消除传动噪声,提高隐蔽性;也可用作电磁炮的动力装置。

超导弱磁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约瑟夫森效应。

利用这种效应制成的超导电子器件,将具有功耗低、噪声小、灵敏度高、反应速度快等特点,可进行高精度、弱信号的电磁视l量,也司一用作超高速电子计算机元器件等。

主要的超导电子器件有:①超导弱磁探坝lj器件。

超导量子干涉仪、电磁传感器和磁强计等,对磁场和电磁辐射的灵敏度比常规器件高得多,可用于军事侦察。

②超导计算机。

采用约瑟夫森器件的超导计算机,运算速度将比普通计算机快几十倍,功耗减少到千分之一以下,散热性能很好。

③超导高频探测器。

如超导红外探测器、参量放大器、混频器、功率放大器等,将使空间监视、通信、导航、气象和武器系统的性能远远超过利用常规器件时的性能。

发展趋势超导技术总的发展趋势是,加强超导机理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探索临界温度更高、性能更优良的新超导材料。

关键问题之一是进一步探明超导材料特别是高温超导材料的性能和物理特性,另一个关键问题是高温
超导材料的合成与加工。

超导突破液氮温区,给超导应用技术和理论带来一系列问题,新的高温超导材料大多具有各向异性、脆性以及难加工等特点,要达到实用化,必须在材料的合成和加工技术上取得突破,解决性能稳定化、薄膜化、集成化、线材化和批量化生产等难题。

把超导体禾!半导体集成电路结合在一起,实现超导体与半导体器件一体化,也是国际上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超导材料:无论是低临界温度超导材料还是1986年以后发现的高临界温度超导材料,都离不开低温条件。

所不同的是前者必须工作在液体氦的环境中,而后者大多数只需在液体氮的条件下。

利用气体的液化是创造一个低温环境的重要手段。

其中低温超导材料是具有低临界转变温度(Tc<30K),在液氦温度条件下工作的超导材料。

分为金属、合金和化合物。

具有实用价值的低温超导金属是Nb(铌),Tc为9.3K已制成薄膜材料用于弱电领域。

合金系低温超导材料是以Nb 为基的二元或三元合金组成的β相固溶体,Tc在9K以上。

最早研究的是NbZr 合金,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NbTi合金。

NbTi合金的超导电性和加工性能均优于NbZr合金,其使用已占低温超导合金的95%左右。

NbTi合金可用一般难熔金属的加工方法加工成合金,再用多芯复合加工法加工成以铜(或铝)为基体的多芯复合超导线,最后用冶金方法使其最终合金由β单相转变为具有强钉扎中心的两相(α+β)合金,以满足使用要求。

化合物低温超导材料有NbN(Tc=16K)、
Nb
3Sn(Tc=18.1K)和V
3
Ga(Tc=16.8K)。

NbN多以薄膜形式使用,由于其稳定
性好,已制成实用的弱电元器件。

Nb
3Sn是脆性化合物,它和V
3
Ga可以纯铜或
青铜合金为基体材料,采用固态扩散法制备。

为了提高Nb
3Sn(V
3
Ga)的超导性
能和改善其工艺性能,有时加入一些合金元素,如Ti、Mg等。

低温超导材料已得到广泛应用。

在强电磁场中,NbTi超导材料用作高能物理的加速器、探测器、等离子体磁约束、超导储能、超导电机及医用磁共振人体成像仪等;Nb
3
Sn超导材料除用于制作大量小型高磁场(710T)磁体外,还用于制作受控核聚变装置中数米口径的磁体;用Nb及NbN薄膜制成的低温仪器,已用于军事及医学领域检测极弱电磁信号。

低温超导材料由于Tc低,必须在液氦温度下使用,运转费用昂贵,故其应用仍受到限制。

物理091 09103110 黄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