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世界公民的素质
21世纪的能力素质

21世纪的能力素质21世纪能力素质(读书笔记)21世纪的能力素质美国教育部向国会地叫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是用于提高年轻一代“21世纪能力素质”的根本措施。
它旨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理想学习环境,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实现一种全新的的学习方式,培养大批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才。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明确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一下五个方面:(1)基本学习技能(2)信息素养(3)创新思维能力(4)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5)实践能力虽然我没有明确知道其年度报告中如何阐释这五个方面,但我却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基本学习技能基本学习技能是指学科学习中所必需的一些技能,主要指听、说、读、写、拼、计算等技能。
基本学习技能的发展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直接关系,认知能力发展得好坏,直接促进或阻碍这些基本学习技能的发展。
譬如,手一眼运动协调不良会导致书写困难,早期语言发展迟滞也可能造成说与读的困难等等。
与认知能力失调一样,很少有学习困难儿童会在所有基本学习技能上都失调,而只是在一种或几种基本学习技能上失调,在其他基本学习技能上表现正常,甚至是中上或优秀水平。
基本学习技能失调主要包括:(1)听技能失调。
听不懂他人话语的含义,不能遵循他人的指示等。
(2)说与读技能失调。
说话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含糊不清,阅读句子或文章时吞吞吐吐,没有语气和表情等。
(3)写技能失调。
经常把字、词、数字或符号写错,别人很难看清他写的内容。
(4)拼(音)技能失调。
不会把字母联结起来拼成字或词,不能掌握某些音节的发音或经常把字词拼错等。
(5)计算技能失调。
不会按一定的次序数数,不懂数的意义(如5有多大),不会简单的加减运算等。
我认为这是其他四个能力素质的基础。
基本学习技能失调是造成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没有基本的学习技能,谈何创新,怎样做有意义的实践?在人际交往中,没有基本学习技能,难以在别人身上学到有用的东西。
二,信息素养关于信息素养的解释有多种:1974年,美国正式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
21世纪成功人才应该具备哪些政治素质

21世纪成功人才应该具备哪些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他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发生长期稳定的内在作用的基本品质,是社会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在人的心理中形成的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
它是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是个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技能的综合表现。
政治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
人的政治素质的高低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准确把握政治素质的内涵和特征是提高人的政治素质的前提。
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政治能力等。
政治素质具有阶级性、内在性、综合性、相对稳定性、层次性等特征。
人的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立场、政治品德和政治水平。
它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阶级性。
一个人政治素质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和巩固其政治统治,通过教育、舆论宣传、文化传播等途径,使其社会成员接受它的政治价值标准和规范并承担起责任和义务。
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政治斗争状况以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政治法律思想会对每个社会成员的政治素质起到导向和规范的作用。
同时,每个社会成员的政治素质又与他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政治生活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社会成员的政治素质在形成过程中,必然被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带有鲜明的阶级性。
是内在性。
政治素质是政治主体自身内在的基本政治品质,是政治主体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政治思想教育、政治文化传习和政治社会实践,把从外界获得的政治知识内化为主体的政治心理、政治意识、政治思维、政治情感、政治意向、政治品质、政治个性特点等基本属性。
政治素质不是人的外在政治特点(政治地位、政治职务、政治资历等) ,而是政治主体在长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政治心理积淀,内化为自身心理组织结构的组成部分。
三是综合性。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一、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2.世界各国学生的核心素养

世界各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终身学习”思想指导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界定21世纪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终身学习的五大支柱,包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以及学会改变。
其中,学会求知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每一支柱里又包含各种具体的基本技能,组成了“终身学习”的基本指标体系。
基于“终身学习”的理念,2000年,在达喀尔世界教育论坛上,164个国家政府承诺要实现“全民教育”。
基于全民教育的优质教育普及任务驱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启了学习结果指标体系,即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研究。
2012-2013年,学习成果衡量特设工作组的标准工作组初步确定了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七个学习领域及其内涵,并对0-19岁各年龄段孩子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区分和界定。
二、经合组织1997年秋,经合组织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简称DeSeCo)项目,并最终于2002年完成了项目研究, 2003年发布了研究成果报告。
DeSeCo报告中指出了促进成功的生活与健全的社会的核心素养的三项基本类型: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及能自主地行动。
DeSeCo指出三项核心素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虽然它们各有自己的焦点内容,但是由于素养的社会复杂性与联结性使得它们依然彼此相互关联,共同描绘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
三、欧盟欧盟2000年在里斯本(Lisbon)举行的高峰会中,确立了要立足于终身学习,建构一套“核心素养”作为欧盟各成员国共同的教育目标,于2010年欧洲将达成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知识经济实体的目标。
欧盟首先对核心素养进行了精简、务实的定义:一个人要在知识社会中实现自我、融入社会,以及具备就业时所需的能力(包括知识、技能与态度)。
《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欧洲参照框架》对每项核心素养进行了定义,并界定和描述了每项素养所包含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欧盟指出,所提出的八项核心素养同等重要,因为它们中的每一项都有益于知识社会中的成功生活。
21世纪人们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21世纪人们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忠心在21世纪,家长要对子女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明确现代社会需要人们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就无法对子女实施素质教育。
对于人个体的发展,不论是什么时代的儿童都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智力发达、情趣高雅的人。
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说,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生存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对社会成员个体的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成员在素质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纪,对新一代社会成员在素质上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有哪些本质的特征。
这些本质特征,决定社会成员的素质。
考察一个人的素质是高还是低,不是看他在学校的考试成绩,也不单是看他的文凭,最权威的衡量标准是看他能不能适应现存的社会生活。
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就是高素质;反之,不适应社会生活的,就是低素质。
因此,我们对自己的子女进行素质教育,必须从市场经济社会的本质特征出发,认识未来对孩子在素质上提出的新要求。
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培养孩子的素质,那是盲目的,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材来,孩子进入未来的社会,将难以生存,更何谈有什么自我发展能力。
那么,21世纪的人们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应当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呢?第一,21世纪是开放的社会,要求人们具备社会交往的能力。
21世纪,市场经济将进一步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对内对外的开放为前提。
开放是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所谓"开放",就是沟通、交流。
从内容上说,包括物质、精神、文化、科技诸方面的沟通与交流;从地域上说,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沟通与交流。
要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未来的社会成员就必须具备社会交往能力。
不仅要善于与自己有共同利益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也要善于与自己利益不一致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

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对教育目的的重新思考余军现代公民教育的内涵一、主体意识是现代公民意识的基础主体意识是现代公民意识的基础。
民主法治国家的现代公民,需要具备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和理性的精神。
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自由的和他人地位平等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权利能力、行为责任能力和人生价值,自觉关注和实现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决不依附于他人;认识到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能够自己作主,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有目的的参与社会活动,积极主动地参政议政,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决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有自己的理性判断,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对自己负责,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决不附和他人的意见,决不盲从他人的行动。
现代公民教育的内涵(二)权利意识权利是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保障,是参与社会生活,取得并维护各种权益的根据。
权利意识包括:首先,要知晓权利,了解自己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其次,要主动追求和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在权利遭受侵害时,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利。
再次,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等现代公民教育的内涵(三)民主、平等意识现代公民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民主意识。
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具体体现为公民平等地参政议政的政治权利。
卢梭说过:作为主权权威的参与者,就叫做公民。
作为国家法律的服从者,就叫做臣民。
现代公民教育的内涵(四)守法、护法意识专制与人治相伴随,民主与法治相依存。
把多数人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并把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是现代社会普遍遵循的法治原则。
公民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和法治观念的强弱,对法治的进程与走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现代公平教育的内涵(五)公德意识良好的公德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是民主法治建设和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作为现代国家的公民,应该具备良好的公德意识”。
2.世界各国学生的核心素养

2.世界各国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一篇:2.世界各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世界各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终身学习”思想指导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界定21世纪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终身学习的五大支柱,包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以及学会改变。
其中,学会求知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每一支柱里又包含各种具体的基本技能,组成了“终身学习”的基本指标体系。
基于“终身学习”的理念,2000年,在达喀尔世界教育论坛上,164个国家政府承诺要实现“全民教育”。
基于全民教育的优质教育普及任务驱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启了学习结果指标体系,即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研究。
2012-2013年,学习成果衡量特设工作组的标准工作组初步确定了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七个学习领域及其内涵,并对0-19岁各年龄段孩子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区分和界定。
二、经合组织1997年秋,经合组织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简称DeSeCo)项目,并最终于2002年完成了项目研究,2003年发布了研究成果报告。
DeSeCo报告中指出了促进成功的生活与健全的社会的核心素养的三项基本类型: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及能自主地行动。
DeSeCo指出三项核心素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虽然它们各有自己的焦点内容,但是由于素养的社会复杂性与联结性使得它们依然彼此相互关联,共同描绘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
三、欧盟欧盟2000年在里斯本(Lisbon)举行的高峰会中,确立了要立足于终身学习,建构一套“核心素养”作为欧盟各成员国共同的教育目标,于2010年欧洲将达成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知识经济实体的目标。
欧盟首先对核心素养进行了精简、务实的定义:一个人要在知识社会中实现自我、融入社会,以及具备就业时所需的能力(包括知识、技能与态度)。
《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欧洲参照框架》对每项核心素养进行了定义,并界定和描述了每项素养所包含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公民道德素养

公民道德素养
公民道德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遵守道德规范、尊重法律、具备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的能力和素养。
这种素养涉及到个人的行为准则、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和关怀。
以下是构成公民道德素养的几个重要方面:
1.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履行公
民的法律义务,不违法乱纪。
2.诚信正直: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言行一致,不说谎、不欺骗他人,保持正直的道
德品德。
3.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个人空间,不歧视、不侮辱他人,包容多样性,
倡导平等和和谐。
4.社会责任感:具备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关心公共事务,乐于助人,为社会
福祉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5.文明礼貌:具备良好的文明素养和社交礼仪,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共行为规范。
6.自我约束和自律:能够自我约束,自律行为,控制冲动和欲望,追求真善美。
7.环保意识:关注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对环境负责。
公民道德素养是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和素养。
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品德修养,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育、家庭、社会等因素都对塑造公民道德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引导和身教示范,培养出具备良好公民道德素养的公民,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國哈佛大學福山教授,以研究誠信 (trust) 對現代社會重要性聞名於世。他感慨安 龍、世界通訊事件讓美國付出很高的代價, 他說:「經濟成長關鍵是要建立一個 外在的標準,使人產生信任感。像誠實、 遵守諾言等美德,在任何社會裡都會被承 認,不僅是展示給朋友,也展示給陌生 人。」
上MBA才敎企業倫理,太晚了! 日本NEC希望招考的員工正直高尚、精益求 精。 中國聯想希望員工,第一作人正直,第二 胸懷大志。
一個國家的興盛不在於國庫的殷實、城 堡的堅固或是公共設施的華麗,而在於 公民的文明素養,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 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 — 馬丁路德— ←,
1989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面向21世紀研討會」
新世紀的教育,讓學生變好,比讓學生變 聰明來得重要的多。 全球教育諮議會點出塑造積極樂觀、品格 高尚的好公民,成為各國教育上的重點。
美國的品格教育(charact源自r education)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人格成長 2002年布希以提升教育預算2億五千萬 美金3倍的數字推動品格教育。 布希說:「我們不僅要敎孩子如何讀寫, 更要有勇氣敎他們分辨對錯。」
英國的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
英國自2002年8月以來,以公民教育來促進 學生道德、心靈,以及社會文化的發展。 澳洲則將公民教育與英文、數學至於同等 重要地位。 新加坡推動五大共同價值觀,為教育之本 日本則認為「培養年輕一代道德情操和創 造力,將決定日本年輕人承擔21世紀的命 運。」
價值觀的建立可以使人克制衝動、怨恨、 絕望。 人生幸福要靠品德修持,面對全球日益多 元複雜的問題,如生態失衡、貧富不均、 種族衝突、科技發達所衍生出的倫理問題, 需要堅強的內外能力來面對。
學業能力:讀寫算、邏輯推理、科技運 用、資訊處理、外語知識能力 個人能力:溝通、思考、解決問題、適應 能力、終身學習能力 公民能力:負責、自律、誠信等自我管理 能力,對他人的尊重和對多元 文化的理解與欣賞能力
法國哲學家魏申國:面對眾多選擇的時代, 必須要裝備自己才能執行這些選擇,因此 需要一個能建立人格,讓人面對選擇的權 威。 法國流行音樂教父:高德曼 他說這個時代是找百憂解,因許多人陷入 無法靠自己活的境地。」 兩位對時代嗅覺敏銳的名人,談的不是音 樂、不是哲學,是教育。
物質文明,使人落入價值的迷陣中,使人 在人生長路上掙扎。 美國16歲少年在校園槍殺2位老師、打傷8 位同學只因他不喜歡星期一,無法忍受星 期一。 美國、法國、日本的年輕一代都有一些共 同現象,只強調「人權」「權利」,忽略 了自己的責任和公共道德。
品格教育是良好教育的最基本要素。 上好你人生中的第一堂課,也是最重要的 一堂課。 大學中有言: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說: 「如果倫理和道德價值觀水準低落,新加 坡就會日益走下坡,因此否維持穩定和保 持優勢,關鍵不在經濟發展方面,而在社 會道德結構。」
誠信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 自由經濟體系的基礎—誠信。 美國安龍、世界通訊大企業高階人員做假 事件,使自由經濟體系的誠信基礎嚴重鬆 動。 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西蒙斯提出警告: 「此乃冰山一角,藏在下面的是日益自私 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