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新修订版)(复习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8章 文学的评价)【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考研模拟试题(一)一、概念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2.叙事学3.隐含读者4.发愤著书5.春秋笔法二、指出下面两题所引文字的出处并解释其含义(每题15分,共30分)1.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滑,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2.何元朗,一言儿启词宗宝藏:道欲度新声休走样。

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

说不得才长,越有才越当着意斟量。

曾记少陵狂,道细论诗晚节详。

论词亦岂容疏放?纵使词出绣肠,歌称绕梁,倘不谐音律,也难褒奖。

耳边厢,讹音俗调,羞问短和长。

三、简答题(每题12分,共36分)1.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2.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3.如何理解明清曲学家所说的“本色”?四、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1.试举例论述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

2.《水浒传》第二回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金圣叹夹批中说:“百忙中,偏又要夹入店小二,却反先增出邻舍火家陪之”,“真是极忙者事,极闲者笔也”(《笫五才子书施耐庙水浒传》第二回夹批)。

明清小说、戏曲中颇多这类“闲笔”试举数例,谈谈你对这种写法的认识。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概念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答: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是指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的整个过程。

客体“主体化”是主体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2.叙事学答:叙事学是20世纪以来由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形成的叙事理论。

俄国学者普洛普1928年发表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中的结构思想传到法国,引起了大量关于叙事作品分析的尝试,这一系列学术活动逐渐酝酿成了叙事学。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圣才出品】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圣才出品】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12.1复习笔记一、诗或文学作品的定义关于诗或者说文学作品是什么、在哪里的问题,存在几种需要批判和驳斥的答案:1.第一种答案的主要观点及其错误性(1)主要观点:最流行、最古老的答案之一是把诗当作一种“人工制品”,具有像一件雕刻或一幅画一样的性质,和它们一样是一个客体。

这样,文学作品就等同于一张白纸或羊皮纸上留下的黑墨水线条,或者,如果人们记起巴比伦的诗歌,那它就是砖上刻着的槽子。

(2)这种答案的错误性①存在着大量的口头“文学”。

有些诗歌或故事从来没有以固定的形式写下来,但仍然继续存在着。

这样,黑墨水的线条只能是记录必然已经存在于什么地方的一首诗的方法。

②印好的书页包括了大量的因素,如铅字的大小、铅字的类型(正体、斜体)、开本的大小等其他许多因素,但这些因素对诗来说是外在的。

③印刷在诗中的作用决不仅仅表现在这类为数极少的印刷古怪的作品中,诗行的结尾、诗节的安排、散文的分段,以及那些只有通过拼写才能理解的眼韵或者双关语以及许多类似伪手法都必须看作文学作品中不可分割的因素。

2.第二种答案及其错误性(1)第二种答案:文学作品的本质存在于讲述者或者诗歌读者发出的声音序列中。

(2)这种答案的错误性在于①每次大声朗诵一首诗或者背诵一首诗只是在表演一首诗,而不是这首诗本身。

②存在着大量的根本不可能诉诸声音的书面文学。

③人们总是把印刷的许多文字作为总体来看,并不把它们分解成一系列音素,不仅不会去大声诵读,甚至不会去默读④一首诗每诵读一次就要比原诗多一些东西:每一次表演都包含了一些这首诗以外的因素,发音方面独特的气质、音高、速度、轻重音的安排,这些因素要么是由诵读者的个性决定的,要么表明了他对这首诗解释的方式。

况且,诗的诵读不仅给诗添加了个人的因素,而且还往往代表了对诗中暗含的各种成分——声音的高低、诵读的快慢、重音的安排和强度——的选择。

⑤有大量的文学是相对独立于音响模式之外的,音响在一首诗的结构中可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说一首诗是一系列音响就像把书页上的印刷看得高于一切一样令人不满意3.第三种回答及其错误性(1)第三种回答:诗是读者的体验。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笔记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笔记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笔记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一、文学和文学研究1、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可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

2、文学创作的经验对于一个文学研究者来说固然是有的,但他的职责与作者完全不同,研究者必须将他的文学经验转化成知性的形式,并且只有将它同化成首尾一贯的合理的体系,它才能成为一种知识。

3、文学研究者研究的材料可能是非理性的,或者包含大量的非理性因素,但他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因此便与绘画史家和音乐世家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与社会学家和解剖学家没有什么不同。

二、创造性的批评“创造性的批评”通常只是一种不必要的复述,充其量也只是一件艺术作品翻译成另一件,一般来说都要比原件低劣一些。

三、对艺术的探讨将自然科学运用的那些方法移用到文学研究上。

1、移用的方法(1)效仿一般科学的客观性、无我性和确定性诸优点。

(2)因袭自然科学的方法,探究文学作品的前因和起源,即“起因研究法”。

(3)把某些科学上通用的定量方法,如统计学、图表、坐标图等,引进文学研究的领域。

(4)用生物学的概念讨论文学的进化问题。

2、评价单纯的移用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科学方法仅就十分有限的文学研究范围或者某些特殊的文学研究手段而言,有时是有价值的。

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的差异1、历史上不同学者的探讨(1)早在1883年,狄尔泰就以“解释”和“理解”这两种认识范畴的对比来说明自然科学方法和历史学方法的不同。

狄尔泰认为,科学家以事物的始末缘由来解释它的本质,而历史学家则致力于理解事件的意义。

(2)1884年,著名的哲学史家文德尔班也对历史学必然因袭自然科学的方法这一观点加以抨击。

他认为自然科学家旨在建立普遍的法则,而历史学家则试图领会独一无二、无法重演的事实。

(3)后来、李凯尔特又对这观点做了精心的研究,并稍加修正和补充,他不太注重概括和个性化的探讨两种方法的分野,而是更多地关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差别。

勒内·韦勒克 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勒内·韦勒克  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接下来是对每部分的细致解读:
在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中,阐释了文学的本质、作用,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关系,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进行了界定,并对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的 概念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文学和文学研究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 而文学研究,是一门不能称为科学的知识或者学问。作者认为对文学艺术的“鉴赏”与 “研究”是不应分割开来的。真正的文学研究应是既具有“文学艺术性”又具有“系统性” 。
同日常语言相比:日常语言也能表情达意,也能注意到符号自身,但文学语言在语源 的发掘和利用上更加用心,每种艺术品都能给与原有的材料以某种秩序、组织和统一性, 文学就是使语言诗化,而且文学语言没有实际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文学的本质最清楚地 显现在文学所涉猎的范畴内,它们处理的是一个虚构的、想象的世界。

奥斯汀·沃伦(Austin Warren, 1899-1986),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长期执教于密 歇根大学,1926 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代表作有《批评家和人文主义者蒲柏》 、《新英格兰良知》,以及和韦勒克等学者共同编写的《文学学:目标与方法》和《文学 理论》等。
本书总体分为四大部分:1.对文学理论术语的定义和区分,2. 文学研究前期的资料搜 集和准备,3.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4. 文学的内部研究。其中内部研究是本书的重点总的 说来,作者的立场是坚持形式主义的文学研究方法,注重文学的“文学性”和文学作品的 内部研究。
第二章探索了文学的性质。“文学”一词从词源上讲,指手写的或印行的文献,当然 完整的文学概念是不能少了“口头文学”的。作者认为文学研究不同于对文明历史的研究, 也不仅仅是对名著的研究。于是作者从研究文学的基本要素——语言,来探究文学的本质。 同科学语言相比:科学语言是指称性的,要求语言符号与对象之间的一致性,而文学语言 的特点在于:1、充满了歧义,而且其中还充满了历史上的事件、记忆和联想,因此它是高 度“内涵的”。2、文学语言除了指称性以外,还能表情达意。3、文学语言强调语言自身 的意义,语词的声音象征,比如格律和声音模式等。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教材精讲-(文学的评价)【圣才出品】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教材精讲-(文学的评价)【圣才出品】

第18章文学的评价一、文学的价值与文学评价1.文学的价值假如我们试图对人类和文学的关系作任何详细的描述,我们将遇到许多定义上的困难。

从现代的意义上说来,文学只是非常缓慢地从歌谣、舞蹈和宗教仪式等这些看来孕育它的文化群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假如我们要描述人类对文学的喜爱,我们就得去分析喜爱这一事实的组成部分。

人们在事实上为什么要认为文学是有价值的呢?他们在文学中发现了何种价值或兴趣呢?回答是,价值或兴趣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可以把贺拉斯所概括出的“dulce et utile”翻译成“娱乐和教益”,或“游戏和劳动”,或“终极的价值和作为工具的价值”,或“艺术和宣传”,即以自身为目的的艺术和作为公共仪式及文化结合剂的艺术。

2.文学的评价标准假如我们要寻求某种标准,即人应该如何视文学为有价值和应该如何去评价文学,我们就必须得通过某些定义去解释。

人认为文学有价值必须以文学本身是什么为标准,人要评价文学必须根据文学的文学价值高低做标准。

文学的本质、效用和评价必然是密切地互相关联的。

某一个东西的价值,即它的惯常的或最专门的或恰当的价值,应当就是那由它的性质(或它的结构)所赋予的价值。

它的性质存在于潜能中,也就是它那外部表现出来的效用。

它能做什么,它就是什么;它是什么,它就应能做什么。

我们在判断某一东西具有价值时,必须是以它是什么和能做什么为依据;我们在评价它时,必须把它与那些同它具有相同性质和效用的东西加以比较。

3.“纯”文学与文学评价我们在评价文学时应该依据文学自身性质的等级。

什么是文学自身的性质?什么是文学“本身”呢?什么是“纯”文学?在这些问题的措词中含有某种分析的或还原的过程,而答案最终涉及“纯诗”的概念,即意象主义和模仿性语言的概念。

但是,假如我们非要试着以这样的方法去求得纯粹性,我们就必然会把视觉意象与和谐声音的混合整体分裂成绘画和音乐两个部分。

这样一来,诗就消失了。

这样一个纯粹性概念是文学分析的因素之一。

(完整版)《文学理论》读书笔记韦勒克

(完整版)《文学理论》读书笔记韦勒克

文学理论----韦勒克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区分----两种说法1.是一种“再创造”:是不必要的复述,不可能比原作好2.怀疑论:文学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将研究和鉴赏分开两者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采用了科学研究方法。

但是认为科学本身就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甚至早于科学方法,他们其实可以起着很大的作用的。

如何弄清这些差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般来说,自然科学是找出不同事物的相同的东西而人文研究是找出他们独特的个性和价值例如研究莎士比亚,因为文学是不存在着文学法则的。

因而对于这一问题有了两个极端的解答方法1.将科学研究与历史研究视为一途,仅限于收集事实,或是建立法则2.否认该学科,坚持文学是无法研究的。

需要知道的是每一文学作品都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

结论:人文科学就是要基于文学理论并使用通行的术语来说明它的特性,文学理论是必须的。

第二章文学的本质什么是文学研究:1.一切与文明的历史有关的研究,事实上这些都排挤在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研究,这个实际上等于否定了文学研究具有特定的领域和方法。

2.“名著”,只注意出色的文字表达形式不管其题材如何。

根据美学价值和一般学术名声。

仅仅阅读名著会失去对文学产生的环境因素的清晰的认识而且也无法了解其连续性、类型的演化和创作过程的本质。

3.限指文学艺术即想象性的文学。

但是文学有带有语言的色彩,故必须要弄清文学的、日常的、科学的这几种语言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

科学语言趋向于使用类似数学或符号逻辑学那种标志系统。

文学语言则是有很多歧义的即高度内涵的,还有表现情感的一面,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强调语词的声音象征。

而这种区分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中又有不同程度之分。

日常语言在量上和实际意义上与文学语言相区别。

文学的本质显现于其所涉猎的范畴中:是虚构的世界,想象的世界。

但是想象性的文学也不必一定要使用意象。

结论: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

《文学理论》(修订版)(“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美)勒内

《文学理论》(修订版)(“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美)勒内

《文学理论》(修订版)(“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版这是一本关于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及内容的经典理论书籍,作者以“文学的外部研究”和“文学的内部研究”架构其理论体系,超越了多年以来影响文学创作的社会环境。

本书是在文学研究方面最富条理、范围最广的、最有针对性的尝试,也是美国文学批评经典著作,自它诞生的那天起即成为各大高校的学习用书,还是文艺批评工作者的案头必备书之一。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伊格尔顿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本书初版于1983年,是伊格尔顿向英国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评论西方世纪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

作者将起自俄国形式主义的纷繁复杂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革命梳理出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精神分析理论三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分析。

本书据1996年第二版译出,新版增加了长篇《后记》,概括了此书初版13年以来西方文学理论领域中所发生的主要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童庆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本书是著名文学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近十年对文学观念的研究基础上写的一本总结性的小书。

旨在剖析古今中外文学观念所蕴含的一个古老问题——文学是什么。

作者结合文化的、美学的、社会的、心理学的、语言学的、艺术的世界,对文学做了新的界说,其特点在于深入浅出,所谈均建立在事实基础上,能使读者对文学观念史有一个常识性的了解。

本书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文学观念的嬗变,对历史上几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做了介绍并评价,探索其成因及影响;第二章,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着重从文化角度谈文学;第三章,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着重谈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活动的内涵特征;第四章,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重点谈“体验”在文学中的作用及特征;第五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肯定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和对象的基础上对文学语言的深层特征做了介绍。

文学理论(新修订版)

文学理论(新修订版)
我要说还没有太读懂,会不会显得自己不太聪明…啊…继续加油呀[太阳][月亮]。
看完了也就是看完了而已。重要的一点在于,只有当外部研究的内容真正成为文学艺术作品中赋予其艺术性
的一方面时,对它们的研究才称得上是“文学研究”。
一本很好看的文学理论读本,奈何我知识储备太少,很多地方不理解。
秉持尊重文学内外部一切发展要素的辩证统一且独立完整的思想原则,韦勒克剖分围剿广泛读者的全部怀疑,
学:如14世纪的医学、中世纪早期的行星运行说。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如果称之为科学不太确切的话,也应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
我们要寻找的是莎士比亚的独到之处,即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的东西;这明显是个性和价值的问题。
甚至在研究一个时期、一个文学运动或者一个特定国家的文学时,文学研究者感兴趣的也只是它们有别于同类其
“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分野,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研究归于“外部研究”,把对文学自身因素的
研究归于“内部研究”,超越了传统文论从外部切入文学的理论思路,把研究的重心置于文学本身,不仅描述了
分析个别艺术品的方法,而且探讨了文学类型、文学评价和文学史等问题,这对之后全球数十年间的文学研究产
生了重大影响。《文学理论》自出版以来,一直作为最经典的文学理论教材受到各国批评家、作家、教授及广大
文学理论(新修订版)
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
01
思维导图
02
内容摘要
03
读书笔记
04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文学理

修订版
文学
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章文学的评价
18.1复习笔记
一、“价值”和“评价”的区分
1.从历史上看,人类已经把口头的和刊印的文学视为“有价值的”,也就是说,对文学感兴趣,并认为文学具有一种正面的价值。

2.人们是先有了感兴趣的经验然后才去进行评价的。

人们在估计某一事物或某一种兴趣的等级时,要参照某种规范,要运用一套标准,要把被评价的事物或兴趣与其他的事物或兴趣加以比较。

二、人类和文学的关系
试图对人类和文学的关系作任何详细的描述将遇到许多定义上的困难:从现代的意义上说来,文学只是非常缓慢地从歌谣、舞蹈和宗教仪式等这些看来孕育它的文化群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三、文学评价的标准的探讨
1.假如人们要寻求某种标准,关于人应该如何视文学为有价值和应该如何去评价文学,人们就必须得通过某些定义去回答。

人认为文学有价值应该以文学本身是什么为标准,人要评价文学必须根据文学的文学价值高低做标准。

文学的本质、功能和评价必然是密切地互相关联的。

2.人们在评价文学时应该依据文学自身性质的等级。

这样一种纯粹性概念是文学分析的因素之一。

人们要研究的不是这些因素是什么,而是研究它们如何组织在一起,有什么功能,从而决定了一个特定的作品是或者不是文学作品。

按照现代的定义来看,文学的“纯”是指它没有实用的目的(宣传、有目的的煽动和直接的行动等),也没有科学的目的(提供情报、事实,积累知识等)。

3.在某种意义上说,整个美学上的问题可以说是两种观点的争论:一种观点断言有独立的、不可再分解的“审美经验”(一个艺术的自律领域)的存在,而另一种观点则把艺术认作科学和社会的工具,否认“审美价值”这样的“中间物”的存在,即否认它是“知识”与“行动”之间,科学、哲学与道德、政治之间的中介物。

4.自康德以来的大多数哲学家以及大多数以严肃态度关心艺术的人们都赞成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艺术具有独特的性质和价值。

5.文学作品是一种审美对象,它能激起审美经验。

人们不应该把文学作品划分为“形式-内容”两部分,而应该首先想到素材,然后是“形式”,是“形式”把它的“素材”审美地组织在一起的。

一部文学作品的“材料”,在一个层次上是语言,在另一个层次上是人类的行为经验,在又一个层次上是人类的思想和态度。

6.人们对平常所熟悉的语言组合或陈词滥调往往不会立即做出知觉反应,他们不再把文字看作文字,也不去确切地理解文字联合所指的意义。

只有当人们把文字以新鲜的方式令
人吃惊地组织在一起时人们才能够“认清”它们,并了解它们所象征的意义。

语言必须加以“变形”,也就是说,在读者注意到作品的语言之前,必须把语言或往古代的、远古的方向或往“野蛮化”的方向加以风格化。

7.人们的标准是具有包容性的,是“想象的综合”和“综合材料的总和与多样性”。

8.人们所说的材料的多样性,特别指的是思想与性格、社会经验与心理经验的类型等的多样性。

9.在《美学三讲》一书中,鲍桑葵依据“复杂”“紧张”和“宽度”等标准把“易美”与“难美”区分开来,鲍桑葵所表述的这两种美的区分可以说就是那种来源于较易处理的材料(如谐音、令人愉快的视觉意象以及“诗的主题”等)的美与那种从难以对付的材料(如痛苦、丑恶、说教以及实用的材料等)中费力地得来的美之间的区分。

这种区分在18世纪时就有所预示,那时就区分出了两种不同的美,即优美与崇高(“难美”)。

悲剧引起痛苦,并给痛苦以表现形式;喜剧对丑恶也起类似的作用。

易美在其“材料”和其可塑性的“形式”中是当下就令人快适的,而“难美”则是一种表现性的形式。

10.“难美”和艺术上的“伟大”看起来是等同的,而“完美”的艺术与“伟大”的艺术却不应该等同。

规模或长度的因素是重要的,但这重要性不是指规模或长度本身,而是指这些因素有可能增加作品的复杂性、紧张性以及宽度。

一种“主要”作品或一种“主要”类型,就是这样一种维度。

11.在某些美学家看来,理解“伟大”这一概念要依赖超审美的标准。

12.特别应加以反对的是那种认为“风琴和声”能从诗中分离出来的观点。

在有限的意义上来说,可以认为“风琴和声”具有“形式美”,即语音上的共鸣。

但是,在包括诗在内的文学中,形式美几乎总是为表现服务的,人们得看“风琴和声”对表现情节、性格以及主题等的恰当性。

13.形式主义批评必须假定人们自己的信条同一个作家或诗作的信条之间是不必存在一致性的,而且实际上是互不相关的;因为,如果二者之间有一致性,那人们就该只赞美那些其生活观为人们所接受的文学作品了。

14.19世纪以前,关于文学评价的讨论大约都集中在作家的等级地位问题上,古典作家们“总是而且将来也永远是受赞美的”。

到了19世纪,对中世纪文学、凯尔特文学、斯堪的纳维亚文学、印度文学和中国文学等一系列文学的较广泛地知识使上述那种较早的“古典主义”变得过时了。

15.希望以某种形式证实文学价值的客观性,并不需要求助于确立某种固定不变的典范。

因为这种典范中是加不进新的名字的,其中的等级地位也是不发生改变的。

16.这样,人们似乎就得出了一种世代主义的结论,这种结论否认那种被当作是属于个人的“趣味相对性”的看法,但是,却发现了文学史中的或多或少具有对立性质的一批批审美标准的交替转换现象,并且暗示人们这种交替转换现象是没有离开一般的文学原则的。

人们似乎还得出了一个“多价值性”的结论。

这种观点认为,不朽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感染不同时代的赞赏者,其理由也是不同的。

或者,如果把上述两种结论合起来看,也可以认为,那些大作品或“经典”著作是通过一连串变化的感染力或“原因”保持住它们的文学地位的。

17.人们认为,没有一个文学批评家真能把自己降为一个否定有审美规范存在的世代主义者,或者真去依附那种主张所谓“固定等级”的极为贫乏而学究气十足的绝对主义。

18.形式主义者所要坚持的看法是,诗不仅是读者的“诗的经验”的起因或潜在的起因,而且还是对读者经验的一个特殊的、高度组织起来的控制者;因此,读者的经验被非常恰当地说成是诗的一个经验。

对诗的评价,就是任何有能力的鉴赏者对结构性地呈现于诗中的审美价值的性质及其关系的经验和认识。

19.文学的多种价值是潜在地存在于文学结构之中的,只有当读者遇到必要的条件时才能在观照它们时认识它们并实际上评价它们。

无疑地,也有一种倾向,在民主或科学的名义下否认任何没有在最完全的意义上为公众所证实的客观性或“价值”。

但是,这样呈现出来的“价值”是很难有什么价值可言的。

20.较老一些的文学批评著作中经常把“评判的”批评和“印象的”批评加以对立。

这是一种会使人误解的区分方法。

“评判”型的批评使用的是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具有客观性的规定或原则,“印象”型的批评夸耀自己没有参考大众的批评标准。

但实际上,后者只是一个专家的未加明言的评判形式,其兴趣在于为那些具有较低的敏感性的人们提供一个标准。

21.需要做出的另一种区分,似乎是显明的判断与含蓄的判断的区分,这种区分不等同于那种有意识判断与无意识判断的区分。

有一种判断叫作感性的判断,另有一种叫作理性的、推论性的判断。

这两种判断之间事实上没有必然的矛盾,因为,如果感性里没有相当程度的概括性和理论上的陈述,就很难获得大的批评力量;而理性判断,就文学中的理性判断而言,若不是建立在某种直接的或派生的感性的基础之上,是不能被系统地表达出来的。

18.2考研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审美意识形态[中国传媒大学2010、2011年研]
答: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2.审美经验[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审美经验是人们欣赏美的自然物、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

这种心理体验不同于一般生理快感,它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与深刻含义)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的反映。

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