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韵、平仄和对仗
古代诗词中的对仗与押韵

古代诗词中的对仗与押韵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文化的瑰宝。
其中,对仗与押韵是古诗词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代诗词中的对仗与押韵,展示其艺术魅力。
一、对仗古代诗词的对仗是指在韵脚上进行的一种音韵配对,使句子或词句在音韵上呈现一定的对称。
对仗在古代诗词中被广泛运用,以增加作品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常见的对仗手法有平仄对仗、声母对仗、韵母对仗等。
平仄对仗是指在句子或词句中,由于声调的不同,产生音韵上的平仄对立。
平仄对仗的运用使句子在音律上有节奏感,让诗词更加优美动听。
例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光”与“乡”、“霜”与“头”形成了平仄对仗。
声母对仗是指在句子或词句中,声母的搭配形成了音韵上的对仗。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一”与“吹”、“离”与“火”、“原”与“风”形成了声母对仗。
韵母对仗是指在句子或词句中,由于韵母的变化形成了音韵上的对仗。
韵母对仗常常与平仄对仗相结合使用。
例如:《苏幕遮·燎沉香》中,“花径细、花径细,望也望不见。
天涯芳草无情思,何处金英多少。
”这里的“细”与“草”、“见”与“思”、“多”与“草”形成了韵母对仗。
二、押韵古代诗词的押韵是指在句子或词句中,以韵母为主要标志进行的音韵配对。
押韵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使诗词在音韵上呈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
押韵的运用可以分为充分押韵与偶然押韵。
充分押韵是指诗词中几乎每一个韵脚都押上韵。
偶然押韵是指押韵出现得相对较少,不是每一个韵脚都必须押。
例如:《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流”与“楼”形成了充分押韵。
押韵在古代诗词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使诗词在音韵上更加和谐,同时也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三、对仗与押韵的艺术魅力对仗与押韵是古代诗词的独特之处,它们赋予了古诗词一种独特的韵律之美,增添了作品的音乐感。
趣味平仄押韵对联对仗工整

趣味平仄押韵对联对仗工整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押韵对联集锦,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的押韵对联上联:沧海沧海造化神龙万代宏图长策洸洋齐兴华夏国邦邦国邦国携手扬帆创业下联:桑田桑田曾经白浪千山画意诗情浩渺敢负东方霞早早霞早霞同心锄草栽花上联: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下联: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上联:星期天祖孙三代大团圆笑声喧舞步妍满堂欢喜乱猜拳夕阳斜挂西山额爷爷拜拜婆婆再见下联:年节夜父母二人顶义气糖果具烟茶备两桌肥鲜多惬意小票分填衣袋里宝宝亲亲崽崽乖些上联:大海千帆宇内旭日九重兴会星槎云汉长飞须看作为高士月中摘桂下联:长风万里天涯心潮一片明霞瞬息鱼龙变化振兴华夏雄才浪才栽花上联:喜看今日路下联:胜读百年书上联:或默或语或出或处下联:知柔知刚知微知章上联:出对原非易讲文采讲技艺或庄严或随意亦幽默亦俏皮字少感情深还得多给应对留余地下联:成联并不难看照应看相关有刁钻有平凡也含蓄也浅谈句句平仄稳最宜常把佳联作指南上联:一曲入云高高到九霄仙子正逍遥遥呼妙妙妙下联:百场连夜赶赶过十晚梦魂犹辗转转去观观观趣味押韵对联推荐上联:古道西风瘦马下联:小桥流水人家上联:明月春水岸下联:江风渔火船上联:从绳则正从谏则圣下联:佐饔者尝佐斗者伤上联:春节起身早家家吃元宝花灯檐上挑蜡烛堂前照噼噼啪啪放鞭炮真热闹来真热闹下联:十五月儿高处处过元宵身穿锦绸袄耳挂红辣椒妖妖娆娆踩高跷好逍遥呀好逍遥上联:台上笑嘻嘻哭凄凄如此描摹假作真时真且假下联:世间饱足足饥辘辘这般分派无为有处有将无上联:劫尘历一千余年重复旧观幸有名贤来作主下联:诗人题二十八字长留胜迹可知佳句为须多经典的押韵对联上联: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下联:来匆匆去匆匆饮酒几杯各西东上联: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下联:相马以舆相士以居上联:白眼观天下下联:丹心报国家上联:五千年人物尽上戏台离合悲欢真趣在下联:八万里河山皆归歌咏抑扬顿挫大家东上联:尽楼台池馆品妙手成图谁办此五世遗经万言作赋下联:视将相王侯如飘风过眼才消得四围烟水一榻云山看了趣味押韵对联还看了:1.经典对联集锦2.10个字的精彩对联3.经典励志对联集锦4.高三学生押韵励志的对联5.励志对联之押韵八戒。
五言绝句的平仄对仗及押韵

五言绝句的平仄对仗及押韵五言绝句的平仄对仗及押韵五绝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五绝仄起首句押韵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
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
因此,本文就将古诗格律的讨论,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
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
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
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例(一):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4页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例(二):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中的“麻”、“家”和“瓜”的韵母分别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韵母都是“a”,在古韵中属于“同韵”字,所以,它们也是押韵的。
例(三):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较“斜”、“家”和“花”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xie”和“jia”“hua”不应是“同韵”字。
古代文言文中的对仗与押韵技巧

古代文言文中的对仗与押韵技巧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严谨的语言结构使其在文学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
对仗与押韵是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使文章更加优美和易于记忆。
下面将从对仗和押韵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文言文中的对仗与押韵技巧。
一、对仗技巧1. 音韵对仗音韵对仗是最基本且常见的对仗方式,主要通过字句的音序和音节来呈现对仗效果。
比如在《论语》中,孔子的经典语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中的“行、师”和“有、焉”就是音韵对仗的典型例子。
2. 词句对仗词句对仗是指在表达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中,通过选择与之对应的词汇,增强文句间的呼应效果。
这种对仗方式常用于古代的赋诗作品中。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是以词句对仗来加强表达的音韵美和美感。
3. 修辞对仗修辞对仗是指通过借用词汇、诗句等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创造出一种对偶的语感。
这种对仗方式常见于诗和散文中,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就是通过修辞对仗来表达出自然景观的美。
二、押韵技巧1. 完全押韵完全押韵是指文章中的词句在音韵上完全一致,如“南”和“岸”、“杨”和“芳”等。
这种押韵方式常见于古代诗歌中,能够增强文章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2. 半押韵半押韵是指文章中的词句在音韵上部分相似,如“山川”和“湖泽”、“寒垒”和“峻峭”等。
这种押韵方式常出现于古代文言散文中,能够使文章具有一定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3. 平仄押韵平仄押韵是指文章中的词句不仅在音韵上相似,而且在平仄上也有一定的规律。
平仄是指古代文言文中的声调和抑扬格调,通过平仄的运用,使得押韵更加丰富多样。
这种押韵技巧常用于古代诗词中,能够增强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美。
综上所述,古代文言文中的对仗与押韵技巧是丰富多样的,能够使文章更加优美和富有韵律感。
诗词中的对仗与押韵

诗词中的对仗与押韵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诗人们以言辞婉转、意境深远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使人陶醉其中。
在诗词之中,对仗和押韵是其独特之处,凭借着对仗和押韵的运用,诗词产生了独具魅力的音韵美。
首先,对仗是诗词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对仗是指在诗词的篇章中,通过音、字、词等方面的呼应和交错,形成一种整齐、协调的韵律感。
对仗可以细分为平仗、仄仗和阳平仄对仗等。
平仗是指两字在平声拍或不拍、仄声不拍中的呼应;仄仗是指两字在仄声拍中的呼应;阳平仄对仗则是平仗和仄仗的结合。
对仗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诗词的韵律感,使诗词更具韵律美和音乐美。
其次,押韵是诗词中的另一种重要手法。
押韵是指在一首诗词中,以诗句末尾的音节相同或相似的方式进行呼应。
押韵不仅可以增加诗词的音韵美,还有助于加深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情感。
在古代,诗词的押韵是非常讲究的,规定了一定的押韵方式,例如“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些押韵方式不仅使诗词带有节奏感,还有助于记忆和传颂。
古人在运用对仗和押韵的同时,注重诗词音韵的协调和节奏的安排。
对仗和押韵的运用需要诗人在作诗时兼顾意境和形式的统一。
对仗和押韵的合理运用能够使诗词更加具有音乐美,让读者在品读时感受到韵律的美妙。
除了对仗和押韵,诗词中还常常运用拟声词与意象的结合,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拟声词是模拟自然界的声音,通过字词的排列和重复,使读者产生视觉、听觉等感觉的联想。
通过拟声词与押韵的结合,诗词能够更加贴近实际的事物,使作品充满生动感和力度。
总之,诗词中的对仗与押韵是其独特之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仗和押韵的运用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音韵美和文化底蕴。
对仗与押韵的运用给予了诗词以独特的魅力,使其成为一种能够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
在今天,虽然诗词的地位已经不再像古代那样凌驾于其他文学形式之上,但对仗与押韵的独特魅力依然引人注目,令人沉醉其中。
因此,对仗与押韵的运用是诗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欣赏诗词所能体会到的独特之处。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之前我在自己的头条号上发了几篇关于格律诗的学习笔记,分享了一些关于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知识,如果大家想深入的了解,可以查看我头条号前面的文章,也可以关注我的谢小楼(ID:xxlou),回复“01”,就可以看到我那几篇文章。
而现在这篇文章,是想要把之前的那些文章总结简化,在这一篇文章里把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要求简洁明了地归纳出来。
既然要简洁明了,那就不废话了。
一、格律诗的押韵要求。
1、什么是韵诗词中所谓韵,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不过在拼音中,a、o、e的前面可以加i、u、v,如ia,ua,uai等,这种i,u,v叫做韵头,不同的韵头的字也算同韵字,可以通押。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2、格律诗的押韵要求1)押韵的位置,律诗押韵的位置在每一个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
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称脚,故韵又可以称为韵脚。
律诗的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首句押韵与否一般与对仗有关,首联不对仗,首句常押韵:首联对仗,首句常不押韵。
2)押平声韵。
在律诗形成的过程中,不逐渐抛弃了仄声韵,只押平声韵,而且不分阴平阳平。
3)一韵到底,律诗是不能中途换韵的,一首律诗只能押一个韵。
4)不能使用同一个字押韵。
5)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音的字做韵,少量使用,间隔使用是可以的。
6)不押韵。
韵中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不准押韵(第一句可以放或关)。
如果这三个句子也押韵,那就叫押韵,押韵里是不允许的。
二、格律诗的平仄要求1、四声与平仄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古代四声中,平仄里的平即平声,平仄里的仄即上声、去声和入声。
现代普通话里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即平,上声去声即仄。
我们现在学写格律诗,用普通话的平仄即可。
2、格律诗的平仄声律四大原则1、句内平仄相间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首先是句内的平仄搭配,具体要就是“句内平仄相间”。
格律诗的句内平仄相间,并不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平仄相间,而是以一定的单位相间,这决定于诗的意义结构和节奏结构。
古诗对仗工整基本知识

古诗对仗工整基本知识
古诗对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色表现形式,它是指在古诗中,通过音韵、字义等方面的相互呼应,使得诗句之间产生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下面我来简要介绍古诗对仗的基本知识。
韵脚对仗
韵脚对仗是古诗中最常见的对仗方式,它主要通过诗句末尾的韵脚字来实现。
在古代,韵脚主要分为平声、仄声和声调两类。
平声指韵脚字的声调为轻声,如“江”、“花”;仄声指韵脚字的声调为除轻声外的其他声调,如“鸟”、“风”;声调是指韵脚字的声调特点,如平声的声调为轻声,仄声的声调为除轻声外的其他声调。
在古诗中,一般要求相邻的诗句的韵脚字要相同或相近,使得整首诗的音韵和谐。
比如杜牧的《秋夕》中有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这里的“屏”和后面的“清”正好形成了平仄相间的对仗。
词义对仗
除了韵脚对仗外,古诗还常常通过词义的对仗来增加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
词义对仗是指诗句中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对应或相对照,形成一种呼应的效果。
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这里的“行”和“声”正好形成了词义上的对仗。
对仗的分类
古诗对仗可以分为平仄对仗、押韵对仗、对仗句对仗等多种形式。
平仄对仗是指平声和仄声的对仗,押韵对仗是指韵脚字的对仗,对仗句对仗是指整个诗句的对仗。
这些对仗形式的运用,可以使古诗更加工整、优美。
古诗对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通过韵脚对仗和词义对仗等方式,使得古诗在音韵和意境上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对于学习和欣赏古诗,了解古诗对仗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诗词韵律常识

诗词韵律常识诗词格律格律,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
所谓诗词格律,是指一系列独有的,在创作时必须遵守的格式,音律等方面的准则。
中国古代近体诗、词在格律上都有严格的要求。
诗词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押韵、平仄、对仗、四声。
其中律诗最为严格,必须满足全部要素。
近体诗中的绝句以及词、散曲一般不需要对仗。
古体诗相对最为宽松,一般只有较严格的押韵概念。
格律原本来自音乐,在音乐散佚后,经研究者总结古诗歌的共同规律,形成了诗词格律。
平上去入平、上、去、入是古代汉语的四声。
古代汉语中共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而现代汉语则由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构成。
因此,从古代到现代语音变化可概括为八个字:“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入声合入到平、上、去三声中)。
现在的普通话里已经没有了入声(有些方言里还保留部分入声)。
古人作诗讲究平仄,如果以现代汉语来看,阴平、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去声属于仄声,入声也属于仄声。
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现代汉语中属于阴平、阳平的一些字,虽然在今天看来属于平声,但是如果它们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入声转化而来的,那么在古代就应该归入仄声。
押韵押韵,又称为“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读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讲押韵,必须弄清三个概念:韵、韵母和韵部。
韵就是韵腹、韵尾和声调而言,它不管韵头。
韵母=韵头(介音)+韵腹(元音),韵母中最关键的部分+韵尾(可元音可辅音,其中的辅音专指鼻韵母)。
韵部是古韵学家把古代的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叫一个韵部。
韵部的韵母和韵的概念更大。
押韵是增强诗歌节奏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押韵特别讲究。
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其中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读这副对联,看看内容上有什么相 关没有?
灵光遐迩山络绎;通洞幽明日朦胧
高端大气上档次, 低调奢华有内涵。
细节三:意思相关。
二、考查平仄、押韵、对仗
2、A。
梨花院落溶溶月=花+处所+形态+自然景物 柳絮池塘淡淡风=花+处所+形态+自然景物 榆英临窗片片雪=花+动作+形态+自然景物 带水芙蓉点点雨=动作+花+形态+自然景物 丁香初绽悠悠云=花+动作+形态+自然景物
正兴高二某班级教室墙上挂着一
副对联:“有梦少年存志远,无声春雨 润红花。”从对联角度看还不够妥帖,
请根据对联相关知识对这副对联进行修
改调整。 修改: 理由:
把“志远”改为“远志”。
“志远”跟“红花”在结构上不对应: “红花”是偏正短语,而“志远”是 主谓短语。上下字的词性也不同。
语言文字应用
第二课 第四节 声情并茂
P36作业二(1)
1、A-C-D-B。
根据押韵规则,第三句应为
D
;
再根据D句“柳条折尽花飞尽”的内容得 出:
先柳条,后杨花。
四、平仄与参差美:
1、概念:
2、格式:
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五、对仗和对称美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 、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押韵、平仄与
对仗
知识大概——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
《诗经》——南北朝。形式要求较自由。
近体诗:
以格律诗(律诗)为代表。
1、每首八句。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
2、押平声韵。
3、每句平仄有规定。 4、规定位置要有对仗。
押韵与和谐美
1、概念:韵尾和声调的平仄都相同。 例:安——烟、弯、渊,押韵; 安——按、眼、万、远,不押韵。 2、方法: 绝句: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般押,第二、四句必押,一般押平声韵。第三 句最后一个字限用仄声字。 律诗: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不押韵,则限用仄声 字( 昔人已乘黄鹤去)。偶数句押韵,一般押平 声韵,一韵到底。用韵字不在诗中重复出现。
写对联、品对联、改对联,还能衡量 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与能力。从古代的科举到现 在的高考,经常把它作为考题中的一种题型, 现在高考或联考,常把它作为“语言运用”中 的一种题型,所以我们要重视这类题。
对联的基本特点?
跟对偶(对仗)的 “严对”基本相同。除此之 外,还要强调几个细节。
欣赏这副对联,看上下联在平仄上有 什么特点?
1、选择填空:( B )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 A、半数佛花香易散 B、万里鱼龙争照影 C、二月郊行最有情 D、三千组练挥银刀。 颔联须对仗: 一船鸡犬欲腾空= 数量+动物+动词+动作 万里鱼龙争照影=数量+动物+动词+动作
本节课重点
押韵: 1、韵尾和声调的平仄要相同; 2、注意绝句和律诗单行句的要求。 声调: 1、注意平仄相反; 2、对联中的仄起平收。
对联的基本特点:(归纳)
1、字数相等;2、词性相同
3、结构相应;4、平仄相反; 5、语意相关;6、字形“相左”
(字形不同)
补充练习
特点:字数相同;词性相同;结 构相应;平仄相反;语意相关; 上下句不用相同的字
宽对 例子如下: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从内容上分 :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 (平平仄仄平平仄) 蜡炬成灰泪始干 (仄仄平平仄仄平) 细节一: 平仄相反。
说明:现在写对联可不受此约束;但是,一般情 况下,上联的尾字为仄声,下联的尾字为平声, 这叫仄起平收。
欣赏这副对联,看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 在字形、词性上有什么特点?
闲人莫进贤人进 盗者勿来道者来 绿水泛漪,巾帼何须让须眉 勇者临战,男儿从来是英杰 细节二:上下联对应词语两两相对,上下联 之间同一位置,忌讳使用相同的字。(也称 作:字形相左)
1、概念:实词≠虚词;名词≠动词; 日光≠月华;云裳≠霞衣。 (平仄) 2、位置: 颔联、颈联。 3、类型: 工(严)对:字数+平仄+词性+意义; 宽对:字数+意义+大致词性; 串对(流水对)。 详见后文
修 辞 格
对
偶
从形式上分 :严对和宽对
严对例子如下: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 明。 (4分) 【答案】修辞方法:对偶。 “芳树”对 “春山”,“花”对“鸟”,“自落” 对“空啼”。
对仗的延伸——
对
联
什么是对联
对联,又叫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体制短小、 雅俗共赏的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它语言精练, 言简意赅,格律严谨。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 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