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章节练习-文学史)【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章文学史

一、简答题

1.结合中国近年文艺创作现实,试论文艺作品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

答:文艺作品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看似矛盾,实则相互依存、辩证统一。

(1)文学的现代性要求各民族文学之间加强交流与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在由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这个借鉴吸收的过程中,文艺作品的民族性必然受到挑战,从而与现代性发生矛盾。因此,如何在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吸收世界文学中的先进成分来进行革新创造,使本民族文学具备现代性,是处理好文艺作品的民族性与现代性关系的关键。

(2)文学活动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这不仅表现在优秀文学传统直接影响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方式方面,而且表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上。一个民族的文学不可能完全适应另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因此文艺作品要走向现代化,绝不能以牺牲民族性为代价。

80年代中国小说界出现了“寻根文学”,其代表作家及评论家就认为,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这体现了作家对于追求借鉴西方现代文学流派的一种反思,于是他们主张以“现代意识”来重新观照传统,从中国文化中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文学创造只有根植于悠久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走向现代。汪曾祺的短篇《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的“商州系列”都被视作重视民族文化底蕴的优秀作品。可见,保持文艺作品民族性乃是现代性的基础。

(2)文学传统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系统

这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解放思想,打破种种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在继承中批判,在借鉴中革新。文学的现代性意味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文学突破陈规、自由开放,从而适应现实需要,具有时代气息。

继承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借鉴也不意味着盲目崇拜、照搬抄袭。我们反对文学上的民族保守主义和排外主义。消化、吸收、与本民族的文学传统相结合,是接受外来影响的关键。例如莫言构筑的《红高粱家》系列,极富奔放的东北民俗特色,小说既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意蕴,同时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和福克纳现代派的影响,可以说在讲究民族性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吸收西方优秀作品中的先进经验使其作品具有了现代性。可见,文艺作品的现代性是民族性的发展趋势。

2.试举例说明该如何看待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厦门大学2011年研)答:对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的看法:

(1)中外文学史证实文学发展的继承性

文学活动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中外文学史的事实表明,各民族的文学都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都有一个继承、借鉴与革新、创造的历史过程。文学活动的发展,要以从它的先驱者那里承继下来的条件作为创造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不仅表现在优秀文学传统直接影响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方式方面,而且表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上。

①从思想内容来说,历史上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的愿望和思想感情的作品,从题材、主题、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继承性。

②从艺术形式来讲,每个时代的作家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继承过去时代所形成的文学传统和创作经验,特别是进步的创作方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比如唐代诗歌的繁荣,无论从思

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是《诗经》、楚辞、乐府、魏晋六朝诗歌的直接继承与发展。齐梁时期讲究声律对偶,对于唐诗中律诗格律的形成,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

(2)文学发展应该批判地继承

继承古代的优秀遗产、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不意味着“全盘继承”,而应该批判地继承。这里所说的“批判”不是否定一切、横扫一切的所谓“大批判”,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区分、思考、分析,弃之糟粕,取其精华。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必须批判地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他不仅全面论述了批判继承优秀文学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明了继承与批判继承与创造的辩证关系,还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批评了文学教条主义。因此,我们只有对过去的文学遗产予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总结,才能正确的继承和借鉴,才有可能在继承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审美需要,进行艺术的革新和创造。

(3)文学发展应在在继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继承

由于文学传统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系统,因此传统与反传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文学活动历史发展中出现的一种必然性、规律性的现象。钱钟书先生所提示的相反相成、传统与反传统的现象,是世界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它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地解放思想,打破种种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在继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继承、革新和创造。对于一些古代优秀作品,我们要以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给这类作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阐释,批判其消极的成分。比如《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似的艺术杰作,它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真实地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史,表现了封建社会“死而不僵”的时代特征。但是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色”、“空”观念和“补天”思想,则是明显的消极的成分。因此,运用马克思的历史主义原则加以具体分析,批判地继承,显得尤其重要。

总而言之,继承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革新也不是全部抛弃,从零开始。而要既讲变革又讲继承,在创新以继承为基础,继承以创新为目的。

二、论述题

1.以文学史为例,说明物质生产方式对文学形式的发展演变有何影响。(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1)物质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文学形式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文学的发展与演变,所以从一般意义上说,文学形式的发展演变是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而变化的。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文学活动也属于一种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文学形式的发展演变,不同历史形态下文学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根本上说是被物质生产所决定的。

(2)文学形式的发展演变并非与物质生产方式绝对同步

以文学史为例,文学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文学形式的发展演变并非与物质生产方式绝对同步。

①例如古希腊开创了文化史上第一个艺术繁盛期,并构成整个欧洲文化的一个“高不可及的范本”,但随后的物质生产的发展进步,却未能使古希腊艺术获得进一步繁盛。

②再如18世纪的德国,正当“国内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时,“德国文学方面却是伟大的”,涌现了歌德、席勒这样卓越的世界性作家。

③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俄国刚从农奴制度下解放出来,农奴制度的残余仍然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