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的佛禅意境

合集下载

[王维晚年多写山水诗]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晚年多写山水诗]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晚年多写山水诗]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王维是唐代大诗人,我们学过很多关于他的诗。

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次年迁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此后半官半隐居。

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下狱。

因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终尚书右丞。

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盛唐时代最着名的诗人之一。

李白因其诗超拔出尘,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而被称为“诗仙”;杜甫诗沉郁顿挫,以现实主义手法感时伤怀,忧国忧民,有圣贤之风,後人尊其为“诗圣”;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赢得了“诗佛”称号,显而易见,其诗歌创作跟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苑咸在《酬王维》中称王维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胡应麟《诗薮》中也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王维把禅学理念融合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在他笔下出现的常是清净淡远的山水田园,空寂幽静的禅宗意境。

佛教在东汉末年自印度传入中土。

为了能在中土扎根并生长繁衍下去,佛教与中国固有的儒丶道等传统文化杂交融合,在南朝时期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导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很多人心中的思念,这是很多人心中的记忆,王维用他诗意般的笔记录了美好的山水,美好的思念,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到唐代,和王维一起体会禅意的净,体会山水的乐趣。

一、禅意萦绕的王维禅宗是中国的文化,她有深刻的佛教特色,并吸收了道家、玄学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唐代时期,禅学文化快速发展,诗歌更是达到鼎盛时期,禅和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以禅入诗成为一代风气,孟浩然、常建等诗人都在这方面的造诣都颇深,诗作中的禅意都颇深,但王维将禅宗融入诗中的境界是其他人所不及的,其诗可称“字字入禅、句句含禅”他将禅学的淡、远、空、寂等思想渗入其诗,处处体现“静美、澄旷、寂悦”的禅意,王维曾写下“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禅韵盎然。

王维的很多诗中都透露出诗人内心那种随缘尽化、心气容和的人生态度;平淡空澈、任运无心的情感心态;静寂宁澹、神与物游的处事与观物方式。

好禅意萦绕的王维,好美的诗词歌赋,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禅意的世界,心灵似乎都得到了净化。

禅意对其诗歌影响甚为深远,他达到了诗禅合一的境界。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此诗不见半字说禅,不见一丝禅意,但当整首诗营造的意境一出却自然将禅意带出,表面上根本无意表现为禅悟、禅机,绝不刻意说禅,禅意不在字面上,而在境界中,也就是所谓的“绕路说禅”的阐释方法。

如他的《饭覆釜山僧》一诗所言文中不着禅字,但其精神意趣则是最透彻的禅,诗人已把对尘俗生活的认识和体悟提高到了“圣境”。

王维不止在诗中体现禅意,更是将禅的境界理解达到了顶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薄暮日已薄,禅寂日以固”。

细细读来,禅意尽显,绝美的意境、寂寥的感觉都将王维身上的禅风禅骨表现的益发深刻,直抵人心。

二、美不胜收的山水画王维的禅直接影响王维的作品,不论是诗歌还是画作,禅意都融入其中,他的诗如画卷,铺陈开来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是淡远的美不胜收。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王维含禅意的古诗在唐代诗坛里,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

在中国诗史上,他的山水诗更是与画相通,达到「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同时他又精通佛理,生前就被人们誉为「精禅上理」,逝后更有「诗佛」的称号。

下面给大家分享含禅意的古诗,欢迎欣赏!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简析:此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简析: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

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情景浑成,物我两忘,以动写静,为高人达士作了传神的写照。

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简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简析: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简析:此诗描写了一条青溪的幽秀景色,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他笔下的山水诗,含蕴山水清音,心境与自然浑然一体。

物我两忘、空灵清幽,独具禅思画意、意境之美,在诗苑中独树一帜。

王维的这种将山水诗的审美艺术和禅意的空灵宁静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将其创作推向了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欢送阅读借鉴。

一、王维的生平及佛教信仰王维(701-762),字摩诘,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在诗作中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诗人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紧密的联系,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王维号摩诘居士。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尽管如此,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诗人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肮脏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二、禅宗思想与王维思想的渊源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道、释三教并存、调和的方针,在入唐以后并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武后时代重佛教之风的盛行和大规模的寺庙建设、佛经翻译,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开展。

王维《过香积寺》赏析:自然禅意的深度体验

王维《过香积寺》赏析:自然禅意的深度体验

王维《过香积寺》赏析:自然禅意的深度体验《过香积寺》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

此诗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幽胜。

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禅理的高深,领略宁静之幽趣。

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

诗歌构思奇妙、炼字精巧,其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来被誉为炼字典范。

一、作品原文过香积寺王维〔唐代〕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不知香积寺在哪座山中,走了数里,就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流泉被耸立的危石所阻而发出幽咽的声音,夕阳的余晖洒落在苍翠的松林上,更显清冷。

日暮时分,独自在空寂的潭边,安禅入定以治伏尘俗的毒龙。

2、注释过:过访,探望。

香积寺:唐代著名寺院,有争议,一说香积寺在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神禾原上。

”故址已废。

一说在河南汝州,今风穴寺,唐时称香积寺。

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钟:寺庙的钟鸣声。

咽:呜咽。

危:高的,陡的。

“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

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薄暮:黄昏。

曲:水边。

安禅:为佛家术语,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在这里指佛家思想。

毒龙: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

见《涅槃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三、创作背景香积寺是中国净土宗的祖庭,唐高宗永隆二年(680)建。

此诗是王维访香积寺时创作的。

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中,此诗下注:一作王昌龄诗。

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的王维所作。

四、整体赏析诗题“过香积寺”,即访香积寺。

既是去访,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表现出诗人的洒脱不羁。

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

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

禅意画境注真情—王维后期诗风浅探

禅意画境注真情—王维后期诗风浅探

禅意画境注真情—王维后期诗风浅探张晓静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代表,诗人描绘优美空灵的自然风光,表现他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理解和体悟,具有画境和禅境。

那它们都表现在哪里?本文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画境禅境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

少有才名,现存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时的即兴之作。

他能诗会画,精通音乐,书法亦为大家。

王维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

其诗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凝练、色彩明丽、风格清新自然,具有高超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具有画境。

王维在文学上成就很高,而且多才多艺,他的水墨山水画(首创)造诣很高,他自己曾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所以他擅长以绘画手法入诗,使诗歌具有了绘画的趣味。

唐代殷璠评价王维的诗是“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河岳英灵集》);苏轼则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论断(《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王维“诗中有画”的具体体现是:(一)善用绘画中“经营位臵”的手法,运用透视学原理,采取虚实、远近、大小、主次、疏密、藏露等手法进行巧妙的画面布局与构图,创作符合透视学原理的完整的画面,使诗境具有画境。

透视可分线形透视和空气透视。

线形透视。

如《北垞》:“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栏。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画论》:“山林青翠断,江向白云平。

”《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都运用此原理,写出了近清远模糊。

空气透视。

易写景物的深远、迷远。

红色远视时变为灰色。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轻舟南垞去,北垞淼南即。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南垞》)中国绘画讲究“三远法”,即高远、平远、深远。

宋代郭熙《林泉高致》谈“三远法”说,即“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本书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浅析王维诗中的禅意——论“诗画双绝”

浅析王维诗中的禅意——论“诗画双绝”

浅析王维诗中的禅意——论“诗画双绝”在唐代诗人浩荡的王国里,王维是一位比较出色而独特的诗人。

说起王维,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对王维诗中的其他方面印象模糊。

这只能“怪”王维在这方面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也“怪”苏东坡的概括太深入人心了。

王维字摩诘,正是大乘居士维摩诘的音译之名。

佛教的空、寂、闲、静,我们都可以在王维诗中找到类似的意境。

纵观王维的诗歌,我们发现在他的诗歌里充满了佛禅原理。

他的诗歌大致来说可以分为边塞诗、幽愤诗、赠友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其中山水田园诗成就最大。

他的山水田园诗,受到朝代的影响,表现出很大的禅意。

唐代是佛学横流的朝代,作为一代才子的王维自然也不能逃脱佛禅的影响。

影响王维的主要是南禅,六祖慧能认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不重文字,不重形式,一切都靠自己去体会,也就是所谓的“悟性”“心法”。

王维把禅宗一切随缘、冲淡平和的心境带入诗歌,用禅宗的模式创新诗歌的模式。

这就使他的诗歌朦朦胧胧之中或多或少带有一丝禅意、一点禅趣了。

他信奉禅理,后半生徘徊于仕隐之间。

他以优雅闲逸的情致描写了闲静舒适的田园生活和美丽可爱的山水。

他的田园诗描绘的是闲静的意境;山水诗描绘的是幽静的意境。

他的诗歌,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表现出佛学里面的空灵。

他将佛学中的禅理引进诗歌中,使得诗充满了禅味、佛理和仙味。

下面,我们就从他的作品来分析其中包含的禅意。

例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闲”是因为作者远离凡尘俗世,没有人事烦扰,内心闲景得甚至连桂花的飘落也能察觉到;“空”是写山中的静谧。

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这里“空”含有宁静的意思。

四周是如此的静谧和谐,甚至当明月升起,那皎洁柔和的月光都可以惊动山鸟,使它们在林间鸣叫。

全诗描绘了一个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又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袁付斌内容提要: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他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具有极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从王维诗的禅意的生成、禅意在诗中的体现和禅诗的审美等方面来探讨王维山水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一、禅意的生成1、家庭环境的熏染。

王维在《赞佛文》中称自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大照禅师名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神秀圆寂后,‚天下好释者咸师事之‛,唐中宗还特地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于是名望更高,‚王公士庶竞来礼谒‛,成为当时的佛教首领),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诗的佛禅意境摘要:王维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佛”的美誉,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是唐代山水诗派的杰出代表诗人,佛教典籍《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他潜心修佛,是虔诚的佛教徒,禅宗对他的影响很大,这一影响也体现在他的山水诗歌中。

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王维诗歌当中具有的佛禅意境。

关键词:王维佛禅意境[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5-0008-02诗歌自从诞生之日就一直占据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正统地位,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诗歌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

唐代是我国诗歌全面繁荣的阶段,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作家和作品。

唐代从文学史的角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每一个时期都有优秀的代表,比如初唐时期的初唐四杰、陈子昂等人;盛唐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中唐有白居易;晚唐有杜牧、李商隐等人,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自传入我国以来,生根发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佛教的发展在唐代形成了一种新的门类——禅宗,禅宗在唐代具有通达、开放的特点,而唐代体现出来的一种盛唐精神与禅宗这种质朴明快的风格不谋而合,因此,禅宗在唐代迅速发展并扩大到社会各个领域,对文学当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代有很多有名的诗僧,像寒山、皎然、灵彻等,在修佛参禅过程中,经常会以诗歌的形式来启发门人。

很多诗人都喜欢和这些禅僧交朋友,如唐代的王维、白居易、刘禹锡等人,都与禅僧交往甚密,他们和禅僧一块写诗唱和,而且也向禅僧学习参禅。

王维、白居易等人,在晚年更是都成为佛禅的忠实信徒,他们出入佛禅,与和尚交往,以居士自命,作诗喜援禅语,或直接歌咏禅境,从而使诗苑更添异彩。

故金人元好问这样来总结诗与禅的密切关系:“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本篇论文所要论述的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诗歌当中的佛禅意境。

王维诗唐代著名诗人,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王维的诗歌大约有400多首,里面有大量的描写山水的诗歌,王维和孟浩然一起成为唐代山水诗歌的杰出代表。

王维的一生潜心修佛、参禅悟道、禅宗对他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也体现在他的山水诗歌的创作中。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笃诚的佛教徒。

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说自己的母亲崔氏曾经拜大照禅师为师,穿粗布衣服,吃普通素食,吃斋念佛,住在山林里面,生性喜欢安静的环境。

大照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神秀死后,就由普寂统其法众。

开元三十年,普寂由洛阳移居长安,王维的母亲得拜这样一位高僧为师,持戒安禅三十余年,自然是一个颇有修养的佛教徒了。

在母亲的熏陶下,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王维在三十九岁时所写的《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中说:“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可见他二十几岁就已受教于名僧。

王维交往的僧人居士也很多,仅在他的诗文中记有姓名的就将近二十人。

另外,我们从王维的字也可以看得出来,王维为自己取字“摩诘”,就是从《维摩诘经》里面来的。

可见,王维是一个熟谙禅学的佛教徒。

禅学,作为他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不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王维之所以被称为“诗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王维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特别的喜爱佛禅,而且在佛禅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掌握了很多佛禅方面的理论,是唐代其他文人所不能企及的;二是王维把他所掌握的佛禅思想和理论通过他的诗歌表现了出来,王维的诗歌具有空灵的特点,可以说是深得禅家精髓,王维的诗歌中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达到了高度的结合,使人正是通过这种双重体验的完美融合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的。

因此,王维在唐代诗人中获得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和中国大多数文人一样,有着儒家济世的思想,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学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王维在年轻的时候中过进士,在唐代当时也很有名气,但不幸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王维被安禄山叛军俘虏被逼无奈在当时的伪政府里面担任了官职,唐肃宗返回长安后王维被贬官,之后王维一直都是仕途不顺利的,难免在内心世界产生隐遁的思想,寻找仕途以外的其他派遣方式。

禅宗的主张就是在生活的实践中去体悟空灵的心性,禅宗并不反对入世,反而反对单纯的参禅修佛,这种观点很受王维的青睐,也迎合了王维当时极其矛盾的内心世界。

他一方面仕途受挫,看破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污浊昏暗,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完全摆脱世俗的心去彻底的隐居起来,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使王维在禅宗的世界里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所以王维成为了忠实的禅宗信仰者。

去除尘欲,却又不脱离官场,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借取禅宗的理论,力求心地静寂。

这种思想上的变化必然会对作者诗歌的创作起到很大的影响。

王维的诗歌《山居秋暝》,描写了一个初秋的傍晚,刚刚下过新雨,雨后的景象十分的惹人喜爱,青松、翠柏、明月、清泉构成了一连串静谧的意象,又写了明月下的人物,洗衣归来的女孩儿们,莲花、渔舟又构成了静中有动的意象。

这一系列的景物的描写都显得那么的清新自然、清纯可爱。

我们从中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对大自然的强烈热爱之情,他是以自己禅宗的内心世界去体悟大自然的一切,这一切在王维看来都是那么的静谧,又是那么的可爱,在《山居秋暝》里,诗人是以空山为中心,描写空山周围上下左右一系列的意象,以一种超越自然的方式进行的审美观察,这一切都出自王维的内心,而不是单纯的景物的描写,产生了一种空朦旷寂而又灵动之致的美学效果,更是一种悠然自得的禅愉。

我们再来看王维的诗歌《终南别业》,在这首诗里面,王维说自己到了中年的时候颇好禅宗,自己在晚年时候住在南山,每天独来独往自得其乐,接下来他又引出了两个意象,水和云,从视觉上看到的是天上的浮云,听觉上听到的是潺潺的流水声,是一种动静交融的意象描写,接着作者又说自己偶然遇到林叟,便谈笑起来。

作者在这种孤身一人独居的情况下并没有孤独寂寞的感觉,而是能够从自然景物中体悟到大自然的变化。

作者将自身融入到宇宙的变化之中,构成了一种物我两忘的禅的境界。

禅宗对于王维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禅宗的意象之说,比如我们前面举过的王维的诗歌《山居秋暝》和《终南别业》这两首诗中,王维都为我们构筑了静谧优美的意象,有青松、翠柏、明月、清泉、浣女、空山、浮云、流水,这些意象实际上都体现禅的境界。

其次,禅宗讲究一个无我两忘的境界,这一点对王维的影响也很大。

王维把参禅领悟的意境引入到山水诗歌的创作中,王维和孟浩然是继谢灵运和陶渊明之后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所以王维有大量的山水诗歌,在他的这些山水诗歌中,都表现出了禅宗的一种意境和境界。

王维表现山水,首先是对山水的观察和体验,把自己主观的想法融入到大自然的万物当中,主观世界与自然万物混为一谈,达到王维所追求的物我两忘的禅宗境界。

王维的《辛夷坞》里描写了生机勃勃的万物复苏的自然景象,然而王维接着又说辛夷花开放,又默默的凋落,不需要引起别人对它的关注,也不需要人们对它的爱怜和同情,没有生的快乐也没有死的悲哀,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没有物我、时空之分,辛夷花的一切似乎与人都毫无关系,只是在一动一静中传达着大自然静谧的一切,无声无息的变化,这个境界就是王维诗歌艺术世界里追求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结合的艺术境界。

佛禅思想对王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禅宗还有一种无生观念对王维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王维的《哭殷遥》里面说自己学无生,晚年的《秋叶独坐》里面也有自己除去生老病死唯一的途径就是学无生。

无生是佛教里面对于寂灭和涅槃的另一种说法,学无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

王维学无生的主要方式就是坐禅,以此寻求内心静谧的世界,平静自己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让自己的身心处于一种物我两忘,超脱的境界,这种坐禅的方式对王维诗歌的创作同样有影响。

当诗人从坐禅的静谧中走出来的时候,就会把这种心态转而投入到对大自然景物的关照和描写当中,把自然界的一切作为他凝神关照和细心考虑的对象,从而从对自然景物的物象描写进入到对其意境、本质、神韵的描写。

由于受到坐禅的影响,王维特别喜欢观察自然景物的静态特点,在王维的审美世界里,大自然的一切,无论是空山、青松、翠柏、清泉、辛夷花这些静态的景象,还是浣女、浮云、渔舟、莲动等动态的意象,这些意象在王维的眼里都是静穆的,平静的,它们无不表现着一种闲静空寂而绝不激动的境界。

与坐禅相关联,王维特别喜欢写自己独坐时候的感悟,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

王维《秋夜独坐》中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里的“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从果落、虫鸣、鸟声反衬山林的静谧,寄寓诗人的幽独情怀。

总之,家庭的影响,个人的喜好、仕途的艰辛、官场的昏暗,这一切因素造就了潜心修佛的王维,佛学思想的影响,禅宗境界的渗透,使王维对自己周围一切的看法都有了不同与唐代其他诗人的特点,心中有感笔下自然有情,这些看法无不转化为优美的诗句出现他的弊端,为我们创造了呆了禅味的艺术世界,达到了作者主观与大自然万物最大的统一和和谐,达到精神上的超脱、宁静、安详,使他的诗具有了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的禅宗审美观,也使得王维诗歌与佛禅之间有了极其密切的联系,无愧于他“诗中之佛”的称誉。

作者简介:李红(1980—),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古代文学及大学语文的教学(辽宁省鞍山市,114051)。

参考文献:[1]李壮鹰《禅与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3]卢燕平《论王维诗“静”的手法及其心态》哈尔滨师大学报1988年第5期[4]袁宏轩《王维山水诗略论》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第4期[5]潘静《禅性禅境禅愉》陕西师大学报 1995年第12期105页[6]胡遂《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期107页[7]邱慧《试析王维诗与禅宗的联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7期10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