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教案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教案定稿)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教案定稿)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教案定稿)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时能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2 、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描写手法3、通过练习,能规范表述描写手法及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学习重点: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描写手法学习难点: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描写手法并结合诗句简析及表达效果一、课堂热身说说下列诗句运用了哪种艺术技巧1.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借代)2.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夸张、衬托)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4.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反衬)5.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借喻)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双关)7.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用典)8.澄江如练,碧峰孤拥。

(化用)9.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视听结合)10.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托物言志)11.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以声衬静、动静结合)12.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叠词)13.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意象组合)14.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实结合)古人说,作诗无外乎情景二端,那么,诗歌中的情是怎样抒发的,景又是怎样写的,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使诗歌鲜明生动,从而感染读者。

为实现这种目标,而采取的这种方法和技巧,其实就是艺术技巧。

二、知识积累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互文等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用典、化用、联想、想象、象征、叠词等篇章结构: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铺垫、过渡、照应、抑扬、层层深入、重章叠唱等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即事抒怀描写:1.意象组合2.动静结合3.虚实结合4.正侧结合5.点面结合6.以乐景写哀情7.白描(粗笔勾勒)和细描(工笔)三、当堂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抒情方式)(导学案)

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抒情方式)(导学案)
③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此处化用屈原的《九江》,《招魂》中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古诗今译】
答:
【课题】: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读懂诗歌;
2能辨析诗歌所运用的各种“抒情”手法。
【试题说明】:此部分试题对应“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的讲稿
这首诗向人们表明了怎样的心迹?运用了什么手法?
【注释】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③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不堪:一本作“那堪”。
④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古诗今译】
答:
【课后反思】
【合作探究】
【课堂练习】
【课后反思】
【随笔】
【试题参考】: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
【学习内容】:
3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怨①(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②上翠楼③。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说说你的理由。
【注释】
①闺:指闺房。②凝妆:盛妆。③翠楼:指少妇居处
【古诗今译】
答:
4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①西涧(壭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②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③。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注释】
①滁(chú)州:今安徽省滁州市。②黄鹂:黄莺。③横:指随意漂浮。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第一章: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学体裁,通过韵律、节奏、形象等手段,凝练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2 诗歌的特点:1.2.1 语言精炼:诗歌的语言经过精心挑选,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1.2.2 情感真挚:诗歌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2.3 想象丰富:诗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1.2.4 形式多样:诗歌有各种形式,如绝句、律诗、词、赋等。

第二章:古代诗歌的分类与历史背景2.2 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诗歌特点和代表人物。

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3.1 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单位,通过具体的事物描绘出抽象的意境。

3.2 比喻:比喻是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突出其中一个特点。

3.3 象征: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或思想。

3.4 拟人:拟人是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3.5 借代:借代是用一个与所要表达的事物有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第四章:诗歌的鉴赏方法4.1 了解诗歌的背景:研究诗歌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创作动机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

4.2 把握诗歌的主题:通过诗歌的形象、情感、思想等方面,提炼出诗歌的主题。

4.3 分析诗歌的结构: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了解诗歌的组织结构和艺术构思。

4.4 品味诗歌的语言:关注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技巧。

第五章:诗歌鉴赏实践5.1 选取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表达技巧。

5.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鉴赏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六章:意象与意境的解读6.1 意象的构成:分析诗歌中意象的选取、组合和创造,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6.2 意境的营造: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意象的叠加、空间的拓展和情感的渲染来营造意境。

6.3 案例分析:以具体诗歌为例,解读其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体会诗歌的美感。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用。
借景抒情 狭义的借景抒情就是王国维说的有我之境。 就是作者本有强烈的感情需要发泄,借助一定的环境来 表现这种情感。景是受情制约的,为情服务的。诗人的 情是喜情,见到的景色自然都洋溢喜的气氛,诗人的情 是哀情,遇到的景都蒙上哀的色彩。“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正因为情是得意的情,所以处处是 美丽的花。“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正 因为被贬谪,仕途坎坷,所以云横雪拥,景是障碍重生 的景。 再如: 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 千去。”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
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景中含情) 一般认为,不管借景抒情还是触景生情都可以说是寓 情于景。 狭隘的观点是,这种抒情方式既有情感抒发的语言 也有景物描写的语言,即有景有情。 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前一 句写对国家时局危难的感伤,后一句写对家中亲人分散 的离愁。既写春花春鸟,又写见之溅泪,闻之惊心。 无论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都能达到情景交融的 效果。如《浣溪沙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是借景抒情,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 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里船。”是触景生情,诗人喜悦 之情已完全融汇于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景物之中。触景 生情,情景交融。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锡《台城》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 乐的荒淫生活,和现在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 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 感慨者。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 手法)。 •这首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 试分析本诗抒情的特色。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是否协调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诗歌鉴赏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与分类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1.3 教学方法讲授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二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一——比喻与象征2.1 教学目标理解比喻与象征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比喻与象征进行诗歌创作2.2 教学内容比喻的种类与作用象征的含义与运用比喻与象征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2.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二——拟人与托物言志3.1 教学目标理解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进行诗歌创作3.2 教学内容拟人的手法与效果托物言志的技巧与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3.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四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三——对比与排比4.1 教学目标理解对比与排比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对比与排比进行诗歌创作4.2 教学内容对比的运用与效果排比的种类与特点对比与排比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4.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五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四——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5.1 教学目标理解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进行诗歌创作5.2 教学内容寓情于景的手法与效果借景抒情的技巧与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5.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六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五——叙事与抒情6.1 教学目标理解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结合方式学会在诗歌中运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6.2 教学内容叙事与抒情的相互关系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技巧与运用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七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六——用典与引用7.1 教学目标理解用典与引用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用典与引用进行诗歌创作7.2 教学内容用典的种类与作用引用的手法与运用用典与引用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7.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八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七——叠词与反复8.1 教学目标理解叠词与反复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叠词与反复进行诗歌创作叠词的运用与效果反复的手法与特点叠词与反复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8.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九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八——节奏与韵律9.1 教学目标理解节奏与韵律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节奏与韵律进行诗歌创作9.2 教学内容节奏的种类与运用韵律的特点与效果节奏与韵律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9.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章:诗歌鉴赏的综合实践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的诗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与创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创作水平10.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实践方法诗歌创作的步骤与技巧诗歌鉴赏与创作的案例分析10.3 教学方法指导与实践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10.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一章:诗歌鉴赏的语境分析1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语境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语境分析进行诗歌鉴赏11.2 教学内容诗歌语境的种类与特点语境分析的方法与技巧语境分析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1.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二章:诗歌鉴赏的风格与流派12.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风格与流派的基本概念学会区分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诗歌12.2 教学内容诗歌风格的种类与特点诗歌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常见诗歌风格与流派的案例分析1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三章:诗歌鉴赏的主题与情感13.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主题与情感的关系学会分析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表达13.2 教学内容诗歌主题的种类与内涵诗歌情感的体现与解读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的案例分析1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四章:诗歌鉴赏的修辞手法14.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修辞手法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鉴赏14.2 教学内容常见诗歌修辞手法的种类与特点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效果修辞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五章: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15.1 教学目标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批评水平15.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评价标准与方法诗歌鉴赏的要点与技巧诗歌鉴赏综合评价的案例分析1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3. 比喻与象征的运用4. 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手法5. 对比与排比的效果6. 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结合7. 叙事与抒情的融合8. 用典与引用的应用9. 叠词与反复的运用10. 节奏与韵律的把握11. 诗歌语境的分析12. 诗歌风格与流派的识别13. 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解读14.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15.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难点:1. 诗歌表达技巧的深入理解和运用2. 诗歌语境、风格、主题、修辞手法的综合分析3.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包括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批评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表达技巧课前热身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借助于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

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临发又开封”是人的行动细节,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诗中“满”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案】“满”字描绘出了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反衬下文“堪悲”之情。

诗歌以乐景衬哀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迟,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

“载不动、很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个句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载不动、很多愁”好在用夸张和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体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

考点、难点、疑点考点解析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能够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四个层面的内容:(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3)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白描;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衬托。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 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 ,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 转的情调——哀景。
(二)哀景写(衬)哀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却勾 画了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诗人 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反衬诗人思乡之情 更加浓厚,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2、借事抒情
把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事情表达,通俗易懂。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斋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 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 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暗示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 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阻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 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确实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 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 。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

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
志 和
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情 的 区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 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历史上的人、事、物
1、用典抒情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借以表达 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 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 达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 借古讽今是用典抒情的一种方式,借古讽今是 引用前人前事等来评论当前风气、时政等;用典抒 情则是着重自己的感受,引用前人的语句或事迹来 表现出来。

古代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教案诗中有真情乃需细品评——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情感的手法。

2. 通过典型的抒情手法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 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学会运用必备的答题技巧有条理的规范答题。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2、3 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问:明年六月份你考上理想的大学,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你会怎么说?那如果让你用一句古诗来表达,你会用哪一句?答: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2. 问:当你伤心的时候,你又会用哪句古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3. 问:当你看见外面下起小雨你会怎么告诉你的同学?答: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4. 问:如果你的同学跟你讲“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你会怎么跟你的同学炫耀你很有学识?答: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5. 问:当你思念一个人的时候,你会用哪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人生在世,常常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心灵的触动,正如古人所说:“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钟嵘《诗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在古诗词中诗人是怎样来表情达意的?有没有规律可循呢?二、明确目标1.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情感的手法。

2. 通过典型的抒情手法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 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学会运用必备的答题技巧有条理的规范答题。

三、预习检测请指出下列诗句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

1.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直抒胸臆、直接抒情)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教案
教学目标:1、回顾诗歌的抒情方式部分的基础知识。

2、复习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题题型与技巧。

3、学习规范答题的思路与步骤。

教学过程:
一、回顾基础知识
(一)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想一想用了哪种抒情方式。

(两个句子为一组,每组找一个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订正。


1、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直抒胸臆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借景抒情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寓情于景
7.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8、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9、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用典抒情
1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2、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借古讽今
1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1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5、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托物言志
(二)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完成)
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表明爱憎态度。

借景抒情: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
而是借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抒情方式寓(融)情于景:诗人将感情融会在景物描写中,景
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间接抒情用典抒情: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或
讽喻时政
借古讽今: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
当朝
托物言志(寓理):借助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
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

二、抒情方式题题型及答题步骤
(一)提问方式(教师讲解)
1、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2、请分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 (或表达技巧,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二)例题引导(学生读诗,老师讲解)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诗已读懂,题该如何来答,请大家讨论。


解析: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

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

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

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

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

“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

“悠悠”二字,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依然怅然若失的意态。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

素秋,是秋天的代称。

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

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
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

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

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

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

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

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

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教师点拨,然后幻灯片展示)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运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三)归纳总结答题步骤(师生共同总结)
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是怎样用这种手法的
3、析效果——分析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及旨意
三、课堂练习
(分四个小组完成,各组选一个学生上黑板写答案,教师巡视、订正补充答案。


1、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问: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感情的?
答:诗人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感情。

(一)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感受到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怆凉的意境,(二)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三)(幻灯片展示,学生齐读)
赏析:这是诗人于神功元年(697)随建安王武攸宜远征契丹,在幽州时作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

由于武攸宜在军事上的无能,刚一接战,先锋王孝杰等全军覆没。

为了挽救危局,陈子昂请求分兵破敌,为国前驱,结果不仅没有得到武攸宜的支持,反而遭到降职处分,忠而见弃,悲愤填膺。

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的时候,举目四顾,大地苍茫,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古往今来多少历史兴亡的惨痛,一齐涌上心头,迸发出了这样一首声情激越,气韵沉雄悲壮的诗篇。

这首诗虽只寥寥四句,并且还是化用了《楚辞·远游》中的诗句:“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但陈子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着身世的强烈感受,用朴实苍劲有力的语言,深刻地揭示封建时代普遍存在的一个尖锐而严肃的主题,即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

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人来说,该是怎样的难以忍受啊!黄周星说:“胸中自有万古,眼底
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

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唐诗快》卷二) 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

上两
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2、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
坤。

问:请分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

答: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一)以梅自喻,(二)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三)(幻灯片展示,学生齐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