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维诗中的禅意——论“诗画双绝”

合集下载

诗画相存,无念心灵——浅析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诗画相存,无念心灵——浅析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诗。 ” ( 《 东坡志林 》 ) 诗作为一种语言形式 , 是作者生活意境 的写
照。 从 他创 造 的 山水 意 境 中 , 我 们 就 能 发 现 这一 点 。 面对 理 想 与
现实的剧 烈冲突, 诗人们有 的消极避世 、 麻醉 自我 , 有 的积极人 世又痛苦 不堪 , 最后 出仕不成 , 隐逸不遂 。 而只有如王维才能 即 世超越 、 仕隐俱安。从他跃动无声 、 喧寂一如的山水诗画中 , 我 们似乎能感受 到诗人情见双泯 、 生灭 自然 的禅 观 , 不禁 为诗人 即世超越 、 得失无碍的人 生境界所叹服 。 诗人通 过意象 的画面 , 向读者展示一种 内心境界 , 一种生活状态 , 一种生命诠释。
新校
X i n X i a o Y u a n
缤纷 杏 坛
诗画相存 , 无念心灵
— —
浅析 王维诗歌 中的禅 意
黄 晓 燕
( 龙 陵一 中 , 云南
摘 要: 王维 的山水小诗诗画并存 , “ 诗 中有 画, 画中有诗” 。 自然的
保山
6 7 8 3 0 0 )
的淡远 , 是王维诗 中画境 的灵魂 。 《 鹿柴》 云: “ 空山不见人 , 但闻
又精禅理” 。( 苑咸 《 酬王维序》 ) 他死后 更是得到了“ 诗佛 ” 的称 号 。参禅习佛给王维的生命注入 了新鲜 的血液 。禅有止禅 、 观
禅。 止是禅定 、 专 注; 观是观察 , 是循序渐进如实地观察。 止是观 的条件 , 只有精神专注 , 才能 客观洞察 , 客观洞察才能了解世间 本质 , 而后才能有执著 的放下 , 精神束缚的解放 。 这就是禅家的
关键词 : 王维 ; 诗画 ; 宁静 ; 禅意
苏轼 曾说 : “ 味摩诘 之诗 , 诗 中有 画 , 观摩诘 之画 , 画中有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禅宗对王维的影响是什么呢?王维的诗中是如何来体现禅意的?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被后世称为“诗佛”,现存诗作有四百余首。

其诗立意广泛、涉及题材众多,包括山水田园、军旅边塞、送别纪行等,其中最具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的是蕴含禅意的诗,这些诗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文学造诣及人生境界。

这部分诗传达出一种清新豁达、空灵悠远、意味深长的气质,不带一丝烟火气,任时光荏苒、沧海桑田,都无法抹灭,流传千年。

一、王维的禅宗思想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儒、道、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一派――禅宗。

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的修行原则。

“禅宗”的中心内容是“顿悟见性” ,即众生自性本净,圆满具足;见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佛教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禅宗也在几经传承后蔚然成风,当时诗人多习禅、论禅。

在经历贬官、隐居、官场黑暗、张九龄罢相、安史之乱之后,王维开始重新审视人生,其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一定的改变。

官场的挫折成了王维深入参禅的契机,他的禅宗思想开始显现并渗透进诗作中。

中唐诗人杨巨源在诗中说:“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

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

”可以见到唐人早已看到禅对于王维创作的巨大影响。

1、禅意诗王维还有一部分诗写的是山水自然、田园风光,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禅意及人生哲理,就是最能体现王维气质的禅意诗。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山水诗都有禅意,所以不可牵强附会地去解读,如《山中》“荆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人用了石、叶、路、雨等最普通的意象,通过色彩的搭配、变化,勾勒出了山中灵动的景色。

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诗中的禅意

王维诗中的禅意

王维诗中的禅意王维诗中的禅意摘要:自王维始,唐代文人禅入诗。

禅宗的宗教思想对王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禅意与诗情交织融合在诗歌里,开拓出诗境与禅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份体现出空灵清幽的艺术风格,由此,王维也被冠以“诗佛”的称号。

本文通过分析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和诗歌中禅宗意识的具体表现,阐明王维诗中的诗情与禅境。

关键词:王维禅宗诗歌意境在唐代,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诸多教派,如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其中尤以禅宗发展最为迅猛。

禅宗是佛教本土化的结果,它是把印度的佛教思想和修持方式与中国儒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

禅学进入到士大夫的思想领域中,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文学作品。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

禅与诗的交融促进了古代诗歌的发展,不但扩大了诗的领域范围,而且为单纯的诗歌艺术平添了一丝哲学的意味,使其读来意味深长。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禅宗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就像来自于源头的活水,通过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弘扬,为中国文化这池潭水带来活力和生机,它不仅对中国哲学、伦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给中国的诗词书画也带来质的变化。

如“会里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人上房》),这正是当时诗人以禅入诗,以诗写禅的最佳写照。

严羽曾经说过:“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辨》)。

其中,集大成者非王维莫属。

他将禅宗的缥缈无依与如画的诗境完美结合在一起,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刘向阳评价其诗“光照天地,以色貌色,虚实相生,妙理一致。

”[1]一、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意境空奇、清幽,往往将我们引领进入一种含蓄隽永的禅境。

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从陶渊明那里撷取其淡远的情韵,从谢灵运那里吸取工致的笔意,结合自身对于禅意的独特把握,把自然界中最优美、最动人的画面,用精致疏淡的手法表现出来。

他的禅诗虽然表现的是一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休闲情调和幽冷孤独的寂寞情怀,但他对自然景物体味的细腻,对山水田园的色彩、声息、动态的细致深刻的感受,使作品意境更加深邃、画意更加浓郁、诗情更加丰厚,将意象与意境完美地统一。

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使艺术表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画意王维,在我国诗歌史上以“诗佛”著称。

他既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又是精通禅理的佛教居士。

他所创作的诗作,风靡当世,留泽后代,享有崇高的声誉。

他所创造出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而其中之一则是能够将佛教禅宗的哲理思想融汇于诗作之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诗歌。

一、禅意禅和禅宗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禅指的是一种修道方式,而禅宗是佛教的一支,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一个重大变革。

佛教由释迦摩尼创立后,据说他的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于公元520~526(梁武帝时期)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创始人。

他们主张一念顿悟直入佛教,并且提出禅学应当“不立文字”,即不以外在的语言文字枷锁束缚阻碍人们去把握心的世界。

认为“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即修禅不须用外在的形式。

人们对禅法的获得不一定非要通过苦修,既可以隐遁山林,又可以混迹街市与朝廷;在声色名利场中,能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尘世中的解脱人,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感情。

他们还破除了一切僧侣戒律,摒弃传统的“戒、定、慧”修行的准则,主张举手投足皆为禅,纯任自然,毫无拘束。

王维所选择的就是这样一种为摆脱尘世苦恼而参禅的方式。

王维的佛教渊源来自于家庭影响,在王维出生时,他母亲梦见维摩诘入室,于是给王维起了这个名号“维摩诘”。

当然,王维不是一开始就要遁入空门的。

他年轻时也是有满腔热血、有进取之心的男儿豪情,几经官宦沉浮后他变得消极了。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袁付斌内容提要: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他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具有极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从王维诗的禅意的生成、禅意在诗中的体现和禅诗的审美等方面来探讨王维山水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一、禅意的生成1、家庭环境的熏染。

王维在《赞佛文》中称自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大照禅师名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神秀圆寂后,‚天下好释者咸师事之‛,唐中宗还特地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于是名望更高,‚王公士庶竞来礼谒‛,成为当时的佛教首领),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简论王维诗的禅意和画境

简论王维诗的禅意和画境

简论王维诗的禅意和画境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思想上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

形成了儒、释、道三家并存的思想局面。

从唐太宗支持玄装译经,亲自为《孝经》、《道德经》和《金刚经》作注并颁布天下得到有力的证明。

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上,佛教得到很大的发展,并分化为天台、三论、法相、华严、禅宗等教派,其中以禅宗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

禅学进入到士人的思想的领域中,影响这他们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

最突出的表现为其诗歌创作中留有禅的气息,佛的印记。

他们将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都反映诗作中。

更有人在诗中直接讲佛理,如“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①,又如元好问所说:“诗为禅客填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

”(《嵩和尚颂序》),这正是当时诗人以禅入诗的最佳写照。

而当中佼佼者当数王维一人,他以佛家思想为主导,将飘渺的禅意与画般的诗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空灵的艺术效果,被世人称人为:诗佛。

王维的诗歌不像李白的大气磅礴,个性飞扬,也不想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②,含蓄深厚。

他把情景相融的意境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表现出意境浑然,含蓄携永的诗歌特点。

王维高超的绘画造诣给予诗歌的艺术表现一定的帮助。

他善于用心灵去感受世间万物,用精致的诗句描景状物。

苏轼评价其诗作“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当佛教禅意融入到其诗歌创作时,仿佛给予了诗歌灵魂。

使诗歌超脱了世俗功利,独立于人世。

归纳王维诗歌的中心观念,那便是“空”与“静”。

“’空’与’静’是佛教的最高范畴,是佛教哲学对宇宙、人生的抽象思辨。

”③王维诗歌中的“空”与“静”是他对人生的一种体验,以诗歌做媒介,通过具体物象的表现,把禅意表达出来。

形成了丰富的审美内涵一、王维诗歌中的“空”佛教常说的“空”,并非是指什么都没有。

而是要求从客观物象中领悟到空的奥秘。

强调的是一种从有到空的过渡。

王维明显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起,王维因被迫接受叛军伪职而下狱;后来不仅得幸官复原职,而且步步高升,官至尚书右丞。

浅谈王维诗画艺术的“禅意”

浅谈王维诗画艺术的“禅意”

浅谈王维诗画艺术的“禅意”摘要】论文分别从四个方面阐释了禅宗对王维诗画艺术的影响。

一从他生平与佛禅的因缘来说明禅宗对他的生活背景的影响;二通过他的田园诗所渗透的“禅意”来了解禅宗对其创作的影响和作用;三通过对山水画特点的分析了解禅宗对其创作的影响;四从后世的评价与历史价值中阐明禅宗对中国画所起的重大作用,以及我们从中得到的对于“以诗入画”、“以禅入画”的绘画精神的启发。

【关键词】田园诗;禅意;空幽;淡泊【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99-02在佛教史上,隋唐五代是佛教宗派最多的一段时期。

这一时期的书画艺术与佛教有了融合,一些书画家开始尝试着把禅意带到山水画的创作中,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空幽淡泊”的境界,从而抒发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内心世界。

首先“以禅入画”的是被后人称为“文人画”创始人的王维。

王维能诗善画,信仰佛教,这就为他后来把诗画艺术与禅相结合创造了基础条件。

我们读王维的诗,感觉他的诗中所描绘的物象就像一幅幅的山水画,在他的诗画中又渗透着高远淡泊的禅意,达到了画中有“禅”,诗中有“禅”。

同时他的诗与画也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在品诗赏画的过程中感觉到他的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王维首次把“禅意”“禅趣”引入山水画对后世绘画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1王维的生平与佛缘王维从小就和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受到了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

这些影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1王维的家庭影响。

王维出生在一个信奉佛教的家庭,家里人把佛教里能言善辩、智力过人的居士代表人物“维摩诘”的名字拆开,为王维取名“王摩诘”,可见王维从小就受到佛教的薰染。

12王维生活的年代。

隋唐是中国佛教变革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佛教宗派广泛流行的一段时期。

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

他目睹朝政的黑暗腐败,深深感到过去的开明政治已经消失。

于是采取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方式。

13王维与神会禅师的结识与往来。

浅论王维诗画之“禅意佛性”

浅论王维诗画之“禅意佛性”
1.王维的诗歌浸润着佛理而且直述着佛理
王维的《胡居土卧病遗米因赠》中有云:“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记苟不声,是身孰休咎: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其中心思想也是强调“人身空虚”。在上面所引的这首诗中,因为冬晚对雷,使王维想起了胡居士这位释门同道,而且又由此联想起“袁安卧雪”的故事王维的《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有云:“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其中心思想也是强调“人身空虚”。在上面所引的这首诗中,因为冬晚对雷,使王维想起了胡居士这位释门同道,而且又由此联想起“袁安卧雪”的故事。可见在王维的世界观中,确实是把他所理解的“袁安卧雪”那种生活方式,同他所信奉的佛教唯心主义哲理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又如《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呜。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使人不自而然地想起佛僧静夜坐禅,而全诗也确是写禅悟的过程,尤其是后半篇,纯属佛理的说教。
三、王维山水画之禅意佛性
王维的山水画也如他的诗一样表现了他的清幽淡远、自然空灵的优美意境。如他的《雪溪图》,一座木拱桥将观者引入一片白皑皑的冰雪世界,树木凋零,人烟稀少,小溪的两岸有茅屋四五间,溪中一叶篷船,有船夫撑篙而行。画家用墨色渲染溪水,以映衬两岸之白雪,坡石有渍染无勾皴,远山平缓淡雅,整个画面冷漠萧瑟、清幽雅致。他的《山阴图》,画面以墨色为主,图画中间两个人在乎坦的山丘上对座相谈,一人隔溪独望前山风景,后倚几枝老松,清旷高远。人物的四周都是山水景物。近处用墨色的浓淡来渲染重叠错落的山石,其间几棵稀落的古槐,沟壑清溪显得古淡幽远,别具一种幽雅的情致;远处的山林烟雾迷蒙,树石用中锋,墨色平淡,重视转折顿笔,山石用绿色渲染由淡到无。整幅画充满了清新恬静的情调,从中传递出空灵的诗意禅境。在他的《袁安卧雪图》中,把雪与芭蕉同置一处,从中体现出“人生虚空”的佛教寓意。此画中的禅意,也正如钱钟书所言:“假如雪里芭蕉含蕴什么禅理,那无非像井底红尘,山头碧浪等等”,也暗示“毕竟无”。王维的许多图画都能体现出禅境的空灵静谧和幽寂旷远。再如《山阴图》,描绘原野远树,用笔拙朴细巧,也能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禅理意趣。《雪溪图》中,作者由高处俯眺,颇似对象写生,于江村雪溪中撷取一景。图中一条溪流横贯画面,墨色平静、深沉、穆然,“一木桥正斜对着左下角,桥边篱落队家,小径弯曲直人溪边,缶溪又是屋舍寒林,遮断视线。溪的对岸更作远坡村落而白雪皑皑,平添一番幽澹。”就整个画面来讲,篱落、台榭、屋舍、远村透露出几分生活气息,但却是一种恬淡沉寂的生活意趣,远山及近处覆盖着的白雪又显得冷寂萧疏而又素洁超然。图中山石、坡原均无匀皴仅以水墨渍染,生动凸现着白雪覆盖之状,使“全图愈见单纯,浑穆而呈古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维诗中的禅意——论“诗画双绝”
在唐代诗人浩荡的王国里,王维是一位比较出色而独特的诗人。

说起王维,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对王维诗中的其他方面印象模糊。

这只能“怪”王维在这方面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也“怪”苏东坡的概括太深入人心了。

王维字摩诘,正是大乘居士维摩诘的音译之名。

佛教的空、寂、闲、静,我们都可以在王维诗中找到类似的意境。

纵观王维的诗歌,我们发现在他的诗歌里充满了佛禅原理。

他的诗歌大致来说可以分为边塞诗、幽愤诗、赠友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其中山水田园诗成就最大。

他的山水田园诗,受到朝代的影响,表现出很大的禅意。

唐代是佛学横流的朝代,作为一代才子的王维自然也不能逃脱佛禅的影响。

影响王维的主要是南禅,六祖慧能认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不重文字,不重形式,一切都靠自己去体会,也就是所谓的“悟性”“心法”。

王维把禅宗一切随缘、冲淡平和的心境带入诗歌,用禅宗的模式创新诗歌的模式。

这就使他的诗歌朦朦胧胧之中或多或少带有一丝禅意、一点禅趣了。

他信奉禅理,后半生徘徊于仕隐之间。

他以优雅闲逸的情致描写了闲静舒适的田园生活和美丽可爱的山水。

他的田园诗描绘的是闲静的意境;山水诗描绘的是幽静的意境。

他的诗歌,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表现出佛学里面的空灵。

他将佛学中的禅理引进诗歌中,使得诗充满了禅味、佛理和仙味。

下面,我们就从他的作品来分析其中包含的禅意。

例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闲”是因为作者远离凡尘俗世,没有人事烦扰,内心闲景得甚至连桂花的飘落也能察觉到;“空”是写山中的静谧。

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这里“空”含有宁静的意思。

四周是如此的静谧和谐,甚至当明月升起,那皎洁柔和的月光都可以惊动山鸟,使它们在林间鸣叫。

全诗描绘了一个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又如: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山中的木兰花自开自落,消遥自在。

不为谁开,不为谁落,开得尽情,落得自然。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适合这里,显得太世俗了;“孤芳自赏”也不适用,太清高了。

辛夷花富有深邃的意象,我们从中看到了作者王维那种淡泊超尘、从容不迫的心境,感受到作者自足自乐的心情。

再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有人认为诗人是要“通过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自己在深幽的禅修过程中的豁然开朗”(史双元《禅境画意入诗精》);也有人说,诗人要“极力强调自然现象不过是瞬息即逝的幻觉”也就是禅宗尊奉的《金刚般若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陈允吉《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宗思想》)《中国禅诗鉴赏词典》认为诗人创造了“以一瞬为永恒,以当下包摄了过去、将来,以有限表现无限的境界。

”诗人运用了短短的篇幅,却将禅理里的“无为则静”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我想,禅的东西主要是心悟,悟到哪个程度就看各人造化了。

此外王维还有很多诗句也是有禅意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表露出了诗人淡泊无求、从容不迫的心境。

王维虽然天资聪慧,但算不上是悟性很高,所以始终没有达到大彻大悟。

如果他大彻大悟就不会为凡尘俗世所羁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了。

如果他大彻大悟,就甚至有可能专心参禅不再写诗歌了。

他只算是若有所悟的人。

因此,他以士大夫的身份过着隐逸的生活,为了参禅他接近大自然;为了悟道,他观察自然。

王维将谢灵运的山水陶渊明的田园融为一体,以画以乐以禅入诗,开创诗歌空灵静逸的新境界,不愧是唐诗一大家。

他心灵莹洁剔透,“故心弦之动自与天籁合调,发为抒情之什,品悉至神,莫可方物”。

(鲁迅《摩罗诗力说》),因此,王维被世人称为“诗佛”,正是基于他诗歌里表现出来的禅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