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教(学)案
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抒情方式)(导学案)

【古诗今译】
答:
【课题】: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读懂诗歌;
2能辨析诗歌所运用的各种“抒情”手法。
【试题说明】:此部分试题对应“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的讲稿
这首诗向人们表明了怎样的心迹?运用了什么手法?
【注释】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③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不堪:一本作“那堪”。
④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古诗今译】
答:
【课后反思】
【合作探究】
【课堂练习】
【课后反思】
【随笔】
【试题参考】: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
【学习内容】:
3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怨①(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②上翠楼③。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说说你的理由。
【注释】
①闺:指闺房。②凝妆:盛妆。③翠楼:指少妇居处
【古诗今译】
答:
4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①西涧(壭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②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③。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注释】
①滁(chú)州:今安徽省滁州市。②黄鹂:黄莺。③横:指随意漂浮。
(完整版)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熟悉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基本题型和特点。
2、熟知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3、能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1、熟练掌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等相关概念。
2、熟练掌握解题思路,用“自我诊疗法”有效提高答题技巧。
3、规范答题思维,掌握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解读考情,典例解析,随堂诊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2、讲练结合法:例题解析,随堂巩固练习,随讲随练,随错随改,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8题(6分)得分情况:全市均分为3.08分,此题得0分的比例为1.72%,1分的为2.90%,2分的为21.86 %,3分的为39.80 %,满分的仅占0.89%。
三分及以下的占了66.28%!三、知识回顾1、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知识框架四、真题体验1、考向一——表达方式(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3分)(1)【审清题干】(解读核心信息)题干信息我的解读分析颔联明确答题区域,紧扣颔联分析说明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明确答题方向(表达技巧),“哪些”说明至少应该有两种分值3分一种修辞手法1.5分,且要明确答出是何种修辞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2)【审读文本】(确定答题要点)落日鸟边下:落日西坠,鸟儿在晚霞中飞去,“日落”“鸟飞”皆是动景。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用。
借景抒情 狭义的借景抒情就是王国维说的有我之境。 就是作者本有强烈的感情需要发泄,借助一定的环境来 表现这种情感。景是受情制约的,为情服务的。诗人的 情是喜情,见到的景色自然都洋溢喜的气氛,诗人的情 是哀情,遇到的景都蒙上哀的色彩。“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正因为情是得意的情,所以处处是 美丽的花。“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正 因为被贬谪,仕途坎坷,所以云横雪拥,景是障碍重生 的景。 再如: 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 千去。”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
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景中含情) 一般认为,不管借景抒情还是触景生情都可以说是寓 情于景。 狭隘的观点是,这种抒情方式既有情感抒发的语言 也有景物描写的语言,即有景有情。 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前一 句写对国家时局危难的感伤,后一句写对家中亲人分散 的离愁。既写春花春鸟,又写见之溅泪,闻之惊心。 无论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都能达到情景交融的 效果。如《浣溪沙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是借景抒情,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 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里船。”是触景生情,诗人喜悦 之情已完全融汇于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景物之中。触景 生情,情景交融。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锡《台城》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 乐的荒淫生活,和现在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 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 感慨者。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 手法)。 •这首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 试分析本诗抒情的特色。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是否协调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诗歌鉴赏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与分类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1.3 教学方法讲授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二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一——比喻与象征2.1 教学目标理解比喻与象征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比喻与象征进行诗歌创作2.2 教学内容比喻的种类与作用象征的含义与运用比喻与象征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2.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二——拟人与托物言志3.1 教学目标理解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进行诗歌创作3.2 教学内容拟人的手法与效果托物言志的技巧与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3.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四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三——对比与排比4.1 教学目标理解对比与排比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对比与排比进行诗歌创作4.2 教学内容对比的运用与效果排比的种类与特点对比与排比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4.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五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四——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5.1 教学目标理解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进行诗歌创作5.2 教学内容寓情于景的手法与效果借景抒情的技巧与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5.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六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五——叙事与抒情6.1 教学目标理解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结合方式学会在诗歌中运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6.2 教学内容叙事与抒情的相互关系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技巧与运用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七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六——用典与引用7.1 教学目标理解用典与引用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用典与引用进行诗歌创作7.2 教学内容用典的种类与作用引用的手法与运用用典与引用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7.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八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七——叠词与反复8.1 教学目标理解叠词与反复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叠词与反复进行诗歌创作叠词的运用与效果反复的手法与特点叠词与反复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8.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九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八——节奏与韵律9.1 教学目标理解节奏与韵律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节奏与韵律进行诗歌创作9.2 教学内容节奏的种类与运用韵律的特点与效果节奏与韵律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9.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章:诗歌鉴赏的综合实践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的诗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与创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创作水平10.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实践方法诗歌创作的步骤与技巧诗歌鉴赏与创作的案例分析10.3 教学方法指导与实践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10.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一章:诗歌鉴赏的语境分析1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语境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语境分析进行诗歌鉴赏11.2 教学内容诗歌语境的种类与特点语境分析的方法与技巧语境分析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1.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二章:诗歌鉴赏的风格与流派12.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风格与流派的基本概念学会区分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诗歌12.2 教学内容诗歌风格的种类与特点诗歌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常见诗歌风格与流派的案例分析1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三章:诗歌鉴赏的主题与情感13.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主题与情感的关系学会分析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表达13.2 教学内容诗歌主题的种类与内涵诗歌情感的体现与解读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的案例分析1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四章:诗歌鉴赏的修辞手法14.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修辞手法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鉴赏14.2 教学内容常见诗歌修辞手法的种类与特点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效果修辞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五章: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15.1 教学目标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批评水平15.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评价标准与方法诗歌鉴赏的要点与技巧诗歌鉴赏综合评价的案例分析1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3. 比喻与象征的运用4. 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手法5. 对比与排比的效果6. 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结合7. 叙事与抒情的融合8. 用典与引用的应用9. 叠词与反复的运用10. 节奏与韵律的把握11. 诗歌语境的分析12. 诗歌风格与流派的识别13. 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解读14.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15.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难点:1. 诗歌表达技巧的深入理解和运用2. 诗歌语境、风格、主题、修辞手法的综合分析3.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包括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批评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二)哀景写(衬)哀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却勾 画了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诗人 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反衬诗人思乡之情 更加浓厚,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2、借事抒情
把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事情表达,通俗易懂。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斋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 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 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暗示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 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阻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 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确实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 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 。
托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
物
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言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
志 和
是某种物品。
借
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抒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情 的 区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 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别
历史上的人、事、物
1、用典抒情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借以表达 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 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 达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 借古讽今是用典抒情的一种方式,借古讽今是 引用前人前事等来评论当前风气、时政等;用典抒 情则是着重自己的感受,引用前人的语句或事迹来 表现出来。
古代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教案诗中有真情乃需细品评——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情感的手法。
2. 通过典型的抒情手法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 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学会运用必备的答题技巧有条理的规范答题。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2、3 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问:明年六月份你考上理想的大学,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你会怎么说?那如果让你用一句古诗来表达,你会用哪一句?答: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2. 问:当你伤心的时候,你又会用哪句古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3. 问:当你看见外面下起小雨你会怎么告诉你的同学?答: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4. 问:如果你的同学跟你讲“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你会怎么跟你的同学炫耀你很有学识?答: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5. 问:当你思念一个人的时候,你会用哪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人生在世,常常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心灵的触动,正如古人所说:“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钟嵘《诗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在古诗词中诗人是怎样来表情达意的?有没有规律可循呢?二、明确目标1.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情感的手法。
2. 通过典型的抒情手法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 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学会运用必备的答题技巧有条理的规范答题。
三、预习检测请指出下列诗句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
1.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直抒胸臆、直接抒情)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抒情方式[1]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抒情方式[1]](https://img.taocdn.com/s3/m/98c8207e7fd5360cba1adb7c.png)
牛刀小试
• 辨别下列诗 句所用的抒 情手法?
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手法: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 人哉?《诗经》 1直接抒情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3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借景抒情(哀景哀情) 3触景生情
4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4借事抒情
1、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 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 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 景抒情。 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的抒情手法是借 景抒情。诗人借助对……景物的描写, 营造出……的氛围,表达了……的情 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06福建 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抒情手法上有什 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 (1分)。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 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1分) 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 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2分)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公元1127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 原,赵宋王朝仓皇南逃,苟且偷生。李 清照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
说说诗歌是如何抒情的。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 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 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 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苟 且偷生的行为;简洁而有 意味,颇显豪气。
二、间接抒情
• 判断方法:作为一种委婉含蓄 的抒情手法,诗人往往借助多 种手段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 想感情,言在此意在彼。一般 来说这样的诗句中往往没有直 接表明情感的词、句。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导学案

⑦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四、学以致用: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对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真情流露其间。说说诗歌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蓟门唐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注释】
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
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
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六、小结解题步骤:
★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
七、巩固练习:
(20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主备人:审核人:授课人:时间:2014-12-1
【学习目标】
1、了解抒情手法的提问方式;
2、熟练掌握诗歌常用的抒情手法;
3、规范答题思路,灵活运用规律有效组织答案。
【本课重点】
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
【学习流程】
1、自主学习。
古诗常用抒情手法有哪些?
二、高考命题提问方式:
这首诗(或某句诗)运用了什么抒情(表达)方式?这首诗(或某句诗)怎样(如何)抒情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教案
教学目标:1、回顾诗歌的抒情方式部分的基础知识。
2、复习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题题型与技巧。
3、学习规答题的思路与步骤。
教学过程:
一、回顾基础知识
(一)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想一想用了哪种抒情方式。
(两个句子为一组,每组找一个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订正。
)
1、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直抒胸臆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借景抒情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寓情于景
7.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8、随意春芳歇,王自可留。
9、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用典抒情
1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2、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借古讽今
1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1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5、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托物言志
(二)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完成)
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表明爱憎态度。
借景抒情: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
而是借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抒情方式寓(融)情于景:诗人将感情融会在景物描写中,景
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间接抒情用典抒情: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或
讽喻时政
借古讽今: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
当朝
托物言志(寓理):借助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
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
二、抒情方式题题型及答题步骤
(一)提问方式(教师讲解)
1、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2、请分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 (或表达技巧,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二)例题引导(学生读诗,老师讲解)
端居①
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诗已读懂,题该如何来答,请大家讨论。
)
解析: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
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
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
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
但“路迢归梦难成”(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
“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
“悠悠”二字,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依然怅然若失的意态。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
素秋,是秋天的代称。
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
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
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
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
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
三、四两句从室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
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
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
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
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教师点拨,然后幻灯片展示)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运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三)归纳总结答题步骤(师生共同总结)
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是怎样用这种手法的
3、析效果——分析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及旨意
三、课堂练习
(分四个小组完成,各组选一个学生上黑板写答案,教师巡视、订正补充答案。
)
1、登幽州台歌
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问: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感情的?
答:诗人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感情。
(一)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感受到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怆凉的意境,(二)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三)(幻灯片展示,学生齐读)
赏析:这是诗人于神功元年(697)随建安王武攸宜远征契丹,在幽州时作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
由于武攸宜在军事上的无能,刚一接战,先锋王孝杰等全军覆没。
为了挽救危局,子昂请求分兵破敌,为国前驱,结果不仅没有得到武攸宜的支持,反而遭到降职处分,忠而见弃,悲愤填膺。
当子昂登上幽州台的时候,举目四顾,苍茫,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古往今来多少历史兴亡的惨痛,一齐涌上心头,迸发出了这样一首声情激越,气韵沉雄悲壮的诗篇。
这首诗虽只寥寥四句,并且还是化用了《楚辞·远游》中的诗句:“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但子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着身世的强烈感受,用朴实苍劲有力的语言,深刻地揭示封建时代普遍存在的一个尖锐而严肃的主题,即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
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人来说,该是怎样的难以忍受啊!黄周星说:“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
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
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唐诗快》卷二) 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尽忠、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
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2、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
坤。
问:请分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
答: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一)以梅自喻,(二)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三)(幻灯片展示,学生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